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了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如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科学课、艺术课等。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研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国家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
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农村普通中学,实行了“绿色证书”教育,以形成有农村特点的课程结构。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课程性质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2001年11月19日)教基〔2001〕28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现将供实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验区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到我部基础教育司。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⒈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⒉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
表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说明1.表一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表三、表四是根据我省实际分别制定的义务教育分科类和综合类的课程计划实施表,供各地选择。
各地在制定本地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范围内作调整。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各市、州依据本文精神,结合当地实际作出相应调整,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3.地方和学校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共占课时总量的16%~20%,该部分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课程层次化、多样化的体现,各地在课时的具体分配上要体现课程均衡性原则;其它学科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
学校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4.课程的设置既有分科课程,又有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由各地依据当地实际选择开设。
七至九年级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有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5.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具体要求按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鄂教基[2001]16号)执行。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一节进一步指出,要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部分,还列举了许多教学活动案例。
这一切都是为了鼓励历史教师实现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受到各地中学教师的欢迎,他们积极贯彻《历史课程标准》,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历史活动探究课就是其中之一。
活动探究课将学生查找历史资料,参观历史文物古迹、阅读分析史料、辩论、表演小话剧等整合在一起,构成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核心的新课型,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但是,由于处于探索阶段,教师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笔者曾听过一些历史活动探究课,感觉是在演戏,其他听课老师也有同感。
而且,由于要突出学生的活动,体现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短短45分钟内安排了太多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每一项活动都是匆匆忙忙,草草了事。
谈不上有什么吸引力,更不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另外,活动安排比较多也使得教学内容分散,不知道通过这节课要给学生什么东西。
总之,历史活动探究课虽然在形式上已经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但是活动之后能留给学生些什么?是否达到了历史教育的目标?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要使历史活动探究课做到既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历史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首先澄清一些历史活动教学的理论问题。
只有理清了思路,才能使历史活动探究课设计得比较合理。
2001年中国大陆基础教育改革
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7、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15
人与自然环境:强调自然与环境 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家一级财政拨专款资助
在14所重点大学设立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25
构建一个民主、开放、科学的 课程改革过程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过程系统
结构系统
26
过程系统
设计过程
决策过程
评价与反馈
实施过程
27
设计过程
现状调查 国际比较
形成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引进竞争机制
强调广泛合作
组建课程 改革国家项目
重视基础研究 1. 国际趋势 2. 现状反思 3. 需求分析 4. 学科发展 5. 学生特点 强调课程专家 与各项目组专 家的不断对话 交流与合作。
3
校长、教师认为 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50% 40% 30% 20% 10% 0% 校长 教师
4
基础知识与技能 公德 政治信念 分析解决问题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动手能力 美的态度表现 搜集利用信息
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长(%) 74 46 19 17 15
2001年中国大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朱慕菊 刘坚
2001年12月
1
一、现状调研
二、国际背景 三、组织方式 四、改革目标
五、几点突破
初中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解读1
解 读
滕州市教研室 朱邦伟
• 一、关于课程表与课程名称 • 二、关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 三、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四、关于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指标等级
标准
• 五、关于教学档案材料归档整理
2009.2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几个问题 2
一、关于课程表与课程名称
(4)生命教育领域,从生理、心理、伦理方面,指导学生关注生命
与和 谐关系。如:生活技能、安全教育、学习方法、心理健康、 智力游戏;
(5)艺术探究领域,如:民族乐器、油画欣赏; (6)体育与健康领域,如:趣味游戏。
2009.2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几个问题 19
3.学校课程开发需要考虑的九个要素:
(1) 课程目标 (2) 课程内容 (3) 学习材料 (4) 学习或活动方式 (5) 教学策略 (6) 教学组织 (7) 评价方法 (8) 时间安排 (9) 空间和环境 也可参照省《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 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包括: 课程性质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 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等内容。
2009.2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几个问题
9
(二)课程名称
1.政治:7-9年级:思想与品德(思品) 2.体育:7-9年级:体育与健康(体健) 3.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地校)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实)
2009.2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几个问题
10
(三) 课程表编制
均衡分布:根据遗忘规律,学科不要间隔时间 太长;也不要太集中,如化学等每周只有两节课的。 更不能出现同一学科的课程一天中编排两节课。 学科中的分支学科或模块,均应以大学科名称 出现。如小学的写字、说话等课程均应放在语文学 科中,所有的地方与学校课程均概括为地校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中3-8年级的信息技术可以单独出 现。九年级的研究性学习或基本能力课程均应呈现 为综合实践活动,即使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扩大了基 本能力或综合学科比重,也不能出现复习的学科课 程名称,更不能出现地理、生物等学科。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doc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反馈到我部基础教育司。
教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现将供试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验区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进行组织实施。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到我部基础教育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附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山西运城新绛县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和答案解析
山西运城新绛县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和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为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老师让学生分组合作,把点燃的火柴放进二氧化碳气体的瓶中,并观察瓶中的变化,这种教学方式属于()。
A.实验法B.练习法C.演示法D.探究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
老师让学生分组合作,观察瓶中的变化属于实验法。
故本题选 A。
2.与课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课外活动是( )。
A.科技活动B.学科活动C.体育活动D.社会活动答案::B解析::学科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是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因此,与课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课外活动是学科活动.故选B。
3.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是()。
A.机械学习B.发现学习C.接受学习D.观察学习答案::B解析::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C.品德评价法D.情感陶冶法答案::A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是桃树和李树有芬芳的花香和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吸引行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人们在树下走出一条小路。
比喻为人诚挚自然会有强烈的号召力而深得人心。
这体现的是榜样示范法。
B、C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情感陶冶法侧重的是从情感的层面进行陶冶.与题意不符.故选A。
5.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沟通B.升学率C.学生发展D.学校绩效答案::D解析::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的重要标志。
6.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答案::B解析::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鲁教基字〔2002〕19号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的通知各市教育局、各大企业教育处:现将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教基〔2001〕28号)转发给你们。
根据我省实验区的实际,我厅对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做了进一步细化,制定了《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请认真贯彻实施。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各实验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对实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厅基础教育处。
附件: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计算;2、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9年级授课时数为33周);3、表格内各门课的周课时安排为指导性意见,各实验区在执行时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1992年和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安排表和课程设置表
1992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表小 学初 中九 年合 计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 二 三 小学 总课时 中学总课时学 科思想品德 1 1 1 1 1 1 204404思想政治 2 2 2 200语 文 10 10 9 8 7 7 6 6 5 1734 568 2302 数 学4 5 5 5 5 5 5 5 5 986 500 1486 外 语Ⅰ 4 4 272272 Ⅱ4 4 44400 400 社 会 2 2 2204历 史 2 3 2 234608地 理 3 2 170自 然 1 1 1 1 2 2272702物 理 2 3 164化 学 3 96生 物 3 2170体 育2 23 3 3 3 3 3 3 544 330844音乐332222111476100576美术222222111408100508劳动1111136336劳动技术222200周学科课时232424252525323327496430748038活动晨会(餐会)每天10分钟班团队活动111111111204100304体育锻炼4444443338163001116科技文体活动周活动课时55555544410204001420地方安排课程2233335544166704周课时总量3031323333333637366528363410162*表示外语课按水平Ⅰ开设的周学科时数和地方安排课程的时数;如果外语课按水平Ⅱ开设,则初中三年级的地方安排课程时数减去4课时,为1课时。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年 级九年课时总计(比例)课 程 门 类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八九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思想 品德 思想 品德 思想 品德7~9%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地理) 3~4%科学科学科学科学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7~9%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20~22%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13~15%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外语外语6~8%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 与健康 体育 与健康 体育 与健康10~11%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9~11%综 合 实 践 活 动16~20%地方与学校课程周总课数(节)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学年总时(节)910 91010501050105010501190119011229522。
(整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
(整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是规定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根据我国《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家制定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确保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标准统一。
一、课程设置原则1. 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3. 遵循教育规律,突出教育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整合,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6. 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置内容1. 国家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
2. 地方课程:包括地方历史、地方地理、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3. 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开发的课程,包括学科拓展、实践活动、特色教育等。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1. 课程实施:学校要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确保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2. 课程评价: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课程管理:学校要加强课程管理,确保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四、课程设置标准的特点1. 全面性:课程设置涵盖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2. 基础性:课程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培养。
3. 灵活性: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地区、学校和学生差异,给予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主权。
4. 实践性:课程实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创新性:课程设置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保障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标准统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课程性质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12
1992.8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 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试 行)》
13
2001.11
表1-3.我国各时代的小学课程设置
1953年 (四二 制) 1963年 (六年 制) 1978年 (五年 制) 政治G4-5 1981年 (五年 制) 思想品德 1992年 (五年制 与六年制 并存) 思想品德 2001年 (六年 制) 品德与生 活G1-2、 品德与社 会G3-6 语文 (*各学 段均包含 识字与写 字、阅 读、写 作、口语 交际、综 合性学习 五个维 度) 数学 (*各学 段均包含 数与代 数、图形 与几何、
文化节、 运动会、 远足等; 晨会、班 队会、科 技文体活 动等由学 校自主安 排)
描述
[←1]
根据张建文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史论》和顾明远主编的《世界教育大事典》(江苏教 育出版社2000年版)整理。
语文(分 阅读G16、作文 G3-6、写 字G1-6)
语文(分 讲读G16、作文 G3-6、写 字G1-6)
语文
语文(分 讲读G15、作文 G3-5、写 字G1-5)
语文
算术(含 珠算G56)
算术(含 珠算G56)
数学
数学
数学
统计与概 率、综合 与实践四 个维度) 体育 图画(含 绘画剪贴 等) 音乐 体育 图画 体育 美术 体育 美术 体育 美术 体育 艺术(或 选择美 术、音 乐)
手工G1-3 音乐 音乐 自然常识 G4-5 音乐 自然G3-5 音乐 自然 自然G5自然G5-6 6(含卫生 常识) *“第一、 二、三学 年不设常 识科,教 师应将自 然、社会 等常识, 在语文及 其它各科 教学和课 外活动联 系进 行”) 历史G4-5 地理G4-5 历史G5-6 地理G5 (有条件 者可开设 外语G56) 外语G3-5
2001小初高各科课程新标准doc
2001年小学、初中、高中各科新课程标准小学、初中部分(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有如下特点: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求和进度,是指导学校教学工作
的基本依据。
学校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好各个学期的教学进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新的评价观念和方法,强调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
德、文化知识、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以及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还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本土化,既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充分考虑我国的教育实际和传统文化特点。
总之,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指导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
它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4.8
《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1
1988.9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初中课程由以往与高中合并设计改为与小学合并设计;含“五四学制”和“六三学制”两种方案
12
1992.8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名称由“教学计划”更改为“课程计划”
274
学年总时(节)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的小学课程方案
序号
颁布时间
文件名称
备注
1
1952.2
《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
四年制初级小学和两年制高级小学
2
1952.10
《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1953年停止推行
3
1953.9
《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年 级
九年课时总计(例)
课 程 门 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思想
品德
思想
品德
思想
品德
7~9%
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地理)
3~4%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
(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7~9%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20~22%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13~15%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6~8%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与健康
体育
与健康
体育
与健康
10~11%
艺术
(或选择音乐、美术)
9~11%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16~20%
地方与学校课程
周总课数(节)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4
1954.2
《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5
1955.9
《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6
1957.7
《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
7
1963.7
《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8
1978.1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
9
1981.3
《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历史G5-6
历史G5
社会(G3-5/G4-6)
地理G4-5
地理G5
地理G4
(有条件者可开设外语G5-6)
外语G3-5
(外语G4-5)(*有条件者可开设)
外语G3-6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
(*“劳作在各科教学的实验、实习中和课外另定时间教学,不列入教学科目内”)
13
2001.11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试行)》
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整体规划
表1-3.我国各时代的小学课程设置
1953年
(四二制)
1963年
(六年制)
1978年
(五年制)
1981年
(五年制)
1992年
(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
2001年
(六年制)
政治G4-5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品德与生活G1-2、品德与社会G3-6
生产常识G6,(教材地方自编);
四年级以上每年劳动半个月
兼学(即学工、学农、学军,四、五学年每年4周;一、二、三学年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适当参加一些兼学活动)
劳动G4-5
劳动(G3-5/6)
周会(*主要进行德育和时事政策教育)
课外活动(分自习G1-5、体育活动G1-5、周班、队会G1-5、科教文娱活动G1-5)
活动(分晨/夕会每天10分钟、班团队活动G1-5/6、体育锻炼G1-5/6、科技文体活动G1-5/6)
综合实践活动G3-6(含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学校机动时间两周,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图画(含绘画剪贴等)
图画
美术
美术
美术
艺术(或选择美术、音乐)
手工G1-3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自然G5-6(含卫生常识)
*“第一、二、三学年不设常识科,教师应将自然、社会等常识,在语文及其它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联系进行”)
自然G5-6
自然常识G4-5
自然G3-5
自然
科学G3-6
历史G4-5
语文(分阅读G1-6、作文G3-6、写字G1-6)
语文(分讲读G1-6、作文G3-6、写字G1-6)
语文
语文(分讲读G1-5、作文G3-5、写字G1-5)
语文
语文
(*各学段均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维度)
算术(含珠算G5-6)
算术(含珠算G5-6)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各学段均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