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法提
教育技术十名专家
9 李龙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
教育技术简历:
1958年开始从事电化教育工作,创建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馆、电教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和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倡导并组建了内蒙古高校电化教育研究会和全国北方地区部分高校电化教育学协作组。历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馆馆长、电教系主任、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和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负责人。现任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7 吴庚生
清华大学电教中心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 远程教育
教育技术简历:
1970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1970年3月至1993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光电子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1993年至今在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从事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现任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主任,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硕士站学科带头人;任中国电教协会副会长、中国电教协会工科高校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学校电教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技术组组长。
2 南国农
西北师范大学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电化教育
抗战后,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解放后,支援大西北教育,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冰开设了电教课程,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文革后,在教育部的组织下,与肖树滋先后在全国培训了三期电化教育课的师资和电教骨干,为我国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培养了第一批人才;起草了电化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计划,初步建立了"电化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成果和荣誉:
5 丁兴富
教育技术学博士点
办公室:教育学院426,电教大楼431 电话:010-62754677,62759993
姓名:贾积有 职称:教授 办公室:417
电话:010-62759992
陈丽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处长、远程教育研究
中心主任 交互媒体与远程学习实验室主任 研究领域:远程教育基本理论 电 话:010-58800558 Email:dragon-spring@
王翠萍 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409室
电话:+86 431 84536857 Email:wangcp954@
魏 来 副教授 电话:13944822283 Email:weil875@
023-68253900
电 话:010-58805483-802 Email:cgz_bnu@ 地 址: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 (100875)
教师姓名: 李小平 出生日期: 1957.06 联系电话: 68948136 通讯地址: 北京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王志军 E-mail:army.w@
地 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武法提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技术学院院长
研究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 网络教育应用 数字化学习环境设 计 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 智能教学系统 Email:wft@
地 址:北京新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100875)
李芒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李小平
王志军
张剑平、李艳 汪基德、蔡建东 李艺、张舒予、沈书生、庞明勇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赵 蔚、陈晓慧、郑燕林、李雁翎、王翠萍、 魏 来
北师大教育学部师资
姓名
职务
分管职务
石中英
教育学部部长
全面负责行政工作
褚宏启
教育学部分党委书记兼副部长
全面负责党务工作
黄荣怀
教育学部副部长
分管科研和信息化工作
顾定倩
教育学部副部长
分管行政、财务工作、社会服务工作
郑国民
教师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兼教育学部副部长
主持教师教育学院日常工作
李家永
教育学部副部长
分管人才培养、外事工作
高等教育研究所
洪成文教授李奇教授钟秉林教授·周海涛教授·周作宇教授乔锦忠副教授姚云副教授·林杰副教授·刘慧珍副教授·李湘萍讲师杜瑞军讲师赵应生讲师
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所
·韦小满教授·辛涛教授·王亚鹏副教授·温红博讲师·杨涛讲师·张丹慧讲师·张生讲师赵茜讲师·赵希斌助研
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
·焦青副教授·马利文副教授·王工斌副教授·傅纳副教授·苏立增副研究员王乃弋讲师·邓林园讲师·李蓓蕾讲师·李亦菲助研
教育管理学院
·蔡永红教授·程凤春教授·楚江亭教授·褚宏启教授·刘淑兰教授·毛亚庆教授·张东娇教授·苏君阳副教授朱志勇副教授·楚红丽副教授·牛志奎副教授·鲍传友副教授向蓓莉副教授余凯副教授赵德成副教授·徐志勇讲师贾雷霞讲师沈立讲师·姚计海讲师·赵树贤讲师
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丛立新教授·郭华教授綦春霞教授吴岩教授王本陆研究员·梁威研究员·陈红兵副教授·高潇怡副教授课·刘京莉副教授·杨明全副教授·易进副教授·曾琦副教授张春莉副教授·周逸先副教授杜霞副研究员·胡定荣副研究员·李小红副研究员苗逢春副研究员·田青副研究员·卢立涛讲师·阚维讲师刘英健讲师姚颖讲师·张行涛讲师
·冯晓霞教授霍力岩教授·刘焱教授)王懿颖教授·张燕教授洪秀敏副教授·李敏谊副教授刘馨副教授钱志亮副教授
优化评价体系,让课程教学评价“动”起来
优化评价体系,让课程教学评价“动”起来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存在不少问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建立网络评价平台,以期改善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不足。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网络平台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也必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因此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现状评价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
应围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发挥评价对教学、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现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面对的是教学时间少,教学班级多,学生人数多的现实问题,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处于应付的状态,对于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过程性评价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知道该如何结合实际,设计一个评价任务,综合地考查学生的能力,也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评价来促进教学开展。
许多教师对于如何设计一个符合评价任务的量感到困难,所以在评价时大部分教师用主观的观念来评价学生。
解决以上这些问题,不仅仅要依靠广大教师开展严谨的实践研究,还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在编制评价题目、实施和管理评价过程、汇总分析评价结果等方面都具有潜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二、评价网络平台的功能及模块1.网络平台的功能本平台是基于web的b/s结构的网络平台,是以满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提供给师生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为基本思路,以方便实用为根本目标的系统。
2.平台模块本研究开发的网络平台的功能模块结构如下图所示:(1)学生用户模块。
湖南省电化教育馆馆长杨颍调研指导吐鲁番市教育信息化工作
习活动产生,具体包括学习者标识、学习者知 趋势分析[J ] .电化教育研究,2016(4): 18-20.
识信息、学习行为信息、学习结果信息和学习 学业信息。通过对学习者与个性化学习系统的 数据不断分析来判断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做出 调整。
[3 ]
汤佳园.个性化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江西
行了全面介绍。在各区县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 分 会 场,各学校负责人、骨干教师通过远程视 频参加培训。
杨颖馆长一行在对援疆项目— 吐鲁番市 基 础 教 育 资 源 平 台 管 理 应 用 情 况 的 考 察 中 ,详 细 了 解 资 源 平 台 运 行 情 况 ,对 吐 鲁 番 市 教 育 信 息化推进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今后 将 进 一 步 强 化 教 育 信 息 化 援 疆 力 度 ,加强对接 联 络 ,定期将湖南省电教馆开发、采购的优质 教 学 数 字 资 源 带 到 吐 鲁 番 ,组 织 技术开发人员 通过远程方式对吐鲁番市平台进行调试升级, 充分满足吐鲁番市构建本地化双语教学资源的 需 求 ,并 在 “教 育 云”、视频资源建设等方面 给予支持,使吐鲁番广大师生能够更加便捷地 共享网络优质教育资源。
Hale Waihona Puke [1 ]The 1th In te rn a tio n a l Conference on Learn
图分析[J ] .中国电化教育,2015(5):50.
ing Analytics and Knowledge [DB/OL]. (2 0 1 1 -0 2 -2 7 )
[7 ]
吴彦文,罗小巧.知识点学习的智能评价[ J ] .中国
1 2 月 6 日,在吐 鲁番市 教 育局 举 办 的 中 小学校长、骨干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班,向吐 鲁 番 市 赠 送 总 容 量 为 2T 的 “湖南省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整合”视频资源。湖南省电教馆馆 长 杨 颖 、技 术 科 副 科 长 赵 建 军 、 纪 检 宣 传 科 副科长陈莎和长沙市雨花区长塘里小学校长 谢秀云等4 位专家还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 教馆资源建设专家共同为培训班作专题报告, 对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 中小学教师信息 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湘教云”等信息化建设 项目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
网络课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网络课程
教育技术学导论 学习指南
“教育技术学导论”学习指南课程简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引领学生步入该领域、了解该专业的导入性课程。
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刚进入大学不久的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课程目标1、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掌握学科核心思想、基本概念、关键问题、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把握和理解本学科的基本特征,形成广阔的学科视野;2、了解、体验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中的方法和成果,对专业产生兴趣,提高学习动机;3、通过项目研究,了解学科主要方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课程体系并做好自己的选课计划,实践常用的研究方法;4、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并行,反思已有学习策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与改善自己的学习能力;5、体验新技术带来的教学变革,分析其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课程对象1、大学二年级学生;2、学过《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数据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第一次接触专业核心课程;3、课程学习和未来发展方向不清晰。
三、课程内容以《教育技术导论》内容为主体,增加综合活动任务扩展的内容,内容框架包括三个方面:1、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2、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研究方法;3、教育技术的专业方向与新兴方向。
四、活动形式课程划分为6个学习单元:课程学习指导和5个单元活动主题(任务)。
围绕每个单元活动主题,自学电子教材,完成协作学习任务,开展课堂研讨。
五、评价方式1、课程总成绩=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60%;2、考试内容:以电子教材和平时协作学习、自学和汇报内容为主;3、平时成绩的评价内容:每次小组协作学习成绩+个人成绩。
六、学习建议2学分,每周课上时间2小时,每周课下学习时间至少为2-3小时。
七、师资力量1、课程负责人:黄荣怀教授(huangrh@ );2、辅导老师:衷克定教授(zhongkeding@)、武法提教授(wft@)、庄榕霞博士(zhuangrx@)、朱京曦博士(zhujingxi@)、吴娟博士(wuj@)、李葆萍博士(libp@)、张进宝博士(zhangjb@)、陈桄博士(teastick@)、方海光博士(Hg.fang@)、龚朝花(gongchhua@);3、助教:郑兰琴老师(bnuzhenglq@)。
电子书包中基于大数据的学生个性化分析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
电子书包中基于大数据的学生个性化分析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作者:武法提牟智佳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03期摘要:该文在对大数据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电子书包各学习系统生成大数据的缘由进行了分析,并以学生电子书包中电子学档系统所记录的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的大数据信息为分析对象,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个性心理学和学习分析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大数据的学生个性化分析模型。
该模型以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和学习评价个性化为分析维度,以相关的系统数据库支持为出发点,对系统中的学生个性化信息进行分类汇聚。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系统要素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学生个性化分析模型要素的关系框架,并从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个性化学习过程监控与指导以及个性化学习社区推荐等三个方向分析了学生个性化分析模型的实现路径,以期为今后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学生个性化学习分析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电子书包;大数据;学习分析;个性化分析模型;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一、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诉求与契机(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到以有效支持教与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诉求的新阶段。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中提出,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要在学生多样性、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上取得突破[1]。
“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是要建设“三通两平台”,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支持与政策保障。
因此,从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中可以看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在旨趣。
从媒体技术发展的实践轨迹来看,社会网络、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技术与教育的逐步融合,是媒体技术在以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为目标导向下自为性的结果。
武法提谈网络课程
武法提谈网络课程发布时间:2009-5-8 阅读:815网络课程建设武法提,男,1971年2月生,山东人。
1989年~1993年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1993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电子学系,师从师书恩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1996年9月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何克抗教授,199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2002年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自1993年以来主持或参加二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多项国家“八五”、“九五”、“十五”规划项目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学术著作两部,主编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网络教育应用》,参编教材或学术著作4部。
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前言:自98年教育部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国的网络教育活动了长足的发展,在促进教育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共享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传统面授课程搬家的情况,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在网络课程建设上有多年实践和研究经验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武法提博士就国内网络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
1. 请您谈谈我国在网络课程建设上的现状,有哪些问题,您有哪些建议?自1998年9月教育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国的网络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各试点高校开发完成的网络课程已达到两万门。
网络课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教育的质量,已经开发完成的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总体来说还不理想。
在网络教育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常常处于非主流地位。
在网络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网络课程的评价没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网络课程的可用性和共享性也比较差,绝大多数的网络课程没有按照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进行设计与开发,大部分从业者不太熟悉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个规范,更不用说以此为依据来指导网络课程的开发了。
教育技术学专业经典文献
教育技术学专业经典文献加 * 者为重点阅读书目。
*1.桑新民主编:《学习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桑新民等著:《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桑新民著:《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1。
4.李曙华著:《从系统论到混沌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5.[美]加涅著:《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美]加涅著:《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美]巴巴拉·西尔斯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美]迪克等:《教学系统化设计》(第六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美]Smaldino等:《教学媒体与技术》(第八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美]瑞泽等:《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美]戴维·H·乔纳森等编,郑太年等译,高文审校:《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王众托:《知识管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美]Wenger等:《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版。
16.苏新宁等:《组织的知识管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7.梁林梅著:《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爱尔兰]德斯蒙德·基更著.丁新等译:《远程教育基础》,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19.武法提著:网络教育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目标导向的小学STEM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
教学目标导向的小学STEM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作者:张屹高晗蕊张岩吴欢莫尉林利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04期關键词:解释结构模型;目标导向;STEM校本课程研发;课程实施一、问题提出多年以来,美国为保持良好的国家竞争力持续推动STEM教育,对提升国家经济实力,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起了积极作用。
我国2016—2017年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标准》等文件中也都倡导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跨学科教育、STEM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的持续性探索。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借助特定的学科(如科学、数学等)开展STEM教育的热潮持续不下,但纯粹的STEM课程因为缺乏课程标准、大纲及权威的教材等,教师在课程实施时对学科知识的有序整合和指向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主题安排等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教学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依托相关项目,本研究团队对接A小学一线教师,从事校本课程的设计、研发与实施等工作,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去“理解事实”,关注一线教师在STEM校本课程教学中的盲点,辅助其突破瓶颈。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教师在实施STEM校本课程时存在不知如何开展,信心不足,对未知的课程安排充满畏惧等问题。
STEM校本课程知识范围不确定,教学目标层级不明确,无明确的课程期望与需求,将会导致课程偏重于“做”的技术教育,忽视科学态度与素养、知识与方法、科技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研究者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法分析STEM课程教学目标系统,可视化教学目标结构关系,基于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主题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设计,研发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STEM课程。
二、文献综述(一)STEM校本课程研发STEM校本课程的开展通常以国家和地方课程为指导,迎合社会创新需求,彰显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工程设计、项目实践等为依托,以培养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态度,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为目的,具有课程开发过程相对简单、自下而上等特点。
从人机融合走向深度学习:范式、方法与价值意蕴
从人机融合走向深度学习:范式、方法与价值意蕴胡 航 王家壹(西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 机器深度学习在与人类的碰撞和交互中不断突破自身功能界限,以人机融合的态势持续促进人类深度学习。
本研究以人类深度学习为核心,基于人与机器在脑科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教育学跨学科视域下的人机一致性,从内涵、实施、机制和测评四方面展现“学习者中心设计”的人机融合,提炼深度学习范式,由此聚焦人机融合走向深度学习的方法,用真实情境、跨学科、智能化、大概念、“个性化—合作”学习、思维与创新等关键词阐述其具体路径,构建人机融合的教育新生态,提高学习者“真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 深度学习;跨学科;真问题解决;人机融合;教育新生态[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79(2024)02−0069−11深度学习拟架通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与技术之间的桥梁,关注人的高阶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可有效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学习者面对的“真问题”,通过“个性化—合作”的动态学习,进行“生理、认知与情感”的“三角互证”(胡航,2022),最终解决“真问题”。
“从人机融合走向深度学习”指以智能技术为表征的机器深度学习不断延伸到人类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在反复碰撞和交互过程中突破功能界限,以人机融合的态势持续推进人类深度学习。
本研究拟探讨如下问题:人机融合为什么能走向深度学习?人机融合怎么走向深度学习?人机融合的深度学习有什么现实价值和趋势?本研究基于跨学科深度学习视域下人与机器的一致性,从理论与实践中提炼深度学习范式,归纳人机融合的深度学习方法,阐述深度学习在人机融合教育新生态中的价值意蕴。
一、深度学习基础:人机一致性(一)人机深度学习的跨学科理解1. 深度学习计算机和教育领域对深度学习的认识同源。
单元学习环境设计
单元学习环境设计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只是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
国内外对学习环境的定义很多,从诸多方法来考虑。
(基于元认知的网络自主学习化境设计与研究 18)Wilson(1995)认为学习环境是这样一个场所,学习者在这里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并且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相互支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
荷兰学者Kirschner(1997)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能找到充分的信息资料和教育辅助手段的地方,借助学习环境,学习者能够有机会去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去构建定向基础,决定他们将介入的目标与活动[3]。
乔纳森(Jonassen,1999)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共同体一起学习或相互支持的空间,学习者控制学习活动,并且运用信息资源和知识建构工具来解决问题。
乔纳森认为,学习环境是以技术为支持的,在学习过程中技术是学习者探索、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工具,提出了认知工具和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并且还考虑了社会背景的支持因素问题。
国内对学习环境较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6年,朱晓鸽在其论文中指出,学习环境指的是一种面对面的发生在学生与学习资源交流的学习过程[4]。
杨开诚(2000)认为,学习环境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组合。
其中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人类教师等物理资源,还包括任务情境等软资源。
[5] 武法提(2000)认为,学习环境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与动态的学习进程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6]。
武法提博士认为学习环境的要素就不仅仅是支撑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学习资源),而且还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非物质条件。
何克抗、李文光(2002)两位学者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即信息)、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比如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等等。
人机协同学习:实践逻辑与典型模式
人机协同学习:实践逻辑与典型模式王一岩1 刘 淇2,3 郑永和1(1. 北京师范大学 科学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27;3. 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27)[摘要]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机协同学习成为未来学习的新常态。
人机协同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和机器的分工和有机协同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能,促进学生智慧和机器智能的共同增长,实现人机协同的教育智慧创生,完成超越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的复杂任务,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认知发展、思维提升和智慧养成。
人机协同学习需要以学习者的智慧增长为核心,重视人和机器之间的博弈与平衡,强化人机角色的辨识与动态调整,加强人与机器自主度的灵活转换。
本研究围绕面向知识掌握的“干预—自主”式学习、面向知识建构的“协作—探究”式学习、面向知识创造的“对话—协商”式学习,提出人机协同学习的典型模式,勾勒了人机协同学习的实践样态。
未来人机协同学习需要优化智能学习干预的模式与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加强人机协同学习模式的探索,探究人机协同学习的发生机制,以支撑和引领智能时代学习模式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人机协同学习;个性化自主学习;智慧学习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机协同教育[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79(2024)01−0065−08一、引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落地提供了新动能。
以智能导学系统、教育机器人、自适应学习系统、智能学习机为代表的智能教育产品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教与学的表征样态和实践模式(郑永和等,2023)。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机器的智能化水平,能够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内容、提供精准化学习干预,实现基于多轮人机对话的学习引导与启发(钟秉林等,2023),助力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学习环境设计与测评 研究学习空间的增强技术、设计优化和评测技术,构建典型的学习空间,开展
多场域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与评测。
系统化教育治理
研究多维度教育数据实时综合分析、教育治理动态仿真模型、大数据可视分析 等技术,建设教育治理仿真与决策示范平台。
以促进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为根本出发点,针对未来教育改革创新发展重
专家团队
Kinshuk
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研 究方向包括智能学习环境、学习分析、 移动学习、认知分析、互动技术等。
崔光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
为课程知识自动提取、计算认知与学习模型等。目前主 要从事思维与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思维教 学,数学教育,创新力培养,在思维能力和创新力培养 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在中小学校内教学和社会培训实践 中取得良好效果,并正在向全国推广。
合作导师
董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教
教育与科技战略
大需求,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引导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发展方向,提出教育科学
Hale Waihona Puke 4研究部署的政策建议,培育教育信息科学技术重大研究计划。
合作导师
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
生导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 任,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 组成员,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成员。承担教 育部“雄安新区智慧教育规划的编制”、“人工智能竞 争与对策研究”等项目 。
育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中国虚拟 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评审专家。研 究方向为STEM教育,项目化教学,教师TPACK知识与21 世纪学习等。
CAI课件的设计和实现
作者: 师书恩;武法提;李云程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中国电化教育
页码: 21-22页
主题词: 计算机辅助教育 课件开发 利用计算机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育技术 课件设计 学生学习环境 计算机技术 高等师范院校
摘要: 计算机辅助教学(以下简称CAI)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包括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
为了适应CAI研究和应用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巳在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设置了计算机辅助教育课,并把它定为主干课程,其中CAI课件设计是整个课程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课件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掌握实现课件开发的计算机技术。
本文将从设计思想、实现技术及功能特点等方面探讨CAI课件的设计和实现问题。
一、设计思想与其它教学媒体相比,CAI能够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进行学习,实现因材施教,能够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供教师分析教学结果时使用,能够创造一种和谐有趣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但是,作为。
北京师范大学20142015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课题名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吴向东
①当代价值理论研究②唯物主义与价值哲学研究
武法提
智能学习系统设计方法与开发技术
李艳燕
①基于挑战式学习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以智能机器人为例②基于社会语义网络的云课程关键技术研究③数字教研(学科)应用试点研究④基于语义上下文的知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
教师教育
朱旭东
①教师专业发展研究②教师的跨学科研究
庞丽娟
教师政策研究
胡艳
①中小学教师专业化进程研究②我国中小学教研组的历史研究
綦春霞
①数学课程与教材改革②中学生数学素养及其测评③英国数学教育研究
贾齐
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郑国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王蔷
①英语教师教育②课堂教学研究③教学法
程晓堂
英语教学
曹一鸣
①数学教学评价②数学课堂教学研究③数学教育国际比较
朱文芳
中学数学教育质量检测
郭玉英
基于科学概念进阶的教学设计模型研究
教育史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学
刘复兴
教育政策分析
尹力
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
余雅风
①教师的法律地位研究②高中教育立法研究③学校事故的法律责任与学校安全④在家教育立法研究⑤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
朱瑞平
①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培训研究②泰国中学高质量汉语教学体系研究与开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邹泓
①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认知神经基础及其培养②基于学校-家庭一体化的纵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上教学与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 原则
三、关于学习环境设计的方法 四、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
第五章 网络教育应用的多种形式 (1)
第一节 校园网
一、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校园网的基本应用
本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典型 校园网和城域教育网的结构、应用 能够设计一般的校园网解决方案, 并具有初步的评价校园网效益的能 力。 了解如何对校园网设计需求分析 的主要内容,了解校园网应用的主 要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以小组为单位, 设计一个校园网解决方案。
第三节 国家教育网
一、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 网简介 二、基于CERNET和卫星电视 教育网的现代远程教育系 统
了解CERNET的发展建设情况 了解计算机网络、卫星广播网 络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应 用。
第六章 网络教育支撑平台(1)
第一节 网络教育支撑平台 概述
一、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发 展历程 二、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理 论模型
二、《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特点 (3)
课程内容体系来自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内容常常重复 和交叉,体系不够完整;作为一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 理论性也还不够; 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实践,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 这门课的重要课型之一是实践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多 个项目实践活动。 课程将随着网络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一章 绪论》的内容和教学
(1)
第一节 网络教育和网络教育应用
一、网络教育的概念 本章是关于课程本身的理论,是 本书重点;应掌握网络教育的概念, 正确认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 系; 了解网络教育应用是随着网络教 育实践的深入而形成的; 了解本课程在教育技术学科中的 地位和内容体系。
二、网络教育的发展和网络教育 应用学科的形成
二、《网络教育应用》教材编写过程
如何从庞杂的现象、案例、实践经验等内容中梳理出一 个较为完整而严谨的内容体系;
如何对交叉混杂的内容进行章节划分,以避免内容的重 复和交叉; 从实践案例到理论总结:如何在现象中发现规律;
网络技术、网络教育政策、网络教育实践在什么逻辑点 上统一。
三、课程的内容和教学
一、课程介绍(2)
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内容包括课程的本体研究、对网络教育环境下 教师与学习者的研究、网络教学与学习过程的研究、网络教育资源 和网络教育支撑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 网络教育的评价研究等。 网络教育的本体研究包括网络教育应用的学科性质、理论基础、技 术基础; 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习者的研究关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习者角色 的转变; 网络教育资源的研究包括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库 的建设; 网络教育评价主要研究网络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的设计、网 络教育质量的认证等。
第五章 网络教育应用的多种形式 (2)
第二节 地区/城域教育网
一、地区/城域教育网的硬 件结构 二、地区/城域教育网的应 用
了解城域网的网络结构、服务 内容; 了解城域网应用系统的功能; 了解校园网和城域网在服务功 能上的主要区别 本节教学建议:以小组为单位, 设计一个城域网解决方案。
第五章 网络教育应用的多种形式 (3)
《第三章 网络教育应用的技术基础》 的内容和教学(4)
第四节 Agent技术及应用
一、Agent技术简介 二、Agent技术在网络教育 中的应用
本节让学生了解分布式人工智能 技术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得到迅速 发展; 了解Agent技术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了解Agent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 用方式和种类; 让学生了解MS Office中的Office助 手就是Agent的一种
二、《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特点 (2)
人们对课程地位的认识不断变化
开始时网络教育应用作为CBE的一章内容讲解 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丰富,形成独立课程,有了体系相对完整的 教材“九五”重大教育改革和研究项目《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确定《网络教育应用》为八门 主干课程之一。 2003年12月15-16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 技术学专业第五次工作会议上讨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发展 和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与教材建设问题,初步确定《网络 教育应用》作为教育技术专业或远程教育专业的方向课。 后续会议确定下来并招标教材
第六章 网络教育支撑平台(2)
第二节 网络教学支持平台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 支持平台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和卫星 网络结合的教学支持平台 三、多元化的网络教学支持 平台
了解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类型、 结构和功能; 了解“天网”“地网”相结合 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结构和功 能; 了解其它形式的网络教学平台; 了解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趋势。 本节教学建议:以小组为单位, 设计一个通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它是网络技术、教学论、学习论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边 缘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科学、通讯技术、教育学、心理 学、教育技术学等诸多的学科领域,体现出了明显的跨 学科性。
网络教育应用是从属于教育技术学的,从其研究内容看 网络教育应用是为了促进教学和学习而对网络教育资源 和网络教育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的 理论与实践。
三、网络教育应用学科的性质和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绪论》的内容和教学
(2)
第二节 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现 状与发展趋势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网络教育应用 当前的主要研究课题 建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研国 内外网络教育发展现状,总结出当 前网络教育应用研究的主要课题; 讨论课:影响网络教育应用效果 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 网络教学与学习环境》 的内容和教学(1)
本章是网络教育应用的自身理论, 也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 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一、学习资源
二、学习环境
本节构建了网络教育应用中的基 本概念体系,需要掌握学习资源、 学习环境的概念; 了解学习环境和学习系统、教学 系统的关系,这也是本节的难点;
《第四章 网络教学与学习环境》 的内容和教学(2)
第二节 网络学习环境下的 学习活动
一、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学 习活动
知识学习、问题解决、策略学习
二、对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 者学习活动的支持方式
学习支持:学习资源和工具、教学 策略
本节是网络教育应用基本理论的 逻辑起点;网络教育应用是从分析 网络教育中的学习活动入手进行研 究的; 在分析透学习活动之后,寻找网 络学习环境如何对这些学习活动提 供支持 学生需要掌握网络环境下学习活 动的种类和网络学习环境的支持方 式。
第二节 网络多媒体技术及 应用 一、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 术 二、流媒体技术及应用
本节重点让学生掌握流媒体技术 概念、原理和教育应用方案
《第三章 网络教育应用的技术基础》 的内容和教学(3)
第三节 虚拟现实技术及应 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与 类型 二、VRML技术及其应用
本节让学生了解虚拟现实的种类 和技术实现原理,重点了解VRML 等适合于网络教育的应用方案; 了解虚拟实验室的构成
《第四章 网络教学与学习环境》 的内容和教学(4)
第四节 网上教学与学习环境的设计
一、学习环境设计和教学设计 重点掌握学习环境设计和教 学设计分别是以学为中心和以 教为中心教学设计观念的落脚 点; 重点掌握学习环境设计的基 本原则:主动性、社会性、情 景性,了解原则的落实; 了解WBLED模型关于学习环 境的设计方法。 以组为单位调研教学网站网络 学习环境的构成
一、课程介绍(3)
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对象是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指以计算机网络、 卫星通讯网络和电信通讯网络为介质,在多媒体网络课 程为核心的学习资源构建的网络教育环境中展开教学与 学习活动进程的教育组织形式。 网络教育应用随着网络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一、课程介绍(4)
二、《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特点
二、《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特点 (1)
课程形成时间短,与实践结合紧密
网络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替代、整合、融合 在替代阶段: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在教育中简单使用;此时的网络教 育应用教材多为网络技术教材; 在整合阶段:实践更加丰富,探索网络应用于教育的方式、方法以 及对教育四要素的影响;讨论网络的有效性和如何促进有效性。这 个阶段的实践促使人们去思考很多理论问题,促进了课程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网络教育应用教材包括了网络教育环境、网络平台、课 程等。 在融合阶段:网络构成了基本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教育四要素相互 作用的教与学的过程与网络紧密相关。这个阶段的网络教育应用教 材更加体现教育技术特色,理论体系更加严谨。 由此可见:课程的形成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逐步形成的,是与实 践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第三章 网络教育应用的技术基础》 的内容和教学(1)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技术
一、网格技术 二、下一代Internet技术 三、无线网络技术
本章关于网络部分并没有过多 地介绍计算机网络,关于计算机 网络技术应当是另外一门课的内 容; 本节只是重点介绍了能够支持 网络教育的当前前沿研究的问题
《第三章 网络教育应用的技术基础》 的内容和教学(2)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 教学总时数:54~72学时 教学目标:1. 掌握网络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了解网络教育应用的理论和 技术基础;形成对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应用的完整认识,掌握网络教育环境 的内涵、构成要素和设计方法;理解网络教育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学会使用教育技术学的方法解决网络教育的问题; 2. 掌握网络课程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学会网 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开发技术;学会网络教育资源及资源库管理系统的规划、 设计和开发;掌握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功能结构和设计方法,培养不同应用 环境下对网络教育支撑平台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能力;能够运用教育 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规划和指导上述相关项目; 3. 了解网络教育的应用形式,掌握校园网、城域网的规划方法、应用方法和 管理方法; 4.了解网络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 5.掌握网络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技术,了解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6.了解网络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