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进化论在萧伯纳作品中的艺术魅力-最新资料

合集下载

简述萧伯纳艺术特点

简述萧伯纳艺术特点

简述萧伯纳艺术特点萧伯纳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和评论家,他的作品以喜剧为主,被誉为现代英国戏剧的奠基人。

他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萧伯纳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他通过戏剧作品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现象的抨击。

例如,在《皮金斯夫人的职业》中,他揭示了社会上对妇女权益的压制和歧视,呼吁妇女争取平等权益。

在《圣女贞德》中,他通过贞德的形象展现了对战争和宗教迫害的批判。

萧伯纳通过这种社会批判的手法,引起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萧伯纳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塑造的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个个栩栩如生。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话的设置,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在《匹克马利翁》中,他通过描写匹克马利翁这个拥有自由人格的角色,与传统社会观念和父权制的冲突,展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萧伯纳的人物形象丰满而有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萧伯纳的作品以幽默和讽刺为特色。

他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话和场景的反转和荒诞,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

例如,在《聪明女人的智慧》中,他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对女性智力的质疑和限制,通过女主角的智慧和机智,展示了女性的能力和价值。

这种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萧伯纳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倾向。

他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和对理想人物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在《人与超人》中,他设想了一个完美的社会,通过超人这一角色展现了人类进步和超越的可能性。

萧伯纳的理想主义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中,寄托了他对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希望。

萧伯纳的艺术特点体现在社会批判、鲜明人物形象、幽默讽刺和理想主义倾向等方面。

他的作品深入探讨了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善于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表达观点,同时展现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带给观众欢笑和启示,对现代戏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析萧伯纳戏剧创作艺术

浅析萧伯纳戏剧创作艺术

浅析萧伯纳戏剧创作艺术作者:陈玉焕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12期内容摘要:萧伯纳在戏剧创作方面,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把有重大意义的题材和新颖而又成熟的技巧结合在一起,从思想到艺术开创了一种新戏剧的风格。

关键词:萧伯纳戏剧现实主义英国现代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萧伯纳,一生中有多方面的建树,尤其是在戏剧创作方面,他的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敢于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

他一贯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他明确提出作家的责任不是用虚构的故事去迎合读者的趣味,而是要探索现实,批评现实。

他的戏剧观与创作方法决定了他的创作关注现实,关注民众疾苦。

他为了写《鳏夫的房产》,“曾经每星期亲自到贫民窟去收取房租,在四年半的时间里看到资产阶级房东的幕后情况。

”正如他在《一个现实主义戏剧家对批评者的回答》中所说:“我是一个戏剧家;但我并不是一个独出心裁的戏剧家,因此我必须从现实主义现实生活里采用第一手的戏剧素材,或者从可靠的文件里采用戏剧素材。

”因而,在他的创作中,社会问题剧占有很大的比重,如《鳏夫的房产》写资产者萨托里阿斯拥有大量房地产,靠剥削贫民窟里的穷人为生。

剧本用铁的事实说明,在人压迫人的社会里,富人的金钱都沾有饥寒交迫的穷人的血泪。

那些有钱有势的绅士们,在体面的外衣下掩盖着极其卑鄙和丑恶的灵魂。

再如《华伦夫人的职业》取材于现实生活,描述了主人公人生哲学的形成和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华伦夫人出身贫苦,这个曾饱受苦难的原本正直的女人,目睹无数从事诚实劳动的妇女濒于死亡或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对正直而遭受苦难是否值得产生了怀疑。

她在欧洲开妓院并成为老板,她的职业虽然卑鄙下贱,但却给她带来了财富和体面,因而她认为除了罪恶的行当外没有别的什么可干,她要遵循这个世界的规律并从中取利。

为了不让女儿薇薇重蹈覆辙,她以嫖资供女儿接受高等教育。

当薇薇最终了解到母亲的苦难经历后,她谅解母亲的过去,但还是在经济上和母亲决裂,决心依靠自己的劳动独立生活。

试论萧伯纳后期戏剧创作中的幻灭感

试论萧伯纳后期戏剧创作中的幻灭感

试论萧伯纳后期戏剧创作中 的幻灭感●唐红梅萧伯纳的戏剧创作起步于19世纪后期,持续发展到20世纪中期,其历程常常被划分为三个时期。

①在其创作的不断发展中,萧伯纳相继推出了众多的出色作品,而成为驰骋在世纪之交的英国剧坛上除旧布新的领军人物。

其作品一扫19世纪英国剧坛空洞媚俗的风气和萎靡不振的局面,带领英国戏剧步入了现代时期,迎来了继文艺复兴以来的第二次戏剧创作高峰。

关于其戏剧创作成就,评论界历来认为体现在前面两个时期,而对其后期创作评价不高,关注相对较少。

社会批判性是评论界肯定其前面两个时期创作的原因,也是评论界指责其后期(1913-1950)创作的出发点。

②这种批评背后的社会学批评方法自有其长处,但如果作为唯一的方法被遵从,甚至被简单化运用,我们就无法阐释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这一点对萧伯纳的后期创作也是适用的。

萧伯纳的后期创作仍然具有积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它不仅因为与前面两个时期保持着血肉联系,成为我们认识萧伯纳前两个时期作品的一个重要参照,而且还因为其本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在笔者看来,萧伯纳后期创作在主题上呈现出一致性,那就是幻灭感的表现,即对资本主义社会彻底失望的表达。

并且,这一主题的再现与此时戏剧创作的形象塑造、戏剧结构、戏剧冲突的具体构成和发展走向等密切联系在一起。

本文将探讨的就是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以及背后的原因。

幻灭感的具体体现首先,现实的幻灭感成了萧伯纳后期剧作表现的重要主题,这一特征在《伤心之家》(1913)中反映得最为突出。

第一、主人公之一萧特非船长和他的“船”的形象直接体现了幻灭感。

这部戏剧的情节发生地点———“伤心之家”形似一艘船,而房屋的家长早年就是一位船长,船的意象和老船长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船航行海上的比拟,等等这些都暗示出潜在的意蕴,即现实的漂浮和动荡不安。

在戏剧中,这条船不仅是萧特非船长和女儿们的家,也是英国的象征,正如剧中人物赫克托所言:“那么咱们大家都坐的这条船,这条咱们管它叫英国的灵魂监牢,怎么样哪?”③这艘船代表着英国,航行于大海上的船只面对着不测的命运,这一意蕴暗示了正在堕落的英国现实,搭乘这条船的乘客无路可逃,所以它被称为“灵魂监牢”。

自我意识与人类进化——萧伯纳创造进化论在《皮格马利翁》里的体现

自我意识与人类进化——萧伯纳创造进化论在《皮格马利翁》里的体现

语言文学研究自我意识与人类进化—萧伯纳创造进化论在《皮格马利翁》里的体现夏莲(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现实主义戏剧家,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

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与社会发展的理论,创造进化论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从自我意识的角度分析了该理论在戏剧《皮格马利翁》中的体现。

关键词:自我意识创造进化论人类进化《皮格马利翁》_、引言萧伯纳是闻名世界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

他在 世界文学史上的至高地位正是因为他的作品揭露丑恶的社 会现实,针砭时弊,然而,他的作品因触及暴力问题、贫富差 距、娼妓等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颇受争议。

其中饱受争议的 也包含他所提出的创造进化论。

萧伯纳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创造进化论的思想,在 戏剧《皮格马利翁》中,女性主 的觉醒,另一男性主 金斯也得到了自我意识的启蒙,几每个剧中 都在 地进化。

的情地体现了萧伯纳创造进化论思想中进化 的。

二、关于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萧伯纳的进化论 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然,而是 地在进化。

因为“他 接受 、自然 的”。

萧伯 .为进化的 实质上就是 的,^为 —、想、、创造。

进化的 •结果是“的”。

,自我意识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 ,是 进化的主 力。

“的进化到 的,到高的!为进化到自”。

时,了力,的感,、进化。

使 他相的经历,也 他,关怀他。

,“时代已经发展到了生物成为 的主体——,他能够将进化的方向控制在 手中”,会产 力 的“”。

萧伯纳所推崇的超人是“越国家、科学和道德的个人,我超 越并 塑造 ,创造 的价值”的新 。

“”将决目前力决的社会问题身弊端,这一理论的提出曾经给那些注社会、的们带来了)但是在后期,由萧伯的创造进化论“超 ”思想 想化甚至些偏激,导致他为法西斯的头领具备超人的特质,这也是创造进化论不能成为主流的一 个原因。

三、《皮格马利翁》中的自我意识与创造进化论萧伯纳一生不信奉任何宗教,创造进化论可以说是他 自己创造的信仰。

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全部获奖作品(5)

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全部获奖作品(5)

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全部获奖作品(5)1901-2021诺贝尔文学奖全部获奖作品:1901-1932年1932年得主:约翰·高尔斯华绥代表作:《有产者》获奖理由: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1年得主: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代表作:《荒原和爱情》获奖理由: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0年得主:辛克莱·刘易斯代表作:《巴比特》获奖理由: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29年得主:保尔·托马斯·曼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获奖理由: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1928年得主:西格里德·温塞特(女)代表作:《新娘—主人—十字架》获奖理由: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1927年得主:亨利·柏格森代表作:《创造进化论》获奖理由: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6年得主:格拉齐亚·黛莱达(女)代表作:《邪恶之路》获奖理由: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5年得主:乔治·萧伯纳代表作:《圣女贞德》获奖理由: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24年得主: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代表作:《福地》《农夫们》获奖理由: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1923年得主:威廉·勃特勒·叶芝代表作:《丽达与天鹅》获奖理由: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2年得主: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代表作:《不吉利的姑娘》获奖理由:由于他以适当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简述潇伯纳戏剧的艺术特点

简述潇伯纳戏剧的艺术特点

简述潇伯纳戏剧的艺术特点潇伯纳戏剧是指爱尔兰剧作家乔治·伯纳德·肖(George Bernard Shaw) 的戏剧作品。

肖是20世纪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深受欢迎,并对当时的戏剧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潇伯纳戏剧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批判:潇伯纳戏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

肖通过剧作中的人物和情节,揭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之处。

他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贫富分化、妇女地位等议题,通过戏剧形式呈现出来,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笑剧性:潇伯纳戏剧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喜剧性。

肖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夸张和嘲讽,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荒谬。

他的戏剧作品中常常出现荒诞的情节和滑稽可笑的对话,使观众在娱乐中得到思考的乐趣。

3. 人性描写:潇伯纳戏剧对人性的描写非常细腻。

他通过塑造各种不同性格和背景的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深入探索人性的深处。

同时,他也关注人物的成长和变化,通过戏剧情节展示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转变和成长。

4. 对话的技巧:潇伯纳戏剧中的对话是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肖善于运用对话来表达观点和思想,通过对话展示人物之间的争论和辩论。

他的对话通常富有智慧和幽默,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揭示出深刻的道理和观点。

肖的对话技巧非常独特,他善于运用讽刺和幽默的手法,使观众在对话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5. 剧本结构的创新:潇伯纳戏剧的剧本结构常常具有创新性。

肖将戏剧时代的传统剧本结构打破,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他善于运用闪回和倒叙等手法,使剧情更加复杂和有趣。

他的剧本结构常常具有层次感和深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潇伯纳戏剧的艺术特点包括社会批判、笑剧性、人性描写、对话的技巧和剧本结构的创新。

肖通过他独特的戏剧创作风格,使观众在欢笑和思考中体验到戏剧的魅力。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戏剧形式传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对当时的戏剧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萧伯纳的现实主义舞台设计

萧伯纳的现实主义舞台设计

萧伯纳的现实主义舞台设计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是英国现实主义剧作家,也是20世纪戏剧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戏剧作品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舞台设计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萧伯纳的现实主义舞台设计,以及其对戏剧表演的影响。

首先,萧伯纳的现实主义舞台设计强调舞台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他认为戏剧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并通过舞台设计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萧伯纳注重舞台布景的细节和真实感。

他倡导使用真实的家具、道具和装饰品,以及精确的场景设置,以便观众能够感受到戏剧中人物的真实情境。

他的舞台设计常常包括具体的室内场景,如客厅、餐厅和卧室,以展示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

其次,萧伯纳的现实主义舞台设计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

他相信演员的外貌和服装应该与角色相符,以增强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

他要求演员穿着适合角色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服装,以及使用适当的化妆和发型。

此外,他还强调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以确保角色形象的真实和可信度。

萧伯纳的现实主义舞台设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共情。

另外,萧伯纳的现实主义舞台设计强调舞台动作和布局的合理性。

他认为演员的动作和行为应该符合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并与剧情相一致。

他主张演员的动作应该自然而真实,不过度夸张或过于艺术化。

此外,他还关注舞台布局的合理性,以确保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和理解演员的动作和表演。

他常常使用简洁而实用的舞台布景,以凸显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最后,萧伯纳的现实主义舞台设计对戏剧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舞台设计理念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和舞台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戏剧家和导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奥尼尔(Eugene O'Neill)、米勒(Arthur Miller)和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等。

他的现实主义舞台设计不仅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共情,还为戏剧表演注入了更多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

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

李凯石艳玲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内容摘要:英国戏剧家萧伯纳(1856-1950)是一位公认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

他的剧本题材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弊端和黑暗。

在作品中他还竭力宣传他的创造进化学说,这种创造进化论的思想成为萧伯纳戏剧的一个普遍主题。

在五幕剧《卖花女》中,萧伯纳通过具体化的情节将他的创造进化论形象地展现出来。

关键词:萧伯纳《卖花女》创造进化论一.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思想产生的哲学背景19世纪下半叶,生命哲学家重新审视“生命”的含义,把生命看做是一种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力,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哲学不同的世界观。

他们批判传统哲学的静止孤立、非连续性和机械性的世界观,认为生命本质是活动,活动本质是自由创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

十八世纪的法国科学家让·拉马克被称为“进化论之父”。

拉马克认为植物和动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进化而成的,进化的过程是通过特性的遗传,而这些特性是物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

在达尔文时期,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写了6本书来捍卫拉马克。

在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如果我们孤立地考察人的某一状态,似乎它是亘古不变的。

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人的情感,还是意念、欲望等,都在瞬息万变。

在此基础上,柏格森提出了“生命的冲动”概念。

他认为生命的冲动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生生不息、推陈出新的最深刻的根源。

在研究了叔本华、尼采、达尔文、巴特勒、柏格森等人的理论之后,萧伯纳提出的自己的创造进化论。

他认为在“生命力”的驱动下,人不断地完善自己,完善他人,完善社会。

其本质就是:生命力在永远地、努力地使一切生物向前进化,使之达到完美;人类并非生命力的最终目标,其最终目标是“超人,然后是天使,接下来是大天使,最终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神。

”在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中,生命力从无意识开始形成,逐渐进化到了有充分意识的人类,生命力在一步一步地创造自我意识越来越高的生物。

《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读书笔记模板

《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读书笔记模板

精彩摘录
这是《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生命
进化论
进化论
诺贝尔 文学奖
进化论
哲学
进化
亨利柏格 森
本能
主义 柏格森
阿奇里斯
大系
作品
意义
机械论
芝诺
生命
讽刺家
内容摘要
《创造进化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亨利·柏格森代表作,在《创造进化论》中,亨利·柏格森既反对唯心 主义,也反对实在主义以及与现代科学紧密的实证主义,书中论证了“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并 对之前的进化论哲学体系作了批判。他的抱负是要使哲学成为实证科学的“延伸”,即科学与形而上学相结合, 从而把握生生不息、不可分割的“全部的实在”,或者万物造化的“绝对”。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柏格森生命哲学 的成熟。
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哲学书,按照文学来读是非常困难的,只有一些哲学功底的人才能够读懂。 他的神秘,很大程度起因于他对自己的思想表达不清楚。 这是一本必须要静下心来再去读的书,才能有所收获。 ✔,(953本)《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大系)-亨利·柏格森,①22.2万》8小时。 听了一遍,和之前《物质与精神》类似,但较为啰嗦,关键处依旧难以言说。 读着读着就跪下了,能把深奥的哲学写的如此行云流水,如果哲学家运用语言的能力都去柏格森,人中类一 定会加速进化!。 本来以为关于时间与空间到康德这里已经够深入的了,没想到柏格森还能有另一种视角来诠释,融入了生命 哲学的活力。 柏格森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 这本书,很棒。对于理解康德是我见过哲学家中最有力的,毕竟批判对手他是合格的,但他意图统一和超越 康德的目标是失败的!一百年了,这个时刻应该到了吧?。

《人与超人》观后感

《人与超人》观后感

《人与超人》观后感
《人与超人》是英国作家乔治·萧伯纳创作的一部戏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通过对人类进化、社会变革和个人成长的探讨,展现了萧伯纳对人类本质和未来的思考。

剧中的主人公杰克·坦纳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

他是一个天才,但同时也是一个自私、傲慢的人。

他追求自由和真理,但却不愿意为了社会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他的思想和行为反映了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的现实,引发了人们对人类进化和社会变革的思考。

这部戏剧还探讨了爱情、婚姻和家庭等主题。

坦纳与安·普雷特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的爱情充满了争吵和冲突,但也正是这些争吵和冲突使他们更加了解彼此,更加坚定地相爱。

此外,剧中的其他人物也反映了不同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引发了人们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思考。

萧伯纳通过这部作品提出了“创造进化论”的思想,认为人类的进化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更是社会意义上的。

他认为,人类的进步需要通过不断的斗争和变革来实现,而这种斗争和变革需要依靠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种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也为后来的人类进化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人与超人》是一部思想深刻、风格独特的戏剧作品。

它通过对人类进化、社会变革和个人成长的探讨,展现了萧伯纳对人类本质和未来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类未来的重要视角。

【推荐】萧伯纳的资料-word范文模板 (7页)

【推荐】萧伯纳的资料-word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萧伯纳的资料篇一:名人的成功心得_萧伯纳的故事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原为爱尔兰人,出生于都柏林,1876年移居英国。

1879年起开始文学创作。

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最著名的剧作有:《圣女贞德》、《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武器与人》、《真相毕露》等。

活中的萧伯纳萧伯纳出生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受母亲熏陶,萧伯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

1876年他开始真正走上文学之路。

这期间,他曾为《明星报》写音乐评论,给《星期六评论》周报写剧评,并从事新闻工作。

萧伯纳的思想体系比较复杂,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

他主张用渐进、点滴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

他受易卜生影响,主张写社会问题。

萧伯纳的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成就是戏剧。

萧伯纳有着“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充满了讽刺意味。

萧伯纳的妙喻萧伯纳喜欢花卉,但一位朋友发现他屋内只有几个作为装饰品的花瓶,便问他:“我一向认为你是爱花的,没想到你屋内连一朵花也找不到。

”萧伯纳回答说:“我也喜欢儿童,但是我并不把他们的头割下来供养在花瓶里。

”生活中的萧伯纳也是一个很幽默,很会讽刺别人的人,他留下了诸多有趣的故事:一个英国出版商想得到萧伯纳对他的赞誉,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他想:要得到萧伯纳的赞誉必须先赞誉萧伯纳。

于是,他去拜访萧伯纳。

当他看到萧伯纳正在给莎士比亚的作品写评论时,就说:“啊,先生。

你又评论莎士比亚了。

是的,从古到今,真正懂得莎士比亚的人太少了,算来算去,也只有2个。

萧伯纳的艺术创作特色共24页文档

萧伯纳的艺术创作特色共24页文档
萧伯纳的艺术创作特色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

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

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作者:李凯石艳玲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9期内容摘要:英国戏剧家萧伯纳(1856-1950)是一位公认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

他的剧本题材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弊端和黑暗。

在作品中他还竭力宣传他的创造进化学说,这种创造进化论的思想成为萧伯纳戏剧的一个普遍主题。

在五幕剧《卖花女》中,萧伯纳通过具体化的情节将他的创造进化论形象地展现出来。

关键词:萧伯纳《卖花女》创造进化论一、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思想产生的哲学背景19世纪下半叶,生命哲学家重新审视“生命”的含义,把生命看做是一种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力,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哲学不同的世界观。

他们批判传统哲学的静止孤立、非连续性和机械性的世界观,认为生命本质是活动,活动本质是自由创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

十八世纪的法国科学家让·拉马克被称为“进化论之父”。

拉马克认为植物和动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进化而成的,进化的过程是通过特性的遗传,而这些特性是物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

在达尔文时期,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写了6本书来捍卫拉马克。

在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如果我们孤立地考察人的某一状态,似乎它是亘古不变的。

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人的情感,还是意念、欲望等,都在瞬息万变。

在此基础上,柏格森提出了“生命的冲动”概念。

他认为生命的冲动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生生不息、推陈出新的最深刻的根源。

在研究了叔本华、尼采、达尔文、巴特勒、柏格森等人的理论之后,萧伯纳提出的自己的创造进化论。

他认为在“生命力”的驱动下,人不断地完善自己,完善他人,完善社会。

其本质就是:生命力在永远地、努力地使一切生物向前进化,使之达到完美;人类并非生命力的最终目标,其最终目标是“超人,然后是天使,接下来是大天使,最终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神。

”在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中,生命力从无意识开始形成,逐渐进化到了有充分意识的人类,生命力在一步一步地创造自我意识越来越高的生物。

创造进化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普遍主题

创造进化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普遍主题

作者: 秦文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10097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页码: 64-67页
主题词: 萧伯纳;创造进化论;“生命力”;戏剧创作;资本主义;费边社会主义;“超人”;费边主义;华伦夫人;进化学说
摘要: <正> 在现代西方文学大师中,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是一位公认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

他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共创作了53部剧本和其它作品。

他的剧本触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暴力、娼妓、犯罪、贫民窟、社会分配不公、殖民掠夺与战争等几乎所有的问题与弊端,题材十分广泛。

然而他也是受到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

争议的一个焦点就是他在作品中竭力宣传的创造进化学说。

在我国学术界,无论是萧伯纳的支持者或反对者,几乎都程度不同地对这一理论持怀疑或反对态度。

这些批评家大多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如果我们承认萧伯纳的剧作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那么我们应该看到所有这些有关社会改革的题材都是他创造进化学说指导下的产物。

正是创造进化论,支撑着萧伯纳的各种思想,溶人其各种主题,贯穿其作品始终,成为萧伯纳戏剧的普遍主题。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萧伯纳的这一理论在其神秘主义的外壳里,包含了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内核。

创造进化论是萧伯纳研究了叔本华、尼采、达尔文、勃特勒等人的理论之后,博采众长,从。

创造进化论在萧伯纳作品中的艺术魅力

创造进化论在萧伯纳作品中的艺术魅力

创造进化论在萧伯纳作品中的艺术魅力1 “生命力”在创作中的体现萧伯纳认为“生命力”是创造进化论的核心与原始动力,是控制物种发展的力量,它表现为一种进化的主动意志,这种意志可以引导生物朝着一个理想的目标进化发展,创造进化没有终极,它追求的是在“生命力”的驱动下,人类不断地完善自己,完善他人,完善社会。

萧伯纳认为,人类并非是“生命力”的最终目标,“生命力”的最终目标是“超人”,即一种最完美的高级个体,他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生命力”是一切的灵魂。

“生命力”是创造进化的核心与原始动力,创造进化没有终极,它追求的是在“生命力”的驱使下,人类的逐渐完善,并最终创造出完美的“超人”。

正如萧伯纳在《人与超人》中所说,“生命力将原始的力量造就成越来越高级的个体,直至创造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一贯正确、高度自觉的理想个体:一句话,就是上帝。

”“生命力”在萧伯纳的巨作《人与超人》中有着淋漓尽致的完美体现。

1903年,萧伯纳完成了《人与超人》的撰写。

这是一部哲理喜剧,该剧描述的是约翰?坦纳与安?怀特菲尔德的爱情故事。

约翰思想活跃、能言善辩,安对他一网情深,主动追求他,他发觉后逃到了西班牙,安随之而去。

剧中穿插了“唐璜在地狱”这一出戏,剧中唐璜、魔鬼等人物对生命力、进化、超人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突出地体现了萧伯纳“创造进化论“思想。

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安终于如愿以偿,和约翰步入了婚礼的殿堂。

安的成功在于她一直努力拯救人类、推动社会进步,并为此肯牺牲自己。

当然,最终约翰完全败倒在安所倡导的“生命力” 这一石榴裙下,为该剧划上一个亮丽的句号。

萧伯纳在《人与超人》中,明确地提出女性是“生命力”的核心这一思想,并从此剧开始,把女性塑造成“生命力”的化身,让她们在完成“生命力”赋予的社会使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该剧的尾声,萧伯纳感叹到: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的确,一个人的悲剧在于,要么是所盼望的没有得到,要么是所盼望的得到了。

萧伯纳的戏剧创作表现出的政治主张-2019年文档

萧伯纳的戏剧创作表现出的政治主张-2019年文档

萧伯纳的戏剧创作表现出的政治主张-2019年文档萧伯纳的戏剧创作表现出的政治主张“由于他令人激动的讽刺中蕴含的有独特诗意之美的,充满理想主义以及人情味的作品。

”这是萧伯纳在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评价,他被誉为17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

从此这萧伯纳戏剧就有了专有的代名词Shavian。

萧伯纳他从易卜生干预现实的戏剧中得到了灵感,主张文艺作品应该具有政治灵魂,表现社会问题。

我们从他的戏剧作品也能发现他不同阶段的政治主张。

一、费边主义―渐进的资本主义改良费边社会主义是19世纪后期流行于英国的一种主张采取渐进措施对资本主义实施改良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

得名于罗马帝国时期的统帅费边,他临危授命,迎战汉尼拔将军,采用采用回避决战,等待时机,小规模前进的战术,历经8年。

赢得了胜利,费边也成了渐进前行的代名词。

这种思想反对暴力革命,具有一定的妥协性。

《巴巴拉少校》的主人公巴巴拉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放弃了自己富有的出身,毅然决然的加入了‘济世大军’。

而巴巴拉的父亲安德谢夫是一名军火商,信服的只有金钱。

巴巴拉是正义善良的化身,安德谢夫则是贪婪狡诈的化身。

戏剧的开端,巴巴拉和父亲在道德和行为上发生严重分歧,实地考察将巴巴拉崇高的信仰击得粉碎,善良崇高的事业,只有依存父亲不干净得来的钱才能维持下去。

巴巴拉这种荒诞不羁的行为,是萧伯纳对资本主义进行的猛烈地批判的一个缩影。

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剥离不出善良或是恶毒,金钱统治了社会。

在费边主义的影响下,虽然萧伯纳对这种现状进行了批判,但是另外一方面没有做出任何的其他行动,只是殷切的盼望混乱不堪,危机四伏的社会体制能够尽快的自我完善起来。

反对暴力革命,自我温和的改良,是萧伯纳赋予巴巴拉的使命,至于他能不能完成,连作者都是未知无信心的。

这就体现了费边主义和萧伯纳思想的局限性。

二、超人的思想剧本《回到马修时代》作者萧伯纳借人物之口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状态。

‘我怀疑目前所存在的人类这种动物,没有能力它们的集合体,他们把它叫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

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

2、艺术魅力:指艺术作品对鉴赏者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马克思在论述到古希腊艺术时,曾充分地肯定过古希腊艺术对后人的强烈的艺术魅力,说它在经过长期的历史之后,仍然能给现代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

艺术魅力在一定意义上是永久性的。

艺术魅力来源于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同时与鉴赏者的审美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能力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通过鉴赏者深入、细腻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11、海明威:海明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l899~1961),美国小说家。

中学毕业后开始在《星报》做新闻记者工作。

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1954年获得第五十四届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12、珀西·比希·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792年生于苏萨科斯郡一个贵族家庭,12岁被送进伊顿贵族学校受教育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第二年因发表《无神论的必然性》小册子被牛津大学开除,不久到都柏林参加爱尔兰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

1813年发表第一部长诗《麦布女王》,抨击封建制度的专横无道和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引起了英国资本主义阶级的仇视,1818年被迫侨居意大利。

1818年发表长诗《伊斯兰的起义》,借用东方的故事歌颂资产阶级革命,抨击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

1819年完成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诗剧采用古代神话题材,表达了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获胜的信念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

同年完成的诗体悲剧《钦契一家》取材于意大利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反抗暴君的思想,是雪莱最具创造性的作品之一。

雪莱还创作了《致英国人民》、《1819年的英国》、《暴政的假面游行》等政治抒情诗,强烈谴责封建统治集团的罪行,号召人民为自由而斗争。

萧伯纳戏剧研究综述

萧伯纳戏剧研究综述

萧伯纳戏剧研究综述建国前的简要回顾“五四”前后,为配合反帝、反封建斗争,我国文学界掀起了翻译外国文学经典的高潮,作品的选择大多是从服务政治革命和文化启蒙的角度考虑。

易卜生的戏剧由于对资本主义大胆的揭露而受到胡适、茅盾等人的高度称颂。

1918年第6期《新青年》刊发了“易卜生专号”,胡适发表了《易卜生主义》。

作为易卜生在英国的忠实追随者,萧伯纳同样满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因此也深受茅盾、鲁迅等中国学者的青睐。

陈独秀于1915年11月在《青年杂志》(次年改为《新青年》)第1卷第3号上发表了《近代欧洲文艺史谭》一文,提到了“白纳少”,即萧伯纳。

茅盾是最早的萧伯纳作品的翻译者和介绍者之一。

1919年2月,他在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学生杂志》上刊登了《人与超人》中《地狱中之对谭》部分的翻译,并发表了《萧伯纳》一文,介绍萧伯纳的生平及作品。

此后他又多次撰文,大力推荐、及时介绍萧伯纳及其作品。

潘家洵、林语堂、张梦麟、黄嘉德、陈瘦竹、钱歌川等也积极译介萧伯纳的作品。

虽然专门的研究文章少,但有些译本的译者序或者前言往往就是一篇比较好的论文。

1920年10月,在汪仲贤主持下,上海新舞台剧场上演了《华伦夫人之职业》。

这次经过精心准备、改编后的演出虽然惨遭失败,却加快了话剧本土化的进程。

我国萧伯纳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发生于1933年。

作为他“世界之旅”的一部分,萧伯纳对中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短暂访问。

由于宋庆龄与他同为世界反帝大同盟名誉主席,因此宋庆龄在上海率领文艺界对他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召开了记者招待会。

当时各大报刊杂志均发表了一些介绍和评论文章,详细情况收录于乐雯(瞿秋白)剪贴翻译并编校、鲁迅作序的《萧伯纳在上海》(上海野草书屋,1933年)。

这本小书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

在文学价值方面,除了鲁迅、茅盾、邹韬奋、郁达夫、张梦麟、林语堂等人的文章外,第5部分“萧伯纳及其批评”所收黄河清的《萧伯纳》以及刘大杰翻译的德国学者尉特甫格的文章“萧伯勒是丑角”也比较重要。

简述萧伯纳戏曲的艺术特点

简述萧伯纳戏曲的艺术特点

简述萧伯纳戏曲的艺术特点萧伯纳是英国伟大的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剧本结构而著称。

他在戏曲中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他的作品经常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问题和人类的弱点。

萧伯纳的戏剧作品非常注重对话和言语的表达。

他的角色经常用尖锐的对话来互相交流和辩论,其中融入了他对政治、社会和性别关系的观察和批评。

他的对话通常具有幽默的元素,使观众通过角色之间的争论和辩论,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意义和主题。

此外,萧伯纳的剧本结构非常精确和创新。

他经常使用反转、转折和噱头等手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剧作的紧张感。

他在剧中设置多个情节线,使故事更具有层次和张力。

通过创造各种戏剧性的冲突和转变,他让观众不断思考和思索剧中的主题。

在萧伯纳的戏剧中,他经常使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来批判社会问题。

他的作品经常涉及阶级观念、妇女权益和爱情的主题。

他通过角色的冲突和对话来表达他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并用幽默和讽刺来让观众思考和反思。

萧伯纳的幽默和讽刺使剧作更加吸引人,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和理解他的观点。

最后,萧伯纳的戏剧作品除了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社会观点,还充满了情感和热情。

他通过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纠葛。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爱情和欲望的主题,他通过角色的情感冲突和挣扎,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总之,萧伯纳的戏剧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剧本结构而闻名。

通过对话和言语的表达,他传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他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批评社会问题,并通过情感和热情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快乐和思考的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进化论在萧伯纳作品中的艺术魅力
1 “生命力”在创作中的体现
萧伯纳认为“生命力”是创造进化论的核心与原始动力,是控制物种发展的力量,它表现为一种进化的主动意志,这种意志可以引导生物朝着一个理想的目标进化发展,创造进化没有终极,它追求的是在“生命力”的驱动下,人类不断地完善自己,完善他人,完善社会。

萧伯纳认为,人类并非是“生命力”的最终目标,“生命力”的最终目标是“超人”,即一种最完美的高级个体,他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生命力”是一切的灵魂。

“生命力”是创造进化的核心与原始动力,创造进化没有终极,它追求的是在“生命力”的驱使下,人类的逐渐完善,并最终创造出完美的“超人”。

正如萧伯纳在《人与超人》中所说,“生命力将原始的力量造就成越来越高级的个体,直至创造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一贯正确、高度自觉的理想个体:一句话,就是上帝。


“生命力”在萧伯纳的巨作《人与超人》中有着淋漓尽致的完美体现。

1903年,萧伯纳完成了《人与超人》的撰写。

这是一部哲理喜剧,该剧描述的是约翰?坦纳与安?怀特菲尔德的爱情故事。

约翰思想活跃、能言善辩,安对他一网情深,主动追求他,他发觉后逃到了西班牙,安随之而去。

剧中穿插了“唐璜在地狱”这
一出戏,剧中唐璜、魔鬼等人物对生命力、进化、超人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突出地体现了萧伯纳“创造进化论“思想。

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安终于如愿以偿,和约翰步入了婚礼的殿堂。

安的成功在于她一直努力拯救人类、推动社会进步,并为此肯牺牲自己。

当然,最终约翰完全败倒在安所倡导的“生命力”这一石榴裙下,为该剧划上一个亮丽的句号。

萧伯纳在《人与超人》中,明确地提出女性是“生命力”的核心这一思想,并从此剧开始,把女性塑造成“生命力”的化身,让她们在完成“生命力”赋予的社会使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该剧的尾声,萧伯纳感叹到: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的确,一个人的悲剧在于,要么是所盼望的没有得到,要么是所盼望的得到了。

也就是说,生命力无力或枯竭,那么生命之树也无从生长发芽;生命力太过旺盛、雄心勃勃但却缺乏正确的心态和方向指引,那么生命之树也会随之倒塌,势必走上一条虚无之路。

只有既怀有平常心,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拼搏状态,让生命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普普通通的平常人走向对社会有推进作用的高级的人,甚至是超人,使生命之树长青。

对于生命力的推崇,在《圣女贞德》中几乎到了景仰的地步,这从小说开篇对贞德的外貌描写中窥见一斑:
贞德出现在角塔门口。

她体格健壮,是个十七八岁的乡下姑
娘;身着红色衣裙,气派端庄;眉宇宽广,相貌非凡;一如酷爱幻想的人,双目圆睁;鼻子修长,轮廓分明,鼻孔张大;上唇略短,嘴唇显得果敢而丰满;下巴俊美而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

他急切地走到桌前,非常兴奋终于见到了鲍里科本人,而且对结果满怀信心。

他凶神恶煞的样子一点没吓住她。

她的声音总是那样热忱而迷人,充满了自信和感染力,让人难以抗拒。

一个普通的乡下姑娘出现在读者面前,出场之初她很平凡,毫无过人之处,但是后来却领导法兰西军队作战,叱诧风云。

这正好验证了萧伯纳在创造进化论中所认为的“生命力”,在《圣女贞德》中萧伯纳所刻画的女主角并不漂亮,但浑身充满着生命力,生命力的表现通过外貌、声音、气质来传达。

上帝是一种生命力,而生命力又通过人物来表现。

萧伯纳认为:人只要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生命力所要求的目标,以知识和智能为载体选择,最终变成超人。

在萧伯纳的戏剧《康蒂妲》中,他塑造了一个独立意识很强的女性――康蒂妲。

她在婚姻生活中勤劳朴实、积极乐观。

剧中出现了两个爱她的男人,她得在他们之间做出选择:一个是事业有成却自信满满的丈夫――基督教社会主义者莫瑞?尔牧师;另一个是选择忧郁敏感、对她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年轻诗人马本克。

莫瑞尔和马本克之间的较量使整个戏剧达到了高潮。

最终,康蒂妲虽然看透了莫瑞尔这个所谓成功男人实际比较软弱,还是理智地选择了她的丈夫。

康蒂妲的最终选择折射了萧伯纳独特的哲学
思想―――创造进化论。

康蒂妲作为“生命力”的化身,她渴望得到别人甚至弱者对她的依赖,她被强烈的母性所支配,她的选择是理智的。

正是这种摆脱情感的力量,这种对家庭观念表现出的智慧,使她在家庭中取得了绝对的控制权。

女性是“生命力”的核心,是“生命力”的载体,在“创造进化论”中处于支配地位,因为女性是生命的创造者,男性只是创造生命的工具而已。

该剧集中体现了女性非常重要的“创造进化论”思想。

萧伯纳高度赞赏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并积极地加以宣传,写成了评论易卜生的专著《易卜生主义精华》。

这部政论文也是萧本人戏剧创作思想的写照,因为它不同以往的戏剧“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通过戏剧表达自己改造社会的思想,成为创造更先进社会的媒介,这部剧作被称为“观念剧”。

在这部剧作中,萧伯纳肯定了易卜生批判传统、勇敢挑战的精神,同时也指出易卜生是浪漫的个人主义者。

他同情妇女被压抑的社会地位,热情鼓励妇女反抗家庭的束缚、争取自身的独立和个性的发展。

但他没有深入探讨妇女走向社会后将面临的种种问题,他也没有能够真正认识到妇女的伟大。

他还响亮地提出:“妇女有能力承担推动人类进步的重任,她们完全应当参加到社会变革的实践中去。

2 “知识与智能”在创作中的体现
“生命力”必须通过人类的意志和理智而发挥作用,由此,知识和智能成为了一种中介,把生命力、意志、物质和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生命力”有目的地选择了有头脑和智力的人类
作为创造的对象,让知识与智能在进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巨大潜力,竭力创造出新的物种――超人。

所以,作为整个进化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与智能时时刻刻充当着媒介的作用。

《芭芭拉少校》中,芭芭拉投身于国际基督教慈善组织――救世军,是该组织的一名少校,身为大资本家、大军火商安德谢夫的女儿,以一种不拘礼节的方式致力于拯救穷苦百姓的身体与灵魂。

安德谢夫是萧伯纳塑造的具有知识与智能的超人,他深谙“贫穷是最大的社会罪恶”这一道理,发挥他的金钱和炸药的威力,再准确地运用他的智慧,迎合了当时社会制度和社会需求。

芭芭拉本可以像他的父亲一样安逸的过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但是她却选择走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道路,不与当下权贵同流合污。

身为一个有知识有智能的新兴女性,她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为这一伟大的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她认为“生命的道路在于把地狱变成天堂,把人变成上帝,在于那苦难的山谷里点起一盏万年灯,普照大千世界”。

在《芭芭拉少校》中,有这样一段:
希腊文学者有特权……一个有地位的人懂希腊文就像银器打上了钢印,保证成色好。

……我精通希腊文,这不是投资?我能融会贯通人类迄今为止最精巧的哲学,最崇高的诗篇,这不是投资?还有我的性格!我的智能!我的生命!我的远大前程!还有芭芭拉说的,我的灵魂!
在西方的历史长河中,希腊语、拉丁语是教会的专属,法语是贵族的身份标志,而平民则讲的是英语。

身为希腊文教授的库森斯――芭芭拉的未婚夫,正因为懂知识、有学问,讲一口流利的希腊语而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与爱戴。

在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的思想中,“知识与智能”,作为生命力的载体为实现“超人”而存在。

载体为认知的存在方式之一,也为西方历史中的哲学关注点之一。

所以“知识与智能”在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的思想中有着及其深远的历史缘由和哲学脉承。

我们来看芭芭拉的未婚夫库森斯的一段对白:库森斯:我认为凡是力量都是精神的,这些大炮自己不会发射。

我曾经想通过希腊文创造精神的力量;可是过时的语言和文明对这世界实际不起作用。

人民必须有力量,人民不能靠希腊文过日子。

可是这个地方产生的力量是所有的人都能掌握的。

……这种把人的身体炸得血肉横飞的力量算得了什么,真正可怕地被滥用的是精神的、思想的力量,是想象力的、诗的、宗教的力量,这才能叫人的灵魂变奴隶。

从萧伯纳《芭芭拉少校》此段的节选中,我们不难看出萧伯纳在诸多先哲的哲学思想引导下,在特定的历史政治背景的映射下,他认为世界上最大的能量并不是武力与狂暴,并不是金钱与火药,而是承接“生命力”与“超人”的纽带――“知识与技能”。

在该剧的尾声,萧伯纳这样写到:
让上帝的感召靠它本身的力量吧!……是的,必须把地狱升华成天堂,把人升华成上帝,在阴暗的山谷里撒下永恒的光明。

虽然芭芭拉最终选择的虚幻之路极不现实,既拯救不了穷苦人民也拯救不了世界,但是她勇于突破自我用超凡的智能不懈努力的精神是萧伯纳“创造进化论”思想在其剧本创作中的光辉
折射。

在《人与超人》一文中,萧伯纳也提到了知识与智能的重要性:
唐璜:但对“生命”,人背后的力量,知识却是必需品,因为没有知识,人会误撞入死亡的。

……人是有生命组织中最高的奇迹,是宇宙万物中最强烈生存着的东西,是一切有机体中最具意识的,……让愚蠢拥有一切的知识,而想像拥有一切的智能!那么他们间就弄得一团糟了。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一颗聪慧的头脑,没有一个创新的思维,知识与智能不但不能凸显其促进作用,相反还会推波助澜,使事情变得无可救药。

丰富的知识和聪明的智能要在能者和超人身上发挥它的用武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