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教学文案
《茶文化》全套教案
《茶文化》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第五单元《饮食文化》中的第十二章《茶文化》。
教学内容详细涵盖了中国茶的历史发展、茶叶的分类与鉴赏、茶艺表演基本流程、以及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茶叶的分类、品质鉴别的基本能力。
3. 通过茶艺表演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茶叶的分类与品质鉴别、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
教学重点: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茶艺表演的技巧与礼仪。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茶叶样本、茶具、茶艺表演视频。
学具:笔记本、笔、品茗杯、茶叶样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茶山的图片和茶叶的实物样本,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茶文化历史介绍:讲解茶叶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
3. 茶叶分类与鉴赏:介绍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主要茶叶的分类,展示不同茶叶的样品,讲解鉴别方法。
4. 茶艺表演学习:播放茶艺表演视频,分解动作,教授茶艺的基本流程和礼仪。
a. 烫杯温壶b. 放茶闻香c. 沸水泡茶d. 倒茶敬客e. 品茗交流5.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自行进行茶艺表演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6. 现代茶文化探讨:讨论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如何传承和发扬茶文化。
六、板书设计1. 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茶叶的起源茶叶的历史地位2. 茶叶的分类与鉴赏绿茶、红茶、乌龙茶茶叶品质鉴别方法3. 茶艺表演基本流程烫杯温壶放茶闻香沸水泡茶倒茶敬客品茗交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种茶叶,写一篇关于其历史、特点和泡制方法的介绍文章。
2. 答案示例:西湖龙井茶,介绍其产地、采制工艺、品质特点、泡饮方法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茶叶分类和茶艺表演的兴趣程度,以及对茶文化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茶艺社团,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茶文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茶文化教案
茶文化教案引言: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瑰宝,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在中国,人们从古至今都以品茶为乐,茶也扮演着重要的社交角色。
为了传承和弘扬茶文化,我们有必要在教育中加入茶文化的教学内容。
本文档将介绍一份茶文化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茶文化知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掌握茶的基本知识,包括不同种类的茶叶、制作工艺等。
3. 了解茶的功效和养生价值。
4. 培养学生的茶艺修养和品茶技巧。
5. 培养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课堂讲解)a. 介绍茶的起源和传播历程。
b. 介绍中国的传统茶道和茶席礼仪。
c. 介绍茶文化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影响。
2. 茶的基本知识(课堂讲解和实践体验)a. 介绍不同种类的茶叶及其特点,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b. 介绍茶的制作工艺,包括采摘、炒制和烘干等过程。
c. 引导学生品尝和欣赏不同种类的茶叶,培养对茶的敏感度和辨识度。
3. 茶的功效和养生价值(课堂讲解)a. 介绍茶的健康功效,如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
b. 介绍茶的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如适量饮茶、保持茶具清洁等。
4. 茶艺修养和品茶技巧(实践体验和指导)a. 引导学生学习茶的冲泡方法和技巧。
b. 指导学生学习茶的品鉴方法和技巧,如观色、闻香、品味等。
c. 组织学生进行茶道表演和茶会交流,培养学生的茶艺修养和社交能力。
5. 学生兴趣和爱好培养(课堂讲解和实践体验)a. 分享一些有趣的茶文化故事和传统茶道活动。
b. 引导学生参观茶艺馆、茶叶市场等地,拓展茶文化的视野。
c.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和尝试更多茶文化相关的活动和体验。
三、教学评估:1. 学生日常表现评估: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度等。
2. 教学活动评估:茶艺表演、茶会交流等。
四、教学资源:1. PPT课件: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茶的基本知识等。
2. 茶叶样品:不同种类的茶叶供学生进行品尝和体验。
茶文化教案(甄选7篇)
茶文化教案(甄选7篇)茶文化教案(1)【活动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了解茶的起源及种类。
2、了解中国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茶艺中的礼仪,仪态端庄,先客后主等。
4、体验泡茶,品茶的快乐。
【活动准备】茶具,各种茶叶,茶袋,VCD短篇,幻灯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展示各种各样的茶袋。
师:“请小朋友来闻一闻是什么味道?”幼:“淡淡的清香。
”师:“现在请小朋打开你的茶袋,去看看你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茶叶,你认识吗?”师:“如果你不认识没有关系,现在去我们就去认识一下他们。
”播放幻灯片。
请小朋友再次观察茶叶,你认出了它是什么茶了吗?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碧螺春,梅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毛尖,蓝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龙井,绿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普洱茶,黄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铁观音。
二、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饮茶是最先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吗?”师:“现在我请小朋友在录像中去找答案。
”播放短片。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师:“对,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
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从中国学来的。
你们作为中国人,心里是什么感觉啊?”幼:“开心,自豪,高兴。
”三、茶的用途及功效。
师:“小朋友你们自己喝过茶吗?好喝吗?你们都喝过什么茶?”“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喝茶吗?喝茶有哪些好处?”“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而且还有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四、茶艺。
师:“茶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你们现在想不想就品一品呢?”幼:“想”师:“今天老师就为小朋友们泡制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
”教师示范茶艺表演,请幼儿观赏。
在茶艺表演中渗透文明礼仪,先客后主的文化熏陶。
1、介绍茶具名称。
2、温杯。
3、泡茶。
4、品茶。
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好客,愿把自己最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茶文化教案模板(共9篇)
茶文化教案模板(共9篇)茶文化活动目的:1通过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茶文化,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养成检朴的优良品格。
2通过实物观看,观看茶艺表演,动手冲泡茶叶的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世外桃源的特征和茶文化方面的知识。
3培养学生在活动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和模拟表演的能力。
活动过程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
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通过上一阶段的实践,我们已经知道了茶的一些基本知识,然而,茶是一个学问很深的话题,要想进一步了解它,我们必须进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同学们,你们想当一回茶博士吗?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有关茶的知识。
(板书课题:茶文化)1、茶的起源小组生:茶,是中国第一国饮,想了解这几千年历史的国饮,您来对了地方!茶叶由植物而成饮料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
世界各地的种茶、饮茶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
茶叶已经发展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生活日用品,更是我国少数民族“宁停三日饭,不停一日茶”的生活必需品。
唐代陆羽著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这样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周朝。
”茶叶作为药用,记载最早是《神农本草经》:神农品尝百草,遇到七十二毒,用茶而解毒。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茶的味道很苦,却最能降火,又能解酒食的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
”《吃茶养生记》中记载有:“茶是养生的仙药,有延年的妙用。
”东汉上层社会把茶作为饮料是从周武王以茶代酒开始。
到了汉代茶已成商品,汉代王褒的《僮约》中记载了我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到了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宋代王安石说:茶的作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没有。
茶叶开始作为饮料是摘鲜叶煮饮,到南北朝时开始把鲜叶加工成茶饼。
后来唐代又创制了蒸青团茶;宋代创制了蒸青散茶;明代创制了炒青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花茶等;清代创制了白茶、乌龙茶等茶叶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向全国传播,古有“蜀地茶称圣,蒙顶第一家”的说法。
中国茶文化教案(5篇)
中国茶文化教案(5篇)第一篇:中国茶文化教案中国茶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了解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2.通过单元的探究学习活动,初步了解一些中国的茶文化(茶与健康、科学饮茶、中国茶的分布、茶叶用途等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内容讲解、任务引领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2.让学生初步掌握利用资料、文献等进行研究的方法。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茶文化的详细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通过对茶艺和茶道精神的领会,培养学生追求饮茶之人“廉、美、和、静”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茶的种类和功能;茶的其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难点:掌握茶艺、茶道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课堂问题导入:问题“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人的‘开门七件事’是什么吗?”引入课堂知识。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知识同学回答后,总结“对,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另外我国古代文人也有七件宝,是‘琴棋书画诗酒茶’。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对一般百姓生活,还是读书的文人,有一样东西都是少不了的,那就是‘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茶有关的文化知识”二、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本节课主要知识知识点一:了解我国茶的种植、饮用历史及茶的功能教师活动:引用古代经典有关茶的记录,讲述我国茶的历史,茶的功能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还知道哪些有关茶的记录,功能还有哪些。
主要内容: 1.茶的历史:战国时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并记述了茶的药效和作用,“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唐陆羽《茶经》中记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 2.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茶多酚(降血压、防癌、保护心血管等)儿茶素(天然的抗氧化剂,对抗衰老、清除自由基作用明显)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可提高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分辨率,并能利尿,消除支气管及胆管痉挛)芬芳类物质(芳香开窍,抗毒消炎,利肺排痰)知识点二:掌握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师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述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分别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主要内容: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物态文化:茶叶的栽培、加工、保存以及茶具、水茶事物件等制度文化:从古到今,行政管理阶层都对茶叶的生产、加工、贸易、消费,有明确的标准和律条行为文化:茶叶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服、茶艺的形式表现出来心态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应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在品茶所追求的意境,所油然而生的联想,对人生价值深层次的顿悟,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礼仪和韵味,以及反映茶叶加工、品饮情趣的文艺作品等,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知识点三:掌握茶的主要种类及其代表名茶教师活动:结合茶的图片,讲解主要茶的类型,其制作工艺区别,名茶代表。
传承茶文化的文案
传承茶文化的文案
1. 茶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将其传承下去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2. 传承茶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一宝贵
财富。
3. 沏茶煮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们要将茶道的精髓传承给后人,让更多人
掌握这门古老的艺术。
4. 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茶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让我们将其薪火相传,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5. 茶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让我们继续传承下去,让这份智慧指
引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6. 传承茶文化,就是传承了一种无畏的勇气和自然的宁静,让我们用心触摸茶叶的
灵魂,将其传递给更多人。
7. 通过传承茶文化,我们能够将尊重自然、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使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
8. 茶文化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品质,将这面镜子世代相传,展示中国的博大精深。
9. 茶文化不仅仅是一个饮品,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们要将这份宝
藏传承给更多人一起分享。
10. 传承茶文化不仅是保护和传承历史遗产,更是将爱与智慧传递给下一代,让茶文
化在人们生活中继续绽放光芒。
关于茶研学的文案
关于茶研学的文案茶之趣茶文化研学之旅中,我们不仅品味了各地名茶,还学会了茶艺。
从茶叶的挑选到泡茶的技巧,从茶具的使用到品茶的礼仪,茶艺让我们在玩乐中感受到了茶的趣味。
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学习、分享心得,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茶之未来茶文化研学之旅即将结束,但我们对茶的热爱却不会消减。
在这次旅行中,我们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美好的茶文化未来!茶之源初识茶,便被它的历史深深吸引。
茶起源于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
从神农氏的传说到唐朝的茶道,茶文化的繁荣见证了中国文明的进步。
不知大家是否有幸参观过杭州的龙井茶园,那翠绿的茶山与清澈的湖水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山水画。
茶之韵茶的韵味,是一种淡雅的诗意。
在茶叶的香气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四季的更迭。
春天,绿茶的清香中弥漫着新生的气息;夏天,普洱的醇厚让人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秋天,乌龙的浓郁宛如丰收的果实;冬天,红茶的甘甜温暖如阳光的拥抱。
每一种茶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值得我们去品味与发现。
沉浸在茶园,体验采茶乐趣,了解茶叶制作工艺。
研学之旅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研学之旅# #传统手工艺#总结喝茶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品味和修养,还能带来健康与宁静。
通过了解茶叶的种类与功效、掌握喝茶技巧和深入了解茶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茶叶的独特魅力。
在喝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茶香,还能在心境平和中沉淀思绪,拓展思维。
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茶的世界中,享受喝茶学习的乐趣吧!感悟人生,一杯清茶道古韵茶,自古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茶艺活动,将是一次探寻传统茶文化之旅。
在品味香醇的茶汤时,我们将体会生活的淡然与宁静。
茶道精神讲究的是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大家相聚在此,亦可感悟人生哲理,提升自身修养。
茶道传承,文化自信千年的茶道传承着中华文化。
我们深入研究制茶工艺和传统文化,以茶为载体,传播文化自信。
茶艺教案模板(5篇
茶艺教案模板(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茶艺》教材第三章《绿茶泡饮技艺》,详细内容包括绿茶的起源、分类、特点以及泡饮技巧。
重点掌握龙井、碧螺春两种绿茶的泡饮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绿茶的基本知识,包括起源、分类、特点等。
2.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龙井、碧螺春的泡饮技巧。
3. 增进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了解,培养其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龙井、碧螺春的泡饮技巧。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泡饮绿茶的细节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绿茶样品、茶具、电子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绿茶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绿茶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绿茶的起源、分类、特点,让学生对绿茶有全面的了解。
3. 实践操作:a. 演示龙井茶的泡饮方法,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关键步骤。
b. 学生分组练习泡饮龙井茶,教师巡回指导。
d. 重复上述步骤,教授碧螺春的泡饮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泡饮绿茶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泡饮绿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绿茶基本知识a. 起源b. 分类c. 特点2. 龙井茶泡饮技巧3. 碧螺春泡饮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泡饮绿茶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2. 答案:a. 沸水冲洗茶具,预热茶杯。
b. 放入适量绿茶,注入沸水,等待片刻。
c. 倒掉第一泡茶水,再次注入沸水,等待合适时间。
d. 品尝茶汤,感受茶香、滋味。
e. 注意事项:泡茶水温度、茶叶投放量、泡茶时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在泡饮技巧方面仍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茶类的泡饮方法,提高茶艺水平。
组织茶艺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绿茶泡饮技巧的掌握。
2. 学生实践操作中的巡回指导和评价。
3. 泡饮绿茶过程中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绿茶泡饮技巧的掌握1. 茶具准备:选用适合绿茶的透明玻璃杯或白瓷杯,以便观察茶叶舞动的美态。
幼儿园学做茶文案
幼儿园学做茶文案
1. “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让我们从小学会做茶,传承文化。
”
2. “通过学做茶,让孩子们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
3. “学做茶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每一步都需要仔细完成。
”
4. “在学做茶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学会珍惜每一杯茶,培养良好的品茶习惯。
”
5. “让孩子们通过学做茶,了解不同种类的茶叶,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
6. “茶是一种有益健康的饮品,学做茶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茶的健康价值。
”
7. “学做茶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因为茶艺需要大家的合作。
”
8. “通过学做茶,孩子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认识不同茶具的特点。
”
9. “学做茶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茶文化的演变和历史,增加文化自信。
”
10. “学做茶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礼仪,学会如何在社交场合中应对。
”
11. “通过学做茶,孩子们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茶艺技巧,以后可以为家人服务。
”
12. “茶道注重礼仪和仪式感,学做茶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仪式感和懂得尊重他人。
”
13. “学做茶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因为茶艺需要冷静和细心。
”。
茶文化活动目标教案
茶文化活动目标教案第一章: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茶叶的种类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1.2 教学内容: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茶的发现、茶的传播和茶文化的发展。
茶叶的种类和特点,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
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包括茶的药用价值、茶的精神内涵和茶的文化价值。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茶叶的种类和特点、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展示法:展示茶叶样品,让学生直观了解茶叶的形态和特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茶文化起源和发展历程、茶叶种类和特点、茶文化意义和价值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章:茶的冲泡与品鉴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茶的冲泡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了解茶的品鉴标准和技巧。
培养学生对茶的美好感受和品茶的习惯。
2.2 教学内容:茶的冲泡方法和技巧,包括泡茶工具的使用、泡茶水温的控制、泡茶时间的掌握等。
茶的品鉴标准和技巧,包括茶叶的外观、香气、滋味、汤色等方面的评价。
培养学生对茶的美好感受和品茶的习惯,包括茶的香气、滋味和意境的体验。
2.3 教学方法:演示法:演示茶的冲泡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直观学习。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泡茶、品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验法:引导学生体验茶的美好感受,培养学生的品茶习惯。
2.4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泡茶、品茶过程中的技巧和表现。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泡茶、品茶的表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三章:茶道与茶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茶道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茶艺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培养学生对茶道的尊重和茶艺的热爱。
3.2 教学内容:茶道的概念和意义,包括茶道的精神内涵和茶道的礼仪规范。
茶艺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包括泡茶、倒茶、递茶、品茶等。
茶文化教案完整版
茶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第七章《茶艺与茶道》一节。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茶叶的分类及特点、茶艺的基本流程、茶道的内涵与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让学生掌握茶叶的分类及特点,提高生活品质。
3. 让学生学会茶艺的基本流程,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茶道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重点:茶叶的分类及特点、茶艺的基本流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茶叶样品、茶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茶文化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讲解: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阐述茶叶的分类及特点。
3. 演示:现场演示茶艺的基本流程,包括泡茶、品茶等环节。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茶艺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茶道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茶叶分类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茶叶分类及特点茶艺基本流程2. 茶道内涵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并分析其中一种茶叶的特点。
答案示例: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公元前2737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精神。
其中,绿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效。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国家的茶文化,对比分析其与我国茶文化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茶叶分类及特点的掌握情况,加强对茶道内涵与精神的教学。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茶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茶叶的分类及特点2. 茶艺的基本流程3. 茶道的内涵与精神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5. 作业设计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茶叶的分类及特点1. 绿茶:未经发酵,保留了茶叶的天然色泽和口感,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效。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教学文案
泡茶的水---泉水
• 天泉 • 雨水明代文人讲究用天水,他们对于春、夏、
秋、冬四季的天泉,有不同的评价。秋天 的雨水烹茶最好、其次是梅雨季节的雨水, 再次是春雨,而夏季多暴雨,水质最差, 不主张用来烹茶。收集雨水时必须用干净 的白布,在天井中央收雨水。至于从房檐 流下的雨水,不能用。 • 中国茶文化雪水 • “瑞雪丰年”,古人认为雨水是五谷的精
功效
•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 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 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 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 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 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 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 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 茶炉、茶灶、茶磨、
茶与养生
•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 七十毒,得荼而解。荼就是茶的古字(英 文 tea 读音来自荼)。茶最早的功用就是药 用。
• 唐大中三年(850年)有一位和尚130岁,宣宗 皇帝问他服什么药才能如此长寿?和尚答 道:“我向来不知药性,平生只爱喝茶, 每逢云游到一个地方,先讨茶喝,喝一百 碗也不嫌多。”皇帝赐和尚五十斤上等茶。
茶与文学
•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2800部诗歌作品中,与茶有关 的有60首。而他本人也是品茶行家,一天到晚茶不离 口。
茶艺课程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茶艺基础二、课程类别:文化素养课程三、教学对象:高中年级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 掌握茶叶的分类、品质鉴定和冲泡方法。
- 熟悉茶具的种类、功能和使用方法。
2. 技能目标:- 学会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常见茶叶的冲泡技巧。
- 能够根据不同的茶叶特点,选择合适的茶具和冲泡方法。
- 培养良好的品茶礼仪和茶艺表演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注重细节的生活态度。
- 培养学生尊重传统、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五、教学内容:1. 茶文化概述-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茶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 茶叶知识- 茶叶的分类与品质鉴定- 茶叶的选购与保存3. 茶具知识- 茶具的种类与功能- 茶具的选购与保养4. 冲泡技巧- 绿茶冲泡技巧- 红茶冲泡技巧- 乌龙茶冲泡技巧5. 品茶礼仪- 品茶的基本姿势与动作- 品茶时的礼仪规范6. 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 茶艺表演的注意事项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茶文化、茶叶知识和茶具知识。
2. 演示法:- 教师现场演示冲泡技巧,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冲泡过程。
3.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掌握冲泡技巧和品茶礼仪。
4. 互动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茶艺表演,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过程:1. 导入:- 以茶艺表演或茶文化故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 讲解茶文化概述、茶叶知识和茶具知识。
3. 演示:- 教师现场演示冲泡技巧,并讲解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互动交流:- 学生进行茶艺表演,互相评价。
6. 总结:- 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 学生出勤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
2. 实践操作:- 学生冲泡技巧、品茶礼仪和茶艺表演能力。
茶文化文案范文范文
茶文化文案范文心中有光亮,人生聚光芒,待花开春暖,品茶言欢。
~~每个人都欣赏不同类型的句子,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收集整理的“茶文化文案200句”,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1、杯中恒品香,壶中日月长。
2、龙井茶,是岁的男人,睿智优雅,成熟稳重。
3、万年羊岩山,一品鹅黄茶(香)。
4、在举办茶事上下功夫,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
5、译: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来自欺欺人。
6、挖掘文化资源,树立品牌意识,发展现代农业。
7、多么悠闲的一天,有茶的人生就是不一样。
8、在弘扬茶文化上下功夫,增强茶产业发展活力。
9、平日的他或潜心在画室创作,或背靠书架,叼个烟嘴儿品茶读书。
10、妙在天然,贵在御品。
12、清雅知心,御叶知人。
13、倾国茗天成,御品心净界。
14、坚持科学发展,实现进位赶超,建设美好遂川。
15、金至贵,御至尊,叶至韵。
16、鹅黄引仙来(子),羊岩留故人。
17、品我一次,醉你一生。
18、沐千年王气,品金枝御叶。
19、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促进遂川又好又快发展。
20、译: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
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
21、后来自己下苦功夫,不仅学会了品茶,还被鹿谷乡冻顶生产合作社聘为评鉴师,担任春、冬茶比赛评委。
22、道长,今晚月朗风清,何不设在院中,赏月品茶也是一件雅事。
23、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24、品碧螺春茶,赏太湖美景。
25、茶魂在中华,心定金御叶。
26、爱茶爱生活,有梦有精彩。
27、金枝玉叶,国韵天香。
28、景秀武夷,茶香世界。
29、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30、茶道如人道,做茶如做人。
31、金枝御叶,饮以为荣。
32、千金珍贵,御叶尊贵。
33、茶对卢仝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34、杯中的茶因为遇水而浮,杯中的茶因为遇水而香。
香味散去后,茶就凉了。
茶业基础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类别:茶文化专业课程授课对象:茶文化专业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茶的基本概念、起源、分类、制作工艺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茶叶的认知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茶文化的情感。
教学内容:一、茶的基本概念及起源1. 茶的定义2. 茶的起源与发展3. 茶叶在我国的地位二、茶叶的分类1. 按制作工艺分类2. 按产地分类3. 按形状分类三、茶叶的制作工艺1. 茶树种植与管理2. 茶叶采摘与加工3. 茶叶的保存与运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茶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茶有什么了解?二、讲授新课1. 茶的基本概念及起源- 教师讲解茶的定义、起源与发展,结合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茶的历史。
- 引导学生思考:茶叶在我国的地位有哪些?2. 茶叶的分类- 教师介绍茶叶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茶叶。
-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分类方法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茶叶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分类。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讲授新课1. 茶叶的制作工艺- 教师讲解茶叶的制作工艺,包括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采摘与加工、茶叶的保存与运输等环节。
- 结合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茶叶制作的全过程。
2. 茶叶的品质鉴别- 教师介绍茶叶品质鉴别的标准和方法,如外观、香气、滋味、汤色等。
- 学生分组进行茶叶品质鉴别练习。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茶叶的制作工艺和品质鉴别。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茶叶的基本概念、起源、分类、制作工艺等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3. 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茶文化活动目标教案
茶文化活动目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第四章“茶文化”部分,详细内容包括:中国茶历史简介、茶叶的分类及特点、茶艺表演基本知识、茶道精神与现代生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认识茶叶的分类及特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茶艺表演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理解茶道精神,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谦逊有礼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茶叶的分类及特点、茶艺表演基本知识、茶道精神。
难点:茶艺表演技巧、茶道精神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茶叶样品、茶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茶叶样品,引导学生分享对茶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中国茶历史,引导学生了解茶叶的分类及特点。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茶艺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泡茶、品茶的乐趣。
4. 例题讲解:讲解茶道精神,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茶艺表演和茶道精神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中国茶文化历史背景茶叶分类及特点茶艺表演基本知识茶道精神2. 茶道精神在现代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段茶艺表演剧本,要求包含茶叶的选择、泡茶过程、品茶礼仪等。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了解茶文化,如阅读相关书籍、观看茶艺表演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组织茶艺社团,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茶文化,将茶道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茶叶的分类及特点2. 茶艺表演基本知识3. 茶道精神的理解与运用4. 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一、茶叶的分类及特点茶叶的分类及特点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需重点关注。
成都非遗文化茶文案
成都非遗文化茶文案
1、成都的茶文化里有高山流水的意境,有沁人心脾的茶香,会有古香古色的风格。
2、一碗茶,一座城,足以盛下一个乾坤大世界,这就是成都的茶文化。
3、成都的茶文化,百年以来,流传过多少故事,诞生过多少传奇,恐怕砖头厚的一本学术专著都是写不完记不尽的。
4、爱上成都之茶的人,最终,都成为与这座城市紧紧相依的朋友,日升月落,晚霞晨曦,捧一盏茶,品出了城市舒适而包容的底色,品着成都的茶文化。
5、成都茶文化,一碗茶装满舒适与安逸。
少了一份刻骨铭心的忧患意识,多了一份乐天率性的闲情逸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茶文化基本知识1、最早记载茶叶药用的书籍——茶的应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药用、食用、饮用。
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有“得荼而解毒”之说。
因而最早记载饮茶的是本草一类的“药书”,如《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
2、擂茶在宋代的名称——擂茶是一种将擂茶脚子用沸水冲泡的,也有生料捣烂后再煮烧一下的,有的就成了粥状,故宋代有“茗粥”之称。
3、宋代“豆子茶”的成分——取适量的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用开水沏泡即成。
4、明代主要饮用茶类的名称——明代以后,制茶工艺革新,团茶、饼茶被散茶代替,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5、六大茶类齐全的朝代——清代6、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书名——唐代陆羽写的《茶经》7、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作者——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唐代陆羽8、唐代饮茶风盛的原因——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至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也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
皇室的嗜茶导致王公贵族们争相仿效。
当时在诗人、音乐家等中都有嗜茶者。
唐代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身深厚的饮茶风气,还与陆羽等人的大力提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陆羽写成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第一次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叶诸方面的经验,大力提倡饮茶,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的发展。
9、唐代煎茶法用茶制作的工序——唐代煎茶法用的茶是饼茶。
饼茶须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
10、唐代茶类的种类——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
11、宋代北苑贡茶的产地——福建建安北苑,这种专用贡茶又称龙团凤饼。
12、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是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
13、《大观茶论》的作者——宋徽宗赵佶14、宋代饮茶的主要方法——高雅的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包括炙茶、碾罗、侯汤、熁盏、点茶等一套程序。
15、瀹饮法起始的朝代——瀹饮法是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
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宋元时期的斗茶之风已衰退,穷工极巧的饼茶被散茶所取代,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
16、广义茶文化的含义——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7、狭义茶文化的含义——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精神财富部分。
18、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茶道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文化,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导清和、简约、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19、时兴乌龙茶茶艺的地点——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
20、茶艺的主要内容——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
种茶、卖茶和其他方面的用茶都不包括在此行列之内,因此,茶艺应该属于文化范畴内。
(2)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
泡茶的技巧,实际上是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
饮茶的技巧则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色、香、形、味、韵的体味。
(3)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
茶艺包括环境的美、水质的美、茶叶的美、器具的美、艺术的美。
21、茶艺的三种形态——一是潇洒自如的品茗;二是营业性的茶艺;三是表演性的茶艺。
22、茶道的基础——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
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23、茶文化的三个主要社会功能——第一,以茶雅志,陶冶个人情操;第二,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第三,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四、茶叶知识1、小乔木型茶树的基本特征——树高和分支介于灌木型茶树与乔木型茶树之间2、灌木型茶树的基本特征——没有明显的主干,分支较密,多近地面处,树冠短小,通常树高1.5~3 m。
3、茶树生长对纬度的要求——茶树性喜温暖、湿润,在南纬45°与北纬38°间都可种植。
4、茶树扦插育苗繁殖后代的意义——茶树扦插育苗方法取材方便,成本低,成活率高,繁殖周期短,能充分保持母株的性状和特性,有利于良种的推广,而且育成的茶苗品种纯一,长势整齐,便于采收及管理。
5、茶树生长对气温的要求——茶树是亚热带作物,喜温暖、湿润环境,生长过程对气温有一定适应范围,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8~25℃之间。
6、茶树生长对土壤酸碱度(pH值)的要求——茶树适宜生长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但以酸碱度(pH)值在4.5~5.5范围为最佳。
7、绿茶的概念——经过鲜叶一炒青一揉捻一干燥的工艺流程而制成的茶叶,由于不发酵而对鲜叶的颜色改变不大,所以称为绿茶。
8、红茶的概念——经过鲜叶一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干燥等工艺流程而制成的茶叶,干茶呈暗红色,称为红茶。
9、乌龙茶的概念——经过鲜叶一萎凋一做青一炒青一揉捻一包揉一干燥等工艺流程而制成的茶叶,干茶呈现青蛙皮的颜色,称为乌龙茶。
10、制作乌龙茶对鲜茶叶原料的要求——乌龙茶采摘标准,须等新梢生长近成熟,叶片开度达八九成时,采下带驻芽的二三片嫩叶。
11、基本茶类——绿茶类属于不发酵茶,这类茶的茶叶颜色是翠绿色,泡出来的茶汤是绿黄因此称为绿茶。
例如龙井、雨花茶、碧螺春、黄山毛峰等。
红茶类属于全发酵茶,其品质特征是红汤红叶,所以叫红茶。
例如祁门红茶、滇红、宁红等。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这种茶呈深绿色或青褐色,茶汤为蜜黄色或蜜绿色。
例如铁观音、闽北水仙、武夷岩茶、冻顶乌龙茶等。
12、红茶、绿茶、乌龙茶三种茶类的香气特点——绿茶香气一般为板栗香、烘烤香或清香。
红茶香气呈甜香型。
乌龙茶香气有花果香味,分为清香、花香、果香、甜香等类型。
13、红茶、绿茶、黄茶、白毛茶审评杯碗的规格要求——杯高73 mm,外径75 mm,内径71 mm,容量200 m1。
杯盖上有一小孔,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有一呈锯齿形或月牙形的小缺口,以便带盖把杯中的茶汤倒入评茶碗中,而茶渣仍能留在杯中,缺口中心深3 mm。
审评碗的碗高58 mm,上口外径98mm,内径94mm,容量200 m1。
14、红茶呈味成分构成的特点——茶叶的滋味是由鲜叶中的呈味物质,经一定的加工工艺适度转化,并经冲泡后溶于茶汤而形成的。
鲜叶中的呈味物质主要有多酚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咖啡碱等,经不同的制造工艺,可形成各不相同的滋味特征。
红茶由于在制造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大量氧化,形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氧化产物。
其中茶黄素是茶汤刺激性和鲜爽度的决定成分。
茶黄素含量高,则茶汤刺激性强。
茶红素是茶汤红浓度和醇度的主体物质,当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高且比例适当时,茶汤滋味浓而鲜爽且富刺激性,是红茶品质好的表现。
15、审评茶叶对品质因子的基本要求——茶叶审评通常分为外形审评和内质审评两个项目,其中外形审评包括形状、整碎、色泽和净度四个因子;内质审评包括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四个因子。
茶叶类别不同,评比时,各因子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如名优绿茶,因其外形规格比较均匀一致,整碎和净度都较好,外形审评只评比形状和色泽,内质审评以香气、滋味为主,兼评汤色和叶底因子。
大部分茶类评比都比较注重香气、滋味两个因子,在八大因子中,香气和滋味所占的比例往往较高。
1 6、乌龙茶审评杯碗的规格要求——杯呈倒钟形,高52 mm,上口内径80 mm,底径45 mm,容量100 m1,带盖。
审评碗的碗高50 mm,上口内径90 mm,容量110 ml。
要求规格一致,所有用具必须专用。
17、防止茶叶陈化变质的注意事项——若想常有新鲜的好茶喝,使茶叶在储存期间保持固有的颜色、香味、形状,必须让茶叶处于充分干燥的状态下,绝对不能与带有异味的物品接触,并避免暴露与空气接触和受光线照射;要注意茶叶不受挤压、撞击,以保持茶叶的原形、本色和真味。
18、从植物学特征鉴别真假茶的原则——真假茶可从茶叶的植物学特征加以鉴别。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如下:(1)茶叶的芽及嫩叶的背面有银白色的茸毛。
(2)叶片边缘锯齿显著,嫩芽的锯齿浅,老叶的锯齿深,锯齿上有腺毛,老叶腺毛脱落后,留有褐色疤痕。
近基部锯齿渐稀。
(3)嫩枝茎成圆柱形。
(4)叶面分布成网状脉,主脉直射顶端,侧脉伸展至离叶缘2/3处向上弯,连接上一侧脉,主脉与侧脉又分出细脉,构成网状。
凡是符合以上特征的是真茶,否则是假茶。
19、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温度、水分、氧气和光线。
20、水分引起茶叶变质的原因——茶叶水分含量在3%左右时,茶叶成分与水分子呈单层分子关系。
因此,可以较有效地把脂质与空气中的氧气隔离开来,阻止脂质氧化变质。
当茶叶的水分含量超过5%时,水分就会转变为溶剂作用,引起激烈的化学变化,加速茶叶的变质。
21、光线引起茶叶变质的原理——光线的照射可加速各种化学变化,对储存的茶叶极为不利。
光能促进植物色素或脂类的氧化,特别是叶绿素易受光的照射而褪色,其中紫外线最为显著。
22、温度引起茶叶变质的原理——温度越高,茶叶品质变化越快。
平均每升高10℃,茶叶色泽褐变速度将增加3~5倍。
如果将茶叶储存在0℃以下的地方,能较有效抑制茶叶的陈化和品质的损失。
23、氧气引起茶叶变质的原理——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维生素C的氧化以及茶黄素、茶红素的氧化聚合都和氧气有关。
这些氧化作用会产生陈味物质,严重破坏茶叶的品质。
五、茶具知识1.原始社会茶具的特点——原始社会时,烹饮方法和器皿都很简单,和其他食物共用木制或陶制的碗,一器多用,没有专用的茶具。
2.“茶具”一词最早出现的时期——出现于西汉王褒《僮约》中“武阳买茶,烹茶尽具”。
3.宋代五大名窑的名称——宋代五大名窑,即为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各生产不同风格的瓷器。
官窑在杭州;哥窑在浙江龙泉;汝窑在河南临汝;定窑在河北曲阳;钧窑在河南禹县(古名钧州)。
4.元代茶具的特色——元代,青花瓷茶具声名鹊起,而白瓷上缀以青色纹饰,既典雅又丰富,和茶文化内涵的清丽恬静很一致,深受饮茶人士的推崇。
5.明代茶具的代表——是“景瓷宜陶”,即宜兴紫砂陶和景德镇瓷器。
6.盖碗的组成——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又称“三才碗”。
三才者,天、地、人也,蕴涵“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哲理。
7.紫砂壶的优点——其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使“茶叶越发醇郁芳沁”;其二,壶经久用,即使空壶沸水注入,也有茶味;其三,茶叶不易霉馊变质;其四,耐热性能好,冬天沸水注入,无冷炸之虞,又可文火炖烧;其五,砂壶传热缓慢,使用提携不烫手;其六,壶经久用,反而光泽美观;其七,紫砂泥色多变,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