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的构架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问题在学界已获得一定程度的讨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颇具实践性色彩的研究课题。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问题的研究若仍停留在回应实践操作之需要层面,再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不断累积的现实状态,该议题的研究势必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为突破经验层面碎片化的研究瓶颈,将研究深入到更具宏观理论视域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中,学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议题,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议题上,尽管很多学者认识到该议题研究中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似乎还是缺乏自觉而有效的理论基础。

本文尝试在梳理、评估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建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属性、体系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现状和问题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专门性成果几乎没有,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研究成果中,也有一部分存在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成果中。

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态: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比如,有学者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结构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物质生活关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整体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结构的矛盾关系体;社会结构形成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

并认为,“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思想和分析方法,用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

[1]显然,这样的“理论基础意识”是学界普遍具有的研究自觉,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基本规范性要求。

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生成、发展创新的依据和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中,很多研究成果都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视为理论基础,如有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2]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讨论它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首先,课程设置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例如,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案例分析课和实践教育课三个部分。

基础理论课主要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案例分析课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培养其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实践教育课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社会实践和团队活动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其次,教学方法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结合。

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互动式教学则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评估体系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估体系应该注重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包括闭卷考试、论文写作、小组报告和实践成果展示等。

同时,还可以引入360度评价和自我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评价,形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合理设置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及完善的评估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023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3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3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2023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亟待解决,这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必须进行一系列新的探索和研究。

一、创新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创新现有教育模式。

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教育,注重一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资源整合。

当前,能够发挥效用的不是单一的教育方式,应多样化发展。

在传统的基础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通过践行实现价值观的推广和延展。

同时,高校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也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途径之一。

二、加强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大学制度下,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例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这些矛盾和困难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的思想情况出现微妙变化。

那么,心理压力减轻将是最有效的途径。

在思想教育中,经常持续性地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中健康成长,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稳定力量。

同时,大学心理咨询也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学生提供贴心服务。

三、开展多样化活动多样化的学生活动如学生会、社团和文体活动等,可以起到引导和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作用。

应注重学生毕业设计和创新创业活动,并从实践层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各方面努力碰撞,完成有价值的作品的同时成长,促进实践与实际社会的有机结合。

同时,也应多着眼于科学理论培训,如举办学术大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将学生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束缚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阅读材料和健康学术环境,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思想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同步推进,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与时俱进,离不开跨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对策的制定。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无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对于高校教育发展,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课程思政课题研究成果专业群课程思政框架体系

课程思政课题研究成果专业群课程思政框架体系

课程思政课题研究成果专业群课程思政框架
体系
课程思政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旨在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本理论的学习。

2. 国家和社会基础知识:包括我国国情、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形势等基本知识的学习。

3. 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以及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5.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关爱他人。

6. 时事政治教育:包括学生对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的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这个框架体系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同时,这个体系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通过课程思政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大思政教育框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

大思政教育框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
引 教学 和管 理 “ 位 一体 ” 大学 生思 想 政治 教 育 队伍 , 三 的 集人 校 推 出 一 系 列 人 才 引 进 的 优 惠 政 策 . 进 领 军 博 导 人 才 和
文 精神 与 人 文 素 质教 育 、科 学 精 神 与科 学 素 质 教 育为 一 博 士 本 学 院 目前 已引进 毕 业于 我 国名 校 的博士 2 0名 , 博

_


薯曩 一 霉

誊任编辑, 旗 E m i x l3 2 .r } 王锋 - a:f 6@16 o l z j cn
G S Z J G 同圜圜疆圈匿覆I X X ZY Z 目疆
≥ 毒 蓦 ?
经 验 点 击
誊 。
羞 j 善
深 层 旧 有 体 制 和 陈 旧观 念 , 出 构 建 大 思 政 教 育 体 系 的 育 江 西 省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课 教 育 教 学 研 究 中 心 和 江 西 省 高 校 提 人 框 架 和 轮 廓 , 现 三 大 回 归 ,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向 国 民 教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会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专 业 委 员 会 均 挂 靠 实 即 该 育 本 位 的 回 归 。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向 全 面 素 质 教 育 本 位 在 思 政 部 研 究 中 心 为 了 加 强 建 设 , 研 究 中 心 还 成 立 了 大 思 的 回归 高 校 思 想政 治教 育 工作 者 向教 师本 位 、 校 思 想 几 个 分 支 机 构 “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育 教 学 资 料 中 心 和 陈 高

创 新 理 念 , 建 大 思 政 教 育 体 系 框 架 构
大 思政 教育 体 系 的构 建始 于 20 0 3年 南 昌 航 空 大 学 航 空 大 学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成 立 三 个 本 方 向 学 科 和 学 位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一、引言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

为了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报告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现状分析1.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够科学合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片面化,无法全面考核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表现。

仅以成绩评价为依据,容易导致教师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

2. 思政课教学评价依赖于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往往采用学生的问卷调查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

然而,问卷调查存在样本的局限性,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真实看法。

问卷中的问题设计过于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3. 缺乏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思政课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较低,领导层往往将思政课教学置于次要位置,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缺乏足够的支持。

缺乏领导层的重视,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难以推进和实施。

三、存在问题1. 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客观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综合表现。

由于评价体系单一化,导致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评估不足,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2. 评价手段不够科学有效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问卷调查,但问卷调查存在着样本局限性和问题设计不全面的问题。

这种评价手段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真实看法和理解,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情况。

3. 教师教学评价不规范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评价结果的主观性较高。

这种评价不规范性给教师带来了困扰,也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新时代推进高校“三个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新时代推进高校“三个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新时代推进高校“三个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结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三个结合”即指统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相结合,统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高校培养人才需求相结合,统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

统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实现有机融合。

通过在教学中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鼓励师生在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中积极探索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统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高校培养人才需求相结合。

高校的使命是培养合格的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相结合。

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统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高校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生成长全过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内容架构与支持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内容架构与支持体系

2022年6月㊀第15卷第2期当代教师教育ContemporaryTeacherEducationJun.ꎬ2022Vol.15No.2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㊁内容架构与支持体系祁占勇ꎬ王书琴ꎬ梁㊀莹(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ꎬ陕西西安710062)摘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ꎮ高校课程思政应以培养政治认同感为目标取向ꎬ培养具有政治价值认同感㊁政治实体认同感㊁政治工具认同感及政治效能感的大学生ꎬ深入挖掘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㊁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㊁世界公民等思政内容元素ꎬ并以协同育人为抓手ꎬ通过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㊁结构优良的精准化组织制度㊁软硬兼具的和谐化育人环境形成课程思政的支持体系ꎮ关键词:课程思政ꎻ政治认同感ꎻ课程思政目标ꎻ课程思政内容ꎻ课程思政支持体系中图分类号:G4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2087(2022)02-0062-09收稿日期:2021-12-14基金项目:2020年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YJSZG2020034)作者简介:祁占勇ꎬ男ꎬ宁夏彭阳人ꎬ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教育学博士ꎬ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ꎻ王书琴ꎬ女ꎬ山西吕梁人ꎬ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助理研究员ꎻ梁莹ꎬ女ꎬ陕西西安人ꎬ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ꎮ㊀㊀ 课程思政 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ꎬ强调在学校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ꎬ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ꎬ在知识传播中发挥价值导向作用ꎬ最终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ꎮ[1]课程思政肇始于2014年上海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ꎮ2017年9月ꎬ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ꎬ再次强调要 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 注重学科德育㊁课程思政 [2]ꎬ这是首个明确提出 课程思政 的政策文件ꎮ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 课程思政 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3]ꎮ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 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 ꎬ同年5月ꎬ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ꎬ敦促各高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ꎮ至此ꎬ 课程思政 从地方自主探索发展为国家战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ꎮ全方位阐述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㊁内容架构及支持体系ꎬ有助于提高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ꎮ一㊁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以培养政治认同感为指向㊀㊀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现了课程思政工作所蕴含的价值取向ꎬ表现了对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的实践预期ꎮ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㊁新方法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ꎬ发挥 润物细无声 的优势ꎬ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为指向开展工作ꎬ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高校思政教育 泛政治化 的诟病ꎬ还能使高校更好地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ꎮ26(一)培养具有政治价值认同感的时代新人课程思政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我国政治价值认同感的时代新人ꎬ这是区别我国课程思政与资本主义国家公民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根本标识ꎮ政治价值认同要求高校大学生要对社会主义的理想㊁信仰及主张等多方面形成基本的政治认知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政治情感ꎮ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伟大信仰的认同ꎮ马克思主义既是课程思政开展的理论基础ꎬ也是课程思政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ꎮ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曾指出: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为高校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㊁观念和方法ꎮ课程思政建设应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ꎬ一方面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㊁各门学科教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史观㊁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辩证思维方式等作为方法论运用于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中去ꎻ另一方面ꎬ课程思政应达到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的效果ꎬ并使其能够在脱离学校后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ꎬ理性客观看待多元的社会思想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ꎮ[4]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ꎮ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都强调以本国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塑造ꎮ如英国针对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道德沦丧及信仰缺失问题ꎬ积极利用其深厚的宗教传统ꎬ给予学生以 民主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训练 [5]ꎬ塑造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ꎮ日本大学在授课中强调渗透以 集团意识为中心的日本民族精神ꎮ[6]韩国强调对全体国民进行 国民精神教育 ꎬ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韩国公民ꎮ[7]我国课程思政建设应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我国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ꎬ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ꎮ从整体架构来看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㊁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ꎻ从本质内涵来看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政治㊁经济㊁道德等多个方面ꎮ因此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共生共融ꎬ才能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完美人格ꎮ三是对理想信念的认同ꎮ一个国家㊁一个民族 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ꎬ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 [8]ꎮ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ꎬ而彻底的理论要想转化为革命的力量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教育ꎬ理想信念既是理想和现实的有机统一ꎬ又是彻底性和先进性的统一ꎮ[9]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将理想信念比作胜利之 钥 ㊁精神之 钙 ㊁思想的 总开关 等ꎬ详细阐明了理想信念对于个人成长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ꎮ培养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强调大学生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ꎬ二是要引导其树立成长成才的个人理想ꎬ三是要求其正确处理好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ꎮ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培育政治认同感的终极目标和指向ꎬ能够指引大学生在面对价值冲突时找准自身定位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ꎬ自觉承担民族复兴大任ꎬ争做时代新人ꎮ(二)培育具有政治实体认同感的爱国者政治实体认同是指对国家㊁政党的认同和归属ꎬ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形成和巩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及增强和维系中国认同感ꎮ只有对政治实体产生认同ꎬ大学生才能自觉承担维护民族团结㊁保卫国家独立㊁维护国家统一和尊严的政治责任ꎬ才能使其不仅有 爱国之情 和 报国之志 ꎬ更能产生 效国之行 ꎮ一方面ꎬ课程思政要使大学生形成和巩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ꎬ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ꎬ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同样确立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ꎬ[10]这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期待ꎮ从社会发展来看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ꎬ课程思政将培养忠诚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及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大学生作为目标ꎬ正是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ꎮ从个人发展来看ꎬ大学生只有树立并传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㊁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ꎬ才能实现人生价值ꎬ最终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ꎮ另一方面ꎬ课程思政要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ꎮ国家认同作为一个国家国民最基本的认同ꎬ是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基础ꎮ虽然世界各国对国家认36同的具体内涵规定不同ꎬ但都致力于培养热爱本国㊁具有国家认同感的国家公民ꎮ在美国ꎬ虽没有明确提出国家认同的教育目标ꎬ但在其高校的公民教育实践中得以体现:主要的表述有合格公民[11]㊁为公民生活做准备[12]㊁美国公民㊁负责任的政治参与者[13]等等ꎬ其实质都是要培养认同美国精神㊁具有民主价值理念和民主行为的人才ꎮ格雷欧姆 海顿所提出的公民教育目标在英国受到广泛认可ꎬ其中就包含国家认同及政治素质[14]ꎮ在德国经常使用 政治养成 一词指代思想政治教育ꎬ高校十分强调责任感和德意志的民族意识ꎬ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民主政治理性的德国公民ꎮ[15]为防止不断深化的全球化进程侵蚀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ꎬ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必须将国家认同感深植于大学生的深层意识中ꎮ国家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㊁动态的心理结构系统ꎬ包括作为认知成分的知识和观念亚系统及作为情感成分的情感与评价亚系统ꎮ[16]具体而言ꎬ在知识观念层面ꎬ课程思政应着重培养大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㊁本民族人文历史的了解ꎻ在情感与评价层面ꎬ要着力使其产生对中国的依恋及对骨肉同胞㊁祖宗先辈的热爱ꎬ最终外化为关心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㊁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等实际行为ꎮ(三)培育具有政治工具认同感及政治效能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政治工具认同是指一定的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㊁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认同ꎬ是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ꎬ具体表现为自觉拥护本国的基本政治制度ꎬ认同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㊁政策ꎬ积极行使权利ꎬ履行相应的义务等ꎮ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应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ꎬ锻炼其政治参与技能ꎬ培养具有较高政治效能感ꎬ并 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ꎮ一是要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与政治主体意识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的改革目标[17]ꎬ更加强调民主观㊁社会观和法治观的政治价值取向ꎮ这既要求国家治理者运用法治思维统筹治理ꎬ又要求社会各主体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ꎮ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ꎬ政治参与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ꎬ是其表达政治诉求㊁实现自身利益的合法途径ꎬ从国家的角度来讲ꎬ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后备军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ꎬ他们参与政治的动机与意愿预示着其对国家政治系统的支持性与回应能力ꎮ课程思政就是要以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ꎬ无形中提高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主体性和对政治参与的理解能力ꎬ使其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生力量ꎬ积极回应改革目标ꎬ最终形成共治㊁善治的良好的社会氛围ꎮ二是培育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技能ꎮ大学生政治参与技能具备与否㊁水平如何是体现高校课程思政实效性㊁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重要维度之一ꎮ在20世纪80年代ꎬ美国为强调扭转公民被动参与㊁消极参与的局面ꎬ提高公民参与社会及政治活动的能动性和广泛性ꎬ提出 负责任的积极参与型公民 的理论ꎬ美国各大高校纷纷响应ꎬ通过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或校园治理活动ꎬ使学生自觉参与学校的治理及社区的治理ꎬ[18]锻炼了大学生行使选举权㊁正确参与政治事务㊁对公共事务及政策进行判断等政治参与技能ꎮ针对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热情低下的现实ꎬ英国高校也普遍举行 在选举中学习 的方案ꎬ旨在通过为学生提供选举人的背景信息和参与选举的渠道ꎬ增强其权责意识ꎮ[19]个人如果有在政治领域外广泛参与决策及治理的机会ꎬ那么他同样可能在政治决策中参与ꎮ[20]课程思政要注重渗透㊁培育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ꎬ学校要提供各种实际参与途径ꎬ使大学生参与管理的领域逐渐由生活场域拓展至政治场域ꎬ使大学成为政治能力的训练场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ꎬ课程思政能够有效破解大学生政治参与态度冷漠的困境ꎮ二㊁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容架构:以挖掘思政元素为基准㊀㊀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关乎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ꎬ课程思政并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搬硬套嵌于专业知识的教学中ꎬ而是要盘活专业课教学资源ꎬ不断梳理挖掘㊁筛选凝练专业知识中的育人基因ꎮ(一)挖掘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元素以坚定其职业理想信念在专业课程中挖掘职业道德与专业伦理的育人元素既具备现实性ꎬ又具有可能性ꎮ专业伦理精神的培育与职业道德观念的树立能够坚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ꎬ同时也有利于其坚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信念ꎮ一是挖掘专业伦理元素ꎬ培育其专业伦理精46神ꎮ专业伦理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伦理规范及要求ꎬ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ꎬ既具有职业道德的一般性又具有其特殊性ꎬ体现了本专业领域内与专业活动和行为有关的伦理规范ꎮ[21]高校课程设置以专业为基本单元ꎬ在各专业课程中进行专业伦理的渗透教育具备极大的可能性ꎮ教师根据专业课程ꎬ挖掘与本专业领域内高度契合的职业伦理是课程思政内容建构的内在要求ꎮ理学类专业课程中ꎬ要注重科技伦理的教育ꎬ尤其是要引发学生关于人工智能㊁辅助生育㊁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如何遵守人类价值尺度㊁如何让科学始终向善的问题ꎻ工学类专业课程中ꎬ要注重强化工程伦理教育ꎬ将教学过程置于真实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中ꎬ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其中的社会问题ꎬ增强学生环保与安全的责任意识ꎻ农学类专业课程中ꎬ要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课程始终ꎬ提升学生节约资源㊁保护环境㊁保育生态的意识水平ꎻ医学类专业课程中ꎬ要贯穿医德医风教育ꎬ在培养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ꎬ引导其履行特殊的道德义务ꎬ使其形成 病人利益第一㊁尊重病人㊁公正 的伦理意识ꎻ法学专业课程中ꎬ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法律职业伦理的冲突与困境ꎬ使其真正承担公平正义的使命和责任ꎮ二是挖掘职业道德元素ꎬ培养其职业责任感ꎮ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大背景下ꎬ如何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成为新阶段面临的首要难题ꎮ课程思政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ꎬ应体现高等教育的终极关怀:培育大学生走向社会后亟需的基本操守 职业道德ꎮ其内容设计要有长远视野ꎬ更加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ꎬ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活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可能ꎮ国外高校主要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职业道德能力ꎬ一是通过评判社会实践ꎬ提高职业道德推理技能和调解能力ꎻ二是使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态度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ꎬ从而促使其肩负起更多的责任ꎮ[22]课程思政中职业道德的内容设计可以吸收借鉴以上思路ꎬ首先ꎬ教师要将与学生未来就业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原则及规范柔性介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ꎬ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ꎮ其次ꎬ通过案例讲解或设置职业道德困境以寻求社会热点与本专业的契合点ꎬ激发学生讨论热情ꎬ促使其提升职业道德推理能力ꎬ进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ꎮ最后ꎬ在专业实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ꎬ最终形成爱岗敬业㊁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及甘于奉献的职业责任感ꎮ(二)挖掘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元素以培育其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ꎬ中国精神则蕴含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㊁建设㊁改革最终实现中国快速崛起的过程中ꎬ两者一脉相承ꎬ都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ꎬ都能为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提供深厚力量ꎮ一方面ꎬ要挖掘传统文化要素ꎬ树立其文化自信ꎮ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领域和各环节ꎮ[23]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内涵ꎬ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儒家文化圈的发达国家在开展公民教育或道德教育时并不是千篇一律ꎬ而是表现出了独特的传统道德文化色彩ꎮ日本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ꎬ高校十分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传统儒学思想与日本民族精神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活动ꎬ教育内容以儒家伦理为主体ꎬ突出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ꎮ儒家文化作为韩国主流文化之一ꎬ也是其众多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ꎮ如韩国首尔大学开设了 东亚儒教传统与韩国史 现代社会与儒家哲学 等课程ꎻ[24]延世大学官网 世界名牌大学延世大学 以传统和核心开启崭新未来ꎬ通过延世实现你的梦想 的宣传标语赫然在目ꎬ开设了 韩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的课程ꎮ[25]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最大亮点就是将儒家理论进行改造ꎬ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ꎮ如将 五伦 观念进行修改ꎬ把 君臣 的内涵修改为 国家和人民 ꎬ借此强调政府和民众都应各司其职ꎻ把 兄弟 的内涵修改为 兄弟姐妹 ꎬ注重传播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ꎮ[15]86发达国家重视儒家文化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ꎬ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ꎬ有着比儒家文化更大的内涵ꎮ因此ꎬ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中华民族智慧成果为滋养ꎬ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ꎬ尤其是要提取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精髓ꎮ一是要求教师讲好 中国故事 ꎬ系统梳理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元素ꎬ将其作为教学素材纳入教学设计之中ꎮ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 崇仁爱㊁重民本㊁守诚信㊁讲辩证㊁尚和合㊁求大同等思想 及 自强不息㊁敬业乐群㊁扶正扬善㊁扶危济困㊁见义勇为㊁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ꎮ[26]通过这种途径ꎬ可以增强思政56元素的感染力ꎬ起到 以文化人 的良好效果ꎬ使大学生建立起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ꎬ进而自觉承担起传播中国声音㊁展示中国深厚历史底蕴的责任ꎮ二是要求各高校因地制宜ꎬ因时制宜ꎮ因地制宜是指课程思政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提取要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性和民族性的特征ꎬ根据高校所在地区ꎬ挖掘具有区域的传统文化内容ꎻ因时制宜是指课程思政中的传统文化要素要进行当代转化ꎬ要与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ꎬ为培养具有新时代 中国灵魂 的大学生而服务ꎮ另一方面ꎬ要挖掘中国精神ꎬ增强其担当意识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ꎬ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体ꎮ中国精神的表现形式常常是某个领域内一个人或几代人的优秀精神品质ꎬ课程思政建设中尤其要注重先进精神代表的典型塑造ꎬ如焦裕禄精神㊁长征精神㊁抗战精神㊁雷锋精神等ꎬ体现其生动直接性ꎮ在进行中国精神思政元素的挖掘时ꎬ首先要有全面性ꎬ即在所有专业课程内都要体现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思政元素ꎬ这是中国精神的基础和底色ꎮ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传统ꎬ极具感召性ꎬ是推动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直接的动力ꎮ此外ꎬ还要注重引导其理性爱国ꎬ反对极端民族情绪ꎮ改革创新作为当前中国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ꎬ是大学生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时仍旧能够锐意进取的精神支持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ꎬ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ꎬ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ꎮ其次要有侧重点ꎮ中国精神较为抽象宏观ꎬ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使其自觉内化ꎮ如在高职院校可以重点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ꎬ体育类院校重点渗透勇攀高峰㊁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ꎬ航空类院校重点发扬建设航天强国㊁顽强攻坚的航天精神等ꎮ最后要体现现实性ꎮ中国精神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ꎬ而是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积聚㊁丰富ꎮ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指出: 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ꎮ [27]新时代要求新青年必须关注时事ꎬ强化大局意识ꎮ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变化来进行思政内容的设计ꎬ如首次在专门文件中明确提出的企业家精神ꎻ习近平总书记在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提出的丝路精神ꎻ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提出的24字金砖精神等ꎮ中国精神的挖掘与构造深化了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ꎬ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出狭隘㊁封闭㊁自我的精神窠臼ꎬ使其自觉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ꎮ(三)挖掘世界公民元素以拓展其国际视野近些年来ꎬ党和国家一再强调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朗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采取积极的行动ꎬ课程思政这一创造性理念不仅要立足本国实际ꎬ更要胸怀全球㊁放眼未来ꎬ既要培养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赢得主动ꎬ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中国公民ꎬ又要培养具有人类情怀㊁关心人类命运的世界公民ꎮ英国非政府组织乐施会认为世界公民就是将世界视为一个全球社区并承认在这个社区内的公民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的人ꎬ[28]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ꎮ发达国家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ꎬ纷纷冲破传统的国家主义倾向ꎬ不断关注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养成ꎮ早在2004年英国就颁布了«置世界于世界一流教育之中:为了教育㊁技能和儿童服务的国际战略»白皮书ꎬ该报告指出所有人都应该理解包括全球公民在内的八个概念ꎬ在课程中纳入了国际和全球维度ꎮ原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也在«学院:美国本科生的教育经验»中指出 美国学生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人民和文化 ꎮ[29]经历过恐怖袭击后的美国ꎬ大学公民教育的主题加速转向了关注生存㊁关注发展㊁关注全球化影响ꎬ强调大学要在教育学生在全球的语境下充分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国家ꎮ[30]韩国也为应对国际新形势采取了战略ꎬ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于1995年颁布了«确立主导世界化㊁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改革方案»ꎬ方案为韩国大学培养世界化的创新人才提出了基本要求ꎮ日本文部省在2000年«面向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的方针»的审议中提出日本在全球化时代的教养教育的取向应是 促进对本国文化和世界多样文化的理解 [31]ꎮ新加坡高校在国际知识㊁国际和平㊁国际关系㊁国际责任感等多方面锻造学生的国际公民意识ꎬ以为其更好地立足国际做准备ꎮ[32]发达国家较早地意识到了大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ꎬ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回应了全球化的新挑战ꎮ课程思政内容建构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了学生的中国意识ꎬ世界眼光也应成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ꎮ有学者从宇宙公民㊁人类公民和世界公民三个层次指出当代中国所应培养的世界公民具有的素质ꎬ分别是全球意识㊁人6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告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告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报告学校院系班级姓名学号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1级旅游管理专升本李奇0308110138 :::::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和社会工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积极或者消极直接反映了所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

如果学生对大学生生活持一种积极向上、奋勇拼搏、乐观开怀的生活和学习态度,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做的非常成功,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

众所周知,大学四年是人生从校园走入社会最关键的转折时期,学生能够成才,能否很好的适应社会,创造奇迹都要看大学四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能否正确的树立和引导。

许昌学院现有在校生18700余人.近年来学院党委十分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深入学生进行调研,及时掌握情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次调研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指导思想,以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6份,其中年级的抽样分布为:大一占8.4%,大二占38.5%,大三占41.9%,大四占11.2%;政治面貌的抽样分布为:中共党员占21.2%,共青团员占77.5%。

通过此次调研,深入分析了我院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认真总结了我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取得的成绩,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措施,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从调查分析来看,我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他们热爱祖国、关心政治,有明确的信仰和追求,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注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渴望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构成及分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构成及分工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 的希望 ,是祖 国 的未来 。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他们 的思想 政治素质 , 把他们培养成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事业 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 ,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 强国战略 , 确保我 国 在激烈 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 确保 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宏伟 目标 , 确保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 继有人 , 有重大而深远 的 后 具 战略意义 。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等学校 教师和管理 队伍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的组 织 者 和 指 导 者,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 的组织保证 , 是保证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 , 全 培养 德 智体美劳等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 班人 的 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 大学 生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 队伍 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 团干部 ,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 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 主任 ” “ , 广大教职员工都负 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他们扮演不 同 的角色 ,分工应各有侧重 ,明确他们的职责,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 , 发挥他们 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关键。 第一支队伍 及分工 第一支队伍是指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他们主要 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领导 、组织 、协调、实施 ,表现在 以下四个方面: 1 .总 体 规 划 学校党政干 部和共青 团干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 充 分认识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 “ 培 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 这一重大课题始 终摆在重要位置 ,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 、部署和 安排 下,求真务实 ,经常分 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 况, 及时研 究解 决 涉及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组织专家学者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 为加 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 供 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 制订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 ;建立 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 量和水平评估考核体系 , 并 将此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 建立大 学 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定期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宣讲提纲 , 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 学计划 ; 努 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有效途径 、 渠道和 空 间,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 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 新型大学 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发挥 大学生 自身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 , 增强教育效果,始终牢牢把握思想政 治教育 的主动权 。 2 .组 织协 调 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要认真梳理协调好学校 、 家 庭 、党政 机 关 、社 会 团体 、企 事 业 单 位 以及 街 道 、社 区 、村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随着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和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渠道”和“主阵地”概念的阐释“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渠道和重要实践平台。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网络平台、综合实践等,而“主阵地”则主要包括学生社团、团学组织、学生会等。

这两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平台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重要传播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范围,增加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另外一种体现,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理解。

学生社团、团学组织、学生会等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些组织集中了大量的学生群体,拥有丰富的活动资源和组织经验,可以有效地参与和组织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主题演讲、读书分享会、志愿服务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和满意度。

基于以上对“主渠道”和“主阵地”的理解,要构建“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

要加强“主渠道”的建设和管理。

高校应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力度,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随着互联 网的不断扩展和延 心灵的互动, I 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一定是空虚的。在
伸 , 的时代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现代信息化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 我们 ! 学生是有 自 觉行 阶段 , 信息化阶段与以往的任何一个社会阶段都大不 为与意识的主体 , l 如果一种教育方式没有触及他们 的 相 同, 相去甚远 , 这个社会的特点是信息量大 、 信息传 内心与矛盾, I 再高明的教育方式与内容也是没有任何 递快速 , 信息知识发展迅 猛 , 而信息 的中心特征就是 用处的。而对于学生主体的接受而言, l 自身是接受的 创新 , 而现代创新 的核心 就是 个性化 , 特个性 的存 主要原因 , 因是变化的条件 , 独 : 外 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 ,
生 的发展都是一个过 程 , 接受 新事物 、 展 自我 兴媒体 , 一个 发 0 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 的渠道之
的综合过程 。 当代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 目的是促进学 — o l — 生的全面发展 , 而不能够把学生装进统一 的套子 中进 I

面对迅猛发展 的科技与知识 , 我们的思想道德教
人的本质属性在个体身上 的适应性发展和存在 。 人类 公平公正的召唤下, l 我们的师生关系也呈现出了新的
存在的 目的其实就是要在和谐 的社 会氛围下充分放 方式 与原则 , l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在主体平等的条
松个性 、 发展每个个体的最大潜能 。个性总是和创 造 件下 去沟通和交流 ,让教师真正 能够走进学生 的心 性相联 系的 , 创新是 一个 民族进步 的灵魂 , 是一个 国 灵, I 也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如果没有公平地面对与


】 ・ 9
张能云 董瑞峰 :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标结构、内容结构。

⼀、基本结构基本结构⼜称基本要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政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发动者、实施者。

其根本特点是主体性。

主体性表现为: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主体性即积极性和能动性,主导性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和⽀配作⽤,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勇于创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超越性:既⽴⾜现实⼜超于现实,引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类型分为两类,⼀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群体。

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

客体的根本特点是客体性。

表现为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般的客体不⽤,其在接受教育、内化的过程中不是被被动接受,⼆⽽是具有主体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介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互动联系、相互作⽤的中介因素。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信息内容和教育⽅式。

介体的根本特点是中介性。

中介性表现为关联性、传导性和互动性。

介体的类型:从属性看,可分为物质介体和精神介体从发挥作⽤看,可分为直接介体和间接介体从介体的历史发展看,可分为传统介体和现代介体(四)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环体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对⼈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影响的外部因素。

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因素之⼀。

环体的根本特点是:条件性。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定环境中进⾏的,没有⼀定环境,就不能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环体的条件性表现为具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历史性。

具体性是指不是抽象的,综合性是指环境提供的条件因素不是单⽅⾯的,⽽是综合的。

开放性是指环境不是封闭的,历史性是指环境在⼀定条件下进⾏的,不是⼀成不变的,⽽是发展的。

环体的类型:⼤环境和⼩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微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造就成和谐的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做出探讨,提出一些建立新的教育模式的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尊重学生个性社会转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为当前和今后教育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造就成和谐的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那么,在社会转型发展中,我们该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适应和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呢?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领域发生的各种重大的新变化,必然会给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科技教育等领域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的政治、文化和观念等领域,使人们旧有的观念和意识受到冲击。

同时,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因素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1.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优势地位在逐渐丧失。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总是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所接触的人比较单一,范围比较狭小,思想相对比较单纯,一旦面向社会,遇到各种比较复杂的现象和实际问题时,特别是碰到诱惑力比较大、一时难以辨清是非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辨不明、分不清、判断不准、把握不住的困惑。

这些导致当前大学生出现政治冷漠、价值观扭曲、心理素质欠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2.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

一直以来,传统的“填鸭式”方法,是目前众多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创新思政工作体系

创新思政工作体系

创新思政工作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高校思政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需要构建一种创新的思政工作体系,以满足学生的思想教育需求。

一、构建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工作体系的关键在于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内容。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而在创新思政工作体系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建立开放式的思政教育平台创新思政工作体系还需要建立开放式的思政教育平台。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一种单向的传授和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在创新思政工作体系中,应该建立起一种互动和参与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的过程中。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社会调研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三、构建创新思政工作评价体系创新思政工作体系还需要构建一种创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思政工作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论文写作,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在创新思政工作体系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并将其纳入到思政教育的考核体系中。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政教育中,并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思政工作体系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只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忽视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在创新思政工作体系中,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和教育实践中,促进思政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创新思政工作体系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内容、建立开放式的思政教育平台、构建创新思政工作评价体系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开展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和现状1.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化教育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等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2.现状然而,在实际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中。

学生普遍缺乏对学科的热情和兴趣,而学校的急于求成,快速完成考试,只是一种让学生死死地念课程,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1.时代要求:新时代的背景下,时代发展推动了教育改革,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思政教育模式。

2.学生群体:未来的学生群体信息丰富,思想更加成熟,需要更加注重交互式教学,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社会需求: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需求,需要我们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1.推行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只有学生真正感受生活,才能更好地体会文化价值和社会环境变化。

2.强化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会激励大家合作,多方面展示学生的思想,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深学生对团队的理解和认识,进而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3.使用新媒体教育。

利用新媒体,通过多视角、多维度展示统一性,来引发学生思考、交流和创新。

通过互联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控制技巧等领域。

2.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利于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意识。

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培育高尚的思想和品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研究引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需要构建一个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理论框架。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以期对此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指以高校为依托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

它不仅仅是一个实体组织,更是一种理念和价值观的传递与共享。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包括共同理念、共同目标、共同行动等方面。

共同理念是指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共同目标是指通过共同的努力来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思想政治观,共同行动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方法1. 理念共享与传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经验。

教师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和学术思想,并与学生探讨教育目标、方法和手段。

学生也可以通过举办学生论坛、座谈会等活动,分享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2. 实践活动与参与: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构的关键环节。

大学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务、开展党建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中去,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效果。

同时,大学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学生组织、社团活动中,通过集体合作和协作来锻炼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3. 学科交叉与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需要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大学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合作,通过组织学术讨论、研究课题等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责任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包括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以及发挥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高校党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党员教师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骨干力量。

高校党建工作应注重创新实践,通过建设活动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文化,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高校党建工作还应注重党员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导,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机制,提高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

只有通过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才能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党建氛围,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改革创新是迎接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又要与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在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可以借鉴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育、在线课程等,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应通过思政课、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高校还应注重教育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整体架构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整体架构

学 生情 感共 鸣 的基 础上 实现思 想政 治教育 的一 般 目
标。
质上就 是教 育者 向 教育 对 象 传 递 信 息 、 施 加影 响 的 过 程 。信息 的传 递 即流动 , 是信 息 的存 在形 式 , 从信
二、 以社 会 主义核 心价值 体 系为主线
社 会 主义核 心价值 体 系是社会 主义 意识形 态 的
“ ‘ 模式 ’ 一般 被 理解 为 ‘ 一 定事 物 通 过程 式 化
的处 置 而成 为 同类 事 物 的典 范 ’ 或定 型 化 的 活动 形
息 本身 的特 点看 , 信 息必 须 附着 于一 定 的载体 之 1 才 能实 现其 流动 。载体 选择 的恰 当与否直 接决 定 了 信 息流 动 的效 能 。就 思 想 政 治教 育来 看 , 这 个效 能
总第 2 2 8期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整 体架构
张志荣, 薛忠义
(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2 6 )
摘要 : 思想政 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活动的有 效开展 具有重要 指导意 义。以丰 富的案例材料 为信息传 递的主要 载 体、 以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为主线、 以多样化 的教 学形式为依托 、 以调查研 究为开展 和推进教 学工作的基础 平 台、 以教 师知
以理 解 为思想 政 治理论 课教 学 的一般 操作样 式 。 目前 , 高 校 为本 科 生开 设 的 四 门思想 政 治 教 育 公共基 础课 , 虽然 不 同课 程 的具 体 内容设 置不 同 、 学
育者即信息流动过程 中的受体 ( 大学生) 对信息 的
解读 和 接受程 度 。思 想政 治 教育 在 本 质上 是 “ 按 照

成立思政课教研组方案

成立思政课教研组方案

成立思政课教研组方案一、背景与目的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进思政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我们计划成立思政课教研组。

二、组织架构1. 组长: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思政课教师担任,负责统筹协调教研组工作。

2.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负责具体教学和研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3. 成员:由思政课教师组成,参与教学和研究活动,共同推进思政课教研工作。

三、工作职责1.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2. 开展思政课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学术研讨,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4. 参与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和教材编写,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水平。

5. 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四、工作计划1. 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议,讨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的问题,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

2. 安排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 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和学术研究。

4. 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5. 加强与其他高校思政课教研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思政课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发展。

五、保障措施1. 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保障教研组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设施,支持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学和研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贯 彻 落 实 《 共 中央 国 务 院 关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和 改 进 大 学 和社 会主 义现代化 建设 发 挥 了重要 作 用 ; 中 进入 新世 纪 , 校肩 高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意 见 》 以 下 简 称 《 见》 和 全 国 加 强 和 改 进 负 着 培 养 造 就 千 千 万 万 具 有 高 尚 思 想 品 质 和 良好 道 德 修 养 、 ( 意 ) 掌 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会议 ( 以下 简 称 会 议 ) 神 , 入 研 究 握 现 代 化 建 设 所 需 要 的 丰 富 知 识 和 扎 实 本 领 , 够 与 时 代 同 步 精 深 能 新 形 势 下 学 生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上 作 面 临 的 新 情 况 、 变 化 和 新 挑 伐 、 祖 国 共 命 运 、 新 与 与人 民 齐 奋 斗 的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 战 , 立 与 社 会 主 义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相 适 应 的 高 校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合格 建设 者和可靠 接班人 的历史 使命 。今天 , 建 我们强 调要加强 教 育 工 作 体 制 , 善 火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长 效 机 制 , 高 和改 进 学 生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足 为 了 不 负 党 和 国 家 殷 切 期 望 , 完 提 就
工 作水 平 、 强 实 际 效 果 、 创 工 作 局 面 , 强 新 形 势 下 高 校学 把更 多 的 大 学 生 培 养 成 为 社 会 栋 梁 , 他 们 在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增 开 加 让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体 制 的构 架 研 究 , 成 为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会 的 进 程 中 勇 担 民族 伟 大 复 兴 之 纲 、 展 先 进 生 产 力 和 先 进 文 已 发 作者一个十分重要而 迫切的任务 。 化 之 纲 、 设 社 会 主 义和 谐 社 会 之 纲 。 建 ( ) 建 新 形 势 下 高 校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体 制 , 一 三 构 进 深 刻 认 识 构 建 高 校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体 制 的 重 要 步 加 强 和 改 进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全 面 开 创 新 时 期 学 生 思 想 是 性 和 紧 迫 性
维普资讯
第 2卷 3
第 4期
河 北 建 筑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 社 科 版 )
Vo . No. 1 23 4
20 0 6年 l 月 2
Jun l ( He e Istt f rhtcua S in e ad eh oo y ( o il S ine dt n o ra 1 f b i ntue A c i trl ce c n T c n lg S ca ce c E io ) i o e i
市场 经 济 体 制相 适 应 的 高校 学 生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工 作 体 制 个 十 分 重 要 而 紧迫 的 是
任 务 。 文章 从 适 应 形 势 、 齐 人 才 、 培 改进 工 作 等 多 维 角度 论 述 r其 重 要 性 和 肾迫 性 , 加 强 领 导 、 全 机 制 、 . 从 健 建
设 队伍 、 堂教 育 、 动 引 导 、 务 促 进 等 方 面论 述 了工 作 体 制 的 构 架 。 课 活 服
[ 键 词 ] 想政 治教 育 ; 作 体 制 ; 学 生 关 恩 工 大
[ 图分 类 号 ] 6 中 14 ) [ 献 标 识 码 ] 文 B [ 章 编 号 ]08 8620 )4— 0 9 3 文 10 —9 9 (06 0 0 3 —0
D c2 0 e .0 6
关于高校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体制 的构 架研 究
贾 东水 王 羡农 侯 爱 萍2 , ,
( . 北 工 程 大 学 , 北 邯 郸 0 63 ; . 山 区 文 教 局 , 北 邯 郸 0 60 ) 1河 河 508 2 邯 河 500
[ 摘 要 ] 彻 落 实 中 央 1 贯 6号 文件 和 全 国加 强 和 改 进 大 学生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工作 会 议 精 神 , 立 与 社 会 主 义 建


( ) 建 新 形 势 下 高 校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体 制 , - 一 构 进 - 一 步 加 强 和 改 进 学 生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主 动 应 对 当 前 国 际 国 内形 是 势 新 变 化 的 迫 切 需 要 当前 , 界 多 极 化 和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趋 势 不 断 加 强 , 技 革 世 科 命 日新 月 异 , 种 思 想 文 化 相 互 激 荡 , 方 敌 对 势 力 对 我 国 实 各 西 施 西 化 、 化 的 政 治 图谋 从 未 止 息 。 我 国社 会 主 义 _ 场 经 济 不 分 f i 断 完 善 , 革 开 放 不 断 扩 大 , 教 改 革 不 断 深 化 , 革 发 展 过 程 改 高 改 中面临的困难 、 问题 、 折 、 扰 对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提 出 丁 曲 干 系列 新 挑 战 、 问 题 和 新 要 求 、 任 务 。 如 何 引 导 大 学 生 正 新 新 确 认 识 当今 世 界 错 综 复 杂 的形 势 , 握 国 际 局 势 的 发 展 变 化 和 把 人 类 社 会 的 发 展 规 律 ; 何 引 导 大 学 生 正 确 认 识 国情 和 社 会 主 如 义建 设 的 客 观 规 律 , 强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增 会、 加快 推 进 社 会 丰 义 现 代 化 的 自觉 性 和 坚 定 性 ; 何 引 导 大 如 学 生 正 确 认 识 肩 负 的历 史 使 , 努 力 成 为 德 智 体 美 全 面 发 展 的 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建 没 者 和 接 班 人 … … 这 些 问 题 都 需 要 在 进 … 步 加 强 和改 进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作 中 加 以解 决 。 ( ) 建 新 形 势 下 高 校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体 制 , … 二 构 进 步 加 强 和改 进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大 力培 养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