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练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帝国主义产期掠夺,国民政府搜刮,多年战争破坏,国统区经济趋于全面崩溃2、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国民经济得以恢复,为经济建设创造条件3、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计划经济4、一五计划: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②三大改造5、工业建设的成就: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鞍山钢铁,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6、三大改造:①方式: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建立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
②结果:1956年底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7、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工业化是核心,调整生产关系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十年探索1956-1966)1、中共八大:①对主要矛盾正确分析: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新中国良好开端,但缺乏经验急于求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挫折。
2、中共二大会议: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目标,特别是农业中浮夸风、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危害严重,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是指:生产关系的变革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⑤严重失误:1959-1961,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哪。
3、国民经济调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1965,基本完成。
三、“文革”中的经济1、1966爆发“文化大革命”。
2、国民经济严重影响,两年损失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高中历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内容解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二十年,可以分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56年秋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初到1960年秋,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又发动了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造成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从1960年冬到1966年春,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地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左”的错误在经济方面尚未彻底纠正,而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使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它从反面为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20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学习检测】一、单项选择题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留下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严峻。
回答1-2题。
1.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趋于全面崩溃的原因有()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③多年战争的破坏④美国撤消经济援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的表现有()①不会生产飞机②汽车制造产量极低③没有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④没有大型发电设备制造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重要建设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7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1]
‘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B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
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
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十页,共21页。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不仅发生于农业领 域,也发生于钢铁生产等重工业领域,故排除①;由题干中 的信息“‘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可知②的 表述符合题意;由题干中的信息“‘高产卫星’一词,1958 年有85篇”可知③的表述符合题意;由题干中的信息“1960 年,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shēngzhǎng)的规 律’”可知④的表述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B项。
第十四页,共21页。
2.“在人民公社期间……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
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
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
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
(zēngjiā)。”材料反映出( )
A
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在客观上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解析】题干材料肯定了人民公社期间水库(shuǐkù)以 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的建设,与平时对人民公社化否定 的观点不同,故选A项。B、C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 夸大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作用。
第二十页,共21页。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故A、C两项 不符合图示的信息;1961年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tiáozhěng)、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D项不符合 史实。答案为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 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 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的实行(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完成 了 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 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 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2)内容⎩⎪⎨⎪⎧①优先发展 。
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__________奠定了初步基础。
易混易错 “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2.三大改造(1)时间:1953年到1956年。
(2)内容:农民、手工业者参加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到________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关键点拨 农业合作社是新中国对个体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形式。
其好处在于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落后状况,并充分照顾了农民的困难和要求。
国家顺利解决了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
二、探索与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主要内容⎩⎪⎪⎨⎪⎪⎧①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 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一轮复习-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4.1978——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2年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 年)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952 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 复工作。 (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
3.三大改造: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 (2)结果:到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 制度 (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和__________ 在我国基本建立。
【图说历史】“一五”计划示意图
一、“一五”计划优先在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原因: (1)我国重工业基础特别薄弱。
原因:缺乏经验,不了解国情,急于求成;对经济规律和科学知识 教 认识不足;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不够健全等 训 教训:一适应:生产关系变革要与生产力相适应。三必须:必须发 扬民主,健全民主政治;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例:与下图漫画主题一致的标语是:
A.“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排斥市场经济 B.“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强调全民皆兵 C.“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 D.“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 强调时间和效益的重要性
(2)加强国防的需要。
(3)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验。 2.主要成就集中在东北地区的原因: (1)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2)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3)便于接受苏联援助。
三大改造前后中国社会结构对比
社会主义改造前 经济成分 阶级状况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存在着经济剥削和剥削 阶级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 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后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民族资产阶级转化为普通劳 动者,剥削阶级消灭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 力之间的矛盾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3.1956~1976 年经济建设的失误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提示:(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科学判断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左” 倾冒进,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九页,共40页。
2.实行一五计划 (1)背景:建国之初,我国是落后的________。 (2)内容:优先发展________,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________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 造厂、________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________ 奠定初步基础。
走向高考(ɡāo kǎo)·历史
人教版 ·高考一轮(yī lún)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页,共40页。
必修二
第二页,共40页。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三页,共40页。
第四单元
第 20 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四页,共40页。
目标(mùbiāo)定 位
第十四页,共40页。
3.政策调整 (1)背景:1959~1961 年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2)方针:________、巩固、充实、提高。 (3)成效:从________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十五页,共40页。
4.国民经济的劫难 “________”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
二、1.农业国 社会主义 2.大跃进 ③公共食堂 3.(2)调整 (3)1962 4.文革 1973 全面整顿
第十八页,共40页。
高中历史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含解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 右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公私合营企业”可以判定是三大改造中的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D2.“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
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
”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从歌词中“肥猪千斤多”的史实可以判定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
答案为A。
答案 A3.1958年5月27日,村民阿牛在日记中写到“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
”是因为当时在( )。
A.开展“三大改造”运动B.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C.庆祝“一五”计划超额完成D.庆祝“八大”胜利召开解析“三大改造”运动(1953~1956年),排除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是在1957年,排除C;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D;1958年,中共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4.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解析此题是因果分析型选择题,根据因先果后原理可排除C项,A项原因不全面,D 项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才是促使中共中央纠正错误的主要原因。
答案 B5.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复习练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复习练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6·焦作一模)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C )A.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B.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驾乎西制C.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D.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
A、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根据“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是希望驾乎西制,不是可以驾乎西制,字面理解错误,排除B。
根据“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机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说明洋务运动想依托民办企业,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2.(2016·淄博、莱芜二模)陈旭麓先生认为,(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决定了革命与改良在互相对立中又互相联结,在不同一性中具有同一性。
“同一性’,体现在导学号 38852256( A )A.发展实业B.变革方式C.领导阶层D.变革道路[解析] 无论是改良还是革命都是方法,究其根本而言则是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改良和革命本身就是不同的方式,故B项错误;革命中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改革中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引导,故C项错误;变革的道路,处于不同的目的会选择不同的道路,故D项错误。
3.(2017·泰安一模)苑书义在《中国近代史新编》中记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
”杨氏如此选择的最重要原因是( D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解析] (19世纪)90年代初,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重农抑商松动,在这并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练习(必修二)第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 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波折一、单项选择题1.从建国到 1956 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向是A. 由经济残缺到公民经济的恢复B. 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成立社会主义经济C. 由计划经济体系到市场经济体系D. 由农业国到工业国2.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此刻搞厂简单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此刻不一样了,销售有百货企业,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俭,我们好做事了。
”这反应当时①资本家的经营被归入国家资本主义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白手起家的劳动者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增强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达成A.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年lO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 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B.调换了农民踊跃性C. 出现了乡村城镇化趋向D.损坏了乡村生产力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人们往常依据文件资料研究历史,此刻以口述回想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悄盛行。
4.在“口述历史”的研究中,历史学家以前为“如何的人材能成为被访谈者”而争辩。
就研究上海知青问题来说,哪些人是适合的访谈对象①上海老知青②原市政府负责人③老邻居邻居④插队地域的农民A. 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以下最适适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是A. 红军战士长征日志B.解放早期的粮价颠簸状况C. 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D.文革期间的公众生活状况6.中国在 1952 年和 1962 年两个年度,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样点是A. 处于恢复和发展期间B.遭受严重的自然灾祸C. 经济发展基本处于阻滞状态D. 早期有问题,后期渐渐纠正7.以下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示当时中国还没有进入改革开放期间A.身份证、个体户、挪动电话、豪华住所区B.银行卡、个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行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饰热、流行衣饰8.我国的“二五计划”对计划达成时(1962 年)的粮食、棉花、钢铁产量提出了预约目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 第9课时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第9课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这一知识点,命题者常利用漫画或者结合图表、文字材创料设新情境,以题目中给的文献或图表等资料为载体设计题目,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利用的能力。
如第2019至2019年的全国Ⅰ卷、Ⅱ卷的第31题、41等,通过投资方向、图表数据、粮食政策考查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特点、“二五”计划经济建设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表现及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反思并吸取其经验教训。
【命题趋势预测】五年计划是中国持续推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中国发展不断上台阶的重要途径。
“一五”计划是计划经济时期最成功的,它顺利发动工业化并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二五”计划是个失败的五年计划,“大跃进”后出现“大跃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回顾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一五计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留下的智慧和经验,具有深刻教益。
今后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走向应与整个中国社会生活的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协调一致。
因此,暗含时下热点考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牢记主干知识】考点1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官僚资本;接受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建立起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3.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概念解释】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1)困境:除东三省,全国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困境出现的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破坏。
(3)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1)优先发展重工业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中国重工业的基础薄弱(历史因素);巩固国防的需要(现实因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外部因素)B.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因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原因——东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靠近苏联便于吸收苏联的经验、东北工业基础比较好。
)C.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由个体转为集体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所有制——由私有制转为公有制、经济体制——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的经济体制、分配制度——平均主义]B.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影响: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1)内容主要矛盾:其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工作任务:发展生产力,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意义: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2、八大二次会议确定了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反映了人民加速经济发展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思想倾向)(1)大跃进运动:A.内容:工业——以钢为纲,大炼钢铁;农业——以粮为纲,大放卫星B.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C.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忽视了社会客观的生产力水平、中国的基本国情。
高考历史总复习 2-4-1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2-4-1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2012·某某)认为,只有把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生产力。
因此,他提出“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
这反映出( ) A.在经济恢复工作中,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B.在所有制结构上,主X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C.在变革私有制上,主X采取强制措施D.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主X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答案] B[解析]两个“绝种”实际上是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私有制,主X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2012·某某)1949年,在《论人民某某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这说明已经认识到( )A.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化B.农业的社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D.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先完成农业集体化[答案] C[解析]材料强调了农业实现社会化对巩固社会主义的决定作用,进而可推知当时已经认识到旧有的生产形式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C项符合材料。
A项土地与农业社会化问题、D 项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问题都未在材料中反映,排除;D项“首要条件”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12·某某)1932年,某某X越华夫妇创办小吃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1954年,某某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越华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你认为X越华夫妇在改造中的命运可能性最大的是( )A.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B.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C.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也不能分享店铺的任何利润D.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但可以分享店铺的部分利润[答案] D[解析]在所有权方面,社会主义改造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排除A、B两项。
利益分配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施公私合营的方式,所以排除C项选D项。
4.(2011·堰城统考)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某某国史(上卷)》看到这句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之后,各抒己见。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一五计划”①条件: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54年《宪法》颁布②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④意义: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3)三大改造①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的赎买政策③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的探索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②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③1960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2)探索失误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3.经验和教训(1)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而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调整必须与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5)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0讲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练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6·广州一模)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通知,禁止农民随意(或经农村基层政府介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公私企业非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自行招雇农民工。
这一规定( D )A.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反映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基本国策C.造成了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短缺D.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控[解析] 材料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故A项错误;当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优先发展农业,故B项错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这一规定不会造成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短缺,故C项错误;国家禁止农民随意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和禁止城市公司企业自行招雇农民工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控的战略,故D项正确。
2.(2017·株洲一模)有学者认为,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生产模式虽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但因经济效益分散,不利于农业进一步现代化,也导致人文精神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和家族关系、圈子主义盛行。
依据其观点,国家要促进社会发展应推行( A )A.农业合作组织B.人民公社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D.土地流转承包[解析] 从“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生产模式”“经济效益分散”“公共意识淡薄和家族关系、圈子主义盛行”可知,这种生产模式是指小农经济,改变小农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是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分散的个体经营转变为公有的集体生产,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不是解决小农经济弊端的措施,故B、C、D三项错误。
3.(2016·青岛一模)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
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城市。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 38852270 ( C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经济全球化的要求C.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D.政府政策的鼓励引导[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58年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情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是在1953年“一化三改”中提出的,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与我国的户口制度关系不密切,故B项错误;1958年我国限制人口进入城镇,主要是因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激增,所以加以限制,近年来城市发展加快,所以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又放宽对城市户口的限制,故C项正确;政府政策的鼓励引导不能涵盖材料中户口制度的变化,故D项错误。
4.(2017·唐山一模)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表明( A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C.民主革命实现完全胜利D.“一五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解析] 据材料“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知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应为1953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民主革命实现完全胜利,故C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故D项错误。
5.(2016·南昌一模)“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________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歌谣空白处应该是( D )A.农业改造B.“大包干”C.公私合营D.人民公社[解析] 题干中“单干……互助……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的发展演变过程说明歌谣描述的是三大改造时期农业改造所建立组织的演变过程,农业改造并不是相关的生产组织,故A项错误;“大包干”也不是相关的生产组织,故B项错误;公私合营是工商业改造的相关形式,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是农业改造最后形成的组织形式,故D项正确。
6.(2016·东北三省四市一模)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
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
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
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
”依据材料可知导学号 38852271( D ) 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解析] 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还不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自由市场的作用,当时还未建立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材料指出了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消极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故D项正确。
7.(2016·石家庄二模)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
这表明( C ) 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C.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61年”及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考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的“调整”,即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五计划”是指1958~1962年,故A项错误;题目中牵涉的是工业与农业的国民经济结构的问题,并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中的大量职工返乡并非是因为工业建设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而是因为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需要加强“以农为本”,故D项错误。
8.(2016·九江一模)1958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国人民公社的未来几年做出估计:虽然会因遇到许多困难而“调整公社体制”,采取一些“可能会更实际、更符合地方条件”的措施,但中共“肯定会继续坚持公社的方针,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结合人民公社的有关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美国中情局对人民公社的预估不符合史实B.三年困难后中共被迫放弃了人民公社体制C.六十年代后公社内部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D.1992年深化改革后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解析] 人民公社体制存在时间是从1958年~1980年,美国中情局对人民公社的预估是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三年困难结束是在1961年,而人民公社体制放弃是在1980年后,故B项错误;六十年代后公社内部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是在1980年后,故D项错误。
9.(2016·日照一模)1960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
这表明( A )A.“左”的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B.农村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C.农业所有制形式出现重大变化D.农村经济形势趋于好转[解析] 由材料“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可知,中共中央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故A项正确;由材料“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可知,此时的调整仍是在坚持人民公社体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故B项错误;由《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得知,说明当时的人民公社体制依然存在,调整只是解决当时经济困难的一种暂时紧急措施,农业所有制形式没有出现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1960年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为此中共中央发布“紧急指示信”,故D项错误。
10.(2017·大庆一模)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这一政策( B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所学,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中央对农业物资的统购统销主要是推动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符合题意的是B项,A、C两项错误,题干中描述的不是基层民主建设,排除D项。
11.(2016·咸阳二模)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
在该“五年计划”时期导学号 38852272( B )A.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C.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五十年代的经济建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看出在这五年经济发展中农业两头好,中间差,重工业和轻工业相反,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衡,这正好符合“二五”计划时期的特点,正确选项是B 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2.(2016·永州二模)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
这一规定有利于导学号 38852273( C )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解析] 当时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主导,还没有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故A项错误;因此也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地方政府的调整会带来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6·常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