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教导”走向“引导”
知识的引领一位老师的课堂引导技巧
知识的引领一位老师的课堂引导技巧知识的引领:一位老师的课堂引导技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
然而,对于学生而言,仅仅拥有知识并不足以实现真正的学习。
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良好的课堂引导技巧,以引领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位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技巧,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部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中,老师的引导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1. 问题导向:老师不仅仅是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自己的解释和见解。
2. 小组合作:将学生组织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和合作精神,促进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习。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以上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知识流动如此快速的时代,学生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老师在课堂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和评估所学内容。
1. 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或案例,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就所读内容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观点,并进行辩论和思维碰撞。
2. 比较与对比:引导学生将不同的观点、理论进行比较与对比,帮助他们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并培养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3. 提问技巧:培养学生的提问技巧,鼓励他们提出有深度和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
第三部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知识的引领不仅仅是灌输和传授,还需要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课堂引导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有效的课堂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是教师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引导中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信,促进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支持和配合。
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引导方案。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某一科目的学习兴趣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程度。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如故事讲解、情境设计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加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进行有效课堂引导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温馨、具有互动性的学习环境,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进行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引导中需要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能力。
对于知识的传授,教师可以采用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供学生反复巩固练习的机会。
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在课堂引导中,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时间。
教师可以设立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有时间组织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留出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身教为先家长如何成为孩子主动性的引领者
身教为先家长如何成为孩子主动性的引领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可或缺。
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和榜样,家长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身教为先,是一种让孩子通过模仿和学习来培养自己主动性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家长如何通过身教为先,成为孩子主动性的引领者。
1. 做一个积极主动的榜样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会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
因此,家长首先要做一个积极主动的榜样。
无论是处理问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还是在工作生活中展现出高效率和责任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当孩子看到父母在面对困难时不气馁、不放弃,努力克服困难,他们也会学会勇敢面对挑战,培养自己的主动性。
2. 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适当地给予他们自主权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让他们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比如,在家庭事务中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安排自己的时间表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主动性。
3.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拓展他们的视野和能力范围。
当孩子表现出对某项活动或技能感兴趣时,家长可以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学习,孩子会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和主动性,愿意挑战更多未知领域。
4.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和困难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进。
当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时,他们会更加愿意承担责任、展现出主动性。
5. 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作为家长,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时,家长应该认真倾听,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更加愿意表达自己、展现出主动性。
结语身教为先,家长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角色。
通过做一个积极主动的榜样、给予适当的自主权、鼓励尝试新事物、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倾听尊重孩子的想法等方式,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出良好的主动性。
教师如何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如何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未来社会中学生不仅需要获得知识和信息,还需要自如地运用知识和信息,为此当今教师的教学要立足于教会学生正确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一.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事物、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非智力个性心理因素的过程。
学习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环节。
就是说,每项知识技能的获得都是通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实现的。
感知即对材料、讲授语言、直观教具等进行感知;理解即将感性材料简缩化,进行思维加工,上升为概念、法则、规律等;巩固即将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巩固下来;运用即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进行实践,以形成技能和稳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过程,即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会学。
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学习方法是学生实现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明白事物道理和发展品德、智力、体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思路和非智力心理活动,因而学习方法也是多层次、多种类、多样化的。
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如教给学生记忆知识的学习方法、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以及掌握获得信息途径和信息加工的方法等。
教师要把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
另外,学生在校学校的时间及知识的参与量都是有限的,更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在工作中学习。
从这一点说,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因为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现实已迫使人们进行反思,学生不可能以结束学校的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学习要贯穿于人的一生,人们正在努力寻求从根本上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掌握自我摄取知识并会运用的方法。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的本质是为了学,学生的学是教的基础。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导者、组织者、指导者、检查者和总结评定者。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引导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指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索和思考。
然而,有效的课堂引导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几种教师进行有效课堂引导的方式。
首先,教师应提前准备好课堂引导的内容。
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收集相关的案例和资料。
这样,当学生提出问题或提供观点时,教师就能快速提供准确的解答和相关背景知识,从而使引导更有效。
此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其次,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导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使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固定思维。
而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运用各种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如提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理解知识、形成逻辑思维。
另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导时要灵活调整策略。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因此,教师在进行引导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情况灵活调整策略。
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自由和创新空间。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引导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学技术来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教学工具和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在线问答工具,让学生在课堂上实时参与互动;教师还可以使用教学软件,展示多媒体素材,提供更具体的案例和实例。
这些教育技术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更好地积极思考和表达。
最后,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导时要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主动参与讨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
同时,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引导的有效进行。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引言:课堂引导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然而,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从准备工作、问题引导、情感引导和反思四个方面探讨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课堂引导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应该熟悉所要授课的内容,并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
同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兴趣爱好,以便制定合适的引导计划。
二、问题引导问题引导是课堂引导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知识。
在进行问题引导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
其次,问题要有针对性,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相符。
最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引导除了问题引导,情感引导也是课堂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表扬和赞美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成功经验,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四、反思课堂引导结束后,教师应该进行反思。
教师可以回顾自己在引导过程中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同事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总结:通过准备工作、问题引导、情感引导和反思等步骤,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
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注重情感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进行及时的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引导水平。
只有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教学思维转换:从“传授知识”到“引导思考”
教学思维转换:从“传授知识”到“引导思考”教学思维转换:从“传授知识”到“引导思考”2023年,教育已经不再是纸笔铅华的时代,数字化教育已经代替了传统的教育形式,人工智能的引入,更是给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多便利。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教学思维也必须跟随着变革,从“传授知识”向“引导思考”转变。
“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是很多年来一直被采用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知识传达给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在当今已经过时,因为学生在更加自主地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是思考和探究,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储备和信息承载。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大量的知识变得很快就会过时,所以我们需要让学生捕捉到学习的精髓和本质,不断地学习、思考、创造和应用。
“引导思考”的教学方式,是在当今社会中获得成功所必需的教学思想。
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构建知识结构。
正是这些知识结构的建立,在人类历史上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在追求信息和知识的时代,需要我们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考和创新的方法和思想。
“引导思考”的教学方式,需要我们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新知识感兴趣。
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呈现新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生命力。
教师可通过实践、项目式教学、调查研究、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第二,唤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思考过程中相互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发掘问题,并且让他们学会寻找答案。
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和指导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他们构建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第三,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尝试,发现答案。
教师应让学生体验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让他们获得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从而发现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多元化教学的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科技应用等,帮助学生进行创新思考。
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教师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如何成为更好的课堂引导者
如何成为更好的课堂引导者在教育的领域中,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
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更好的课堂引导者呢?首先,要对所教授的学科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这是成为优秀课堂引导者的基础。
只有自己对知识有清晰、透彻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学生。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也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
通过与学生交流、观察他们的学习行为,能够更好地把握他们的需求,从而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关键之一。
在上课之前,要精心规划教学过程,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节奏紧凑、有序,既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又能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
课堂引导者还需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讲授法固然重要,但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
可以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解数学中的某个定理时,可以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解决,然后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发现定理。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定理,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提问技巧也是课堂引导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探究知识。
提问要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有层次,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要有开放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样重要。
一个宽松、和谐、充满鼓励的课堂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放松地学习,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得到认可。
除了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课堂引导者的重要职责。
如何像教练一样引导孩子学习和成长
如何像教练一样引导孩子学习和成长作为家长或者老师,我们都希望能够像教练一样有效地引导孩子学习和成长。
教练具备独特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并帮助他们充分发展。
本文将讨论如何以教练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方法和技巧。
一、建立积极的关系教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引导学习和成长的基础。
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相信他们的潜能。
学生需要感受到他们受到尊重和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指导和鼓励。
另外,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困惑。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练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设定明确的目标教练通常会与学生一起设定明确的目标,这有助于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设定目标时,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制定合适的目标。
目标应该具体、可行且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在实施目标时,教练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制定行动计划并监督他们的进展。
三、学生主导学习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教练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练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指导者,他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利用资源和工具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教练会提供适当的挑战和反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同时,教练还会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需求。
作为教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这可能意味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资源和评估方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时,要鼓励学生发展他们的优势,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来解决他们的困难。
通过关注个体差异,教练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和目标。
五、建立反馈机制反馈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教练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提供积极的肯定和建设性的指导。
如何发挥教导处在学生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如何发挥教导处在学生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教导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就像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引导着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那么,教导处究竟应该如何发挥其在学生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呢?首先,教导处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
这些计划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可能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知识技能;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更注重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要确保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音乐、美术、体育等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
同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避免课程过于紧凑或松散,让学生能够在有序的学习环境中逐步提高。
其次,教导处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引领者,因此教导处需要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
可以组织定期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们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还可以邀请教育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培训,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此外,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客观评价,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再者,教导处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学生学习档案,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进步情况。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比如,对于学习成绩下滑的学生,教导处可以与教师一起分析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还是基础知识薄弱,然后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
同时,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另外,教导处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竞赛、读书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小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
小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课堂引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发的重要环节。
它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元化的引导方式、合理的问题设计以及有效的反馈机制等方面,探讨小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课堂引导的基础。
小学教师应该以尊重、关爱和理解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被尊重和受到重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关心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建立起信任和互动的关系。
二、多元化的引导方式在课堂引导中,小学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引导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直接引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信息,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采用间接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去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合理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是进行有效课堂引导的关键之一。
教师应该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首先,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问题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相联系,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最后,问题的难度应该适当,既能够让学生感到困惑,又能够激发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四、有效的反馈机制有效的反馈机制是进行有效课堂引导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良好的反馈,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改正和提高。
在反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肯定学生的优点和努力,不只是关注他们的错误和不足。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有效课堂引导的重要目标。
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采用游戏化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教育的引路人教师的引导
教育的引路人教师的引导教育,是塑造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发展的基石。
而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引路人,他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导着学生前行。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维、品德、习惯的塑造。
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一颗爱心和耐心。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学生思维的引路人,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例如,开展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道德和价值观的塑造。
作为学生品德的引路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并且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学生。
教师应该传递正能量,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正直的品质。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讲述身边的榜样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并践行在日常生活中。
此外,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制定学习计划、梳理知识框架,并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挑战自我,养成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现今社会,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仅仅取决于其个人能力,更取决于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作为学生社交的引路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例如,在小组合作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项目,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和协作解决问题。
如何根据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进行课堂引导
如何根据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进行课堂引导引导是教师在课堂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项工作。
在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将从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进行课堂引导。
一、语文课堂引导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课堂引导。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或者给学生们朗读文学作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语言表达。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一个图片,让他们根据图片描述其中的内容,或者让学生们模拟一些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对话。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然后在一定时间内准备一个小报告。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数学课堂引导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
在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课堂引导。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教具或者图片等具体的物质形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用小球和容器来教授容量的概念,用秤盘和物品来教授重量的概念。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迷宫游戏,让学生在迷宫中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解决。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英语课堂引导英语是一门需要大量口语实践的学科。
在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课堂引导。
如何才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如何才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那就是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但如何才能真正做好这个引路人呢?这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去实践。
首先,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得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敏感,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当孩子愿意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时,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呢?这需要我们用心倾听。
当孩子跟我们说话时,停下手中的事情,全神贯注地看着他们的眼睛,认真聆听他们的每一个字。
不要急于打断,也不要急于给出建议,先让他们把话说完。
然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我们的理解,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能感觉到你很开心”。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我们在乎他们的感受。
信任也是至关重要的。
承诺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兑现,要诚恳地向孩子道歉并解释原因。
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或者隐私物品,给他们足够的个人空间。
只有当孩子信任我们,他们才会愿意听从我们的引导。
其次,以身作则是关键。
孩子更多地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听从说教。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诚实守信,那么自己首先要做到言出必行;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热爱学习,那么自己就要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爱心、懂得关心他人,那么自己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家人、朋友,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比如,每天晚上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坐在书桌前,各自学习或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一起去参加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再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急于替他们解决,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尝试。
比如孩子在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了难题,我们可以先鼓励他们自己多读几遍题目,看看能否找到解题的线索。
如何把教师“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学”
如何把教师“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学”自从我校提出“引领式课堂教学”以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其间,我们上了、听了、评了许多节研习课、探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等之后,围绕这个行为策略,做了种种有益的尝试。
薛宗营校长在教师大会上不止一次地强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必须具有五“性”:即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递进性,有效性,即所预设的问题不但定位要准,而且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具有一定的梯度,理应是真问题,必须有价值,有效果。
引领课堂教学的提出,不但使课堂有了神气,有了灵魂,而且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引领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的态度和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尤其要协助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学习的信心,有效改善“后进生”的心理状态,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
要求教师克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弊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生活走进课堂,把枯燥无味的知识与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联系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直观,协助学生理解知识,加强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教师的引领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或引领。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征,引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能够把自已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用于学习,就能实行相对独立的学习。
教师的引领层次性要强。
学生面对一个学习内容无法学会,其根本问题在于不具备独立阅读学习材料、理解学习材料内涵和思考解决其问题的水平,教和引导的着眼点应落在教会学生阅读、理解和思考,这就是在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从“管“转向“引”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从“管“转向“引”记得进入我所就职的第一所学校,学校的校长就问我:“你知道班主任有哪些工作?”那时,刚刚进入学校,将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班主任工作罗列出来,包括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
校长最后答了句:“嗯!”然后我走出了校长办公室。
对于那时的我,所谓的班主任工作恐怕只是纸上谈兵。
经历了四年的学习,现在的我对于班主任工作只能达到“知之者”的阶层,并努力朝着“好之者”前进,不断的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乐之者”。
但在我看来现代的班主任要逐渐将管理一个班级转化为引导学生们自我管理。
如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校,新的教师团队,新的生源,新的教育理念。
一切都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我怀着一颗平静的心上岗了!平静来源于我清楚地知道接下来我要做什么。
一、班集体的灵魂是集体荣誉感在一个全新的班集体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感就是团队精神,没有团队精神的团体将是一盘散沙。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有家人护着、宠着,因此他们有的逐渐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有的缺乏“集体”的概念,更谈不上集体荣誉,在班集体中,甚至出现为个人小事闹意见、打架、骂人等危害集体利益的行为,这些都是缺乏集体荣誉感的表现。
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注重通过集体来影响每一个人的思想,用集体的舆论、集体的作用和集体意识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1、集体感的建立案例在开学之初,我上的第一节班会主题便是——欢迎进入我们的家庭。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个人?什么是集体?学生纷纷发言,发言结束后,我说:“请个人站起来。
”学生都站起来了。
我又说:“请集体站起来。
”大部分学生站起来了,可还有少部分同学没起立,这时就有学生着急着嚷着:“某某同学,你不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吗?赶快起立呀!”仅仅只是两个指令,学生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我们集体中的一员。
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
教师的教导与引导
教师的教导与引导教育是一门崇高的事业,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扮演着教导和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教师的教导与引导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应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导与引导。
1. 教导的重要性教导是指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导不仅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和处世态度。
教导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导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教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办法。
最后,教导也起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德修养。
通过正确的教导,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2. 引导的重要性引导是指教师通过思维启发和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并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引导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主动思考和创造的人。
其次,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引导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充满信心。
教师的教诲与引导
教师的教诲与引导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使命。
教师的教诲和引导,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探讨教诲和引导的实践方法,以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个性化教育才能有效教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知识的输入,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引导和教诲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诲。
对于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多读经典名著,培养文学素养;对于喜欢科学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实验机会,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
只有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才能更好地教诲他们,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二、激发思维发展的引导教师的引导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他们掌握知识的本质和深层次的思考方式。
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通过思维碰撞,学生可以在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中获得新的认知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项目实践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激发学生的潜能与自信心教师的教诲和引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潜能和自信心。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力,并通过肯定、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比赛、文化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四、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教诲和引导不仅仅体现在言传身教上,更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资格证 引导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转变
教师资格证引导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转变一、引言教师的角色在不断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学生的需求。
如何转变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师资格证对引导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完成这一转变。
二、教师资格证的重要性教师资格证是教师专业素养的象征,从获取资格证书的过程中,教师们接受了系统性的培训和考核,使自己具备了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获得教师资格证是认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为教师们提供了转变角色的契机。
三、引导教师的定义与特点引导教师是一种新型的教师角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引导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师那样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提问、探究和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引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教师的转变之路1. 重新审视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引导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教师在转变为引导教师时,需要重新思考和设计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创设学习场景:引导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建立起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场景。
通过提供具体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将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3. 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提问、辅导和反馈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4. 评价与反思:引导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教师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并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
五、实践案例以某中学高中数学教师为例,他在转变为引导教师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策略:1. 设计开放性问题:在课堂上,他不再简单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出示一道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从“教导”走向“引导”
“教导”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控制,而引导重在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意识与人格尊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种支持性、鼓励性的环境。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引导意识不高、引导时机模糊、引导反思苍白还比较普遍。
因此,幼儿教师的教育定位亟须从“教导”向“引导”转变。
■李飞
教导即教育指导,其基本的逻辑思路是“问题→答案”,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或教育理念,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在成人的潜意识之中,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在知识、能力、经验、处世能力等方面都很薄弱,而教导幼儿、让幼儿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是他们的职责。
教导重“教”,强调的是教师的师道尊严,教师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的运用与完善,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控制,忽视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在教导的作用下,幼儿独立的思考空间会无形中丧失,也容易形成较强的依赖与低自信心理。
相对而言,引导就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其突出的是对幼儿的发展方向、成长轨迹、良好行为习惯的引领。
幼儿是发展中的人,身心处于未成熟状态之中,也就是幼儿的这种未成熟状态,决定了他们具有向前生长的力量,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
这一方面意味着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发展的视角看待幼儿的各种行为,并将幼儿的问题视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来应对。
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实践与学习活动,加强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交往等方面的引导。
在引导的价值取向中,教师能够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需求,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意识与人格尊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种支持性、鼓励性的环境。
引导多了一份尊重与理解,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儿童的行为及其意义,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认同和理解孩子们的感受。
在外培内研中重建教师思维
“办家长满意的幼儿园”,这是许多幼儿园的承诺,也成为许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根本思维方式。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推动下,一些教师可能在现实的困境与功利考量中舍弃了自己的专业身份,背离了自己的教育立场,一味地迎合社会或家长,这在一些急需赢得社会生存份额的民办幼儿园尤为如此。
而迎合就意味着放弃立场、失却根基,如此一来,幼儿的成长就可能出现“拔苗助长”的状态,最后可能是幼儿获得了在知识或技能上“满意”的成绩,但他们个性、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可能就被“遮蔽”了,这也成为幼儿园“小学化”在一些地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重建教师思维,首先要不断调整教师看待问题角度,不断改进思维方法。
关注家长的意向无可厚非,但真正的教育主体是幼儿,而幼儿是发展中的人,还处在不断的成长之中,每个幼儿身上都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力,如何基于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亟须调整的思维视角。
幼儿作为一个不成熟的人,他们身上必然会出现多动、规则意识不强、自控能力差等问题,如果仅仅从控制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有可能扼杀了这些幼儿原本所具有的创造性人才的特征。
其次,要正确认识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引导意识以及教师自身成长的关系。
单一的思维方式不仅会使教师囿于封闭的、求同的视野中,忽略了幼儿成长的丰富性与特殊性,更会带来
自身专业成长的故步自封。
再其次,通过外培内研,可以促进教师超越自身思维局限的自觉。
幼儿园可以通过“国培”、“省陪”等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着力培育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骨干教师,进而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与榜样作用,在园本研修、课题研究中为教师创造资源共享、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环境,从而促使每个教师结合自身惯有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层面来改变对问题与现象的看法。
实际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在于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在于指导孩子怎样做人。
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幼儿行为的准绳,而是促使幼儿去发现这些准绳。
在实践中提升教师观察能力
由于幼儿处于认知、身体、情绪、个性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初步形成时期,不仅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个体差异性,而且具有动态发展变化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幼儿既有共同的生理、心理特点,也有各自不同的经历、兴趣爱好与个性特征等。
如何把握引导时机,如何在最佳的时空范围内给予适时地诱导、引发,从而真正实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更考验着教师的观察能力。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综合性的要求,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观察是了解幼儿的最佳途径,是教师实施有效引导的前提,也是教师细心与责任心的重要体现。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幼儿都在通过不同方式自由、自发地展现着自己真实的一面,也许在成人眼里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幼儿的世界中则可能充满了好奇与美妙,“为什么”是他们想象力丰富的最直接体现。
教师应该充分保护儿童好奇、好问、好动的自然天性,把握好引导时机,支持并鼓励幼儿独立探索,允许他们大胆想象,调动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求知欲,从而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所拥有的直接经验。
对于不同的观察者,也许会用相同的语言去描述所发生的一般行为或一些外显的行为,但优秀的教师却能够解释隐藏于表面背后的其他事物,并能够充分理解幼儿活动的价值以及正在发生的学习,他们不会去贸然介入幼儿的活动,也不会凭借已有的经验去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如何”,他们更在乎提供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气氛,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到自由的创造氛围。
同时,给予幼儿最大的信任,为其提供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创造新作品的机会。
另外,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还要遵循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及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引导到符合现实与科学的轨道上,使其得到正确的、适切性的发展。
在教育叙事中构建个性化理论
“在游戏活动中引导的效果如何?”“引导时机把握得是否合理?”“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增强引导素养?”可以说,对引导的反思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但如果教师的反思缺乏理论的支持,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的教育行为或教育事件上的浅层次的就事论事,就很有可能导致反思的苍白与形式化,所谓的反思并没有真正拓展教师的视野,也无法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引导的价值所在,从而也无法通过针对性的学习与经验积累来提升自己的引导素养。
缺乏理论是引导反思苍白的重要原因,但如果无法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建立起必要的沟通路径,其反思的苍白同样不同避免。
对幼儿教师来说,讲述一日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可能是他们最擅长的,而基于教育、为了幼儿发展讲有关教育的故事正是教育叙事的应有之义。
教师正是通过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改进、重建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在思维深处将自己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联系起来,或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当下发现的问题联系起来,不断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构建个性化的理论有了生成的可能。
(作者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