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渗透途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期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阶段,很容易出现自卑、自负等不良心理状态,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情感波动较为剧烈的时期,学生们常常会陷入情绪困扰中,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的面对情绪,有效的调节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青少年正处在社交初期,人际关系的处理对其成长发展至关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二、渗透途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寻找合适的途径。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课程,通过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培养情感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探讨,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加强渗透。
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周等各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来加强渗透。
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调适等方面的课程,这样可以更加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诸暨市枫桥镇中副校长余生华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一项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和素质的教育。
在目前学校教育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情况下,心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尤其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特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主要内容。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然而,心理的变化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能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
因此,我们要重视生理健康,也要重视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永远是对献身事业者的忠告和要求。
当今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
一个民族、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由三个因素组成: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
这三个因素如三块木板,组成一个木桶,称为人的素质桶。
这个桶容水量(即总体素质)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的高度。
桶里的水如果超出那块板的高度,就会溢出桶外,即产生所谓的“短板效应”。
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占70%。
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
人的心理活动有良性与劣性之分。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初中生中虽然健康、向上的良性心理占主流,但传统的不良心理依旧存在着,新的不良心理随时产生着,像阳光下的阴影,影响着学生,困扰着学校教师。
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思索、研究、改进。
问题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未被开发的“处女地”。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情绪千变万化,意志力不佳,经不起挫折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
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15%。
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
试想没有心理的健康,人能是健康的人吗?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是合格的学生吗?问题之二:个性培养,一个被漠视的“领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引导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公民。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另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也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之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1.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法律规定和道德准则。
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心理需求,学会如何正确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同时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
1. 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心理健康意识案例教学是一种将具体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条文和道德准则,还可以引导他们分析案例中的心理问题。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法律案例或者道德纠纷案例,结合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当事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分析事件背后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对法律和道德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自己和他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认识。
2.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角色扮演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场景。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对自己情感和心理需求的认识和理解。
3. 通过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初中思品课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初中思品课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摘要:目前中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自我意识等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要为他们创设和谐的学习心理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合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有八项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并能体验生活的乐趣。
(4)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具有一定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新世纪所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优势,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国民素质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进行了3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中取得较大成绩的20%与较小成绩的20%人之间,最明显的差距不在于智力和智商,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的约占28%,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2%。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消极,缺乏自信,心理承受力差;意志薄弱,难于应付困难和挫折;依赖性强,任性,情绪不稳定;孤僻,焦虑,抑郁、社交困难;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说谎、厌学、逃学、沉迷网络、严重的出现自伤或暴力犯罪。
案例一:西安一少年严重厌学,沉迷网络游戏,不听爷爷的劝告,竟残忍地杀死自己的爷爷。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作为青少年的主要教育工作者之一,学校教育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将对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一些思考和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状态,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往往在这个阶段形成。
而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往往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逐渐显现的。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思考和实践。
要注重情感教育。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师可以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和对比等方式,了解各种情感和情绪的表现形式,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控。
要注重人际关系教育。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往往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存在较大问题,例如友谊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学会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
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的辅导、案例分析等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增强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初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是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深入思考。
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引导。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教学内容中渗透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和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可以在讨论社会现象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心理健康背后的原因,例如通过讲述一些成功人士的心理成长历程,让学生了解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在教材中还可以加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从案例中学习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导。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教导他们一些具体的心理调节方法。
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压力,学会积极的心理预期,学会自我调节乃至心灵成长。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认知,学会如何去发现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要注重学校文化的铺陈。
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
学校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还可借助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载体,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接触到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要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
学校可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联系,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告诉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密切相关的。
课题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方案万合二中夏经垌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看到或听到有些学生离家出走、厌世轻生、杀死父母、激情犯罪等悲剧发生,这也引起了广大教师、家长、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莫大惊讶:为什么在学生身上会有这么多的悲剧发生?究其原因,问题的根本症结其实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青少年学生患心理疾病的时代正悄悄来临: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课题组的检测表明,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约有12%的学生有心理缺陷,约有28%的学生有心理失常。
北京的调查表明,每10名中小学生中,就有1名心理障碍者。
曾让许多人羡慕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据称有三分之一不能完成学业而遭淘汰。
而从全国的调查情况看,中学生有较强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强的仅占38%,意志力强者占20%。
在一些人文传统十分浓厚的地方,相继发生了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杀死父母的事件。
花季少年的暴力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充斥着各地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面。
如陕西城固县的三名学生在饭店喝酒时,看前来讨要的女乞丐不顺眼,使拳打脚踏,恶意伤人致死。
初中生全某在放学回家路上,与同学赵某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全某在情急之下拿出菜刀向赵某头部砍去,使赵某全身多处受伤。
同时,还有一项调查表明:自杀已经成为我国未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有明显上升趋势。
据统计,我国每100名罪犯中就有10名是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
在一些发达地区,近几年抓获的刑事罪犯中,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比率超过20%。
在一些贫困地区,这一比例高达42.7%。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占犯罪总人数的14%左右,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有的教育专家分析说,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在于其针对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特点,融入了道德、法治、伦理、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思维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教育需求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阶段变得愈发重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应当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以及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与职责。
通过深入研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出总结与建议,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法治意识。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了解其在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方面的作用;二是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阐述心理健康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三是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四是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情况,探讨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五是明确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与职责,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促进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提升。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旨在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法治观念,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研究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环节。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深入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也对教育教学的深化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而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应对自己的情感问题。
在学习革命历史和伟人事迹时,也可以通过展示伟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伟人的情感力量,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还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学习团队合作中,学生可以学会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压力在现代社会,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
而正确处理压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事迹,展示他们在压力下的坚强和顽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压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正确的压力缓解方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四、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而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此次,我将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进行阐述。
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们需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而在这个成长的路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桥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中十分必要。
教师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着手寻找合适的教学途径。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渗透,教师们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并处理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电影、音乐等媒体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更生动地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愿意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教授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们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教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积极应对,保持乐观的心态。
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适当的情绪调节,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不仅学到知识,更培养了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也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建构的时期,教师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多次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展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五、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学习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还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优势和责任。
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问题。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使他们明白这些问题的原因、表现和危害,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解决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如有效沟通、冷静思考、自我调节等,让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效解决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正面的道德典故和名人事迹,激励学生向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让他们明白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形成自己的道德底线。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渠道。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师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和咨询服务,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适当的帮助和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微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微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微探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 融入日常教学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应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比如,在讨论课堂纪律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要遵守纪律以及纪律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与学生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心理之间的联系。
2. 创设情境体验通过创设情境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比如,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心理状态,从而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3. 引导自我认知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
通过反思、自我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同时,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
4. 开展心理健康活动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
比如,可以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同时,还可以邀请心理专家来校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帮助。
5. 建立家校合作最后,要建立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信等方式向家长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合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微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主要包括融入日常教学、创设情境体验、引导自我认知、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建立家校合作。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融合,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待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健康、成熟和自信。
本文将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索与实践进行详细阐述。
1.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社会的栋梁,而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在当今社会,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业压力、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等。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 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增加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内容,例如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习压力管理技巧等。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创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3. 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心理健康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实际案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
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法治观念的必要性。
1.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通过讲述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心理健康问题,培养他们的正确心理观念和心理素养。
2. 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问卷调查等活动,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实践案例来说明这一探索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到道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
2. 提高学生的情商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和自我管理能力,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和道德规范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3. 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 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可以灵活运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比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培养其情商和自我管理能力。
2. 课外活动的开展。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试等,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并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
学校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一些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心理健康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某初中开展了一项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案例,重点讲解了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学校还组织了一次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
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一、政治课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必要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期,初中生的健康已不再是生理那么简单,而应该从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去评估。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初中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最关键时期——青春发育期,心理健康教育对这个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好比“及时雨”。
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
而作为初中政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尤为重要。
二、政治老师在学校心理教育方面的认识误区1.不少教师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教育。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
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
2.有的教师认为,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
其实,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
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
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帮助初中生更好地面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一些学校开始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以期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实践情况和效果等方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往往对外界更为敏感,更易受到各种负面影响。
面临学业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据统计数据显示,许多初中生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缺乏应对的能力,甚至有的因此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如何帮助初中生更好地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它主要倡导学生遵纪守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心理调适的能力。
将这两种教育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心理压力,增强心理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增强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
另一种实践模式是情感教育融入。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对一些与情感和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章、诗歌等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感悟内心,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通过情感教育的融入,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理念,从而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
通过实践,一些学校发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师生关系方面,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频繁,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更加融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人们对学校进行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其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教授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将这两个课程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也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思考和提高。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
以欺骗、偷窃等不道德行为为案例,让学生分析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原因,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了解到不道德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思考。
可以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注重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教育内容。
情绪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心理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人际交往是一个涉及到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复杂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分析不同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意识。
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心理测评等形式来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邀请专业心理学家来开展相关的讲座,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并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和经验。
可以开展心理测评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提供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心理测评,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教导学生遵纪守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需要从教材内容入手。
现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大多注重规范性的教育,如宣扬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等,但较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
在编写和修订教材时,应该适当地增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比如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压力,积极处理情绪,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等。
这样,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也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既不会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能避免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行为。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示范者,他们的素养和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和学习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
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也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支持和保障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搭建心理健康交流平台等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适应能力,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学校还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包括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与支持。
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也是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探索和实践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身心发育、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压力调适能力,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管理。
通过讲授一些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使他们在情感体验中懂得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感恩、宽容和理解他人,同时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也可以增强他们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感受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促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赢。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模式,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为人处世的道理等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公民责任感,自觉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要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
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运用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合理设计和组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对于中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他们将学习到和理解很多关于道德、伦理、法律的知识,同时也会了解到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剧,中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认识到。
本文将从“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角度出发,探索和实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导入心理健康是人类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他们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心理健康的问题往往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明显,学生们面临的学业压力、社交困难、家庭问题等也日益加剧,这些问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而在中学生中尤为突出。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许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青少年失眠率飙升、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是大问题之一。
1、学生在学业和生活压力下造成的情绪问题中学时期是一个学生在生命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们经历了大量的学业和生活压力,特别是在高考面前,学生们面临很大的压力。
而这种压力会对学生的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压力等问题。
2、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问题在中学生中,家庭关系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有很多学生在家庭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比如,缺乏关爱、过度保护、过度责备、矛盾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系列的情感问题,包括自卑、沉闷、消极等。
在中学时期,学生的社交关系大都处于不稳定状态。
社交关系的不稳定性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孤立、排斥、边缘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学习,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对学生全面发展影响很大的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诸暨市枫桥镇中副校长余生华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一项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和素质的教育。
在目前学校教育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情况下,心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尤其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特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主要内容。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然而,心理的变化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能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
因此,我们要重视生理健康,也要重视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永远是对献身事业者的忠告和要求。
当今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
一个民族、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由三个因素组成: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
这三个因素如三块木板,组成一个木桶,称为人的素质桶。
这个桶容水量(即总体素质)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的高度。
桶里的水如果超出那块板的高度,就会溢出桶外,即产生所谓的“短板效应”。
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占70%。
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
人的心理活动有良性与劣性之分。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初中生中虽然健康、向上的良性心理占主流,但传统的不良心理依旧存在着,新的不良心理随时产生着,像阳光下的阴影,影响着学生,困扰着学校教师。
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思索、研究、改进。
问题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未被开发的“处女地”。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情绪千变万化,意志力不佳,经不起挫折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
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15%。
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
试想没有心理的健康,人能是健康的人吗?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是合格的学生吗?问题之二:个性培养,一个被漠视的“领地”。
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习惯于简单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习惯于引导学生循着教师的思路,习惯于培养划一的学生等等,压抑了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
这样的教育,因材施教只是成了现在课堂教学的点缀,不能不说在相当程度上目前的教育成了模式教育。
问题之三:学习方法的指导,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现在政治课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
一方面是大量信息的输入,另一方面,信息输入得不到消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知如何吸收信息,发现信息,在学习习惯、学生方法、思维方法上往往养成因循守旧的习惯,这无疑与住处时代格格不入的,也不利于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
当然,问题的提出不一而足,但这些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心理教育尚未引起重视,直接影响了政治课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呢?我的做法是:1、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一个人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作准备。
(1)重视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承受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是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可忍性、可接受性的程度。
承受力强与弱不一样,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
在教学中,有意识、有分别地设置一些背景,如有意识地让优生接受失败的考验,使他们体验到做任何事情都可能失败,必须倾注出自己的精力,敢于接受失败。
同时,在提问时,选择难度低的,让差生回答,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认识到只要努力,成功总会到来。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滋味,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地、持久地给予学生失败和成功的摔打。
(2)提高社交能力,学会推销自己。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树立大教育观念。
“学校即社会”(陶行知语),让学生在书本学习中,在教师、同学交往中,认识社会,提高能力,提高觉悟;“生活即学校”(陶行知语),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理解社会,在社会中获取信息,从而认识自己,推销自己。
如组织社会调查,学生必须运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法,去面对调查的对象。
这就必然要充分显示出学生自己的智慧,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这本身既是了解事物的过程,也是推销自己的过程。
总之,不论小课堂或大课堂都需要学生学会表达,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克服自卑心理,让自己了解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百折不挠,达到成功。
2、克服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心理障碍。
(1)克服“先入为主”造成的逆反心理。
学生不是生产在真空里,他们在学习教材上的某一观点之前,往往不同程度地与社会有了接触,尤其是一些“敏感”问题,他们早已从亲友那里受到一定的影响,或正面,或负面。
下面的,无疑会加深他们对教材上观点的理解;负面的,则直接与教材上的观点相冲撞,孰是熟非,恐怕比学校灌输的那些观点对学生的影响要大得多。
不少学生甚至认为书本上讲的不可信。
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三:一是尽可能地“先入”,即学校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一些“敏感”的现实问题,不要回避,要因势利导,及早打“预防针”;二是及时召开讲座会,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然后晓之以理;三是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进行社会综合治理,尽量抑制“负面先入”,如禁止学生进入网吧就是一种预防措施,让学生处于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之中。
(2)跨越时空界限形成的心理屏障。
思想政治课教材上内容,不可能都是学生身边现时发生的人和事。
由于受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此时此地的学生与教材上彼时彼地的事件无疑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心理差距。
这是可以理解的,也属正常现象。
问题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听其自然。
如城市的学生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农村的学生对保护城市被拆迁户的合法权益缺乏感性认识。
类似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在阐述某一观点时教师所选用的事例(材料)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要具体、生动、真实可信,不可杜撰。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注意典型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是注意配合重大节日举行纪念活动或举办展览会,组织专题报告会、讨论(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全过程。
实践证明,这样做往往比教师一人在课堂上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
3、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所谓个性,就是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即每个人心理特点的总和。
个性大致包括兴趣、能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和个人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人。
表现在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上也是千差万别的。
发现学生个性的正确方法很多,主要有问卷法、谈心法、观察法等几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运用一定的方式把调查获得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档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现和掌握学生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为了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引导,从现代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与完善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内在潜能,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1)创设民主、平等、快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民主化的教学气氛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土,失去了这个特殊条件,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阻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学生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他才能把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整,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在课堂上,每位教师应实现角色转换,把自己视为“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视为“引导者”,而不是“命令者”;视为“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识权威”。
每接一个新班,我总是向学生提出“三个欢迎”、“三个允许”的具体要求。
“三个欢迎”是:欢迎提意见,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理解;“三个允许”是:允许讲错答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了条件。
在平时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
积极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教材,积极倡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灵活运用教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具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性的特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老是拘泥于一种教法,课堂气氛似死水一团,难于活跃,时间一久,学生必然感到兴味索然。
为此,我们应该重视教法研究,努力改进教法。
我在实践中总结了因村因人异,因时因势而异的教改原则。
具体做法是: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般采取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引出观点、深理浅讲,并使新新旧知识巧妙衔接。
如遇到重点、难点、社会热点或学生有思想疙瘩的教学内容,则采取点拨引导,讨论问答的教学方法,从而把学生引进积极思考的天地;要进行系统复习,梳理知识时,往往采用知识结构图表法,以帮助学生从中找出掌握知识的规律;许多教学中“顺着想”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引导学生“倒过来想”使学生顿然大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潜力,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3)校正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始终围绕着知识、能力、觉悟这“三位一体”去评价。
偏重知识,而忽视能力,忽视觉悟的评价,往往容易出现知行不一,扼杀学生个性发展,这不但是不正确的,而且是有害的。
4、加强学法指导。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创建学习型社会。
目前,一个“迎接新世纪挑战,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兴起。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教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句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话:“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1)教师要深入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2)要防止和消除学生因“思维定势”产生的隋性心理。
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产生的习惯性思维方向。
这种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容易熟练,但有时会限制学生正常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形成惰性心理,使思想呆板、僵化。
有类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比较善于抓住结论性的观点,或注意教师讲课时的结论性阐述,或注意教材上结论性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