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5章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 感觉
他们正可利用感觉被剥夺后的清静安宁,思考学业或整理毕业论文的思路,但学生们
不久就发现,他们的思维变得混乱无章,他们忍受不了几天就不得不要求立刻离开感
觉剥夺的实验室,放弃20美元的报酬。
•
实验后,学生们报告说,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无法做清晰的思索,哪怕是在很短的
时间内;他们感觉自己的思维活动好像是“跳来跳去”的,进行连贯性的集中注意和
•
另外,年龄对音调的感受性也有较大影响。
• 2.音响——反映声波振动的幅度。声波振动的幅度大,声 音则响,振动幅度小,声音则弱。
• 音响的感受范围是0--130分贝。超过130,则引起痛觉。
• 3.音色——反映声波的混合状态。分为纯音和复合音。
•
当不同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时,人仍然可以听出组成该
混合声的各种声音的音色。
S= 1 R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 成反比关系。
精选ppt
9
• (二)差别感觉阈限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
小差别量。相对应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 ——韦伯定律:
ΔI K=
I •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者
• ——光化学反应引起神经细胞 的兴奋,化学能转化为神经电 能,产生神经电脉冲,经双极 细胞到达视神经节细胞,并沿 着视神经节细胞组成的视神经, 离开眼睛上行传入大脑枕叶视 觉中枢。
精选ppt
16
三、视觉现象
(一)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阈限 在正常情况下,人眼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
•
精选ppt
28
(二)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身体动作 当人们集中注意时,与活动无关的身体动作就停止了, 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如学生在认真听课时,其目光注视着老师, 而其他动作都停止了。当学生做出多项与学习活动无关的身体动 作时,可大致判断其走神了。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个体的主观状态
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刺激之间的对比关系:颜色、大小、形状、
强度、持续时间。 如绿草和红花、绿草和 青蛙 刺激的活动和变化 活动的、变化的刺激物易引起注意,如霓 虹灯、活动玩具、教师讲课声调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四、意识的水平
无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自我意识和对外周的意识
五、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 催眠 白日梦和幻想
第三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
注意的概念 什么是注意 注意和意识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分类
一、注意的概念
黑色圆点 8~9个;
外文字母 4~6个;
几何图形 3~4个;
汉字
3~4个。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主观因素:各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 识经验
客观因素: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TCI G AHNE
图1
TEACHING 图2
2. 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二、性格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 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 特征。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表 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与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关系密切
性格首先表现为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 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认知活动了解到现实 世界的一定对象或活动与自己需要的关系:有的能 满足自己的需要;有的妨碍自己需要的满足。在这 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会形成一定的态度,产生一 定的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喜欢那些能满足自己需 要的对象,并乐于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讨厌那些 妨碍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不愿意从事自己不喜欢 的活动。
二、人格因素及其结构
人格是一个系统,并非由单一特征构成, 它是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组 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包含 着许多成分。
气质 性格 自我调控系统
三、人格结构的特征
人格结构的独特性
人格的完整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指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成份不是 相互独立的,也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起,而是错 综复杂地相互联系、交互作用,构成个体整个心 理面貌的完整的功能系统。
(二) 性格的结构与特征
性格是由多侧面、多成份的心理特征构成的 复杂的心理结构。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的独特结合,它既有复杂的组成,又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通常认为性格的结构包括: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区别:
(1)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 天的,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2)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 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 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3)从社会评价意义上看,气质无好坏善恶 之分;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普通心理学(第二版)第五章
2.1 睡眠
2.嗜睡症 嗜睡症是与失眠相反的睡眠障碍。 嗜睡症者在觉醒时,会突然不可抵抗地想睡觉,并会直接地从清醒状态进入快
1.1 意识的概念和特性
(二)意识的基本特性
1
意识的觉知性
觉知性是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指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事件的了解,表现为人不 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 自身与客观事物的复杂关系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等。
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觉知,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之一。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 在,对外界刺激进行分析综合,而且还能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分析综 合,并且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行为和客观现实的关系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把自我 和非我、主观和客观区分开来,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来自觉地指导和调节人的行 为。
1.2 意识的水平和种类
3.潜意识 潜意识是指对正在进行的某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没有觉知。例如,演讲者在述说时没 有意识到自己的口误。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某些意识经验,如本能、创伤经历等心理 活动过程被排除在意识之外。但是,那些原始的、不被现实和良心接受的欲念、动机、情 绪等内容与经验被压抑在潜意识之中。尽管潜意识中的欲望、情绪或某些观念被压抑,但 它们并没有泯灭。那些本能欲望、情绪和观念会不由自主地活动,在某些状态下通过象征 等方式在意识中出现,仍会直接、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现实生活中,有人会 出现口误,在精神分析理论看来就是潜意识的作用。
2.1 睡眠
5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 • 这时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 体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做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 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另外,心律、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如同 清醒状态或恐怖时的反应,而肌肉依然放松。 • 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一般持续5~10分钟,再经过大约90分钟后,会出现第二 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通常长于第一次。在这种周期性的循环之中,当黎 明临近时,第三阶段与第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5-学校心理学(第五章)
适应性行为量表主要有三个功能:第一是分类或命名。 第二是为发展和评估特殊的教学计划提供服务。第三是搜 索,即识别那些需要进一步评估的个体。
一、适应性行为测验
(一)儿童适应性行为量表 儿童适应性行为量表(ABIC)是多元文化多元评
其学校版适用于3~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可用于 考察其适应性行为。
一、适应性行为测验
(三)维兰德适应性行为量表 维兰德适应性行为量表(VABS)是使用最广的测试
适应性行为的工具。它是由维兰德社会成熟量表修订而来 的。适用于18岁以下的人。
二、问题行为测验
问题行为测验与适应性行为测验都是以测验行为作为内 容的,但测试角度不同。问题行为测验的重点不是儿童对 社会要求及环境的适应程度,而是着重测查儿童有无情绪 问题,有无各类心理问题,能否被断定为问题儿童。适应 性量表的一个前提是规定好了正常的发展线,以此线为标 准规定适应性行为的标准。而问题行为的前提刚好相反, 它规定问题行为的范围和标准,并据此测量问题行为。
二、人格测验
(二)视觉技术 人格测验的视觉技术包括呈现一些视觉画面刺激,要求
被试做出言语性的回答反应。视觉技术属于投射测验范畴, 目的在于通过人们的应答,分析与评价其中包含的人的态 度、情绪或心理冲突。
二、人格测验
1.主题统觉投射测验 主题统觉投射测验(thematicappercept
iontest,TAT)是临床心理学家和学校心理学家 较喜爱的测验之一,由默里编制(Murray,1935)。
(1)每个人都时而快乐,时而伤心或时而疯狂。什么事情令你快乐?什么事 情令你伤心?什么事情令你疯狂? (2)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每人都喜欢自己身上的优点,而不喜欢自己 身上的缺点。你喜欢或讨厌自己身上的哪些特点? (3)你喜欢学校哪些地方,不喜欢学校哪些地方?……
心理学基础第5章 注意与意识
第五章 注意与意识
第一节 意识概述 第二节 注意概述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注意的含义
(一)注意是什么
•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 的指向和集中,是心 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
一 课堂测验
一、注意的含义
◇ (二) 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 特征
指向性
二、注意的分类
(二)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 • 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实际生活中却离不开这两种注意 • 如果只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惫,注意就容易分散,工作也难以进行下去;
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课常堂交替测发验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
二、注意的分类
(一)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进行区分)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 志努力的注意
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 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 所发生的注意
有预先目的,但不需要意志 努力的注意
心理学基础
白学军 主编
第五章 注意与意识
岳鹏飞 李园园 信阳师范学院
第五章 注意与意识
第一节 意识概述 第二节 注意概述 第三节 生物节律、 睡眠与梦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
• 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指个人 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
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
野黑点中的不同刺激
一、什么是意识
◇ 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三种:
心理学第五章 智能理论xin
本章旨在分析青少年智力发展在水平、类型、 性别和表现早晚上的差异,并探讨智力的早期发展 及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
能力
智力理论
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一、能力的概述
能力
(一)概念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孟昭兰)
它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是影响活动效果的 基本因素,是符合活动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的 综合。
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一)区别 第一 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 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第二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 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的多,而且不是永 远随知识的增长而成正比发展的。
(二)联系
1.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2. 其次,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
2、多元智力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的 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 他认为,支撑多元智力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 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 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力。
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
智力成分所构成。
空间智力(毕加索)
音乐智力(斯特拉夫斯基)
言语智力(李敖)
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 主观努力。
第二节 智力
一、智力理论
(一)因素理论
1、单因素论 推孟等人认为:所谓智力是指一种总的 能力,是单因素的。
2、二因素论
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C.Spearman,
于1904年提出。
他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两部分构成的,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有
心理学第五章行为动力理论
的情况下受到影响。情势的因素主要包括权威、胁迫、操纵、合作等。
二、行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 人们习惯于从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推断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把先发 生的事件看成后发生的事件的原因并不满足于这种泛泛的因果分析,而期望了 解行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行为的动力:这个行为是怎么引起的?是什么力量 支配和维持着这个行为?通常,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 行为动力。 行为动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系统。在对个体行为进行分析时,对同一行为的产 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里是一个有趣的案例,通过对它的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 感受到,行为动力的复杂性。
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人类行为动 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从早期动机的本能理论 到现代动机的认知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为动力的假说。这些理论 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关于非 智力因素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行为动力的认识。心理学家越来越 倾向于认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动力作用性质是不同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 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的认知、情感、 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性主要是通过影响动机形成表现出来的。本章将分别讨论 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特性。
第五章 行为动力理论
本章内容细目
第一节 行为动力理论概述 一、行为的含义 (一)行为的概念 (二)行为的特征 (三)行为的分类 (四)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行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 (二)行为动力的特点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四)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五)情绪的中枢机制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二)情感的种类 三、情绪情感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第三节 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一)动机的概念 (二)动机的功能 二、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二)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三)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 (四)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五)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三、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理论 (二)驱力理论
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意识的基本问题一、意识的概念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
一般来说,意识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的觉知和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分的觉知。
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重要的作用:①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②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③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正是通过意识,我们分析因果关系,想像现在不存在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用我们预期的目标来指引行为。
二、意识研究的重要性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意识曾经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心理的结构、构成心理和意识内容的元素,以及把各元素组合为意识内容的基本规则。
20世纪初,行为主义兴起。
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以人们外部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意识完全排除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之外。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心理学家重新将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恢复了对意识的研究。
除认知心理学本身对意识的研究之外,很多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推动了意识研究的发展。
1929年,汉斯·伯格(Hans Berger)发明了脑电图仪,为心理学家研究意识提供了新的手段。
人们可以通过纪录脑部生理电流的变化,来探讨人脑的内部过程。
60年代,斯佩里(Sperry)关于裂脑人的研究也大大促进了对意识的研究和思考。
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在吸毒、催眠方面作了大量研究。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后,充分肯定了个体的潜能和价值,个体被视为是独一无二的,可以通过意识执行其意志和愿望,意识经验因而受到特别重视。
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将人的认知过程、神经机制以及病理学的临床发现结合起来,从而提供了一种综合的视角,对推动意识研究的进展有重要意义。
近30年来,对意识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心理学家的兴趣,并作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觉312版●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三种作用:●1.觉察:●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2.分辨:●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分开来。
●3.确认:●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他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围。
●三者的关系:●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三)知觉和感觉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1)两者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一旦客观事物离开感觉器官所及范围,感觉和知觉也随之停止。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纯粹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
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的整体不可分割,因而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2.区别:●(1)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2)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它并不是感觉的简单集合。
●(3)感觉是单个分析器作用的结果,知觉需要多个分析器共同作用。
●(4)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可分为:●(1)视知觉;●(2)听知觉;●(3)触知觉;●(4)嗅知觉;●(5)味知觉。
●2.(详情如下)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分为:●(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
●3.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1)阈上知觉;●(2)阈下知觉:●阈下知觉也叫做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
心理学概论第5章表象和想象
表象和想象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01
心理疏导
通过引导患者进行想象来帮助他们疏导情绪、缓解焦虑和压力,例如想
象放松的场景或回忆美好的经历。
02 03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师利用表象和想象来治疗心理问题,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通过引导患者回忆创伤事件并重新构建积极的意象来缓解 症状。
心理准备
通过想象未来的情境来帮助个体做好心理准备,例如应对面试或考试等 紧张情境。
通过想象产生新的形象 或概念,推动人类文明
和科技进步。
调节功能
通过想象调节情绪和行 为,保持心理平衡和心
理健康。
灵感激发功能
通过想象激发创造性思 维和灵感,促进艺术创
作和科学发现。
表象与想象的关系
03
表象与想象的区别
表象是记忆中重现的图像,具有直观 性和形象性,而想象则是基于表象进 行加工、改造和创新的思维活动,具 有创造性和预见性。
表象是创造的源泉,人们 通过表象来进行想象和创 造等活动,产生新的思维 和创意。
想象
02
想象的定义
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涉及 对不在眼前的事物在头脑中形 成相应的形象或概念。
想象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活 动,它具有创造性和预见性。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 改造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 象或概念。
想象的分类
01
02
03
04
再造性想象
根据语言、符号等提示,在头 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或概念。
创造性想象
不受现实限制,自由地创造新 的形象或概念。
幻想
与个人愿望相结合,指向未来 的想象。
空想
缺乏现实依据和实现可能的想 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理学导论第五章
第五章 需要、动机与价值观一、什么是需要和动机㈠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出有 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 积极性源泉。
⑴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如血 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水分的缺乏会产生口渴想 喝水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
⑵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
为了个体和社 会的生存与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
例如:食物、衣 服、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
⑶需要现出表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它总是指向于 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
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 向于任何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⑷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类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⑸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需要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某种 运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是人的活 动不断的向前发展。
⑹人类需要的对象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 有社会性;人具有意识能动性,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需要。
㈡动机及其功能⑴需要和动机是紧密相联系的,但也有差异。
需要在主观上常以意向和愿 望被体验着。
⑵意向: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愿望:明确意识到的并想要实现的需要。
⑶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 理倾向或动力。
⑷动力的三种功能:①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例如: 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
②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 目标或对象。
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 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 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二、几个相关概㈠本能⑴ 指同一物体所有个体所共同表现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反应如:蚕吐丝、 蜘蛛结网、蜂酿蜜等;(见图1)⑵指某一物种生而具有的行为潜能和倾向,行为潜能或倾向所形成的内在 作用促发同一物种的个体表现出不学而能的同样的行为模式; ⑶指某一物种的个体在其生命中某阶段所表现出的某种特殊行为模式,如 毛虫变为蛹,蛹再变为蝶;(见图2)第 一 节概述⑷指促发人类某种行为但不为当事人所知的内在力量。
心理学第五章记忆
第五章记忆〖导学提示〗现代心理学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本章着重介绍认知心理学对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研究,分析从记到忆的心理过程。
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个体的经验。
例如,从前见过的人,现在不在面前,我们能想得起他的姿态相貌;见到他时能认得出来,这就是记忆。
不仅感知过的事物能保持于头脑中,而且思考过的问题、理论,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做过的动作都能保持于头脑中。
在生活实践中见过、学过、做过的事情以及体验过的情绪,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经验而保持在我们的头脑中,在以后生活的适当时候回想得起,或当他们再度出现时能认得出来。
这些都是记忆。
识记、保持和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识记是记忆的开初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识记具有选择性。
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被个体注意才能识记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
在编码时,人试图将当前经验同某一名称相联系。
这一过程通常是自动的迅速的,因而未被意识到。
进一步的编码过程是使新输入的信息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
储存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经验的过程。
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例如学过的诗歌,我们不看书而把它背出来,就是回忆。
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回忆和再认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识记,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也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回忆或再认。
心理学 第五章 注意
• 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 汽车司机控制方向盘、挂挡、油门刹车,还要注意行
人车辆和道路标志
• 研究分配性注意的方法——双作业操作
• 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
• a、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 度
• b、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难度
• 双作业操作两种作业难度增加时,作业完成的质量和 水平会下降。
• 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 在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注意动摇是不可避免的 • 注意动摇发生的间隔时间大约8-12秒
• 只要注意不离开当前的总任务,注意动摇不会有太大 消极作用
• 在某些要求对信号做出迅速反应的任务中,注意动摇 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 (三)分配性注意 • 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
第四节 注意的认知理论
• 一、过滤器理论 • 布罗德本特(英)1958 • 神经系统在信息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
对所有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需要首先
经过一个过滤机制;一部分信息通过这个机制,得到 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挡在过滤机制之外,完 全丧失。
• (二)随意注意 •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 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 • 1、对注意目的和任务的依从性 • 2、对兴趣的依从性 •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 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 5、对人格的依从性
• (三)随意后注意 •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
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
第五章 注意
• 注意的基本概念 •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 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 注意的认知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考核目标】
1.了解迁移的概念及其分类。
2.理解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认知结构的变量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影响学习迁
移的因素。
3.掌握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述
1.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类型:
根据迁移的性质:正迁移、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方向:水平迁移(顺向、逆向)、垂直迁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根据迁移的内容: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根据学习情境为:远迁移、近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派):官能(能力)训练,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的
2.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迁移是有条件的
3.概括说(贾德):经过概括经验,学习A的时得到了B要使用的部分
4.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
对情景间联系的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鸡吃深浅背景色米实验)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泊尔):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知识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学习中,凡有认知结构影响新的学习的地方,就存在迁移,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在头脑中存储时间长)
影响:变量水平高低~认识结构水平高低~迁移程度高低
三、促进学习的教学策略
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条件)
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定势就是心向,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倾向性的一般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影响:解决常规(有结构)问题有积极影响,对创造性问题有消极影响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关联性、逻辑关系强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一般到个别,渐近分化
综合贯通,促进知识横向联系
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教怎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