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城市热环境定量分析与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转移机会成本核算——以福州市为例
贵州大 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unl f uzo nvrt N trl c ne ) ora o i uU ie i G h s y( aua Si cs e
V01 2 . 1 . 9 No F b. 2 2 e 01
元 J谢 高地 、 春霞 等 研 究 人 员 计 算 出 青 藏 高原 , 鲁
每 年 的生态 服 务 价值 达 到 9 6 .9 ×1 ¨ 超 33 0 元 ,
出了人类 社 会 的 产 值 。这 些 研 究 都 是 对 特定 区域 或 特点 土地 利 用类 型总 体服 务价 值 的估算 , 本 s技 术和 生 态 系统服务 功 能价 值 相 结合 的 方 法 , 讨 土地 转 移机 会 成 本 核 算 探
的一 个新 视 角 , 为土地 转 移 生 态补 偿 标 准 的确 定 提 供依 据 。研 究 结 果表 明 : 18 20 在 9 6— 0 6年 期
间 , 州市 土地 利 用结构 发 生 了较 大的 变化 , 中发 生 变化 的 土地 利 用 面积 为 4 5 8 4 m , 福 其 6 7 .5 h 占 福 州 市土地 利 用 总面积 的 4 ;9 6— 0 6年 福 州 市各 土地 利 用 类 型 转移 的 机 会 成 本分 别 为 耕 % 18 2 0 地 >未利 用土地 >建设 用地 >林 地 >水 体 , 单位 面积机 会 成 本从 大到 小依 次 为 : .2x1 元 ・ 8 0 0
h ~ 、 . 5X1 元 ・h ~ 、 . 5 × 1 元 ・h 一 、一6 3 0 m 7 8 0 m 72 0 m . 7 X 1 元 ・h ~ 、一 l . 3 X 1 元 ・ m 6 8 0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论文299个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论文299个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研究2、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3、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建构研究4、网络环境下信息共享与着作权保护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5、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6、促进创新的专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7、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8、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9、中国动漫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10、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11、微信“朋友圈”研究12、公共基础设施的BT模式运用研究1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监管政策研究14、中国SNS网站盈利模式研究15、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探索16、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研究17、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研究18、论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9、网络公共事件传播中微博伦理失范与规制研究20、中国P2P网络借贷政府监管问题研究21、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菏泽市为例22、国有企业EVA价值管理研究23、长沙市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利用研究24、微信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研究25、我国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及质量保障体系研究26、中国城市社区养老体系建构研究27、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28、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29、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30、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1、网络舆论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影响力研究32、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及其优化研究33、我国演艺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的问题与建构研究34、基于新型网络DEA模型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效率研究35、我国产学研共生网络治理研究36、危机中的地方政务微博:媒体属性、社交属性与传播效果-中美比较的视角37、小产权房规制政策研究38、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39、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40、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政府危机管理41、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动因、模式与绩效研究42、众包科学:网络传播语境下的公众参与创新43、系统论视角下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群演进研究44、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构建与实现--服务型政府视角的研究45、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研究--以C市食品安全监管为例46、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机制研究47、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养老模式选择研究48、我国“三规合一”实践、问题和对策研究49、电子商务环境下税收征管体系的完善研究50、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51、微博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52、上海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53、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研究54、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研究55、驱动创新的文化要素系统层面解析56、新时期我国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研究57、浙江省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研究58、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伦理思考59、论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的沟通60、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事件管理的研究61、往届世博会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启示62、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及制度创新63、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安全问题研究64、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探讨65、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问题研究66、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67、我国现行海上执法体制的理论分析及对策研究68、湖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研究69、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比较研究70、云计算服务模式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71、高等教育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测度研究72、我国区域创新的效率测度与合作治理研究73、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74、我国银行业金融监管研究75、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监管模式研究76、三网融合的政策研究77、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研究78、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79、基于开放式实验室途径的我国科技管理运行机制研究80、首都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81、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以福州市鼓楼区为例82、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研究83、中国地方政府购买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84、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研究85、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86、知识流动视角下科技政策绩效评价研究87、新媒体时代共青团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宜良县共青团工作为考察对象88、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以福州市为例89、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研究--以农行江西省分行营业部为例90、居家养老中民间组织的角色和作用91、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研究--兼论昆明市食品安全问题92、云南省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PPP投资模式探索93、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94、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效果分析--制度分析框架下的研究95、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96、取消药品加成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97、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98、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重庆文化产业为例99、大学新生课余时间管理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2006级新生为例100、街头摊贩占道经营治理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101、当代中国工会维权职能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102、构建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机制研究103、我国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估问题研究104、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研究105、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作用106、我国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研究对象107、社会联系、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情绪问题相关研究108、公立医院应对暴力伤医的危机管理研究--基于4R理论的分析109、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110、税收“营改增”政策对昆明市交通运输业的影响研究111、收入分配视角下的个人所得税研究112、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政府环境审计研究113、完善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114、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115、我国地方税制改革问题研究116、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考117、从国外经验谈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信息化118、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探析119、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研究120、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热”中的“冷”思考121、我国金融危机防范研究122、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研究123、食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研究124、我国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作用及对策研究125、职业福利补充功能的定位--基于中国企业职业福利转型视角的研究126、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研究127、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研究128、构建服务型政府视域下的电子政务研究129、798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130、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131、我国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政策研究132、和谐社会和民主政府视野下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133、中美创业板制度比较研究134、中国药品风险管理实践研究135、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革研究136、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137、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之对策研究138、突发公共事件下媒体作用与管理研究139、基于效率评价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政策体系研究140、知识产权政策多维效果研究--基于政策过程新范式的探讨141、广州地区高校协同创新研究142、公共部门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43、论我国电动汽车的推广策略144、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政策改善研究145、网络时代下人民法院司法公开146、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研究147、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148、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山西省本科院校为例149、网络监督功效分析与深化发展研究150、我国学前教育的政府职能分析--以陕西省的学前教育为例151、完善我国药品监管的制度建设研究152、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问题探讨153、中国动画产业链研究154、基于胜任力的上海市公务员培训模式研究--以上海市政府机关公务员培训为例155、将信访纳入法治的轨道--转型期信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156、项目管理的应用与实践研究157、政府办公立医院规模及财政补偿研究158、大数据在政府统计工作中的运用研究--以云南农产品生产者价格调查为个案159、近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160、医院“品管圈”管理的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研究16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以郑州市为例162、中原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163、关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164、物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65、国防生培养模式研究166、论我国资源税政策改革的思考167、天津市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168、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基于G大学个案分析169、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及运作对中国之启示170、论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171、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研究172、我国工程建设招投标监督机制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173、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以上海高校为研究实例174、我国食品安全危机预防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175、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机制研究176、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综合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177、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模式选择178、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合作创新机制研究179、基于发展能力模糊评价的知识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180、肿瘤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181、基于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的转基因技术接受度模型研究--以转基因食品为例的实证分析182、杭州市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研究183、珠海建设智慧城市的对策研究184、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185、中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探析--以辽宁省高校为例186、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187、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社区管理模式为例188、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研究189、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探究--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为例190、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应对--以7.23动车事故为例191、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研究192、网络“虚拟社会”综合治理研究193、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194、我国基层政府执行力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195、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电子商务的监管研究196、地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策略研究--以TZ学院图书馆为例197、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研究198、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研究199、我国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与土地政策研究200、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研究201、北京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对策研究202、民间资本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203、我国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研究--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分公司为例20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研究--以深圳某政府机关业务部为例205、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地方税制改革研究206、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207、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208、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209、深圳市智能交通发展研究210、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问题研究--以无锡为例211、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角色与政府应对212、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213、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研究214、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215、高校危机管理防预体系研究216、街道办事处职能发展趋势探讨217、我国粮食储备布局研究218、论当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管理219、微博时代政府危机公关研究--以江苏省政务微博为例220、我国延长退休年龄的国际经验借鉴221、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22、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223、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224、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2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湘潭市为例226、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模式研究--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为例227、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以莲花大道二期工程为例228、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研究229、当前中国文化产业财税金融政策研究230、公立医院员工绩效考核问题研究--以天津市某公立医院为例231、商业保险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持机制研究232、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33、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研究234、地方政府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研究--以常州市为例235、当前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236、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37、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238、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239、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240、征地拆迁问题研究241、湖南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模式研究242、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243、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职能244、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问题的研究245、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管制246、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评价体系研究247、我国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问题研究248、“互联网+”背景下的荆门市人社系统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249、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研究--以昆明市西山区永和里社区为例250、基于社会网络的大学生微博从众行为分析251、多元共治理论下我国保健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研究252、会计诚信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253、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研究--以H大学为例25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问题研究--以云南省省本级为例255、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问题研究--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256、我国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研究257、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以淄博市张店区为例258、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探析259、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60、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问题研究261、中国煤炭价格机制改革政策初探262、我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模式创新研究263、上海养老机构社会化运作的研究264、征地拆迁引发的政府职能思考265、公共政策过程理论视阈下中国异地高考问题研究266、医务人员隐性知识传递网络及影响因素研究267、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268、大部制背景下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以佛山市为例269、三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研究270、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以广东省农村扶贫实践为例271、我国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问题研究--以杭州为例272、政府审计体制的制度缺陷分析与改革建议273、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74、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75、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实践探索276、高校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77、城乡统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278、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79、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80、基于公平原则的我国个人所得税效果分析与改革建议281、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包头市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以青山区为例282、中国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研究--以长春市为例283、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上饶市为例284、我国基层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85、高职院校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对TZ 学院的个案分析286、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287、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旧城改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潍坊市旧城改造为例288、改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研究289、现阶段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290、公共治理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者管理问题研究291、优化我国纳税服务的策略研究29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分析293、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294、农村环境治理的经济学分析295、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实证分析与政策研究296、产学研合作对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影响力研究297、农村社区2型糖尿病筛查及初步干预研究298、基于知识网络的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机理研究299、石林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的城市形态演变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设月 地周 长、 面积 等标度 计 算分维 数 ,其计 算 公式如 下 .
D=2n P4)I A} 1( / ,n(
w l I B t G S y cal l i bo ̄ l d ct l h cuat ng ur 0n fa o r di e ins r n In eco l nay ef m ns o uba dsw ud a lz of o he
T , 究城市形 态演变 的规律, 对 梳理城 市发 研 于
£ 量 * 目 , 目 ; m
进
自 目
自* * 域 # t . 砖
∞城 算 目
女
展脉络 ,准确把 握城市 发展方向 、科学进行城 市 规划等 诸多方面 ,有着 重要的现 实意R , 是城 也 市规划 殛相*学 科的研 究热点。
有 目格维 教法 、半 径维 数法 、边界 维数 法三 种
。
本文 主要 利用 边界 维数 法 ,即利 用 城市 建
^b
T s hipop er p ̄po e m eho whih s d 0 t d c e s nax t y t o ev f oJ T u on
F z o SQ x u h u G n e ompl e
的主要 方法有特征 值法 、丹形研究 、网络拓扑 分 22 空 向甸 洼
班 《 m 地
* #
变, 说 城市进 ^相对稳定 发展 阶 段 通过计 算
* 枉 # 展 ^ 秆
目日 .
分罐数 D ,可 以在时间 序列上 对 分析 城市 外部
形态洼 变历程。 目前 ,关于 城市 形态 丹形 研究 的 方法主 要
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水 网密 度指数 - ( A × 河 流 长度 / 区域 面积 +A l a k × 湖库 ( 近 海 )面积/ 区域 面积 +A 。 × 水资 源量/ 区域 面积 ) / 3 式 中 :A -一 河流 长度 的归一 化 系数 ;A l a k — — 湖库面 积 的 归一化 系数 ;A — —水 资源 量的 归一 化系数 。
表1 生 物 丰度 指数 分权 重
2 0 1 3年第 6期 ( 总第 7 8期 )
1 3
福 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 其动态变化分析
2 . 2 . 1 . 2 植被 覆盖指 数 植被 覆盖 指数 的分权 重见表 2 。 植 被 覆盖指 数 =A ×( 0 . 3 8 x 林 地 面积 +0 . 3 4 x 草地 面积
2 . 2 . 1 . 4土 地退化 指数 土地退 化指 数分权 重见表 3 。
-
+O . 4 × ( 1 0 0 -A c o D  ̄ C O D  ̄放量 / 区域 年均降 雨量 ) +O . 2 × ( 1 0 0
■ 幽
环 境 科研
H A I X I A K E X U E
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1 . 福 州市环境监测站 2 . 福建省环境监 测中心站 翁笑艳 郑洪萍
[ 摘要 ] 该 文依 据 国家环 保部 颁 发 的 《 生 态环境 状 况评 价技 术规 范 ( 试 行 )》 ,对 福 州市 生态环 境 质量 及其 动态 变化进 行 了 分析 与评价 。结 果表 明,2 0 0 8 年~2 O 1 1 年 ,福 州市辖 区生 态环境状 况指 数 ( E I )在7 4 ~7 6 之 间,生态环 境质 量居于优 、良水平 。
1 研 究 区概 况
城市生态学调研报告
12.您觉得河中水质怎样? A;淸澈 B:较混浊 C:混浊且有异味 D:臭
• 附:本次调查问卷
13.如果觉得不好的话,您觉得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如:河边商业、居民非法排放污水、钓鱼、河道被水泥砌上 了(自然净化过程被破坏) 14.您心中的理想河岸是什么样的? A:有固化河岸B:半自然半生态C:自然原始的
3.老年人显得更沉稳,在36%认为固化的河岸更好的人中,多数是考
虑美观、整洁和安全,并提出城市中的河流就应该有固化的河岸。
• 1.公众对理想河岸的选择
• 另外,在接受调查的民众中,我们随机对其中10多人询 问了其是否听说过“河道固化”, 结果无人知晓。而另 一方面,河道的固化工程却在人们身边悄无声息的完成了。 这首先反映了民众对河岸乃至河道的漠不关心。人们对河 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河水上:对于河,公众首先想到的是水, 看到的也是水。 • 经过固化后,福州市河流河水水质普遍变差,然而大多数 百姓只看到了河水本身的问题, 如污水、水流动性差、 水中垃圾等,却不能建立河岸生态系统与河水水质的联 系。从这一点看,公众的生态意识还不够、生态宣传不够 普及,城市生态学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 河岸固化(硬化)
5. 砍掉河道两岸的树木,会使河水易受阳光影响而水温变化大。这 不利于水中生态平衡的建立。夏天水温高时,可能导致传染性病菌和 病虫在水中大量繁殖,危害人民健康(埃及的一条著名大型引水渠就 引发了钉螺大量繁殖、使血吸虫在沿河流域蔓延的情况,至今没能治 理);
• 河岸固化(硬化)
• 访谈实录
• (晋安河段)在河边住有一家三口,他们对新修的河岸还比较满
意,认为既美观又大方,安了护栏使得河道安全了,小孙子在一旁 玩耍,两个大人也放心了。唯一的不足就是河岸绿化差了一点。至于 水质差,他们认为这是因为河水不流动的原因。
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上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关系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貌 属典 型 的河 口盆地 , 区位 于盆 区 中央 , 城 盆地 四周被 群 山峻 岭所环 抱 , 内地势 自西 向东 倾斜 , 利于气 境 不
流流动 , 热岛效应 明显 ; 内地形复杂 , 境 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 , 北部为山地 , 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 明显. 研究 区除了包括福州市建成区外 , 还包括其周 围部分 区域 , 区内土地覆盖类型复杂 , 包括耕地、 林地、 建设 用地、 域 、 水 未利 用地 等 .
研究选取 20 4月 6日 A T R影像数据 , 04年 SE 采用数据为 L B和 A T 9 , 1 S 0 J 数据已进行 了几何校正和
辐射校正. 由于研究区范围横跨两幅影像 , 首先在 E V 平台上将两幅影像进行镶嵌 和拼接 , NI 然后利用研
收稿 日期 : 0 80 -1 2 0 -52 基金项 目: 建省 自然科学基金 (0 704 ) 福建省科技厅科技项 目(0 6 5 2 ) 福 20 J35 ; 20F09 . 作者简介 :陈松林 ( 9 4 ) 男 , 16 一 , 福建南安人 , 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 事 自然地理 、 遥感 和地理信 息系统应 用方 面 的研 究 .
植被覆盖度或植被指数是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和性质的重要标志 , 也是城市热环境生态化 的重要指示 性指标. 由于植被可将大量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潜能 , 从而减弱太阳热辐射效应 , 致使植被覆盖 区 的温度低于裸地或其他无植被覆盖的地表. 地表温度与植被信息的关系已成为城市热岛研究的热点之一 , 国内外学者做 了大量研究 娟 . 由于地表温度和植被信息受多种因素 的影响 , 二者之间关系相 当复杂 , 目 前 仍无 定论 . 同学 者采 用 的方 法不 同 , 到 的结论 也不 尽相 同. 不 得 本文 在前人 研 究基 础上 , 从不 同土地覆 盖
城市热环境分析与优化研究
城市热环境分析与优化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热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热环境是指城市内部与周边地区的热空气的变化。
高温、热岛效应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城市热环境进行分析与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城市热环境分析2.1 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城市热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指的是城市与周边地区的温差。
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建筑物的密集度增加以及大量的人造热源等因素,使得城市比周边地区更加炎热。
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分析,可以了解城市热环境的现状,并为进一步的优化研究提供依据。
2.2 热辐射热辐射是城市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等表面的辐射热会向周围空气传递,形成一个热辐射的过程。
通过对热辐射的分析,可以了解城市内不同建筑物和道路的热辐射特性,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第三章城市热环境优化3.1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通过运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等手段,减少建筑物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在城市区域增加绿色建筑的比例,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热环境。
3.2 生态修复城市绿地的种植和生态修复对城市热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在城市内增加绿地,可以增强城市的蒸发散热效应,减缓城市地表温度的上升速度,改善城市热环境。
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水体和湿地等,进一步优化城市热环境。
3.3 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进行管理和优化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其中包括了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多个方面。
通过智慧城市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城市的能耗,减轻城市热环境问题。
第四章城市热环境监测与预测4.1 监测技术城市热环境监测是对城市内热环境进行实时观测和数据采集的过程。
通过运用各种监测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可以准确地获取城市热环境的数据,为热环境优化提供参考。
4.2 预测模型基于城市热环境的监测数据,可以建立预测模型,预测城市热环境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趋势。
关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若干研究和思考——以福州市为例
域 发展的矛盾 日益突 出 , 同时造成 相 当程度 的损 失。城市发
展 战略规划 一方 面正是为政 府应对竞 争 , 高城市竞 争力提 提 供一种技术 上的帮助 ; 另一方 面通过 区域分 析研究 , 城市 向“ 决策者 讲述 真理 ” 现城 市和 区域 的共 同发 展 。( ) 实 3 就城市
( ) 区域的角度分析 , 2从 一种 新的认识 被普遍接 受 , 即以 中心
来说, 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是全球化 时代 , 城市 面对快 速多变 和严峻挑战 的环境 , 为求得 自身的发
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 是地方城市 政府 “ 自下而 上” 主导城 市 发展的一种 尝试 ; 是对 我 国现有 规 划体 系变革 的先导 。 也
t i ,t e lg l tt so r a e eo me tsr tg c pa n n , s w l a t e ain h p wi e ma trp a n n n mme it o s u - h s h e a au fu b n d v l p n tae i l n i g a e l s i r lt s i t t se ln i g a d i s s o hh d ae c n t e r t n pa n n e e a s ic s e . i l n i g w r o d s u s d o l
维普资讯
20 0 7年第 7期 总第 19期 0
福
建
建
筑
No ・2 7 7 oo V0 l・1 9 0
F i n Ar h tcu e& Co sr c in ui cபைடு நூலகம்i t r a e n tu t o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的变化福州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城市拓展史,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旧城改造,到90年代末掀起的新区建设,城市的路网、水电、桥梁、公园、广场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人民生活质量得到空前提高。
使福州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对大多数城市来说,城市综合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城市的景象、规模和格局;同时,城市景象、规模和格局的改变又都引导和决定着城市综合建设的布局。
对福州这座城市来说,不论城市格局还是城市综合建设的布局,都是从“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两个方面进行破题和书写的。
这两个方面或平行或错落地铺展而开,便拉开了变革福州城市格局的大银幕,上演了一出精彩大戏。
一、旧城改造告别“纸裱福州”时代“纸裱福州”是人们对老福州的一种形象称呼,因为,在老福州的中心城区,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木结构棚屋,让人感觉福州就是一个木屋子遍布的城市,以至于在那个时候,福州遍地可见另一样东西,就是用来储水灭火的大水缸。
福州的旧城改造,正是针对这种状况铺展而开的。
历经近10年的大规模旧城改造,让福州这个城市几乎彻底改变了木屋遍布的“木屋”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林立、整洁的高楼。
截至目前,福州市已经改造了苍霞、上渡、菖蒲、安平等几大旧屋片区,累计搬迁了12050户、84.5万平方米。
在这个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台江苍霞新城改造工程。
2000年的7月,占地218亩、历经300多年风雨的苍霞棚屋区正式拆迁改建。
次年8月,41幢住宅楼和1幢写字楼组成的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的苍霞新城全面落成,3400多户居民顺利回迁。
3400多户居民,13000多人口,众多原来居住在棚屋的当地老百姓终于告别了怕风、怕雨、怕太阳、怕火灾的无奈生活,住上了崭新、整洁的高楼。
除了木屋子遍布的“纸裱福州”特征之外,老福州的另一个特点是中心城区面积小,几乎只有东街口、五一路之间的一个极小范围,就像一个巨人蜷缩成了一小团。
因此,在大规模进行“纸裱福州”的旧城改造工程的同时,福州市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市区“拓城运动”。
城镇生态环境规划方法研究及实例分析教材(PPT 50张)
•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城
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协调社会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
走以往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先污染、 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避 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 效益,而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1.1.2 研究意义
• 要实现小城镇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 展,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 态环境保护是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 • 在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力等理论研 究的基层上,确定指标体系,建立模型, 结合具体的科学测算生态环境容量,以 此为基层确定发展规模、人口规模、小 城镇结构、功能性质,才能制定出科学 合理的生态环境规划。
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
• 生态环境规划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进展 • 分析总结小城镇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环境规划学、系统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为指
导,研究生态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 根据规划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背景或现状资料,对生 态环境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情况进行预测,在调查
和预测的基础上确定规划目标及其指标体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以双水镇为例,通过对生态绿地、自然 景观、农业生态、环境现状、重点污染 源等生态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根据环境容量理论,指出双水镇存在的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通过对双水镇人
口与社会发展、环境压力的预测,确立
双水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体系。
• 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
• 而国内目前对于小城镇环境污染类型和
(3) 小城镇工业化与环境研究 • 工业化对于小城镇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小城 镇工业化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未得到足够 重视,并在如何保护环境方面缺乏对策。 • 在大中城市工业化进程中,会对周边小城镇的环境和 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福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与分析
21 0 1年 8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UNNAN GEOGR P C A HI ENVI RO N ENT RE EARC1 M S 4
Vo . 3, No 4 12 . Au .,2 1 g , 1 0
福 州 市 城 市 化 与 生 态 环 境 协 调 性 评 价 与 分 析
地 区的城市化水平都有所提高 ,福州作为一个沿海 城 市 也 不 例 外 。城 市 化 与 生 态 环 境 是 一 种 相 互 作 用 、交互耦合 的关 系 J 。在城 市 化 迅速 发 展 的过 程
城 市化 进程 中人 口的密集 、产 业 的集 聚 和城 市 规模 的扩 大 给 城 市 生 态 环 境 带 来 了 一 系 列 负 面 影
任 芳, 林 忠, 李 晓
( 建 师 范 大 学 地 理 科 学 学 院 ,福 建 福 州 3 00 ) 福 50 7
摘要 :从协调性的视角 ,对城市这 一复合 系统 ,构建城市化 与生态环境 两个子系统 。采用主成分分析 法和模糊数
学 法 ,对 福 州 市 的 城 市 化 与 生 态 环 境 的 协 调 性 发 展 进 行 了评 价 。 结 果 表 明 :福 州 市 自 2 0 00年 以来 城 市 化 和 生 态
环境 的发展都有所提高 ;福州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 的协 调性呈 波动发展 ,至 20 0 8年处 于濒临失 调的状
态 ,且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滞后 于城市化的发 展 ;福 州市土 地资源 的紧缺 、经济结构 重型化 和工业 “ 三废” 排 放量等原 因将会长期影 响福州市城 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 的发展 。
0 引 言
城 市 化是 人类 社会 发展 的必然 趋 势 和经 济技 术 进 步 的必然 产物 ,是一个 国家 或地 区走 向现代 化 的 必 经 阶段 ¨ 。城 市化 进程 中的资 源 与环 境 问题 一 直 J 是 学术 界关 注 的课 题 之 一 ,早 在 1 9世 纪 末期 就 已 经 开始 。 国内许多学 者 对这 方 面进 行 了研究 :方 创琳 指 出 ,随着 城市 化进 程 的加快 ,城 市化 作 为 一 种重 要 的形式 ,正在对 周 围生 态 环 境 造成 现 实 的或
福州大学二○一○届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名单
黄春晖
95
材料学院
氧化石墨烯/氰酸脂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韩秀栋
林起浪
96
材料学院
嵌入不同MnO2的钌锰活性电极的研究
王才姑
邵艳群
97
材料学院
有序介孔碳材料的硬模板法合成及苯酚吸附性能
林丽璀
俞建长
98
材料学院
脉冲电沉积纳米晶Ni-Co-Fe-P合金镀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王建阳
戴品强
99
材料学院
脉冲电沉积工艺对过氧化聚钨酸法制备的WO3薄膜性能影响
黄韵岑
吴英杰
20
数计学院
分布式在线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谢振哲
吴英杰
21
数计学院
文本倾向性分析中文情感词的识别及分类
陈澄宇
林世平
22
数计学院
基于SVG的WebGIS中空间数据分析的研究与实现
孙 鸽
郭朝珍
23
数计学院
基于Xquery的GML查询研究与实现
连伟鹏
汪璟玢
24
数计学院
智能小车运动系统与语音控制的设计
袁耀锋
30
化学化工学院
VB族氧簇M3O7-/0/+、M3O8-/0/+(M = Nb, Ta)的理论研究
黄 靖
黄 昕
31
化学化工学院
掺铜ZnS纳米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
胡启昌
陈建中
32
化学化工学院
基于碳量子点/SO32-共反应物电致化学发光检测SO2/SO32-
任淑艳
池毓务
33
化学化工学院
利用荧光法检测三聚氰胺的研究
肖 霄
刘树滔
福州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状况分析
井 冈 山大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un l f ig a gh nU iesy( a rl cec ) o ra o n g n sa nv ri N t a S i e J t u n
城 市的发 展 ,其生态 环境 问题 日益突 出 ,城市 化与
生态 环 境之 间 的相 互 协 作与 制 约 关 系 已成 为 城 市 生态 地理 学、环境 学和生态 学 的主要研究 对象 。经 济一 环 境协调 性
Th o r n to g e t e h b n z to n h c o c le io e c o dia i n de r e bewe n t e u a i ai n a d t e e olgia nv r n e tke t a i h lv l utt r m n p t h g e e ,b he c u e r n c d g e it i e tl w e 1 Co i d t b n z to nd x he e o o i a n r n nt o pld ha mo i e r e man an d a o lve . mb ne heur a i ai n i e ,t c l g c le vio me
U 刖 吾
着 城市经 济水平 的提 高 ,城市生 态环境质 量呈现 倒
城 市化是 当前学术 界研 究的热 点 问题 ,伴 随着
‘ ” 的演 变规 律 ;在 国 内,中 国城市 化 引发 的生 ‘ 型 U 态环 境 问题也激 发 了国 内众 多的环 境学家 、经济 学
家 、生态学家 和地 理学家 的研 究兴趣 ,从 城市化 引
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性——以福州为例
城一面 ,趋于同一 。发展和 重塑城市特色 已经成为一个 日益 紧迫的 问题 。 [ 关键 词] 城市 中图分 类号:T 9 文献标识 码:A 文章编 号:1 7 -7 9 2 1 )0 1 14 1 U8 6 1 5 7( 0 O 2 0 1 —0
当 今世 界, 中国城 市在 “ 球化 ”的浪潮 下 正在变 得 越来 越相 似 。发 全 展和 重塑 城市特 色 已经成 为一个 日益 紧迫 的 问题 [] 1。本人 认 为 “ 城一面 千 ”之 弊 除 了政 府 部 门对城 市 规划 编制 思 路亟 须 改进外 , 主要 要通 过创 造 城
和人 文 精 神 。二 是 不 少 城市 规 划 设 计 手法 抄 袭 趋 同 , 且设 计 缺 少 文化 内
涵 。追求 大体 量 的建筑 物 、大 规模 的建筑 群 ,导致 城 市面 貌千 篇 一律 ,致 使 一些 独具特 色 的历史 性城 市和历 史 文化街 区被 单调 的新 建筑群 所淹 没 。
翥 A V
糕 冀
论 城 市 绿 地 系 统规 划 的特 色 性 以 福 州 为例
一 一
林祥辉
( 闽江学院 艺术系 福建 福州 30 0 ) 5 18
[ 摘
要] 当今世 界,中国城市 在 “ 全球化 ”的浪潮下正在变 得越来越相似 。昔 日多姿 多彩 、各具地方特 色的城市 风貌迅 速消退 :城 不分大小 ,地 不分南北,千 绿地 系统 特色 规划
景观 和 生态 效益 ; 同时 ,乡土 植 物往 往 是本 地人 们最 为热 悉 的植物 类 群, 人们 对本 地植 物 往往 寄托 着更 深 的情 感 ,从 而赋 予植 物 以人性 的 内涵 ,形 成独特 的城 市植 物文 化 。20年 2 5 0 4 月2 日,福 州市 人大 常委 会通过 《 于严 关 格 执 行< 州市城 市 绿地 系统 规 划> 强 “ 福 加 绿线 ”管 理 的决 定》 。这 个规 划
城市热环境的研究与规划设计
城市热环境的研究与规划设计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成为城市热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地区温度相较于周围地区升高的现象,这是由于城市建筑物、人口聚集、交通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和规划设计非常重要。
城市热环境指城市的气象环境,在城市中发生的热过程对城市的温度、大气环境、人体健康等都有影响。
研究城市热环境,不仅可以对城市规划提供依据,更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
城市热环境的研究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
首先,城市地貌和气候对城市热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城市中心地区温度较高的原因是城市建筑物和人造表面的热吸收和辐射。
此外,城市中心地区人口的聚集使得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这也是城市热环境研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其次,城市热环境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大影响。
高温天气会导致人体体温升高、脱水等现象,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健康。
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合理设计绿地和水体,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和降温的场所。
在城市热环境规划设计中,必须注意合理规划城市空间,通过适度增加绿地、水体等方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同时,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降低城市人口密集区的温度,并提高热环境生态化程度。
一些节能低排放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城市热环境污染,例如减少交通污染和建筑物能耗。
同时,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如何运用新材料,为城市热环境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之,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和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合理地规划城市空间,减少城市因素对气象环境的影响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也是为人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
城市环保数据分析与应用
城市环保数据分析与应用城市环保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城市环保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环保工作中。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城市环保数据,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噪音污染、固体废物管理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环保监测站点、传感器网络等手段获取。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应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及保护个人隐私的安全。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收集到的城市环保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
比如,我们可以使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并进行污染源治理和减排措施的制定。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挖掘出城市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和规律,为城市规划和环境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我们还需要开发城市环保数据的应用程序,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实际的环保工作中。
比如,我们可以开发一款城市环境监测的手机应用程序,通过手机的传感器获取环境数据并上传到云端,同时提供污染源查询、环保新闻推送等功能,方便市民及时了解城市环境的状况,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和能动性。
此外,还可以开发城市环保数据可视化的工具,将复杂的数据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帮助政府和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同时,将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融合,比如将空气质量数据与天气数据、人口密度数据等进行关联分析,为环保决策和规划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最后,我们需要定期对城市环保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城市进行数据共享和合作,通过数据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探索城市环保工作的最佳实践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城市环保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够为城市环保工作提供科学、精确的依据和支持。
通过对数据的详细分析和挖掘,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018、城市热环境定量分析与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城市热环境定量分析与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以福州市为例余婷汪淳赵利民李昊李英汉韩志刚摘要:热环境作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在逐渐兴起的生态城市规划中,如何处理热环境与生态城市的关系,是生态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以福州市为例,通过对福州市热环境现状的量化分析,寻找影响热环境的主要成因。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两类。
对其中可控因素,提出福州市的热环境改善策略。
在福州市的生态城市规划中,根据对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梳理,提出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并梳理出热环境分析与各项规划内容的关系。
一方面规划内容是以热环境分析作为基础依据,制定规划方案;另一方面又从规划角度落实热环境改善策略,从城市全局的角度实现城市热环境改善的目标。
文章总结的热环境分析与规划内容的关系,及热环境改善策略,为其他城市在生态化建设中,如何发现与处理各项规划内容与热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改善城市热环境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热环境,定量分析,生态城市,规划,福州市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
针对日益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求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有效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生态城市规划逐渐成为规划行业的新热点。
作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的城市热环境,近年随着高速城市化,全球逐渐变暖,也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全球变化乃至人居环境研究中的重点关注对象[1]。
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 UHI)是城市热环境特征的直观表现,UHI的空间分布主要利用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计算得出。
Weng、Li、Zhou等学者对LST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看出热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城市建设模式、人类行为方式相关[2-4]。
因此,城市热环境问题是生态城市规划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研究内容。
福州市热岛效应动态分析研究
集的村落。 .$’ "00’ 年福州热岛的空间分布概况 通过 "00’ 年 " 月 / 日 0: .# 左右过境成像的 (%、 彩色合成图像的分析, 可以得出: 热岛 )* /、 !) 的平面展布与福州市当时建成区轮廓还是基本一 致, 但是热岛的范围与四年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 扩大。大 致 范 围 是: 北 至 新 店 盆 地, 东至鼓山脚 下, 西近洪山镇, 南至盖山镇。 经过判读分析和 *234567 软件处理, 得到福州 市下垫面等辐射温度 (亮温) 线图 (图 ’) 。结合 )* 图像和等辐射温度图, 可以进一步发现: 热岛内温 度之间的差异仍然很明显, 与四年前的图像对比, 高温区增加了二个, 一个是仓山区九中附近, 另一 个为福州火车站附近, 其次是台江、 八一南路。
林志垒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福建福州
[摘
!"###$)
要] 本文应用 %&’’ 年和 %&&( 年福州市卫星图像, 对福州市热岛效应进行动态研究,
结果表明: 随城市建设的发展, 原热岛范围内高温区增加, 热岛范围明显扩大, 尤其是市 区东部发展最快, 在 %&’’ ) %&&( 四年中福州的热岛范围向东扩展了约 %" 平方公里, 同时 热岛外围小热岛也不断涌现。在这些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 本文分析福州市热岛效应 动态变化的原因以及减轻热岛效应影响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卫星图像; 市区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 ) #-
所谓城市热岛就是指由于城市人口高楼高速公路均很密集工厂汽车空调及家庭炉灶和饭店等大量消耗能源释放出废热进入大气使城市平均气温比效区至少高1于是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高温的城市处于低温的城市郊区的包围之中如果将高温区用红色描述低温区用蓝色描述城市就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福州市热岛效应动态分析研究
福州市热岛效应动态分析研究
林志垒
【期刊名称】《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年(卷),期】2001(024)001
【摘要】应用1988年和1992年福州市卫星图像,对福州市热岛效应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热岛范围内高温区增加,热岛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市区东部施展最快,在1988~1992这4年中福州的热岛范围向东扩
展了约15?km2,同时热岛外围小热岛也不断涌现。
在这些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福州市热岛效应动态变化的原因以及减轻热岛效应影响的具体措施。
【总页数】3页(P3-5)
【作者】林志垒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
【相关文献】
1.福州市热岛效应动态分析研究 [J], 林志垒
2.遥感用于广州市热岛效应动态分析研究 [J], 张红;舒宁;陈宁
3.景观格局类型对热岛效应的影响——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J], 潘明慧;兰思仁;朱里莹;刘是亨;张雪;修新田
4.湿地对福州市热岛效应影响遥感分析 [J], 项小云;杜嘉;宋开山;赵博宇;周昊昊;郭
萍萍;张丽烟;胡雅婷
5.基于卫星遥感的福州市近10年城市热岛效应时空特征分析 [J], 彭继达;张春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安全视角下福州市夏季地表热环境综合研究
生态安全视角下福州市夏季地表热环境综合研究
王思彤;池腾龙;梁晨
【期刊名称】《建筑节能》
【年(卷),期】2018(046)007
【摘要】利用RS和GIS技术平台,利用地表温度反演和土地监督分类的方法得出了地表温度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福州市研究范围内2002年、2009年、2013年和2016年的地表温度实际情况,概括了其演化规律,并结合土地利用情况变化加以综合分析,得出了研究区高温区域随着城市扩张而扩张,而且高温区域和建设用地、裸地的区域位置相对应;升温幅度最高的斑块与水体和绿地、农田转化为裸地和建设用地的区域位置重合度较高,而且这些升温斑块距离建设用地和裸地的距离越近其升高的幅度就越高的研究结论.
【总页数】5页(P93-97)
【作者】王思彤;池腾龙;梁晨
【作者单位】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 110004;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
【相关文献】
1.热环境视角下的城市间最小生态安全距离研究 [J], 杨浩;孟娜;张辉
2.微气候视角下夏季屋顶绿化风热环境评析 [J], 熊瑶;金梦玲;路浩玮
3.低成本视角下宿舍楼夏季热环境改造研究\r——以天津某高校为例 [J], 舒平;王娇婧;赵子豪
4.热环境视角下的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以大连北三市为例 [J], 杨俊; 白世豪; 金翠; 乔莹莹
5.10年尺度金华市主城区夏季热环境变化及地表覆盖的影响 [J], 陈梅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热环境定量分析与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以福州市为例余婷汪淳赵利民李昊李英汉韩志刚摘要:热环境作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在逐渐兴起的生态城市规划中,如何处理热环境与生态城市的关系,是生态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以福州市为例,通过对福州市热环境现状的量化分析,寻找影响热环境的主要成因。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两类。
对其中可控因素,提出福州市的热环境改善策略。
在福州市的生态城市规划中,根据对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梳理,提出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并梳理出热环境分析与各项规划内容的关系。
一方面规划内容是以热环境分析作为基础依据,制定规划方案;另一方面又从规划角度落实热环境改善策略,从城市全局的角度实现城市热环境改善的目标。
文章总结的热环境分析与规划内容的关系,及热环境改善策略,为其他城市在生态化建设中,如何发现与处理各项规划内容与热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改善城市热环境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热环境,定量分析,生态城市,规划,福州市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
针对日益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求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有效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生态城市规划逐渐成为规划行业的新热点。
作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的城市热环境,近年随着高速城市化,全球逐渐变暖,也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全球变化乃至人居环境研究中的重点关注对象[1]。
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 UHI)是城市热环境特征的直观表现,UHI的空间分布主要利用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计算得出。
Weng、Li、Zhou等学者对LST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看出热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城市建设模式、人类行为方式相关[2-4]。
因此,城市热环境问题是生态城市规划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热环境特征突出的福州市为例,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获取福州地区的LST,在此基础上,以热环境定量分析为规划准则,以热环境改善为规划目标,梳理生态城市规划各项内容与热环境的关系,在规划方案中落实热环境改善策略。
在规划之初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统筹考量,提出规划方案,并落实在可实施层面。
1福州市热环境特征提取及分析在2000~2009年高温(气温超过35℃)城市排行榜中,福州市以10年375个高温天位居榜首,热环境情况十分严峻(图1)[5]。
根据徐涵秋的研究成果,福州市1976年城区只有少数零星分布的小热岛,而2006年整个建成区基本沦为热岛区,热岛效应已经从早期的微弱程度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6],呈现出极为突出的城市热岛效应。
图1:2000-2009年中国城市高温天数前十位排名[1]图2:1976~2006年福州市热岛情况1.1福州市热环境特征提取使用2010年08月04日福州市Landsat5TM卫星影像反演城市LST(图3),可以看到福州市中心城区LST30 °C以下区域仅占中心城区面积的12%,大于35°C的区域占34.3%。
在建设密集的三环内,去除闽江水域,几乎没有30°C以下区域,而35°C以上区域占三环范围的90%以上,40°C以上区域高达60%(表1)。
将LST转换成人体对热的感知程度,对福州市热环境进行分级评价[7]。
可看到中心城区范围内,人体感知到热或更热的区域占中心城区面积49.74%,其中酷热及炎热地区占27.18%。
三环内除去闽江,几乎全部处于人体舒适度较低的状态,炎热酷热地区占84%左右,其中酷热地区更是高达近60%(表2)。
图3:中心城区2010年8月4日LST表1:福州市2010年8月4日LST分布比例(℃)占中心城区用地比例(%)三环内用地比例(< 30 12.030 - 35 53.735 - 40 20.6> 40 13.7计100.0图4:福州市中心城区热环境指数分级表2:福州市热环境指数分布比例1.2福州市热环境成因分析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可从城市、街区、甚至建筑单体各种尺度进行分析[8],通过对福州的分析,发现除了城市所处的盆地环境以及闽江沿岸建筑影响外[9],影响福州热环境的主要因素还有城市下垫面、用地类型和城市人口密度等方面。
1.2.1城市下垫面与热环境的关系城市下垫面即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随着城市建设,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
城市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
为了深入分析下垫面与城市热岛的量化关系,将城市下垫面分为不透水表面和透水表面,其中透水表面又分为植被和水体。
发现不透水表面与LST 呈指数正相关关系[6],见图5,表明随着不透水面指数的升高,LST 也急剧上升。
而LST 与植被呈线性负相关,即植被指数越高,LST 越低。
LST 与水体的关系,和植被一样呈线性负相关,即水体指数越高,LST 越低。
(a) (b ) (c )图 5:(a)不透水指数与LST 的关系,(b) 植被指数与LST 的关系,(c) 水体指数与LST 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植被与水体的综合降温幅度,都不足以抵消同量不透水表面的升温幅度。
植被和水体指数各增加0.1,综合降温0.904℃;而不透水面指数增加0.1,温度升高0.975℃,不透水面对地温的影响超过植被与水体之和[6]。
因此要改善热环境,不光要增加绿地和水体,减少不透水面更加重要。
1.2.2用地类型与热环境的关系对福州市现状各类用地平均LST进行对比,工业用地地温普遍高于其他用地,其次是物流用地、商业用地、交通用地、三类居住等。
图6:福州市现状用地类型平均温度对比进一步分析上述LST较高地类在福州市目前的占量,提取高温区内用地现状进行统计,占地面积较多的为高层居住及棚户区,约占43%,工业用地占36%,此外商业用地在高温区中比例也较高,图7。
图7:高温区内各类用地分布比例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三类居住(主要是棚户区)、工业区LST普遍高于其他地类,且这两类用地在福州市用地比重中较高,是重点治理的地类。
1.2.3人口密度与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影响因素众多,以上分析了下垫面与热岛的关系,将下垫面信息进一步细化,如城市布局、用地类型等都对热岛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的载体都是人,是人的空间行为导致城市有了不同的功能布局。
人作为城市主要的活动主体,也是热量排放的一个主要源头,人类每天的衣食住行都在进行大量的热排放。
将福州市人口密度数据与LST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呈现幂函数正相关(图8),即人口越密集,LST越高。
对人口处于0~20000人/km2的数据进行局部放大分析,可发现,当人口密度从7000人/km2变化至8000人/km2时,温度增长速度变缓,而当人口密度大于12000人/km2时,这种增长趋势更加平缓(图9,表3)。
这说明,在人口稀疏地区,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长,LST以较快速度升高,一旦达到一定的人口聚集度后,地表增温速度变缓。
而形成较大的人口聚集度后,人口密度的增长对LST作用效果变得较为不明显,此时,影响LST的主因可能是其他因素。
图8:人口密度与LST的关系图9:人口密度与LST局部放大图表3:人口密度与LST增长关系2城市热环境改善策略2.1提倡低冲击开发,减少不透水表面,优化绿地系统结构,因地制宜增设水面在前文分析中可看出,不透水面不断增多,自然生态表面不断减少是城市热岛形成的首要贡献因子。
因此减少不透水表面,增加植被和水体是减缓热岛效应的关键措施。
低冲击开发是一种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开发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采取各种手段减轻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保持和恢复自然生态。
低冲击开发模式可延伸至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如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生活模式、市政建设等等,而在空间表现形式上,最为直观的就是下垫面性质的不同。
低冲击开发模式最初提出的领域是城市雨洪管理,所提倡的就是自然原生态的透水地表,要尽量减少硬化的不透水表面。
因此我们提倡低冲击开发,并针对城市几大高温功能区,提出了不透水率改善的建议,如对工业区的无污染区域路面,可采用透水材质,详细见图10。
在减少不透水表面的同时,加强城市绿化也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表明,当一个区域的绿化覆盖率达到30%时,热岛强度明显减弱;城市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0%,气温降低的理论最高值为2.16%,当覆盖率达到50%时,气温降低的理论最高值可达13%。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增加城市绿地的比重,使其覆盖率达到30%~50%[4]。
但城市不同的绿化形式所达到的改善热环境的效果不同,为了提高城市绿地的热环境改善效果,可根据不同下垫面进行针对性的植被规划。
如针对工业区排热大的特点,可沿道路、给热管道以及热源厂区的屋顶、墙壁、地面构建多层次立体植被覆盖盖层。
详见图10。
在上节分析中看到,水体也是减缓城市热岛的一大法宝。
福州目前有107条内河水系,除此之外还有穿城而过的闽江和乌龙江,是个水网体系丰富的区域。
可充分利用水系资源来缓解城市热岛。
回顾福州城的发展,是一个海退城进,山水城演变的过程,到清代形成了六大内河水系。
但随着城市建设,一些内河和周边的池塘被填埋,规模较大的有大航河和东湖。
新版绿地系统规划中,已规划恢复东湖并结合建设绿地公园,这一规划对缓解城市热岛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福州市可结合现状条件,恢复一些水系功能,并因地制宜地增设水面,营造城市降温廊道及斑块。
图10:城市下垫面改善策略2.2分区分类治理,重点治理地温高且占地比例高的地类在热环境成因分析中可知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三类居住及二类居住用地LST较高,且在高温区内所占比例也高,是热岛治理的重点地类斑块。
而单看各区情况,还存在一定差别,针对各区问题推进治理重点。
鼓楼区高温地类占比较多的是二类居住、商业用地和三类居住;台江区是二类居住、三类居住、二类工业区和商业用地;晋安区主要是一类工业和三类居住;仓山区主要是三类居住、二类工业和二类居住;马尾区主要是工业区和三类居住;闽侯主要是三类工业和三类居住(图11)。
明确了重点治理的地类后,进一步在空间上进行落实。
对各行政区划内的社区求取平均温度,提取出其中高于42°C的社区,这些社区所在区域基本属于热岛所在地,是需要整治的社区(表4)。
其中仓山区和晋安区因工业用地较多,高温社区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区,是重点整治区域(图12)。
图11:各区高温地类分布表4:各区治理重点地类及社区统计2.3选择多中心用地混合的城市发展模式,疏解老城区人口通过相关分析,可知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用城市整体能耗的降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