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
学习国学孝经心得5篇
学习国学孝经心得5篇《孝经》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读完孝经之后,我相信大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变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国学孝经心得,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学习国学孝经心得1《孝经》一书集成了儒家的“孝道”思想,指出“孝”为所有德行的根本,《孝经》一书所提出的观点乃我们祖先历代传承与奉行的,它能传承两千多年而不衰,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思想是天经地义的,是万物沿着正确美好途径发张所必须具备与准守的道理。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诸事不顺因不孝”当今社会所出现的道德败坏现象以及各种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孝”。
可见学习《孝经》是多么重要,而在实践中传承“孝”更是改变社会现状所必须提倡的。
所以,学习《孝经》不应该只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更不应该只是为增长见知见解为目的,学习贵在践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是儒家经典论语所提到的。
真正的儒家科学知识,不只是光有理论,是有真实实践手段的。
学习经典,晓义明理,努力践行,迎难而上,以身作则。
《孝经》所讲的都是天经地义,是我们人类所不能违背的,它指导着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我们的父母、上级以及国家,是我们的行为准绳。
倘若我们违背了它,轻则我们将会使我们的家庭破碎,重则将会导致国家动乱,可见《孝经》的地位之高。
何为经典,经典就是每句话都是真理,每句话、每一个字都不能被改变的。
经过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以及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检验《孝经》依旧为人所认可,被人视为经典,所以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有责任与义务去学习《孝经》。
现如今的社会里会出现过不少子女虐打年老父母,职员工作松懈,官员贪污等案例,这些事情发生的缘由是人们都将《孝经》所推崇的教义都抛在脑后。
《孝经》所讲的“孝”不止只包括子女对其父母的孝顺,还指下级对上级的尊重以及人民对国家的爱戴,《孝经》对不同身份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人们相互之间能和谐相处,在于国家社会能平稳安定。
孝经每章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开宗明义章第一》《孝经》开篇即阐述了孝道的根本意义。
我深刻认识到,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孝道不仅仅是敬养父母,更是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表现。
通过学习《孝经》,我明白了孝道的内涵,即:敬亲、慈幼、尊长、亲仁。
感悟心得: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我们要时刻铭记孝道,将孝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孝道。
二、《天子章第二》本章讲述了天子应如何践行孝道。
我认识到,作为一国之君,天子应以孝道治国,关爱百姓,使国家繁荣昌盛。
天子应以身作则,为天下人树立榜样,使孝道深入人心。
感悟心得:作为普通人,我们虽然没有治国安邦的职责,但也要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关心他人,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三、《诸侯章第三》本章讲述了诸侯应如何践行孝道。
诸侯作为一方诸侯,应以孝道治理国家,关爱百姓,使国家安定。
诸侯应尊老爱幼,亲仁善邻,以德服人。
感悟心得: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应以孝道为准则,关爱身边的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大夫章第四》本章讲述了大夫应如何践行孝道。
大夫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应以孝道修身齐家,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夫应尊老爱幼,关爱下属,以身作则,弘扬孝道。
感悟心得: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应以孝道为准则,修身齐家,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士章第五》本章讲述了士人应如何践行孝道。
士人作为国家的精英,应以孝道修身养性,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
士人应尊老爱幼,关爱百姓,以身作则,弘扬孝道。
感悟心得: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精英,应以孝道为准则,修身养性,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六、《庶人章第六》本章讲述了庶民应如何践行孝道。
庶民作为社会的基本成员,应以孝道为准则,关爱家人,尊敬长辈。
庶民应尊老爱幼,关爱他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悟心得: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基本成员,应以孝道为准则,关爱家人,尊敬长辈,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孝经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孝经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孝经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孝经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孝经的心得体会篇1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
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
《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孝经的心得体会篇2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与感悟五篇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与感悟五篇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向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孝经》读书心得体会与感悟,盼望大家喜爱!《孝经》读书心得体会与感悟1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礼貌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亮清亮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充满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悄悄的陶冶着高雅的礼貌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
为下而乱,则刑。
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告知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傲慢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一般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
身居高位却傲慢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患病酷刑的惩处;身为一般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相互残杀。
假如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反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一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暖和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绚烂的,送给我友爱的父母。
曾记得,着名作家毕淑敏告知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珍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职责和根基。
”,我们更应当牢牢的牢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培育恩。
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哺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当读懂孝经,并把他登记来。
而不是简洁单的扫瞄一遍就算了。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与感悟2自读《孝经》后,“孝”这个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轻轻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读懂了——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20年孝经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孝经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孝经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本页。
孝经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孝经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孝经学习心得体会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
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
”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
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
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
”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
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TOP100范文排行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
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
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
学习孝经心得体会_孝经学习感悟与反思(精选6篇)
学习孝经心得体会_孝经学习感悟与反思(精选6篇)学习孝经_孝经学习感悟与反思篇1自从三年前接触到孝经后,就一直都喜欢听孝经,也潜移默化的在生活中受了很多孝经的影响。
最近又受邀要去带夏令营,首先就想到要给孩子们学习了解孝经,故今天也做了一些功课,选编了一些相关资料信息如下,一起来学习了解。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认为以孝为中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
认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读孝经心得5篇
读孝经心得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计划、汇报材料、心得体会、发言稿、合同大全、申请书、演讲稿、作文大全、教案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presentation materials, reflection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summari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 draf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读孝经心得5篇心得体会也类似于是议论文,要做到开门见山,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心得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读孝经心得5篇,感谢您的参阅。
孝经名义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孝道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深知孝道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孝经》名义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孝经》名义的内涵《孝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孝道之经”。
其名义中的“孝”字,意为孝顺、敬爱,是对父母、长辈的一种尊重和关爱。
孝道不仅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石。
《孝经》名义体现了孝道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老爱幼:孝道强调尊敬长辈、关爱晚辈,这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在家庭中,长辈是家庭的支柱,晚辈是家庭的希望。
尊老爱幼是孝道的核心要求。
2. 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孝道的根本。
父母养育我们成长,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孝敬父母就是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关心父母的情绪,尽自己所能满足父母的需求。
3. 忠孝两全:孝道不仅仅是家庭伦理的要求,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
在古代,忠孝被视为一个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孝敬父母的同时,还要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
4. 仁爱之心:孝道体现了仁爱之心。
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是仁爱之心的体现。
一个有孝心的人,必然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二、《孝经》名义的感悟1. 深刻理解孝道的内涵通过学习《孝经》名义,我深刻认识到孝道的内涵。
孝道不仅仅是尊敬长辈、关爱晚辈,更是一种道德品质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孝道,关心父母、关爱家人,传递正能量。
2. 增强家庭观念《孝经》名义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珍惜家庭,关心家人,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3. 培养良好品德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学习《孝经》名义,有助于我们培养良好的品德,如尊敬长辈、关爱他人、勤奋学习等。
这些品德将伴随我们一生,使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4. 践行孝道于实际行动《孝经》名义告诉我们,孝道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赞美,更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
《孝经》读书心得范文5篇
《孝经》读书心得范文5篇自读《孝经》后,“孝”这个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轻轻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读懂了——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孝经》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孝经》读书心得篇1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
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
孝经读后感范文五篇
孝经读后感范文五篇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孝经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孝经读后感1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谧安详;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平和温馨;一个人,因为有了孝悌的熏陶,才显得稳重踏实。
而孝则是绽放在人伦之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支七色花朵。
孝是什么?孝就如童心未眠的孩子嘴下溜出的半粒糖,亲切而又纯真。
孝是什么?孝就如一盅回报恩情似海深父母情的香茗,温馨而又甜美。
孝是什么?孝就如久经事态沧桑蓦然回首时的一丝微笑,真诚而又安详。
孝是什么?孝就如灵魂深处盛开的一朵鲜花,它比大自然盛开的更为持久永恒,永远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徳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
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
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住了炙烤的骄阳;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你知道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
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该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己;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应该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然而,事实却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副面孔,羞涩闭门不出,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个身材,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终,矮的想尽办法把自己拉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甚至是绝食;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如此般不爱惜自己,回头想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吗?到头来还不是逃不过岁月的雕琢,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你有听过吗?“夫孝,始于侍亲”。
《孝经》心得体会(3篇)
《孝经》心得体会(3篇)《孝经》心得体会篇一它让我们懂得了孝敬父母,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谨身节用,立身行道”。
爱护好自己的身体,就是孝敬父母,不让父母担忧受怕,不让父母因自己不良行为受侮,要努力学习工作,让父母因自己的胜利而傲慢、骄傲。
让我们懂得了为人处世,要“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对待长辈、上级要敬,对待上级要顺,也就是要听从工作安排,仔细做好本职工作,只有做好本职工作,在哪里都能扎实有效地完成相关任务,才会被上级认可,被大家所认可。
更让我们懂得了教育引导学生要“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教育学生要因势利导,顺应天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圣人“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道之以礼乐,而民和谐。
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假如要教育好自己的学生,治理好一个班级,一个团队,要顺势而为,让学生学会爱父母,就要先去爱学生,给学生做出爱的典范。
要想让学生讲道德,讲道义,就要先让学生明白德的意义和内涵。
要让学生不争,就要先教育学生学地礼让。
要让学生有礼貌,就要先教会学生礼节,以及各种场合应当用什么样的音乐。
要想让学生不违法犯罪,就要先教育学生哪些是不法行为,会给大家带来损害。
总之,“教之可以化民”,更可以“化学生”。
承受了良好教育的学生,就肯定会彬彬有礼,有修养、有气质。
这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积淀的精华,我们丢掉了他则多么的惋惜。
这本孝经,应当自己学,家人学,学生学,以至于全社会都来学。
家人学有利于家庭和谐,学生学可以谛造学生的幸福人生,全社会都来学,建立和谐社会就肯定会变为现实。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是精僻、经典。
当我把孝经通读了一遍后。
感慨万千,哎呀!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学好它,人生会少走多少弯路啊!太应当让儿子学了。
于是,我以让儿子帮我背诵为名,和儿子一起学习,争论、背诵。
每天一章,半个月全部背完。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与感悟3篇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与感悟3篇《孝经》读书心得体会与感悟1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经》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可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一样等级的人应当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一样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之后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一样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我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我为先还要先其兄。
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
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一样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终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我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
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与感悟2 自读《孝经》后,“孝”这个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轻轻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读懂了——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的一个“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头则是“子”,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3篇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3篇孝经读书心得体会1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向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当身体力行的。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异常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终立身。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一样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
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
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
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
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
读孝经读书心得感悟(精选5篇)
读孝经读书心得感悟(精选5篇)读孝经读书心得感悟【篇1】最近参加了几次家庭伦理道德讲座,听了娄全民老师宣讲善法和孝道,深受教育和裨益的同时,得到了几本中华传统经典,看了其中一本《孝经》。
读后深有感触,觉得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国民需必读此书《孝经》。
唯如此才能实现人人和谐,家家和睦,户户平安其乐融融的局面,创造出一个暂新的中华民族太平盛世。
《孝经》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与弟子曾参以问答的方式,阐述孝道及孝治意义的一本经书。
《孝经》共分十八章,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就个人的地位和职业,标示了其,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更推而广之,阐述了统治者和官吏们应以孝道治理天下,方能使天下百姓心悦诚服。
可见(孝)是安身立命行道的根本,也是治理国家的大经大法。
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赖《孝经》明教化。
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开宗明义章第一》这一章是《孝经》的纲领,它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立历代孝治的法则,定万世政教的规范,因此被列为《孝经》的.首章。
这一章是说;有一天,孔子闲居在家,他的弟子曾参在孔子的坐席旁陪侍着。
孔子对曾参说;“从前圣德的帝王都具有忠孝仁爱等,至高无上的美德,以及不偏不倚的行仪来治理天下,如此一来,才能顺应天下百姓的心,使百姓们能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君臣民上下一心,不会有不满怨恨的心。
你知道这些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参听到孔子的问话,恭敬地离开座位站起来,谦卑的回答说;“弟子愚昧鲁钝,怎能明白先王至德要道的意义”?孔子说;“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从孝道衍生的。
你坐下来,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赐给的,应该好好爱惜,不可以有任何损伤,这是尽孝的开始。
进而要修身养性,实践正道,自然能名扬后世,父母的名声也会因子女的德望而光荣显耀,这样才算是孝道的完成。
所谓尽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其次是忠心的侍奉君主,最后是成就本身的德业。
孝经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孝道的内涵《孝经》开篇即点明了孝道的内涵:“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道源于对父母的敬养,表现为对父母言听计从、关爱备至;事君则是将孝道延伸至国家和社会,忠诚于君主,为国家效力;立身则是个人品德的修养,以身作则,传承孝道。
1. 尊亲敬长《孝经》强调尊亲敬长是孝道的根本。
父母养育我们成人,恩重如山,我们应时刻铭记在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父母孝顺有加,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感受到晚年的幸福。
2. 忠诚事君《孝经》认为,忠诚事君是孝道的延伸。
君主是国家和社会的代表,忠诚于君主,就是忠诚于国家和社会。
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孝道的最终目标。
个人品德修养是孝道的基石,家庭和谐是孝道的体现,国家繁荣昌盛是孝道的延伸。
我们要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二、孝道的原则《孝经》提出了孝道的几个基本原则:1. 孝敬父母,不忘养育之恩《孝经》认为,孝敬父母是孝道的核心。
我们要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2. 尊重长辈,传承孝道尊重长辈是孝道的体现。
我们要尊重长辈的意愿,关心他们的生活,传承孝道,让孝道代代相传。
3. 忠诚事君,为国家效力忠诚事君是孝道的延伸。
我们要忠诚于君主,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孝道的最终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孝道的最终目标。
我们要在个人品德修养、家庭和谐、国家繁荣昌盛等方面努力,实现孝道的最终目标。
三、孝道的实践方法《孝经》提出了孝道的实践方法:1. 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修身养性是孝道的基石。
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 关心家人,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关心家人是孝道的体现。
我们要关心家人的生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家人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读完孝经后的感悟与心得范文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向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完孝经后的感悟与心得范文,供大家学习。
读完孝经后的感悟与心得范文1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国学经典诵读《大学中庸孝经》,《孝经》的资料好象都比较难懂,爸爸妈妈又和我一齐阅读了《二十四孝》,我觉得其中的故事都十分感人,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自古以来,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
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天地间的自然规律,是人类一切德行修养的基础,是思想教化的源泉。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给予我们一切,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总是那样的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百事孝为先,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孝道就是要尽心尽力的供养父母。
如果一个人连自我的父母都不爱,又怎样能去爱他人、爱国家呢?此刻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异常是我们这些00后,经常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自我要向父母要点什么,想要怎样样玩耍,自我喜欢怎样样就要怎样样。
与父母一齐时,自我必须要选最好的,要玩自我最喜欢的;吃东西时必须要选自我最喜欢吃的。
有时,父母指出我们的错误期望我们改正时,我们不仅仅不愿意承认,反而还会发脾气;有时甚至还会在对父母、长辈说话时很不礼貌。
所有这些表现,和《孝经》中的要求相对照,关键是“孝顺”二字没有做好,我们距离《孝经》中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读了《孝经》这本书,我以后必须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让我们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吧!读完孝经后的感悟与心得范文2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
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①“国学”之名,始之清末。
现在人们对于国学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一国所固有之学术。
清朝末期,欧美国家的固有学术,即在当时所谓的“西学”在经过改良之后传入中国,为了作出区别,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国学”。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
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形成了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及法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最近一次国学热的兴起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这一段时间,可是对于国学的定义确实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使得国学爱好者、研究者们大都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一般来说,能称“大师”者应该是能集大成的典范者,那么能被称为“国学大师”者自然也应该达到相应的德行标准。
然而,一个百家讲坛就已经使得不少只通一门之术者博了“国学大师”的桂冠,足以令人眼花缭乱。
在很多书店的畅销榜上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国学经典类的图书。
“快餐文化”远比“传统文化”有市场。
目前这种国学热闹景象并不能真正意味着国学的复苏与传统文化的振兴,目前的国学热更准确的讲应是国学经济热,而非国学研究热,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弟子规》、《三字经》、《论语》是经典之作,却不知道这些经典讲的是什么内容,知道唐诗、宋词、元曲的意韵隽永,却背不出几首像样的诗词,更写不出一句有意境的词句来。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等,几乎均属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
以国学的精华部分丰富国民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促使人们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才是胜过金山银海的圣果。
我觉得应该确定一个国学标准,有助于国人潜心研究国学,而不是把很多时间与精力花费在什么是国学的争论中,如果实在无法界定什么是国学的话,那也不妨就像易中天先生说的那样,“不赞成用国学一词”,换句话说就是取消国学这一说法,把相关文化学术具体化。
现在能讲授国学的也就那么二十位老先生,国学师资后继乏人。
今年已是81岁高龄的南京师范大学常国武教授有一段比较精辟的说法。
常教授也是个毕生都在潜心做学问,而且在古代文学、古诗文和书法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的学者,但是当别人称呼他为国学大师时,他很生气,并且他还说道“你们知道什么是国学大师吗?20世纪被公认为国学大师的,只有一个半,一个是章太炎,半个是钱穆。
”试问,如今声名显赫、数量繁多的国学大师们与章、钱相比,若何?在一个缺少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的时代,国学想真热,而不虚火,恐非易事啊!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一篇顶若干篇。
以经典为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当然只有当年轻一代认同并热爱国学,并能自觉地从中吸取文化养分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未来的国学热才能算是真正的国学研究热、国学学习热,否则要想再指望出现梁启超、鲁迅、章太炎、钱穆之类的国学大家来把底蕴深厚的“国学”传承与发扬光大肯定很难。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总目全书》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用天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最早记载孝行的文献是《尚书》。
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的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
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的根本。
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
《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的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
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的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的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的思想。
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
此后的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
《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的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
比较被认可的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
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的是全书的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的一个概述。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把侍奉父母的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的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的目标。
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的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的,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孝经》全书论孝的总义。
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的。
《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的心,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
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现代有人误解,认为孝道迂腐。
如果大家细读《谏诤章第十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便可以更全面体悟孝道的真谛。
《弟子规》「入则孝」亦云:「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历代圣贤对孝道圆满落实有全面的教诲,我们学习之时只有深入经典,才能充分了解,真正明理。
总之,孝道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的中心,从敬爱父母,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这也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
而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种伟大的胸襟就是从敬爱父母开始培养的。
我们的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修身自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太平为宗旨,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孝道实应为当前教育首重。
部分内容摘于《国粹学报》、《叹国学之现状》、《百家讲坛孝经》。
自从三年前接触到孝经后,就一直都喜欢听孝经,也潜移默化的在生活中受了很多孝经的影响。
最近又受邀要去带国学夏令营,首先就想到要给孩子们学习了解孝经,故今天也做了一些功课,选编了一些相关资料信息如下,一起来学习了解。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认为以孝为中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
认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
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
《孝经》在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