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第6讲 住宅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20141005课程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课程总学时:48 理论:42 实践:6适用专业:建筑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初级培养目标:•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能够熟练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掌握各部分的构造做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初步尝试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并运用于实践设计之中。

中国民居建筑ppt课件

中国民居建筑ppt课件
此地,改变了古代徽州人口的构成,开始形成徽州村落。 • 徽州民居正房多朝南偏西26°~27° • 总平面占地一般不大,建筑密集,多为一家一户,较少大
型住宅,平面多是方形,建筑为二层楼,以三合院、四合 院为基本单位。一般正屋较长,侧面厢房开间狭窄,进深 亦浅,廊屋仅是联系的过道,内置楼梯,天井很小。 • 西递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规模宏大, 布局井然有序。
化石” • 千百年来,建筑被视为标示等级名分、维
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 • 山西祁县民居体现了左上右下、东尊西卑
的昭穆之制
二、中国民居与文化
中国民居的环境观
• “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
• “五位四灵”的环境模式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 “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趣为最高目标,以 得体合一为基本原则,以巧于因借为最高 技法”的环境意向
中国民居建筑
历史
文化
内容
现状
原始社会 夏商周时期 秦汉魏晋 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元明清时期
......
哲理观 宗法观 环境观 思维观 生态观 审美观
......
汉族民居 少数民族
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原始社会 • 天然穴居或巢居(旧
陕( 西半
石器时代)
省穴
• 穴居、半穴居、地面
西居 安)
建筑、干栏式建筑
四、中国少数民族民居
2、南方少数民族民居 •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
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 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 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 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 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 式建筑。

中国建筑史-6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建筑史-6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
江,形势险要。
越城 石头城(金陵)
〖越城〗:公元 前 472年战国时 在今秦淮河和雨 花台(聚宝山)之 间建城。城周长 2里80步。 〖金陵邑〗:公 元前333年,楚威 王在石头城(今 清凉山)筑金陵 邑城。
〖建业(建康)〗:三国时期(公元211年) ,
东吴治此,于金陵城旧址建石头城,依山势筑城,周 长达7里100步;东面设一门,南面设一门,北面二门。 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于公元229年秋,迁都建业,开 始在石头城东筑造都城,北依玄武湖,南临秦淮河, 东近钟山西麓,周长20里19步。宫城位于都城中部 偏北。西晋统一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建业 为建邺。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为避晋愍(mǐn)帝 司马邺之讳而改名建康。建武元年(公元317年), 为东晋都城;继之,南朝的宋、齐、梁、陈(公元 420-589年)皆以此为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经历300多年战乱,人心思定而厌战。于是转
趋佛教;因为佛教徒可以免劳役、免赋税、不当 兵。南朝首都建康有僧尼十万;北魏时,正光年 (520─524)以后有佛寺三万多,只洛阳就有佛寺 1367座,《洛阳伽兰记》记述了当时洛阳四十多 所重要佛寺,而以永宁寺为最大,为门━塔━殿 式的布局;且大造佛窟。北魏统治者在都城,平 城(山西大同)开凿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又造 龙门石窟。
嵩岳寺塔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
原是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 (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 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 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嵩岳寺塔:北魏正光元年 四年(公元520—523)建造,15层,高39.5m,平面呈 单壁12边形, 底经10.6m,内径5m,壁厚2.5m,青砖、 黄泥砌筑,白色外饰面。外呈曲线,硕大秀美,塔 刹整石雕造,为现存最早的塔。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居住民俗一、建筑居住民俗概述▪1、居住民俗定义:在文明进程中,某种共同体(民族、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世代因袭,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

▪从居住行为的一般流程来看,选址的规则、建房和迁入的礼仪或禁忌、定居生活的惯例,都属于居住民俗。

2、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穴居《易·系辞》说:“上古入居顺野处”风篱、巢居风篱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传说中的“有巢氏”时代定型期房子▪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建筑居住民俗表现(一)民居类型:(二)建筑结构(三)居住惯例(一)民居类型1、庭院式2、窑洞3、干栏式4、碉房5、帐篷6、阿以旺1、庭院住宅(1)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2)南方的天井院(3)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四合院▪所谓四合院,是指出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称为正房(北屋)、倒坐房(南屋)、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特点,房子都有堂室、庭院、院墙、院门、拦厩、厕所等。

乔家大院(华丽舒适)山西天井房山西平遥苏州园林玲珑精致苏州民居▪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

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

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

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安徽民居青瓦、白墙,朴素淡雅、马头墙造型。

安徽宏村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

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

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我国建筑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宫殿、佛教寺庙、住宅、园林和城市建筑五大类。

宫殿建筑通常用来指皇宫、官府等实行中央政权的大型建筑。

中国宫殿建筑的代表有北京故宫、三门峡故宫等。

佛教寺庙是用于佛教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是峨眉山、五台山、少林寺等。

住宅建筑是人们居住的场所,可以分为官宅和民宅两类。

官宅是专门为官员和贵族居住而建,结构严谨,装饰豪华。

民宅则是普通百姓的居住地,常见的有四合院、吴越楼等。

这些住宅建筑均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园林建筑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形式之一,以独特的造景手法和精美的园林构造而闻名。

中国园林可以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类。

皇家园林通常为宫廷所建,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代表有苏州园林、颐和园、圆明园等。

私家园林多为富有人家所建,充分体现主人的品味和文化修养,被誉为“园中有故事的房子”。

城市建筑是指城市中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

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以城墙、城隍庙、城楼等为代表,城墙作为城市的防御体系,保护了城市的安全。

而城隍庙是用于祭祀和崇拜城隍神的场所,用来保护城市的平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建筑也越发现代化,如高楼大厦、商场、火车站等。

中国建筑的结构也因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而有所差异。

主要有框架结构、悬挑结构、榫卯结构和砖石结构四种。

框架结构是中国建筑中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即利用柱与梁的相交组成框架,再利用横向的木材等填充,形成房屋的骨架,又叫做"栏杆框架"或"矩格格子造"。

这种结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宫殿、佛寺、民居还是园林建筑,都能看到框架结构。

悬挑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独特形式,即在建筑物的一部分或全部悬于空中,利用悬挑的方法形成较大的空间。

这种结构形式在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建筑中广泛应用,代表有雁鸣阁、黄鹤楼等。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连接方式,即将木材的长方形或方形断面的部分加工成榫头或榫尾,通过互相榫合的方式连接。

第6讲-土木工程伦理-201912092040026

第6讲-土木工程伦理-201912092040026
督不严有关。
• 2014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522起,死亡648 人。其中,高空 坠落事故276起,坍塌事故71起,物体打击63起, 起重伤害事故50起,机械伤害、车 辆伤害、触电、中毒等62起……
• 研究显示,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方面的缺陷、政府安全监管力度不 够与能力不足、企 业安全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建筑市场不规范、 行业科技水平较低、建筑安全文化落 后等,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 发的主要原因。
• 类型:建筑工程(房屋住宅等)、交通土建、桥梁、港口、隧道、 堤坝、电站、海洋 平台、地下、防汛和城市排水等。
• 特点:① 经济影响明显(“铁公基” <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 大基础设施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50
以上、带动经济增长、 促进就业);
• ② 社会影响广泛(改善人民生活、移民拆迁、文物保护等);
• 问题:造成当前中国建筑“短命”的原因是什么? • “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和政绩、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豆腐渣工 程、商家急功近利
、审批拆除程序问题、建筑设计问题等是主要原 因。”——《中国青年报》2016年
• 大型交通、能源、水利等项目建设和城市新区开发计划常常涉及土 木工程建设对自然 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会面临诸多问题: 建还是不建?为什么要建?如何减少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建立 和完善生态价值评估和补偿机制?
• 例如,青藏铁路的“以桥代路”、南水北调工程的丹江口库区“一库清 水”的环境保护措 施。
• 3. 土木工程的其他伦理问题 • 除了上述安全和环境两方面外,土木工程建设还会遭遇文化和价值 观的冲突与困惑、
工程师的职业伦理问题。
• 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常常遇到拆建还是拆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和商业开发价值、 文化传统与现代时尚等问题的争议。

中国建筑史 5封建后期元明清

中国建筑史    5封建后期元明清

现存大门、大殿
是元代遗物。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平面布局为伊斯兰教方式;全寺占地一公顷。大门朝南,平
面狭而深,分外、中、内三部分,各部分券门的高和宽,逐进缩
小;外门高12.3M,宽6.63M;门口作尖栱形斗八藻井式半园穹窿; 外门顶上是平台,环砌砖雉堞(zhì dié )。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有斗栱、依柱、菩萨、鸟兽、
花卉等构件,捏制精巧,色泽艳丽,至今仍如新绘;
六、明朝建筑:(1368年—1644年)
明朝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族地主阶 级政权。明初采用各种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迅速恢
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十分繁荣。随着经济文化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大殿内部
6)山西洪洞县广胜上
寺飞虹塔:
创始于汉,明嘉靖六 (1527)年重修;明天启二 年(1622)添建副阶;八角 十三层,高47.31M,内青 中 国 砖,外贴五彩琉璃砖、瓦。 古 代 建 筑 史
琉璃工艺:
以陶为胎、施
以琉璃釉(主要成 分是氧化铅)再入 窑烧制成的一种工 艺品。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424年葬
成祖 朱棣 墓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北京昌平明长陵
明长陵 总平面 宝顶
明楼 琉璃牌坊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祾恩殿 祾恩门 陵门(正红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北京昌平明长陵祾恩殿
第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尤其江南一带为盛,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许 多城镇都有不少私家园林。 计成《园冶》

中国建筑史第六讲——宋辽金西夏

中国建筑史第六讲——宋辽金西夏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宋、辽、金、西夏时期(960-1297年)
木结构建筑 采用了“材”为标准的模数制和工料定额制,使 建筑设计施工达到了一定程序的规范化。
宋代官式建筑所用的木材规格,按木材横断面 的大小,分为八个等级,一等最高,八等最低。 《营造法式》规定,木材的广度和厚度之比一 律是3:2,以每种规格木材本身的的广度作为长 度的度量模数,就叫1材,又将1材均分为15份, 每份为“1分”。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宋、辽、金、西夏时期(960-1297年)
科技含量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科技水平发展较高的一个朝代,同样宋代的建筑也体现了其高超的技术水 平,对后世及至当代的建筑界都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宋、辽、金、西夏时期(960-1297年)
科技含量
海清寺阿育王塔,坐落在花果山风景区 大村水库之滨,这里峰峦合抱,碧波千 顷。明《隆庆海州志》描述它说:“浮 屠九级,矗兀层霄”距今已近千年的历 史。它是江苏省北部现存的历史最悠久、 塔体最高的一座浮屠。
简单形式的工字厅,一般前堂后室均面阔三间
屋顶全部为瓦顶的工字厅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宋、辽、金、西夏时期(960-1297年)
大型住宅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宋、辽、金、西夏时期(960-1297年)
寺观
其中主要建筑都是二层楼阁, 一般都是上层面阔五间,进 深三到四间,均为歇山顶, 檐口平直,屋角不起翘,屋 顶用鸥尾,其中两座中间连 以二层高的廊子,形成工字 殿。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宋、辽、金、西夏时期(960-1297年)
虽然皇宫划分为多个建筑群,但布局模 式多采用工字殿型制度。一般都沿着一 条中轴线安排,建筑群核心的大殿有凸 字形台基,殿后有阁,两旁有挟殿,挟 殿通往四周的走廊。宫内设立钟楼鼓楼, 作报时之用。

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

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

宋代的琉璃瓦,现存的实物为 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祐国寺的 琉璃塔。
下 华 严 寺 薄 伽 教 藏 殿 (辽代)
蓟 县 独 乐 寺 观 音 阁(辽代)
辽开始的减柱、移柱作法,在金代遗物中屡见不鲜。如五台山佛光寺文 殊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等。


善 化 寺
五 台 山 佛 光 寺
开元寺双塔(南宋)
从宋、辽、金时期的砖塔结 构可以看到当时砖结构技术有了 很大进步。
避 暑 山 庄
除了汉族建筑以外,少数民族的建筑也在不断发展。 北海九龙壁(局部)
公元1645年重建和扩建的布达拉宫
明、清两代琉璃瓦的生产,无论 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不过瓦的颜色和装饰受到封建社 会等级制度的限制,黄琉璃瓦只 能用于宫殿、陵寝和高级的祠庙。
明清时期的楼阁建筑,都将内柱直接升 向上层,而去掉了辽金楼阁建筑常见的上下 层间的斗拱。这种结构方式在楼阁结构的整 体性上具有更大的优点,承德普宁寺的大乘 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较高级台基
更高级台基
—须弥座
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 ,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 中的次要建筑。
采用须弥座形式,建有汉白玉栏杆,常 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的主要殿堂建筑。
最 高级台基
高几 级个 建须 筑弥 。座 相 叠 而 成 , 常 用 于 最
(二)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 制成的圆柱形木 头,置于石头 (或铜器)为底 的台上。多根木 头圆柱,用于支 撑屋面檀条,形 成梁架。
天 坛 鸟 瞰
在造型艺术方面,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比官式建筑更为生动 活泼、富于变化,尤以各民族建筑经过密切交流以后,出现的一批 新风格的建筑为最,如承德的“外八庙”就是很成功的作品。

中国建筑史木构井干式住宅

中国建筑史木构井干式住宅

第18页/共36页
第19页/共36页
建筑细部 第20页/共36页
建筑外观
第21页/共36页
井干式民居
第22页/共36页
井干式民居
第23页/共36页
井干式民居
第24页/共36页
井干式民居
第25页/共36页
第26页/共36页
井干式民居村落街巷
第27页/共36页
井干式民居村落聚会
第28页/共36页
次间为主人卧室,一般不容外人进入;左次间是杂用或畜厩。人口多而劳动力强的人家则组成三合院或四
合院。
第16页/共36页
木构井干式建筑的材料解析 • 放在这种建构的视角来考量,传统井干式建筑就像一块璞玉,未经雕琢,
但却散发着诱人之美。生活在东北茂盛的原始森林中的山民建屋,俯首可 得的建筑材料是树木,砍倒即用,不雕、不琢、不锯、不钉,而是略施斧 砍、锛削。木材保温效果好、手感亲切、绿色环保、就地取材,避免了其 他建筑材料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与能源消耗,特别是在提倡可持续发 展的今天,木材是真正意义上的“4 R”(Re-new,Recycle,Reuse, Reduce)建材。 • • 而“木嗑楞”房子的材料特色是就地取材。当地树木漫山遍野,任人 锯取,是最易得到的建房材料,而砖、瓦、石等却是山里奇缺之物,因山 林交通险阻,难于运进山来,所以使用较少。 •
第17页/共36页
传统井干式传统民居的建构解析
• 东北地区传统井干式木构建筑展示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研究和学习它并不意在模仿其手法、抄袭其外形,更重要的是 探索其存在的根由、拓展全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甚至 不只适用于木建筑,而对普遍意义上的建筑创作也有积极意义。 当前,对建构——材料、结构与构造的研究已经愈来愈多地引 起建筑师们的关注,毕竟材料与建造方式本身就是建筑选择的 一个部分。建筑的材料、构造、结构方式及建造过程,都成为 建筑表现的主体,自然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建筑审美的价值取 向。

中国建筑理论与历史教案

中国建筑理论与历史教案

建筑理论与历史教案讲课:常青课程大纲◆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建筑保护(第十二讲)第一讲:概说●历史观,历史意识: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⑵“批判的,开放的,无即定规则的,质疑的”⑶方法:“分析”●<<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建筑学新议程》:二战后西方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回顾,60年代初开始。

30年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起点是文丘里。

介绍现代建筑的各个流派思潮。

从新现代,解构主义到后工业时代。

)书中的要点:1.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质疑:起点:文丘里2.关于意义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建筑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探讨表层与深层,所指与能指的问题。

二元并立的逻辑被解构主义否定,解构主义提出:事物的矛盾是起因,结果也是矛盾的)3.创造与根源:60年代,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推到及至。

现代主义讲究有序的形态,表现本能的冲动。

后现代主义不是为艺术而是为生活而存在,如表现荒芜瘟疫的城市即将崩溃,逻辑荒唐的文字游戏,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的理性,后现代主义冲动优于理性,充满对新事物的愿望,艺术和生活没有区别。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后结构主义”):与当代建筑设计有关,以消解过去的一切结构为创造新事物的起点。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GB50096-2023高级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23高级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23高级住宅设计规范简介GB50096-2023高级住宅设计规范是中国的建筑设计规范之一,旨在指导高级住宅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本规范适用于多层和高层高级住宅建筑,包括住宅小区、公寓楼和别墅等。

设计原则根据GB50096-2023规范,高级住宅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建筑安全:高级住宅的结构应具备足够的抗震和抗风能力,以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

2. 空间布局:设计应合理安排住宅内部空间,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功能要求。

3. 采光与通风:设计应考虑采光和通风的需求,确保室内环境舒适。

4. 节能与环保:设计应采用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以降低能耗和环境影响。

5. 便捷与安全:设计应考虑住宅的交通便利性和安全性,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和居住环境。

6. 设施设备:设计应合理配置高级住宅的公共设施和生活设备,提供便利的居住条件。

设计要求GB50096-2023规范对高级住宅的设计提出了以下要求:1. 建筑结构:高级住宅的结构应满足国家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建筑布局:设计应合理布局住宅的功能区域,包括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确保功能的合理分隔和联通。

3. 采光与通风:设计应合理设置窗户和通风口,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日照的充足。

4. 燃气与电力:设计应合理设置燃气和电力设施,确保供气和供电的安全和便捷。

5. 给排水系统:设计应合理布置给排水管道和设备,确保排水畅通和供水安全。

6. 防火与安全:设计应设置合适的防火措施和安全设备,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

7. 绿化与景观:设计应注重住宅的绿化和景观布置,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结论GB50096-2023高级住宅设计规范为高级住宅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指导和要求。

遵循规范中的原则和要求,可以确保高级住宅的质量和居住环境,提供舒适、安全和便捷的居住条件。

建筑设计师和施工方应严格遵守该规范,以保障高级住宅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满意度。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各时期住宅的发展与演变在不断发展的人类进化历程中,建筑的形制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当然在起初我们的祖先居住的地方,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实用功能。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迫使他们只能采取适合于当时生产力的审美形式。

如果不适当地用其它一些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去看待原始建筑,例如把建筑的美甚至整个建筑艺术理解为一种外部装饰,不仅对建筑而且也会对其间居住的人构成误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社会经历过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简陋建筑的“满足美”逐渐变成一种“形式美",人们对半地穴式建筑的审美性才有了更多的追求.这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一些半地穴式建筑上,体现的最明显.1、原始穴居和巢居古代的山洞居住原始时期,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

原始人类为了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只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或者“巢居”(树上筑巢)。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旧石器时代,这种自然天赐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严格地讲,这种住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因为它并非是人工构筑的产物。

然而,当先民们有意识地营建洞穴的时候,便是建筑真正的起源。

《礼记·礼运》中有“营窟”之说,其《疏》曰:“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下则窟于地上”。

显然,这样的洞穴是人工营建的,应当视为最古老的建筑。

穴居的平面形式以圆形或方形圆角为多,空间形式有竖穴、土壁横穴(类似于后来的靠崖窑)、地坑式窑穴,以上三种形式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称为“全地穴式"穴居.后来,“全地穴式”穴居发展为“半地穴式”穴居,进而演化为原始地面房屋。

经过不断的进化,古人开始营建房屋。

在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的前提下,简单的建筑形式使适用空间得到最大的利用。

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在继承巢居和穴居之后,主要有两种地面房建筑保存较多。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太和殿平面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太和殿立面
太和殿立面
北京故宫太和殿内景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坛庙 “坛”,古指平地上以土堆起的高台,是神之场所。《礼记·祭法》 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筑台而祭是显示隆重和神圣。 “庙”是古代祭祀祖宗和土地的建筑。 北京天坛是坛庙的代表作。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一 个包括圜丘、祈年殿、皇穹宇等在内的建筑群。天坛的主题是“崇 天”。建筑群面积比紫禁城大几倍,密度却小很多,且大都掩映在苍 松翠柏之下。这无非是让进入坛区之人,感到离尘世已远,距天神已 近。祈年殿是天坛的重要建筑,平面呈圆形,寓有“天圆”之意。它 作为祈谷丰收的场所,多处使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字,如用12根 外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用12根内柱,象征一年12个月;用 内外共24根柱子,象征一年24个节气;用4根“龙金柱”代表一年四 季。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一颗印”住宅剖视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住宅 2北京四合院 这是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北京四合院有大有小, 最小的只有一个院。典型的四合院平面为正方形,四周建房,以 房之后墙为院墙。正房坐北朝南,尺度最大,地位最显。左右为 东西两厢,正房与厢房间的庭院是交通、绿化用地和家人活动场 所。庭院南端正中有垂花门,出垂花门为一东西向狭长小院,其 南的房子称“倒座”,是客房、男佣住房和堆放杂物的地方。院 子的大门开在东南角,在明清人看来,此乃吉利的方向。
第六章 明清时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说明方法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说明方法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说明方法
我国古代的建筑以宫殿为主,也就是皇家的御用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数位于中原地区,其中有著名的紫禁城,它们以建筑群的形式呈现,每一座建筑都有它特有的功能,例如皇帝宅邸,大殿,官邸,仪仗马厩等等,它们大多数采用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即长方形建筑,中间是中庭,周围有若干屋宇,还有一些庭院、池塘等景观。

近代的一般住房大多采用欧式风格,通常有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等,这样的住房设计实用性强,而且建筑形式也非常简单,大多是一层楼,中心是客厅,四周分别有房间和厨房,后面可以有一个阳台。

此外,一些住宅建筑也采用多层楼的形式,主要用来建筑较大的公寓或者住宅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坞壁
隋唐五代时期,住宅的宅第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有些仍 用庑殿顶;庭院有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多随宫殿布局、城市 建设的变化而变化。
自宋代街巷制取代里坊制,建筑平面布置较为自由,形制多样。有的 院子闭合、院前设门,有的前店后宅,有的以穿堂相连呈工字型。
宋辽金与元时期,城市与农村的居住建筑形态差别较明显,主要表现 在空间布局及经济文化上。
6.2.2徽州住宅
徽州住宅是明代住宅中最具代表性的。 一般为封闭庭院式住宅 ,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
为二层楼房。庭院狭小,成为天井。整体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 精良,采用冬瓜梁结构体系(穿斗式,梁截面呈冬瓜形)。
徽州民居
外观朴素淡雅,白墙灰瓦,外 用封火山墙,入口正门装饰华 美,利用屋顶高低错落、窗口 形状位置、屋檐变化和墙面镶 瓦披水等方法,使之活泼多变。
明清时期,住宅建 筑百花齐放。北方 住宅以北京四合院 为代表。南方住宅 以封闭式院落为单 位。
从清明上河图中反映出的街巷制
2.地域性强 中国古代文化多以地域划分,地域的文化特征比民 族的文化特征强。 3.结构向心 许多民居形式中,结构是向心的,尤以四合院形式 为主。 4.结构类型丰富 主要的结构类型有:木构叠梁式、穿斗式与混合式, 竹木构干阑式、木构井干式、砖墙承重式、碉楼、 土楼、窑洞、毡包等。
第6讲 住宅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型;理解我国住宅建筑 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和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掌握我国典 型住宅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建筑特征。 【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
掌握我国住宅建筑 的发展脉络
知识要点 住宅的发展概况
能分析不同民族和 区域住宅建筑的特 征
北京四合院特征 徽州住宅特征 福建土楼特征
福建土楼景观
福建永定承启楼是圆 楼的代表。
承启楼为内通廊式, 由三个同心圆的环形 土楼环环相套。中心 是祖堂与回廊组成的 单层圆屋,独具特色。
承 启 楼 庭 院 内 部
福建土楼的建筑特色表现 在突出的防卫性能、奇特 的外观造型与内部空间、 群体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以 及高超的建造技术。Biblioteka 承启楼内部过道相关知识
住宅形式随时代变化的 丰富多样性、住宅的地 域性强等知识介绍
云南一颗印住宅、河南 窑洞、蒙古包、藏式碉 楼等的介绍
【引言】
住宅建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建筑类型,从原始人 类穴居、巢居的居住方式,到明清时期各具地域特 色与民族特色的住宅建筑的形成,中国古代住宅建 筑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之路?北京四合院、徽州住宅、 福建土楼、河南窑洞等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走进 北京四合院,走进徽州住宅,走进‥‥‥
云南一颗印住宅
6.2.5河南窑洞
窑洞主要分布于中原与西北的黄土地区。 窑洞的特点是一土多用、经济、就地取材;节能、防火防
噪音,维持地面绿化方面较好;顺应自然,冬暖夏凉。但 也存在着潮湿、空气不流通、排水等问题。 常见的窑洞形式有: 1.靠山窑:有天然的崖面。 2.地坑(天井)窑:竖穴+横穴----下沉式窑洞。 3.混合窑:将靠山窑与地面建筑组成一个院落。
住宅内部木雕精美,刀法流畅, 丰满华丽而不琐碎。室内彩画 淡雅醒目,既起到装饰效果, 又改善了室内亮度。楼层表面 铺方砖,利于防火、隔声。
徽州民居内部
6.2.3福建客家土楼
土楼是客家人的民居形式。土楼的特点是防御性强,居住方式为同楼 聚居、同居异财、平等聚居、向心聚居。
土楼的主要类型有圆形土楼、方形土楼、五凤楼、椭圆形、八卦形、 半月形等。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最为典型,主要有圆楼、方楼与五凤 楼三种类型。
6.2.4云南一颗印住宅
云南一颗印与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形成一 颗印章状。一颗印三面住房,正面围墙开门,也可作成倒八座。
一条中轴线可以串联两个以上的一颗印,组成较大的宅院;亦可由 两个以上的轴线组成更大的宅院。
住宅外围为高 墙,对外不开 窗,形成封闭 空间,院内植 花木。
中国古代住宅主要有以下特点: 1.历史悠久,形式随时代变化丰富多样。
有文献记载的住宅历史可以追 溯到春秋时期。
根据《仪礼》记载,春秋时期 士大夫的住宅由庭院组成,入 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左右次 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 堂,为生活起居之用,又是会 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 左右为厢;堂后为寝。
《仪礼》记载的春秋时期 士大夫的住宅图
汉代住宅形式有两种:一是传 统庭院式,有三合院、 L形、 “口”字形、“日”字形等。 另一是创建新制----坞壁,即 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 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
魏晋南北朝时期,住宅继承传 统建筑形制,崇尚山水。住宅 由若干大型厅堂和庭院回廊组 成,供不同用途。
本讲内容
6.1住宅建筑发展概况 6.2主要住宅形式
6.1住宅建筑发展概况
住宅建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建筑类型。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逐渐摆脱依靠天然岩洞栖
身,“巢居”、“穴居” 成了住宅建筑的雏形,并逐 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居民点,开始利用工具有意识的 改造自己的居住生存环境。 进入奴隶制社会,居民点细化,出现了城市型居民点 和农村型居民点;住宅类型也丰富起来。 封建社会时期,住宅建筑丰富多彩。人们结合不同的 文化、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生活居住习惯等创造了 形式各异的住宅建筑。
6.2主要住宅形式
6.2.1北京四合院 6.2.2徽州住宅 6.2.3福建客家土楼 6.2.4云南一颗印住宅 6.2.5河南窑洞
6.2.1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住宅的代表,由元大都住宅形制演变 而来,于清代发展成熟。
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受封建宗法礼教的影响很大,按南北 纵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 如京城规制缩影 。
北京四合院做法规范化且成熟。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 次要房间也可用平顶。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靠 朝向内庭院的一面采光,
四合院朴素雅致,色彩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
北京标准三进院四合院
大门一般在东南巽位上, 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 屋宇式等级高,有王府大 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 蛮子门、如意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