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静电》

合集下载

中班科学神奇的静电教案(9篇)

中班科学神奇的静电教案(9篇)

中班科学神奇的静电教案中班科学神奇的静电教案(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神奇的静电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神奇的静电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生活中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掌握清除静电的方法。

2、学会运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产生静电。

3、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生活中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掌握清除静电的方法。

难点:学会运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产生静电。

活动准备1、塑料梳子、塑料彩条、纸杯、科学实验盘、电光纸制作的蝴蝶、喷壶(装满水)、2、电光纸碎片、毛皮、尼龙袜。

木棍、纸片、塑料手套、气球、棉布等不同材质的材料3、背景纸、电光纸碎片、毛皮、尼龙袜。

4、轻音乐活动过程一、“小小魔术师”魔术导入1、小朋友快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蝴蝶”引起兴趣。

)猜一猜这是用什么做的?(引导幼儿大胆表述。

)2、怎样才能让蝴蝶飞起来呢?(请幼儿尝试,教师及时鼓励。

)3、听说有一位魔法师能让蝴蝶飞起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小动物手偶操作)a、拿梳子直接在蝴蝶上面吸。

(现象:蝴蝶没有动。

)b、用塑料梳子和毛皮摩擦后在蝴蝶上面吸。

(现象:蝴蝶飞起来了。

)4、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表达。

)为什么蝴蝶会飞起来呢?(引导幼儿大胆猜测。

)5、小结:原来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后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塑料梳子好毛皮摩擦后就产生了静电,所以“蝴蝶”就被吸起来了。

二、幼儿实验操作(重点部分)1、小朋友,你也想变魔术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今天的科学宝贝吧。

(请幼儿一一认识操作材料)塑料梳子、背景纸、电光纸碎片、毛皮、尼龙袜2、操作:请把彩片倒在背景纸上。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力”,主要涉及第2节“静电”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静电现象,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通过实验活动理解静电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认识到生活中静电的普遍存在。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 帮助幼儿理解静电的基本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静电产生的原因及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静电现象,通过实验活动探索静电的奥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塑料梳子、气球、纸片、玻璃棒、丝绸、毛皮、小铁钉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塑料梳子、气球、纸片、丝绸、毛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气球,邀请一名幼儿上台触摸气球,观察气球是否会吸附在手上。

2. 例题讲解(1)教师用塑料梳子梳头,展示梳子吸附纸屑的现象。

(2)教师用气球摩擦丝绸,使气球带上电荷,吸引小铁钉。

3.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静电现象。

5. 拓展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上的静电、电视屏幕上的静电等。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塑料梳子吸附纸屑气球吸引小铁钉2. 静电产生的原因摩擦起电3.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衣服上的静电电视屏幕上的静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

答案示例:静电现象:晚上脱衣服时有火花产生原因:衣服与身体摩擦起电2.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静电实验,与家人分享你的发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生活中对静电现象的观察,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更多有趣的静电实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手册》第四章“神奇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静电”现象的探索。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静电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概念,知道静电是由于电荷不平衡而产生的物理现象。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及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静电的成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塑料尺、气球、玻璃棒、丝绸、纸片、电子秤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塑料尺、气球、玻璃棒、丝绸、纸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用气球摩擦头发,使气球吸附在墙壁上。

提问:为什么气球会吸附在墙壁上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静电的概念、成因及表现形式。

演示静电现象,如塑料尺吸纸片、玻璃棒吸引丝绸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操作,用学具进行静电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提问: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静电现象?5.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静电现象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六、板书设计1. 静电概念:电荷不平衡产生的物理现象成因:摩擦、接触等表现形式:吸附、排斥、吸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答案:如衣服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产生的静电等。

2. 拓展延伸:讨论如何防止或减少静电的产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静电的成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静电现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静电》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静电》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静电》含反思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概念和特点。

2. 帮忙幼儿了解静电带电的原因。

3. 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和试验爱好。

4. 培育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情商。

教学准备:1.静电仪、熟铁球、橡皮球、皮毛、棉布或丝绸布。

2.幼儿手账或绘画纸、彩笔或画笔。

3.小组分组卡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幼儿关于静电的看法。

—介绍一下本身是静电,从而引发幼儿的爱好;—通过“手电筒”示范,引导幼儿了解“电火花”这一现象;2.铜板吸附法引入—带一个薄的静电铜片和几张纸贴片,拿到幼儿面前;—用手摸摸他们,看看有什么不同;—这里的铜片是有静电的,从而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静电。

二、试验区(20分钟)1.用橡皮球和棉布对比—分别放在桌子上的两个盒子里,引导幼儿思考会有什么不同;—总结出的结果可以用语言或图画记录在“试验手账”里;2.使用熟铁球和棉布对比,记录结果—基本操作与上面一致;—提示幼儿:试验时保持安静,人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尽量保持不变。

3.重复吸附法出示—唯一与带电的铜片有不同的是带静电的玻璃棒—带静电的内容、像是纸片都会被吸住。

三、试验解释(25分钟)1.讲解什么是静电—一种特别的电,是由于电荷相对集中形成的;—电荷点的大小是肯定的,对相同极性的电荷进行叠加就会显现这种现象,称为静电。

2.讲解产生电荷的原因—摩擦生热,制造了一些电荷,以此产生静电;—电离与输送——物体是由负离子或正离子构成,电离是让物质中产生电荷的方法之一,用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另一个没有带电的物体,静电就会跑到那个没有带电的物体上。

当然,导电性物体就会让电荷分布得比较平均,就不会显现静电。

四、试验小结(15分钟)幼儿在试验之后可以回家用笔记、图画的形式总结、记录,可以自己愿意共享给其他小伙伴。

同时也请家长参加本身孩子的学习过程,加强家校友好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反思:1.基础学问还需加强幼儿静电概念的理解度参差不齐,有的孩子虽然过了试验却不明白试验是在做什么。

幼儿园中班科学《静电》教案幼儿园免费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静电》教案幼儿园免费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静电》教案幼儿园免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神奇的现象》,详细内容为“静电”现象。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体验静电现象,使幼儿了解静电的成因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成因,认识到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及其成因。

难点:引导幼儿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塑料梳子、丝绸、玻璃棒、小纸片等。

学具:每组一份气球、塑料梳子、丝绸、玻璃棒、小纸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用气球摩擦幼儿的头发,观察气球是否能吸引小纸片。

(2)让幼儿用塑料梳子梳头发,观察梳子是否能吸引小纸片。

2. 例题讲解(10分钟)(2)讲解静电的成因,让幼儿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3)讲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用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是否能吸引小纸片。

(2)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摩擦,观察哪些材料会产生静电。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2. 成因:摩擦起电3. 生活中的应用: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解释其成因。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了静电现象,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了幼儿的科学素养。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作业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静电的原理,例如:为什么摩擦产生的电荷是正电荷或负电荷?静电有哪些危害和防治方法?等。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幼儿园中班教案《静电》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静电》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静电》含反思教案:静电时间:一堂课(45分钟)适用年龄:中班幼儿园(4—5岁)教学目标:1.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学问。

2.察看试验,了解静电的产生和传递。

3.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爱好,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具,用于引导幼儿认得静电现象。

2.铜线、小球、蓝宝石等试验材料。

3.游戏道具,如静电棒、塑料球等。

教学过程:1.引导幼儿认得静电现象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具让幼儿认得静电现象,引导幼儿叙述本身所知道的静电现象,同时给幼儿介绍静电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

2.通过试验了解静电产生和传递依据幼儿的理解程度,可以打开以下两个试验:试验一:用铜线和小球制作传递静电的试验将两个宽口瓶用铜线串联,将静电蓝球放在宽口瓶上方,先用羊毛绒擦拭蓝球,然后用蓝球靠近铜线顶端,察看铜线顶端小球的变化。

试验二:使用静电棒操纵塑料球移动将静电棒靠近塑料球,察看球的变化,比如球被棒吸引,或者球向另一个球靠近。

通过试验让幼儿亲身体验和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传递过程。

3.游戏活动,培育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游戏活动如“抢球赛”“静电棒传递”等,加强幼儿对静电现象的感性理解和记忆。

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合作,培育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课后总结老师依据幼儿在教学中的表现,回顾本堂课教学内容,以及引导幼儿做出自我评价。

同时,通过幼儿交流、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幼儿所学内容。

反思:静电这个教学内容,对于中班幼儿而言,还是比较新奇和难以理解的。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选取生动、形象的教具和试验,能够有效地引导幼儿进行感性认得,让学习更加有趣味。

而在后续的游戏中,同时充足了幼儿对于趣味性的需要,也从学问的外延上对静电现象进行了深度挖掘,培育了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老师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紧要的引导作用。

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照试验中铜线、小球等教具的使用方式,需要老师在前期认真准备,安全运用。

同时,对于一些更加深入的学问点,需要依据幼儿的反馈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静电》中班教案(精选

《静电》中班教案(精选

《静电》中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静电》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掌握静电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静电现象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护措施,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护措施。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定义、基本性质及观察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静电发生器、气球、丝绸、玻璃棒、塑料板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球吸附小纸片的现象,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静电现象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

(2)讲解静电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可能产生静电的情景。

(3)演示静电现象,如气球吸附小纸片、丝绸摩擦玻璃棒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现象。

3. 例题讲解:(1)分析并解答例题:为什么冬天脱衣服时会有火花?(2)讲解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喷涂等。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

(2)讨论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应用。

(2)强调静电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表现形式。

2. 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护措施。

3. 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静电现象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列举并解释生活中的三种静电现象。

2. 答案:(1)静电现象的定义:当物体带电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物体表现出的一种现象。

产生原因:物体间的摩擦、接触、感应等。

(2)生活中的静电现象:①冬天脱衣服时产生的火花:由于衣物与人体摩擦,使衣物带电,当衣物与空气中的电荷相互作用时,产生火花。

《静电》中班教案

《静电》中班教案

《静电》中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启蒙》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静电”。

详细内容包括静电现象的观察、静电的产生原理、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防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静电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了解静电防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静电的产生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静电现象的观察、产生原理和防护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静电发生器、气球、玻璃棒、丝绸、硬纸片等。

学具:每组一个静电发生器、气球、硬纸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气球摩擦头发后吸附小纸片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静电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讲解静电产生原理,通过动画演示电荷的转移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为什么冬天衣服上会有静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静电现象,讨论产生原因。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2. 静电产生原理电子转移电荷不平衡3. 静电应用与防护应用: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防护:使用抗静电产品、避免摩擦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理。

(2)举例说明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如何防止静电的产生?2. 答案:(1)静电现象: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等。

产生原理:电子转移,导致电荷不平衡。

(2)应用:静电除尘、静电复印、静电喷涂等。

(3)防止静电产生:使用抗静电产品、增加湿度、避免摩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静电现象产生兴趣,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深入了解静电的更多应用和防护措施。

《静电》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静电》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静电》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第一章:认识静电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静电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教学难点:1. 静电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塑料棒、毛皮、气球等。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讲解静电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实验演示:用塑料棒、毛皮和气球进行静电实验,让幼儿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静电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第二章:探索静电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索静电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幼儿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静电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难点:1. 静电实验的操作和观察。

教学准备:1. 塑料棒、毛皮、气球等。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幼儿对静电的兴趣。

2. 实验演示:进行静电实验,让幼儿观察和记录静电的性质和特点。

3. 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进行静电实验,培养幼儿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第三章:静电的利用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利用和应用。

2.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静电的利用和应用。

教学难点:1. 静电应用的讲解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讲解静电的利用和应用。

2. 教学资源展示:展示静电的利用和应用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静电的利用和应用,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静电的防止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防止方法。

2.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静电的防止方法。

教学难点:1. 静电防止方法的讲解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讲解静电的防止方法。

2. 教学资源展示:展示静电的防止方法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静电的防止方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科学教案中班静电

科学教案中班静电

科学教案中班静电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的概念和性质。

2.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电的概念和性质。

2. 静电的产生和消失过程。

教学难点:1. 静电的产生和消失过程。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实验器材:塑料棒、毛巾、金属丝。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两根金属丝,让学生观察两根金属丝吸引或排斥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概念解释(10分钟)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讲述静电是什么现象,静电的性质是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静电是指物体电荷的积累和分布不平衡所产生的现象,物体之间的吸引或排斥是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所引起的。

3. 静电的产生(15分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探究静电的产生过程:将塑料棒擦拭后,用棒子靠近金属丝的一端,观察金属丝的情况。

再将塑料棒用棉毛巾擦拭后,用棒子靠近金属丝的另一端,观察金属丝的情况。

引导学生总结静电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摩擦或擦拭引起了电荷的转移,使物体上的正负电荷分布不平衡,产生了静电。

4. 静电的消失(15分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探究静电的消失过程:用塑料棒靠近金属丝,观察金属丝的情况。

再用塑料棒的一端碰触金属丝的一端,观察金属丝的情况。

引导学生总结静电的消失是由于电荷的流动或转移引起的,使物体上的正负电荷分布平衡,静电消失。

5. 练习与巩固(10分钟)利用PPT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静电是什么现象?静电是如何产生的?静电是如何消失的?6. 小结(5分钟)总结静电的概念和性质,以及静电的产生和消失过程。

教学延伸:1. 可以通过观察其他物体的静电现象,如用塑料笔搓发根,然后将塑料笔靠近纸片或头发,观察材料的反应。

2.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如用塑料棒擦拭塑料球和金属球,然后将球靠近彼此,观察球的反应。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育指导纲要》中班静电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静电现象的认识、静电的产生原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以及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是怎么产生的,能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简单的静电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静电产生原理的理解。

重点:静电现象的观察、描述和简单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塑料梳子、丝绸、玻璃棒、吸管、小纸片等。

学具:每组一份气球、塑料梳子、丝绸、玻璃棒、吸管、小纸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用气球摩擦头发,使气球吸附在墙上,引发幼儿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随着梳子飘起来的现象,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原因。

(2)教师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上静电,吸引小纸片,让幼儿了解静电的产生。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静电现象。

(2)幼儿分享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2. 静电产生原理3.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4. 静电的利用与防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答案示例:(1)晚上脱衣服时,衣服和内衣之间有火花。

(2)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飘起来。

(3)用手触摸电视屏幕,屏幕上有静电吸附的灰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静电现象,但部分幼儿对静电产生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2. 拓展延伸:(1)开展静电实验比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让幼儿思考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器、静电复印等。

(3)引导幼儿了解静电的防止方法,如使用抗静电喷雾、穿戴棉质衣物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感知静电的存在,如气球吸附、头发飘起等现象。

幼儿园中班优质教案《静电》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优质教案《静电》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优质教案《静电》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生活中的科学》第四章《神奇的力》,详细内容为“静电”现象。

通过本章学习,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原理,感受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是由于电荷不平衡而产生的。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增进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感受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电荷不平衡产生静电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塑料梳子、气球、玻璃棒、丝绸、纸张、吸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塑料梳子、气球、纸张、吸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气球吸附在墙壁上的现象,引发幼儿好奇心,讨论如何让气球吸附在墙壁上。

2. 探索静电现象(10分钟)(1)幼儿分组实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观察梳子能吸引纸张的现象。

(2)用气球摩擦头发,观察气球吸附在墙壁上的现象。

(3)用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吸引纸张的现象。

3. 例题讲解(10分钟)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用吸管、塑料梳子等物品进行实验,观察静电现象,并分享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2. 实验步骤:(1)塑料梳子梳头发,吸引纸张(2)气球摩擦头发,吸附在墙壁上(3)丝绸摩擦玻璃棒,吸引纸张3. 静电原理:电荷不平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有哪些物品会产生静电现象,并记录下来。

(2)用气球、梳子等物品进行静电实验,与家人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了静电现象,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科学馆,了解更多静电现象的应用。

(2)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活动,鼓励幼儿与家人共同探索静电现象。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引言】静电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理解静电的概念是培养科学思维意识的重要一环。

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基本特征以及应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份中班科学教案,以帮助教师教授幼儿有关静电的知识。

【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是什么,能简单描述静电的原因。

2. 观察实验中静电的表现,能辨认正电荷和负电荷。

3. 了解静电的一些应用场景。

4.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 两块塑料拖鞋或塑料球2. 冬季衣物(如:羊绒衫)或棉布3. 一块大幅面白纸4. 沙发靠垫或其他能产生静电的物品5. 大理石或小球等小物体6. 路径清单(提前列好序号,供幼儿完成练习)7. 闹钟或计时器【教学内容】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或问答等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入今天的主题——静电。

可以和幼儿一起回忆或展示有关静电的场景,如头发挑起、绒毛被吸附等。

2. 实验一:带电的拖鞋(15分钟)让两位幼儿穿上塑料拖鞋,一位先走几步,然后再一起走动,观察他们的表现。

教师提问:"为什么他们的头发会竖起来?"以引导幼儿发现走动时塑料板上和身体之间摩擦产生了静电。

3. 实验二:摩擦衣物(15分钟)让一个幼儿穿上羊绒衫或用棉布摩擦手背,然后触摸另一个幼儿的手背或头发,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现象,解释摩擦产生的静电效果。

4. 实验三:吸附物体(15分钟)放置沙发靠垫等能产生静电的物品,并放置许多大理石或小球等物体。

让幼儿用手接触靠垫,再用另一只手触碰物体,观察现象。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物体被靠垫吸附住了。

5. 游戏互动(15分钟)教师和幼儿一起玩物体捕捉游戏。

将小球等物体放在桌上,设定规则,规定每个幼儿只能用一只手接触物体,迅速将尽可能多的物体从桌面上捕捉到手中。

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游戏规则和观察到的静电现象。

6. 应用探究(15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究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中班科学详细教案静电

中班科学详细教案静电

中班科学详细教案静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材第四章《神奇的现象》第三节“静电”。

详细内容为:了解静电现象,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并探索静电的产生及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是由于电荷不平衡而产生的。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重点:观察、探索并掌握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玻璃棒、丝绸、塑料梳子、纸张等。

学具:每组一个气球、一个玻璃棒、一块丝绸、一个塑料梳子、一叠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演示气球吸附在墙壁上的现象,引发幼儿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气球会吸附在墙壁上呢?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

”2. 例题讲解(1)教师用丝绸摩擦气球,使气球带电,然后让气球靠近墙壁,观察气球吸附在墙壁上的现象。

(2)教师解释:“这是因为气球和丝绸摩擦后,气球上的电荷和墙壁上的电荷相互作用,产生了静电现象。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每组用丝绸摩擦气球,观察并记录气球吸附在墙壁上的现象。

(2)幼儿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4. 探索静电现象(1)教师引导幼儿用玻璃棒、丝绸、塑料梳子、纸张等物品进行实验,观察静电现象。

(2)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尝试解释产生静电的原因。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静电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2. 产生原因:电荷不平衡3. 实验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答案示例:用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观察并探索静电现象,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幼儿观察、探索、思考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幼儿收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进行分享,提高幼儿对静电现象的认识。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性质。

2. 观察和实验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静电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观察和实验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黑色塑料梳子、纸片、铝箔、塑料袋、玻璃棒、丝绸布、塑料棒、水龙头。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入静电的概念,激发学生对静电的兴趣。

1. 提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静电?你们能举例子吗?2. 呈现实物:给学生展示一个黑色塑料梳子。

3. 提问:这是什么东西?你们知道它可以做什么吗?4. 实验引导:将黑色塑料梳子梳头,然后将梳子靠近一张纸片,观察纸片是否会被吸引。

5. 引导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简单的原子结构来解释。

6. 实验探究:拿一个铝箔块,用黑色塑料梳子梳头,再将梳子靠近铝箔块,观察铝箔块的变化。

7. 总结: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梳子梳头后,它会吸引纸片和铝箔,这就是静电产生的现象。

8. 引导发散思维:静电还有什么常见的现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分享结果。

9. 实验示范:老师用玻璃棒擦丝绸布,然后将玻璃棒靠近一个塑料袋,观察塑料袋是否有吸引的现象。

10. 学生实验: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塑料棒,用丝绸布擦拭后,将塑料棒靠近水龙头,观察是否有吸引的现象。

11. 实验记录和总结: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总结。

12. 拓展延伸:静电还有哪些应用?学生进行思考,并自由发言。

13.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静电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性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静电的现象和性质。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加入一些有趣的实验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科学教案中班静电

科学教案中班静电

科学教案中班静电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自《科学》课本,章节为第四单元“静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电荷的产生、静电的吸附现象、静电的消除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静电的产生原理和表现形式。

2. 重点:电荷的性质和静电的吸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电荷的产生、静电的吸附现象,以及静电的消除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静电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5. 练习:学生用彩笔在实验手册上绘制静电现象的示意图,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产生2. 静电的吸附现象3. 静电的消除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简洁的文字描述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

2. 答案:静电现象是由于电荷的转移产生的,表现为物体之间的吸附、排斥等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对静电现象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实验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2. 拓展延伸:邀请物理老师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静电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索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自《科学》课本,章节为第四单元“静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电荷的产生、静电的吸附现象、静电的消除方法等。

在教学内容中,重点关注电荷的产生和静电的吸附现象,这两个部分是理解静电现象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幼儿园中班《静电》教案(通用14篇)

幼儿园中班《静电》教案(通用14篇)

幼儿园中班《静电》教案(通用14篇)幼儿园中班《静电》教案(通用14篇)幼儿园中班《静电》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激发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二、教学准备彩色纸屑若干;梳子每幼儿一把;塑料玩具每幼儿一件;气球若干;塑料绳若干;轻快音乐一段;蝴蝶指偶;场地:彩色的草地。

三、教学过程1、邀请小朋友做“理发店”游戏,发给每个娃娃一把塑料梳子。

全体幼儿有感情的表演歌曲“理发店”,“理发店”正式开业了。

2、小洋娃娃要求理发,请一名幼儿和老师一起给小洋娃娃“理发”。

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飘、立)起来了;教师给一个小朋友“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起来了。

幼儿游戏,给自己梳头,给同伴“理发”,看看能发现什么。

教师适当指导、提示、鼓励。

幼一:你们快来看,我帮缘缘梳头,她的头发变成这个样子了。

幼二:我也是,我也是,怎么会跟着梳子,不好梳。

幼三:头发吸在梳子上,这个梳子不好。

我家里的不是这样的。

角色游戏“理发店”一向是小朋友感兴趣的,所以用这个游戏引出,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3、教师示范用塑料盒、塑料玩具摩擦后粘住彩色纸条。

并奖励每个小理发师一件塑料玩具,到“草地”上去玩。

4、草地上,幼儿用塑料玩具、梳子在衣服上搓一搓,然后靠近地上的彩色纸屑,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儿在活动室中五六个小朋友一起,使劲在衣服上、头发上来回摩擦,去吸地上的彩色纸屑,并热烈地讨论着,张锦元好胜心强,一边吸一边对同伴说:“我肯定吸的比你们多,不信你们看。

”结果一比,人家的还要多,他就拼命在身上擦,再去吸了比。

许中奇边吸边自言自语地说:“真奇怪,怎么会吸得住呢?又不是磁铁。

”5、蝴蝶飞到草地上(出示指偶),跟着轻快的音乐,与小朋友翩翩起舞。

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刚才的现象?教师解释这一现象: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玩具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头发会立起来、纸屑会粘上来。

《静电》中班教案

《静电》中班教案

《静电》中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启蒙》教材第四章第三节“静电”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静电的定义、产生原因、静电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护措施。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静电的基本概念,认识静电现象,掌握静电的防护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静电的概念,掌握静电的产生原因及现象。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护。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的概念、产生原因、现象及防护方法。

难点: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防护措施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气球、电荷检测器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气球,以及电荷检测器。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摩擦气球后可以吸起小纸片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2. 新课导入:讲解静电的概念、产生原因及现象,让学生了解静电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静电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并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6. 知识拓展:介绍静电在科技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概念、产生原因、现象。

2. 静电的防护方法。

3. 生活中的静电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三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产生原因。

2. 答案示例:现象一:晚上脱衣服时,衣服上会有火花;原因:摩擦起电。

现象二:电脑屏幕上容易沾染灰尘;原因:屏幕带有静电,吸引灰尘。

现象三:梳子梳头发时,头发容易飘起来;原因:摩擦起电,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静电的基本概念和现象,但在知识拓展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深入。

科学教案中班静电

科学教案中班静电

科学教案中班静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育指导纲要》中班静电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静电现象的认识、静电的产生原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静电的利用与防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是由于电荷不平衡而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静电产生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认识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玻璃棒、丝绸、塑料尺、吸管、纸张、电荷检测仪等。

学具:每组一份气球、玻璃棒、丝绸、塑料尺、吸管、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气球摩擦头发后吸附在墙上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能粘在墙上?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质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4. 知识拓展介绍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上的静电、电视屏幕上的静电等,并讨论静电的利用与防护。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2. 静电产生原理3.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4. 静电的利用与防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及防护措施。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静电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能积极参与实验,但在理解静电产生原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讲解和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电磁现象,如磁铁、电流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静电产生原理的理解。

2. 实践情景引入:气球摩擦头发后吸附在墙上的现象。

3. 例题讲解:静电现象的概念和静电产生原理。

4. 知识拓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静电的利用与防护。

5. 作业设计: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及防护措施。

一、静电产生原理的理解1. 电荷守恒定律:摩擦过程中,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导致电荷不平衡,产生静电。

静电幼儿园中班教案

静电幼儿园中班教案

静电幼儿园中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静电现象,能够简单地描述它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2.学习如何安全地处理静电现象,避免因电击而受伤。

3.通过实验探索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影响,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静电现象,简单表述电荷带正负性和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原理。

2.学习如何安全处理静电电荷。

教学难点1.实验环节的操作和直观理解。

教学方法1.导入式教学。

2.实验探究式教学。

3.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材料:玻璃棒、橡皮棒、细金属丝、瓶盖、小纸片等。

2.教学PPT。

教学过程导入1.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幼儿们描述看到或听说过的有关静电现象,如摸完毛毯后接金属会有电、穿塑料鞋打地面会有电等。

2.引导幼儿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什么呢?理论学习1.分析幼儿们的思考结果,引导孩子们发现这些现象的共通之处是静电。

2.通过展示PPT,简单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概念。

3.分配任务,让孩子们自己学习静电电荷的正负性和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原理。

实验探究1.为孩子们发放实验材料和工具,让他们自行摸索如何操纵玻璃棒、橡皮棒等材料。

2.分配任务,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完成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幼儿们观察玻璃棒、橡皮棒摩擦金属丝、瓶盖等物体时,会带上什么电荷,以及相同或不同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等。

3.引导幼儿们探究静电电荷对物体的影响,如使小纸片受到吸引或排斥等。

4.鼓励幼儿们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通过展示别的小组的实验结果来丰富自己的认识。

结束1.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幼儿们对静电的理解程度。

2.强调安全措施,引导幼儿们了解如何避免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危险。

3.鼓励幼儿们自由发问、自主探究,培养其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总结本课程通过引导幼儿们观察、思考、实验探究,了解了静电现象的原因和表现形式,能够简单地描述静电电荷的正负性和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原理。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幼儿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幼儿们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教案《静电》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磨擦生电现象,体验静电对物体的作用力。

2、能够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感受探索的乐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游戏中感知磨擦生电现象,体验静电对物体的作用力。

活动难点:
用吸管摩擦生电的正确方法。

活动准备:
1、吸管人手一根、卷纸若干、碎纸片若干;
2、清水、盆子、小纸船(形成小池塘的场景);自制旋转木马;柳条(柳树);水龙头(细细的水流);洒落的铅笔粉末。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表演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
(出示吸管)这是什么?
幼:吸管和碎纸片
教师演示:将吸管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轻轻靠近纸片,没变化;
教师用眼神和表情让幼儿观察吸管是否有变化;然后将吸管藏到桌
子底下边磨擦教师口中边说"变变变",再拿出来,轻轻靠近纸片,用眼神或动作提示幼儿观察变化。

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幼儿讲述看到的现象)
二、猜测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
1、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磨擦生电
(1)小纸片主动跳到了我的吸管上,猜猜我是怎么来变这个魔术的呢?
(幼儿猜测、讨论,如果幼儿有说用水、用浆糊之类,教师让幼儿亲自摸一摸,究竟有没有)(鼓励幼儿进行各种想象、猜测)
(2)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你们现在自己去试试,看看你会不会变这个魔术,当吸管靠近碎纸片时,小纸片会主动地跳到吸管上,我旁边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如果需要可以选取使用。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3)谁会变这个魔术了?请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变的?
(幼儿将自己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进行展示)
(4)请个别幼儿示范,要点:摩擦得又轻又快。

(5)幼儿再次尝试操作(此环节是否省略,看幼儿第一次的操作的成功率而定)
(6)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吸管经过磨擦后,轻轻靠近小纸片,小纸片就会跳上来了。

2、猜测、总结磨擦生电现象是静电反应
提问:为什么吸管经过磨擦以后小纸片就会跳到吸管上来,这是
什么原因呢?
(幼儿进行各种想象、猜测)
教师小结:这是静电,吸管经过磨擦以后,会产生小小的电,这
些电叫静电,它们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三、操作体验:静电对轻的物体的作用力
1、师:有了静电的吸管除了可以吸引小纸片,还能做别的事情吗?
2、介绍游戏情境1:
(1)柳条因为没有风,正静静地垂着,如果用摩擦带电后的魔棒靠近它,你猜柳条会有什么变化?(会飘动起来)
(2)请一名幼儿尝试验证后,将自己的发现在记录纸上记录下来。

3、介绍另外四种游戏:这儿有许多的小船停在水边,一动也不动;木马停在原地没有旋转;水流也在象一条线似的静静地流着;铅笔
灰洒落在纸上,我想把它用一样东西把它搬到盘子里去;
4、引导猜想:假如你们用自己手中带有静电的魔术棒轻轻地靠近它们,猜猜会有变化吗?!出自:屈老.师!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四、幼儿实践验证
1、真的是你们猜的这样吗?可以去试一试,并且把试验的结果记
录下来,玩一种,记一种,看谁发现得多
教师观察,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
五、交流分享。

你将有静电的魔术棒靠近它们的时候,发现了什么?(让幼儿
对照自己的记录,充分描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六、教师总结。

你们用带静电的吸管轻轻靠近游戏材料时,它们都动起来了,改
变了原先的位置。

七、迁移运用:讨论与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

师:"你在生活中曾遇到过静电吗?"
幼:(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在干燥的日子和小伙伴拉手时被"电"到,梳头时头发根根竖起,脱衣时"滋滋啦啦"的声音和点点火花、玩滑滑梯时"呲拉呲拉"的声音…………师:"被"电&r【中班科学教案/zhongban/kexue/】squo;到是什么样的感觉?"(疼、麻…………)
那么你知道怎么样预防静电吗?让我们回去继续了解一下预防静电的一些好办法。

活动延伸:
幼儿与父母共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