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contents•环渤海地区概述•经济发展现状目录•经济发展优势与挑战•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结论与建议环渤海地区涵盖了渤海、黄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51.5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与范围范围地理位置水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这些水资源对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都非常重要。
自然环境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该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人类居住和经济发展。
海洋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等。
其中,渤海和黄海的渔业资源尤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渔场之一。
矿产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油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自然环境与资源人口与社会经济概况人口经济概况总体经济状况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优势。
近年来,该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国内外投资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经济总量:环渤海地区的GDP和人均GDP均位于全国前列,但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增长速度: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存在波动和不稳定因素。
产业结构与特点01020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和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区域合作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区域合作框架和协议,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
这些合作机制为地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协同发展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环渤海地区应加强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和市场一体化建设。
特别是在环保、能源、交通等领域,应加强跨地区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政策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有利于该地区的发展。
投资优惠该地区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投资,政府提供了投资优惠和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新形势下环渤海经济圈的战略研究
王 树 理 Wa gS ui n h l
( 山东 经济 学 院 , 南 20 1 ) 济 5 0 4
( h n o gIs tt c n m c ,ia 5 0 4 C ia S a d n tueo E o o i J n 2 0 1 , h ) n i f s n n 摘要 : 目前 。 渤 海 区域 作 为 全 国三 大 经济 圈之 一 , 来越 引起 人 们 的 注 意 , 渤 海 经济 圈 的发 展 关键 是 区域 一 体 化 问题 。 环 越 环 本 文 试 着 对环 渤 海 区域 的 发展 . 点 就 如 何 推进 该地 区 的一 体 化进 行 了探 讨 并对 该 地 区一 体 化 的 未 来作 了展 望 。 重
占全 国 13 技 术 人 员 密 度 居 全 国之 首 。 全 国 最 大 的 /。 有 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生产基地 。集 中了信 息技术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路
中 国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辩
撼
镑
邪
屋 躁
属
卸 绚 回
屈 路
文 /王 吴
摘要 :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不断拓展 区域发展空间,可以加速中国产业的升级 较 小 。 清 代 后 期 , 随 着 天 津 、 营 口 、 换代 ,有利 于缩 小地 区差 距 ,促进各 地 区经 济均衡 发展 。五 大因素对环 渤海 区域 经济 发 烟 台等港 口的开 放 ,港 口及其 腹地 经 展具有较 强制约作用:计划体制影响大;产业结构趋同;行政分割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 济同 日渐广 阔的国内外市场对接起来 , 严重 ; 区域层次 的协调机制 缺 乏;二 元经 济结 构 的大量 存在 。解 决这些 问题的对 策思路 港 口的经济 辐射 强度 大大增 加 ,拓展 是 :建立 更 高层 次的 区域 协调机制 ,消除地 方保护 ,促 进 区域 “ 同市 场” 的形成 ;鼓 了环 渤海经 济区 的空 间范 围和 经济外 共 0世纪 以后 ,北方迎 励 国有企业 间的合 并重 组,逐 步降低 国有经 济比重 ,积极为 民营经济 发展 创造 条件 ;完 向化程度 。进入 2
种方式实现:
一
而形 成 了密 集 的城市群 。城市 之间 通 威海 、青 岛等 的城市化 水平 ,带动 了
种是 政府 合作 形成的 经济一 体 过产业配套链条 发生 紧密的经济联系 , 许多 内地城市 如大 同、唐山 、张家 口、
化 。即通过政府 问签定各种协议或条约 使 区域 中的市场一体 化程 度不断加深 。 焦作 等 的兴起 。改革开 放 以来 ,环渤
较 大 的 区 域 合 作 组 织 有 : 欧 盟 、美 加 历 史上 ,环 渤 海 地 区 的 经 济 发展 对 其 术 人 员 8% 以 上 有 大 专 以 上 学 历 。 其 5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第5 第2 卷 期 20 0 6年 6月
北京交通大学学 报( 社会科 学版 )
Jun l f eigJ oo gUnvri (oi c ne dt n ora o in atn i s y S c l i cs io ) Bj i e t aS e E i
vo. No 2 15 .
J n2 0 u .O 6
环渤海 经济 圈城市群 能级梯 度分布结构 与 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研 究
赵全超, 汪 波, 王举颖
( 天津大 学 管理 学院, 天津 307 ) 002
摘 要 : 据增 长极理论 、 根 梯度转移理论 和城 市功能理论 , 建 了城 市能级综 合评 价指标 体 系, 构 并运 用主 成分分析 软件 对环渤海地 区内的各城 市进行 了城 市能级的 综合 了
cu tra ay i a d S S.I h n lse n lss n PS n t ee d,t i ril r g o t o in f a ta vcsa d sr tge hsa t eb i sfrhs me s i c n d ie n tae i c n g i s
Sta e i s a c n Gr d srb to fEne g r d r t g c Re e r h o a e Dit i u i n o r yG a e
Stu t r o a ha e o o i g o t u t r r c u e f rHu n Bo iS a Ec n m c Re i n Ciy Cl se
sa c e ,t ea il r g o h t ely rg a edsrb t n sr cu eo u d Bo a e h o g e rh s h r ceb i sfr h a e rd i iu i tu t r fRo n h i t n t t o r A atru h
环渤海经济圈
LOGO
天津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借助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重回并站稳中国北方经 济中心的位置。滨海新区和天津的发展必须要依托京冀、辐射“三北”、面 向东北亚。能否吸引环渤海范围内其他省市参与滨海新区的建设, 能否将滨 海新区的辐射和服务功能拓展到整个区域, 成为实现滨海新区和天津规划目 标的关键。因此, 天津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变现出来的姿态比北京更加 积极主动, 要在交通港口、能源、产业、科技、金融、环境、旅游和文化八 个方面推进区域合作或协作。
LOGO
从三次产业构成看, 除北京市外, 环渤海的其他省市都是以第二 产业为最大的产业部门, 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第二产业尤其是制 造业的拉动。2003 年以后, 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在第二产 业比重不断提高的同时, 出现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趋势, 从2005 年开始, 河北、辽宁、山东的第三产业比重已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 1980 年以来, 环渤海五省市在全国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0%以上,而广东省 和长三角三省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 的比重则呈现出明显的由稳步上升转为缓慢下的趋势。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3. 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 环渤海区域内缺乏合作的突出表现是各个地方对资源尤其是投资的恶性争 夺, 这种争夺在改革开放后因为整个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方面的转移、中央 与地方分权以及财政分灶吃饭而表现得更为激烈。20 世纪90 年代, 当时的国 家计委曾经计划在京津地区投建30 万吨乙烯生产基地。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 乙烯生产规模在60 万吨以上才有效益,而京津两市各不相让, 最终各建一个15 万吨的项目, 这使得双方都没有收益。港口建设是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协 调的突出事例。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 环渤海地区港口存在着低水平 重复建设的现象。新建中小港口货源紧张, 港口企业效益不高, 而主要港口的 专用码头和大型码头运力紧张。1989 年, 在天津港还“吃不饱”的情况下, 北 京开始在与天津港相距100 多公里的唐山市南新建与天津港功能相似的京唐 港; 辽宁的绥中港与河北的秦皇岛港只相距20多公里; 山东省临海的县市有30 个, 港口有26个, 几乎是“一市( 县) 一港”。重复的建设和对资源的争抢使区 域内的竞争大于合作, 过度竞争不仅增加了区域内每个经济体的发展成本O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是指以中国的渤海湾为核心的泛黄海区域,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市,以及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这一区域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
为了促进该区域的合作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简称“环渤海合作”)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其沿革和展望两个方面分析环渤海合作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环渤海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沿革:环渤海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1984年7月,中国沿海五省市与韩国、日本举行“中国杭州湾五省市与韩国、日本经济交流会议”磋商,讨论经济、科技、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随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提议,在中国东北、沈阳、大连、烟台、青岛等地设立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和合作基地,从而进一步推动合作。
1992年,天津市和日本横滨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成为中国与日本在地方层面上的首个友好城市。
1994年,沿海五省市、天津市等地积极开展环渤海经济区合作。
1995年,中国政府宣布建国门经济开发区,拉开了环渤海合作的序幕。
2002年,环渤海经济区研究会在天津成立,为有关省市建立了合作机制。
2006年,环渤海经济圈规划纲要印发,标志着该区域合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至此,环渤海合作正式成为中国推进经济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展望:未来,环渤海地区合作的发展前景宽阔。
一方面,该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产业,如能源、化工、造船等,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环渤海合作将迎来一系列新的机遇。
未来,环渤海地区合作要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合作: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港口建设。
加快环渤海高速公路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推动沿岸港口建设,提升港口运营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对外交往和贸易往来。
二、加强工业合作,推动产业升级。
重点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合作,集聚企业资源,推动产业升级。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规划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规划经济学二班1104070207贾英秋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规划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雄厚的工业基础、先进的科技教育、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这些优势助推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环渤海经济圈是保证我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随着天津市落实“环渤海经济圈”战略计划的推进,天津已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新一轮投资热点。
全球GDP的50%产生在距海岸线50英里的范围内。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崛起了最具经济活力的三大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都市圈,三大地区GDP的总和占全国的50%以上。
但是,长期以来,与其它两个都市圈相比,环渤海都市圈的发展都明显滞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快北慢的局面。
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后,给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环渤海地区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环渤海地区正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契机,加快发展步伐,与长三角、珠三角共同打造中国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
一、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1、区位优势。
天津位于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是环渤海地区的中枢部位。
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东北亚,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和对外通道,是连接我国内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起点之一,又是联结欧亚大陆桥中路途最短的海港城市,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重要位置。
2、港口优势和资源优势。
具有国内一流的开发区和保税区的、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口。
海港与航空港距离之近为现有经济区域中罕见的,有利于整合两港的优势。
天津港能够为环渤海的经济腹地提供物流条件和发展高科技产品,并将其输往海外与内地。
环渤海区域海陆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
海 陆 一体 化 是近 年来 沿 海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一个 新 思路 ,文 章分 析环 渤海 区域 经济 一体 化
方面存在 的一些现实 问题 ,并依据海陆一体化的理论为促进环渤海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提
出 了一些相 应 的建 议 措施 。 关键词 海 陆一体 化 ;环 渤海 ;区域 经济 一体 化
工 ,在 全 区域 内优化 配置 生产 要 素 ,推动 区域 经济 协调 发 展 , 以 提 高 区 域 经 济 总 体 效 益 的 动 态 过
年代 中 期 ,中 科 院 地 理 所 副 所 长 李 文 艳 提 出 了 “ 渤 海 地 区” 的 概 念 。在 随 后 的 19 大 9 2年 党 的 十
四大 中,“ 加快环渤海 区域开发开放 ” 的战略要求
被提 出 ,此后 环 渤海地 区被列 为全 国开放 开发 重点
区域 之 一 ,国家 发 改 委 也 正 式 确 立 了 “ 渤 海 经 环
济区”概念 ,并对其进行 了单独 的区域 规划和给 予 了很多特殊的优惠政策_ 。 “ 3 ] 环渤海经济区”狭
程 J 。随着生产社会 化 的发 展 ,世界 和 区域经济 向全球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 E益明显 ,尤其是 t
资助项 目:国家海洋局 “ 0 ”专项 9 8 Z I 1 课题资助 98 0 一 C— 一 8
第 5期
李 锋 ,等 :环 渤海 区域海 陆一 体化 发展 对 策研究
8 3
区域经 济一体 化 的发展 能够 给区域 内各 个地 区和部
全 国的 14和 15 / / 。环 渤海 经 济 圈 在 我 国经 济 发 展
合管理,把本来相对孤立的海陆系统整合为一个新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分析
1 理 区 位 十分 优 越 。环 渤 海 地 区 处 于 东北 亚 经 济系 着 长 江 三 角 洲 、 江 三 角 洲 、 澳 台地 区 和 东 它 珠 港
南亚各 国; 向东 , 沟 通 韩 国 和 日本 ; 它 向北 , 联 结 着 蒙古 国 和 俄 它 罗 斯 远 东地 区 。 种 独 特 的地 缘 优 势 , 环 渤 海 区 域 经 济 的发 展 、 这 为
网络 开 发 理 论 以 及对 区域 进 行 S T 分 析 得 出 发 展 思 路 ,发展 W0 措施进行研究 。
成 为 中 国 北 方 经 济 发 展 的 “ 擎 ” 被 经 济 学 家 誉 为 继 珠 江三 角 引 , 洲 、 江 三 角洲 之 后 的 中 国经 济 第 三 个 “ 长 极 ” 与 中 国 的另 外 长 增 。 两 个增 长级 相 比优势 和劣 势 并 存 。
环 渤 海 经 济 圈发 展 战略 分析
口 卿 辉
际 经 济 中 心不 断 向亚 太 地 区转 移 的大 趋 势 下 , 渤 海 地 区 蕴 藏 着 环 巨大 的 发展 潜 力 。 ( ) 通 网络 的 完 善促 进 生产 要 素 的 流动 和 市 场 的 统 一 , 二 交 促
进 区域 一 体化 。
产 资 源 、 气 资 源 、 炭 资源 和 旅 游 资 源 , 是 中 国重 要 的 农 业 基 油 煤 也 地 , 地 面积 达 2 5 . 公 顷 , 全 国耕 地 总 面 积 的 四 分 之 一 之 耕 66 5万 占 多 , 食 产 量 占全 国 的 2 %以 上 。 粮 3 3海 陆空 交 通 发达 便 捷 。环渤 海 地 区拥 有 4 . 0多 个 港 口 , 成 构 了 中 国最 为密 集 的港 口群 ; 渤 海 地 区是 中 国交 通 网络 最 为 密 集 环 的 区 域 之 一 , 我 国海 运 、 路 、 路 、 空 、 讯 网 络 的 枢 纽 地 是 铁 公 航 通 带。 交通 、 讯 联 片成 网 , 成 了 以港 口为 中 心 、 海 空 为 一 体 的 通 形 陆 立 体 交 通 网络 , 为 沟 通 东 北 、 北 和 华 北 经 济 和 进 入 国 际 市 场 成 西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
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报告名称: 2012-2016年环渤海经济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中下卷)关键词:环渤海区域经济环渤海经济区建设环渤海经济区项目环渤海经济区投资出品单位:中投顾问中投顾问的实力如何?如何鉴别一家研究机构的实力?报告主编: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
环渤海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
环渤海地区处于日渐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对外交往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作为中国北方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渤海地区具备良好的基础,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尤为突出,同时环渤海地区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经济”和“大陆经济”的连接枢纽,强大的创新能力、发达的金融业也使这里成为外商在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
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区。
环渤海经济圈蓬勃的活力,成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引擎,稳固了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环渤海区域发展势头极为强劲。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07万亿元,是2005年的2.18倍,年均增长16%。
“十一五”期间,环渤海经济圈的投资增长明显高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北上西进”效果已经显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框架下对环渤海地区的京津冀地区、首都经济圈、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沿海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为环渤海地区进一步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环渤海经济圈
• 2001年10月,由吴良镛院士主持的“京津 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由建设部 组织专家通过论证,提出京津为两核,唐 山、保定为两翼,廊坊为腹地的环渤海地 区一体化规划设想。2004年5月,环渤海七 省市区达成“北京倡议”:建立合作机制, 推动环渤海地区一体化。鉴于廊坊的区位 优势,将合作机制的日常工作班子设在廊 坊。环渤海经济圈的轮廓日渐清晰。
环渤海经济圈面临的机遇
• 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东北亚经济区的中 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 一,新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在 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将与日本、 韩国产业继续向外转移形成互动,其联合 趋势将为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 会。
1、可承担邻国产业结构调整扩散的 产业
3、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
• 外商在我国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集中在 环渤海地区,且走势渐强。目前全球80多 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40%以上 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 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此设有200余 家生产性投资企业,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 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在全国都是一流的。
环渤海钢铁
• 环渤海经济圈钢铁原料资源丰富,铁矿储 量占全国58.5%,2004年铁矿石产量22593 万吨,占全国74%,焦炭产量10578万吨, 占全国59.6%.环渤海钢铁经济圈的设想 “看上去很美”:五省二市(河北、辽宁、 山东、山西、北京、天津、内蒙等)的钢 铁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
河北首倡环渤海钢铁经济圈
• 环渤海钢铁经济圈是在河北省冶金行业协 会副会长宋继军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北京 兰格钢铁信息网在推动。在2005年 11月15 日的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上,多家钢铁企 业初步表示了合作意向。环渤海钢铁经济 圈不是空想,因为在国内钢材市场上,环 渤海钢铁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2006年全国钢铁企业累计粗钢产量排名 前15位中,环渤海地区占8家,五省二市 (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北京、天津、 内蒙等)的钢铁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
在多圈多带布局模式中推进环渤海经济圈合作的思考
体 两翼 ”及 海洋 经济发 展战略 。
总 额 1 3 . 美 元 , 占全 省 的 0 57亿
8 . : 口总额 6 7 45 出 % 4. 6亿美 元 , 占全 省 的 8 .% 实际利 用外资总 额 9 . 61 : 39 亿美元 , 占全省 的 8 . 。 5 茗 3
f 一 造 成 环 渤 海 地 区 多 圈 多带 多 区“ 杂 ” 复 的主 要 原 因是
经济体 制下同属 于华东区 , 又是华东 区的核心经济区域 之一 , 经济主体之
视角 , 相关国家和 中国的相关 区域相
继提 出 了“ 东北亚经济区” “ 和 环黄海
经济区” 的概 念 , 并且召开 了若干 “ 高
有 中国大连市 、 天津市 、 烟台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岛 青
市, 日本北九 州市、 下关市、 冈市 , 福 韩 国仁Jl 釜 山市、 山市等三国十城 I 市、 蔚
区: 京津冀 属于华北 区 ; 山东省则 是
华东 区重要的一部分。 在传统的计划 经济体制下 ,分 属于不 同的大区 , 几
三 角经 济区 ”还 没有形 成 “ ” , 圈 的凝 聚 力 ;受制 于现行政 治体 制等 的约
北京 、 天津 、 北 的合作 与联合 河
更 多的是界定 与表述 为 : 京津冀经 “ 济 区” 。河北省 自身还划分 了以石家
济带和 七市 组成辽 中城市群 为 战略
重点主区域 ” 。
山东确 立 的是经济 文化 强省和
“
一
发展的经济运行形式 , 客观 的决定 了 其 运行方式 之一是 不同经济 主体 的 合作与联合。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 环渤海经济圈是最复杂 的一个 “ 多圈 多带多区” 相互交融发展 的大经济区 ,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引言环渤海经济圈是指以中国的渤海湾为核心的经济区域,涵盖了沿海的辽宁、山东、河北以及内陆的天津市等地。
这一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环渤海经济圈位于中国的东北沿海地带,毗邻朝鲜半岛和日本,紧邻中国的首都北京。
这一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连接了东北亚地区,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开放的通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丰富的资源禀赋环渤海经济圈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存在为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产业配套完善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配套相对完善,包括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等行业。
这些产业之间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够促进经济的协同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面临的挑战产业结构单一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导。
这导致了环渤海经济圈在面临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面临一定的压力。
需要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生态环境问题环渤海经济圈地处中国的工业带,长期以来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
工业排放、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因此,需要加强环保工作,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产能过剩由于历史原因,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些重工业产能过剩。
这导致了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经济增长放缓。
因此,需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转型为了应对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环渤海经济圈需要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
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摘要:经济圈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变化,三大经济区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三大经济圈的一些分析比较,对其发展状况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各经济区的发展继续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
随着国内外形势和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变化,三大经济圈发展阶段和发展历程不尽相同,因此以下我将着重从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优势条件,限制因素等方面来分析比较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状况。
1、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情况比较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中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环渤海经济圈的主要发展情况.
环渤海经济圈的主要发展情况环渤海经济区概况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
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
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3.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3.0%。
统计显示,环渤海15个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已经超过了珠三角9个中心城市,但比长三角少将近6个百分点。
环渤海地区具有五大优势1.地理区位十分优越。
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2.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3.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
环渤海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4.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
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必将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5.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
同一个梦——环渤海城市圈的发展研究
摘要 :依托首都铁路 、航空枢纽 的优势 ,天津又是 全 国最 大人 工海 港 ,滨海新 区 ,曹 妃甸 相继建 成 。秦 皇岛 、 黄骅成为晋煤海运 专运海港 。营 口、烟台 、东 营等港 口各 具特 色 ,优势互补 。大连 、青岛分 别辐射 东北亚 ,大 西北 ,与京 、津互为崎角之势 ,形成 向产业集群发展 与区域大都市 圈的优 势组 合。
北 京 一天 津 联 手 ,正在 走 向产 业 集 群 的发 展 道 路 。在 资 源 环境 条 件 约 束 和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保
建设的新港区 ,规划面积 为 3 k 其 中 1k 0i , n 0 i 将 n 辟建 为 中国规 模最大 、开放度最 高 的保税港 区 。 天 津港 对 内辐 射 力 强 ,直 接 经 济 腹 地 包 括 京
一
7 % 左右 的货 物 吞 吐量 和 5 % 以上 的 口岸 进 出 口 0 0 货值 来 自天 津 以外 的 各 省 区 市 ;对 外 联 系 广 泛 ,
目前 已同世界 上 的 1 0多 个 国家 和地 区 的 4 0多个 8 0
港 口有 贸易往 来 ,每月 集装 箱航 班 4 0余 班 。 0
维普资讯
第1 0卷 第 4期
20 0 8年 8月
地 球 信 息 科 学
GEO.NFORM ATI I ON SCI ENCE
Vo . 0, No 4 11 . Au .,20 8 g 0
同 一 个 梦
环 渤 海城 市 圈 的发展 研 究
石 坚
“ 所 得 ,有 所 失 ” 与 “ 眼 于 长 远 的 根 本 利 有 着
天津 港 现有 水 陆域 面积 近 20 i ,陆域 面积 0k n
环渤海地区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文 章编 号 :10 — 4 X (00 7— 19— 5 0 1 18 2 1 )0 02 0
商 业 研 究
环 渤 海地 区创 意 产 业 发展 战 略研 究
刘 炜
( 华 航 天工 业 学 院 ,河北 廊 坊 北 0 50 ) 6 00
具有 重要 的推 动 作 用 。创 意 产业 广泛 融 合性 的特 征 ,能将 技术 、文化 、制造和服务 融为一体 ,有利 于产业 的整合 、延伸 、形成完整 的产业链 ,有助 于 提升产业 的竞争力 。
作 者简介 :刘炜 (90一) 17 ,男,河南固始人 ,北华航 天工业学院副教授 ,经济学博 士,研 究方向:产业经
美元 以上 ,市 场 需求 给环 渤 海地 区发 展 创 意产 业
提供 了空间 。 ( )产 业结构调 整的需 要 二 创意产业对 环渤海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 产业结构 的进 一 步调 整 具 有重 要 的 提 升作 用 。我 国正处在 产 业 结构 调 整 和 升级 的关 键 时期 ,中 国
一
经济向 “ 知识 型经济 ” 转 变 ,为创 意 产业 等 知 识
密集 型 服 务 业 的 发 展 带 来 新 的 机 遇 。创 意 产 业 的
、
环 渤 化 、资源低耗 化 、集群创新化 等
特 征 ,对 于 提 升 我 国 产 业 发 展 水 平 ,优 化 产 业 结 构
摘要 :作为 文化 、经济 、科技 高度 融合 的新 兴产业 形 态,创 意产业 成 为经济发 展 的一 种新趋 势 。 推 动创意产 业的发 展对环渤 海经 济 区从根 本 上转 变经济增 长 方式 ,解 决复合 型环 境 问题提 高资 源利 用效率具有 重要 的战略 意义 。通 过 阐述环 渤 海地 区发展 创 意 产业 的意 义 ,提 出环 渤 海地 区 创 意产业的发展 目标 ,从深入探 索一体 化协 作机 制 、有 效整合 区 内各 项 资源 、以创 意促进 传 统 产业 结构升级 、健 全知 识 产权 保 护机 制 、建 立人 才教 育 培训 体 系、培 育创 意龙 头 企 业等 方 面 , 提 出环 渤海地 区创 意产业发展 的战略举措 , 旨在 为该地 经济发展提供参 考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中,环渤海经济圈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本文将从环渤海经济圈的现状与发展、发展战略、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环渤海经济圈的现状与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经济区之一,覆盖京津冀、山东、辽宁等地区。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极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1.现状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全国GDP 的15%左右,区域内含有15 个省、市,面积约94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5 亿。
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度、逐步完善的产业基础、发展速度等成为各地倍受买家关注的主要原因。
2.发展在2017 年10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五个新概念,其中推进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被列为五大重要战略之一。
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战略针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需要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1.加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环渤海经济圈区域主要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但当前在经济结构中,重工业和传统行业在占据比例较高。
因此,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优化结构的同时,需要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培育。
2.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是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基础,加快建设交通网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包括高速铁路、大型公路、港口、机场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促进环渤海贯通发展。
3.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是人才的集聚地,也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创新基地,需要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摘要环渤海战略的孕育与发展有着它的历史过程,时至今日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上海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相比,它已出具规模并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国家经济总值的增长。
先呈现三足鼎立的新经济局势上海长三角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
本文介绍环渤海经济发展的由来及发展成果,会着重讨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下的成功点例—天津。
由此延伸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它是论文的中心和延伸,对它的研究更有助于对课题的理解。
关键词:环渤海;天津;发展及问题解决AbstractBohai breed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has its historical process, and now with the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and Shanghai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compared to the scale of it has issued and to some extent in the country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gross . First show of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 in the thre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of Shanghai, the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the Bohai Economic Circl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Bohai Sea and the origin of the fruits of development will focus on the Bohai Sea economic circle of the success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t cases - Tianjin. This extend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t is the central thesis and extension of the research it more useful to understand the subject.Key words:Bohai Sea ;Tianjin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olving目录中文摘要 (Ⅰ)Abstract (Ⅱ)目录 (Ⅲ)1环渤海经济圈战略概述 (1)1.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 (1)1.2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 (1)1.3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指标 (2)1.3.1国民生产总值 (2)1.3.2工业生产总值 (2)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2.滨海新区将成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启动点 (3)2.1滨海新区发展优势 (3)2.2滨海新区经济成就 (4)2.2.1滨海新区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快速增长的最高点 (4)2.2.2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4)2.3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新方向 (5)2.3.1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5)2.3.2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5)2.3.3旅游产业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5)3滨海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7)3.1环境污染严重 (7)3.2工业发展内部失衡,缺乏活力 (7)3.3滨海新区的法律地位问题 (7)3.4市场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8)4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研究 (9)4.1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 (9)4.2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9)4.3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带动环渤海周边城市经济发展 (9)4.4统一制度政策,加强统筹、推进合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10)结语 (10)参考文献 (11)1环渤海经济圈战略概述环渤海地区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包括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多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以京津冀都市圈为龙头,腹地延伸至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共五省二市城市157个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百万城市有13个人口达2.6个亿。
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总量负载着全国18%的人口、21%的灌溉面积、17%的粮食总产量。
改革开放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汽车、纺织、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同时以优势的教育、科技资源带动了高科技产业发展,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
2006年的生产总值达5.5万亿万元,中国GDP占比为26.16%,接近于长三角及珠三角的总和。
环渤海经济圈三个经济区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45.3%,比“珠三角”经济圈低10%。
尽管受到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1070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9584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5825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6%。
1.1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加速环渤海湾地区开放和开发的决策以后,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提出,要进一步形成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强调,要发挥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近些年来,全国各方面对推进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逐步形成了共识和良好的氛围。
1.2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第一,地理区位优越。
沟通韩国和日本,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区域内渤海湾是我国最大的内海,海岸线长5800公里,沿岸20多个城市首尾相望,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其中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日照六个港口的年吞吐量都在千万吨以上,加上丹东、营口、锦州、龙口、威海、旅顺、葫芦岛、蓬莱等地方中小港口,形成了一个大中小相结合的港口群。
年吞吐量占全国沿海港口的40%,港口出口的外贸总量占全国的78%。
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日益成熟,随着国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外资进入这一地区的步伐更明显加快,标志着我国制造业开始转轨迈入向高端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自然资源丰富。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同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
第三,海陆空交通发达。
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我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区内海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线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
第四,工业基础雄厚。
该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和重化工业基地,其中尤以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为产业特色,具有较强的资源和市场比较优势。
第五,科技实力最强。
京津两大直辖市所属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1/4,科技人才与资源优势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北京的重点高校占全国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
1.3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指标1.3.1国民生产总值2005年到2006年东部沿海地区对全国GDP的份额如图1-1所示。
2005年到2006年环渤海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对全国GDP贡献份额最大的地区,大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006年地区GDP达到38415.5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8.14%,比2005年的23.35%高出4.79个百分点。
东部沿海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图1-1 2005年到2006年东部沿海地区对全国GDP的份额1.3.2工业生产总值2004年到2005年东部沿海地区对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份额如图1-2所示。
2004到2005年,环渤海地区对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大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截至2005年底,环渤海地区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3798.68亿元,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24.3%。
东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图1-2 2004年到2005年东部沿海地区对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份额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到2006年东部沿海地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份额如图1-3所示。
环渤海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的地区,2006年底达到12893.6亿元,占全国总额的23.9%,比2005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
图1-3 2005年到2006年东部沿海地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份额以上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项多项经济指标充分说明,开发区经济处于快速健康发展的状态。
2.滨海新区将成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启动点2.1滨海新区发展优势滨海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科技人才密集,产业基础雄厚,交通通讯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
具体表现在:(1)地理区位优势。
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是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是连接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
(2)服务功能优势。
滨海新区具有集大型港口、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优势。
(3)产业和科技优势。
滨海新区已经形成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高新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群。
(4)土地和资源优势。
滨海新区有1214平方公里盐碱荒地,可作为生态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很大。
(5)生态环境优势。
新区的湿地和水面面积占总面积的29%。
现阶段,环渤海区域经济已进入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一方面,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要继续发挥环渤海地区对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地处环渤海地区中心位置的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表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已经由地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国家又进一步提升了天津的城市功能和定位,提出要把天津建设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这对于促进环渤海区域合作、加快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2滨海新区经济成就2.2.1滨海新区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快速增长的最高点滨海新区近几年出现了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植财税的优惠政策,金融的改革政策,土地流转改革政策及针对天津港东疆港的创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