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大纲

合集下载

病理学课程大纲

病理学课程大纲

病理学课程大纲(临床医学)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一节再生熟悉: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熟悉:瘢痕组织的形态和作用。

了解: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第三节创伤愈合掌握: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概念。

熟悉: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了解:骨折愈合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淤血掌握:淤血的原因、病变和后果。

熟悉:肺淤血和肝淤血的形态特点。

了解:充血第二节出血了解:病因和机制、病变和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条件。

血栓的结局。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

第四节栓塞掌握:栓塞、栓子的概念。

栓子运行的途径。

熟悉:肺动脉栓塞和体循环栓塞。

了解:脂肪栓塞、气体栓塞和羊水栓塞。

第五节梗死掌握:梗死的概念。

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熟悉: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了解: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结局第六节水肿熟悉:水肿的发病机制。

了解:病理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念掌握: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熟悉:炎症的局部和全身表现。

了解: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急性炎症掌握:白细胞渗出的主要阶段。

炎症不同阶段游出白细胞的种类。

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

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的病变特点。

熟悉: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局部炎症水肿的利弊。

白细胞渗出过程。

急性炎症的结局。

了解: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

炎症介质。

出血性炎。

第三节慢性炎症掌握:一般慢性炎症的重要特点。

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

结核结节的形态特点。

熟悉:肉芽肿的形成条件和组成。

炎性息肉和炎性假瘤的概念。

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念掌握: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熟悉:肿瘤的形态。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掌握:肿瘤的异型性。

熟悉:肿瘤的分化。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掌握:肿瘤的命名了解:肿瘤的分类。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4、了解病理学的新进展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内容1、绪论:介绍病理学的定义、任务、内容及学习方法;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阐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发生机制;3、损伤的修复:介绍损伤的修复方式及其机制;4、血液循环障碍:阐述血液凝固、血栓形成、梗死等概念及发生机制;5、炎症:介绍炎症的基本概念、类型、发生机制及炎症的结局;6、肿瘤:阐述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学特点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7、心血管系统疾病:介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8、呼吸系统疾病:介绍肺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9、消化系统疾病:介绍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0、泌尿系统疾病:介绍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1、生殖系统疾病:介绍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2、神经系统疾病:介绍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课时数为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实验观察学时,病例讨论学时。

建议在学期开设本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

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病理学大纲

病理学大纲

第一章组织、细胞的适应和损伤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形态特点及意义(Ⅰ级)其它(Ⅱ级)细胞、组织的损伤原因(Ⅲ级)发生机制活性氧和细胞内游离钙的损伤作用(Ⅱ级)其它(Ⅲ级)形态学变化细胞水肿、脂肪变、透明变性、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形态特点(Ⅰ级)淀粉样变、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Ⅱ级)细胞死亡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类型、结局、后果(Ⅰ级)细胞凋亡的概念、病变特点(Ⅰ级)第二章损伤的修复再生再生的一般概念(Ⅰ级)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Ⅰ级)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Ⅱ级)损伤处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Ⅲ级)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Ⅰ级)瘢痕组织(Ⅰ级)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Ⅰ级)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Ⅲ级)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Ⅱ级)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Ⅲ级)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动脉性充血(Ⅱ级)静脉性充血(Ⅰ级)出血类型(Ⅲ级)病变(Ⅲ级)后果(Ⅲ级)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条件(Ⅰ级)机制(Ⅲ级)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过程(Ⅱ级)形态(Ⅰ级)血栓的结局(Ⅰ级)血栓对机体的影响(Ⅱ级)栓塞栓子的运行途径(Ⅰ级)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Ⅰ级)对机体的影响(Ⅱ级)梗死梗死的病因和形成的条件病因(Ⅱ级)条件(Ⅲ级)梗死的病变和类型(Ⅰ级)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Ⅲ级)第四章炎症概述炎症的概念(Ⅰ级)炎症的原因(Ⅲ级)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Ⅰ级)渗出血液动力学改变(Ⅱ级)血管通透性升高(Ⅰ级)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Ⅰ级)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Ⅱ级)增生(Ⅰ级)炎症的经过和结局炎症的经过(Ⅰ级)炎症的结局(Ⅰ级)炎症的组织学类型炎症的一般分类原则(Ⅱ级)变质性炎(Ⅱ级)渗出性炎(Ⅰ级)增生性炎非特异性增生性炎(Ⅱ级)肉芽肿性炎(Ⅰ级)影响炎症过程的诸因素(Ⅲ级)第五章肿瘤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肿瘤的概念(Ⅰ级)一般形态和结构(Ⅱ级)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Ⅰ级)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Ⅰ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生长的生物学(Ⅱ级)肿瘤的生长方式与扩散生长方式(Ⅰ级)扩散(Ⅰ级)扩散机制(Ⅱ级)肿瘤的分级与分期(Ⅰ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Ⅱ级)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Ⅰ级)肿瘤的命名与分类肿瘤的命名原则(Ⅰ级)肿瘤的分类(Ⅲ级)常见肿瘤的举例上皮性肿瘤良性上皮性肿瘤(Ⅱ级)恶性上皮性肿瘤共同特点(Ⅰ级)鳞癌、腺癌(Ⅰ级)其他(Ⅲ级)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Ⅰ级)间叶组织肿瘤良性间叶组织肿瘤(Ⅲ级)恶性间叶组织肿瘤共同特点(Ⅰ级)其他(Ⅲ级)神经外胚叶源性肿瘤(Ⅲ级)多种组织构成的肿瘤(Ⅲ级)畸胎瘤(Ⅰ级)癌肉瘤、肾胚瘤(Ⅲ级)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Ⅱ级)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Ⅱ级)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Ⅲ级)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和发病机制(Ⅱ级)病理变化(Ⅰ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Ⅰ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Ⅰ级)原发性高血压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病因与发病机制(Ⅱ级)类型与病理变化(Ⅰ级)风湿病病因与发病机制(Ⅱ级)基本病理变化(Ⅰ级)风湿性心脏病(Ⅰ级)其他器官病变(Ⅱ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Ⅱ级)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Ⅱ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Ⅰ级)二尖瓣关闭不全(Ⅲ级)主动脉瓣狭窄(Ⅲ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Ⅲ级)心肌病(Ⅲ级)心肌炎(Ⅲ级)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病因、发病机制(Ⅱ级)病变(Ⅰ级)临床病理联系(Ⅱ级)肺气肿病因、发病机制(Ⅱ级)病变(Ⅰ级)临床病理联系(Ⅱ级)支气管哮喘(Ⅲ级)支气管扩张症病因、发病机制(Ⅱ级)病变(Ⅰ级)临床病理联系(Ⅱ级)肺炎细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病因、发病机制(Ⅲ级)病变(Ⅰ级)临床病理联系(Ⅱ级)并发症(Ⅱ级)小叶性肺炎病因、发病机制(Ⅲ级)〖BHD〗病变(Ⅰ级)〖BHDW〗临床病理联系(Ⅱ级)并发症(Ⅱ级)病毒性肺炎(Ⅱ级)支原体肺炎(Ⅱ级)肺尘埃沉着症肺硅沉着症病因、发病机制(Ⅲ级)病变(Ⅱ级)临床病理联系(Ⅲ级)分期及病变(Ⅲ级)并发症(Ⅱ级)肺石棉沉着症(Ⅲ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发病机制(Ⅱ级)病变(Ⅰ级)临床病理联系(Ⅱ级)呼吸窘迫综合症(Ⅲ级)呼吸系统常见肿瘤鼻咽癌、肺癌病因(Ⅱ级)病变(Ⅱ级)扩散(Ⅱ级)临床病理联系(Ⅲ级)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疾病胃炎急性胃炎(Ⅲ级)慢性胃炎(Ⅱ级)消化性溃疡病变(Ⅰ级)结局及合并症(Ⅰ级)病因及发病机制(Ⅱ级)阑尾炎(Ⅲ级)非特异性肠炎(Ⅲ级)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好发部位(Ⅰ级)早期癌的概念(Ⅰ级)肉眼形态(Ⅰ级)常见组织学类型(Ⅰ级)扩散特点(Ⅱ级)病因及发病机制(Ⅲ级)肝胆疾病病毒性肝炎病因和发病机制(Ⅱ级)基本病变(Ⅰ级)临床病理类型及临床病理联系(Ⅰ级)酒精性肝病(Ⅲ级)肝硬变门脉性、坏死后性肝硬变病因和发病机制(Ⅱ级)病理变化(Ⅰ级)临床病理联系(Ⅰ级)胆汁性肝硬变(Ⅲ级)胆石症(Ⅲ级)胆管炎和胆囊炎(Ⅲ级)原发性肝癌肉眼形态(Ⅰ级)组织学类型(Ⅰ级)扩散特点(Ⅰ级)病因及发病机制(Ⅲ级)胰腺疾病胰腺炎(Ⅲ级)胰腺癌(Ⅲ级)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Ⅱ级)非霍奇金淋巴瘤(Ⅲ级)白血病分类(Ⅱ级)急性白血病(Ⅲ级)慢性白血病(Ⅲ级)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Ⅲ级)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Ⅲ级)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肾小球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Ⅱ级)基本病理变化(Ⅰ级)临床表现(Ⅱ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Ⅰ级)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Ⅱ级)膜性肾小球肾炎(Ⅰ级)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Ⅱ级)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Ⅲ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Ⅲ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Ⅲ级)IgA肾病(Ⅱ级)慢性肾小球肾炎(Ⅰ级)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Ⅰ级)慢性肾盂肾炎(Ⅱ级)肾和膀胱常见肿瘤肾细胞癌(Ⅲ级)肾母细胞瘤(Ⅲ级)膀胱移行细胞癌(Ⅱ级)第十一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子宫颈疾病慢性子宫颈炎(Ⅱ级)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Ⅰ级)子宫颈癌(Ⅱ级)子宫体疾病子宫内膜增生症(Ⅲ级)子宫内膜异位(Ⅲ级)子宫肿瘤(Ⅲ级)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Ⅱ级)卵巢肿瘤(Ⅲ级)前列腺疾病前列腺增生(Ⅱ级)前列腺癌(Ⅱ级)乳腺疾病乳腺纤维囊性变(Ⅲ级)乳腺癌发生部位、常见类型、转移途径(Ⅰ级)其它(Ⅱ级)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疾病垂体疾病Simond综合征(Ⅲ级)Sheehan综合征(Ⅲ级)甲状腺疾病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病因、发病机制(Ⅱ级)病理变化(Ⅱ级)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病理变化(Ⅱ级)病因发病机制(Ⅱ级)甲状腺功能低下(Ⅲ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Ⅲ级)慢性甲状腺炎(Ⅱ级)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腺瘤(Ⅱ级)甲状腺癌(Ⅱ级)肾上腺疾病Cushing综合征(Ⅲ级)胰岛疾病糖尿病分类及病因、发病机制(Ⅱ级)病理变化(Ⅱ级)胰岛细胞瘤(Ⅲ级)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变(Ⅰ级)结局及并发症(Ⅱ级)病毒性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变(Ⅰ级)结局及并发症(Ⅱ级)脊髓灰质炎(Ⅲ级)海绵状脑病(Ⅱ级)缺氧与脑血管病缺血性脑病(Ⅲ级)阻塞性脑血管病(Ⅲ级)脑出血(Ⅱ级)神经系统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Ⅲ级)周围神经系统肿瘤(Ⅲ级)转移性肿瘤(Ⅲ级)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Ⅰ级)帕金森病(Ⅰ级)〖BHD〗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并发症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Ⅲ级)脑水肿(Ⅲ级)脑积水(Ⅲ级)第十四章传染病结核病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Ⅱ级)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Ⅰ级)结核病基本病理变化的转化规律(Ⅰ级)肺结核病(Ⅰ级)肺外结核病(Ⅱ级)麻风病因与发病机制(Ⅲ级)病理变化(Ⅱ级)伤寒病因与发病机制(Ⅲ级)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Ⅱ级)细菌性痢疾病因与发病机制(Ⅱ级)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Ⅰ级)流行性出血热(Ⅲ级)性传播性疾病淋病(Ⅱ级)尖锐湿疣(Ⅱ级)梅毒病因及传播途径(Ⅱ级)基本病变(Ⅰ级)后天性梅毒(Ⅱ级)先天性梅毒(Ⅲ级)艾滋病病因和发病机制(Ⅲ级)AIDS的传播途径和分期(Ⅱ级)AIDS的病理变化(Ⅱ级)第十五章寄生虫病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病变(Ⅱ级)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联系(Ⅲ级)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Ⅱ级)其他(Ⅲ级)血吸虫病病因及感染途径(Ⅲ级)病变及发病机制(Ⅰ级)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后果(Ⅱ级)丝虫病(Ⅲ级)。

病理学 大纲

病理学 大纲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适应要求:1.熟练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性反应包括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类型。

2.熟练掌握可逆性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改变。

3.熟练掌握不可逆性损伤的概念、病变、类型、结局和后果。

4.熟练掌握细胞凋亡、细胞老化的概念,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了解其机制。

5.了解损伤的过程、原因和机制。

内容:细胞和组织损伤的过程。

萎缩的概念、分类和后果。

肥大的概念和类型。

增生的概念和类型。

化生的概念,常见化生表现及临床意义。

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

可逆性损伤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细胞水肿的原因,细胞水肿的病变及临床意义。

脂肪变的概念、病理及临床意义,肝脂肪变的发生机制。

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及类型,掌握血管壁玻变的病变和临床意义。

淀粉样变的概念和病变特点。

粘液样变性的概念和病变。

病理性色素沉着包括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的产生的原因、形态和临床意义。

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类型。

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坏死的类型、坏死的结局、坏死的后果。

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学改变、发生机制。

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

细胞老化的概念、特征、发生机制。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要求:1.熟练掌握再生类型、过程和影响因素。

2.掌握纤维性修复的过程、机制。

3.熟练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和功能。

4.熟练掌握创伤愈合的过程、类型和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5.掌握瘢痕组织及对组织和器官功能的影响。

6.了解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血管形成的过程。

内容:再生的概念、分类。

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的概念。

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再生过程及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干细胞的概念、分化。

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和功能。

瘢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对组织和器官功能的影响。

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形成的过程及机制,血管形成的过程。

创伤愈合的概念。

皮肤创伤愈合基本过程、类型。

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的特点。

骨折愈合的过程。

影响创伤愈合的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病理大纲

病理大纲

理论教学部分绪论1. 目的要求:了解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及基本任务。

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2.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1.目的要求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掌握其类型。

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掌握变性的概念;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熟悉纤维素样坏死的概念及其病理变化。

掌握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熟悉坏死的结局,掌握凋亡的概念及其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了解凋亡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2.教学内容:(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

(2)细胞、组织的损伤:原因、机制、形态学改变。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1.目的要求:熟悉修复的概念;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

熟悉纤维性修复的概念,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熟悉瘢痕组织的形态及对机体的作用。

掌握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2.教学内容(1)修复与再生的概念,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2)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

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3)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皮肤创伤愈合、骨折愈合的基本特点。

(4)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 目的要求:熟悉充血的概念和类型;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基本病变和后果;掌握肝、肺淤血的特点。

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形成条件、机制及血栓的类型;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掌握栓塞、栓子的概念和血栓栓塞;熟悉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其它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掌握梗死的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了解梗死的原因2. 教学内容(1)充血的概念和类型,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病理学大纲

病理学大纲

病理学大纲(一)理论讲授部分绪论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

了解:病理学历史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详见附录二),病理学在临床中的作用(详见附录一)。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掌握: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细胞、组织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可逆性损伤(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变化和结局,细胞凋亡的概念和形态学特点。

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原因。

细胞凋亡的机制。

了解: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常见细胞可逆性损伤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发生机制;细胞、组织损伤对机体影响;凋亡的生理与病理意义;细胞老化的概念和可能的机制。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掌握:再生与修复的概念;细胞周期、生长因子和干细胞的概念;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熟悉:再生的方式;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与细胞再生中的作用;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和过程(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与神经组织的再生);骨折愈合过程。

了解:影响再生的因素。

细胞的再生与分化调控的分子机制。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掌握:血栓形成、血栓、附壁血栓、充血、瘀血、出血、血栓栓塞、栓子、梗死、败血性梗死、水肿的概念;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主要类型和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产生的条件、病变和结局。

熟悉: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及透明血栓的形态学特点及好发部位;栓子的种类、来源及运行途径。

了解:出血性梗死和贫血性梗死的形态学改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特征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炎症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改变、细胞渗出和吞噬过程的机制;炎症的常见类型的病变特点:急性炎——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炎;慢性炎——非特异性慢性炎、肉芽肿性炎;炎症的经过和结局;有关术语:脓肿、积脓、蜂窝织炎、窦道、瘘管、溃疡、糜烂、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肉芽肿等。

病理大纲

病理大纲

病理学(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各种适应表现的基本定义、形态学特点及常见类型。

2.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3.变性的概念、常见的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4.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5.凋亡的概念、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二)损伤的修复1.再生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结局。

3.伤口愈合的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充血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后果。

2.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改变和后果以及肝、肺淤血的病变特征。

3.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4.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以及血栓的类型、形态、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5.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6.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四)炎症1.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包括炎性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2.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过程和炎症的结局。

3.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一般慢性炎症的病变特点;炎性肉芽肿、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五)肿瘤1.肿瘤的概念、大体形态、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转移的概念、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

2.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

3.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特点、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4.肿瘤的病因学、分子机制、分级、分期。

5.常见的癌前病变及其意义,癌前病变、原位癌及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6.常见肿瘤的组织学特点。

(六)心血管系统疾病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各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病理改变和后果。

2. 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的分期及其病理变化,恶性高血压的病理变化。

3. 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改变及各器官的病理变化。

4.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合并症和结局。

病理纲要

病理纲要

病理学 第一部分细胞与组织损伤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这章是考试的重点,需要同学们全面掌握,尤其是对相关概念和常见部位、组织或器官。

概念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理解萎缩概念时应注意:是实质细胞而不是间质细胞,一定是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缩小,萎缩的器官不一定都有体积减小。

各种变性的定义及好发部位。

细胞坏死的定义及好发部位。

注意凋亡和死亡的区别。

第二部分修复代偿与适应 重点掌握肉芽组织,细胞再生能力。

第三部分局部血液与体液循环障碍 这部分重点内容是血栓和栓塞的分类及组成特点。

注意几个易混概念,如:血栓、栓塞、栓子、缺血、坏死等。

栓塞的分类及好发部位。

第四部分炎症 重点掌握炎症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病理学分型。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增生,其中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炎性反应的内容是难点也是考试的重点。

急性炎症的分类及病理学特点。

判断某种疾病是纤维素性炎还是化脓性炎一般对于考生比较难判断,因为不可能书上每种疾病都讲到,只要了解该疾病基本病理过程就容易作答。

第五部分肿瘤 本章为考试重点,其考点往往在于对一些特殊肿瘤的考查,同学们需全面复习。

要熟记一些常考概念,如: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非典型增生等。

常见肿瘤及其特点。

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常考临床检验值及意义。

第六部分免疫病理 重点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还要注意免疫病的一些概念。

第七部分心血管系统疾病 重点掌握风湿病的发病机制,高血压的发病因素及病理特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心肌病的概念,心肌炎的分类及特点、特殊类型的心肌炎。

风湿病中注意分期及各期病理特点,尤其要重点分析Aschoff小体,其常考且较细。

几种风湿性心脏病的比较。

注意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内膜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比较,并从比较中可以看出三者均可出现疣状赘生物。

《病理学》大纲

《病理学》大纲

第一部分理论讲授部分病理学的概述。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病理学的发展。

一、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各类适应性反应的形态特点,萎缩的概念和分类。

肥大、增生、化生及老化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胞损伤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变化。

变性的概念及分类。

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的概念及其形态特点。

肝脂肪变发生的机制。

玻变的分类。

坏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分类及结局。

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凋亡的概念。

重点要求:增生、化生、萎缩、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玻变、坏死、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的概念及特征。

坏死的病变、分类和结局。

凋亡的概念及特点。

二、损伤的修复再生与修复、生长因子、机化的概念。

再生的类型、各类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细胞的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

创伤愈合的概念、基本过程和类型。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重点要求:再生、生长因子、修复、机化、肉芽组织、创伤愈合的概念。

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

慢性肝、肺淤血的病变。

出血的概念及类型。

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过程和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栓塞的概念和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

缺血和梗死的概念,梗死的原因、病变及其类型。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重点要求:淤血的概念及肝、肺淤血的病变。

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

血栓的形态特征。

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形态特征。

四、炎症炎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原因、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作用。

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概念、类型和病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

病理复习提纲(供参考)

病理复习提纲(供参考)

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史,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和研究范围,在医学中的地位。

2.熟悉病理学的观察、研究方法以及新技术在病理学诊断及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组织的损伤和修复、代偿、适应、凋亡的有关概念。

2.掌握损伤的病理变化。

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发生机制和基本病理过程。

主要内容1.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细胞损伤的主要的超微结构变化。

2.变性的概念,常见的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3.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4.细胞凋亡的概念、凋亡的病变及观察检测。

5.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

第二章损伤与修复目的要求1.掌握各类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

主要内容1.再生的概念、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3.伤口愈合的过程及创伤愈合的类型。

4.骨折愈合以及神经愈合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目的要求1.掌握局部充血、淤血、血栓、栓塞及梗死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过程、类型和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相互联系。

主要内容1.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3.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以及血栓的形态特点。

类型、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结局.5.栓塞、栓子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6.梗死的概念、原因和条件、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炎症目的要求1.掌握炎症有关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2.掌握炎症的基本类型、经过和结局。

3.熟悉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主要内容1.炎症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2.炎症介质的概念、来源、作用。

炎症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3.炎症的局部表现、全身反应。

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4.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病理大纲

病理大纲

上篇病理学总论第一章病理学绪论目的要求:掌握病理学概念及病理学内容和任务。

熟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病理学发展史。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目的要求:一、萎缩掌握萎缩的概念并区分生理性萎缩与病理性萎缩。

掌握病理性萎缩的原因及分类(包括营养不良性、神经性、废用性、压迫性和内分泌性萎缩)及形态变化。

熟悉萎缩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萎缩的机制。

二、肥大掌握肥大的概念、类型(生理性及病理性,代偿性和内分泌性)。

熟悉肥大的机制。

熟悉肥大对机体的影响。

三、增生掌握增生的概念、类型。

熟悉增生的机制。

熟悉增生对机体的影响。

四、化生掌握化生的概念及常见化生的类型。

熟悉化生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化生的机制。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目的要求:一、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掌握损伤的原因。

了解损伤的发生机制。

二、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基本病理变化,了解其形成机制,熟悉其结局。

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及基本病理变化,了解其形成原因及机制。

掌握玻璃样变性的概念、类型(包括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动脉壁玻璃样变)及基本病理变化,了解其形成机制及结局。

熟悉淀粉样变性的概念及基本病理变化,了解其形成机制。

熟悉黏液样变性的概念及基本病理变化。

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着的概念、常见类型(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沉着)及基本病理变化,了解其形成机制。

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及基本病理变化,了解其形成机制。

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特点、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纤维素样坏死),熟悉坏死的病因。

掌握坏疽的概念、类型(干性、湿性及气性坏疽)及病变特点,熟悉坏疽的病因、形成机制及结局。

掌握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脱落排出、机化、包裹钙化。

掌握坏死的后果及有关影响因素。

第三节细胞凋亡目的要求: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病变特点及其与坏死的区别,了解其形成机制。

2024年度病理学全套课件ppt大纲

2024年度病理学全套课件ppt大纲
46
帕金森病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 和姿势平衡障碍等。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出现面部 表情呆板、走路拖步、转身困难等症状。
诊断标准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同时结合影像学 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可显示脑萎缩和脑室扩大等改变;实验 室检查则可发现多巴胺水平降低等异常。

21
肿瘤转移途径和影响因素
2024/2/3
转移途径
包括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转 移和种植性转移等多种方式。
影响因素
肿瘤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肿瘤类 型、分化程度、机体免疫力等。
22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比较
组织形态
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分化较好,形态与正常组织相似 ;恶性肿瘤分化较差,形态多样且不规则 。
良性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有包膜形成; 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形成。
转移与复发
对机体影响
良性肿瘤不转移,切除后不复发;恶性肿 瘤易转移,切除后易复发。
2024/2/3
良性肿瘤对机体影响较小,主要表现为局部 压迫症状;恶性肿瘤对机体影响较大,可破 坏组织器官结构并引起严重并发症。
23
05
心血管系统疾病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心血管系统表现(高血压 、心力衰竭等),呼吸系统表现(呼吸困难、咳嗽等) ,消化系统表现(恶心、呕吐、口有尿味等),血液系 统表现(贫血、出血倾向)和神经肌肉系统表现(失眠 、注意力不集中、意识障碍等)。
2024/2/3
43
09
神经系统疾病病理变化
Chapter
2024/2/3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英文名称:PATHOLOG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08 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36学分:5分适用对象: 五年制医学类各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生物遗传学一、课程简介病理学是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是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并结合机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疾病的本质。

病理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基本病理过程,即某些疾病存在的共同的基本病变、发生和发展规律;而各论是在总论的基础之上,分系统具体阐述各种特定疾病的特殊性。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沟通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桥梁学科,是学生开始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时所学的第一门课程。

它的任务是在疾病状态时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病理变化),从病理变化入手去研究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以及特殊规律。

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结局和转归及其相应的临床病理联系。

通过病理学的学习,使学生首先从本质上(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去认识疾病,为以后临床课程学习疾病的各种体征和症状打下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要学好病理学必须总论与各论密切结合,理论与观察标本相结合,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掌握疾病的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镜下与大体、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通过理论和实习等多种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重要的新进展,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临床专业、参加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培养面向21世纪有后劲的高级医学人才服务。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目的要求】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

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

药学《病理学》教学大纲

药学《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at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306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药学学分:2.5学分(理论:2.0;实验:0.5学分)总学时: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6学时, 实验学时:16学时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药学专业课程等选用教材:步宏、李一雷主编.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必读书目:[1] 王恩华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周庚寅姜叙诚主编.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选读书目:[1] 陈杰李甘地主编.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Robbins 和Cotran Atlas of Pathology.2nd edition. Edward C.Klatt [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1二、课程教学目标《病理学》是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疾病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与疾病的转归;全面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机制。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常见疾病发生机制。

2、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和结局3、掌握疾病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与疾病的转归。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与教学要求绪论(1时学)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教学要求:重点介绍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损伤的原因;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的原因、发生机制;理解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类型和结局;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的概念和类型;细胞水肿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病理变化;教学要求:重点介绍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坏死、坏疽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坏死、坏疽的形态特点;难点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的原因、机制和结局;坏死病变和结局。

2024医学PPT课件病理学全套课件大纲

2024医学PPT课件病理学全套课件大纲

医学PPT课件病理学全套课件大纲•病理学概述与分类•细胞与组织损伤修复•血液循环障碍与出血性疾病•炎症过程与免疫反应•肿瘤形成与发展过程•神经系统疾病病理学基础•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病理学基础•其他器官系统病理学简介目录病理学概述与分类病理学定义及研究对象病理学定义研究对象病理学在医学中地位与作用地位作用病理学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诊断依据,指导治疗方案制定,评估疾病预后。

疾病分类与病理学关系疾病分类病理学关系病理学发展历史及现状发展历史现状细胞与组织损伤修复细胞损伤类型及机制细胞损伤类型包括可逆性细胞损伤(如细胞水肿)和不可逆性细胞损伤(如细胞坏死、细胞凋亡)细胞损伤机制涉及缺氧、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细胞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与类型组织损伤修复过程组织损伤修复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案例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概述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等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病例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法纤维化病变及其影响纤维化病变概念纤维化病变影响血液循环障碍与出血性疾病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血流停止而发生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出血血液循环障碍类型及临床表现出血性疾病分类与诊断方法出血性疾病分类诊断方法血栓形成机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等。

要点一要点二影响因素年龄、性别、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疾病状态等。

血栓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大小的动脉或静脉,但以动脉栓塞更为常见。

栓子运行途径一般与血流方向一致,但也可发生逆流或在局部停滞。

严重后果栓塞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栓塞的部位、血管的解剖特点和局部血液循环状态、栓塞后能否建立充分的侧枝循环,以及栓子的种类及来源。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1、熟悉: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2、了解: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1、掌握:(1)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变性、凋亡的概念。

(2)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3)玻璃样变性的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4)坏死的概念、病变、类型和结局。

2、熟悉:(1)萎缩的病变及类型。

(2)化生的意义。

(3)钙化的概念及形态特点。

3、了解:(1)脂肪变性的病因、发病机理。

(2)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常见的病理性色素沉积的概念。

(3)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1、掌握:(1)修复及再生的概念。

(2)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3)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4)创伤愈合的类型及其特点。

2、熟悉:上皮组织、纤维组织、血管及神经纤维的再生过程。

3、了解:(1)骨组织、肌组织的再生。

(2)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3)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4)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及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第四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掌握:(1)充血的概念和类型。

(2)淤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

(3)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类型及结局。

(4)栓塞与栓子的概念、栓塞的类型、栓子的运行途经及规律、血栓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概念、病变及类型。

2、熟悉:(1)血栓的形成过程;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2)梗死的原因3、了解:(1)气体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2)出血的类型、病变及后果。

第五章炎症1、掌握:(1)炎症的概念及基本病变。

(2)炎细胞浸润的概念、白细胞渗出的过程及白细胞在炎症局部的作用。

(3)炎症介质的概念、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4)炎症的组织学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5)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6)肉芽肿的概念、常见类型和病变特点。

2、熟悉:(1)液体渗出及细胞渗出的意义。

(2)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的病变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课程编号:00410019 10410019学时与学分:4.5/81学时 (其中实验学时:22学时)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专业七年制、中医专业五年制、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

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及录像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病理学实验及临床相关知识密切联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绪言0.5学时目的要求【了解】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4.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5.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等第一章疾病概论 1.5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病因的分类【了解】了解疾病的概念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病理过程及病理状态。

2.病因学概论:病因(包括原因和条件)及其分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营养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及先天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3.发病学概论: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4.疾病的经过与转归:康复、死亡。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各种变性、坏死和凋亡的概念及变性、坏死的病变特点。

【熟悉】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了解创伤愈合和骨折愈合。

教学内容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变性(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及病理性钙化),坏死(包括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及固缩坏死)。

凋亡(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

3.损伤的修复:再生,肉芽组织,创伤愈合,骨折愈合。

4.指导性自学:损伤的发生机制,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结局。

【了解】了解动脉性充血及出血的特点。

教学内容1.局部充血:动脉性充血及静脉性充血(淤血)。

2.局部贫血(缺血)。

3.出血:破裂性出血及漏出性出血。

4.血栓形成: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结局及后果。

5.栓塞: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等)及后果。

6.梗死:贫血性梗死及出血性梗死。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第四章炎症 4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炎症的概念,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各类炎症的特点。

【熟悉】熟悉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炎症的临床表现及结局。

【了解】了解炎症的原因。

教学内容1.炎症的概念和炎症的原因。

2.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血管现象及血液成分渗出)(附:炎症介质),增生。

3.炎症的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包括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

卡他性炎,增生性炎(非特异性增生性炎及特异性增生性炎)。

4.炎症的临床表现(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结局。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五章肿瘤 4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的组织结构及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熟悉】熟悉肿瘤的命名原则,常见恶性肿瘤的特点。

【了解】了解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1.肿瘤的概念。

2.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3肿瘤的基本特征: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组织异型性和细胞异型性),代谢特点。

4.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5.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6.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7.常见肿瘤举例:①上皮组织肿瘤:上皮组织良性肿瘤,上皮组织恶性肿瘤,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②间叶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良性肿瘤,间叶组织恶性肿瘤【附】癌与肉瘤的区别;③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恶性淋巴瘤及白血病;④其他组织肿瘤8.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七章水肿 1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水肿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了解】了解水肿的类型及其特点,水肿的特征和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1.水肿的概念。

2.水肿的发病机理: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淋巴回流受阻)及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3.水肿类型及重要器官水肿(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肺水肿及脑水肿)。

4.水肿的特征和对机体的影响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九章缺氧 2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缺氧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

【了解】了解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教学内容1.缺氧的概念。

2.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各系统及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及缺氧性损伤。

4.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章发热 1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发热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了解】了解发热时机体的变化教学内容1.发热的概念。

2.发热的原因和机理:发热激活物及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及其作用方式。

3.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及体温下降期。

4.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物质代谢改变及各系统(心血管、呼吸、消化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一章应激与疾病 2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应激的概念、分期,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

【了解】了解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应激与疾病。

教学内容1.概述:应激的概念,应激原。

2.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热休克蛋白、急性期反应蛋白)。

3.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变化。

4.应激与疾病:应激与躯体疾病、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二章休克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的分期及微循环变化的特点【熟悉】熟悉微循环变化的发病机制。

【了解】了解休克的原因及分类,休克时机体的变化。

教学内容1.休克的概念。

2.休克的原因和分类:失血失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3.休克的分期及发病机制: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的分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

4.休克时机体的病理变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细胞的代谢变化和结构损害,各器官心、肾、肺等)功能的改变。

多器官功能衰竭。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三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发病机制和分期,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

【了解】了解其原因及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教学内容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因子大量人血,血细胞大量破坏,其它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3.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的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机体的变化:出血,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脏器功能障碍。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五章心血管系统病理 6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风湿病的概念和病理变化,心力衰竭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熟悉】熟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瓣膜病,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了解】了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教学内容1.动脉粥样硬化症: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变,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高血压病:良性高血压病及恶性高血压病的病变和后果,病因和发病机制。

3.风湿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外膜炎,慢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

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脑的病变。

【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简介。

4.心力衰竭:概念,原因,诱因和分类,发病机制,代偿反应,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病理 6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呼吸衰竭的概念。

【熟悉】熟悉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结局及并发症。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了解】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间质性肺炎、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教学内容1.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肺炎:概念,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原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

间质性肺炎简介。

4.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鼻咽癌、肺癌。

3.呼吸衰竭:概念,病因和发病机理(肺通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