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基层行政社区组织重构——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研究》
城市大型社区的混合功能及规模研究——以上海几个社区为例
第2章国内外相天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第2章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导E.-‘我们主张重构公众法规和开发实践戳支持戳下的啄购:居民区在使琢和人口上应趋向多样化:杜区设计中.行人、公共交通和汽车一样重要;城市和帝镇的两边I作地点串联起来并有自然环境和易于翻达的公共空闻和社区。
”——《额都市i义宪章》2.1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在讨论功能混合社区之前,有必要对国内外社区理论进行一定的反恩与回顾;在西方国家,城市社区研究是一项以城市更新改造为背景,揭示城市居住社区空间结构和内质组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探讨适宜的规律与管理技法的理论性与实用性兼容的研究,经历了长时间的反复、交织和探讨的过程5,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9世纪可称为为空想主义时期,由于18、19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社会技术腾飞的时期,以居住空间为核心内容的近代城市规划运动兴起,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RobertOwen)于1817年提出并实施了“新协和村”,随后1839年傅立叶(CharkesFourier)提出了“共营村庄”,以公有制为基础,勾勒了新型居住空间的示意方案,19世纪末霍华德则基于田园城市的思想,构想并建设了城乡结合的居住社区,这些早期理想城市中的社区建设更多是由于现实中环境的恶化,而期望通过改良的方式建设环境美好、城乡结合的城市社区,同时这种社区又是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相互结合,功能在小规模和小尺度下迸行充分混合。
20世纪初为重技派时期,强调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益,以摩天大楼节省平面占地而换取大片绿化用地,甚至以服务齐全的单体公寓(马赛公寓,1952)作为基本的社区单元,这种功能的过分集聚虽然体现了足够的理性秩序,但也损5张京祥:国外城市居住予十区的理论与实践评述《国外城市规划》1998.[2】功的国外社区的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混合功能与社区的结合:2.2.1美国肯特兰(KentIands)地理位置:华盛顿大都市区用地面积:144公顷建设时间:1989--2002年建设规模:1600套住宅、7万平方米零售、9.2万平方米办公空间以及教堂、小学校等肯特兰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以北1lmile处,占地约144公顷,其建设在诸多方面开创了社区建设的先河,成为新都市主义社区最著名最成功的案例。
城市居民社区感研究——基于上海市的实证调查
【 关键词 】 区感 ; 区互动 ; 市化 社 社 城 【 中图分 类号 】928;942 【 C 1.1C2. 4 文献标 识码 】 A
引言 社 区感 (e s f o mu i ) 为一 种连 接 居 S neo m nt 作 C y
一
【 文章编 号 】0949 (0 10—0 6 1 10— 972 1 )405 —6
收 稿 日期 :0 1 0 — 0 2 1 - 6 1
论 在 经 验 上 , 者甚 至 对社 区感 未加 考 量 就作 出 城市
居 民社 区感 普 遍淡 漠 的悲观 判 断 。为此 , 我们 不禁 要 问 : 区感应 如何 测 量?在社 区建 设全 面开 展 的 社 今天, 城市 居 民社 区感 究竟 发生 了何 种变 化 ?这种 变 化 的原 因及 影 响如何 ?社 区感 的影 响 [ 素 有 哪 大 j 些? 以及社 区感与社 区建设 、 区发 展 的关系等 等。 社 对 于这些 问题 的解 答 。 我们不 能基 于应 然 的社 区 去
城 市社 区的面 貌焕 然一 新 。同 时 , 民 的社 区感 也 居 正经 历着 由传 统到 现代 的转 变 。 社 区 的 主体 是 居 民 , 区 的精 髓 是 居 民经 过 社 互 动 积 累而成 的社 区感 。 论社 区如 何变 迁 , 无 以何 种 形 式 存 在 ,归 根 到 底 还 是 取 决 于 社 区发 展 之 本—— 人 的需 求 。社 区感 既体 现 了居 民在 一定 时 期 内对社 区生 活及 环境 的评 价 与感 受 。又 可 视为 反映 社 区建设 成效 的重 要指 标 。从形 式 上讲 , 区 社 感 是 一 种情感 体 验 。这 种 体 验不 是 转 瞬 即逝 的心 理状 态 .而 是 基于 主体 日常 生 活体 验 中所 获得 的 某种 切 实 、 定 的心 理 感 受 。从 内容 上 讲 , 区感 稳 社 是人 们所 体 验 到 的一种 客 观 的社 区存 在 。这种 体
上海社区民主发展研究报告共38页word资料
上海社区民主发展研究报告引言城市是现代化文明的载体,城市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全方位的意义。
因而,城市的组织和管理对一个国家的组织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作用是决定性的。
城市“是一种按共同体方式生活的有机体。
不管它在经验上是如何产生的,按其存在,它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城市由具体的合作社和家庭组成,在同它们的关系上,城市处于必然的依附之中。
”这是德国学者斐迪南·滕尼斯在其《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对城市的所作的社会学解释。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决定农村社会的是人与土地;而决定城市社会的是人与组织。
城市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城市的组织和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组织化。
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是城市人的最基本特点。
这决定了城市中的人是以其在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独立和自主为存在前提。
城市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这种独立和自主只是一种本质的规定,而不是一种现实的规定,因为,在城市生活中,这种独立和自主脱离了城市的社会网络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从这意义上讲,城市中的人在拥有独立和自主本质规定性的同时,还具有对组织化的内在需求。
所以,人的组织化,从形式上看,是城市组织和管理的要求;但从本质上看,是人的城市生活的内在要求。
对于城市管理来说,利用城市人所具有的内在组织化要求,推动城市的组织和管理,是其投入产出最高的管理方式。
具体来说,城市的组织和管理,最根本的不是政府去直接组织社会,而应是政府帮助社会进行自我组织,并通过这些社会组织来实现城市管理。
在这种努力中,城市基层社会自治是最应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因为,这种自治既能成为城市人独立自主性和组织性共同实现的最好形式,也能成为城市政府有效管理社会的重要基础。
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和发展,其组织和管理层面的具体的体现就是城市基层社会自治。
在中国的城市管理和组织的生活中,基层社会自治不是新鲜的东西,已有相当长的实践历史,这就是人们熟悉的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其具体组织形式是城市居委会。
上海基层治理调研报告
上海基层治理调研报告一、引言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基层治理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上海的基层治理情况,本次调研旨在探讨上海基层治理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分析上海基层治理的情况。
二、背景上海市由16个区县和1个市级开发区组成,每个区县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特点。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区县进行案例分析,并通过与居民、社区组织和政府部门的访谈收集了相关数据。
三、案例分析3.1 区县A的基层治理情况区县A是上海市的一个典型区县,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该区县的居民对基层治理普遍较为满意。
政府部门与社区组织之间的合作紧密,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的机会较多。
然而,该区县的一些社区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3.2 区县B的基层治理情况区县B是上海市的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县。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该区县的居民对基层治理存在较大不满。
他们认为政府部门与社区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薄弱,政府决策缺乏居民的参与。
此外,该区县的一些社区设施和公共服务也比较欠缺,需要加大投入。
四、问题与挑战4.1 基层治理参与度不高在多个区县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居民对基层治理的参与度不高。
很多居民对政府的决策和政策不够了解,缺乏参与的渠道和机会。
因此,政府应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居民对基层治理的参与度。
4.2 公共服务不足尽管上海市在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在一些区县仍然存在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
一些社区设施老化,公共交通不便利等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居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4.3 政府与社区组织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在一些区县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政府与社区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
政府与社区组织应加强合作,共同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问题。
政府应倾听社区居民的声音,与社区组织共同制定和实施基层治理政策。
五、建议与展望5.1 加强政府与居民的沟通和互动政府应加强与居民的沟通渠道,增加居民对政府决策的了解和参与。
社区居民参与的本土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动向
社区居民参与的本土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动向作者:俞祖成彭扬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04期摘要:就城市治理场域而言,不管是“群众广泛参与”,还是“共建共治”,抑或“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等政策要求,都深刻揭示出社区居民参与的极端重要性。
社区居民参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实践的社会概念,应当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前提下加以讨论。
就当下我国的现实国情而言,社区居民参与应遵循居民自治的理念,坚持居民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通过一定的组织或渠道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或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
截至目前,国内学界构建出“本土居民参与阶梯理论”“群众参与理论”“社区行动者理论”以及“居民社区责任理论”等本土理论,从近年来的实践发展动向来看,不少探索有力回应了其中的若干理论,但也有不少探索突破了已有理论的检视范畴。
未来,进一步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并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应从物质基础、价值动力和实践场域三个维度加以展开。
关键词:社区居民参与;居民自治;理论本土化;实践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4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将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定位为“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
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据此不难看出,就城市治理场域而言,不管是“群众广泛参与”,还是“共建共治”,抑或“公众参与”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均深刻揭示出社区居民参与的极端重要性。
上海城市社区实证研究_社区类型_区位结构及变化趋势
上海城市社区实证研究*)))社区类型、区位结构及变化趋势王 颖提 要 本文以上海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践调查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将目前上海城市社区归纳为五种类型:传统街坊社区、单位公房社区、高收入商品房社区、中低收入商品房社区和社会边缘化社区。
文章研究了各类社区的区位分布,以及由此构成的上海城市的居住区位结构,并提出了目前上海城市社区的六个主要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上海城市社区 社区类型 居住区位结构文章编号 1000-3363(2002)06-0033 -08 中图分类号 C912.8 文献标识码 B*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编号:59838290)1背景简述111 近年上海社区发展自1995年开始,上海住宅建筑竣工面积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1990~2000年合计住宅房屋竣工面积达到0175亿m 2,上海市建成大量新居住区¹,大量城市居民迁入新居,新社区数量快速增加。
另一方面城市原有社区内部的社会结构不断发生演替。
随着近5年来,上海居住存量房置换交易的大幅增加,一些已有的社区原有居民通过二手房市场卖旧房买新房,从原有社区迁走,而新的居民不断迁入,社区社会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
社区发展表现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一是城市内部,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城市内部新旧社区更迭并存,旧城内不同区位的社区分布格局日益分化。
二是城市外围空间快速扩展,上海原有的城市郊区成为快速城市化地区,部分乡村社区社会结构解体,而被以城市社区特征为主的社区社会结构所取代,新的城市社会结构在城市边缘区初步形成。
1.2 上海市居住新村的社会调查1999年暑期,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师生与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对上海居住新村进行全面的普查。
共确定了17个居住新村作为重点调查目标,遍布全市13个分区,涵盖了上海市现有的各种社区如旧的里弄住宅、旧城改造小区、各类/新村0以及不同价位的商品房小区。
共完成问卷1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18份,完成调查报告75篇。
上海基层治理的模式
上海基层治理的模式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繁荣发达的城市之一,而基层治理的模式,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对于城市的整体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基层治理的模式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具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为城市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区域治理协同的模式上海近年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引入了区域治理协同的模式。
在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和管理中,上海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协作与联动,形成了“一盘棋”的整体推动机制。
各区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协作,实现了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发展的协同性。
在基层治理中,各区政府通过定期的联席会议和合作协议,形成了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发展的共识,从而增强了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治理效能。
二、社区治理的居民参与模式上海在社区治理中注重居民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套积极有效的居民参与模式。
社区治理中设立了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选举产生的社区管理机构,负责居民的事务管理和民生服务。
同时,上海通过开展各类社区志愿服务和居民自治活动,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提高社区自治的有效性。
通过这种方式,上海实现了政府、社区和居民之间的多方合作,构建了更加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
三、政府服务的“互联网+”模式四、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模式上海在基层治理中提倡共建共享的理念,倡导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城市治理和发展。
政府与企业合作打造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项目,共同承担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责任。
同时,上海还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通过开展公共参与活动和社会监督机制,实现治理的透明和公正。
这种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不仅促进了城市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也提高了城市管理的公信力和民意满意度。
综上所述,上海基层治理的模式在不断创新中,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治理体系。
通过区域治理协同、社区居民参与、政府服务互联网化和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模式,上海不断优化城市治理结构和增强治理能力,为城市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基层治理的运作体系实例 -回复
上海基层治理的运作体系实例-回复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基层治理的运作体系备受瞩目。
从社区居民自治、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成立到社会组织参与,上海基层治理的运作体系形成了一套具有系统性和灵活性的模式。
以下将通过一步一步地回答上海基层治理的运作体系实例,探讨其特点和运行方式。
一、社区居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是上海基层治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社区居民自治指的是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一种机制。
在上海,社区居民自治机制主要是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成立来实现的。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由社区居民自行推举产生的代表组织,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和诉求,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开展社区居民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社区居民委员会也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便民服务、文化娱乐活动等,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组织的参与除了社区居民自治,上海基层治理的运作体系还强调社会组织的参与。
社会组织指的是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合法途径从事公益事业、社会服务和社区管理的非营利性组织。
上海鼓励社会组织的多元参与,为其提供合法便利的登记、组织形式和参与渠道。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居民议事等方式,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合作,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服务。
三、政府的协调和支持政府是上海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基层治理的运作体系中扮演着协调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政府通过相关部门和机构,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会组织提供政策指导、经费支持和专业技术等资源保障,促进社区居民自治和社会组织参与的顺利开展。
政府还通过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加强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会组织的沟通和互动。
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会组织之间定期召开座谈会、联席会议,及时了解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的需求和意见,共同协商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的发展和治理。
当代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以上海为例
上海闵行社区治理模式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们居住方式由散居向聚居的转变,社区成为人们集中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物质保障和服务,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载体。
此时,社区工作和社区管理就显得越发重要起来,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潜在的矛盾开始显现,给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对上海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概括阐述,借鉴国内两种典型的社区管理模式的经验,最后综合性地提出完善上海市社区治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治理建议目录一、概念界定 (1)1、社区 (1)2、社区治理川沙模式 (1)二、川沙模式的特点与问题 (2)1、川沙模式特点 (2)2、川沙治理模式问题 (3)三、上海川沙治理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4)1、明确川沙新镇政府的职责 (4)2、加强社区委员会的自身建设 (4)3、加强社区“镇管社区”培育功能 (5)4、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水平 (6)结语 (7)参考文献 (8)一、概念界定1、社区我国的社区研究起始于上世纪30年代,最先倡导社区研究是当时著名的社会学家吴文藻,其也是我国社区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奠基人。
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国内出现了一批研究乡村社区的理论成果。
1933年,费孝通等燕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生,在翻译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第一次将“community"译为“社区”,后来成了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
到20世纪80年代,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杨庆统计出社区定义己经增至140多种。
但是从现有的140多种社区定义的出发点来看,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社区是由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区性的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群体。
本文所讲的社区,采用第二大类地区性观点。
如今,随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加快推进,浦东、阂行、青浦、宝山、松江等区县出现了许多城市化转型不充分,介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之间、处于转型阶段的混合社区,或称城郊社区、边缘城市社区和人口大量导入区。
上海基层治理调研报告
上海基层治理调研报告上海基层治理调研报告基层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在上海市,基层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保持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良好势头。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上海基层治理的特点、优势和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海市的基层治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密切。
上海市成立了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选举产生,代表居民利益,参与基层决策和管理。
居民可以通过居民委员会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见,政府也会倾听居民的声音,推动问题的解决。
其次,上海市注重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
上海市在社区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社区,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
这些社会服务的提供,有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第三,上海市积极推进法治建设。
上海市高度重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市、区、街道三级法治体系建设,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上海市基层治理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上海市政府重视基层治理,将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将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积极推动基层决策和社会管理。
其次,上海市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通过政策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三,上海市基层治理注重协同合作,通过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了一个稳定、和谐的基层治理格局。
然而,上海市基层治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居民的住房问题、流动人口的管理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区居民共同努力解决。
其次,基层治理中仍存在一些行政效能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需要改进和优化治理模式。
第三,部分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基层治理的参与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了进一步推进上海市基层治理的发展,应该优先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居民参与,提升社区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应得到更好的保障,通过倾听居民的声音和意见,推动社区建设和治理。
激发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民主的活力——以上海城市社区为例
2021年5月第3期总第135期May.2021No.3Serial.135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收稿日期:2021-02-26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与上海贯彻实践研究”(2020WXA004)作者简介:陈海燕(1976-),女,安徽安庆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社区作为社会基本单元,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居民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基础。
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居民是推动社区治理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居民参与是增强基层民主主体性的重要形式,扩大居民有序参与、扩宽基层民主渠道、丰富基层民主形式对改变居民参与动力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斐然,但同时应看到基层民主建设中还客观存在基层社会如何有效赋权、降低基层民主运行成本、提高参与主体能力等难题,因此改革基层民主体制机制成为加强民主建设的重要议题。
一、深化城市社区基层民主体制改革的逻辑理路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社会的转型发展,社会的自主性成长激发了社会治理创新的热情,同时催生了社会公民对权力空间的需求增长。
城市社区是基层民主发展的重要土壤,社区居民是参与基层民主的主体力量,孕育民主的土壤和参与民主的主体有机结合是城市社区发展的动力来源。
因此,在空间范畴内激发居民参与活力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逻辑理路,在制度框架内深化基层民主体制改革是城市社区治理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
激发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民主的活力——以上海城市社区为例陈海燕1,2(1.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上海200023;2.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23)摘要: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基层社会如何有效赋权、降低基层民主运行成本、提高参与主体的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困境和难题,深化基层民主体制机制改革是发展基层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
上海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
上海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基层社会治理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上海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和经验。
一、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 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架构上海积极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完善镇(街道)治理架构,构建起“市-区-街道”三级社会治理体系。
在每个镇(街道)设立社会治理办公室,负责协调各部门和社会组织,形成社会治理合力。
2. 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上海深化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推广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实践,让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通过居民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民主、法治、透明。
3. 加强基层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上海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以社区为单元,建立社会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
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4.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手段上海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
同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运用信用手段管理基层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二、取得的成就与经验1.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通过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上海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社区治理更加精细化,公共服务更加便捷,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上海通过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效预防和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3.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通过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上海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过程中,注重民生保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让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享有更多实惠。
共存机制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共治与自治_以上海市为例_任丹凤
一、当前上海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架构及存在的问题(一)上海市社区(街道)体制机制的基本轮廓上海市自1996年逐渐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来,建立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各方参与”的社区(街道)管理机制。
由此,在社会转型期“社区制”逐渐取代“街居制”开始初见端倪,并形成社区(街道)共存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尽管目前街道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对社区事务有充分的协调权,从长远看,社区模式取代街道模式必定是今后社会治理的大势所趋。
(二)共存机制下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从图一不难发现,社区(街道)居民委员会处于结构图的下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居委会工作不堪重负,工作无序是当前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真实写照。
根据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居民实行自治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应该在社区内行使自己的责权,充当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者和居民事务的协调者。
但实际情况是,居委会已成为社区(街道)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和操作层,主要为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甚至居民委员会的选举、考评都由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控制管理。
目前居委会一方面是联系居民的纽带,另一方面是为街道政府办事的一条腿,政府与社区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已经演变成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社区(街道)工作浓重的行政色彩严重地影响了社区居民自治。
1.政府大包大揽,职能不断超载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其职能几乎涉及社区事务方方面面。
然而,随着社区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居民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的多样化和多级化,政府大包大揽的最后结局就是包不住也揽不动,最终成为被百姓诟病和指责的对象。
追根溯源,政府街道办事处是伴随着“单位制”管理机制而出现的。
在改革开放前30年,“单位”作为一[作者简介][摘要]当前转型期的基层社会治理处于“街居制”与“社区制”共存的状态。
因街居制与社区制是基于截然不同的社会治理理念而形成的社会治理机制,当前基层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是因为社会治理环境、治理机制和治理理念没有相匹配而造成的。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关于杭州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研究》 未入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评估和机制建构--以安徽省广德、铜陵为例》 三等奖
《基于GSM通信的配网自动监测系统》 三等奖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个案研究--关于如东市C县留守儿童生存现状问题的调研分析》 三等奖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武汉、长沙两市的案例分析》 三等奖
《城市“小饭桌”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西安市的调查报告》 二等奖
《大学生信用卡市场调查分析及产品创新设计--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为例》一等奖
《阿里巴巴对中国电子商务的负面影响》 三等奖
《中国农村幼儿教育危机与对策的探究》 一等奖
《民间信仰与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二等奖
《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机制与对策》 三等奖
《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农民自组织能力的培育--以安溪县珍田茶业专业合作社为例》 二等奖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与实际应用--基于厦门市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
《“期货+订单”促生猪生产走出困境》 一等奖
《制度樊篱与身份转变——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未入围
《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预防情况的调查分析》 二等奖
《河北省农民能源使用状况与农村能源问题实证研究》 三等奖
《灾后迁址学校文化重建调查报告-- 以映秀漩口中学为例》 三等奖
《当代青年农民工婚姻家庭观念变迁及对策研究——基于江西省外出务工青年婚姻状况的调查》 未入围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三等奖
《丧偶之恸后的心路历程—汶川地震丧偶老人现状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
《如何让农业保险更“保险”--基于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
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定位与作用研究——以上海居民区治理实
比较 , 其不同之处 显而易见 , 主要可以从 、 “ 失灵’ ’ 。 它们的共同之处, 从政治学的
就权 力来源而言, 统治通常是以国
家 为 单一主 体 的 , 其权威 、 合 法 权 力 只能
6 0 理论视 角 T H E O R 盯l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治 社 厶 矗 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 中的 r 殳 一 、 J 定位与作用研究
理
,
r 、 J
一
一
以上海居 民区治理实践 为样本
龚佳颖
产 自 勺 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创新基 而下地要求市场、 社会服从于政府; 管理 调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
辑
-
场、 社会是政府权力的附属品; 管理的权 样需要权威和权力, 最终目的也是为了 机制、 法律法规安排。 国家治理能力是
凌
燕
Q
∞ j ‘ 0
@
就运 作方式而言 统 治 带 有 浓 烈 的
,
8
≥
强制性 , 在权 力的运作过程中, 政 府凌驾
发挥政府、 市场和社会三大主体各自的 字之差, 其内涵和意义有着极大的提升
优势, 更有利于彼此的良I 生互动 , 也更利 于避免各自弱点 , 避免各部门自身可能的
角度看 , 治 理 是 指 政治 管 理 的 过程 。 它 特 别地 关 注 在 一个 限定 的领 域 内维 持 社 会
和拓展, 它强调发 挥政 府、 市场 、 社会三 方各自的优势 , 在促进公 共利益最 大化 的治理效果上有所推进、 有所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基层治理发展历程与价值引领经验研究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品质和竞争 力。
社会参与
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构建政府与社会协同治 理的新格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
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 聚力,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社会力量
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提高基 层治理的社会化程度和民主化水平。
人才培养
加强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 有担当的基层治理人才队伍。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治理方式方法
多元化参与
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基层治理,构建 多元化参与机制,提升治理效能。Biblioteka 加强社区建设,推动居民自治
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 管理水平,提升居民对社 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居民自治
推动居民自治,发挥居民 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居民参与度。
社区资源整合
整合社区资源,调动各方 积极性,共同推动社区发 展。
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推动治理理念升级
价值引领
在基层治理中,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推动治理理念从“管理”向“服务”升级。
法治建设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引 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
德治教化
注重道德教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念和道德标准。
政府主导作用
发挥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 主导作用,提供公共服务 ,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政策制定与执行
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力度 ,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政 府的规划得以贯彻落实。
石发勇业主委员会、 准派系政治与基层治理——以一个上海街区为例
提要: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城市房产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业主委员会的大量设立给基层政治带来了很大冲击。
基于对上海一个居民区中所有业主委员会发展状况长达8年的深入跟踪调研,本文检视了此类新兴市民组织的运作机制及其对城市基层治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虽然这些市民组织的建立源自国家启动的正式制度变迁,但社区非正式社会网络也对其实际运作产生重要影响。
就外部影响来说,业主委员会为业主参与基层政治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有利于增强其利益表达和聚合能力,扩大社区自主权。
但就内部效应而言,这些市民组织所面临的各种局限和制约,尤其是相关各方对关系网络的过度利用,又可能导致和加剧少数既得利益业主精英排斥大众参与的寡头统治和准派系政治,进而有损于基层治理和社区民主。
关键词:市民组织;派系政治;基层治理*本文受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教外司留[2009]1001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PJ00368)资助。
蔡明发(Chua Benghuat )教授、阮横俯博士、孙藜副教授对初稿进行了有益的评论。
特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一、导言随着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经济社会改革的推进,中国城市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市民组织,它们给城市治理带来了深远影响。
这些自治组织已经广泛涉入基层社区公共事务,给国家行政机构、商业组织和市民大众之间的既有权力架构带来很大冲击,形成了复杂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治理空间。
在基层社区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业主委员会。
建国以来,除了那些国家控制下的“群众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居委会等之外,城市基层社区中并不允许具有独立地位的市民组织存在。
80年代的经济改革也没能促进“拥有道义上或制度化权力并能够一以贯之而非仅仅在某些危机时刻限制国家高压政治的社会组织”的出现(Davis et al.,1995:19)。
当前业委会的广泛建立可以说是开启了中国城市基层市民组织兴起的新时代,并使得街区政治场域权力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我国都市居民委员会的现实状况及其问题——中国都市社会基层居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之二
— 中国都市社会基层居 民组 织 的结构与功能研 究之 二
刘祖云
— 当代 中 国 都市社 会 的基 层 居 民 组 织 居民 委 员会究 竟是 怎 样的 一 个组 织 , 其结 构与功
能 究竟如 何 ? 这 不 仅 可 以 通过对 它进行 历史考 察而 得到说 明 , 而 且可 以 通 过对 它进行 现状分 析 而得 到解答。
结 构。 从 纵 向联系 看 , 进 一 居委 会设委 员会 、 居 民 小组和 门栋 3 个 工作层 次。 居委 会 由 7 人
组 成 , 其 中 1 人 为主 任 , 5 人 为副主 任 , 其 余 1 人为党 支部书记 ( 注: 武 汉 市 的每个居委 会
设 一 党 支部 , 支部 成员一 般 由居 委 会 的主 任或 副主 任担任 ) , 居 民小 组共设 10 个 , 每组设 组 长 1 人 、 副组 长 1 人 , 共设 23 个 门栋 , 各 门栋设栋 长 1 人 , 平 均每个 门栋 由 27 户 12 1人组 成 , 总共6 25 户 、 2 7 9 3 人。 从 横 向联 系看 , 进 一居委 会 设人 民 调 解 、 治安保 卫 、 文教 卫生 、 民 政
都市 的 居委会 则是 “ 三大 主任 制” , 即居 民委员会虽 然同样 下设 若干 的工 作委员 会 , 但 主 任 、 副 主 任 总共 只 有 3 人 。 黑 龙江的 哈尔滨 市 、 河 北 的邯郸 市、 四 川 的沪 州市 以 及 湖南 的湘
潭市等大 中都市 的居委 会都是 “ 三 大主 任 制” 。
正 式结 构是指 一 种经 过正式 规划 的发生 于 组织 成员 之 间 的相互 关系模 式 , 如 一些常 设性 的机 构。 正 式 结 构是 实现组 织 目标的 主要工 具 , 是 描述 组织 各部分 功能 活 动及 其相互关 系 的 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中国大城市基层行政社区组织重构——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研究》
作者:刘君德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2016年第07期
作者:刘君德等(著)
I S B N:978-7-5641-3926-1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定价:39.00元
开本:16K
页码:224页
作者简介:刘君德,华东师范大学
读者对象:本书可供人文社会科学、地理学、城市科学研究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基层(街—居)行政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居民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建设”关系城乡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建设以及人民“生活家园”品质的提高。
全书以大城市的基层行政社区(街—居,重点为街道)为对象,以行政区—社区组织体系为主线,以上海市的大量实践性成果为实证基础,探讨中国特色的城市行政区—社区组织体系的重构和相关的制度问题。
书中对“行政社区”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对中国特色的“行政区—社区”体系的逻辑内涵进行了理论诠释,指出“行政区—社区”体系由层次结构体系、社区服务提供和管理体系以及地域整合分布体系三个方面所构成,提出了转型期在中心城区由传统的“区—街—居制”向“街区(小区制)共治—社区自治制”转变的制度框架以及在“郊域”推行“大市镇”的体制模式设想。
本书的理论意义在于对现阶段我国社区研究一种新范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引导;同时在实践上以上海市为案例,勾画了未来行政区与社区体制发展的走势与格局,以及过渡到未来格局的路径,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