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7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7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7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与反思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读完后,问:这一段讲了什么?二、精读课文。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板书:蓬蓬勃勃)(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

(4)出示第4自然段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稠密”是什么意思?还可以说什么稠密?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关联词,找一找,并用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

(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等词语应重读。

)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6)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所以我们以后在写一种物体时,也可按照由分到总的顺序来写。

(7)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指名回答描写樟树的句子。

比较句子:而樟树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篇1本文状物怀人,托物言志,构思巧妙,写法别致。

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对樟树的描写,分别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可贵之处。

而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从不同的角度点明并强调了樟树所生长的地方:宋庆龄故居。

这样,文章的布局就显得匀称合度、匠心独具:一方面,首尾呼应,紧扣题意,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另一方面,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

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总是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从结构上看,这也是课文的第三部分。

这部分的内容除了呼应开头,再一次点明题意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表现角度的变化转换。

如果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从故居主人的角度,来表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树的亲密感情,那么,课文的最后部分则是从瞻仰者的角度,来进一步体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樟树的紧密关系。

为什么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最重要的就是经历了这么对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已经明白,故居的樟树就是宋庆龄同志高贵品格的最好象征,人们也透过这两棵默默无语但枝繁叶茂的樟树,真切而具体的感悟到了宋庆龄同志的崇高人格,表明宋庆龄同志的高风亮节已经在许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篇2今天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宋特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一、朗读教学是"短板"。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勃勃生机与可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来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势,但由此看出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第一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

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

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

学习第五小节时,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

感悟了樟树的品质之后,我就讲到宋庆龄不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尽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可贵品质。

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凭借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本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并能永久保持”的可贵品质。

学习这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

从品读樟树的可贵品质,进而启发学生将“樟树”与宋庆龄紧密地联系起来。

引领学生找出樟树可贵品质和宋庆龄高尚品质的相似之处。

由于学生平时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很浅显,文中也没有做详实介绍,因此对人物形象较为模糊,更不用说具有怎样的伟大品格了。

教学中,我借助收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使学生对宋庆龄高雅气质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她的坚强不屈的品质。

整篇课文内容非常简单,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

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篇1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状物类文章。

全文看似写的樟树,其实是为了讴歌樟树的主人——宋庆龄。

一般来说,阅读状物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描写事物的特点。

任何物体,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无生命的静物,无不有其自身的形态。

要准确地抓住描述对象的外形特征,阅读时,一般可从文章对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描写入手。

2、注意把描述的层次搞清楚。

阅读时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状物的顺序,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从哪方面写,再写到哪方面,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3、了解文章运用的修辞方法。

为了将物描写得更生动、更形象,作者常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我们在阅读时应细细体味,好好揣摩。

4、体会作者对描述对象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状物时,总会流露出某种思想感情,或喜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憎恨,我们在阅读时应准确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

具体到本节课的教学,又有一些变化。

首先我们可以从1——3自然段层层设疑的写作手法入手:作者为什么“两棵树”——“两棵树”——“两颗樟树”,让学生明白设置悬念的好处,感受这两棵樟树的不同寻常,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然后,简单的来谈一谈宋庆龄的一些资料,知道她所具有的高风亮节,这也是在为后面的人和树的融会贯通做铺垫。

接着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对4、5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概括上。

概括是需要方法的,我们一定要找准状物类的文章的特点,即作者笔下的樟树怎么样?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去介绍樟树的?在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学会概括状物类文章的方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后反思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重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粗壮、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崇敬、瞻仰、纪念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对照屏幕自己批改,有错误订正一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4、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树让宋庆龄舍不得呢?下面我们继续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樟树,相信大家只要用心读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品词析句,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身姿1、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奶奶舍不得呢?自由读文第4自然段。

(课件映示文字)边读边做上记号。

细细品味,你能读懂什么?2、交流,指导朗读:A句子1:樟树不高,但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出示樟树特写图片欣赏,指导朗读)B句子2: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

(看图理解稠密指导朗读感受樟树枝繁叶茂,美丽生命力)C句子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的。

(无论总是加点)从这句话你又读出什么?A.理解蓬蓬勃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B指导用无论总是造句。

①无论()的夏天还是()的冬天,樟树总是那么()。

②无论(),()总是()。

3、指导背诵。

练习背诵。

小组互背、指名背(说说用什么方法背诵)、齐背。

4、练习说话:这是()的樟树。

5、过渡:宋庆龄舍不得樟树不仅仅樟树的蓬蓬勃勃,这还是怎样的樟树呢?三、揣摩写法,彰显樟树永久保持的本色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有了收获先跟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①樟树的本身香气②理解香气永久保持相机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引读三句话: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以树喻人,树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

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人物的情怀。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樟树,读懂宋庆龄,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教学时,我以“这是两棵 ? 的樟树”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走近樟树,走近宋庆龄。

一、扣词句,感知樟树蓬勃的生命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樟树的外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它的外形特点,回答:“这是两棵 ? 的樟树”,重点体会“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樟树的蓬蓬勃勃?圈画出有关词句。

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一句中的“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等词句中感悟到:粗壮中蕴含着力量,这就是蓬蓬勃勃。

从“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一句中的“稠密、发亮”体会到树叶充满了活力,这也是蓬蓬勃勃。

而在“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一句的品读中则借助拓展想象练习,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意象,从而加深理解。

首先是围绕“四季常青”,教师铺垫说话练习: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你看,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夏天到了,骄阳似火,烈日下的两棵樟树依然--;秋天到了,凉风习习,这两棵樟树仍然--;冬天到了,大雪纷飞,这两棵樟树还是---蓬蓬勃勃。

其次是借助“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进行口头说话练习,移情入境,更能深刻领会樟树蓬勃的生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介绍《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二、上课前的思考在课前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仔细的阅读教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然后跳过1-3自然段直接进入第4、5自然段的教学。

要带领学生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也要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的无穷魅力。

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不断地增强。

三、上课过程反思1.教学中,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同时,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对于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找到答案。

2.学生的字词教学也不能放松。

我重点教学了“稠”“繁”“龄”三个字,每个字的字音,字形,字义都进行了讲解,强调了学生的书写。

3.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品读第四自然段,并且从词句中体会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

外形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树叶稠密”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

4.在教学中相机进行写话练习,让学生用“无论……总是”的句式写出樟树在一年四季中会经历哪些考验却仍然蓬蓬勃勃。

在课堂小结时采用扩句的形式“这是两棵樟树。

”让学生再一次说出樟树的特点。

学生在说话写话训练中进一步品味了两棵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

四、这一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1.时间把握不好,教学设计啰嗦,没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_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_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课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详尽描述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色,以及它拥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难得之处。

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叹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要点突出。

教课时我很侧重指引学生抓住要点词句意会文章内涵,发掘文章感情,一方面经过阅读感觉推断文本语言文字的无量魅力,踊跃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领会品尝宋庆龄崇拜的人品风范和尊贵的精神质量。

樟树的“尊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出示:②“而樟树自己却有一种香气,并且这类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材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依旧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交流这些句子时,要指引学生边读边悟。

可以环绕樟树香气的作用及长远性来品读每句话,每个词语。

相机板书:尊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启示感悟: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连续追问:文章写樟树的处形和内在的质量,这与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我又问,知道宋庆龄的请举手。

这时候我合时地读了一段与课文牢牢相连的文字读给学生听,问:你听理解了什么?而后,我指引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让他们谈谈感觉。

有的说 xx 很俊秀。

有的说相片中的她很xx。

有的说看起来她很尊贵。

1 / 2有的说她很温柔xx。

我趁势简要介绍了宋庆龄的平生事迹,让她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清楚起来。

而后我问孩子,此刻你们理解了吧,文中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了吧?孩子感情的闸门被打开了:有的说宋庆龄的精神就像樟树相同四时常青。

有的说 xx 像樟树相同让仇家恐惧。

有的说 xx 就是一株高大的樟树。

树如其人!我的教课目的达到了!这时,我再让他们xx 最后的一段。

感情可想而知!再组织交流,找寻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相似之处。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3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里的第二篇。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品读樟树外形。

教学时,我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孩子们通过合作大都找出了答案:外形蓬蓬勃勃和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接着我带领孩子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樟树,并通过感情朗读来感悟樟树的生机勃勃。

可是,这个答案虽然没有脱离课文内容,但毕竟是浅层次的,如何将合作探究引向深入呢?2.品读樟树香气。

我引导学生紧抓“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句话来理解,因为它不仅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更是宋庆龄的可贵之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我首先让学生抓住描写樟树可贵之处的句子反复品读,然后讨论“可贵在哪里?”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从意识上真正找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同之处,顺水推舟,我问孩子们:“你们认为作者仅仅是赞美樟树吗?”“不是,”孩子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还有什么?”“为了赞美宋庆龄,”孩子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对了,作者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樟树来赞颂宋庆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这样,文章的难点得到了突破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宋庆龄的敬佩。

二、成功之处。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

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

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划线。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幻灯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

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我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借物喻人,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也是解密文本形式的突破口。

文章结构清晰,从所传播的信息来看,阅读难度不大,但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对于这一篇文章来说,关注其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于是,对照《课标》关于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我给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重点理解蓬蓬勃勃、瞻仰、繁衍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三四小节。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在确定第一课时目标和设计教学流程时我重点关注了以下几点:1、重点品读樟树。

在精读过程中,要始终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将樟树-故居-故居的主人紧密联系起来,逐层深入地感受课文中描写得生动形象,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而第一课时则重点品读樟树,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2、渗透学法指导。

如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瞻仰、繁衍,结合图片感知樟树的蓬蓬勃勃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抓题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重点段,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3、落实写字指导。

20**年版新课标特别提到: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如何在中年段阅读教学中落实10分钟写字指导?(1)板书课题时要求学生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教师一边写的同时,一边适当提醒个别字的书写要领,因为教师的板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如端正、规范、行款整齐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旧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旧居的樟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课文描述了宋庆龄旧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色,和拥有拒虫的香气而且能够永远维持的宝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讴歌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很清晰,主要写了外形、生长特色和宝贵之处。

讲外形特色,我从“蓬蓬勃勃”入手,捉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进行了诵读指点。

让学生通过关联词语“不管……老是……”想象樟树一年四季所承受的魔难,体会樟树却仍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色。

樟树的宝贵之处通过比较法来写,我让学生思考写石榴树的益处,在交换的基础上,再进而启迪“树与人”的瓜葛,这是本课的难点。

通过介绍宋庆龄的业绩,让学生逐渐明白人们怀着钦敬的心境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旧居是要表达对是宋庆龄尊敬和爱戴。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有幸参加了我区今年的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心里几分激动几分担心,为能参加评比高兴,又担心课上不好。

经过一天半的忙碌,我结束了此次教学评比。

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文章表面上来看是写樟树,可其实是借物喻人。

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所以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再分别让学生读,边读边和学生边简单分析,避开了传统的先以生字词教学为主的模式。

文章的四五两段是本文重点,第四段充分让学生朗读,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第五段让学生领会通过对比写出樟树的“树品”,为下一课时由“树品”引导到“人品”打下基础。

这节课我完成了教学目标,整堂课的结构感觉自己把握的也不错,也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没能了解卫岗小学上课开始情况,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不强。

当时铃声响起,?夜兰平崾就开始上课,中间铃声停顿,我误以为结束,所以提前一两分钟上课,导致最后多出一点时间,只能临时应变,显得有点慌乱,当时我带着手表,如果能在学生其他互动方面深入,就能弥补这个不足了。

其次,对学生估计过高。

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读读简单说说,觉得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应该会积极响应。

谁知连最基本的读课文举手的人也不多,整节课积极发言的就那几个。

如果按部就班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出示生字词读,再按顺序开火车读课文,可能学生的反应会积极一些?第一次参加这类评比,本来就是去学习的。

有得有失,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形状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能够永久保持的珍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很清楚,主要写了形状、生长特点和珍贵之处。

讲形状特点,我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同学从“粗大”、“伸向四周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坚韧的生命力,并对进行了朗读指导。

让同学通过关联词语“无论……总是……”想象樟树一年四季所经受的磨难,体会樟树却依旧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的珍贵之处通过比较法来写,我让同学思索写石榴树的好处,在沟通的基础上,再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

通过介绍宋庆龄的事迹,让同学逐步明白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是要表达对是宋庆龄敬重和爱戴。

- 1 -。

(江承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江承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苗坝小学江承波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主题介绍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二、从课前准备、上课过程情况进行反思(一)课前准备情况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并使用好我校导学案,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紧紧围绕学情调查中小组内汇总出的问题进行导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得更多知识,能力得到不断地增强。

在上一节课的预习引领环节就引导学生进行了预习:重点对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勾画及理解;多朗读课文,试着理解课文内容;搜集关于宋庆龄的资料等。

(二)上课过程反思1、教学中一直努力的践行着我校“两步八环节”教学模式。

通过学情调查,学生提出了预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要在樟树前留影?课堂紧紧围绕这个主要问题,解决问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导学时抓住樟树的外形特点、可贵之处以及人与树的关系展开分析。

对这个重点问题,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给足了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体会。

外形特点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

樟树的可贵之处是在它枝枯叶落,做成家具之后,依然能保持香味并且驱虫,这是其他树木所没有的可贵之处。

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于是就详细地向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上滩小学陈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能够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很清晰,主要写了外形、生长特点和可贵之处。

讲外形特点,我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

让学生通过关联词语“无论……总是……”想象樟树一年四季所经受的磨难,体会樟树却依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的可贵之处通过比较法来写,我让学生思考写石榴树的好处,在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

通过介绍宋庆龄的事迹,让学生逐步明白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是要表达对是宋庆龄尊敬和爱戴。

通过课文中那两组“即使……仍然……”、“只要……就……”关联词又巧妙运用到资料中,让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宋庆龄高贵品质的印象,更加深了学生对两组关联词的掌握与运用。

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身上就有那种一直让反动派惧怕的震慑力存在。

本课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抒情,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

但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细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我是这样做的:一是让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她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她的青春活力,她的神圣不可侵犯,她是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及人类的进步事业;二是借助宋庆龄的图片,唤起学生感受宋庆龄的高雅气质,三是引导学生在树与人间寻找人格的共性,明确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的内在关联。

这样三个步骤下来,学生理解了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合影留念了,但由于课前发给学生的宋庆龄的资料学生没有认真去看,所以只有个别学生谈出了自己的理解。

同时,本课我注重了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抓住文章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承上启下的写作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

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

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小黑板把学生说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

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

学习第五小节时,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

讲到宋庆龄不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再讲到人们也喜欢樟树,进而让学生质疑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可贵品质。

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

宋庆龄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竭尽全力。

补充了这些课外的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

整篇课文内容非常简单,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

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

课后再反思这篇课文,我觉得似乎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学习如此简单的文本上,因为本身课文没有一点的难度,而语文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写话。

这里可以提供话题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或者可以设置一个说话情境:如小明的爸爸来到了宋庆龄的故居也和樟树合了影。

回去之后拿给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问爸爸为什么要和樟树合影,爸爸就说……这样既可以写出樟树蓬勃、可贵的一面,又可以写出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品行。

这一教学环节还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深化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