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合集下载

螳螂

螳螂
昆虫学家对本科的分类意见十分分歧。虽然一般把它归在直翅目(Orthoptera)的螳螂亚目(Mantodea),但也可自成一目螳螂目(Mantodea),或和蟑螂(它们也有卵鞘)一起归入蠊螂目(Dictyoptera)。
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
采收加工
在秋季至翌年春季采收。采后清理杂质,于沸水中浸杀或蒸30-40分钟,以杀死卵鞘中的卵,蒸透晒干或烘干即为中药桑螵蛸,备用或销售。注意必须把虫卵杀死,否则孵化出幼虫后,药效降低,影响质量。
炮制
取原虫整理干净,用2%-5%的食盐水溶液,拌匀,闷润,蒸2小时取出,晒干或文火炒干即可。
二、经济利用
药用价值
中药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虫的卵鞘。桑螵蛸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7种磷脂成分。桑螵蛸有抗尿频和收敛作用。磷脂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及其他细胞膜合成,桑螵蛸性味甘、咸、温、无毒,入肝、肾经。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之功能。主治遗尿、遗精、便频、肾虚腰痛、神经衰弱,也适用于妇女带下、经血不调等症。桑螵蛸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60-80元/千克。
螳螂
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大刀螳(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污斑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螳螂(简介)

螳螂(简介)

A
10
雌螳吃夫——历经100年的冤案
• 但是在野外,雌螳螂并不是都能吃饱肚子 的,那么,吃夫就还是可能发生的。在 1992年,劳伦斯在葡萄牙对欧洲螳螂的交 配行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
• 在他观察到的螳螂交尾现象中,大约31% 发生了吃夫行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处 于中度饥饿。吃掉雄螳螂,对螳螂后代也 的确有益。
• 在1984年,两名科学家里斯克和戴维斯虽 然同样在实验室里观察大刀螳螂交尾。但 是做了一些改进: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 足,把灯光调暗,而且让螳螂自得其乐。 人不在一边观看,而改用摄像机纪录。结 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场交配中,没有一场 出现了吃夫。相反地,他们首次纪录了螳 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双方翩翩起舞, 整个过程短的10分钟,长的达两个小时!
六到八个月左右.。即使没有头,蟑螂仍能
存活十天。
A
5
雌螳吃夫— —历经100 年的冤案
A
6
雌螳吃夫——历经100年的冤案
• 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 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据科学家推测, 雌螳螂在交配时吃掉雄螳螂是为了补充能 量,
• 所以......
A
7
雌螳吃夫——历经100年的冤案
• 为了证明这个原因,里斯克和戴维斯在 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 些已被饿了5~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 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配。被饿了3~5 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配,但在交配过程中 或在交配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 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 可见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
A
11
雌螳吃夫——历经100年的冤案
• 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 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 要多20%。里斯克和戴维斯也承认,欧洲 螳螂发生的吃夫现象可能比其他螳螂远为 普遍,是他们给螳螂带来恶名。但是,雄 螳螂很显然不是心甘情愿地被吃的。

螳螂科普知识

螳螂科普知识

螳螂的拥抱
致命的拥抱
螳螂为肉食性,凶猛好斗,捕食 时间极短,仅有0.01秒。取食范 围广泛,且食量大,在农、林区 捕食不少害虫,个别种类还能不 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小动物, 是多种害虫的天敌。
螳螂种类多达2000多种,虽然大部分 是绿色的,但还是有许多稀奇花哨的
品种。
魔花螳螂,被称为“螳螂之王”, 外形艳丽,可模仿花朵
食物贫乏时,雌性有进攻雄性
并作为猎物而被取食,人们称
为“妻食夫”现象。
螳螂的一生是短暂的,野生的只有一年多寿 命,人工饲养的会稍长一点。且不说那令人 毛骨悚然的“食夫”阶段,生长过程的重重蜕变, 使它那短暂的生命熠熠闪光,真是一群神奇 的生灵!
产卵期,每年7月中旬,多数 种类即陆续进入成虫期,于8 月下旬经雌雄交配,雌虫选择
树木枝干或墙壁、篱笆、石块
上、石缝中产卵。 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 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
成,多黏附于树枝,树皮,墙
壁等物体上。
若虫期。卵在鞘内经胚胎发育为若虫,不过只有一部分若
兰花螳螂,可以拟态花瓣构 造和颜色,
金属螳螂,因华丽无比的金属色 而得名。能紧贴树皮,快速移动。
锥头螳螂,紫色的身躯,清奇的骨 骼,拟态花枝或枯枝以便伏击猎物。
螳螂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
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
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 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 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 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虫能存活。1~2龄虫自相残食性较强,在自然环境中,适 者生存,一般只有10%~20%成活率。
正 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螳螂成长过程中,经过5-10次

螳螂

螳螂
生活习性:有些种类是孤雌生殖,如美国大草螳等。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螳螂的寿命一般一年一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即使没有头,螳螂仍能存活十天左右。
中药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虫的卵鞘。
螳螂(螳螂目昆虫)
(学名:Mantodea)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外形特征: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据说有的甚至可达145毫米,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各有一个钩子,用来钩住猎物。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大而明亮,单眼3个;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生长繁殖: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
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
分布范围:螳螂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在夏季,城市的路灯下,经常能见到螳螂,因为那是是蚊子密集的地方
经济价值:螳螂可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蛾蝶类及其幼虫和裸露的蛹、蟋蟀等小型昆虫,蝉、飞蝗、螽斯等大型昆虫。

螳螂的小知识

螳螂的小知识

螳螂的小知识螳螂是一种具有独特外形和独特生活习性的昆虫,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螳螂的小知识。

一、螳螂的外形特征螳螂身体呈细长形,有六条长腿,前两对腿发达,用于抓取猎物。

螳螂的头部较大,有两只复眼和三只单眼,可以360度无死角地观察周围环境。

螳螂的前胸部分有两个前翅,后胸部分有两个后翅,翅膀通常呈透明色或淡黄色,静止时平铺在身体两侧,不飞行时看不到。

二、螳螂的生活习性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主要以其他昆虫为食,如苍蝇、蚊子、蝉等。

螳螂在捕食时通常采取伏击的方式,静止在树叶或花朵上,待猎物靠近时突然抓取。

螳螂的前腿有锋利的刺,捕捉到猎物后可以快速刺杀。

螳螂捕食过程中非常迅速,常常令人惊叹。

三、螳螂的繁殖方式螳螂的繁殖方式比较特殊。

雌性螳螂在交配后会将卵产在硬壳的卵囊中,然后将卵囊黏附在树枝、叶片或其他物体上。

卵囊内的卵需要一段时间的孵化才能出来。

螳螂的繁殖能力很强,一个卵囊内通常有数十到数百个卵。

幼虫孵化后会经历几个蜕皮期,逐渐长大成螳螂。

四、螳螂的保护色螳螂在外形上具有极强的保护色能力,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

螳螂的身体颜色和纹路可以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例如,生活在绿色植物中的螳螂通常呈绿色,而在树皮上的螳螂则呈褐色。

五、螳螂的捕食行为螳螂捕食时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螳螂的前腿非常敏捷,可以迅速抓住猎物,而且能够根据猎物的动作进行调整。

螳螂在捕食时通常会将身体保持静止,只有两只前腿在等待猎物靠近时才会轻微摆动。

一旦猎物接近到合适的距离,螳螂就会瞬间抓住它。

六、螳螂的寿命螳螂的寿命相对较短,一般只有数月到一年左右。

螳螂的寿命与其种类和生活环境有关,通常在六个月到一年之间。

在这段时间里,螳螂会完成生长、繁殖等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七、螳螂的分布螳螂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其中以亚洲地区的种类最为丰富。

螳螂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常见于草地、树林和花园等地方。

昆虫记 螳螂简介

昆虫记 螳螂简介

昆虫记螳螂简介螳螂学名:螳螂,拉丁文名为"修女袍”螳螂别称:刀螂、大刀螂、祷告虫。

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

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外形特征: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

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生活习性:1、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2、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3、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它只吃活虫。

作用:螳螂籽具有提高消化功能的功效与作用。

将螳螂籽浸泡在水中可以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活性成分,被人体吸收后,可促进人体胃肠蠕动,加速肠胃消化液的分泌。

促进胃排空,改善人体胃肠消化功能,加速人体对食物的吸收,对维持人体消化系统功能的稳定有明显的好处。

法布尔眼中的螳螂:螳螂的外表很威风,它的胳膊像尖刀一样锋利。

头部是三角状,因为三角形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形状。

螳螂的身体像是树叶卷起来的,这能让它隐蔽自己。

如果躲在树上,经过的昆虫还没发现螳螂就被捉住成为食物了。

螳螂是一种非常残酷无情的昆虫,母螳螂生下宝宝后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母螳螂的食量比雄螳螂要大好几倍,因为她要获得各种昆虫的营养来维持自己和卵囊中宝宝的健康,甚至会吃下雄螳螂作为食物。

就算是蚂蚁这么小的昆虫路过,螳螂也不会放过,而是快速地把它们吃掉。

十大最凶猛的螳螂

十大最凶猛的螳螂

十大最凶猛的螳螂一、非洲绿巨螳性格极为凶残,力量巨大。

它们不仅个头大,同时也是脾气最大的存在。

非洲绿螳螂有实力捕捉比它们体型大很多的生物,例如蛇等。

二、中华大刀螳它们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并且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生存环境。

中华大刀螳非常大,几乎是普通螳螂大小的3~4倍。

三、广斧螳螂多集中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体态特征明显。

它们虽然体型不大,但是翅膀很长,并且翅膀上布满白色斑点,远远看上去十分明显。

四、兰花螳螂兰花螳螂喜欢在温度较高的地段生存,热带雨林中多见它们的身影。

它们善于伪装,而不善于主动攻击,防御能力更强。

五、刺花螳螂它们全身布满像荆棘一样的刺。

因此很多生物不敢靠近它们,大大减少了与其他生物发生矛盾的概率。

六、魔花螳螂魔花螳螂数量稀少,几乎是所有螳螂当中最为稀有的存在。

它们多分布在非洲地区,身上有很多颜色,能够与其它螳螂区分开。

七、马来树枝螳螂它们的体型是所有螳螂中最大的,同时长相与普通螳螂不同。

马来树枝螳螂有很好的视力,同时对周遭景物的变化十分敏感,极为警惕。

八、小提琴螳螂小提琴螳螂的外观与小提琴十分相似,飞行距离远,有很强的飞行技巧。

因此,它们多捕食飞行生物,以小型飞行昆虫为食。

九、枯叶螳螂多分布在马来西亚,翅膀的颜色及形态与枯叶有很高的相似性。

它们也通过伪装枯叶的方式来隐藏自己,逃避天敌追捕。

十、金属螳螂由于皮肤泛着金属光泽,因此被人们称为金属螳螂。

它们喜欢在树上住,少数分布于草丛中。

它们性格极为凶猛,即便是同类也会互相搏斗。

螳螂

螳螂
征 螳螂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螳螂的经济价值
螳螂简介
•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有翅亚纲 螳螂科 • 拉丁名 Mantidae 英文名 Mantis religiosa • 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 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 大刀螂、北大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 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 天敌
参考文献
• • • •
• • • •
法布尔的《昆虫记》 昆虫学报(Acta Entomolog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 会 编辑单位:《昆虫学报》编辑部 国内刊号:CN 11-1832/Q 国际刊号:ISSN 0454-6296 邮发代号:2-153
螳螂的生活史
• 不完全变态 卵 若虫 成虫 • 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 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 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 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每1卵鞘有卵20~40个, 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初孵出的若虫为 “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 些种类行孤雌生殖。
螳螂的性食同类现象
• 在蜘蛛纲和昆虫纲动物中,有时能观察到所谓“性食同类” (sexual cannibalism),即在交尾前后甚至交尾过程中, 雌性吃掉与之交尾的雄性。最著名的例子当然是螳螂了。 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雌性的螳螂会咬住它丈夫的头颈, 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 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因为雌螳螂产卵需要大量的能量, 雄螳螂的肉正是极好的能量来源。断头的雄螳螂能完成交 配,这是已被实验证实的,因为控制交配的神经不在头部, 而在腹部,而且,由于某些神经抑制中枢位于头部,头被 吃掉反而还有助于增强雄性的性能力呢。雄螳螂不死,真 是天理难容了。

螳螂

螳螂

螳螂的生活习性
• 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 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 格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 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竟不时 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 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 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所以螳螂是一种 益虫。
最凶猛的昆虫——螳螂 最凶猛的昆虫——螳螂
• • • •
螳螂简介 螳螂的外部形态特征 螳螂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螳螂的经济价值
螳螂简介
•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昆虫,属于节肢 动物门昆虫纲 有翅亚纲 螳螂科 • 拉丁名 Mantidae 英文名 Mantis religiosa • 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 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 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 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 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 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螳螂的生活史
• 不完全变态 卵 若虫 成虫 • 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 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 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 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 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每1 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 虫可产4~5个卵鞘,初孵出的若虫为“预 若,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
螳螂的外部形态特征
• 中至大型昆虫。体细长,多为 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 种类。头呈三角形且活动自如, 复眼突出,单眼3个,排成三角 形。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 上颚强劲。前胸特别延长,前 足胫节呈镰刀状,常向腿节折 叠,形成捕捉性前足,腿节和 胫节生有倒勾的小刺,用以捕 捉各种昆虫。中、后足适于步 行。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腹 部肥大,雌、雄背板可见9节。 腹面雌只见6节,雄可见9节。 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 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 休息时叠于背上。产卵器不突 出,尾须短。

关于螳螂的了解知识

关于螳螂的了解知识

关于螳螂的了解知识螳螂,又称为螳螂虫或螳螂科,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螳螂的外形独特,身体修长,前胸部发达,头部呈三角形,复眼大而突出。

它们的前肢粗壮,前端有锐利的钩爪,可以用来抓住猎物。

螳螂的身体通常呈绿色或棕色,有助于它们在树叶或树枝上进行伪装。

螳螂以肉食为主,主要以其他昆虫为食,如苍蝇、蚊子、蝉和蝴蝶等。

螳螂以视觉为主要方式捕捉猎物,它们具有极佳的反应能力和捕捉技巧。

当猎物靠近时,螳螂会借助前肢的钩爪迅速抓住猎物,然后使用锐利的口器咬住猎物的头部或颈部,将其制服并吃掉。

螳螂在繁殖方面也有一套独特的方式。

在交配过程中,雄性螳螂会通过触角和雌性进行接触,然后跳到雌性背后,用它的后肢抓住雌性的头部。

雄性会将精子传输到雌性体内,完成交配。

有趣的是,在交配过程中,雌性螳螂有时会将雄性咬掉头部,这被称为“性食谱”。

这种行为被认为是雌性螳螂为了获取更多的营养和能量,以便更好地孵化卵。

螳螂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有时会发生群居现象。

一些螳螂种群会在一起居住和繁殖,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在这种群居状态下,螳螂之间会有一定的社会行为和相互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螳螂之间会进行互相觅食、相互保护和相互通讯等行为。

除了以上的基本了解,螳螂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特点。

例如,螳螂的头部可以转动约180度,使它们能够观察到各个方向的环境。

此外,螳螂还具有一定的耐饥饿能力,它们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生存相当长的时间。

螳螂也被广泛用作农业生物防治的一种有益昆虫,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

总结起来,螳螂是一种独特而神秘的昆虫。

它们的外形和捕食方式都让人着迷。

了解螳螂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有益的昆虫资源。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人对螳螂有更深入的了解。

螳螂

螳螂

仿生螳螂腿部结构设计出灵活机械手
哈佛大学
端起一杯咖啡对一个普通 人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可近三十 年来这对于机器人来说却是个棘 手的难题。近日,美国哈佛大学 和耶鲁大学的研究者正在研发一 种新的机械手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受到螳螂腿部结构的启发,工程 师们设计出的机械手不仅更加灵 敏,而且更适用于不会表达的机 器人。

螳螂的一生
卵鞘
不同种类的螳螂,其卵鞘体积差异很大,有的只有几毫米长,有的则长达8厘 米!相类似,卵鞘的成分也是各不相同,有软软的泡沫状物质,也有硬而粗糙 的物质。
不过只有一部分若虫宝 宝能够长大成人,所以, 这是真正的“适者生 存”。为了求得生存的 机会,若虫宝宝需要躲 开形形色色的敌人,这 其中就包括它们一母同 胞的兄弟姐妹!
螳螂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几次蜕皮,通常是5—10次。蜕皮过程中的螳螂最 脆弱:一次蜕皮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其间它们无法自我防御,遭受攻击也不能 快速逃脱准备蜕皮的螳螂,会变得沉沉欲睡,并且停止进食,它会找个坚固的 据驻扎下来,开始蜕皮。蜕皮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情,有些倒霉的螳螂无法完成, 只能终生套在旧皮里,直到死去。 最后一次蜕皮结束,小螳螂们终于有了自 己翅膀!除非它们是罕见的无翅种。有了翅膀的螳螂,就是真正长大成人了!
矛盾的交配过程
他们发现,那些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 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饿了3到 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 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 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 机是因为肚子饿。但是在野外,雌螳螂并不是都 能吃饱肚子的,那么,吃夫就还是可能发生的。
秋天到来时,交配 后的雌螳螂要准备产 卵了。她需要摄入更 多的食物,腹部也开 始鼓胀起来,四处行 走变得越来越困难。 准备产卵的孕螳螂会 找一处平坦的地面或 树枝,具体位置因种 而异。然后,她会在 那里分泌一种泡沫状 的物质,这种物质是 由腹部的腺体合成的, 该物质硬化后形成的 庇护场所,称为“卵 鞘”。

关于螳螂的详细介绍

关于螳螂的详细介绍

关于螳螂的详细介绍螳螂(学名:Mantis)是昆虫纲,直翅目,螳螂科(Mantidae)下的一类昆虫。

螳螂既是一种触手捕食型昆虫,也是一种触手捕食型节肢动物。

它以蚊子、蝉、蝴蝶等其他昆虫为食,以捕食方式和其独特的外形而闻名。

螳螂的体长一般在2至5厘米之间,体形细长,外骨骼坚硬,颜色多样,主要为绿色、褐色或棕色。

螳螂头部大而长,与它的捕食方式密切相关。

它们有一对大而复杂的复眼,这使得它们具有卓越的视觉能力,可以追踪并捕捉飞行中的昆虫。

此外,螳螂还有三节式触角,可以感知并借助触觉进行猎物的定位。

螳螂的颈部非常灵活,可以360度转动,这使得它们能够迅速捕捉猎物。

螳螂前足有强大的捕获能力,常被形容为“捕蝇草”。

前足上有锐利而弯曲的爪子,可以牢牢地抓住猎物。

螳螂捕食时,通常会将前足伸直,静静地等待猎物的靠近,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猎物,将其牢牢地困在爪子间。

随后,螳螂会利用它的颚部将猎物一口吞下。

螳螂在进化上具有很高的适应能力和多样性。

在不同种类的螳螂中,有些物种具有优秀的隐蔽能力,身体颜色和环境非常相似,能够隐藏在树叶或花朵之中,不易为猎物察觉。

还有一些物种能够模仿花朵的形状和颜色,以吸引其他昆虫为其传粉。

此外,螳螂也是以卵和蛹的方式越冬的,这使得它们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存。

螳螂的繁殖方式也与众不同。

雌性螳螂通常会在交配之后捕食雄性螳螂,这被称为性食(Sexual cannibalism)。

虽然这听起来很残忍,但它可以提供给雌性螳螂更多的营养,提高后代的生存率。

螳螂的幼虫孵化后是小型的无翅蛹,与成年螳螂的外形相似,但体型较小。

总体而言,螳螂是一类引人注目的昆虫,以其独特的捕食方式、适应能力和多样性而闻名。

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和栖息地破坏,螳螂的数量逐渐减少。

因此,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螳螂的生态保护,保护其独特的生态地位,对生态平衡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螳螂的知识点总结

螳螂的知识点总结

螳螂的知识点总结一、分类螳螂是昆虫界中独特的一类昆虫,它们属于螳螂目,主要分为中国螳螂、美洲螳螂、非洲螳螂等几大类。

其中中国螳螂种类繁多,包括了中华螳螂、金蝉螂、褐螂等。

二、特征螳螂有着独特的外观特征,头部呈三角形,触角细长且十分敏感,可以帮助它们捕捉猎物。

除此之外,螳螂的前腿发达,可以迅速抓住猎物,而且螳螂有着独特的颈部结构,可以360°旋转头部。

螳螂的翅膀薄膜质,可以轻松地飞行。

三、生活习性螳螂是一种肉食性昆虫,主要以其他昆虫为食,如苍蝇、蚂蚁、蜜蜂等。

它们的生活习性独特,善于潜伏,等待猎物靠近时突然袭击。

螳螂主要在傍晚或夜晚活动,白天则多半选择潜伏,生活在树林、草丛、田间地头等环境中。

四、饲养方法如果你对螳螂感兴趣,可以尝试饲养螳螂。

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饲养容器,最好是透明的,这样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螳螂的生活状态。

其次,需要给螳螂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包括树枝、叶子等,以及一定数量的水。

另外,螳螂的饲料主要是其他活昆虫,如苍蝇、蛾子等。

五、繁殖方式螳螂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半身抱法,即雄性螳螂在交配时会将雌性螳螂的头部固定住,然后进行交配。

另一种是全身抱法,即雄性螳螂会将全身固定在雌性螳螂的背上,然后进行交配。

六、保护意义螳螂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主要是控制其他害虫的数量,所以在生态环境中是非常有保护意义的。

螳螂是天敌昆虫,能够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保护生态平衡。

以上就是对螳螂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总结,螳螂作为一种独特的昆虫,在自然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加深对螳螂的了解,并为螳螂的保护和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十大最稀有的螳螂

十大最稀有的螳螂

十大最稀有的螳螂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

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

中国已知约51种。

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1.非洲绿巨螳:非洲绿巨螳的性格是非常凶猛的,力量也非常大,是所有螳螂中实力最为凶悍的种类,不仅可以捕食昆虫,蛇、鸟甚至是老鼠和青蛙都不在话下。

非洲的绿巨螳螂是一种比较凶猛的螳螂,拥有一个大号的宽腹,实力强悍。

能够捕食昆虫、蜘蛛、蜈蜙、蛙类、小蜥、小老鼠、小鸟和小蛇,也吃蝎子蜈蚣蜘蛛,也能捕食体型相当的蛇,老鼠和蜂鸟,因此被称为“非洲绿巨螳”。

2.中华大刀螳:中华大刀螳是全国性品种,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地,是一个生存能力非常强的物种,它的体型非常大,足部呈细长状态。

中华大刀螳作为我国一种全国性品种,广布于南北各地,适应力很强。

早在1896年就随同苗木一同引进到美国等地,并繁衍后代。

头三角形,复眼大而突出,体形大,足细长,整体颜色为暗褐色或绿色。

3.广斧螳螂:广斧螳螂也叫广腹螳螂,特征是双刀上三个突起的黄色斑点和双翅上的一对白斑。

广斧螳螂肉食而好斗,甚至同类也相残,有人称之为“镰刀杀手”。

这种螳螂主要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广斧螳螂也叫广腹螳螂,俗称宽腹螳螂。

身型与薄翅螳螂相仿,但粗壮得多。

特征是双刀上三个突起的黄色斑点,和双翅上的一对白斑。

多为绿色,褐色个体比较少见,是斧螳属中较著名的品种之一。

4.兰花螳螂:兰花螳螂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这种螳螂的伪装能力非常强,它能够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形态和滑板特别的相似,也因此得名。

螳螂

螳螂

观赏价值

通过人工反季节培育,可以使人们周年欣赏到螳 螂。螳螂也是建设小小动物园、野生昆虫园的良好 素材。如兰花螳螂产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 林区,在很多不同种类的兰花会生长着各自的兰花 螳螂,它们有最完美的伪装,而且能随着花色的深 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兰花螳螂应该算是螳螂目 中最漂亮抢眼的一种了。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 瓣的构造和颜色,可以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 察觉,最适合螳螂守株待兔的掠食方式,也算是最 高明的掠食者之一。
人工高效规模饲养技术目前已经有30余种具有成熟的人工 饲养技术。 螳螂属于捕食性昆虫,喜欢捕捉活虫,特别是以 运动中的小虫为食。3龄前的幼小若虫,如无活虫,很难饲养 成功。因此,在螳螂卵块孵化前,应准备活虫饲料,如蚜虫 和家蝇等。蚜虫繁殖力极强,且易饲养。可预先在花盆或小 型塑料阳畦中,种植十字花科植物,待出苗后,接种上菜缢 管蚜,让其繁殖待用。其他饲料昆虫有大蜡螟、玉米螟、菜 粉蝶、土元、黄粉虫等。
生防价值
螳螂可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螽斯若虫、 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等小型昆虫, 蝉、飞蝗等大型昆虫。螳螂成虫幼虫均为捕食性, 具有捕食性长,食量大,食虫种类多等特点,中国 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 广斧螂、 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 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螳螂(mantis)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于 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 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 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 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 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 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 北大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 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 要天敌 。

螳螂

螳螂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

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

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

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

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

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

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

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

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

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

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

为不完全变态。

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蚂蚁整天忙忙碌碌爬个不停,它们有时分头行动,有时成群结队,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

好斗是蟋蟀最大的特点。

蟋蟀还有三反,(1)胜叫败不叫,两雄相斗胜利方会起翅鸣叫,而斗输的会无声逃走。

(2)l雌上雄背,蟋蟀交配是雌虫上到雄虫背上。

(3)贴铃越多斗性越勇猛,蟋蟀斗前交配次数越多斗性越厉害。

蝴蝶一般色彩鲜艳,身上有好多条纹,色彩比较丰富,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这是和蛾类的主要区别,蛾的触角形状多样)。

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8-30厘米左右,最小的只有0.7厘米左右。

天牛是植食性昆虫,大部分危害木本植物,如松、柏、柳、榆、柑橘、苹果、桃和茶等,一部分危害草本植物,如棉、麦、玉米、高粱、甘蔗和麻等,少数危害木材、建筑、房屋和家具等是林业生产、作物栽培和建筑木材上的重要害虫。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

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着,可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
6.2孙瀚池
螳螂(mantis)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

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

中国已知约51种。

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螳螂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

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

复眼突出,单眼3个。

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

渐变态。

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

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

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

一般1
年1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

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

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

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

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
螳螂科有近2,000种体型大、行动快速的昆虫,特征是前胸长,前足股节腹面有沟,沟两侧有刺列,胫节可嵌入沟内。

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

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

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

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雌虫交配后常吃掉雄虫,卵产在卵鞘内可保护其度过不良天气或天敌袭击,卵会同时全部孵出,常互相残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