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教案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秋兴八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秋兴八首》,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秋天的赞美和表达。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朗读和背诵《秋兴八首》。

二、教学重点:1. 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秋兴八首》中的意境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以及《秋兴八首》的文本。

2. 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学生关于秋天的特点和他们的喜好,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然后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的背景和作者。

步骤二:欣赏和理解(1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秋兴八首》的文本,并向学生朗读诗句,让学生跟读。

2.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句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意义。

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诗句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4. 教师解读诗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步骤三:朗读和背诵(20分钟)1. 分发《秋兴八首》的印刷版给学生,并让学生独立阅读。

2.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强调发音和语调的重要性。

3. 将全班分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背诵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4. 鼓励学生背诵《秋兴八首》,并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比赛。

步骤四:创作和写作(10分钟)1. 提示学生思考和表达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2. 让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小诗,鼓励他们运用《秋兴八首》中的诗句。

3.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个人对秋天的理解和喜爱。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向学生概括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1. 课后要求学生在《秋兴八首》中选择一首进行背诵。

2. 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上的提示完成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小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秋兴八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了对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一、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2.难点:七言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

二、背景材料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寄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

天宝五年杜甫赴长安,次年应试仍未第。

从此困居长安近十年,终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安史乱起,历经离乱,备尝艰辛,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投奔肃宗,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堂,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的举荐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依靠,率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因贫病在云安、夔州滞留两年多,于大历三年(768)出蜀,在荆、湘一带过了三年的飘泊生活。

大历五年(770)冬,诗人病故于长沙与岳阳之间的湘江舟上,终年59岁。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大都着眼于唐代的社会现实,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作品。

在艺术上,杜甫转益多师,兼融并蓄,进行了多种形式和风格的不懈探索和创造,尤其在近体诗格律声韵的推敲和诗歌语言的锤炼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2.《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学生能够: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熟悉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3.分析和解读《秋兴八首》这三首诗的主题和意义;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以及对情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诗文材料:《秋兴八首》•诵读录音或视频•学生朗读、讨论和思考的题目或问题•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简介材料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前置知识讲解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对“秋天”的感受,以及秋天给人的印象;2.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步骤二:诗歌欣赏与解读1.分发《秋兴八首》给学生,播放诵读录音或视频;2.学生自主诵读,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和情感?–诗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诗中的秋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主题?–诗中的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考和感悟?–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理解和感受?4.整理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中的重点观点,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步骤三:个人思考与写作1.指导学生以《秋兴八首》为题,以自己的角度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2.提供一些思考和表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你是如何理解秋天的?–秋天给你的心灵带来了什么样的触动和震动?–你对杜甫的《秋兴八首》有什么样的感悟和呼应?3.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可以加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步骤四:朗读和分享1.学生将他们的作品朗读给全班;2.进行学生作品的欣赏和分享,互相评论和交流;3.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他的作品和思想;2.组织学生参观杜甫故居或相关的文化活动,深入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作文比赛或创作交流活动;4.引导学生研究杜甫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相关的诗歌写作训练。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杜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秋兴八首》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晚期诗歌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描绘秋天景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萧瑟与凄美。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教师导入: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季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感受诗人笔下的秋日情怀。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秋兴八首(其一)》,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的环境描写,“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情感寄托等。

四、诗歌鉴赏与分析(约30分钟)•主题思想探讨:o教师提问:《秋兴八首(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o学生活动:结合诗歌内容,讨论并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如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虑等。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教案《秋兴八首》教案《秋兴八首》教案1一、导入二、作者;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好似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生平:诗内容:名句:诗:三、背诵四、背景:《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会死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解文:本文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是个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

题目,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夔州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呈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二阴。

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的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属经历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全诗就此结束,余意绵绵。

问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2:诗句的字面意思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

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

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秋兴八首教案《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案《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教案《秋兴》教学设计秋兴八首教案《秋兴八首》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兴八首教案《秋兴八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兴八首教案《秋兴八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4、感受诗歌中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悲。

5、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课文下注解、资料、工具书掌握字词句,掌握词类活用及句式
自主学习:
1.我所了解的杜甫:
2.自读,初步疏通诗意:
思考:全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抒发了什么情感?
营造了结论或重要知识
尝试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结合注释,独立完成,并进行有意识记
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小组______分数________授课日期___________
课题
秋兴八首
课型
探究课
学习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导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学习方法指导:
学法指导:
有难度,小组讨论来试试
当堂巩固:背诵全诗
自主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小组研讨
1、意象:诗歌借助的意象包括哪些?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自选一联里的意象进行思考、交流,想想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
2、品字
(1)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
(2)颔联“兼天涌”和“接地阴”中的“兼”和“接”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3)颈联“丛菊两开”的“开”和尾联“急暮砧”的“急”字有何效果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旨在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教学设计。

本教案将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语言特点、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课堂教学情境,提出几个教学方案。

诗歌主题《秋兴八首》系苏轼晚年所作,共八首,此处的《秋兴八首》指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秋游山水的心境,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

首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现出深秋夜景色的静谧感和清幽,而“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则将诗歌情景转移到了户外,表现出作者随性自由的秋游心境。

整首诗通过抒发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语言特点苏轼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秋兴八首》第一首也不例外,在词汇、修辞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语言特点:1. 以景入诗、以物寄情诗中景色美妙,清淡自然,阔达舒展。

作者把灯光、夏日的风、村中远屋,乃至点心和茶叶等微小事物纳入景色,使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作品则又为这些景色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2. 运用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秋兴八首》主要运用了对仗、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比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银烛秋光”和“冷画屏”、“轻罗小扇”和“扑流萤”都是平仄相对,配合各自的意象,使句子更加清新而亮丽。

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秋兴八首》第一首为七言古诗,分四句。

头尾各成一对,单句对仗。

本诗采用仄平相间的韵律。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和“轻罗小扇扑流萤”为平仄相对的第一、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和“卧看牛郎织女星”也是平仄相对的第二、四句。

教学方案1.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后,独立思考全诗的主旨和作者决定采用七言古诗来表达这种主旨的原因。

然后,让每个学生加入一个小组,讨论其独特的见解和学习成果。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其次,学生在诗歌情感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挑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与杜甫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较大距离,难以体会到诗人的家国情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课堂上加入更多关于杜甫生平和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讨论主题,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2.《月夜忆舍弟》:分析诗中月夜景色的描写,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登高》:解读诗中高山仰止的意象,探讨诗人如何借景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感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三首诗,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提高对诗歌形式、内容、情感的鉴赏能力。
5.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自然景观的描绘,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韵律美与意境美:通过分析三首诗的平仄、韵脚,使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韵律特点,体会其音乐美;同时,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意象,理解并欣赏诗人的意境创造。
-例如:《秋兴》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以及《登高》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概念。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通过精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杜甫的诗歌则是其中的佳作,尤其是他的《秋兴八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秋兴》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杜甫如何将个人的忧愁与秋天的景象相结合。

秋兴八首教案范文

秋兴八首教案范文

秋兴八首教案范文教案:秋兴八首教学目标:1.了解《秋兴八首》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作品特点;2.分析《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和主题思想;3.理解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达技巧;4.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秋兴八首》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2.理解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哲理;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3.诗歌《秋兴八首》的原文和翻译。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特点和感受;2.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所学的辛弃疾的《青玉案》。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介绍《秋兴八首》的背景和辛弃疾的生平;2.分析《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和主题思想;3.解读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达技巧。

三、课文赏析(40分钟)1.分析第一首诗《铁青一树杨柳黄》的艺术特点,并让学生模仿写一首秋天的诗;2.分析第五首诗《枕簟凉生月满窗》的艺术特点,并让学生模仿写一首秋夜的诗;3.分析第七首诗《虚堂漏永夜如年》的艺术特点,并让学生模仿写一首寂寞的诗;4.学生自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分析。

四、练习与巩固(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2.学生自由选择诗歌进行剖析和解读;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句式等进行创造性写作。

五、课堂小结(10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课上学到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点评和评分。

六、作业布置(10分钟)1.完成课上没有完成的练习题;2.课后阅读诗歌,进行创作或写读后感;3.准备下一节课的主题。

板书设计:《秋兴八首》-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的表达方式。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并对其形式、内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手法;•能够掌握杜甫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诗歌的诗意与哲理感;•能够根据诗歌的情节和意义,进行诗歌创作,拓展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电子设备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背景在学生熟悉杜甫的诗词之前,先为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背景。

作为唐朝的大诗人之一,杜甫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非常关注。

《秋兴八首》是杜甫写于唐懿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长诗,其中以《秋兴八首》(其一)最为著名。

这首诗以唐朝政治的动荡为背景,用诗意来表达对政治黑暗时期的感慨。

本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篇章。

第二步:课文阅读让学生细读《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情节。

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用词的品质。

第三步:诗歌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手法,通过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写作方法。

1.主题与情节《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士人在难以忍受的时代所面对的痛苦和无奈的。

杜甫致力于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一时期的回忆和对政治黑暗时期的反思。

诗歌中的情节,从士人的困境开始,通过诗歌的描写展现出士人的痛苦和无奈。

2.形式与手法《秋兴八首》(其一)的组成由七节组成,每节四句,共有28句。

杜甫在形式上开创出一种新的诗体。

这首诗的韵脚使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朗朗上口并且优美,很好地表达了杜甫的意义感。

第四步:诗歌创作仿写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练习诗的写作技巧,通过诗歌创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学生写出以“爱国主义”、“个人成长”、“环保”等主题为中心的诗歌。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品《登鹳雀楼》。

2.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学习秋天的自然景观,感受秋天的气息。

4.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秋天的自然景观。

三、教学难点1.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如何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景色和气息。

2. 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20分钟)教师讲解王之涣的生平和代表作品《登鹳雀楼》,并解读诗歌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学习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20分钟)教师讲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如典型的抒情、写景、咏史等,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4. 创作秋兴八首(40分钟)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秋天的理解,创作秋兴八首。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词语和句式的模板,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5. 课堂展示(15分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同学们欣赏和评价。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品《登鹳雀楼》。

2.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学生能够感受秋天的气息,创作秋兴八首。

4.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课堂交流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通过创作秋兴八首,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有些紧张,学生在创作秋兴八首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

下一次教学中,我会适当调整时间安排,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和交流。

大学语文_秋兴八首教案

大学语文_秋兴八首教案

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秋兴八首》的写作背景。

- 掌握《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及艺术手法。

- 学会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 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内容和情感。

2. 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2.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秋兴八首》的写作背景。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杜甫会在夔州创作《秋兴八首》?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秋兴八首》(其一),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诗歌意象:玉露、枫树、巫山、巫峡、波浪、乌云、菊花、孤舟、寒衣、砧声等。

2. 分析诗歌情感:忧国忧民、思念家乡、孤独寂寞等。

四、课堂讲解1. 分析诗歌结构:首联写景,颔联写情,颈联写事,尾联抒情。

2. 阐述诗歌艺术手法: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对比、象征等。

五、总结1. 总结《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情感。

2. 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哪些意象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二、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讲解1. 分析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玉露、枫树、巫山、巫峡等意象,渲染了萧瑟、阴森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波浪、乌云、寒衣、砧声等意象,突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秋兴八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的家国之思和身世之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难点(1)领会诗歌中复杂的用典和象征手法。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表现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秋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景色和感受。

(2)提问学生:在古代文人的笔下,秋天常常被赋予怎样的情感?(3)引出杜甫的《秋兴八首》,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4、赏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找出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波浪、风云等意象,体会它们的萧瑟、凄凉之感。

(2)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问: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营造的雄浑、壮阔而又萧索、悲凉的意境。

(3)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举例说明: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忧思。

《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秋兴八首》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

(2)分析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理解诗歌意境的营造和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

(2)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3、精读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泪”和“心”字,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烘托、对比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4、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探讨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秋兴八首》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5、拓展延伸(1)让学生比较杜甫的《秋兴八首》与其他诗人描写秋天的诗歌,如刘禹锡的《秋词》,分析它们在情感、意象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大学语文教案_秋兴八首

大学语文教案_秋兴八首

课时: 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语文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秋兴八首》(其一)中的意象及情感。

2. 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中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2. 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杜甫及其诗歌有何了解?二、阅读与分析1. 阅读课文《秋兴八首》(其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玉露:凋零的枫树、萧瑟的巫山巫峡。

- 波浪、乌云: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 丛菊、孤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

- 寒衣、砧声:寒衣处处、急暮砧。

3.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 思乡之情:孤舟一系故园心。

- 忧国忧民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

- 沉郁顿挫之情:丛菊两开他日泪。

三、讨论与交流1. 讨论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 运用意象:杜甫善于运用意象表达情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 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情感深沉,富有节奏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背诵《秋兴八首》(其一)。

二、拓展与延伸1. 比较杜甫的《秋兴八首》与李白的《将进酒》,分析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

2. 结合杜甫的其他诗作,探讨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三、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作业:写一篇关于《秋兴八首》(其一)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教案:秋兴八首【导言】本教案为《秋兴八首》的教学设计,通过对这八首诗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审美情感,增强其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 能理解并准确解读《秋兴八首》中的诗句,领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思想;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优美表达手法创作秋天相关的作文。

【教学准备】1. 课本:准备相关诗歌《秋兴八首》的课本或其他文学作品集;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或电脑,用于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观看与秋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在学生中引发对秋天的思考和热爱。

2. 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景色、气味、声音等,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联想。

Step 2:诗歌欣赏(15分钟)1. 将《秋兴八首》的诗歌文本呈现给学生,并介绍相关背景和作者信息。

2. 教师逐句朗读诗歌,给学生展示优美的语言和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诗意。

3. 学生阅读诗歌,学习理解其中的隐喻、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作用。

Step 3:诗意解读(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旨及情感表达,比较和探讨学生对诗歌的不同理解。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诗意。

Step 4:写作练习(30分钟)1. 提供几个关于秋天的写作题目,如“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味道”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与秋天相关的作文。

2. 学生分组互相修改和评价作文,鼓励优秀的作文展示和分享。

Step 5:课堂总结(10分钟)1. 结合诗歌的欣赏和作文的写作,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 鼓励学生表达对秋天的情感和文学体验,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课后作业】布置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要求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来展现秋天的美丽。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杜甫秋兴八首的诗歌魅力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秋兴八首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分析杜甫秋兴八首的诗歌形式、意象和主题。

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杜甫秋兴八首的原文及翻译。

2. 杜甫的相关背景资料和介绍。

3. 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

4. 学生课前阅读杜甫秋兴八首的作品。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展示杜甫的画像,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杜甫这位唐代诗人有了解吗?他的作品你们听说过吗?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杜甫秋兴八首中的诗歌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讨论:请学生分析诗歌的诗歌形式、意象和主题,并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意义。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拓展(15分钟)1. 教师介绍:向学生介绍杜甫秋兴八首的背景和创作动机,包括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抒发情感的方式。

2. 分析对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

实践(20分钟)1. 学生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杜甫秋兴八首的理解,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2. 学生分享:学生将自己的诗歌朗读给全班听,并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和诗歌意义。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杜甫秋兴八首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2. 学生反思:学生思考本节课对他们的学习意义和启发,以及他们对古代诗歌的新认识。

作业:1. 要求学生继续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2.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杜甫的诗歌,背诵并解释其中的意义。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专业的诗人或文学研究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艺术和影响。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古代文化遗址,加深对杜甫及其时代的了解。

秋兴八首教案很棒

秋兴八首教案很棒
明确:意象。
过渡:所以说,我们在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选取意象进行思考、交流,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接下来就一起朗读一下。
提问:请发表看法与见解。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做补充。
㈠玉露凋伤枫树林
⒈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明确:白露(white dews)——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㈣丛菊两开他日泪
提问:他是不是不能回去啊?要不然为什么在这里发感慨而不回去?让我们来看下一联。
明确: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所以说环境十分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
提问: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出什么来。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⒋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八首》教案教案2009-02-17 23:28秋兴八首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是怎样情景交融表达感情的2、如何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二、[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三、[内容述评]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四、[艺术特色]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实,此言移来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

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又呈吴郎》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

而《秋兴》则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大致说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章法谨严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经轮机;本诗与同组其他七诗之相关联系,请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唐诗评选》)的评语,因教材仅选了第一首,故此从略。

2、情景无间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

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语言练达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

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

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

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

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参考资料]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兴感也。

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范梈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又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

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

(明•周敬等《唐诗选买会通评林》)若谓玉树调令,枫林叶映,随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

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可谓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

(清•金人瑞《杜诗解》)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解读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

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

“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

故对菊掉泪。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

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