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方药服用时间探讨
择时服药
择时服药服药是我们治疗疾病的一个主要手段,西医是这样,中医也是这样。
“药到病除”是医生与病人的共同期望。
但实际上,药到病未必除。
原因在哪里?您也许会说,那是中医生没有看准病,要不就是中医生没有用准药。
如果都不是呢?我告诉你们吧,要不就是服药时辰不妥当。
您也许会说:我只听说过要选择时辰嫁娶、选择时辰落地基建房、分娩、出行、沐浴等。
服药还要看时间?我要说明的是,您说的择时辰是一种迷信,不可信也不可依照操作,尤其是选择时辰分娩,更是对下一代的摧残。
而我今天所讲的择时辰服药,则是一门科学。
这一点大家可能就不知道了。
很多人认为:一天两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
其实,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
不光是病人,在临床上,一些医生也不是很注意服药时辰问题。
我们常说,现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实,在服药方面,古人的要求远比我们今天严格与复杂,换句话说,古人在服药时辰方面研究不少,经验不少。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日未出时吐之”的说法。
《伤寒论》中治疗悬饮证,即胸膜炎、腹水、水肿、肺炎等病症,用的十枣汤就要求“平旦服”。
为什么不是上午、下午各服用一次?这里有其道理所在。
平旦是中国古代的时辰术语,相当于现代凌晨3 - 5点钟前后,这时我们的胃肠道是空的,服用药液可以直驱肠道,及时发挥药效。
而且,这个时候人体阳气刚刚升起,服药也有利于正气助药攻邪。
顺便解释一下,十枣汤是由芫花、甘遂、大戟三味药性十分猛烈的泻下药和十颗大枣组成。
中医的道理很多,按照中医的道理去治病,常常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古人在服药时辰方面积累的经验、形成的道理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
下面,就具体讲一讲古人择时服药。
第一.清晨或上午服用。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应的,是一体的。
清晨至上午是太阳升起的时候,太阳升起就意味着自然界阳气的上升和升发。
所以,这个时候服药要不就是以药性借阳气的上升,要不就是借阳气的升发。
上升就是向上升腾,升发就是向外发散。
所以,最适宜这个时候服用的药物主要有四种:一是发汗药。
仲景方药煮法和服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试题-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测试卷-北师大版(含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甲数为x,乙数是甲数的3倍多6,求乙数的算式是()。
A.x÷3+6B.(x+6)÷3C.(x﹣6)÷3D.3x+62.下面正确的式子是()。
A.a÷b×c=a÷(b×c)B.ac+bc=(a+b)cC.a-b+c=a-(b+c)D.a÷c+a÷d=a÷(c+d)3.一辆车用速度7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了一小时,又用3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了x小时,总共行驶了140千米,下列等量关系式不正确的是()。
A.140=70xB.70+35x=140C.35x=140-704.方程2x=1的解与()的解相等。
A.4x=2B.x÷2=1C.3x=65.甲数是m ,乙数比甲数多8,乙数是()。
A.m-8B.m×8C.8mD.m+86.如果x=0.3,那么x的平方是()。
A.0.06B.0.09C.0.0009二.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每个足球x元,买了4个,付出250元,应找回的钱数是250-4x。
()2.判断。
()小红看一本《世界之最》,看了178页,剩下的比看了的一半还少8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的列式是:178×2-8=348(页)178+348=526(页)3.像x+80,2x=22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4.x=0和4x÷2=7都是方程。
()5.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6.x-2=3、3=x、6-x<3都含有未知数,它们都是方程。
()三.填空题(共6题,共18分)1.食堂买来200千克煤,已经烧了a天,还剩b千克,平均每天烧()千克。
2.如果用字母a表示长方形的长,字母b表示长方形的宽,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
那么C=(),S=()。
张仲景方药服用时间探讨
张仲景方药服用时间探讨张仲景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奠基者,其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临证圭臬。
同时,这两本书中记载的方药服用方法,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所起的作用亦是举足轻重。
服用时间运用的目的,在于其扶正祛邪和辅助药力,使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不损伤机体正气,促进邪气的祛除和机体正气的恢复。
笔者从书中方药服用时间等方面进行综述。
标签: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服用时间张仲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开创者,其著作《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体现了理法方药的思想。
通过对这两本著作的学习研究,笔者发现其中记载的方药服用方法对疾病的治疗、转归以及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如《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1]。
可见仲景方药服用方法很值得后来者认真学习、研究和运用。
笔者将从药物服用时间进行论述,以期为临床选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在时辰医学里,人体生理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会有不同,就像中医的“子午流注”,还有一些疾病自身的特点。
这些因素就导致不同疾病有不同的服药时间要求,所以张新萍[2]认为服药的最佳时间须顺应脏腑的生旺时。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主要有:日服、平旦服、先食服、食后服、日夜连服等[3-4]。
1 日服日服就是白天将药物服完,虽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没有对日服作直接具体的描述,但是其中有“入夜服完”、“日三夜几服”等夜服的提示来作为鉴别其意义的依据。
这种普遍的方法可能是根据日属阳、人体以阳气为根本的认识,在白天阳气旺盛时服药有利于借助白天阳气祛除病邪。
2 平旦服在两书中有多个“平旦服”的方剂记载,如十枣汤“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平旦之时是一天之中阴阳交会之际,接下来阳气渐长,阴气渐弱。
基于人与自然界是统一整体,人体阳气也渐生,那么此时服药就可以外借自然、内依阳气来祛除水饮阴邪以及耐受攻伐。
中药的最佳服用时间(给身边正在服用中药的朋友)
中药的最佳服用时间(给身边正在服用中药的朋友)看名字,你懂我吗?养生调理专业技术学习交流的最佳平台古代医学家十分注意掌握中药的服用时间,认为在不同时间里服药,药物疗效差异很大。
因此,对于肿瘤患者,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服药时间,可以发挥药物的最佳效能。
空腹法:空腹服药易使药力得到发挥,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说:“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
多用于肿瘤患者偏实证者。
饭后服法:适用于肿瘤患者偏虚者及头颈部肿瘤患者。
采取先食后服药方法,能使药性留连于上。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药”。
偏于滋补一类的药物,也宜饭后服。
如葛洪说:“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服养身之药以食后服之。
顿服:病情较急者,煎好后立即服下,称为顿服,取急病急治之意。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金匮要略》载的治急症吐衄的泻心汤、治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等属于此类。
目前,一般肿瘤急症,如出血、梗阻等亦采用顿服法。
另外一种方法是根据人体自身固有的时间节律,择时用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有各种时间节律,如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时节律。
以日节律为例:一日中,人体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有一定规律,清晨之时,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次为大肠、胃、脾、心、小肠等。
实验室研究及临床研究资料均表明:某个脏腑的病变,在其经气旺盛之时施治,会大大提高疗效。
目前中药服法普遍沿用一日一剂,上下午分服的方法,从时间治疗学看不尽合理。
辨证属阴虚的病证,使用补阴药可安排于傍晚一次服药。
阳虚病人使用补阳药可考虑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简化给药次数,增强和提高疗效。
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时服药,肾脏疾病则可考虑下午五时左右用药。
无论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略有间隔,如饭前或饭后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服,以免影响疗效,与西药最好间隔1-2小时以上服用。
泻血疗法、经筋疗法、X型疗法、倪海厦视频、JT叔叔中医、原始点、艾灸疗法、张秀勤刮痧、腹针疗法、拉筋拍打、神手绝技...上万视频资料不断更新中针灸刮痧拔罐刺血...微信号:mmyixue。
张仲景健脾祛湿第一方
张仲景健脾祛湿第一方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古代中医经典之一。
在他的医书中,提出了许多治疗方案,其中健脾祛湿方被认为是治疗湿热病证的经典之作。
病因病机
湿热病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运动不当等引起脾胃功能失常,湿气内生,与外界湿热邪气侵袭相结合所致。
症状表现
湿热证候表现为口苦不渴、口腔干燥、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腹胀等,严重者甚至会伴有发热、黄疸等症状。
食材准备
•黄连
•黄芩
•半夏
•泽泻
•苍术
•陈皮
•白苏
•干姜
煎服方法
1.将以上药材配比合理,研磨成细末;
2.取适量药末,配以适量水煎煮;
3.煎至浓缩状,去渣留汁;
4.分次服用,每日2剂,连服7日。
注意事项
1.需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能擅自增减药材和剂量;
2.对过敏体质者及孕妇应慎用;
3.在服用药方期间要注意饮食调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清淡易消
化食物。
张仲景的健脾祛湿方,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清除湿热邪气,达到祛湿止泻、健脾理气的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张仲景的这个健脾祛湿方作为治疗湿热病证的经典方剂,具有明显的疗效,对于湿热证候的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运用该方剂的过程中,需结合医师的指导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到科学用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为什么张仲景的附子不用先煎
为什么张仲景的附子不用先煎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是凡用附子是要先煎一小时的,很多人不明所以,为了安全而效之。
都一律先煎,先去其毒性,这也引出了后人用附子剂量愈用愈大造成很大的浪费的弊病。
其实这是很没必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是否有注意到张仲景一般药都是一煎三服,而且剂量都比较大,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加附子汤方等等,都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七升相当于现在七碗多水,所以煎的时间都比较长,要煎好药的时间也要一两个小时,这样的时间很好是处理了所谓附子毒性问题。
而白通汤与四逆汤等以水三升,煮取一升,而不需要先煎呢,这因为这些均是危急时候回阳救逆的要方,正是利用附子所谓的毒来回阳救逆,故均不用长时间煎熬,这正是张仲景真正了解附子的特性,用药如神的表现。
所以张仲景的附子是不用先煎的,今人虽用伤寒金匮之方,却不能效张氏之全法,故引出了附子煎法及用量的争议,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真正科学的煎药方法是一煎三服,这不但煎熬时间长,能充分将中药的有用元素分解在汤中,由于是一煎三服,汤药的药性是一致的,对治病有很大的好处。
希望经方派能将此发扬光大,而不是学温补派的清热的煎十多分钟,滋补的煎半个钟的煎药方式误人不浅,做到真正的治病救人。
张仲景治心气虚的药方
张仲景治心气虚的药方
配方为:生山药,当归、桂枝、神曲、生地黄、大豆黄卷;炙甘草;人参;川芎、白芍、白术、麦冬、杏仁;柴胡、桔梗、茯苓各,阿胶;干姜,白蔹,防风,大枣(大枣去核)。
制作方式:将这二十一味药材打成细末,然后用蜂蜜把这些药粉搓成丸子状。
用法用量:如果大家只当作日常的一个保健品服用,每天空腹,一天一丸就可以了。
体虚的可以一天吃两丸,早晚各一次。
(空腹时用黄酒送服)
薯蓣(山药)丸是一个补体虚,防百病的方子。
薯蓣丸在我们老百姓中知名度不高,可能是由于药味比较多,做起来相对复杂。
但其实我们把薯蓣丸中的一些药单独拿出来。
如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就是著名的补血方四物汤,然后人参、甘草、茯苓、白术,是补气第一四君子汤,四物汤加四君子汤就是气血双补的圣药八珍汤。
炙甘草、柴胡、桂枝、干姜、麦冬、人参、阿胶、大枣等是炙甘草汤、小柴胡汤等方的合方加减而成。
整个组成,干姜大枣扶阳,以补阳虚。
张仲景治半夜2点醒的经方!七味药...
张仲景治半夜2点醒的经方!七味药...张仲景治半夜2点醒的经方!七味药,沟通阴阳,值得学习有一些读者朋友就问我,我半夜一两点钟就醒过来,然后就睡不着,或者只能浅浅入睡,搞得白天精力特别不好,这怎么回事啊?对此,我只能说,原因多种多样。
光凭这样的叙述,实在难以作答。
不过,今天在这里,我却想给你聊一个,虽然很常见,但是却鲜为人知的原因,这就是所谓“少阳枢机不利”。
这啥意思啊?别着急,我先给你讲一个医案。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青年,年27岁,求学多年,念到博士了,可谓人中龙凤。
但是,最近这20多天时间里,每当半夜两点来钟的时候,肯定醒这么一回。
然后,虽然能勉强入睡,但是睡眠很浅,多梦,有的时候甚至根本就不能再入睡。
这样一来,白天的精力很差,科研相关任务实在难以完成了。
此患用了一些办法,都无济于事。
后来,在别人牵线搭桥之下,她来投中医。
接待她的,乃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家,安徽龚氏。
龚师诊脉,发现,脉微弦,舌苔薄白,细细询问,平日还有口苦,食欲不振等症状。
然后就问,是不是有心事?或者因为工作、科研而精神压力较大?医师的询问,不由得触碰了患者的心弦。
原来,这个女患者已属大龄,念到博士,没有男朋友,家里催得紧,自己相亲又没有合适的。
所以这终身大事,一直是她的心病。
与此同时,她还肩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还有教学任务,所以时间一长,就成了这般状态。
龚师听完,略略思忖,写下一个配伍:柴胡10克,半夏10克,夏枯草10克,黄芩9克,党参9克,甘草8克,姜3片,枣3枚。
一共5剂。
结果,服药之后,当晚安睡。
5剂之后,包括口苦等诸多症状,全部消失。
这是什么道理啊?先从医案中的配伍说起。
你看啊,医案中的配伍,其实是套了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记载的“小柴胡汤”。
原方配伍,就是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它是来治什么的啊?专业讲,就是伤寒少阳证。
人外感之后,病势深入,来到少阳经,产生了一系列症候。
比如说典型的寒热往来(时而发热,时而恶寒),胸胁胀满,口苦,食欲不振,心烦,欲呕,咽干,目眩等等。
张仲景用药频率排序及剂量之古今换算
张仲景用药频率排序及剂量之古今换算编者按:仲景伤寒用药之精,用量之准,力专效宏的典范,为历代医家推崇备至。
仲景处方重视药量的变化,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灵活增减处方用量。
所处之方,大都以相对不变之药量药味明其方制,君臣佐使分明,定其方用药则效,逆其量者则易其方名,功效主治改变。
或曰:“医不传之秘在乎量”,信然。
今对其用药频率进行排序,以方便学者能够更简便明了对其经方准确理解!1、甘草70方生用3方,用量二量炙用67方,最大用量四两,最小六铢2、桂枝44方最大用量五两,最小六铢3、大枣40方最大用量三十枚,最小四枚4、生姜39方最大用量半斤,最小一两5、芍药33方最大用量六两,最小六铢6、干姜25方最大用量四两半,最小六铢7、附子23方炮用十四方,最大用量三枚,最小一枚生用九方,用量一枚8、人参23方最大用量四两半,最小一两9、半夏18方最大用量半升,最小二十铢10、黄芩17方最大用量三两,最小十八铢11、大黄16方酒洗:四方,最大用量四两,最小三两不加工:12方,最大用量半斤,最小二两12、茯苓15方最大用量半斤,最小六铢13、麻黄13方最大用量六两,最小十六铢14、黄连12方最大用量四两,最小一两15、白术10方最大用量四两半,最小六铢16、杏仁10方去皮尖:八方,最大用量70个,最小用量十六个熬:双边,用量半升17、栀子8方最大用量十五枚,最小十四枚18、柴胡7方最大用量半斤,最小二两十六铢19、石膏7方最大用量二斤,最小六铢20、枳实7方(炙用)最大用量五枚,最小三枚21、细辛6方最大用量三两,最小一两22、芒硝6方最大用量一升,最小二两23、牡蛎6方(熬用)最大用量五两,最小五两半24、厚朴6方(炙用)最大用量半斤,最小二两25、蜜6方最大用量一升,最小二合26、香豉五方最大用量一升,最小一合27、当归四方最大用量三两,最小一两28、葛根四方最大用量半斤,最小四两29、粳米四方最大用量一升,最小半升30、瓜蒌根四方最大用量四两,最小三两31、五味子四方用量半升32、泽泻三方最大用量一两六铢,最小一两33、龙骨三方最大用量四两,最小一两半34、阿胶三方最大用量三两,最小一两35、桃仁三方最大用量三十个,最小二十个36、甘遂三方用量一钱匕37、知母三方最大用量三两,最小十八铢38、黄柏三方最大用量三两,最小二两39、桔梗三方用量一两40、葱白三方最大用量九茎,最小四茎41、猪苓2方最大用量一两,最小十八铢42、通草2方用量二两43、蜀漆2方用量三两44、吴茱萸2方最大用量二升,最小一升45、虻虫2方(熬用)最大用量三十个,最小二十个46、水蛭2方(熬用)最大用量三十个,最小二十个47、赤小豆2方用量一升48、麦冬2方最大用量一升,最小半升49、赤石脂2方用量一斤50、苦酒3方用量未注明51、猪胆汁3方最大用量一合,最小半合52、瓜蒌实2方用量一枚53、麻子仁2方用量半升54、葶苈2方(熬用)用量半升55、清酒2方最大用量七升,最小六升56、禹余粮2方用量一斤57、麻沸汤2方用量未注明58、白饮2方用量未注明59、滑石用量一两60、瓜蒂用量一分61、蜀椒用量四两62、胶饴用来那个一升63、鸡子黄用量两枚64、鸡子白用量一枚65、大戟用量等分(十枣汤) 66、芫花用量等分(十枣汤) 67、荛花(熬用)用量一鸡子大68、商陆用量等分用量等分70、竹叶用量两把71、茵陈用量六两72、梓白皮用量一升73、猪肤用量一斤74、天冬用量六铢75、葳蕤用量十八铢76、生地黄用量一斤77、乌梅(苦酒浸) 用量三百枚78、连轺yao用量二两79、白头翁用量二两80、秦皮用量三量81、贝母用量三分82、旋覆花用量三两83、代赭石用量一两用量三升85、人尿用量五合86、铅丹用量一两半87、巴豆(熬用)用量一分88、升麻用量一两一分89、土瓜根用量不明90、文蛤用量五两91、白粉用量五合92、裤裆(烧灰)用量方寸匕93、清浆水用量七升94、潦水用量一斗95、甘澜水用量一斗附:伤寒论剂量古今换算表1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1两=15.625克升=液体200毫升1合=20毫升圭=0.5克1龠=10毫升1撮=2克1方寸匕=2.74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7克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力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枚=15克强乌头1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枳实1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伤寒论》中的重量计量不同于现在的重量计量。
仲景服药方法浅析
仲景服药方法浅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记载的服药方法,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汉代以前的服药经验。
虽是口服给药,却对服药时间、次数、服用量的变化、服药后的要求以及再服条件等等进行认真选择,不仅方法丰富多彩,而且依证(剂)选法,示人规矩,充分体现了服法是使药物在人体适时发挥最佳效果的重要手段。
仲景记载的服药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清?徐灵胎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体会非常深刻。
近代时间治疗学的研究证明,一昼夜的不同时间,药物在人体的作用大小颇不一样,因此探索理想的服药时间已引起医学家的高度重视。
可是,近年服用中药,以方便于一时为前提,方法单一,对保证疗效和中医治疗急症少利而多弊。
因此借鉴传统经验,改进服药时间和方法,殊感迫切。
为了给探索理想的服药时间和方法提供经验,本文拟对《伤寒》《金匮》的服药方法作初步整理。
一、一次服药法有顿服与一日服一次两种用法。
(一)顿服:《伤寒论》有8个方、《金匮》有18个方用此服法。
其服药时间和服用量不尽相同。
瓜蒂散、三物白散、抵当丸、桂枝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干姜附子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诃梨勒散、鸡屎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大黄牡丹汤、旋覆花汤、甘遂半夏汤、大黄硝石汤、泻心汤、半夏干姜汤、大黄甘遂汤、白虎加桂枝汤、百合鸡子黄汤、下瘀血汤、一味瓜蒂汤等21个方,主要强调“顿服”。
属于必要时服用,无固定时间确定。
十枣汤系“平日服”。
大陷胸丸法下有“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句,可知为傍晚服药。
对顿服药量应灵活掌握,如服瓜蒂散“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服升麻鳖甲汤可“老小再服”。
下瘀血汤乃“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
红兰花酒“顿服半量”。
乌头汤则“煮取一升……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提示使用顿服法,不可急于求效,一次用之过量。
使用顿服法的26个方,多为急于祛邪(涌吐、逐水、排脓)或急于加阳之剂。
反映顿服法为急救用药或口服峻猛之剂而设,以快速取效。
张仲景的四季食疗法
张仲景的四季食疗法作者:刘锴来源:《祝您健康》 2016年第7期■ 刘锴张仲景是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张仲景除了精通医术外,对防病养生也颇有研究,尤其是饮食养生方面。
他认为,饮食养生应该做到“两五配四加新鲜”,意指饮食中的主食为五谷相兼,精细搭配;而对副食中菜肴的性味与烹制的味道要五味合适;对所用饮食要四季气候特点相结合,饮食原料要讲究时令新鲜。
春季。
张仲景认为,春季食疗养生方面,主食应选用“甘凉”性的小麦加工成的各种面食,再配食一些米粥;副食主要选用“辛甘之品”,如葱、韭菜、胡萝卜、花生、白菜、鸡肉、猪肉等。
因为春天气候温和,人体阳气开始升发,新陈代谢旺盛,用辛甘食品以助阳气,可利于代谢。
而配用“甘凉主食”,则可防阳气太盛。
夏季。
张仲景认为,夏季食疗养生方面,主食应选用“甘寒性味”的小米,配食一些面食、稀粥并加些绿豆;副食主选“甘酸清润之品”,如青菜、番茄、冬瓜、丝瓜之类,以及鸡蛋、鸭肉等。
夏天热,阳气盛,选用性味寒凉、甘酸、清润之食品,可清热祛暑、护阴。
切忌过量食辛辣之品,以免损伤阳气。
秋季。
张仲景认为,秋季食疗养生方面,主食、副食均选用“甘润之品”——主食以大米、糯米等谷物为主,并配以面食、白薯等,粥中常放些芝麻、核桃仁。
副食除多吃各种蔬菜外,还要多吃各种水果。
秋季气候凉燥,而多吃“甘润之品”可生津润燥,但烹调味道则清淡为主。
冬季。
张仲景认为,冬季食疗养生方面,主食宜用“甘温性味之品”,如玉米、高粱米面食,并搭配些米面。
粥中可放些芸豆、赤小豆。
副食应具有滋阳或潜阳、理气功效的蔬菜,如大白菜、胡萝卜、豆芽菜、木耳等。
肉类可选用“甘温助阳之品”,如羊肉、狗肉、鸡肉等,可以温补阳气,又避免化火而阴阳失调。
烹制的食品,应五味相配,味道略厚,不宜偏食或多食。
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张仲景尤其对食疗养生之法有一个特别的提示,即不管春夏还是秋冬,所选用的食材,必须都是新鲜、干净的,决不可选用腐烂、不洁的食材,因为只有选用新鲜、干净的食材,才可以保持食物的足够营养,防止病从口入。
张仲景:《伤寒论》服药法解读
张仲景:《伤寒论》服药法解读关键词:《伤寒论》,服药法《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它对中医护理亦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学习《伤寒论》的有关护理知识,对提高辨证水平和治疗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兹就《伤寒论》服药护理法探讨于后。
一、剂型区别《伤寒论》中,剂型及作用不同,给药的途径和方式亦不同。
汤剂除常以饮服外,亦有咽服,旨在使药效持续作用于咽部,故适宜咽部疾患。
如苦酒汤“少少含咽之”,半夏汤“少少咽之”。
散剂以和服法,或以米汤和服,如五苓散;或以水和服,如烧裈散;或以沸汤和服,如文蛤散;或以稀糜和服,如将香豉与热汤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瓜蒂散服等。
丸剂如麻子仁丸以饮送服,理中丸以沸汤温服外,还可以煮服法,如抵当丸以水煮丸后,连渣服用;大陷胸丸,将丸与甘遂末、白蜜、水混合煮取服之。
此外,尚有外治法,如大青龙汤药后汗出多者,以温粉扑之。
亦有经肠入药的外导通便法,如蜜煎导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灌肠法,将猪胆汁“灌谷道内,如一食顷”。
二、寒温服法《伤寒论》中内服药,大多是温服。
如桂枝汤“适寒温,服一升”。
但是,根据病情和方中药物,有热证寒药温服和寒证温药冷服的从治服药法。
如小承气汤性寒温服,以防拒寒药不受;半夏散及汤均宜冷服,以为引药。
三、服药时间平旦服,指在早晨未进食前服药。
《神农本草经》:“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
”如十枣汤平旦服,可因势利导,使水饮之邪便于排出。
日服,指在白天服药。
日夜服,指在白天和夜间均服药。
食前服,指在饭前服药。
根据古人服药经验,病在胸膈以上者,应先进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当先服药后进食。
如桃核承气汤证病位在下焦,该汤又是下瘀血之剂,故先食温服,才能更好发挥药效。
先其时服,指发作性病证,应在发作前服药。
《伤寒论》:“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即为其例。
不拘时服,如半夏汤“少少咽之”,为不拘时之含咽。
伤寒第一方“桂枝汤”,张仲景大篇幅说服用方法,主要有7点
伤寒第一方“桂枝汤”,张仲景大篇幅说服用方法,主要有7点张仲景的桂枝汤是经方之中最有名的方剂之一,它有“滋阴和阳”之功,被赞道“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原方五味药,由补阳的桂枝甘草汤和滋阴的芍药甘草汤两个方子叠加成的,阴阳相济,发汗祛邪而又不过汗伤正,敛营止汗又不留邪,能和营卫、调阴阳,理气血,健脾胃。
今天要说的是关于它的服药方法,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解桂枝汤的服药方法,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以下七点:1. 煎药:《医学源流论》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那么,怎么煎煮桂枝汤呢?仲景的要求是“微火煮取”。
这是为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方中的桂枝、生姜质地坚硬,而且含有较多的挥发成分,大火煎煮容易挥发,用“微火煮取”,则既可以充分析出又不至于很快挥发了。
2. 服用剂量仲景原文中说首剂要“服一升”。
“一升”究竟有多少?我们一般认为1升约等于200毫升。
3. 服药次数原文意思是首次服药之后稍等片刻,就要饮热稀粥。
如果不能出汗,再服一次;如果还不出汗,则在半日内,要服用三次。
最多服至二三剂,其实在临床中,对于外感病,中医的做法就是尽早给药,多次给药,能够很好地起到解表的作用。
4. 啜热稀粥桂枝汤要求服药后休息片刻,即服热稀粥一碗,这是为何呢?刘渡舟曾讲:“服药后要大口喝热稀粥一碗,一则可借谷气充汗源,一则可借热力鼓舞卫阳驱邪从汗解,此即所谓‘助药力’之法。
”5. 温覆取汗其实热粥和温覆的目的,都是为了取汗,那是毛毛汗还是大汗呢?仲景原文是遍神微似有汗,因为这样刚好可以透送外邪,如果汗出多了,则会损伤胃气,甚至产生亡阳之变。
6. 中病即止仲景原文中有一句“停后服,不必尽剂”,意思就是中病即止,这是为何呢?明明被称为“和”“补”之剂,为何还不能久服呢?这是因为这个方子有一个核心是“取汗”。
所以太过了就会损伤津液。
7. 饮食禁忌服用此方时要“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中药的服药时间
中药的服药时间中药的服药时间“这药饭前服还是饭后服?”是患者们经常要问的问题,但中药服用(用药)对时间的要求绝不仅于此。
选择合适的时间服用某种药物,不仅能提高疗效,还可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人体活动具有周期节律性,药物进入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及生物转化过程亦具有相应的周期节律性。
不同时间用药,即便是同样药物、同样药量,其在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发挥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因此,顺应人体阴阳、气血消长盛衰的节律性变化,合理地择时用药,方可提高临床疗效。
在一天24小时内,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上午8时~10时,一个在下午2时~3时。
所以可在饭后上述时间内服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药需在特殊时间服用,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中药的服药时间:(1)清晨服药:指清晨起床后15~30分钟服药。
清晨古时也称“平旦”,晨阳气升浮于上、行于表,卫气也行于阳分,故腠理开,外邪易透达。
此时进服发汗解表、清热药物,可借机体正气升浮外达之机,加强药物发散透邪之功。
人体阴阳消长变化的节律是阳气平旦初生,日中旺盛,阴气午后初生,晚旺盛,故平旦日中服用补阳药能激发人体阳气的恢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仲景指出:晨时“阳气在上,人气与邪气也在上,故宜时也”。
此时服用益气升阳药,利用正气和阳气上升之机,可增加药力。
因水湿之邪属阴,多可伤阳,但又惧于阳。
平旦,营卫之气由阴分出阳分,此时服利水渗湿药,可借营卫行阳之际,载药直达病所;又可借平旦人体旺盛之阳气以增强药物行水利湿之功。
(2)饭前服药:是指进餐前30~60分钟服药。
病位在下部的患者,宜饭前服药,取其药力不为食物所阻滞于上焦。
先服药而后食,可借助食物使药力达于下焦。
此外,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空腹服药,药物容易直接接触胃黏膜,某些作用于肠部的药物也可以迅速入肠,吸收快,显效迅速。
补益药、开胃药、制酸药、润肠泻下药等对胃无刺激性的药物均宜空腹服。
(3)饭后服药:是指餐后15~30分钟服,绝大多数药都在饭后服。
国家中医药局等对张仲景《芍药甘草汤》计量有明确规定了
国家中医药局等对张仲景《芍药甘草汤》计量有明确规定了泸州市天泰中医药研究所李沛金
近日,国家中医药局和药监局联合发文,对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的“芍药甘草汤”里芍药和甘草的计量,根据东汉和现在的计量考研,做出了具体的用量规定,哪些把每个处方甘草计量大于“6克”就要医生签字的陋规即将废止,而张仲景原方中的甘草计量应该是27.60g。
据张仲景《伤寒论》原方中煎煮法“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可知本方每服量为煎出总量的1/2。
故本方每次的服药量为:白芍27.60g,甘草27.60g。
根据张仲景方剂服药法中“不必尽剂”、随证变化、灵活施用的特点,日服用次数建议1-2次,根据临床实际遵医嘱使用。
上述折算剂量系依汉代度量衡直接折算,若与当今主流用量严重不符,在固定原方比例和每服量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
关于张仲景药物煮服法的研究
关于张仲景药物煮服法的研究
徐成贺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2007(22)1
【摘要】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的煮药服药方法进行了研究。
1.在煮药方面:1要因病选用不同溶剂,计有泉水、甘澜水、潦水、浆水、酒、苦酒、蜜7种;2煮药方法要据药掌握,计有同煮、先煮、后下、去滓再煮、麻沸汤渍药5种,并列举适用药物及意义。
2.在服药方面:1要据病把握服药次数,计有顿服、日服2次、日服3次、日服多次、日夜服、随病证变化而服等多种,比较灵活。
2要依病选择服药时间,计有定时服、非定时服。
3.在服药反应及调护方面:1要观察药后反应以把握用药尺度,计有视大小便变化,以判定邪去或药物所为;用汗吐下药,每中病即止;用乌头、附子,要见冒痹状则止。
2注意药后将息,以提高用药效果,饮食上计有借饮食以助药力、服冷食以缓巴豆烈性、为保胃护正3种,不食生冷、腥臊酸辣食品;在起居上要慎起居、避风寒。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金匮要略》;《伤寒论》;药物煮服法;注意事项
【作者】徐成贺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6.3
【相关文献】
1.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药物煎服法初探 [J], 钱占红;韩雪梅;麻春杰;任常胜
2.张仲景量化煎服法探析 [J], 姚杰良;黎忠民;李菊芳
3.张仲景药物煎服法初探 [J], 吴美翠
4.浅谈张仲景的“保胃气存津液”在汤剂煎服法中的体现 [J], 王湃;武永利;袁素荣
5.浅谈张仲景对中药煎服法的研究 [J], 姚茂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该急则急,该缓则缓”,张仲景治病运斤成风
《伤寒论》:“该急则急,该缓则缓”,张仲景治病运斤成风甘草附子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功效。
《伤寒论》说:“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其方剂组成只有四味药,甘草(灸)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的微汗则解;能食。
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风湿相搏”,即风寒与湿邪共同为患。
骨节疼烦,即骨头关节疼痛较剧烈,它与身体痛烦不同,身体痛烦是指全身性疼痛,说不清具体的位置,骨节痛烦,其疼痛位置比较明确,主要是骨节疼痛。
“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说的是胳膊腿不敢伸不敢蜷,甚至不敢摸不敢碰,若屈伸或摸碰,则疼痛更严重。
“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是风湿之邪袭表,表现出汗出而恶风,湿气内搏,充斥胸膈,压迫于胃,则短气。
“小便不利”,体内湿气太盛,不得排出而蓄积于内,湿盛则小便不行。
“身微肿”是湿气外达,充斥肌表的表现。
反映出患者既有风寒在表,又有湿气充斥内外,风湿互搏,因此疼痛剧烈。
故《内台方议》说:“风则伤卫,湿留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
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为风在表也。
湿盛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为湿气内搏也”。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因为方中有桂枝,可以解表,是要发汗的,但因有白术,所以一般不会大汗。
而微汗去风,去湿都是恰到好处,效果更佳。
“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能食,也不出汗了,但还烦,再吃五合。
“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开始的时候用一升太重,可服六七合最好,可逐渐增加。
其服用方法,也有缓治的意思。
此证属于风湿重症,疼痛较剧烈,其病理为人体阳气不足,腠理空虚,或体内水湿留滞,或久居湿地,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肌表经脉,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关节疼痛的证候。
张仲景《伤寒论》里藏一方:黄连阿胶汤,能滋阴降火、可治糖尿病
张仲景《伤寒论》里藏一方:黄连阿胶汤,能滋阴降火、可治糖尿病今天这篇文字,我跟你聊聊糖尿病吧。
糖尿病,也叫消渴症。
消者,消谷善饥也。
渴者,口干口燥也。
我觉得,消渴这个名字,比“糖尿病”,更生动地体现出患者之症候。
而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又恰恰是着眼于患者的症候。
以此为出发点,中医从古至今,积累了大量治疗此病的经验。
我们看下面这个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1岁,姓李。
初诊时间,是1985年的 9月5日。
这个人,从大概3年前开始,就有口渴、多饮、多尿的现象。
一开始,此人还没感觉多难受。
后来,他的问题继续加重,逐渐变得能吃,总感觉饥饿,口干舌燥,眼睛干涩难耐,手足心发热,而且腰部酸痛。
整个人的状态,看起来十分燥热。
患者曾经到医院检查,发现尿糖、血糖都异常,很快定为糖尿病。
但是经过用药,效果不好。
怎么办?求治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细而数,有力,舌质偏红,苔微黄而燥。
另外,此人口臭特别严重。
了解到这些情况,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
这张方子,十分简单——黄连,黄芩,白芍,生地,知母,阿胶,鸡子黄。
所有这些,水煎服。
具体服用方法,是先煎黄连、黄芩、白芍、生地、知母,去掉药渣以后,阿胶烊化,冷却了以后,加入鸡子黄,搅拌相得,然后温服。
一日3次,早午晚各一次。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5剂以后,口臭很快消失,饥饿口渴等现象好转。
血糖从原先的10,降低为5.2。
患者一看,效果很好,信心大增。
原方继续投用6剂。
这一回,患者诸症进一步减轻,有的几乎已经没有了。
这时候,医家嘱咐,改用六味地黄丸善后。
三个月之后,患者接受随访,表示从前的症状已经几乎消失,从未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医家,是吉林的一位中医前辈,叫做段其忠。
这里的道理,颇值得一说。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和家属,更应该仔细品味。
我们都知道,中医看糖尿病,离不开一个“燥”字。
这个病,本来就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你看上头医案里这个患者,口渴、口舌干燥、眼睛干涩,苔黄而燥,这是典型的阴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之 不 得 其 法 ,则 非 特 无 功 ,而 反 有 害 ,此 不 可 不 知 也” _ l J 。可见 仲景 方药服用方法很值得后来 者认真学 习、研
究和运用 。笔者 将从 药 物服用 时 间进行 论述 ,以期 为临 床
位 ;由于服后进 食 ,又可 以 防止毒 副作用 的发 生 ,顾 护正
中记 载的方药服用方法 ,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所起的作用亦是举足轻重 。服用时 间运 用的 目的,在于其扶正祛 邪和辅助药力 ,使 药物在 发挥治疗 作用时不损伤机体正气 ,促进邪气 的祛除和机体正气 的恢复 。笔者从书 中方药服用时 间等方面进行综述 。
【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 金 匮要 略 ;服用 时间 【 中图分 类号】R 2 2 2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5 )0 7— 0 0 4 3— 0 2
学 术 探 讨
Ac a d e mi c s t u d y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e y ・4 3・
状态 ,可以使 药物 的 吸收更加 容易 ,且 吃后 可 以通 过食 物
来 减低 或修护药 物对 胃气 的损 伤 ,保护 正气 ,如 乌头赤 石 脂 丸治疗心痛重症 。陈楚为 认 为饭前 服药可 以保证 药物
顺 利驱邪 ,邪去正安 ,顾护 胃气 。张光 霁 认 为 由于饭前 是 空腹 ,这样可 以加强肠 道对 于药 物 的吸收 ,易 于到 达病
4 食后服
论》 、《 金 匮要 略》 中主要 有 : 日服 、 平 旦 服、先食 服、食
后服 、 日夜 连服等
1 日服
即在吃饭之后 服用 药物 ,这 样一 方面 胃 内已经有 些食 物 ,可 以降低药 物对 胃肠道 刺激 ;另 一方 面 由于药物 是在 食物之后进入 体 内,药物就 会作 用在相 对较 上 的位 置 ,如 大建中汤治疗脾虚寒盛所致 腹满 。李 春婷 对于有 胃肠道 刺激的药和脾 胃虚 弱者建 议先 吃饭 、后 服药 ,以降低 药物
张 仲 景 方药 服 用 时 间探 讨
刘 统治 王 晶 陈丹丹 胡志丹 刘庄约
合肥
李董男
赵
军
安徽 中医药大学 ,安徽
2 3 0 0 3 8
【 摘
要】 张 仲景是 中医理法方药 的奠基 者 , 其所著 的 《 伤寒论》 和 《 金匮要略》 一直被历 代医家奉 为临证圭臬 。同时,这两本书
选用和研究 提供 参考 。 在 时辰 医学里 ,人体生理在不 同的时 间段里会有 不 同,
就像 中医的 “ 子 午流注” ,还有一些疾 病 自身的特点 。这些 因素就 导 致 不 同疾 病 有 不 同 的 服药 时 间要 求 ,所 以 张新 萍 认为 服 药 的最 佳 时 间 须顺 应 脏 腑 的生 旺 时。 《 伤寒
。
对 胃肠道 的损伤 。 完” 、“ 日三夜几服”等夜服的提示来作为鉴别其意义的依据 。 5 日夜 连 服 这种普遍的方法可能是根据 日 属 阳、人体 以阳气 为根本 的认 此类服法是 白 日和夜 晚都按 照一 定 的规律 服用一 定剂 识 ,在 白天阳气旺盛时服药有利于借助 白天阳气祛除病邪。 量 的药物 。陈祥康 认 为这种服 法是从 整体考虑 ,顺 应人 2 平旦服 体 日夜 阴阳变化 。韦诗云 E 1 5 ] 认为昼三 夜一主要 用 于诸 虚逆 在 两书 中 有 多 个 “ 平 旦 服” 的方 剂 记 载 ,如 十 枣 汤 气 ,可 以补而不 壅 、邪 不伤 正 ;昼三 、四夜 二服 用于 以寒 “ 平旦服 、若下少病不 除者 ,明 日更服 ,加半 钱 ,得快下 利 热错杂 、虚实夹 杂 、升 降失调 为 主要病 机的症 候 ; 日再夜 后 ,糜 粥 自养” 。平旦 之时是一天之 中阴 阳交会之 际 ,接 下 多是大肠传导失 司 , 如此服 用可 以协 调阴 阳、恢 复升降。 来 阳气 渐长 ,阴气渐 弱 。基 于人 与 自然 界是 统一 整体 ,人 鄢圣英 认 为黄连 汤的 日三夜 二服 在药 效持 久 的基础 上 , 体 阳气 也渐生 ,那么此 时服 药就 可 以外借 自然 、内依 阳气 具有交通 阴 阳、调理 脾 胃的作 用 。另外 ,根据人 体代 谢规 来 祛除水饮 阴邪 以及耐 受攻 伐。同 时 ,由于平 旦之 后有 较 律 ,通过 日夜连 服可 以获得 持续 药力 ,使 药物在 相 当的 时 长 的 白天 ,可 以为 服药 后 观察 提供 便 利 。朱发 萍 认 为 , 间 内在体 内维持 有效 药 物浓 度 ,是 药物 的 最佳 时 间延 续 。 平 旦之时服用十 枣汤逐 水 峻剂 ,一 方面 此时 经过 一夜 的休 即夜间服药可 以使药力 衔接 ,持 续起效 。潘 秀玲 发现理 息 ,病 人形气俱 实 ;另 一方 面 ,平旦 为 一天 之始 ,有利 于 中丸 ( 汤 )夜连服 可 以使 阳气得 到温补 ,持 久不 衰 。同样 服药后 的观察 。王 惠君 认 为 清晨服 药 ,即在人 体 阳气 逐 “ 七方 ”里复 方也 有 日夜连服的记载 ,但应与本处 区别 ,复 渐增 长时服药 ,不仅有 增强 吸 收的作 用 ,也 能增 强人体 对 于峻攻之剂 的耐受 能力 。经过一 夜 的睡 眠 ,人体 基本没 有 方是早 晚、昼夜 均 服药 ,但 所服 之药并 不一 定相 同 ,本处 摄食 ,胃肠道处于排空状 态 ,可增加对 经过 的汤液 的吸 收 , 所谈 日夜连服 为服用 同样 的药物 。
气 。同样 ,在吃饭前 服药 可以使 药物借 助食 物 的下压作 用 到达下焦 ,发挥对 于下 焦 的治疗作 用 ,如 用药物有 利于药 物下
达下焦病 位 ,如 桃核 承 气汤 ,可 以发 挥 泄热 逐瘀 的作 用。 临床实践证 明扶正祛邪 、滋补类 的药物 也应该 空腹 服。
张仲景 是 中 医辨证 论 治 的开创 者 ,其 著作 《 伤 寒论 》 及 《 金匮要略》 体现 了理法 方药 的思想 。通过对 这两 本著 作 的学习研究 ,笔 者发 现其 中记 载 的方药服 用方 法对 疾病 的治疗 、转归 以及 康复 起着 重要 的作 用。正 如 《 医学 源 流 论》 中所说 :“ 病 之愈不愈 ,不但方必 中病 ,方虽 中病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