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电子备课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2篇精读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孙中山破陋习》,习作8和练习8教材分析:1、《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新创的一种新型文体——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文诗相融,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王维独自身居外地,在重阳节这样的佳节里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怀。

2、《孙中山破陋习》课文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29个生字,认识15个生字。

能写好包围结构的字。

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能用有关的词语造句。

能体会字里行间反映的人物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背诵诗句和成语。

3、拓展和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4、掌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地叙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对诗句的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5、学写请假条。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背诵诗句和成语。

2、拓展和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难点:掌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地叙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对诗句的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课时划分:23、每逢佳节倍思亲……………………………………………………2课时24、孙中山破陋习………………………………………………………2课时习作 8…………………………………………………………………4课时课题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八单元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八单元
诵读古诗
自背,齐背。
展示背。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
2、帮助理解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⑵介绍王维。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
2、检查反馈: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相机正音。检查难读准的词语。
师相机指导:我们可以搜集王维的古诗再背一背,想一想。
有效
作业
设计
1、抄写生字。
2、组词:佳()倍()挽( ) 忆( ) 编( )
挂( ) 培( ) 晚( ) 异( ) 遍( )
3、读熟课文。
教后
反思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时
第2课时
日期
12.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感情。

单元
目标
达成
分析
本单元多次布置课前收集资料,原先在城市别称时多媒体示范,现在独立搜集时学生态度上有积极转变,学生利用手边的《课课通》《同步拓展阅读》搜集,有一定进步,在习作8时指导学生搜集四大方面资料,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优秀学生还拓展搜集了写作背景、诗人简介、诗句现实意义和运用等,很容易就掌握了诗句研究写法。
重点

难点1Leabharlann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的含义。2、体会诗人王维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活动版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淄川区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27 孙中山破陋习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

淄川区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27 孙中山破陋习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
1、学习生字词。(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2)会读生字。(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空闲废除缠足痛苦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孙中山挑柴受罪缠足空闲(2)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缠足废除陋习(4)读生字词。3、请大家打开课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4、指名分段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5、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6、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引导学生质疑。7、把课文分为三部分。三、精读感悟(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一读。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儿?(能干、活泼的女孩子)引导学生通过“洗衣、做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体会姐姐的能干;通过“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歌给他听”等词句,体会姐姐的活泼。3、小结: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正因为姐姐是那样的活泼能干,孙中山才“喜欢自己的姐姐”。4、齐读第一部分。(二)学习第二至七自然段
1、小组讨论思考:哪些是孙中山看到的情形?请用“~~~~~”画出来;哪些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理由?请用“——”画出;妈妈为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请用“……”画出。2、交流:(1)谁来说说孙中山看到的情形?(第二自然段)齐读.思考:这段中哪句话最伤孙中山的心?(“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齐读。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请比较下面两句话。出示: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比较: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为什么?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怎么会这么痛苦呢?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听到过或所读过的有关资料理解,加深感受。缠足时,先要把足背和4根脚趾使劲地往下压,然后再用布条紧紧地把脚捆绑起来,使它不再长大.缠的时候,这脚上的细皮嫩肉往往会被挤压得撕裂开来,鲜血淋漓,甚至能听到骨关节被掰压得咯咯作响的似乎要断裂的声音.妈妈在给姐姐缠足,一圈不够,两圈,两圈不够三圈,三圈不够……妈妈用布条紧紧地将姐姐的脚缠了起来。就这样姐姐的脚慢慢地弯曲了,变形了,但是妈妈仍然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学生读)姐姐脚上的皮肤被布条压得鲜血淋漓,但是妈妈……姐姐的骨关节被掰压得咯咯作响,但是妈妈仍然……姐姐脸上的肌肉扭曲了,她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如果你当时就在场,看到了这一切,你会怎么样?那孙中山呢?(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他心疼什么?他又生气什么?(2)孙中山与妈妈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学生齐读第三至六自然段)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受罪、不能干活)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为什么叹气?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么做,为什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引导学生感受妈妈对缠足陋习的无奈,以及内心的痛苦。(叹了口气)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分单元教案第八单元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分单元教案第八单元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薄型卡片文字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揠苗助长》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三、拓展学习
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
(也可以出示填空: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并跑到村里找人。结果他俩找到了一个的办法,可大雁。)
(一)(1)学生准备(不会讲的同学看书默读)
(2)请学生上讲台讲争论的故事
(3)共同评价
(二)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再讲故事,讲出争论语气。
(1)四人小组准备
(2)请同学讲
(3)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三)结合板书:两全其美不以为然争论不休无影无踪烟熏火燎你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四)如果再配上适当的动作就更好了。大家练习后,请同学表演。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自由读一读剩下的部分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

第七组课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本组课文安排了三篇课文:《军神》、《掌声》、《金子》,一篇习作、一个练习。

《军神》讲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杰出的领导人之一刘伯承同志在负伤后的一段经历。

《掌声》这篇课文要抓住动作、神态的语句,通过反复朗读交流、反馈来体会文中人物感情的变化,悟出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金子》这篇文章的理趣蕴涵充满波折的情节之中,要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

教学目的: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4.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能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6.运用京剧脸谱进行学用字词句的练习。

读背成语和古今贤文。

写好“捺”笔变“点”的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提”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

教学重难点:1.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意志。

2.理解课文中揭示课文主旨的句子的含义。

3.理解“金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军神》 2 课时《掌声》 2 课时《金子》 2 课时习作7 2 课时练习7 2 课时20 军神课型:阅读课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引读法、自学探究法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挂图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沃刘龄匪拒醉剂施哼晕勉堪承2.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容易少横的字:龄醉容易多横的字:哼注意字的笔顺:匪二、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初读了解,感知设疑1.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2.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1)划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简单批注在书上。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1.齐读第8自然段。
2.师简介辛亥革命。
3.陋习在课文中指什么呢?
4.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陋习延续的时间很长呢
五、图片展示,走近孙中山。
演示孙中山不同时期的相片。
六、揭发陋习,畅所欲言。
1.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了文中的陋习就是指
缠足。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目前自己的身边还有那些陋习呢?
2.生同桌讨论回答。
2.默读课文,讲述故事,练习把话说具体。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主动预习:
1.思考:妈妈为什么要给姐姐缠足?继续询问爷爷奶
奶,了解缠足的事。
2.收集还有哪些陋习?写下来。
灵动课堂:
一、复习回顾,加深印象。
1.齐读词语。(投影出示)
2.哪位暂时还没读懂的同学愿意来读一读?
(1)你读懂了什么?
(2)还有谁听懂了什么?、
3.相继板书:缠足(及时正音)谁知道缠足是怎么一
回事?
(3)没听说过的同学不需着急,请你们仔细观察“缠”
的字型,猜猜“缠足”是怎么一回事?
(4)他们猜的准吗?听查过资料的同学说说。(教师
及时补充)
(5)好好的一双脚,偏要使其变形。民间有一句谚
语“裹一双小脚流眼泪一缸”。当你了解了“缠足”后有什么想法?
4.对,这不合理、不文明的习俗就叫“陋习”。现在,
理解了关键词语的意思,你现在能说说题目的意思了吗?(学生发言)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那么,孙中山为什么要破这个陋习呢?下面我们来
读课文,读课文前,我先要询问一下:回去预习课文时读了几遍?(问几个学生)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下面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各自把课文读一遍。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名称
第八单元
1.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本单元围绕“有趣的故事”这个专题编写。由单元导读、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5部分内容组成。
2.本单元重点:
单元导读明示了本单元以故事为专题,明确了本单元的两个学习试编童话故事。四广、文四个故事,有的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有的以心理描写的形式展开,其中有两篇是根据民间故事整理的,但它们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题目的阅读期待性很高,故事的趣味性很强,儿童化的色彩浓厚。
5.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提示,按顺序复述故事,不遗漏重要情节。
3.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三年级语文下册第8单元:有趣的故事
本单元以“有趣的故事”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包括《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漏》两篇精读课文和《方帽子店》《枣核》两篇略读课文。这些课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既展现了故事的趣味,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讲、听、记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规范口头语言。
②语言运用:习作训练要素是“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
③思维能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为了培养学生复述故事,四篇课文在课后练习或课前的学习提示中,都明确了“复述”这一要素在本课具体落实的要求与方法。
④审美创造:对复述的方法作了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2021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孙中山的破陋习》教学课件

2021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孙中山的破陋习》教学课件
妈妈叹了口气说:“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 传下来的呀!女孩子不缠小脚会被人家笑话的。〞
“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 “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 房门……
〔没方法,无可奈何,心疼但还得这样做①坏习俗②怕被人笑话〕
默读思考
此时孙中山幼小的心灵里种小了一粒种子, 知道是什么种子?
2、还可以看出她姐姐对孙中山怎么样? 〔喜欢孙中山〕
3、孙中山对他姐姐又怎样呢? 〔也很喜欢〕 4、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孙中山姐姐活泼、能干,孙中山很喜欢姐姐,姐姐也很喜欢他。〕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便对妈妈说:“你为啥要姐姐受这 份罪呢?姐姐缠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谢谢观看!
课文讲解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 | 上册
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姐姐。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 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空闲时,姐 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
学习第一自然段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 | 上册
1、 孙中山的姐姐在缠足前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活泼 能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1〕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个什么样的人? 孙中山的姐姐原来经常唱歌,家里的活样样干,是个活泼能干的人。 〔2〕缠足给姐姐带来了哪些伤害? 姐姐缠足后,孙中山再也听不到姐姐的歌声,看不到姐姐的笑脸,缠足
给姐姐带来了身心上的巨大痛苦。 〔3〕孙中山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的什么?为什么? 孙中山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的是缠足这一陋习,因为他目睹了缠足给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第八单元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第八单元

22.司马光主备课人:王玉风第一课时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22.司马光主备课人:王玉凤第二课时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23.鲁班和橹板主备课人:王玉凤第一课时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23. 鲁班和橹板主备课人:王玉凤第二课时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24. 乌鸦喝水主备课人:王玉凤第一课时第一修改人;白桂芳第二修改人;蒲成梅执教人;蒲成梅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24. 乌鸦喝水主备课人:王玉凤第二课时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25.咏华山第二课时主备课人:蒲成梅第一修改人:张月秋第二修改人;蒲成梅执教人;蒲成梅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__,一起看看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欢送查阅!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1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根底上,借助解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__,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__)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__孟浩然留宿建德__。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__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

自由读宿建德__(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 、教学生字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3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__。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__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刚刚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2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2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2篇)苏教版三年级篇1一、谈话,揭题: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想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课,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它。

2 、指名读课文,检测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大家先自己小声的读读课文,然后把自然段的序号标好。

2、谁想给大家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他读的时候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课文讲的是山沟里的孩子决心从书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刻苦学习的经过,他们要起早贪黑地走山路,到学校读书。

)3、师:说的好,哪些自然段写了孩子们为了上学克服重重困难的呢?(1——5自然段)4、6—7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孩子愿意克服重重困难,找到金钥匙改变穷山沟的美好愿望。

)四、齐读课文,全面感受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

(日积月累b组的词语,要求会读、会写。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课文感悟老婆婆虽然贫穷但心里却充满阳光。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微笑能带给人们快乐和幸福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微笑的魅力,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真诚的微笑能带给人们快慰,让人释怀。

三、教学方法:导学互动四、教学用具: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提纲导学1、直接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礼物》这一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导学提纲(1)、人们常用“穷得揭不开锅” “穷得家里开天窗”来形象家里穷,那老婆婆吃住条件怎样呢?哪些词语写出了老婆婆的“穷”?(2)、老婆婆生活环境是如此艰苦,那她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呢?(3)、生活贫穷、外表不美丽的老婆婆却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为什么呢?3、自学设疑(二)合作互动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个人体会,让我们来碰撞思维的火花。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备课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选取了四篇课文,包括《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花钟》和《小虾》。

这些课文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和动物,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精神,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关注自然界的奇妙现象。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或植物园等场所,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反馈: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记录,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课前预习与导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课前预习与导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课前预习与导入课前预习与导入语文是人类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它是我们思维的表达与传递的方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课前预习和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们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课前预习和导入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前预习1、读教材课前预习首先要读教材,把握课文的内容和重点,细心品味,理解作者的意图。

2、词语和句型三年级的学生的汉字量已经比较丰富了,可以通过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来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一些词语记忆和造句作业。

3、注重思考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前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或者疑问,可以在学生课前交流的时间内带领大家一起探讨。

二、导入1、情境导入教师在开始新学习的内容时,通过放电影或者演绎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教学状态。

2、图画导入通过画画来导入新的学习内容,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名言导入教师在开始新学习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名言警句等文艺话语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重要性。

在完成了课前预习和导入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开展针对性的讲授,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以致用以达到音韵、语法、词汇和修辞等多方面的素养提高。

三、总结课前预习和导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它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要以积极、鼓励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

课前预习和导入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八单元教案(苏教版)表格式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八单元教案(苏教版)表格式
指导朗读)(在学生介绍恐龙时相机出示恐龙的图片,以直观形象促使学生对恐龙更为了解)
拓展练习1:同学们平时也一定很喜欢了解有关恐龙的知识,你们都还知道哪些恐龙呢?
(三)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好多关于恐龙的知识,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呢?能告诉大家吗?
如此神奇的恐龙,我们如今是不能够亲见。因为它们在6500万年前已经灭绝了。但是不怕,如今的科学技术是这样的高超,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使恐龙重回人间呢?
(播放课件第一部分恐龙世界)
其实我们刚刚所看到的就是课文的第一小节中所描述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将它朗读一。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第2到第5小节,在他朗读的同时其它同学就认真地从书上找出所介绍的龙的名称,并在名称下划横线。
教师活动方式、内容
学生活动
方式、内容
旁注
我最喜欢鱼龙,因为它可以在水里捕食。
书上是这样说的:“鱼龙能够潜入水中寻找食物。”
2、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作业
1、课堂联系,查字典。
四、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找一找。试着介绍你喜爱的一中恐龙(口头)。
那么你们对哪些词语不理解呢?或者说你已经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决了,也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教师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指导)
指名读各个自然段
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抄写词语
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喜欢它呢?
教师活动方式、内容
学生活动
方式、内容
旁注
3、引读指导背诵:有的…………远看……有的……近看
4、小结: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感受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2-3)
1、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你喜欢什么呢?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pdf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pdf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1、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文包诗。

这是苏教版的创造。

这类文章非常好教,学生学起来很轻松。

另外,这也是一种由诗变文的写作训练。

也就是说当学生这类文章学多了,诗背的多了,学生的年龄大了一点,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去惴摸,写这类文章。

这类文章好写。

但长期的作文训练,没有多少老师引导学生这么写。

《孙中山破陋习》。

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认识孙中山以外,最重要的引导一部分人能去阅读孙中山方面的书,也就是说对新华书店或者图书馆中关于孙中山方面的书籍千万不要随意放过。

另外,这篇文章有一句话“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这句话应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结合着尽可能多的事例来理解。

这句话说明中国历史上不光彩的东西。

这句话应该成为讨论的话题。

2、习作八(1)写研究报告小学生能够研究吗?过去的习作教学,我们是没有这一内容的。

为什么中国学生怕写作?就是因为研究进行写作太少。

过去的习作训练主要集中在创作上。

这一点太难了。

研究报告好写,特别小学生的研究报告。

只要他们去阅读,只要他们能够搜集资料,只要他们愿意动脑子,只要他们的思考是有序的,只要他们有着兴趣,研究报告都能写出来。

(2)这是三年级上的最后一次训练我们写这篇文章应该全面思考一下本学期的八次习作安排。

从这种安排上,我们能够发现到什么?另外,我们也应该与过去使用的过的语文教材,或者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进行对比,看看,这八篇文章与其他的安排有什么不同?(3)本次研究报告集中的诗句上这是与三学期学生的积累是相关的。

另外,学生手中的诗是很多的,关于诗的解释方面的书也是非常多的。

这种研究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去“抄”。

用写作来积累人生是非常好的方法。

学生怎么去“抄”我们要巧妙的引导。

所以这种类型的研究报告,可以让学生在学生阶段,学会全面的积累,初步学会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未来更广泛的研究。

从这次训练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习作的训练仍然是起点的训练,不是终点。

(4)莫把这种研究当作抄袭这一点,需要大家注意的。

2019新苏教版语文三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

2019新苏教版语文三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

集体备课教课设计小学三年级学科: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版本:苏教版课题:单元备课,《赶海》《槐乡五月》《昙花》,习作 8,练习 8课型:新授课时: 10 课时教材开端页:P111—126第八单元备课单元教材剖析本单元以培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为线索,选编了《赶海》《槐乡五月》《昙花》三篇课文和习作与练习。

《赶海》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趣亊,生动地显现了赶海的无量乐趣,显露了作者对海洋、对生活非常热爱的情怀。

《槐乡五月》的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 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漂亮迷人的五月槐乡,对勤奋能干、热忱好客、朴实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

《昙花》这篇文章用简短、生动、正确的语言介绍了昙花的特色以及“稍纵即逝”的含义。

习作 8 教会学生写自己一次游戏的经过,把游戏的过程写清楚,语句通畅。

练习 8 教会学生认识各样花名,累积成语,写好笔划众多的字 . 教会学生写好通知。

单元教课目的1.学会本单元生字,要求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学习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能在写作中应用?5.学习前后响应的写作方法。

单元要点难点要点:1.会本单元生字。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习前后响应的写作方法和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单元教课建议教课本组课文,要指引学生经过频频朗读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从课文中认识作者的察看方法、写作方法,学习如何使用修辞手法加强表达成效,使读者身临其境。

单元课时分派《赶海》2课时《槐乡五月》2课时《昙花》2课时习作 8 2 课时练习 8 2 课时25赶海一、教课要求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会认字 4 个,会写字 10 个。

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3、经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要点句中“武将”和“战利品”的借代意义。

4、依靠对课文的频频朗诵,感觉“我”童年赶海的乐趣。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八次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八次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八次教案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1、第八次本课初备课时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和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的生字。

重点难点: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按事件发展的顺序的方法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投影生字卡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外国历史故事,题目是“第八次”。

二、初读指导⒈自学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招集抗击几乎失败动员劫掠信心成功⑷学生自读课文。

⑸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②指名解释下列词语,教师相机点拨。

⑹齐读生字词。

⒊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理清课文脉络课文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起因"、"经过"、"结果"。

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段写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抵抗外国军队,七战七败,自己也受伤,几乎失去信心。

第二段写布鲁斯王子重现组织力量,终于获得胜利。

四、指导写字:⑴教师范写;⑵学生练写⑶评比。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和背诵课文。

⒉练写生字词。

教后记:参加备课人员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1、第八次本课初备课时共2课时,本课第2课时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凭借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布鲁斯王子屡战屡败的不懈重点难点:弄清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课前准备:投影生字卡教学过程:一、复习: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指导:㈠学习段。

⒈读第1、2自然段,想想抗击是什么意思?⒉布鲁斯王子为什么么抗击国外劫掠军?说明了什么?重读"英勇",强调他的爱国行为。

⒊结果怎么样?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王子没有了信心。

㈡学习第二段。

就在写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自己也受伤,几乎失去信心时,布鲁斯王子看到了什么?⒈出示: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指名说一说
②小结图意。
⑸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流泪,感觉怎样?
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
请齐读第3、4自然段。
课题
24、孙中山破陋习
课时数
3
第3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
2、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关爱他人的精神。
教 学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
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事怎样的一个女孩儿?(能干、活泼的女孩子)
⑶小结: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教学手记
三、布置作业:
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
⑷齐读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七个自然段讲的事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
⑶这件事事怎么发生的?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痛苦、流泪)想象一下当时的境界。
教学准备
范文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教学手记
一、指导习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研究报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关键字我认为有“逢”、“佳”、“倍”,它们分别是“遇到”、“美好”、“加倍、格外”的意思,连起来诗句的意思是:一个人孤独地住在别人的家乡,做一个没人招待的客人。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我会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闲:外部的"门"各笔之间均不连笔。
缠:右部上端不能少写一"点"。
⒉各人用钢笔描红。
⒈读、抄词语。
⒉练读课文。
⒊思考: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课题
24、孙中山破陋习
课时数
3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学会默读,讲述故事。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请比较下面两句话。
出示: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
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
比较: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为什么?
⑷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
①分析图片。
画面上哪两个人?屋子里坐着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面站着的是什么人?他的神情态度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课题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时数
3
第3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 学
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程序
教 学
重、难点
讲述故事。
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教学手记
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
二、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听写词语。
⒈指名读课文。
⒉指名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⒊分部分讲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师 生 活 动
教学手记
一、朗读课文,适当点评。
二、继续学习课文。
1、生字词语
2、检查朗读、背诵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
教学手记
三、教师小结,讲述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三、学习生字词。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
⒈板书课题:孙中山破陋习
⒉解释课题:
⑴出示孙中山先生像。
⑵简介孙中山。
⑶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
⒈学习生字词。
⑴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1.朗读课文。
1.板书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教学手记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例文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教学手记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例文
1、揭题板书。
2、指导读懂要求: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研究报告
指名读,交流题意。
1、提读例文的要求:
2、(1)从这份研究报告中,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研究报告内容:作者、全诗、诗句意思、写作背景、作者思想
⑵会读生字。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教学手记
四、小组讨论,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闲 废除 缠足 痛苦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
孙中山 挑柴 罪 缠足 空闲
⑵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缠足 废除
⑷读生字词。
⒈小组讨论指导要点:
孙:偏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课题
24、孙中山破陋习
课时数
3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 学
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教学手记
一、导入新课
二、小组讨论,揭示课题: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