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合集下载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观测气温》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观测气温》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观测气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测气温》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测活动,了解气温的概念以及气温的测量方法。

教材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气温计的示数变化,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气温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以及气温的变化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观测活动,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并发现气温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测量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观测活动,发现气温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以及测量方法。

2.气温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气温计的示数变化,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2.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气温计若干个。

2.记录本若干个。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或者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气温计的结构和功能,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

然后,让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气温计,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气温计的示数变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气温观测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观测,并记录观测数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测结果,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变化规律。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测风》是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观测风的方法,理解风向和风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风向的判断、风力的测量以及风的利用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但风向和风力的概念可能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课中得到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观测风向和风力,理解相关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观测风向和风力的方法。

2.风向和力力的概念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风向袋、风速计等实验器材。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的风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特点,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风向袋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讲解观测风向和风力的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风向袋和风速计观测风,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向和风力的判断方法。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利用,如风力发电、风力助跑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测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学生绘制风向和风力的观察记录表,家长签字确认。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板书风向和风力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为估计值,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完成《观测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之后,进行课堂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范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范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蚕宝宝出生了第一课时布置养蚕任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

课前布置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出示: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二.活动了解怎样养蚕.提问:怎样养蚕?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

(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置养蚕任务.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

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课后反思: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蚕宝宝出生了第二课时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4课《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4课《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4课《天气预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4课《天气预报》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包括天气符号、气温、降水等,学会通过天气预报来了解天气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感兴趣。

但他们对于天气预报的专业术语和符号系统尚不熟悉,需要通过图片、实物和互动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认识天气符号、气温、降水等。

2.学会通过天气预报来了解天气变化,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如天气符号、气温、降水等。

2.难点:如何运用天气预报来了解天气变化,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天气预报知识。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制作天气预报卡片,增强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心得,提高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预报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天气预报卡片制作材料,如彩纸、笔等。

3.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天气预报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如天气符号、气温、降水等,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天气预报的理解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天气预报卡片制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天气预报来了解天气变化,如查看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是什么,风的形成原因;2.学会如何使用风筝观测风的方向和强弱;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爱护心态,认识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二、教学重点1.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风的方向复习;2.学会使用风筝观测风的方向和强弱。

三、教学难点学会使用风筝观测风的方向和强弱。

四、教学方法通过视频、图片、风筝观察法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1.形成教学氛围教师出示一幅有风力等级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先询问学生一些基本信息。

学生自行作答,教师适时补充,探讨有关风的知识。

2.复习复习上次课所学的风是什么及风的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对风的认知能力。

3.新课讲授1.风筝的制作教师询问学生是否知道风筝,了解过多大的风能把风筝扯起来等,然后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风筝的原材料和制作过程。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风筝为什么能飘在空中,并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一只风筝来。

2.风筝观测法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来展示学生如何一步步使用风筝观测风的方向和强弱。

教师先解释一下风筝的构造及如何处理好线的长度问题,然后安排学生到教师已准备好位置,放起自己制作的风筝进行实践,体验风的力量。

4.总结教师在课堂中安排一个总结环节,让学生讲述自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或是将自己的体验分享给其他的同学去促进交流和思考。

六、作业安排请学生练习制作自己的风筝,并使用风筝观察法,对周围环境中的风向和强弱进行观察和记录,再将观察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七、板书设计序号重点内容1 风是什么,风的形成原因2 风筝观测法3 观测风的方向和强弱方法八、教学反思1.本次课堂通过“风筝观察法”来教学,对学生的体验性教学十分有利,带动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2.通过实践体验及对观察结果的总结,学生对风的认知、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有了很好的提高。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天气和风的关系,初步理解气象知识。

(2)观察风的方向和变化规律,掌握观察的方法。

(3)初步了解风的分类和产生原因。

(4)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天气变化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关注自然环境。

(2)在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和风的关系,初步理解气象知识。

2.观察风的方向和变化规律,掌握观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初步了解风的分类和产生原因。

2.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1.通过简短的问答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话题:“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有没有风?风是怎么来的?”2.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天气和风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猜测、表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3.小组探究:⑴分组讨论,回答:“风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观察风的方向和变化?”等问题。

⑵反馈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Ⅱ.整合知识1.引导学生观察品种多样的各类风筝,并让学生看图说话表述自己对风、风筝的想法。

2.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如讲述空气污染对风筝的影响,让学生学习到对环境的珍视。

Ⅲ.拓展延伸1.请学生网络寻找多种不同地区的风俗风情,如大风车改造为风琴,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利用方式。

2.请学生自行制作纸风车,并权衡风的力量和方向,让学生思考如何制造出更合适的风车。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让学生了解了天气和风的关系,初步理解气象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初步了解风的分类和产生原因。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风筝、纸风车等实物的观察,让学生学习到对环境的珍视和利用。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

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断的通过实例教学帮助学生锻炼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三单元咱们来养蚕.蚕宝宝诞生了第一时布置养蚕任务教学目标科学探讨.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打算,做有打算的观看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试探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明白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预备蚕卵、和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进程的有关。

前布置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如何养蚕。

一.教学导入.出示: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长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3.过渡:想不想咱们动手来养蚕?二.活动了解如何养蚕.提问:如何养蚕?2.学生依照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

(预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依照自己的假想,制定一个养蚕打算。

三.布置养蚕任务.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那么。

2.分发蚕卵,后用放大镜观看蚕卵的形状。

3.紧密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讨如何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看记录(写好观看日记)。

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机会组织上观看和讨论。

后反思:第三单元咱们来养蚕.蚕宝宝诞生了第二时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现、交流和评判教学目标科学探讨.能细致观看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点,和蚕卵孵化的进程,并用适合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明白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有紧密关系。

2.观看蚕卵和蚕蚁的特点,和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转变。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类生命体和人类是有紧密关系的。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杠杆的原理及应用1. 引入:讲解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2. 实验:让学生进行杠杆实验,观察力臂和力的关系。

3. 应用:分析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实例。

第2课时:轮轴的原理及应用1. 引入:讲解轮轴的定义和特点。

2. 实验:让学生进行轮轴实验,观察力矩和力的关系。

3. 应用:分析生活中轮轴的应用实例。

第3课时:滑轮的原理及应用1. 引入:讲解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2. 实验:让学生进行滑轮实验,观察力臂和力的关系。

3. 应用:分析生活中滑轮的应用实例。

第4课时:斜面的原理及应用1. 引入:讲解斜面的定义和特点。

2. 实验:让学生进行斜面实验,观察高度和距离的关系。

3. 应用:分析生活中斜面的应用实例。

第5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制作并测试机械装置。

3. 分享实践活动成果,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验、操作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和实践能力。

3.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简单机械原理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3. 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室内实验器材: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

2. 教学课件和素材。

3. 学生分组实践活动材料。

六、教学内容:第6课时:探究浮力的大小1. 引入:讲解浮力的定义和特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一章:认识地球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

2.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的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3. 地球的运动: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教学活动:1. 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指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讲解地球的运动,让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作业设计:1. 绘制地球的结构图。

2. 写一篇关于地球运动的小短文。

第二章:探索天气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掌握天气变化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让学生理解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层的变化,气候是长时间内大气层的平均状况。

2. 天气变化的原理: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和天气变化的原因,如气压、温度、湿度等。

3. 观察天气: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天气,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活动:1. 观察天气现象,让学生描述天气的特点。

2. 讲解天气变化的原理,让学生演示大气层的变化。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天气变化的看法。

作业设计:1. 绘制天气变化图。

2. 写一篇关于观察天气的日记。

第三章:水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 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过程:讲解水循环的步骤,让学生了解水从地表蒸发、上升、凝结、降落的过程。

2. 水循环的意义:介绍水循环对地球的重要性,如维持生态平衡、提供水资源等。

3. 观察水循环:教授学生如何观察水循环,进行实地考察。

教学活动:1. 观察水循环现象,让学生描述水循环的步骤。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教案设计: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磁铁的性质和磁性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磁铁的认识2. 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3. 磁性的应用4. 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5. 磁悬浮列车的原理三、教学重点:1. 磁铁的性质和磁性的应用。

2. 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

四、教学难点:1. 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的理解和实验。

2. 磁悬浮列车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磁铁的性质和磁性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磁铁和磁性物品,引发学生对磁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磁铁的认识:介绍磁铁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引导学生认识磁铁。

3. 讲解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解释磁铁的两个极(N极和S极)以及磁性强弱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

4.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5. 讲解磁性的应用:介绍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磁性挂钩、磁性玩具等,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实用性。

6. 拓展知识:讲解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磁铁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和磁性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以及对磁铁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磁铁和磁性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或科技创新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应用磁铁的性质。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一章:水的秘密1.1 学习目标: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水的沸腾和蒸发过程。

1.2 教学内容:引入水的概念,介绍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等特点。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和蒸发过程,解释水的相变原理。

1.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水的概念,提问学生对水的了解。

1.4.2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水的沸腾和蒸发过程。

1.4.3 小组讨论水的特点和相变原理。

1.4.4 教师讲解水的性质和应用。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2.1 学习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变化的原因。

2.2 教学内容: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解释天气变化的原因,包括气温、湿度、风向等因素。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提问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了解。

2.4.2 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

2.4.3 小组讨论天气变化的因素和影响。

2.4.4 教师讲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重要性。

第三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3.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掌握地球运动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引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念,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介绍地球运动的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模型展示、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念,提问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

3.4.2 学生观察地球模型,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4.3 小组讨论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3.4.4 教师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第四章:生物与非生物4.1 学习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4.2 教学内容:引入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解释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引导学生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4.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意义。

1.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速度。

1.3 教学活动:1.3.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1.3.2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速度。

1.3.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总结地球自转的特点。

1.4 作业: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和速度。

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意义。

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的速度。

2.3 教学活动:2.3.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公转的现象。

2.3.2 讲解: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速度。

2.3.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

2.4 作业: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公转方向和速度。

第三章:昼夜长短的变化3.1 学习目标: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

3.2 教学内容: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3 教学活动:3.3.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3.3.2 讲解: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和规律。

3.3.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4 作业:绘制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标注变化规律。

第四章:四季的形成4.1 学习目标: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

4.2 教学内容:四季的形成原因、四季的变化规律。

4.3 教学活动:4.3.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四季的变化现象。

4.3.2 讲解:讲解四季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4.3.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总结四季的变化规律。

4.4 作业:绘制四季变化示意图,标注变化规律。

第五章:太阳的位置与温度变化5.1 学习目标:了解太阳的位置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5.2 教学内容:太阳的位置变化、太阳高度角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5.3 教学活动:5.3.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太阳位置与温度变化的现象。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风的形成和特点。

2.能够掌握观察风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记录天气变化和风向的变化。

3.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的意识,培养其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和特点。

2.观察风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学生对风的形成和特点的认知。

2.学生观察风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解释今天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幻灯片播放图片展示风景和天气,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了解风(20分钟)1.通过讲解和幻灯片展示,介绍风的概念、形成和特点。

让学生明白风是由高气压和低气压之间的空气运动形成的,不同方向的风称为不同的风向。

2.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树叶为什么会被风吹走?风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吗?让学生认识到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观察风(30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观察风的方向、速度和强度,并要求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老师可以利用风向标讲解风向的判断方法。

2.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观察记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获取更多的观察结果。

3.手工制作风向标,让学生了解风向标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总结(10分钟)老师根据学生们的观察和记录结果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总结,回答下列问题:1.风是由什么形成的?2.风有哪些特点?3.怎样观测风?观测有哪些步骤?作业1.利用手工制作好的风向标观察家中的风向,并记录观察结果;2.配合父母记录家庭周边三天内的天气变化和风向的变化(可利用手机应用、等渠道);3.解答课堂练习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自己动手制作风向标,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通过合作观察和记录,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也提高了学生们的观察和记录技能。

总之,本节课既让学生在理论层面上了解了风的基本知识,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风的观察方法和技巧,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制作和操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探索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知识学习】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知识学习】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蚕宝宝出生了第一课时布置养蚕任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

课前布置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出示: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二.活动了解怎样养蚕.提问:怎样养蚕?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

(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置养蚕任务.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

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课后反思: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蚕宝宝出生了第二课时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蚕宝宝出生了第一课时布置养蚕任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

课前布置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出示: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二.活动了解怎样养蚕.提问:怎样养蚕?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

(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置养蚕任务.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

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课后反思: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蚕宝宝出生了第二课时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测云和雨》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云和雨的形成过程以及观测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和特点,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观测云和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材还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观测云和雨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自然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测云和雨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云和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云,了解云和雨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观测云和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云的种类和特点。

2.雨的形成过程。

3.观测云和雨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云和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法:设计观测云和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观测方法。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云和雨的形成过程。

2.准备观测云和雨的工具,如望远镜、雨伞等。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时间和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云和雨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呈现(10分钟)介绍云的种类和特点,如积云、层云、卷云等,让学生了解云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观测云和雨。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学会适时观测云和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望远镜等工具观测云和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学会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活动。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天气预报》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天气预报》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天气预报》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听、说、看、做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天气观察和归纳整理能力;2.培养学生对天气预测常见用语和词汇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如晴、阴、雨、雪、风、气温、气压等;3.通过互动活动,在课堂上形成小天气预报员团队,组织学生模拟天气预报流程,培养学生的组织计划和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口头报告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同时增强学生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2.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预测常见用语和词汇的认知和掌握能力;3.学生熟练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模拟天气预报流程;4.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口头报告方面能有所提高。

三、教学过程1. 情境演示情境描述:把窗帘拉开,窗外是灿烂的阳光,地面上是精致的云朵,树叶轻柔地摇曳着……请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情况,然后再问他们如何知道明天会不会下雨?通过这样的情境演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如何正确预测和描述天气情况,同时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第4课天气预报》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天气预报概念和作用;•天气预测常用用语和词汇。

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跟读课文,帮助学生提高语音语调和表达自如的能力。

3. 天气预报小组活动1.组建小天气预报员团队,团队成员标志性给自己起一个有意义的小名,并确定自己所属的预报区域。

2.在天气预报员团队中细分为各类岗位,如:天气观测员、信息整理员、语音报告员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岗位。

3.分配任务,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熟悉各自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并让学生与团队成员共同制定实施方案。

4.模拟天气预报流程,每位团队成员在指导下按照固定流程操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并及时向整个团队汇报最新情况和预测结果。

5.小组间互相分享交流成果,进行评价,选择最优方案,并给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观测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风,观察风的作用和特点;2.掌握测量风向和风力的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观察风的作用和特点,测量风向和风力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

四、教学方法1.初步体验法:引导学生亲身观察、感受风的作用和特点;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际观察、测量和记录。

五、教学过程1. 热身(10分钟)老师与学生互动,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观测风”。

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发学生对风的认知和疑问。

2. 引入新知(15分钟)a. 什么是风?学生对风的认知往往是模糊的,因此需要从基础出发,对风做出简明的介绍。

首先让学生尝试讲述风的概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和补充。

b. 风的作用和特点学生对风的概念形成后,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际观察、感受风的作用和特点,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学生观察后,进行小组汇报。

3. 学习新知(25分钟)a. 测量风向1.引导学生认识风向计和风袋的作用;2.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风向计和风袋的使用方法。

b. 测量风力1.引导学生了解风力计和风速分类的概念;2.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风力计和风速分类的使用方法。

4. 确定任务(1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教师可以布置合适的任务,如:1.记录当日的风向和风力;2.对比一周内不同天气的风向和风力变化。

5. 结束与反思(10分钟)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与反思。

提问学生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问,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

六、板书设计学科内容科学观察风、测量风向和风力七、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学生对风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对仪器的使用还不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因此,教师准备在下节课中加强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的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1.蚕宝宝出生了第一课时布置养蚕任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1.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课件。

课前布置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1.出示课件: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二.活动了解怎样养蚕1.提问:怎样养蚕?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

(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置养蚕任务1.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

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课后反思: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1.蚕宝宝出生了第二课时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1.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教学准备(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

)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

一.教学导入1.提问: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二.交流蚕宝宝出生记1.指导交流: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2.交流:通过观察蚕卵,你能描述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吗?学生描述。

教师讲解。

评价观察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交流: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学生汇报探究的过程和其发现?教师评价。

明确: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交流: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

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

三.展示四.作业1.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

2.两周后进行交流课后反思: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2.蚕宝宝在长大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

3.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

一.教学导入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二.活动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1.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2.交流蚕的新变化:(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3.)描述其他新发现。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

(可以用放大镜、温度计、直尺辅助观察)4.鼓励提出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三.活动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1.过渡: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3.学生罗列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为例:课后反思:2.蚕宝宝在长大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

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一.教学导入1.观看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

提问:它们怎么了?2.明确:这是蚕幼虫期最重要的生理变化现象:“睡眠”和“蜕皮”。

3.过渡:让我们来仔细观察吧。

二.活动观察蚕宝宝换“新衣”1.出示: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蚕宝宝“蜕皮”前、“蜕皮”中、“蜕皮”后的情形。

3.汇报观察结果。

4.把观察结果记到养蚕日记上。

填好教材第33页的记录图。

三.拓展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四.布置任务课后观察自己所在小组养的蚕,统计其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课后反思: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3.蚕宝宝大变样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

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

一.教学导入1.汇报:蚕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2.明确:一般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

3.过渡:当蚕进行完第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时,它要吐茧结丝了。

二.活动蚕宝宝“作茧自缚”1.观察熟蚕:(1.)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

(2.)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等(3.)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

(4.)做好观察记录。

2.阅读指南车信箱明白: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做“上山”。

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

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

3.过渡:我们也来做一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吧!4.指导做“蚕山”。

5.观看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说一说,“蚕山”为什么能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6.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新型的蚕品种和蚕丝。

课后反思: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3.蚕宝宝大变样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3.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剪刀、刀片、放大镜等一.教学导入1.设疑: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2.学生口头猜测。

3.过渡: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活动蚕茧里的秘密1.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他们剖开蚕茧,取出蚕蛹。

3.观察蚕蛹,描述蚕蛹是什么样的。

做好观察记录。

4.比较蚕蛹与熟蚕有什么不同?5.辨别蚕蛹,区分雌蛹和雄蛹: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

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

6.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

三.布置任务继续观察:蚕蛹还会怎样变化?课后反思: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3.蚕宝宝大变样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2.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昆虫一生中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欣赏生命,为生命而赞叹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3.观察了解蚕由幼虫变为成虫的形态变化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破茧而出的蚕蛾。

一.教学导入1.提问:蚕蛹还会怎样变化?2.学生描述这段时间所观察到的。

3.学生观看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教师讲述:把蚕蛾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4.过渡:老师这里有破茧而出的蚕蛾,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吧。

二.活动破茧而出学生自主观察蚕蛾。

1.提问:蚕蛾是什么样子?观察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头、胸、腹三部分)2.观察蚕蛾,结合蚕宝宝的观察记录提问: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何不同?3.观察蚕蛾,提问:你能发现雌蛾和雄蛾有什么区别吗?明白:,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比较好动,行动较快。

1.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歪着尾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

讨论: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2.布置任务:观察蚕蛾交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6.交待:蚕蛾死后,教师教育学生很好的处理蚕蛾的尸体,切不要随意乱丢,以此渗透珍爱小生物的教育。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我国的蚕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之情。

课后反思:4.昆虫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分析自己的养蚕日记,能够取得新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