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投稿:我国期刊集团化发展的思考
期刊双向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XX期刊的编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进行双向交流。
今天,我想就期刊发展、学术交流以及创新等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些想法和经验。
首先,关于期刊发展。
近年来,我国期刊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期刊数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然而,在期刊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我对期刊发展的几点思考:1. 提高期刊质量。
期刊质量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
我们要坚持质量第一,严格把关,确保期刊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2. 优化期刊结构。
期刊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学科布局,使期刊结构更加合理,满足不同领域读者的需求。
3. 加强期刊国际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期刊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
我们要拓宽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外期刊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4. 创新期刊运营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期刊运营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我们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其次,关于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我对学术交流的几点建议:1.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期刊要积极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如学术研讨会、论坛等,为专家学者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2. 鼓励跨学科研究。
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鼓励专家学者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3. 提高学术交流质量。
学术交流要注重实效,提高交流活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确保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最后,关于创新。
创新是推动期刊和学术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我对创新的几点思考:1. 坚持创新导向。
期刊要关注前沿领域,关注国家战略需求,鼓励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发表。
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期刊和学术发展的核心。
我们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编辑和作者队伍。
3.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要不断优化期刊管理体制,激发创新活力,为期刊和学术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期刊发展、学术交流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试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集团化趋势
关 键 词 :科技 期 刊 :发展 现 状 ;发 展 趋 势 中图 分 类 号 :G2 75 3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2 8 ( 01 1 —2 50 0 2 1 4 2 0) 0 5 .3 1
OnteDe eo me t rn f eS& TP r d c l o pi ia h v lp n e do t T h e i iasGru Chn o n
( )期 刊 管 理 体 制 和 经 营机 制 落后 .竞 争力 不 造 成 巨大 的冲 击 。我 国期 刊业 如 何在 国外 资本 的冲 击 1 强 。长期 以来 ,我 国大 部分期 刊 主要实 行挂 靠在 主 办 下生存 下 去而 做大做 强 ,成 为 目前面 临的 迫切 问题 。
单位 ,由主办单 位行 使人 财物 决定 权 的管理 模式 。尽 ( )从 质量 上看 ,我 国科 技期 刊 的 国际影 响力普 2 管近 年来也 强 调 自主经 营 . 自负盈 亏 ,但期 刊 的产 业 遍 不 足 。受 传 统管理 体 制 的制约 ,许 多科技 期 刊市场
o me t fh Tjun lru hn sn vt lt n . p n e o t S& ra go pi C i ii ei ber d o n a sti a e
Ke rs S& T p r dc l; e eo me t tts d v lp n e d ywo d : ei ias d v lp n a ; e eo me t n o s u r t
第 2 2卷 第 1 1期
21 0 0年J un l f irr n no ma o ce c s nAgiutr o r a o baya dI Fr t nS in e i c l e L i r u
对期刊的发展建议
对期刊的发展建议
期刊是学术界重要的出版物,承载着学术研究成果、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使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期刊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学术环境的需要,以下是对期刊发展的一些建议:
提升数字化水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期刊应该加快数字化进程,建立线上投稿、审稿、修改和出版流程,提高办刊效率。
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意识,确保学术信息的安全。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术研究是全球性的,期刊应该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通过建立国际审稿团队、开展国际研讨会等方式,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多样化内容与形式
要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期刊应该多样化内容与形式。
可以增加特约专栏、互动式阅读体验、视频摘要等创新形式,提升读者体验。
注重学术质量
学术期刊的根本在于学术质量,期刊应该坚持学术诚信、严谨审稿、拒绝抄袭等原则,保障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
加强社会责任
作为学术传播的重要平台,期刊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可以开展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关注学术不端现象、促进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等,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期刊作为学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关重要。
希望期刊能够积极借鉴这些建议,不断追求进步,更好地服务学术界。
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杨春兰 一、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管理模式1.依托主管、主办单位的模式依托主管、主办单位模式是指科技期刊以主管、主办单位为依托,在同一主管、主办单位下,聚集多种科技期刊进而形成刊群集约化发展的模式。
如截至2013年8月底,在中国科协的科技期刊中,有451种由中国科协主管,有27种由教育部主管,有119种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另有119种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还有一些期刊由其他部委或单位主管。
从主办单位看,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作为第一主办单位的有731种,占总数的69.2%,其余期刊的第一主办单位分别为研究院所、高等院校、有关政府部门等。
[1]又如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到2012年10月为止,有126种医学期刊由中华医学会主办,这个医学期刊系列在目前国内医药卫生界的权威性最强、影响力最大、数量最多。
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在中国特殊的主管主办单位体制下,从期刊管理的角度,易于发挥期刊的合力;其弊端在于,容易出现以行政命令进行拉郎配的现象。
2.依托出版单位的模式依托出版单位的模式是指,期刊社在编辑与出版分离的基础上,将出版业务统一委托有一定实力的出版商经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编营分离”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其集约化的出版流程,在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有利于推进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部改革。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
前者汇聚了270多种科技期刊,每年出版科技论文30000余篇,形成了以生命科学、技术科学和地球科学等为核心的科技期刊学科集群;后者将70余种中国社科院院属期刊委托社科文献出版社统一印制、统一发行,最终做到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发行、改进服务、提高效益。
3.依托学科专业内容的网络集群模式依托学科专业内容的网络集群模式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依托某一网络平台来集聚学科期刊的模式。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光学期刊网。
期刊发展建议
期刊发展建议期刊是学术界重要的传播和交流途径,对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学术需求的增长,期刊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促进期刊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提升学术质量学术期刊的发展首要任务是提升学术质量。
期刊编辑应该严格把关投稿标准,避免低质量、重复或伪科学文章的发表。
同时,期刊应该建立科学的评审体系,确保稿件经过严格评审后才能发表。
扩大国际影响力国际化是期刊发展的重要趋势。
期刊应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编委或审稿人,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期刊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推广多语种发表等方式提升国际知名度。
加强学术交流期刊不仅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媒介,也是学术交流的平台。
期刊可以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期刊也可以开设专栏或专题,深入探讨重要学术问题,激发学者的创新思维。
提升科技支持随着科技的发展,期刊也应不断提升科技支持水平。
例如,建立在线投稿系统、推广数字化出版等方式提升期刊的效率和便利性。
另外,期刊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审稿效率,保障学术质量。
提倡学术诚信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期刊应该倡导学者遵守学术伦理规范,杜绝抄袭、造假等不端行为。
期刊编辑也应严格审核稿件,确保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期刊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期刊应不断提升学术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加强学术交流、提升科技支持和提倡学术诚信,共同推动期刊发展,促进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进步。
对期刊的发展建议和意见
对期刊的发展建议和意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期刊在学术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显现。
为了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我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1. 提升学术论文的质量
期刊应加强对学术论文质量的把关,严格要求论文的原创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防止抄袭和造假现象,期刊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如文本相似度检测软件,对提交的论文进行检测。
2. 加强专业化编辑团队的建设
期刊应拥有一支专业化的编辑团队,提供优质的审稿和编辑服务。
编辑团队应
具备丰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能够对论文进行深入的评估和修改,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可信度。
3. 提倡开放获取政策
期刊可以采取开放获取政策,使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全球学术界开放。
开放
获取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学术研究的进展。
4. 强化评审制度
期刊的评审制度应该更加严格和透明,确保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评审
专家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研究水平,确保对论文的评价能够客观公正。
5. 优化发表周期
期刊应该优化论文的发表周期,尽可能缩短审稿到发表的时间,以提高学术研
究成果的传播速度和效率。
同时,期刊也应该加强技术设施的建设,提高发表效率。
综上所述,期刊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机制和服务,
以适应学术研究的需求和挑战。
通过提高学术论文质量、加强编辑团队建设、提倡开放获取政策、强化评审制度和优化发表周期等措施,期刊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学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发展新思路有哪些
期刊发展新思路有哪些期刊作为学术交流与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学术界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期刊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对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期刊发展的新思路。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期刊在传播方式上可以考虑进行创新。
可以通过搭建在线平台,将期刊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使得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期刊内容。
另外,可以联合一些数字出版平台,将期刊内容推送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提高期刊的曝光度和传播效果。
其次,期刊可以通过拓展合作渠道,与相关学术机构、科研团队以及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期刊的发展。
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研究项目,为期刊增加更多的学术内容和研究成果,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此外,可以与一些行业企业合作,开设专题栏目或者定制一些期刊内容,吸引更多行业人士的关注,扩大期刊的读者群体。
再者,期刊可以关注读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可以通过读者调查、分析数据等方式,了解读者的兴趣偏好和需求,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对期刊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期刊的内容质量和读者满意度。
同时,可以开展一些读者活动或者线上讲座,与读者保持密切的互动与交流,增进读者对期刊的认知和体验。
最后,期刊可以通过提升编辑团队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为期刊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加强编辑团队的培训与学习,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保证期刊内容的学术质量和专业性。
另外,可以拓展编辑团队的国际化合作,吸引更多国际学者的加盟,为期刊带来更多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期刊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合作渠道、关注读者需求以及提升编辑团队的素质,期刊可以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推动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应不断探索、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学术研究和交流贡献更大的力量。
我国期刊集团化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第29卷第5期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al. 29 No. 5 2016 年9 月JOURNAL OF WEIF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Sep. 2016doi:10. 3969/j.issn. 1009 -2080.2016. 05. 014我国期刊集团化道路的探索与发展许丹(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200438)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图书出版单位在改革中做出了表 率。
目前,我国期刊集团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进一步探索和发展集团化道路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 对国际期刊集团的挑战,实现做大做强的愿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加强期刊集团化道路研究,探索期刊集团化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期刊;集团化;措施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B1我国期刊的发展瓶颈当前我国有期刊总数近万种,就其数量上看,已经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其中大多数期刊与西方的期刊相比仍属浅层次,影响力(影响因子)有限。
同时,这近万家期刊多数处于单一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分别隶属于5000家杂志社,平均每家杂志社运作的期刊仅为1.6种,集中程度很低,缺乏高效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影响长期发展的问题。
其一,文章质量较低,国际影响力不足。
尽管我国论文被SCI、E I收录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被收录的论文有80%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并没有引起同行的足够关注,国际影响力普遍偏低。
另一方面,国内大量高水平的论文流向国外,严重阻碍国内期刊质量的提高。
其二,个体发行量小,经济实力不足。
我国有近万种期刊,年发行总册数超32.2亿,但是就个体发行量而言,超千万册的仅有《读者》一家,超过百万册的也只有20多家,与国际上的大刊相比,期刊实力和规模都较小,大多数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无资源聚集优势。
其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未完全确立。
很多家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并没有严格实行政事、政企、政资、企事分开,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确立。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现状与畅想
集团。我们国家也还没有一家具备一定规模、产业链 完备的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晦1。鉴于我国科技期刊出版 集团的现状,提出以下战略畅想,与国内科技期刊工 作者商榷。
1建立真正意义的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完成从 “形式”到“实质"的转变
我国科技期刊在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方面最突 出的特点就是“散、小、弱”。中国科协技术部的统 计结果显示,我国只办有1种科技期刊的单位有2 253 家,办有2种科技期刊的单位有341家,办有3种科 技期刊的单位有111家。这3种情况办的科技期刊就 占了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近70%。我国主办科技期刊 最多的中国科学院也只不过办有不到300种,其次是 中华医学会,有123种…。 1.1初级阶段的期刊群 改变我国科技期刊散小弱 的格局,第一步是期刊联合,组建几个科技期刊出版 集群。只有联合才有市场议价权。在国家政策的推动 下,一些有实力的科技期刊社团已经开始扩张之路, 近两年来始终在大量的收刊。当然,目前还属于初期 的扩张阶段,是形式上的合并,仅仅完成了“集”, 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团”(没有完成统一)。数量上 具备一定规模的联合体已经形成,但经济、管理、物 流、资源的统一配置还没有实现,新加盟的期刊还没 有从“集团”中得到实际的指导并产生效益。但是, 作为改革的第一步,先完成形式上的合并非常必要。 1.2联合向纵深发展的集团雏形 “形式”上科技 期刊集团建立以后,就必须将这种联合向纵深发展, 以区域或者行业重新整合资源,形成共担风险、共 享收益的“实质”上的集团。比如,我国科技期刊 重复办刊现象严重,各期刊读者定位不明确,处于 低端的、无序的竞争状态。我国的刊号为稀缺、政 府控制资源,科技期刊集团应该从整体战略布局重 新评估其加盟期刊的市场定位,帮助各个期刊找到 自己的市场受众、盈利点,从集团全局进行战略布 署,使得集团内部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集团内期 刊进入良性竞争状态,避免不必要的内部厮杀。另
组建期刊集团的几点思考
在 经 济 发 展 全 球 化 、 文 化 交 融 多
元化 、 版活 动 跨 国化 的趋势 下 , 量 出 衡 我 国 期 刊业 发 展 的成 就 ,不仅 要 和 改
略 意 义 的 措 施 。 问 题 是 以 什 么 样 的 模 式 组 建 7能 不 能 达 到 预 期 目的 7却 是 众 说 纷 纭 , 仁 见 智 。 在 此 , 者 抛 砖 引 见 笔
点 ”的 战略 性决 策。 分认 识这 一决 策 充
的深远 意 义 , 入 探讨 其 实施模 式 , 深 是 国 内 期刊 界 一 个 倍 受 关 注 的重 大 话
题。
可 以预 料 , 大资 产 、 以 大市 场 为主 要 特
征 的 国 际 期 刊 强 手 正 在 形 成 ,将 对 包 括 我 国期 刊在 内的 全球 期 刊 市 场 形成 巨 大冲击 。 面对 国 际期 刊市 场 的挑 战 ,如何 提 高 我 国 期 刊 的 竞 争 意 识 和 能 力 呢7
言 要 容 易一 些 。 但 由此 也 带 来 新 的 问
题 , 如某一专业性期刊 , 的主管、 比 它
主办 单 位 当然 是 本 专业 系统 的 领导 部
门 , 如 向 其 它 专 业 性 期 刊 扩 张 , 必 它 势 超 出 原 来 规 定 的 范 围 ,也 连 带 领 导 部
门超 越 权 限 ,引 发体 制和 运 行 机 制 不 畅将 在所 难免 。因此 , 期刊 兼 并或联 合
个 了不起 的成 就 ,是翻 天覆 地 的 变
金、 理 、 管 专业 的优 势 , 相 关 期 刊 发 向 展, 逐步 形成 集 团规模 。办 刊和 办 企业
关于我国科技期刊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9 月下午6 时15分 20.9.51 8:15Se ptembe r 5, 2020
三是结构变化大,从改革开放初期按计划经济配置的新闻出 版资源(各省都由人民、少儿、科技、古籍等出版社,各 部都配有一社一报一刊),到今天的按照生产要素和市场 需求配置媒体资源。
2、2010年是出版体制改革的决胜之年,也是报刊体 制改革全面启动之年。
2009年,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在保增长、保民生、 保稳定的背景下,传媒业实现了逆势上扬,全国新闻出 版业总产值增长20%,投资总额增长35%,报刊业总产 值增长6%,新媒体出版增长42%,总产值首次突破了1 万亿大关,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活跃人民 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我 国2009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从形态上讲,中国媒体已经覆盖了从纸制传媒到广电、电子 和无线互联网等各个形式。
传媒形态就是指各种媒体形式的现实状态,包括传媒在提 供信息传播服务时的产品、载体的形式,以及服务模式的特 征及其产品的产业链形态。传媒的形态构成了传媒行业的产 业结构。传媒产业的产业结构相对来说是比较清晰的,其分 类主要包括:报纸、图书、期刊、广播、电视、电影、音像、 互联网、移动媒体、广告等行业。
目前,全国报刊近1.2万种,分属各级党委、中 央各部门、行业协会、报业集团、国有大型企业 等机构主管,既有独立法人单位,又有相当一部 分非独立法人编辑部,数量巨大,情况复杂,改 革任务艰巨。对于时政类报纸,要突出抓好宣传 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宣传部分要重点做好内容方 面的把关,党报党刊的改革创新在当前最主要的 是积极推进发行体制改革,鼓励党报党刊组建独 立的发行公司,完善营销网络,加强市场管理, 不断提高传播时效,扩大覆盖范围。
出版企业在集团化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出版企业在集团化建设中的几点思考文/杜辉曾几何时全国各地的出版企业为了抵御因加入世贸而进入的外资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生存力,而大举进行了集团化的合并重组。
但是这个集团化太过囫囵,如同器官移植者的身体排异性,从而大大降低了集团化可能达成的效果。
集团化的目的是做大做强,核心是做强。
如果一味做大而不强,反而生命力低下,容易被击倒。
但是如何做强?这则是众多出版集团正在探索求变的瓶颈。
其实不必把集团化看得那么复杂,集团是众多成员集合的产物,所以由己推人,换位思考则可以看出事物的一些端倪。
一、企业文化要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之下企业文化虽是集团的企业文化,但并不应排斥个体的个性。
如同一个班级,固然有班级的班风,但每个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性格。
彼此并不排斥,如果处理得当还会相得益彰,相互受益。
那这种企业文化是什么样的?它不是简单的口号,不是空洞的标语,而是一种大家都可以接受、认同的价值观,一种共同的追求目标。
只有当这种价值观为大家所接受、认同,这种企业文化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活力。
只有当这种企业文化可以凝聚大家追求共同的目标,这种企业文化才会创造出财富和效益。
那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益的,有生命力的?如同做人一般,一个人有担当、平易近人、热心肠、一心为公、不谋私利,可以带领大家前行、发展、赚钱,在一起彼此欢快,坦诚,这样的人必然招人喜爱。
那如果把这个转变为企业的风气,转变为企业的文化,也必然会如同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人,给大家带来无穷的能量,作为榜样引导大家向前进步。
二、要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变管理为服务管理是被动式的,固然可以简单地贯彻上级意图,但是这种模式在自上而下的管理下,如同电阻一般,会大量损耗效率、效益、精力、时间,所以在这种模式下,管理能量的递减效果明显。
而服务则是主动式的,它引导出成员的个体主动性、积极性。
让成员自发地去接触、执行、展开上级意图。
假设一个人要翻越一座山峰,这时边上有人对你一味地指手画脚,告诉你要这么爬,你要带什么东西,你要如何如何。
中国期刊发展大势
中国期刊发展大势中国期刊市场发育虽晚,但最近20 年的发展速度超常。
中国期刊的许多发展趋势是与西方期刊的发展趋势暗合的。
当然,由于中国期刊市场的独特性,也孕育出不少中国期刊独特的发展趋势。
先看世界期刊三大趋势在中国期刊市场的反映。
细分化:中国期刊市场的细分是最近几年的事。
首先是受众市场的细分。
随着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小众化(或曰窄众化)专志化趋势日益明显。
其结果是以大众为读者目标的大众文化生活类期刊出现销量徘徊下降,市场份额逐渐萎缩的现象。
与此同时各种小众化、专志化杂志发展速度加快。
期刊市场出现了以特定年龄为读者目标的《涉世之初》、《SEVENTEEING青春一族》、《风韵》(30岁女性);以特定性别为读者目标的《女友》、《时尚先生》;以特定职业为读者目标的《读者乡村版》、《打工》。
其次是发行市场的细分。
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期刊都全国性期刊,都以全国大市场为发行目标的期刊,但近两年也出现了以特定区域为发行目标的期刊,例如以北京、上海、广州为目标的部分高档财经杂志和部分直投(DM)杂志;也出现了以单一大城市为发行目标的地方期刊或曰城市期刊。
如深圳的《深圳周刊》、广州的《城市画报》、上海的《新民周刊》和北京的《名牌世界•乐》。
再其次是广告市场的细分。
以几大广告资源富集领域为广告目标的《新地产》、《家居》、《世界服装之苑》、《中国化妆品》以及为数40多本的汽车杂志。
中国期刊市场上的细分杂志可谓方兴未艾。
期刊市场进一步细分的势头很明显。
例如育儿家教期刊正在细分为0—3岁的《妈咪宝贝》、3—7岁的《为了孩子》(下半月刊)、0—11岁的《父母必读》和11—18岁的《今日父母》。
体育期刊也从《全体育》、《新体育》、《当代体育》这类综合体育期刊走向细分体育期刊,例如《当代体育》已细分为《篮球》和《足球》两刊。
在市场细分大潮的推动下,中国期刊市场甚至出现象《高尔夫》、《糖尿病》这样高度细分的“专志”。
除了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的细分之外,期刊市场的细分还包括:细分空间、细分时间、细分包装、细分内容、细分服务、细分文化、细分营销、细分发行网络等。
发挥集团化办刊优势提高期刊整体效益
作者: 沈振明
作者机构: 少年儿童出版社 副总编辑
出版物刊名: 出版广角
页码: 44-45页
主题词: 期刊经营 集团化 整体效益 出版社 编辑人员 少儿期刊 期刊编辑部 编辑出版 少年刊物质量
摘要: 我们出版社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少儿读物出版社,除出版各种少儿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读物以外,还编辑出版九份期刊一份报纸,是全国拥有期刊最多的出版社之一。
九刊一报中,有面向低幼儿童的《娃娃画报》、《小朋友》、《小青蛙报》,有以小学中年级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故事大王》、《故事大王画报》,有面向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的《少年文艺》、《少年科学》、《巨人》、。
关于集团整体发展的文章
关于集团整体发展的文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企业集团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
集团化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分散、规模效应等优势,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因此,集团整体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集团整体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集团化后,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会更加明显,因此需要通过文化融合来实现整体发展。
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和管理。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集团化后,需要统一人才管理,实现人才的流动和共享。
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第三,要注重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集团化后,需要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
集团整体发展还需要注重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
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指南针,集团化后,需要制定整体战略规划,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同时,要注重风险管理,防范集团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集团整体发展还需要注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集团化后,需要统一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整体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
集团整体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
实施。
只有实现整体发展,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杂志的发展之我见
论中国杂志的发展现状——城市杂志的发展契机一、全国杂志发展遭遇“瓶颈”(一)期刊的同质化现象几乎所有的财经类杂志都是为高级经理人打造;几乎所有的汽车类杂志都是为购车者和车主制作;几乎所有的时尚类杂志都是为年轻白领女性开办,很多杂志的读者定位方向趋同,如果再细分下去则定位稍显模糊。
(二)社会政治性与市场资本性共存以前杂志社是国家、政府宣传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以及学术交流、情报、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的重要工具,许多年来杂志的发展也一直围绕着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方面发展。
进入21世纪后的期刊纷纷开始自负盈亏,走向市场,在主管单位的允许下各种资本也开始介入。
除少量的杂志走向市场资本运营外,多数杂志的政治性仍占主导地位。
(三)杂志的编辑、销售、发行体制不健全目前一些杂志编辑力量为事业单位人员,销售力量为资本投资方,发行力量为邮政部门和发行商,由于三者体制的不统一,造成许多杂志在整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上存在瓶颈效应。
(四)多数杂志仍以发行为主要收入来源在8725种杂志中,其中有5300种左右的杂志发行量小于10000册,这部分杂志多数以发行为主要收入。
另外发行百万的杂志在23种以上如《家庭》、《故事会》、《读者》等,其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发行收入。
如《读者》2001年将近2亿的收入中有1.8亿来自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只占10%左右。
由于中国市场上的期刊数量众多,很多类别的强势品牌期刊尚未形成,另外期刊市场良好的增值性(大众传媒投资平均8年可以产生效益,远比医药、日常消费品、银行、建筑等传统行业的10-15年快,在中国没有名牌媒体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成功媒体品牌年限还可以缩短2-4年)使各种资本涌入,杂志市场呈现风起云涌之势,这场比试的结果将在3-5年内初见分晓。
二、中国杂志市场宏观发展趋势(一)传媒投资热潮依旧不减,但投资日趋理性化最近几年各种资金进入传媒领域。
前些年,典型的如,IDG集团,它投资的媒体将近20家。
但有些至今盈利前景不乐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版,1996,6:102-1073杨耀坤.论科学创造的发生结构.自然辨证法研究,1997,13(12):16-204马大猷.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两大前提:夯实基础和集中精力[N/OL].科学时报,2006-05-19[2006-05-19].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sbnews1.aspx?id=1653155丘成桐.建立一个环境,使创造性思维变得可能[N/OL].科学时报,2008-06-11[2008-06-11].http://news.sciencenet.cn/ sbhtmlnews/2008/6/207409.html?id=2074096李大潜.关于大力提倡和推动以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的建议.中国科学基金,2006,(4):223-2267张杰.问题导向的原创性研究与一流大学建设[N/OL].科学时报,2009-12-30[2009-12-30].http://news.sciencenet.cn/ htmlnews/2009/12/226651.shtm8冯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交叉学科[N/OL].科学时报,2010-02-02[2010-02-02].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 2/227982.shtm9李静海.长期积累是偶然突破的基础[OL].[2003-11-17].http://www.cas.cn/zt/jzt/cxzt/kxsxkzgkxycxal/kjcxalzl/200311/t20031117_2667650.shtml10李廷杰,言静霞.创新与启示———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作出不懈努力的著名科学家刘振兴院士.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173-117711李醒民.学术创新是个人主导的个人行为[N/OL].科学时报,2010-10-29[2010-10-29].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 2010/10/239448.shtm12李醒民.科学精神的规范结构.物理通报,2007,(5):1-313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2):202-20314孟建伟.论创新文化之魂.新视野,2005,(5):57-60.15刘伦刚.科学使用量化指标谨防期刊功能异化.中国科技期研究,2011,22(6):825-83016《科技写作与编辑指南》编委会.科技写作与编辑指南.北京:地震出版社,201017刘伦刚.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创新集群的形成机理探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336-33918王众托,吴江宁,郭崇慧.信息与知识管理.上海: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我国期刊集团化发展的思考汪少敏1)柳建乔2)王爱群1)何汶3)收稿日期:2011-09-22修回日期:2011-11-22 1)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430071武汉市洪山路2号,E-mail:wangshaomin@hbsti.ac.cn2)《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编辑部,430079武汉市珞喻路129号,E-mail:jql@whu.edu.cn3)武汉大学图书馆,430072武汉市珞珈山,E-mail:hewen@lib.whu.edu.cn摘要在分析我国期刊现状基础上,提出集团化、产业化是我国期刊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针对期刊集团化发展中的品牌建设、市场经营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期刊产业集团化品牌建设市场化期刊具有产业特征,这是毋庸置疑的。
期刊作为产业,必须遵循市场游戏规则,按市场规律办事。
期刊产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市场的竞争,一部分期刊在市场中率先抢得先机,不断壮大;另一部分则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在资金、人才、经营等方面陷入困境。
最后的结果就是有规模和实力的期刊社并购这些小的期刊,形成集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必然要加强自身经济实力,当期刊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集团化的模式应运而生。
因此,期刊集团化是扩大期刊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期刊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必然选择,是期刊适应市场竞争环境、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1我国期刊的现状我国目前有期刊9884种,年发行册数32.2亿。
各类期刊出版数量及比重如下:综合类485种,占期刊总品种4.92%,平均期印数1967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4.06万册),总印数45240万册;哲学、社会科学类2456种,占总品种24.93%,平均期印数6019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2.45万册),总印数109569万册;自然科学、技术类4926种,占期刊总品种50.01%,平均期印数3131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0.64万册),总印数46228万册;文化、教育类1204种,占期刊总品种12.22%,平均期印数2774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2.3万册),总印数57738万册;文学、艺术类631种,占期刊云投稿:yuntougao.com 张编辑QQ:1105665661总品种6.41%,平均期印数1400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2.22万册),总印数29864万册;少儿读物类98种,占期刊总品种0.99%,平均期印数1034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10.55万册),总印数24127万册。
画刊类51种,占期刊总品种0.52%,平均期印数132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2.59万册),总印数2484万册[1]。
就个刊而言,期发行量超过1000万的只有《读者》一种;超过100万的有20余种。
但是其中,面向市场的大众阅读类期刊不到10种,科技期刊仅《中国国家地理》一种,其他的则是系统发行的行业性期刊和学生教辅类期刊[2]。
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许多期刊市场化程度不高。
只有100 200种期刊具有赢利能力,大多数期刊要么是依靠补贴,要么是在微薄的资金基础上进行低水平运作,生存状况堪忧[3]。
从质量上看,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普遍不足。
就科技期刊而论,我国科技论文年发表量有几十万篇之多,被SCI、EI收录的数量近年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约80%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并没有引起同行关注[4]。
科技期刊在国际的影响力普遍偏小,导致大量高水平论文流向国外,又加剧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隐忧。
同时,我国期刊发行以传统纸质版为主,范围有限,发行方式单一,主要以邮局为主,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使期刊发行能力较弱,在海外的发行量更是普遍较低。
近万种期刊,分布在全国5000多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只有1.6种,集中度非常低[1,5]。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期刊集团47家,最大的北京中科期刊出版公司,出版期刊也只有235种。
相比国际知名期刊集团,如爱思唯尔出版公司的2000多种,施普林格出版公司的1700多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长期以来,我国规定期刊必须有主办单位,由主办单位行使人财物管理。
尽管近年来也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期刊的产业属性始终不清晰。
期刊虽然种类多,但主要以单个期刊经营为主,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少,有影响力、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少。
并且期刊涉及领域重复,发行量普遍较小。
许多期刊处于“小作坊”阶段,人员配备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期刊出版机构单打一的状况甚为普遍[6,7],这种状况限制了期刊产业的规模和实力的增长。
2010年全部期刊定价总金额217.7亿元,实现总产出156.5亿元,营业收入150.6亿元,利润总额18.5亿元,一国的产出还不如国外的一个大型期刊集团[1]。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纸质期刊的发行量下降是全球现象。
在WTO框架下,国外期刊将有可能涌入,对许多小型期刊造成巨大冲击。
我国期刊产业在境外资本的冲击下要求得生存和发展,走集团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
2实现集团化的路径期刊的集团化发展涉及两个方面。
从期刊自身讲,需要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期刊品牌,需要具备一定规模,具有现代期刊管理机制,需要职业化的办刊队伍。
从外部环境讲,则需要建立期刊消费品市场,开辟产业链,带动期刊产业布局,在宏观政策支持下,逐步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
因此,我国期刊集团化的目标应包括产业化目标,如建立期刊市场主体地位,培育期刊消费市场,构建期刊产业链,进行期刊多元化产业布局;期刊发展目标,如重建适应期刊产业化发展的期刊价值观,打造有影响力和市场前景的期刊品牌和期刊群,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名刊大刊。
2.1期刊的品牌建设我国实现期刊集团化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品牌建设,二是市场开拓,其中品牌建设是基础。
期刊集团首先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期刊品牌,在品牌成熟之后,以其为核心,建立子刊,形成刊群。
然后,通过对核心期刊品牌的延伸拓展,在刊群建设基础上进行期刊集团化的建设。
期刊市场的竞争最终要落在品牌竞争上,期刊品牌的价值要远胜于出版社的品牌价值,也是中国期刊产业目前最致命的“短板”。
期刊品牌是指期刊中那些由内在的丰富底蕴、外在的完美风采结合形成的高智力产品的特定形象,包括办刊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行为理念、视觉理念在内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期刊精心打造的具有先进文化内涵、鲜明传播风格和独到的装帧设计并为特定读者群体广泛认同的期刊形象[4]。
在期刊品牌建设过程中,期刊的准确定位是基础,提高内容质量是建立和维持品牌的保证,发现、发掘和突出特色并形成相对优势是核心,不断创新是品牌建设和发展的动力。
就期刊发展而言,从出现到今天,本质上就是从粗放发展到品牌建设的过程。
伴随着期刊的市场竞争,以及期刊产业化发展,品牌化战略日趋重要。
就科技期刊而言,有16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学术交流,到后来的推动科技进步、引领学术发展,无不贯穿着作者、读者与编者的相互适应和互动。
应该说,期刊品牌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培育期刊相对于特定作者、读者和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8]。
其因品牌而形成的学术辐射能力、对读者和作者的吸引力以及期刊社会功能的发挥,无不体现了质量的内涵。
可以说,不断提高期刊的内容质量和社会影响,是期刊品牌建设的第一要务和永恒话题。
期刊的专业化不仅是国际化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不可缺少的措施,已为期刊界和学界广泛认同。
但是,过去由于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进行期刊的专业化调整和改造存在一定的难度。
集团化同时也为提高期刊质量,建设期刊品牌提供了条件。
从深层次上理解,规模化不是目的,更多的是通过规模化,不仅形成期刊产业的规模效益,更是为期刊资源整合提供组织保障。
期刊社和期刊集团的建立,将不同隶属、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期刊集中起来,按照各自优势,重新进行定位,调整专业分工和报道范围,形成专业化办刊方向,积极拓展期刊发展空间,发掘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