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0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
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的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1、增进身体健康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三、课程四大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四、课程的设计思路(五点)1、根据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5、根据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五、课程目标(五点)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中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六、学习领域目标(五点)1、运动参与目标(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2、运动技能目标(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3、身体健康目标(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能(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4、心理健康目标(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5、社会适应目标(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七、课程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外和校外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课程类型:公共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各专业总学时:108一、课程性质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思路(一)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体育课程的性质
谈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又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研究课题。
这其中迫切需要研究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以及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关系问题。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加以分析。
一、从课程分类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学科长期以来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作为编订课程的主体。
把体育作为学科课程进行设计,其优点是:(一)课程计划给予学科课程以重要的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学科的授课时数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小学排语文、数学之后居第三位,中学排语文、数学、外语之后居第四位);(二)承认体育是一门科学,并按照学科课程模式加以设计,有利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三)学科课程模式对于科学、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的和系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有重要的作用;(四)多年来形成的体育学科教学论体系,使体育教师已习惯于按学科教学模式组织、实施体育教学。
把体育作为学科课程设计也存在缺点和不足。
例如,由于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教学内容偏多,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不够,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并与终生体育目标相联系,在教材中也难以体现。
二、从体育的科学属性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就体育学科来说,一方面它是社会文化现象,是构成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体育,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人才学等社会科学。
从这一角度看,体育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要作用于人,要科学地促进人的身体发展,因此还要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比如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保健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等等。
从这一角度看,体育又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既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同时个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最终作用于人,要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完成教育任务,因此体育是一门综合科学。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本科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大学体育课程类别:公共课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一、课程性质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徐盛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办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课程目标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体育课程性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
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一、 课程性质
(一) 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 课程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完整版)体育课程标准
(完整版)体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
体育课程旨在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精神和体育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精神,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5.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体育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理论、体育法规、体育道德等。
2. 体育技能:包括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
3. 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旅游等。
4. 体育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
四、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比赛法、情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 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五、课程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行为、体育参与等方面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教师评价: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 课程评价: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等方面的评价,不断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六、课程发展1. 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改革和完善体育课程内容。
2. 课程研究:加强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提高体育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 课程推广:加强体育课程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七、课程资源1. 教学设施:提供充足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满足体育课程的教学需求。
《体育》课程标准
体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体育》课程类型:理论课+实践课学时:253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依据学校体育教学原理,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与构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而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根据幼儿园发展需要和完成幼儿园教学工作所需的体育运动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根据不同对象,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就业需要和运动能力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必须的运动技术和体育基本功为原则,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把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既传授理论知识又注重技能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等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组织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精讲多练,个别辅导,不断纠正错误,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提升自身运动技能。
3.课程任务(1)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2)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
(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建立体育卫生与健康的基本意识。
2.能力与技能目标:(1)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质和运动技术。
(2)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掌握一两项自我锻炼身体的方法。
(3)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具备较强的组织与指导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2)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体育基本功能力,又符合将来工作岗位需要的合格人才。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内容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1.增进身体健康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一) 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二)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三) 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四) 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五)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目标(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身体健康目标(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能;(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目标(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新课标
体育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程性质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并指出了课程具有四个特性: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可以看出,课程性质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为此,通过研读,结合十年来的课改实践,对体育课程性质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课程的基础性课程强调了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学生应该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不是掌握所有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对“必要”两字的理解在新旧课程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上世纪指导体育教学实施的《教学大纲》对“必要”的概念是学会大纲中所规定的全部完整内容,“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成绩和身心发展情况”、“教学大纲和教材,它决定育人的方向”(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95年5月第2版);而新课程对“必要”的理解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和“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置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
(二)不同的基础性课程的基础就是课程的立足点,基础决定了课程的质量。
两者对课程的基础也有不同的认识。
大纲强调:“身体锻炼是本学科的鲜明特点,只有在身体锻炼中才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质”、“身体锻炼要通过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来完成,只有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促进身心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同前),已经很明确地表明了大纲的基础是“知识、技术、技能”即“三基”;而新课程对基础的认识则是:四条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大学体育课程
课程教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2、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3、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4、了解各项规则与裁判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比赛的能力;5、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教学要求:1、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学生的需求、气候情况、场地器材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课设置的新颖性,多样性,注重实效,实事求是;2、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把体能的发展与知识技术技能有机结合起来;4、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避免伤害事故;三、教学内容一体育基础理论教学目的:使学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了解运动竞赛规则、裁判法,提高欣赏能力;主要内容:1、体育概论:体育的功能2、终身体育:终身体育原则、内容与方法3、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法教学重点:终身体育、各项目竞赛规则;教学难点:怎样理解和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规则;4、运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二田径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短跑、中长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锻炼方法;发展学生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主要内容:1、短距离跑2、中长跑3、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中长跑教学难点:掌握中长跑正确的呼吸方法;三篮球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篮球项目的一般技术、一般战术,了解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发展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主要内容:1、移动2、传、接球3、投篮4、运球5、持球突破6、个人防守7、抢篮板球8、基本战术9、比赛方法和规则介绍10、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掌握篮球的传、接球、投篮、运球技术;教学难点:篮球战术的运用;四足球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足球项目的一般技术、一般战术,了解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发展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主要内容:1、颠球2、踢球3、停球4、头顶球5、运球6、抢截球7、掷界外球8、基础战术9、场地器材和竞赛规则介绍10、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掌握踢球、运球基本技术;教学难点:基础战术的运用;五排球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排球项目的传、垫等技术和基本战术,了解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比赛的能力;发展弹跳、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主要内容:1、准备姿势和脚步移动2、垫球3、传球4、发球5、扣球6、拦网7、基本战术8、比赛和规则简介9、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掌握排球垫球、传球技术;教学难点:基本战术的学习和运用;六网球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球运动主要技术,基本战术及练习方法;提高学生速度、爆发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神;了解网球运动比赛基本规则与裁判方法,提高欣赏水平;主要内容:1、握拍法2、正手击球3、反手击球4、发球5、截击球6、挑高球7、高压球8、步伐9、基本战术10、场地、器材和规则介绍11、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正手、反手击球、发球;教学难点:控制球的能力培养;七乒乓球教学目的:使学生基本掌握乒乓球技术;提高灵敏、速度、爆发力等身体素质;培养竞争意识;发展判断、注意、反应等心理素质;了解乒乓球运动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并能进行一般的裁判工作;主要内容:1、握拍法2、基本站位与基本姿势3、基本步伐4、发球5、接发球6、推挡球7、攻球8、撮球9、基本战术10、规则介绍11、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掌握接、发球技术;教学难点:如何提高接、发球质量;八羽毛球教学目的:掌握羽毛球基本技术、战术;了解羽毛球的竞赛规则、裁判工作;发展灵敏性、协调性;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遵守纪律的品质;教学内容:1、发球法2、接球法3、击球法4、球路5、战术运用6、力量素质教学重点:掌握发球、接发球技术;教学难点:如何提高接、发球质量;九健美操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步伐、成套动作;知道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发展灵敏、力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教学内容:1、健美操的基本姿态2、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及基本技术3、大众健美操一、二、三级4、有氧耐力练习教学重点:健美操的基本步伐;教学难点:动作力度、节奏感;十武术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武术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防身自卫能力;懂得武术的锻炼价值;发展力量、灵敏、协调素质;培养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教学内容:1、手型:拳、掌、勾2、手法:冲拳、架拳、推掌、亮掌3、步型: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4、步法:击步、垫步、弧型步5、步型与步法组合练习6、武术套路:三路长拳7、24式简化太极拳8、散打9、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教学难点: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的组合;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七、学时分配二选修课学时分配第三学期1、篮球2、足球3、排球4、网球总学时 32学时,理论 4 学时,实践 28 学时;5、乒乓球6、羽毛球7、健美操8、武术三、保健课学时分配八、成绩评定1、体育课成绩每学期评定一次,实践课考试按教学计划规定的项目,均在每项教学内容结束后随堂进行,实行同一项目统一标准;体育理论考试采用笔试形式在第二学期末进行,由教务处统一安排;2、记分比例第一、三学期:学习态度、出勤情况20%;实践部分80%;第二学期:学习态度、出勤情况20%;实践部分60% ;理论成绩20%。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1005(适用专业:本校各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1、课程性质该课程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发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体育知识,加强体育锻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所需要的技术工人。
2、课程任务(1)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培养他们懂体育、爱体育,会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了解并掌握一般体育项目和竞赛规则,具有参加体育活动和组织小型体育竞赛的基本能力。
(2)向学生传授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以后安全从事生产劳动、保持自身健康奠定基础。
(3)根据技工学校的特点,结合不同工种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地体育训练,提高他们的健康状况,具备未来要从事专业所必需的身体条件。
(4)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和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思想作风。
具有勇敢顽强、合理竞争、实事求是的精神,文明礼貌的习惯,以及乐观、自信、进取的心理素质。
3、课程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他们具备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健康身体和良好体能;并逐步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养成重视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教学形式本课程教学形式主要是讲授、练习。
三、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 《体育》(第三版)以及《学生体制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王佐平主编,中国劳动出版社。
2.《体育与健康》;梁道松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
3.《体育与健康》;张瑞林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实际教学过程按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由于体育课程跟季节、温度、场地、所需器材、学生的不同体质等等有关,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课程。
因此,体育课程全年计划如下:第一学期阶段一:九至十月份,周次1-6,平均气温21摄氏度。
此时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不冷不热,有时会出现秋雨,是第一学期的教学前期,此时正是学年的开始,来自不同学校的新生尚不太了解,需要磨合,所以需要加强常规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尤其是基本训练,此阶段以速度,灵敏为主。
体育课教学大纲
体育课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课程性质: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修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地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1.理论课面向全体学生,以传授体育基本理论与各运动项目运动理论为主,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程。
理论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术、体质与健康以及各项目知识介绍。
(1)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是:心肺复苏术、体质与健康。
(2)运动项目理论主要内容:各类运动项目特点、起源及发展的介绍,2.基础课面向一、二年级全体学生,结合学校场地条件和师资情况,以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为主结合身体素质练习开设的课程。
主要内容:第九套广播体操、排球基本技术、太极拳、篮球、足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
3.课时安排总学时为112学时,第一、四学期各24学时,第二、三学期各为32学时。
三、教学安排及内容各类教材教学时数分配:教学内容:(一)理论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传授学生想了解的内容和与现实生活贴近的体育理论知。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定向运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定向运动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课程理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坚持“健康第一”;2.落实“教会、勤练、常赛”;3.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4.注重教学方式改革;5.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三、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
让学生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四、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根据课程目标的四个水平,设计相应内容。
针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奠定基础;针对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目标,分别设置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其中,健康教育由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学等多门课程共同承担,体育与健康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
五、课程实施这里,教育小新给老师们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第一,编制课程实施计划,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老师们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课程的育人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在一、二年级,重点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在三至六年级,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每学期指导学生学练2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在重点发展学生各种体能的基础上发展多项运动技能;在七、八年级,一个学期指导学生学练1个运动项目,在继续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专项运动技能;在九年级,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进行1年的学习,保证学生初中毕业时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
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
学生个体的体育需求与国家和社会对学生 的体育需求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课程标准理解有偏差 课堂教学以形式替代内容 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上存在误区 教法手段单一 教学设计空乏、抽象
一、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 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 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 必修课程
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 指导思想,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 康和社会适应服务
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现体 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既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较好的确立了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教法的有效性与多样性,教学步骤比 较清晰
提高课堂内容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水平 教师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素质要高
课程总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 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 学习和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 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 能和团队意识;承载压力,拒绝挫折,具有健 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 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 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 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 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 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最大的突破是:
课程结构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 会适应;
最大的特点是:
以目标统领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 手段的,不是以讲授知识为主要形式的
浅析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浅析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胡 乐“技能性”是学校体育课程尤为突出的一个属性,它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的认知达到对知识的获取,从而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本文从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着手,分析学校体育课程自身的本质属性,以期待在今后学校体育课程教材的编写上与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做出越来越多的创新性。
一、体育运动属于身体认知性“知识”明确体育运动是否是“知识”,是研究学校体育课程首先要明确的重要观念。
“知识”最明显的载体与传播路径唯有“课程”最为行之有效。
没有“知识”的课程是缺少核心内容与根本思想的,也就无法称之为“课程”。
体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类别,承担着体育文化与体育知识的传播与发展,它使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到体育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兼顾着学生身体锻炼与理论知识学习的双重任务。
但是,就目前而言在许多大众的眼里,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等科目属于知识是毋庸置疑的,而体育运动是否可以划分在“知识”的范畴里,许多人就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
一般而言,这类人会认为体育运动就等同于身体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状态,不能归类于“知识”的范畴。
只要会动就能参加体育运动,体育课程就是“游戏”与“玩”的课程,这类观点是对体育课程的误解与歧视,体育课程中所谓的“玩”,也是需要系统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的,没有目的、没有知识传授的“玩”是不能被称为体育课程的。
人的认知可分为三个体系,第一类是对概念的认知,这类认知是需要人们通过对概念的理解而获取知识,比如我们常说的语文、数学等科目。
第二类是对感官的认知,是需要通过感官的刺激才能获得知识,比如美术、音乐这些科目,就是通过感官才能获取知识。
第三类是运动的认知,这类认知是通过自身的身体活动来获取运动的经验,从而能够获取知识,这类认知是不可能通过另外两个认知途径获取的。
因此,体育运动的认知是归于第三类认知体系的,也就由此证明体育运动是“知识”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二、学校体育课程的“技能”特点(一)符合活动课程的特点经验课程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动课程,是让学生们通过亲自从事和体验某些活动的途径而实施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第一节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将如何推进改革我们将如何推进改革??着眼点是开展课程改革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着眼点是开展课程改革还是开展教学改革??这是有明显区别的。
为了了解这一区别,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课程和教学的定义作一个说明,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明确在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重点,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的,它如何影响学生和教师,其改革的前景向何种方向发展和变化。
向何种方向发展和变化。
(一)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课程包括达到设定目标或目的的策略。
拉尔夫·泰勒和希尔达·塔巴等人认为课程计划都是预先按顺序安排好的。
课程计划有起点,有终点并有过程,以便能由起点推进到终点。
例如,盖伦·塞勒将课程定义为一种“为教育者提供一系列学习机会的计划”。
戴维·普拉特。
戴维·普拉特(David Pratt)(David Pratt)写到:写到:“课程是正规教育或培训的一套有组织的打算o ”乔恩·威尔斯”乔恩·威尔斯(Jon (Jon Wiles)Wiles)和约瑟夫·邦迪和约瑟夫·邦迪和约瑟夫·邦迪(JosephBondi)(JosephBondi)(JosephBondi)认为:认为:“课程即学习计划,据此,由目标去决定什么样的学习是重要的。
”(二)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人本主义课程学家赞成这种定义。
谢波德人本主义课程学家赞成这种定义。
谢波德(Shepherd)(Shepherd)(Shepherd)和雷根和雷根和雷根(Ragan)(Ragan)(Ragan)认为:认为:“课程.由儿童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不间断的经验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