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群体的故事-心理群体的特征
高中班级的群体心理,你get到了吗?
1. 高中班级是一个由各种不同人格和背景构成的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
这些个体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心理状态的群体。
2. 高中班级的群体心理是一种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复杂过程,它受到学生个性、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因此,掌握高中班级的群体心理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班级建设至关重要。
3. 班级的群体心理状态往往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例如,学生的情绪、考试成绩、家庭情况等都会对班级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4. 班级的群体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集体情绪和集体行为。
当班级心理状态良好时,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会更加融洽,班级凝聚力更强;反之,当班级心理状态不佳时,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也容易出现问题。
5. 了解和把握班级的群体心理状态,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例如,可以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以及课堂表现等。
6. 此外,教师在班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的态度、言行举止和教育方法都会对班级的群体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学习和研究班级心理状态的变化规律。
7. 在班级心理状态出现问题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整和改善。
例如,可以开展集体活动、组织班级讨论等方式来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友谊;也可以通过家校合作、心理咨询等途径来帮助学生解决个人问题,从而达到促进班级心理健康的目的。
8. 总之,高中班级的群体心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班级的群体心理状态,才能实现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的目标。
《三斤狗变三伯公》呈现的客家群体心理特征
《三斤狗变三伯公》呈现的客家群体心理特征本文试图对梅州客家地区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故事《三斤狗变三伯公》这一“言”进行案例分析,管窥客家民系的内心世界,剖析客家群体的心理特征。
客家人作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民系,身无长物,为何可以处处为客却又处处为家,激发出无穷的能量,创造出辉煌的历史,为世人瞩目?有一句俗语可以很轻松地解开这个谜,那就是“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言”,可以狭义地理解为“语言”,即“客家话”,也可以广义理解为现在的流行词汇“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话传说、先祖故事、风俗习惯、山歌俚语这些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形式都属于“祖宗言”,在客家文化传承与激活中意义至关重要。
从广义上理解“祖宗言”,我们或许可以更真实地靠近客家人的精神内核。
因为正是客家人在迁移过程中对“祖宗言”的坚守,正是这些在客家人精神上永不放弃的无法用物质计量单位衡量的文化基因,构建了一个使客家民系得以骄傲地勃兴千年的精神支柱。
以“言”作为研究对象是解读客家人从何处来、分析客家人向何处去的重要命题的切入点。
本文试图对梅州客家地区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故事《三斤狗变三伯公》这一“言”进行案例分析,管窥客家民系的内心世界,剖析客家群体的心理特征。
“三斤狗”的故事源于梅县松口,客家山歌的故乡,所谓“客家山歌松口(从口)出山歌讲述了贫民李三雄因家穷遭人鄙视、被人唤做“三斤狗”、被人欺负、大年三十饥肠辘辘无年可过等种种困窘, 以及后来当他儿子在南洋发了财回乡, 乡里人对他前倨后恭, 又尊称他为“三伯公”的故事,山歌末尾告诫人们“看人唔好看甘(这么)死,严冬过后有春风”的道理。
由于故事情节大体上镜像了近三百年来客家人所熟悉的社会生活,符合客家群体心理的特征,因此获得梅州客家、海外客家人的强烈心理共鸣。
一、宗族规导家庭家庭服从于宗族,这是我国汉民族一种以血缘为纽带建构的重要社会关系之一。
比较稳定的客家宗族观念, 成为客家人心理认同的核心要素。
个体服从群体,群体庇佑个体;家庭从属于宗族,宗族通过血缘亲疏远近对家庭进行关照;辈份越高则在宗族中的等级地位也越高。
乌合之众
© Social Centered Selling LLC | connect. collaborate. close!
9
*
• 由于群体是匿名的,因而无需承担责任,于是, 一直约束着的个人的那种责任感便消失的无影无 踪。 • 群体间成员间的情绪和行动都可以相互的感染。 • 个人在群体环境里很容易受到影响,被带入这样 一种环境下,以至于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自觉人格, 服从于那个是其丧失自觉人格的操纵者的一切暗 示,做出与其性格和习惯大相径庭的举动。而且,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劣于孤立的个体,但从情感以 及这些情感所激发的行为的观点看,根据环境的 不同,群体有可能比个体更好,也可能更糟,一 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的性质。
© Social Centered Selling LLC | connect. collaborate. close!
7
*
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勒庞指出现代社会 是群氓的社会,群体无意识行为取代个体 有意识活动。这一群体就是乌合之众。他 们缺乏理性的思考,容易冲动、行动迅速、 力量巨大。他们的道德更加容易走向极端, 要么极高要么极低。 在群体中,随着人数增加的而不断积累的 是愚蠢而非智慧。 心理学群体两个基本特征:群体内所有成 员的有意识个性消失;二是他们的情感取 向和思想观念转向统一方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1895
民族进化的心理学法则:1895 物质进化论:1905 法国革命与革命心理学:1912 新时代的心理学:1920
Page 4
二、写作背景
1.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分析研究社会历史运动中作为主体参与 的群众,他们的行为、心理的诸般特征。
© Social Centered Selling LLC | connect. collaborate. close!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与行为
03
CATALOGUE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领导者与追随者
领导者特征
领导者的个性、价值观、经验等 都会影响其领导风格和行为,进 而影响群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
追随者特征
追随者的需求、动机、价值观等 也会影响他们对领导者的反应和 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群体的心理 和行为。
群体结构与群体互动
群体结构
群体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沟通渠 道等都会影响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 行为。
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 场趋势,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理解群体心理与行为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社会公共政策和公共 服务项目。
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可以指导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教 育环境中的群体行为。
未来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 相互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 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
加强团队内部的沟通与合作,促 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培养相
互信任和支持的团队文化。
06
CATALOGUE
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现实意 义与实践应用
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现实意义
促进团队合作
了解群体心理与行为有助于提高团队的协作 能力和工作效率。
提高组织绩效
通过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可以更有效 地管理团队,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群体互动
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沟通、决 策等也会相互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群 体的心理和行为。
组织文化与组织环境
组织文化
组织的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等都会影响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和氛围 。
组织环境
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政策法规、市场竞争等也会影响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 适应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contents
目录
• 群体心理概述 • 群体行为基础 • 群体互动与沟通 • 群体决策与问题解决 • 群体冲突与解决 •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应用
01
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 成的集合体,成员之间存在共同 目标,并通过一定的互动和相互 影响产生群体心理和行为。
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式
群体行为的规律是指群体行为发 生和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
原则。
群体行为的模式是指不同类型群 体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
了解和掌握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 式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群体 行为,提高组织管理的效果和效
率。
03
群体互动与沟通
群体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类型
合作、竞争、冲突、联盟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从员工入职培训、工作氛围营造、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培养员 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创新和适应性,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 组织发展的需要。
团队建设与管理
团队是组织中基本的协作单位,团队 建设与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内 容。
群体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策略
群体问题解决策略包括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法、逆向思考法等。
方法
常用的群体问题解决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5W1H分析等。
05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了解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是解决冲突的基础。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目标、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对立和分歧,导致行为上的 不协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目标性冲突、认识性冲突、感情性冲 突等。
粉丝行为、心理特征及粉丝文化
理论视野青年记者·2014年3月中32● 王亚娜粉丝行为、心理特征及粉丝文化粉丝与粉丝社群“粉丝”一词,源自英语单词“fans”。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指出粉丝是“狂热的介入球类、商业或娱乐活动,迷恋、仰慕或崇拜影视歌星或运动明星的人”。
①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认为:“大众文化迷是过度的读者,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
”②从英语单词“fans”来看,粉丝是趋向于有共同喜爱的明星的一个群体,而不仅是单个个体。
这个群体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当时被称做“追星族 ”。
粉丝社群(fan club)便是众多粉丝围绕某一明星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规范的组织,尤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在线粉丝社群最具代表性。
通常情况下,网络社群外的粉丝呈分散状态,他们孤立无援地搜索偶像的信息。
而粉丝社群不同,它有信息整合功能,往往与偶像有直接的联系,能让加入的粉丝随时得到有关偶像的一切信息,于是就吸引了更多分散的粉丝个体加入到社群中来。
作为社群的一种,粉丝社群具备以下特征:1.群体特征多样化。
曾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是追星族队伍的主力军,而如今粉丝打破了年龄的界限,不再仅限于某个年龄段。
而且粉丝覆盖了社会的不同职业层次,从学生、白领到学术精英,包含了零收入到高收入的各个阶层人群。
2.社交途径科技化。
以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为粉丝提供了技术条件,使其深度参与成为可能。
粉丝除了在外观、行为上模仿明星以示对其的崇拜之外,还利用新媒体,影响媒体报道和大众对其偶像的态度,甚至对抗媒体制造的负面新闻,对偶像的星途产生重大影响。
3.内部组织规范化。
粉丝社群摆脱了追星族时代一盘散沙和乌合之众的困境,严密的组织规范不仅加深了组织内部的相互理解,保持社群的相对稳定,还保护社群不受外界的影响,有效地维系整个社群的凝聚力。
过度消费及类宗教行为过度消费行为是粉丝区别于普通消费者的关键特征。
儿童心理健康小故事
儿童心理健康小故事儿童故事能把抽象的知识和道理形象化地表现出来,符合幼儿的智力发展特点,也能适应儿童的心理特征,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心理健康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儿童心理健康小故事篇一:爱吃零食的小白兔森林里有一座漂亮的小房子,住着小白兔的一家。
小白兔样样都好,勤、爱、乐助人……可就是有个爱吃零食的坏习惯。
小白兔的爸爸妈妈真操了不少心呀!他们为小白兔买了维生素C、黄金搭档、金施尔康……希望能使她有食欲,想吃饭,可小白兔就是觉得这个没味,那个难吃,结果全浪费了。
有一天,小白兔在院子里玩,突然就晕倒了。
爸爸看见了连忙抱起小白兔,把她送到了医院。
山羊大夫给小白兔仔细地检查了一遍,摸着小白兔的头问:“你平时都吃些什么呀?”小白兔低着头说:“糖果、薯片、巧克力……从来不吃米饭和蔬菜。
”山羊大夫捋了捋胡子,笑着说:“那就对了,你从不吃米饭和蔬菜,身体长期得不到充足的养分,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所以你才会突然晕倒啊。
”小白兔听了这番话,知道了吃零食的坏处,决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从此以后,小白兔天天吃米饭和蔬菜,身体慢慢结实起来。
在一次学校的800米长跑比赛中,还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呢。
儿童心理健康小故事篇二:小猴摘桃有一天傍晚,小老虎去找小猴子,它想请小猴子帮忙摘桃子。
小猴子好奇地问:“小老虎,你种了桃树吗?” 小老虎说:“我没有种桃树,不过,我的新房子旁边本来就长了一棵桃树。
”小猴子跟着小老虎来到桃树下,哇,红艳艳的桃子,看上去很好吃哦!小猴子想赶紧爬到树上,它真想好好尝尝这些大桃子。
可是,它忽然想到一个歪主意,所以又假装“哎哟哎哟”地叫起来。
“小老虎,我的脚好痛啊,我不能爬树了,”小猴子哭丧着脸说,“请你背我回家吧!” 小老虎没办法,只好把小猴子送回了家。
月亮升起来了,小猴子可得意了,它想:“嘿嘿,天黑了,小老虎一定进屋休息了吧,我要去偷偷把桃子摘回家。
反正,这棵桃树也不是小老虎种的!”呵,这只贪吃的小猴子,它是想把桃子都留给自己吃。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1.前言心理学故事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通过讲述故事来揭示人类心理以及各种心理效应。
本文将介绍10个心理学故事,并探讨每个故事背后所引发的心理效应。
这些故事涵盖了各种领域,包括决策、记忆、社会心理等,希望对读者理解心理学效应起到一定的帮助。
2.故事1 - 反向心理曾有一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关于学生对任务完成的实验。
他告诉学生们越难的任务得到的奖励会越大,结果发现学生们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更高。
这个故事揭示了反向心理的效应,即当人们被给予反常的期望时,他们会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
3.故事2 - 锚定效应一天,两个顾客分别参观了一家购物中心中的两家家电店。
第一个顾客首先进入了一家价格昂贵的店铺,然后进入了一家价格较低的店铺。
第二个顾客先进入了一家价格较低的店铺,然后进入了一家价格昂贵的店铺。
最后,两个顾客都购买了一台价格较低的电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锚定效应,即之前暴露给我们的信息会影响我们做出的决策。
4.故事3 - 多巴胺效应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处于期待获得奖励的状态时,他们的多巴胺水平会升高。
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参与者玩一个赌博游戏。
该游戏利用了激励和奖励机制,因此参与者在期待奖励时经历了多巴胺效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多巴胺的释放与奖励和激励机制密切相关。
5.故事4 - 巨人效应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人们与身高较高的人进行交流,发现在与身高较高的人交谈后,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和行为更加自信。
这是巨人效应的一个例子,即在与那些具有威信或权威的人进行互动后,人们会感觉自己更有自信。
6.故事5 - 社会认同故事中的一个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人们更容易受到自己所属群体的影响,而不是他们个人的意见。
这个故事揭示了社会认同的效应,即人们为了符合自己所属群体的期望和价值观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7.故事6 - 地图误导有一次,心理学家在一间房间里安装了一个虚拟现实设备,他让人们戴上VR头盔,并让他们相信他们正在走进一个大厅。
认知的误导一则关于认知偏见和思维错误的心理学趣味故事
认知的误导一则关于认知偏见和思维错误的心理学趣味故事在心理学领域,人们常常提到认知偏见和思维错误,它们是我们日常思考和判断中的常见陷阱。
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一则关于认知误导的趣味故事。
故事开始于一个小镇上,镇上有一座桥,它是连接镇上两岸的唯一通道。
这座桥在早晨到傍晚之间仅能容纳两辆车同时通行。
有一天,一位乡亲开车准备过桥,他发现桥的一侧已经停了一辆车,而另一侧则没有任何车辆。
乡亲心想,既然只有一辆车占据了桥的一侧,那我通行的时候不会有问题。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开进了桥的另一侧。
然而,当乡亲通行到桥的中间时,他突然看到对面的车辆也驶了过来。
乡亲感到很困惑,他不明白为什么对面的车辆会在他通行之后出现。
事实上,对面的车辆是在乡亲开始过桥的时候就已经出发了,但乡亲由于只看到了桥的一侧有车辆,就错误地以为桥是空闲的,结果被对面的车辆误导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种被称为选择性观察的偏见。
当我们只关注我们所期望或希望看到的信息时,我们很容易忽略掉其他重要的信息。
在这个故事中,乡亲只观察到了桥的一侧有车辆,而忽略了对面车辆的存在。
他的思维错误导致了他的误判断。
除了选择性观察的偏见外,还存在诸多其他认知偏见和思维错误。
我将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它们。
第一个是“确认偏见”,也被称为“倾向于寻找并接受已有观点的证据”。
这种偏见指的是我们倾向于只注意那些与我们现有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相反的证据。
这使得我们在决策和判断时只掌握了有限的信息,容易产生错误。
第二个是“群体归类偏见”,即我们有时候会将某个人的特征归类到与其所属群体相符的特征中。
这导致我们对群体中个体的普遍化认知,忽略了个体差异,造成对群体的刻板印象。
第三个是“信息过载偏见”,这是指在面对大量信息时,我们常常只挑选和处理那些与我们预期或感兴趣的信息,而忽略其他重要的细节。
这种选择性处理信息的行为可能导致我们对情境的错误理解,产生错误的推理和判断。
心理学故事启发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故事启发_心理学效应*导读:不同年龄的人能得到不同的心理学故事启发,心理学故事启发是因人而异的。
但是心理学故事的作用却是明显的。
心理学故事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故事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经典心理学小故事汇编15篇经典心理学小故事1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2搜索落点雪地行军是桩危险的事,它极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以至迷失行进的方向。
但人们感到奇怪,若仅仅是因为雪的反光太刺眼,为什么戴上墨镜之后,雪盲症仍不可避免呢?最近美国陆军的研究部门得出结论:导致雪盲症的并非雪地的刺眼反光,而是它的`空无一物。
科学家说:人的眼睛其实总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
要是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它就会因紧张而失明。
美国陆军对付雪盲症的办法是,派先遣部队摇落常青灌木上的雪。
这样,一望无垠的白雪中便出现了一丛丛、一簇簇的绿色景物,搜索的目光便有了落点。
感悟:所有的眼睛都在搜索世界,搜索世界的眼睛不怕光怪陆离,却怕空空一片。
一个人如果搜索不到友谊的落点,他很可能对所有人充满敌意;如果搜索不到真诚的落点,他很可能会怀疑整个世界。
目标,是个人行为的意图。
如果没有目标,那么行动的结果只能是无聊、空虚,找不到生命的落点,就会患上人生前进的雪盲症。
现实中,人生没有志向,往往无所事事,无所事事自然找不到人之为人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最终结果是,极端的人选择自杀,一般的人怯懦的活下来,但却成为了会呼吸的僵尸。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
• 友谊型群体Friendship group :基于成员 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
9
3 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 开放群体:开放经常更换成员;来去自由; 输入新鲜血液;适应性强;地位和权力不稳 定;不适合于长期的任务
• 群体角色三种表现:自我中心角色 任务 角色和维护角色
• 自我中心角色对群体绩效消极作用;任 务 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间有正比关系
18
自我中心角色
• 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 • 1阻碍者;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设置
障碍; • 2寻求认可者;表现成绩以引起注意; • 3支配者;试图驾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不
课 题: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1
• §4 1 群体的概念 • §4 2 群体发展的阶段 • §4 3 群体的特征 • §4 4 群体内行为 • §4 5 群体间的行为 • §4 6 团队管理 • §4 7 委员会与群体间行为的协调
2
§4 1 群体的概念
• 一 定义 • 二 群体类型
3
一 定义
• 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 在情感上互相依赖 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 共同目标
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 • 4监督者;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
动寡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
21
2 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 群体发展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重要性 • 形成阶段;监督者和建议者有助于群体奠定良好
基础;前者使每个成员都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后 者可以为群体提出努力方向 • 在风暴阶段;总结者 信息加工者 协调者和折衷 者的角色可以帮助群体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顺 利进入正常化阶段 • 在群体正常化和发挥作用阶段;任务角色和维护 角色都很重要
“个案诊疗”心理问题学生的案例研究
“个案诊疗”心理问题学生的案例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理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心理健康方面的严重问题。
针对这一群体的个案诊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虽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重视,但是对于个案诊疗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仍然相对欠缺。
针对不同心理问题学生的个案特点、诊断和评估方法、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深入探讨和完善的地方。
有必要开展关于心理问题学生个案诊疗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对心理问题学生的个案诊疗水平和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个案诊疗心理问题学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提供更好的心理治疗方法和帮助方案。
通过深入分析个案的诊断、评估过程和治疗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问题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其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心理治疗服务。
通过观察心理问题学生的反应和进展,可以有效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为未来的心理治疗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心理问题学生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提升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心理问题学生在校园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和压力。
针对这一群体的个案诊疗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通过个案诊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研究心理问题学生的个案诊疗对于提高校园心理健康服务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个案诊疗的过程和效果,可以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策略,为广大心理问题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研究心理问题学生个案诊疗也有助于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实践应用。
借助个案研究的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心理问题学生面临的挑战和困扰,为心理学理论的完善提供实证支持。
通过观察心理问题学生的治疗过程和效果,可以不断地优化和改进心理治疗方法,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贡献新的经验和实践成果。
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个性气质性格)
同卵与异卵双生子外向性得分的相关系数
男性
女性
同卵双生 异卵双生 同卵双生 异卵双生
瑞典样本 .47 .20
.54 .21
芬兰样本 .46 .15
.48 .14
据Floderus-Myrhed et al.(1980)和Rose et al. (1988)。
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在精神分裂症、抑郁和犯罪行为方 面的相似性
(二)个性理论
1、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个性是一个 整体,分3个相互作用的部分:
本我:最原始的部分,是遗传下来的本能。并且在最初的几年内单独存
在,由快乐原则支配,不受社会规范约束。
自我: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由本我发展而来,大概在两岁的时候发展起来
,由现实原则支配,是个性中的主要部分。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 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A、个性倾向: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B、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特点:组合性、稳定与可变性、一般性和独特性、生物制约 性和社会制约性
2、抑郁:此病患者在讲故事中表现出因病种不同(精神病性、严重的 神经症或神经质)而有差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观念性活动受 阻。所以大部分故事内容都是在询问中获得的。即使如此,回答询 问时通常也都是言辞简短或只有个别单词。
3、强迫症: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者在描述图片时很详细,详细得甚至 古怪。在将图画的某一部位或某一方面进行分割时非常刻板。强迫 观念者过于智力化,在意识中出现过多的可能解释、怀疑、卖弄学 问、往往限于叙述。
(1)反应的语句; (2)每张图片出现到开始第一个反应所需的时间; (3)各反应之间较长的停顿时间; (4)对每张图片反应总共所需的时间; (5)被试者的附带动作和其它重要行为等。
儿童健康故事心理方面的小故事
儿童健康故事心理方面的小故事幼儿之所以喜欢听故事和童话,是因为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童话中有可爱的小伙伴,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儿童健康故事。
儿童健康故事1:小猴子治疗眼睛从前,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只非常爱的小猴。
它可爱看书了,它的书架上大约有一百多本书,它每天写完作业后就躺在床上看书,直到妈妈让它睡觉,它才恋恋不舍地把书放下。
因此它患上了近视眼,所以大家给它起了个绰号叫“近视虫”,小猴听了还挺不服气呢!每天放学,小猴都是急急忙忙地跑回家。
一进家门,对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
”话音刚落,它就钻进书房,急匆匆拿出作业,认认真真地摆出了正确的写字姿势。
妈妈看见了,还以为小猴把不正确的写字姿势改掉了,嘴角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可当妈妈一走开,小猴又趴在桌子上写作业。
几天后,小猴的眼睛上课看不清了,经常把6看成9,把5看成2,还闹出了许多笑话哩!有一次,在课上,老师把6+5=?写在黑板上,问小猴:“这道题等于几?”小猴回答:“9+2=11。
”全班同学听了哄堂大笑,都喊小猴“近视虫”。
老师把小猴经常出错闹笑话的情况告诉了小猴妈妈,还建议小猴妈妈带小猴去医院看一看眼睛。
小猴妈妈听了后忧心忡忡。
第二天,小猴妈妈带小猴去医院看了眼科医生。
医生认真检查后对小猴说:“你得了假性近视!”啊!小猴一听,顿时傻了,冷汗也冒了出来。
过了一会儿,小猴担忧地问:“医生,我的眼睛还能好吗?”医生意味深长地对它说:“你想让眼睛好起来也不难,关键要看你有没有毅力。
”小猴一听立刻高兴地跳起来:“医生医生,你快告诉我,我怎么做眼睛就会好?”医生看到小猴可爱的样子,呵呵笑着说:“一是少看电视,二是少玩游戏机,三是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
这些你能做到吗?”小猴胸有成竹地说:“我能做到!”从此以后,小猴按照医生说的去做,眼睛渐渐好了,它的外号也就没有了!儿童健康故事2:醉鹿它太淘气了,离开妈妈,离开岩洞,远远地跑出了山林。
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
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咱们今天来说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这些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呀。
咱们先说说老年人特别容易怀旧。
就像我邻居的张爷爷,他家里有个老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旧东西。
有他年轻时候戴过的帽子,还有一些旧照片。
每次我去他家玩,他就会打开那个箱子,给我讲那些旧照片背后的故事。
他会指着一张有点模糊的照片说:“看,这是我小时候住的老房子,那时候房子虽然破破的,但是可有趣啦,小伙伴们天天在院子里玩泥巴。
”他还会拿起那顶旧帽子,戴在头上,眼睛里满是怀念,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戴着这帽子可帅气了,走在路上好多人看呢。
老年人总是对过去的事情记得特别清楚,那些回忆对他们来说就像宝贝一样。
老年人还特别希望有人陪着。
我奶奶就是这样,我爸爸妈妈要是上班忙,好几天不回家,奶奶就会很不开心。
她总是坐在门口,眼睛望着外面的路,盼着我们回来。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了好几天,回来的时候,一进门就看到奶奶眼睛红红的。
她拉着我的手说:“宝贝啊,你们不在家,奶奶可孤单了,饭都不想吃呢。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要多陪陪奶奶。
哪怕只是陪她坐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听她唠叨一些家里的小事,她就会特别高兴。
而且呀,老年人很在意别人对他们的尊重。
我们小区里有个李奶奶,她特别爱种花。
她种的花可漂亮了,五颜六色的。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不懂事,跑到她的花园里乱踩,还把几朵花给踩坏了。
李奶奶可生气了,她皱着眉头,很严肃地说:“这花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你们怎么能这么不尊重我的劳动成果呢。
”后来那个小朋友道了歉,李奶奶才慢慢消了气。
我们见到老年人,要尊重他们的东西,尊重他们的想法,这样他们才会开心。
还有哦,老年人有时候会有点害怕改变。
我爷爷一直用他的老手机,那种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
爸爸妈妈给他买了一个智能手机,想让他也能看看视频、和我们视频聊天。
可是爷爷一开始很抗拒,他说:“我都用惯这个老手机了,新手机我可不会用。
”后来,我一点点教爷爷,从怎么开机,到怎么打电话,再到怎么看照片。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摘抄
以下是《乌合之众》中关于大众心理研究的部分摘抄:
乌合之众,即群体,既不愚蠢也不伟大,它展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智慧,但这种智慧与个体的智慧是截然不同的。
群体并不接受推理,只能理解各种不同的观念之间明显的联系。
群体对于强权总是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而对于软弱却毫无同情心。
群体可以被形容为“野蛮人”,缺乏理性、判断力和批判精神。
群体往往会被暗示所影响,并容易受到情感和情绪的驱动。
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盲目地追随群体,甚至会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一些违背个人利益的事情。
群体往往是极端的、极端的情绪化、易受煽动和冲动。
群体往往会被英雄和领袖所影响,并容易受到他们的操纵和控制。
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感到自己变得强大和有力,甚至会失去自我意识,成为群体情绪的奴隶。
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这种集体无意识是一种超越个人意识的强大力量,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指鹿为马所蕴含的心理学知识
“指鹿为马”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著名故事,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心理学知识涉及认知偏误、社会心理学以及群体影响等方面。
一、认知偏误认知偏误是人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导致对信息的不准确或不完全理解。
在“指鹿为马”的故事中,赵高故意将鹿指为马,这是对事实的扭曲,也是对认知偏误的典型运用。
认知偏误可能源于个人心理因素,如思维定势、刻板印象等,也可能是由于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限制,如信息过载、注意力分散等。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在“指鹿为马”的故事中,赵高的行为明显影响了众人的认知,使他们接受了他的观点。
这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倾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即使这种一致性是错误的。
此外,赵高作为权威人物,通过颠倒黑白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这也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权力心理。
三、群体影响群体影响是研究群体对个体行为和认知的影响。
在“指鹿为马”的故事中,众人在赵高的影响下,接受了他的观点,没有提出异议。
这说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显著的。
群体影响可以导致个体放弃自己的观点,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和认知。
这种影响可能是由于群体压力、社会规范、信息处理限制等原因。
综上所述,“指鹿为马”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包括认知偏误、社会心理学和群体影响等方面。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心理。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权威的影响,保持独立思考和客观判断的能力。
四、权威影响在“指鹿为马”的故事中,赵高作为权威人物,其言行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他故意颠倒黑白,却无人敢提出异议,这充分体现了权威的影响力。
人们在面对权威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敬畏和顺从的心理,这可能导致我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被权威的观点所左右。
权威影响的存在提醒我们要警惕权力的滥用,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面对权威的观点时,我们应该进行充分的思考和验证,不盲目接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一、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个人很认同这句话。
二、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这个总结太经典了。
三、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说明感情用事的人太多了,大众是不理性的。
四。
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很多广告商家编故事的能力。
五、孤立的个体具有控制自身反应行为的能力,而群体则不具备。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某些楼盘请托造成热销的场面,然后真正的消费者一哄而抢的画面。
六、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很多有名的广告都是用这招。
七、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
利用好这条,何愁生意做不好。
八、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网络时代,这种事情太多了,很多商家借某些虚假新闻迅速火了自已。
九、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其实在群体活动中,我们很多感情并不是源于自己的内心,而是周围环境对心智的影响。
十、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
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这样就很容易解释当疫情初发时香港的商店里的卫生纸为何一扫而空到疫情蔓延时各国居民都在超市抢购卫生纸种种现象,甚至在悉尼发生一起顾客为抢购卫生纸而拔刀相向致人死亡事件。
我和不少人感到很好奇,囤吃喝可以理解,为啥囤卫生纸呢?并且还让卫生纸成为硬通货,英国人放其在赌桌上当筹码。
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是关乎人性的弱点。
谣言带来的对稀缺的恐慌,他人行为导致的盲目跟风,社交媒体的搬弄是非……个人的自我思考被这些弱点暂时剥夺,群体中的人大脑是麻木的,就仿佛被催眠一样,只能进行条件发射,成了无意识因素的奴隶。
在这种无意识状态下,文明人会退化成野蛮人。
群体的行为特征名词解释
群体的行为特征名词解释一、引言群体是由一群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社会单位。
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群体的影响和约束,从而形成了群体的行为特征。
本文将解释群体的一些主要行为特征,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二、群体智慧群体智慧是指群体通过合作和集体性思维,能够产生比单个个体更好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群体智慧的出现源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
在群体中,个体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从而在决策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汇集多样的观点和经验,进而形成更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群体智慧的发挥不仅可以促进创新和决策质量的提高,还可以加强个体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提升整个群体的效能。
三、群体思维惯性群体思维惯性是指群体在决策和行动过程中往往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
群体思维惯性的表现形式包括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重复过去的决策和缺乏创新等。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群体的成员往往具有类似的背景经验和思维方式,导致他们对问题和决策的认知有限。
此外,群体成员可能受到社会规范和群体压力的影响,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避免与其他成员产生冲突。
四、群体决策失误群体决策失误是指群体在做出决策时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群体决策失误的原因包括信息过载、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群体动力学和群体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信息过载使得群体无法有效筛选和处理海量的信息,导致决策的不准确和缺乏全面性。
信息不对称则可能导致少数个体的观点和信息被忽视,降低了决策的多样性和质量。
群体动力学和群体压力可能导致群体成员出于从众心理或权威压力而放弃个人观点和判断,从而影响决策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五、群体决策风险倾向群体决策风险倾向是指群体在决策过程中倾向于冒更大风险的行为。
这种倾向可能源于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激励和勉励,或因为个体对群体决策结果承担的风险感知较为模糊。
在群体决策中,个体可能更容易维持和扩大已有的决策方向,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共识也可能削弱对决策风险的感知。
此外,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共鸣和团队精神也可能导致群体决策偏好高风险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心理群体的故事:心理群体的特征
心理群体的特征通常是怎么表现的呢?那么那些特征的内容又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心理群体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群体的特征
——《乌合之众》第一卷第一章
G218 张懿
人是群体动物吗?小到一个家,一个社区,大到社会,国家,不都是由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群体吗?这是平常的定义,在这样的定义中,我们着重于他们“聚集”的这个行为,忽视了他们各自的身份特征、信仰文化,也没有探究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
在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中,他研究的是心理群体,即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所认同的群体,是在某种既定条件下,因感情和思想全都往一个共同方向而聚集成群的人形成的暂时性团体。
变成心理群体的人表现出来的首要特征,是自觉的个性的消失,原先的感情和思想也会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他们形成了一种新的集体心理,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群体中,他们会获得相同的特征,受群体精神统一支配。
这样的特征,打破了平常群体的局限性,心理群体中的人不一定是“先聚集后产生群体”,他们可能在不同地区,却因有着相同的思想和情感,而逐渐形成一个心理群体,这种现象在国家
出现重大变革时最为常见。
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文人,他们在此之前可能素不相识,可能这一生都只会是萍水相逢的他乡之客,甚至可能有不同的文学立场,但在家国危难关头,他们的思想都转向了一个方向,他们原先所谓的个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想保护文物,守护文学的共性心理,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个研究所的成立,那时候,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让他们进入戒备状态。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事情,学校里一个新社团的成立是因为很多同学心里有着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有一个人发出了召唤后,他们便聚集在一起。
当集体的感情和思想都指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后,这个群体会产生出新的特点,完全不同于孤立的个体的特点,这是个惊人又有趣的现象。
首先是当人身处群体时,会感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他敢于发泄,这意味着对自我的约束在消失,就像打群架的人说出“放学别走”展现出来的硬气。
第二个原因是群体间的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所以我们能看到在游行示威队伍中,总是几个“主力军”开始,随后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队伍。
这种相互传染的结果是使群体的人易于接受暗示,这正是决定群体特点的最重要原因,此时的个体将进入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会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唯命是从,结果便是在冲动下采取行动。
在某些血腥的暴行中,体现的正是这个“暗示现象”,世界大战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常说那都是一群毫无人性的恶魔,实际是大部分人控制自我的能力的消退,他们有意识人格的消失,使得他不再是他自己,受到暗示者的暗示后展现出完全无法想象的残忍。
总结来说,群体在智力上常会低于孤立的个人,但从感情上看,好与坏取决于环境。
爱国运动中群体所表现的团结一心自然比个人要强烈得多,但如果环境是负面消极的,群体所表现出的残酷和消颓将远远超过孤立的个体。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从犯罪角度看待心理群体,而选择性地忽视了英雄主义群体,正是英雄主义群体以满腔热血干大事,使得历史中有“群体”光辉灿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