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学设计大全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学设计大全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学
设计大全
《所见》教学设计教材简说
古诗《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

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
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
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
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
在树林中回荡。

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


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
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
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

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
的推想。

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
变化。

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
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所见》精彩教学设计吧
《所见》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
《所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所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公安县杨家厂镇中心学校徐晓红《所见》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所见》教学设计新昌县大市聚镇中心小学章跃英
古诗《所见》优秀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小乍中心小学庄碧玲
人教版古诗两首《所见》优秀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片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所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第二次古诗两首《所见》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所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优秀教学案例

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优秀教学案例
4.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想象和体验,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实物展示、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描绘的夏日田野之中。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景象,提高他们的学
案例中,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详细解读《所见》这篇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首先,我会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然后,逐句分析课文,讲解生字词、词组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绘夏日田野景象的细腻笔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小主人公在田野里看到了哪些美好事物?”“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惊讶的?”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策略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能够简单地描述散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

2.通过阅读散文,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文章描写和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和感受大自然。

【教学准备】教材《所见》、图片或实物相关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显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图片中的景物,引发对大自然美的认识。

2.介绍本节课的散文《所见》,告诉学生这就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的文章。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学生跟读课文。

2.教师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句意。

3.学生回答以下问题:b.文中描写的景物都具有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美丽精彩)d.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可以举例说明。

三、感知自然(15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按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美好之处进行分组,共同分享。

2.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并互相欣赏和表扬。

四、创作活动(20分钟)1.学生分组观察一小段时间内的自然景物,如花园或校园。

2.学生根据所看到的景物,想象和绘画出对应的场景,并写下感想。

3.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欣赏和赏析。

五、课堂总结(5分钟)学生重点回顾散文《所见》的内容和描写方式,再次强调大自然的美好与奇妙。

【拓展延伸】1.让学生寻找并带来自己心目中的美丽大自然的图片,进行展示和分享。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加深对大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

【教后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在创作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拓展延伸的部分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精品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精品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4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5知识目标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

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一」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

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

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

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其实不然。

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 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一年级13—14学年下学期语文(人教新课标)下册第四单元13古诗两首《所见》教学设计

一年级13—14学年下学期语文(人教新课标)下册第四单元13古诗两首《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一、课文概述《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

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快乐的夏天”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

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

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

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1、课前准备,搜集一些赞美夏天的小诗。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优秀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优秀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7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画下来。

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5、学生汇报。

(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1、学习第一、二行诗(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课文《所见》。

2.理解文中的动作描写,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初步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动作描写,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初步的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课件:包含课文《所见》的图片和文字。

3.黑板、彩色粉笔。

4.练习题卷。

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大自然的音乐,引导学生沉浸在自然的氛围中。

2.引入课文《所见》:教师展示课文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Step 2:课文阅读(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并鼓励学生跟读。

2.教师逐段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并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记忆。

3.分角色朗读课文,做感情语音诵读。

Step 3:理解课文(2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一些基础理解性问题。

a)课文中的主人公都看到了哪些东西?b)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c)具体描写了哪些动作?d)他们各自的看法和心情如何?2.分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一段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复述。

a)大家先阅读自己的段落,理解内容。

b)分享理解,讨论如何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c)组长代表小组报告,全班分享并互相点评。

Step 4:语言实践(25分钟)1.学生选取观察到的物体或景象,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学生交流并互相点评,鼓励学生使用具体的动作描写来丰富自己的描述。

3.选取一些学生的描述进行展示,并进行集体讨论,提供进一步的意见和建议。

Step 5:课文感悟(15分钟)1.提问:在这篇课文中,你们最喜欢哪个人物或者哪个场景?为什么?2.讨论:学生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自己的观点。

a)孤舟中的居士是怎么看待大自然的?b)渔夫又是怎么看待大自然的?c)课文中哪些动作描写让你印象深刻?d)你们对大自然有什么自己的感悟?3.学生可在作文本上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59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会写“诗、林、童”3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理解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抓住重点词句,读中巩固,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学习汉字,写好汉字的愿望,同时,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夏季的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第一单元学习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你们还记得吗?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课件展示课题,生齐读。

3、介绍作。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4、释题: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

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

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师范朗读动画,生注意字音。

2、给古诗划分节奏。

3、指生朗读,注意节奏。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

(1)牧童:放牛羊的孩子,本文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

樾:“树阴”的意思。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2)诗意: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

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3)想一想:牧童的心情怎样?你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意欲:想要。

捕:捉。

鸣蝉:正在叫的知了。

闭口:停止歌唱。

立:站立不动。

(2)诗意。

想要捕捉正在鸣叫的知了,忽然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3)考考你。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3、回顾整首诗意。

四、练习背诵。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一」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2.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题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二)、初读诗词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

(出示主题图)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一年级语文教案)《所见》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教案)《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这位儿童在干什么?他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初步猜测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学生自学部分l.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3、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引导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准节奏,说说诗意。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引导:“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

(欲——想捕——捉)(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范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范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认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欲、鸣、杨、意、欲、穷、视、碧、然、下、飞”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

会写“童、黄、鸟、意、穷”5个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袁牧及其作品《所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理解字义,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1.课件2.生字卡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袁牧吗?知道他是谁吗?2.袁牧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独特。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诗歌《所见》。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交流学习心得。

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1)认读生字,理解字义。

(2)重点讲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欲、鸣、杨、意、欲、穷、视、碧、然、下、飞”等生字。

2.串讲诗句(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

四、朗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语气等问题。

3.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1.复习生字。

2.复习诗句。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句(1)引导学生理解“意欲穷、穷视碧、碧然下、下飞”四句诗的意思。

(2)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

2.体会诗歌情感(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三、背诵课文1.学生自主背诵课文。

2.教师检查背诵情况,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句的背诵和生字的书写。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抄写生字。

3.家长签字确认。

六、课后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表现情况。

2.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突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答复下列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所见》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

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课前思考:你课外学过什么古诗?信息资料: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对话平台:学习古诗《所见》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 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

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所见_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所见_人教新课标

《所见》教学设计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教学目标: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引入,揭题释题1、课前老师让大家整理了一下学过的古诗,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随机指名背)2、看图说话。

(1)师引言: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图上都有什么。

(小孩儿、牛、大树……)再仔细看一看,这个小孩儿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观察儿童的衣着、牛、儿童手上的鞭子,明白这个小孩儿是古时候的一个放牛娃,也叫“牧童”。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导读:本课学习重点是了解古诗的意思,难点是借言语文字,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现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言语美和内蕴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协助!一、说教材«所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屋»里的一首古诗。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画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突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形。

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

第一句话表达«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表达«牧童捕蝉图»。

全诗的最大特征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形融合、由远及近、动态结合。

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

因此,在教学时,教员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先生了解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先生的的朗诵水平不高,了解才干有限,对古诗还生疏,先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发生共鸣。

要让先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形,一定要在教员的引导下才干完成。

所以我把引导先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先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言语来描画从古诗中所感遭到的情形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的:I、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依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育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味。

学习重点是了解古诗的意思,难点是借言语文字,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现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言语美和内蕴美。

四、说教法l、直观教学法; 2. 图文结合法; 3. 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自主探求法。

先生猎奇心强,有意留意和笼统思想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的充沛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协助先生了解诗意,新颖的方式,精彩的画面大大添加了先生学习的兴味,消解先生观察体验、笼统思想,言语表达等方面的阻碍,从而突出重点,打破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教学预设目标: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教学过程预设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

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

(大声朗读)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轻声读)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如:?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

(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5、全班交流。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

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

(指名读)(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引背同桌对背齐背)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指名说说)2、说说你认为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六、编故事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温暖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就要迎来好玩的夏天了。

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生自由发表意见)2、你们的夏天可真有趣。

可以放牛、可以捉虫子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

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所见》。

(板书课题)配乐指名读,谁认识这两个字?你怎么认识的呢?指名读课题。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

让我们也来看看图。

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

录音范读、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小牧童、树上有一只蝉、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多读几遍。

4、离开了古诗,这些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课件出示生字认读——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平舌音:所所:(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立: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蝉:虫+单,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

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牧童:放牛的孩子捕:是一个动作。

5、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

齐读古诗。

大家读的真好。

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同学,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

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

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

(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课件出示画面(播放音乐):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

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课件出示一、二句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学生自由练读——男生读——齐读)师: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到牧童的自由、快乐、和悠闲)牧童在干什么?他的心情怎样呢?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生边说边做动作)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齐读)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好听吗?“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课件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呢?(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学生体验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齐读)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指名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生讨论交流想到的各种方法)(踩石头、踩牛背)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指导背诵,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四、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诗、林”,学生认读。

2、师范写,生跟写。

3、分析结构和字形,给生字组词4、学生描红、临写,练习书写。

【篇三】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所见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6个生字。

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教学过程:(一)课件出示:课文动画思考: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二)初读感知,自学质疑。

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解决疑难。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自学。

3、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

1、教师简述诗意。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联系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

(六)拓展: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七)指导生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