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理论方法浅析-精品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政治课论文)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政治课论文)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本文简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同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途径,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获得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它不会也不可能停止不前。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来认为自己的学说只是为认识真理开辟了道路,而没有结束真理。

他们一向反对把自己的理论变成教条。

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就说:“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

他在指出理论的批判必须有实际斗争结合起来时还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

思格斯在1886年批评当时侨居美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懂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能推动美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杠杆,“而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应付一切。

对他们来说这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

”1894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中进一步告诫人们:“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的想法是一种“误解”。

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称作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式的定义”,认为这个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

“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

列宁这段话深刻地指明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的恶果。

邓小平同志也告诫全党:“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最新历年考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

最新历年考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

历年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选自历年考研真题) 1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23(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ABCD] 一、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正确答案。

选出正确答案,将字母标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号填入题后括号内,错选的不给分。

6(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C]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E(商业利润的来源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24(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有[AC]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A.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 c+v+m构成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7(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B] 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E(商品按价值出售,价格不变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25(社会总产品是指:[BCD]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 A(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当年历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C(当年所生产的生产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生产过程中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价值的总和条河流。

”这两种说法[C] E(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2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民主党(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CAC] 派是:[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A(参政党 B(执政党 C(友党D(反对党 E(在野党 1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C] 27(马克思恩格斯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对科学社会主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有:[ABCD]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CA(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天然同盟军 11(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普通和最基本的关系是[B] D(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A(阶级关系 B(商品交换关系 C(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C(金钱关系 D(竞争关系D(“不断革命”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 12(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B] E(党的建设是无产阶级斗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四、辨析题,辨别和简要分析下列各题,仅作判断,不说明理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由,该题不给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课程经典著作阅读书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课程经典著作阅读书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课程经典著作阅读书目(140篇)一、空想社会主义著作(6)1.《理想国》,柏拉图著2.《乌托邦》,托马斯·莫尔3.《太阳城》,康帕内拉4.《圣西门选集》(第1-2卷)5.《傅立叶选集》(第1-3卷)6.《欧文选集》(第1-2卷)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32)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2.《神圣家族》(1844)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4.《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5.《哲学的贫困》(1847)6.《共产主义原理》(1847)7.《共产党宣言》(1848)及七篇序言(1872德文版、1882俄文版、1883德文版、1888英文版、1890德文版、1892波兰文版、1893意大利文版)8.《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9.《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0.《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2)11.《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12.《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13.《鸦片贸易史》(1858)14.《英中条约》(1858)15.《中国和英国的条约》(1858)16.《新的对华战争》(1859)17.《对华贸易》(1859)18.《〈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9.《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20.《论蒲鲁东》(1865)21.《<德国农民战争>序言》(1870、1874)22.《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1871)23.《法兰西内战》(1871)24.《哥达纲领批判》(1875)25.《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26.《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1878)27.《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28.《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1881)2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30.《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31.《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1885)3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三、列宁著作(35)1.《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1894)2.《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1901)3.《怎么办?》(1902)4.《进一步,退两步》(1904)5.《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1905)6.《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1905)7.《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8.《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9.《两种乌托邦》(1912)10.《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1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12.《卡尔·马克思》(1914)13.《论欧洲联邦口号》(1915)14.《第二国际的破产》(1915)15.《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16.《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1916)17.《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1916)18.《国家与革命》(1917)19.《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1917)20.《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1918)21.《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22.《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23.《论“民主”和“专政”》(1918)24.《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1919)25.《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26.《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1920)27.《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1920)28.《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1920)29.《民族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1920)30.《关于无产阶级文化》(1920)31.《论粮食税》(1921)32.《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1921)33.《论合作社》(1923)34.《论我国革命》(1923)35.《宁肯少些,但要好些》(1923)四、毛泽东著作(25)1.《新民主主义论》(1940.1)2.《论联合政府》(1945.4.24)3.《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1945.4.24)4.《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3.5)5.《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30)6.《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9.16)7.《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而斗争》(1950)8.《不要四面出击》(1950)9.《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3)10.《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1953.10-11)11.《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3)12.《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7.31)13.《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14.《论十大关系》(1956.4.25)15.《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956)16.《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1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8.27)18.《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959.12-1960.2)19.《同蒙哥马利的谈话》(1960)20.《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21.《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1.30)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963)2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1963)24.《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1974)25.《党的文艺政策应当调整》(1975)五、邓小平著作(12)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12.13)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3.《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1980.3-1981.6)4.《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8.18)5.《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9.1)6.《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10.12)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6.30)8.《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1985.4.15)9.《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8.28)10.《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1987.4.26)11.《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1989.6.16)12.《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1.18-2.21)六、胡耀邦著作(2)1.《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9.1)2.《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1983.3.13)七、赵紫阳著作(1)1.《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87.10.25)八、江泽民著作(11)1.《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9.9.29)2.《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1989.12.29)3.《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10.12)4.《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12.26)5.《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9.28)6.《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9.12)7.《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8.7.17)8.《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摇上的讲话》(1998.12.18)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7.1)10.《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001.8.31)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11.8)九、胡锦涛著作(12)1.《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7.1)2.《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12.26)3.《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4.8.22)4.《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2004.9.16)5.《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5.9.3)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6.30)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15)8.《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12.18)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7.1)10.《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10.19)1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1.10.18)1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18)十、其他文献(4)1.《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4.20)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6.27)3.新时期以来党的中央全会通过的若干重要决定4.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若干重要论述。

法兰西阶级斗争

法兰西阶级斗争

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48年欧洲革命陆续遭到失败,政治上的反动气焰笼罩整个大陆。

英、法、德、意等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到处与封建反动势力勾结,扼杀革命,压抑民主,阻碍进步。

因此,欧洲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工人阶级的处境是极其困难的。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是科学地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制定今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方针,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各国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独立的政党,蓄积和组织革命力量,以迎接未来的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848年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鼓舞者。

革命失败后,尽管他们遭到敌人的诬陷和迫害。

受到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攻击,但是他们并没有失去革命信心和斗志,对未来充满革命胜利的希望,孜孜不息的奋斗着。

为了迎接未来的战斗,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于1850年1月至11月写成《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

这部书最初连载在德国汉堡出版的《新莱菌报·政治经济评论》上,1895年以单行本出版。

恩格斯曾为单行本写了导言,并阐述了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是法国无产阶级斗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马克思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科学总结了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透彻地分析了法国革命的性质、原因和动力,以及事变的过程,为我们分析和研究近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树立典范。

同时马克思精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对于无产阶级如何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以及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这部著作可以启发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观察现实,预见未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彻底革命的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年至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简介

马克思年至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简介

马克思:《年至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简介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简介(1850年1月-11月1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历史背景《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是马克思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经验的重要著作,写于1850年1月至11月1日。

原是为《新莱茵报。

政治经济评论》写的连载文章,总题目叫《从1848年至1849年》。

1895年,以《法兰西阶级斗争》为名在柏林出版单行本,恩格斯为单行本写了导言,另外还增添了第四章《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使这部著作更加完整了。

马克思写作这部著作时,震撼欧洲的1848革命已经失败,各国的反动势力先后重新掌握国家政权,对革命者进行疯狂镇压,使欧洲工人运动进入低潮.在法国,革命正沿着下降的路线发展,金融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的代表--秩序党掌握了议会、内阁和军队大权。

路易·波拿巴则依靠农民的支持当上了法兰西的总统,依靠自己秘密流氓组织&quot;十二月十日会&quot;进行篡夺军政大权的活动。

秩序党伙同资产阶级共和派镇压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反抗,以后秩序党击败了资产阶级共和派。

由于秩序党的反人民性和内部各集团利益的尖锐矛盾,在与路易·波拿巴争权夺势的斗争中归于失败,使路易·波拿巴最后政变成功。

波拿巴黄袍加身,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法国是近代革命典型国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有典型意义: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法国1848年革命的原因、性质和动力,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社会革命理论。

中心思想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法国的阶级结构以及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对其政治态度的影响;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法国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变,清晰地分析这些事件中各阶级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在总结这一时期阶级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社会革命的基本理论。

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

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508]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二卷-----------------------------------------------------------------------------------------------目前再版的这部著作,是马克思用他的唯物主义观点从一定经济状况出发来说明一段现代历史的初次尝试。

在“共产党宣言”中,这个理论曾被大体地应用于全部近代历史;在马克思和我在“新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这个理论曾被经常用来解释当时发生的政治事件。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要把一个对全欧洲都很紧要同时又很典型的多年历史发展时期中的内在因果联系揭示出来,从而按照作者的观点,把政治事件归结于终究是经济原因的作用。

在判断当前发生的个别事件或一系列事件时,总是不能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

甚至在今天已有相当的专门报刊提供这样丰富的材料的时候,即使在英国都还没有可能这样逐日地考察工业和世界市场贸易的发展进程以及生产方法中发生的变化,以致能够随时对这些十分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因素作出一般的总结,况且,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因素,在还没有突然猛烈暴露出来以前,大部分都是在长时期内处于潜在活动状态的。

对于某一个时期的经济史的明确观念,决不能和事件本身同时得到,而只有在事后,即在搜集和鉴别了材料之后才能得到。

在这里,统计是必要的辅助手段,而统计总是落在事件后头的。

因此,在研究当前的事件时,往往不得不把这个带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看做是固定的,把有关时期开始时存在的经济状况看做是在整个时期内一成不变的,或者只考虑这个状况中那些从现有的明显事件中产生出来因而同样是十分明显的变化。

所以,唯物主义的方法在这里就往往只得局限于把政治冲突归结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而把各个政党看做是这些阶级以及阶级集团的多少确切的政治表现。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读书】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2011-01-23 -----------------------------------------------------在这篇导言中,恩格斯首先回顾了1848年至1850年法国革命前后马克思对革命形势的判断。

在1850年春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由于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正在蓬勃发展中,因而在当时是谈不上真正革命的,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可能发生,当然危机肯定会来临。

在路易·波拿巴1851年12月2日政变之后,马克思又写下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其中没有太大改动。

紧接着,恩格斯就进一步指出,《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最重大的意义在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的经济主张: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这句话的意思无外乎就是“使生产资料受联合的工人阶级支配,也就是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

在此之后,恩格斯又进一步回顾了这35年来的欧洲革命斗争及其经验教训。

在1848-1850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认为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决战,虽然这个决战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是结局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但是历史的发展打破了这个“幻想”(这里恩格斯毫不掩饰的承认这是一个幻想),1848年的斗争方法已经过时了,下面恩格斯就具体阐述什么是1848年革命的斗争方式,为什么过时了,新的斗争方式是什么。

在无产阶级革命之前的所有革命,都是少数人的革命。

“在取得革命胜利后,胜利的少数又会发生分裂,其中较为激进的一派往往会归于失败,温和的一派占据上风,胜利的成果部分(这里指有利于广大群众利益的部分)化为乌有。

这种失败与其说是由于温和一派的叛变或者历史的偶然,倒不如说是由于激进派也只是少数,如果激进派恰好取得了第二次胜利,激进派自身及其成果也会消失。

”因此,1848-1850年间的无产阶级革命也采取了这种少数人革命的形式,虽然革命本身已经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

《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

《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

弗·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目前再版的这部著作,是马克思用他的唯物主义观点从一定经济状况出发来说明一段现代历史的初次尝试。

在《共产主义宣言》中,用这个理论大略地说明了全部近代史;在马克思和我在《新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这个理论一直被用来解释当时发生的政治事件。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要把一个对全欧洲都很关键而又很典型的多年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因果联系揭示出来,照作者看来,就是把政治事件归结为最终是终极原因的作用。

在判断当前发生的各个事件和一系列事件时,人们总是不能追溯到最终的经济原因。

甚至在今天已经有相应的专业报刊提供这样丰富的材料的时候,即使在英国都还没有可能逐日考察工业和世界市场贸易的进程以及生产方法中发生的变化,从而对这些十分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因素随时作出全面的总结,更何况其中那些最重要的因素,在还没有突然有力地显露出来以前,大部分都是长时期处于隐蔽作用状态。

某一个时期的经济史的清晰的概况,决不会在当时就得到,而只有在事后,即在搜集和整理了材料之后才能得到。

在这里,统计是必要的辅助手段,而统计总是落在事件之后。

因此,在研究当前的事件时,往往不得不把这个最重要的因素看做是固定的,把所研究的时期开始时存在的经济状况看做是在整个时期内不变的,或者只考虑这个状况中那些从现有的明显时间本身产生出来因而同样是十分明显的变化。

所以,唯物主义的方针在这里就往往只限于把政治冲突归结为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而把各个政党看做是这些阶级以及阶级集团的大体相应的政治表现。

不言而喻,这种经济状况(这是所要研究的一切过程的真正基础)中同时发生的种种变化的不可避免的忽略,必然是产生错误的根源。

但是,概括叙述眼前的事件时所面对的一切条件都不可避免地包含产生错误的根源,然而这并不妨碍任何人去写眼前的事件。

当马克思着手撰写本书时,要避免上面所说的那种产生错误的根源就更难了。

《法兰西阶级斗争》中的唯物史观原理和方法论探析

《法兰西阶级斗争》中的唯物史观原理和方法论探析

马克思主义060《法兰西阶级斗争》中的唯物史观原理和方法论探析“1848年至1849年间的法兰西革命的绝大部分结果都被冠以‘革命失败’的标题而终结,在这些失败中灭亡的并不是革命,而是革命前传统的残余……”由此马克思想分析的实际上是那些并没有发展至“尖锐阶级对立”就爆发的革命,即“革命党在二月革命以前没能摆脱的一些桎梏,这些桎梏只有一连串的失败才能使他摆脱。

”马克思得出这个结论的所依靠的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正是其自1848年以后不断反思探索并逐渐发展完善的。

而面对从1848年6月25日到1849年6月13日这段时间革命斗争的风谲云诡,马克思以完善的唯物史观的批判思维切入,运用了历史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分析了法兰西各阶级的本质属性、阶级党派间的作用关系、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各阶级革命实践的作用关系,得出了当时革命者错误判断阶级对立的致命错误及当现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发生矛盾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才有可能的重要论断。

“六月失败”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启示从客观实践出发决定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客观地描述社会历史矛盾运动的历史辩证法逻辑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揭示的客体向度;以及后来在以唯物史观切入问题时谈到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与交往方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外,还会孕育出无产阶级,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是必然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及胜利也是必然的,此时的唯物史观主体理论还是较为简单呈单线性。

这两个主客体向度的辩证结合也致使马克思在撰写《法兰西阶级斗争》前陷入对于革命的过分乐观的理想主义中。

“故而革命的进程并不是在悲喜剧式的胜利中获得进展,而是在产生一个联合形式的、强大的反革命势力的过程中为自己开拓道路,只有通武奕辰 葛丽敏(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摘 要:《1848年到1849年》是马克思在1850年为Neue Rheinische Zeitung撰写的一组文章,主要是研究总结了两年中的法兰西革命斗争的经验。

论小资产阶级在1848-1852年法兰西政治中的作用

论小资产阶级在1848-1852年法兰西政治中的作用

论小资产阶级在1848-1852年法兰西政治中的作用作者:胡耀辉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10期【摘要】本文解析了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中关于小资产阶级政治作用的论述。

首先介绍了法国小资产阶级的来源与演变;其次分析了法国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体现了对共和国议会民主制的向往,体现了激进的不断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要求,对革命进程以及革命后法国的政治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三,分析了小资产阶级在斗争艰难时期的软弱性和摇摆性。

【关键词】波拿巴的雾月十八;小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法国革命一、小资产阶级的来源及演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在现代文明已经发展的国家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是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

”[1]447但该阶级成员经常发生被竞争抛弃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而且随着工业的发展,他们已很快就会完全丧失他们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独立部分的地位,在商业、工业和农业中很快就会被监工和雇员所代替。

在法国这样的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小资产者具有很特殊的地位。

法国小资产阶级的主要来源是小农私有者、小商人阶级以及小手工业者。

它最深厚、本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小商小贩等自然经济。

它的思想和方法产生于这些自然经济基础,但它并不是完全依赖其经济基础,它有自己的独立性。

这说明,一方面小农经济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思想、观念、文化。

另一方面说明,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文化独立存在,可以影响后来的社会和各阶层成员。

法国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在革命中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雅各宾派发展到民主共和派,民主共和派发展到山岳党,山岳党发展到社会民主派,再后来产生了新的山岳党。

山岳党在《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中开始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活跃在法国的政坛。

“议会中的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代表,也称山岳党,曾经由于在议会中的失败而去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代表结成同盟。

而议会外的真正的小资产阶级又由于友好合同而被否决,由于人家蛮横坚持资产阶级利益由于破产而去与真正的无产阶级接近。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48年欧洲革命陆续遭到失败,政治上的反动气焰笼罩整个大陆。

英、法、德、意等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到处与封建反动势力勾结,扼杀革命,压抑民主,阻碍进步。

因此,欧洲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工人阶级的处境是极其困难的。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是科学地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制定今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方针,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各国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独立的政党,蓄积和组织革命力量,以迎接未来的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848年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鼓舞者。

革命失败后,尽管他们遭到敌人的诬陷和迫害。

受到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攻击,但是他们并没有失去革命信心和斗志,对未来充满革命胜利的希望,孜孜不息的奋斗着。

为了迎接未来的战斗,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于1850年1月至11月写成《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

这部书最初连载在德国汉堡出版的《新莱菌报·政治经济评论》上,1895年以单行本出版。

恩格斯曾为单行本写了导言,并阐述了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是法国无产阶级斗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马克思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科学总结了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透彻地分析了法国革命的性质、原因和动力,以及事变的过程,为我们分析和研究近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树立典范。

同时马克思精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对于无产阶级如何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以及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这部著作可以启发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观察现实,预见未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彻底革命的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法国大革命中的社会阶级冲突及影响

法国大革命中的社会阶级冲突及影响

法国大革命中的社会阶级冲突及影响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一场重大社会变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革命之一。

这场革命不仅打破了封建特权和贵族统治的格局,还打开了近代法国和欧洲的新篇章。

然而,这场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充满了社会阶级冲突和矛盾。

本文将从法国大革命中的社会阶级冲突和影响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社会阶级冲突法国大革命的社会背景可概括为封建特权和贵族统治的瓦解。

在这个过程中,最为激烈的冲突便是贫穷的第三等级(Third Estate)和富有的第一、第二等级(First Estate和Second Estate)之间的阶级斗争。

第三等级是法国社会中最大、最贫穷的阶层,包括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而第一、第二等级则是由皇族、贵族和教士组成的,是法国传统权力和特权的代表。

在大革命开始前,第三等级的人口约占法国总人口的98%,而他们只拥有不到1%的权力和特权。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第三等级的人们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发动了大规模的示威和起义。

最著名的便是1789年7月14日的巴士底狱事件。

当时,数千名愤怒的法国人包围了巴士底狱这个象征着皇权和特权的地方,要求释放政治犯和拿到更多的粮食。

这一天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之后,大量的反抗和起义活动接二连三地发生,其中最为出名的也是最为恶劣的就是“九月屠杀”事件。

在这次事件中,大批的饥饿和恶劣的贫苦第三等级百姓冲入监狱,将其中关押的贵族和教士一共屠杀了1200人。

社会阶级冲突的反抗和抗争最终升级为战争。

法国大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两次战争分别是“国内战争”和“革命战争”。

国内战争指的是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的冲突,主要是指1793年2月至1794年7月间,保皇派代表的吉伦特派和沙发派以及各种王党组织与自由主义和法国大革命代表的雅各宾派进行的战争。

革命战争指的则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其他国家之间展开的战争,这场战争开始于1792年,持续了23年之久。

(完整版)马克思1848革命的总结

(完整版)马克思1848革命的总结

(完整版)马克思1848革命的总结三,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总结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848年欧洲革命是指1848~1849年主要发生在法国、以法国的二月革命为序幕,以德国三月革命,十月维也纳起义,护宪运动等以及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欧洲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

此时无产阶级已经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然而,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表现出不成熟无法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共产主义同盟也积极投身于1848年欧洲革命。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革命性降低,妥协,动摇背叛最终导致革命失败。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1848年革命的主要著作有:《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树书》《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以及《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等。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由一个前言和四章组成。

1、分析革命失败的过程及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回顾了法国1830年7月革命的阶级状况,通过《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等论述了1848年2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要是金融贵族的反动统治引起人民的普遍不满。

1847年的农业歉收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这次革命到来的促进因素。

1848年2月,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利用人民力量,推翻七月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临时政府。

在政府中绝大多数代表是资产阶级,而工人阶级的代表是少数,并且居于从属地位。

这一切表明,资产阶级利用无产阶级去推翻封建贵族的统治,等资产阶级掌权以后反过来有对无产阶级进行镇压。

然而,无产阶级由于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广大农民支持,结果遭到失败。

2、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马克思在分析法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时,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唤醒和教育了人民,启发人们的思想,提高群众的觉悟,促使他们发挥创造历史的巨大作用。

法兰西内战解读

法兰西内战解读

《法兰西内战》——解读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节选)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一、写作背景马克思于1871年4~5月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所写的就巴黎公社问题致欧洲和美国全体会员的宣言。

马克思先写了这篇宣言的初稿和二稿,随后又写了定稿。

定稿本在1871年 5月 3日被总委员会一致批准。

1891年,在纪念巴黎公社二十周年出版的《法兰西内战》法文第三版时,恩格斯把马克思写的关于普法战争的两篇宣言收入该书,并写了《导言》。

二、内容解读第1—2段,讲恩格斯将写《法兰西内战》第三版,并写《导言》,以及恩格斯把马克思写的关于普法战争的两篇宣言收入该书的三点原因。

第3—4段,恩格斯用一系列事实证实了马克思两篇宣言的准确性。

第5段,强调了重视这两篇宣言的重要性。

第6段,讲了1871年5月30日,即在巴黎公社失败的两天后,马克思在国际总委员会的会议上宣读了《法兰西内战》,并获得了一致通过。

恩格斯称,这部著作善于“在伟大历史事变还在我们眼前展开或者刚刚终结时,就能正确地把握住这些事变的性质、意义及其必然后果”,表明了马克思是剖析历史事变的“惊人的天才”,这部著作使“后来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浩繁文献都望尘莫及”。

第7段,恩格斯在总结法国近50年来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从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无产阶级一直在革命中提出自己的阶级要求,即消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

而提出这些要求的工人还拥有武装,这对资产阶级统治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因此,“掌握国家大权的资产者的第一个信条就是解除工人的武装”,而工人阶级被解除武装后,他们的斗争总是失败。

这是法国几十年的阶级斗争的一条重要的规律,也是无产阶级的一条经验教训。

第8段,恩格斯用法国1848年2月革命、6月起义到1871年巴黎公社这一段历史事实,深刻地说明无产阶级只有掌握革命武装,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政权。

第9段,讲述了在路易·波拿巴反动统治时期,由于资产阶级内部纷争而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革命 读书笔记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革命 读书笔记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革命读书笔记法兰西阶级革命是1848年至1850年发生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

这次社会革命是在政治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动下,最初从欧洲小国法国开始,并迅速在欧洲传播而出,影响深远。

本文以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革命为研究,聚焦于革命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这三个方面,对这次重大的政治变革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革命的前因法兰西阶级革命的前因主要是经济分化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法国的农民约占总人口的60%以上,这部分农民以种田为生,处于极低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极其贫困。

而工人阶级也处于极其贫困的境地,无论是在社会地位、经济、文化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压迫。

在此之上,工业化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也加剧了民众之间分化的现象,提高了中产阶层的地位,使得封建制度及其违背民主原则的统治更加深入人心。

二、革命经过受到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分化,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终于发起了法兰西革命。

于1848年2月,法国的学生和农民组织起来,冲击法国的王权统治,要求开放选举,解除新闻审查,并要求将政府职权转移到普通民众的手中。

3月,27日,改革者发起政变,推翻了法兰西王位,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权,选举出一个“大会”负责制定法律。

4月,随着时局激烈变化,下部阶级提出了抢夺家畜、废除地主制度,并且要求实行联合政治制度的呼声,同时,“大会”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消除封建制度的痕迹,为具体的追求提供了意义和内容。

三、革命后果虽然法兰西革命是一场“民众革命”,但它并没有完全实现它追求的民主和平等,也没有改变法国内部的政治格局,改革到最后也受到了限制。

大会为了维护政府的稳定,只能推翻大多数改革措施,将革命搁置,导致改革者对政治死心塌地。

和这次革命相关的社会变革还有,改革者统治期间出现了工人的自治组织等社会性的运动,为民众追求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

但自1850年大会解体后,这些一度兴起的社会运动也都随之消失了。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月 第19卷第2期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19No.2Apr.2018 收稿日期:2018-03-18作者简介:杨思基(1958—),男,山东省临沂市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用格式:杨思基.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2):1-10.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8.02.001文章编号:1009-3729(2018)02-0001-10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Onthequestionsofstandpoints,viewpointsandmethodsofMarxist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杨思基YANGSiji苏州大学哲学系,江苏苏州215123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工人阶级确立先进的阶级意识、历史主体意识,从而成为自觉自为的阶级非常重要,对于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不可少。

学习马克思主义应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问题、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主要有立足人民群众历史实践主客对立统一的关系思维立场;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立场;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革命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指那些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完整思想体系,并且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本质精神的观念和观点,如马克思主义科学革命的实践观、主客对立统一观、真理观、矛盾观、辩证的否定观、发展观、唯物史观、历史发展趋势观、社会进步观、无产阶级革命与人类解放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理论方法浅析马克思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总结了1848年至1850年法国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是他第一次尝试以经济状况作为研究出发点来说明一国一段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

该部著作阐发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变革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等重要理论,是一部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历史著作。

一、阐述“恩格斯的导言”中阶级斗争的理论方法“恩格斯的导言”是1895年恩格斯应德国社会民主党《前进报》出版社经理查理·费舍的请求,为该社即将出版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作的导言。

在这篇导言里,恩格斯反思了以往工人运动,结合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不少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斗争的新策略。

恩格斯认为分析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从社会经济状况出发来研究政治事件。

由于不能在事件本身的进程中探索出最终的经济原因,因此需要将事件以前形成的经济状况作为分析整个事件的因素参考。

晚年的恩格斯回顾1848年革命时期他和马克思对革命形势的判断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研究政治事件及其背后的经济原因。

恩格斯坦率地承认他们对无产阶级革命长期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导致了对1848年革命形势的误判。

当时他和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将会进行一个很长的和充满变化的革命斗争,无产阶级会取得最终胜利。

但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经济状况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理性地评价了德国民主党有效地利用普选权作为工人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肯定了普选权在工人阶级政党斗争中发挥的作用。

恩格斯认为利用合法斗争可以增强工人阶级的斗争力量,把普选权看作工人阶级争取自身合法权利的手段。

但恩格斯同时也强调资产阶级的普选制不会给无产阶级提供“更多的东西”,无产阶级利用普选权的斗争只不过是革命决战前的准备而已。

因此,恩格斯在《导言》中指出无产阶级争取普选权、争取民主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首要任务之一,这种新的斗争方式是为了争取到无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的条件。

他从未放弃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奋斗目标。

作为恩格斯的最后一篇著作,《导言》集中反映了恩格斯晚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总结了1848年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教训,对以往的错误判断进行了反思和纠正,通过分析新的历史发展形势,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和特点、合法斗争和武装起义等问题上阐述了新的策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二、阐述无产阶级专政历史必然性的理论方法马克思围绕第一章“1848年的六月失败”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专政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以下三个问题:(一)巴黎二月革命的原因、性质和意义马克思通过分析1845年和1846年的马铃薯病害和歉收以及英国的工商业危机这两起世界性的经济事件,认为这是加速二月革命爆发的经济原因。

此外,马克思对七月王朝时期的各阶级状况和七月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考察,通过揭露七月王朝的统治阶级本质进而说明二月革命背后的政治原因。

马克思认为以工人为骨干的人民群众同资产阶级共和派联合进行的二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称赞“二月革命是一场漂亮的革命,得到普遍同情的革命”。

他着重强调了工人群众在革命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蕴藏的潜在革命力量,认为工人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坚决斗争才争取到了二月革命的最终胜利。

(二)二月革命后所建立的临时政府及其政策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产阶级共和派的本质特性和无产阶级在当时处于不成熟的原因。

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被迫建立起来的临时政府,从其构成成分来看实质上不同党派为了分享革命胜利果实而作出的妥协。

这些党派都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他们的利益是互相敌对的。

临时政府中绝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因此,临时政府的实质即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已表现的十分明显。

1848年革命时期法国工人阶级由于受到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对资产阶级本质认识不清还抱有对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工人阶级坚持“保证劳动权”、“成立专门的劳动部”这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根本不会实现的要求时,其结果是遭受到资产阶级的血腥镇压。

(三)巴黎无产阶级六月起义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马克思从多方面对六月革命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革命失败的基本原因是法国此时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高度的发展,无产阶级发展还不够成熟,这也是造成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原因。

此外,巴黎无产阶级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和政治路线指导,孤立无援,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尽管六月革命失败,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标志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尝试。

六月起义的历史经验也了工人阶级认清资产阶级的本质属性,彻底丢掉幻想,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

三、分析小资产阶级地位和特性的理论方法马克思围绕第二章“1849年6月13日”中心问题——“对小资产阶级地位和特性的分析”阐述了以下三个问题:(一)共和派在制宪议会前半期的统治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12月10日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制宪议会的种种反动措施既打击了无产阶级也损害了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

小资产阶级不得不起来反抗共和派和大资产阶级,而共和派则采取了迎合大资产阶级而牺牲小资产阶级的立场。

各阶级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无产阶级的斗争暂时失败,资产阶级共和派完全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大资产阶级在遭受到二月革命的打击后尚有所忌惮,农民阶级把自己的阶级利益寄托在代表过去革命传统的某个人物上。

在这种阶级斗争的形势下,路易·波拿巴在12月10日当选为总统。

(二)制宪议会后半期的历史马克思利用阶级斗争分析方法论述了这段时期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制宪议会同代表秩序党的巴罗内阁之间的斗争。

共和派主张共和制,而秩序党所代表的大资产阶级维护君主立宪制,两者必然存在利害矛盾,这是他们斗争的根源。

共和派利用群众斗争暂时当权,但共和国建立以后便很快失去群众基础,丧失自己的权利,政权逐渐归大资产阶级之手。

制宪议会的后半期历史以“1月29日事件”、“3月21日事件”、“5月11日事件”标志了共和派的彻底失败。

(三)立法议会开幕至6月13日立法议会开幕时阶级力量有了新的变化,此时秩序党在立法议会占据统治地位。

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组成新山岳党。

在共和派失败后,新山岳党与秩序党之间的斗争凸显出来,结果导致6月13日事件(维护的和平示威运动)。

这一事件标志新山岳党的失败,大资产阶级胜利。

整个制宪议会时期至始至终贯穿着小资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斗争,马克思着重分析了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特性,法国当时的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小生产的突出地位和无产阶级发展尚不成熟,因而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马克思还深入分析了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他指出小资产阶级的地位使得它在阶级斗争中处于左右摇摆、自相矛盾的境地,具有软弱性、依附性和妥协性。

在二月革命中,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是资产阶级共和派的附庸物。

二月革命后它又成为镇压无产阶级六月起义的帮凶。

当它反对无产阶级时,正是反对自己的盟友和真正的群众基础。

所以当它反对大资产阶级时,因自身失去了群众基础,加之自身所固有的阶级软弱性,在6月13日进行的和平示威运动是“纯理性范围内的起义”,结果必然是惨败,这被马克思称为小资产阶级“典型式纯粹表现”。

四、论述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理论方法马克思围绕第三章“1849年六月十三日事件的后果”中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阐述了立法议会时期的历史,运用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论述了法国当时不同阶级党派的特性、阶级利益以及不同阶级力量的变化。

在6月13日之后的立法议会时期,大资产阶级利用秩序党实现国会专政,实行了一系列反动法令,公开显露出隐匿多时的保皇派面目,对法国的民主力量进行迫害和彻底摧毁。

当秩序党全权在握后,统治集团内部开始激烈内争。

金融贵族和大地主斗争尖锐化的结果是金融贵族的欧普里内阁代替秩序党的巴罗内阁。

此后金融贵族的反动统治又激起了广大中间阶层的反抗,小资产阶级代表联合无产阶级在补缺选举中获胜。

秩序党与波拿巴再度勾结以废除普选权的反动措施报复新山岳党的选举胜利。

这一章里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了当时法国国内的农民阶级与无产阶级。

他认为,在资产阶级国家里农民和工人都是受到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共同的剥削者都是资本,区别只在于各自受到的压迫和剥削形式有所不同。

因此,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实质是一样。

只有建立起反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政府,才能结束农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社会地位的低落。

农民必须“团结在作为决定性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的周围”。

这种专政的目的是达到消灭一些阶级差别以及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进而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社会观念。

法国阶级斗争的史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提供了历史根据和理论方法。

五、分析阶级斗争的经济原因及资产阶级普选制实质的理论方法马克思围绕第四章“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的中心问题——法国1848年革命失败和资产阶级反动势力胜利的经济原因,进一步揭露资产阶级普选制的实质。

马克思着重分析了法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得出了以下的观点:1847年的经济危机是法国二月革命和德国三月革命爆发的经济原因,而1849年和1850年的工商业繁荣则是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加强的动力。

这种经济的繁荣说明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还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因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尚不成熟,新的革命只会随着新的危机而发展。

以上观点证实了马克思前三章所阐述的正确性,并使之得到了补充。

马克思在分析法国普选权的历史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阶级实行普选制是以资产阶级利益为原则,以达到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政权。

这在资产阶级对新山岳党选举胜利的报复中就充分地说明了普选结果终归不能越过资产阶级规定的范围。

恩格斯在《导言》中也进一步论述了资产阶级的普选制不会给无产阶级提供“更多的东西”,无产阶级利用普选权的斗争只是与资产阶级的未来决战作准备而已。

综上所述,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从经济状况的社会现实出发,运用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论述了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和六月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分析了法国革命的原因、性质、特点和动力,全面地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既充分肯定了二月革命的功绩与历史意义又总结了六月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后果。

此外,马克思运用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剖析了法国当时的阶级结构、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和政治诉求。

通过对社会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客观条件的考察,既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又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