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一环,相比于洋务运动器物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政治制度变革而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方面的大变革。

器物方面的变革可以通过近代企业的建设来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则可以通过政府法令来认识,而思想方面的变革,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这一现实,我广泛地收集了相关的史料,意图通过史料的剖析,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顺利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下面,就我本次《新文化运动》公开课,谈一谈几点感受。

成功之处:1、相关问题的点拨比较恰当。

在《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材料教学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

选取的材料,注重典型性与趣味性,即说明了问题,又通过生动有趣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我放手由学生归纳总结。

对于难点,或者给予学生思考的思路,或者给予相关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再适时的引导,尽量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出相关结论。

3、注重知识内在的联系。

新文化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共同够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联系本单元中另外三课,通过前后的联系,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同时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初步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授课中,我关照了本课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联系,通过比较近代化不同阶段中国人向西方所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待改进的方面:1、学法指导欠缺。

历史教材知识点繁杂,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适时的对于知识点进行勾划,并做好眉批,以方便复习。

但在本课教学中,我没有很好的关注到这一点,这给学生知识点的落实留下了隐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做好眉批,必要的时候还应告诉学生知识点的位置,以使学困生能跟上授课进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4.针对各小组的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请学生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2.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观念及其在当时社会的作用。
3.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包括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民主政治的探索以及思想启蒙的需求。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科学”、“民生”三大主张,以及反对封建主义、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
3.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
4.分析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如白话文的推广、新式教育的发展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各小组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主张和代表人物。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意义。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确保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语言流畅。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一)、知识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对应的代表作。

(二)、水平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水平;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升其分析问题的水平。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相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一)、教学过程通过度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协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协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理解,使历史思维水平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用批判的眼光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理解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本课中讲到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很多有识之士理解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学情分析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

所以,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

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水平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12课,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知识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让学生对 New Culture Movement 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 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 联系具体内容, 分析其作用与影响, 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2.简讯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妇女解放, 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 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 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潮流,对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节课将从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观看一段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兴趣。

2.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反思等因素。

2.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张科学、民主、人权、平等,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个性解放。

3.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三、案例分析(25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并展示其思想和贡献。

2.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该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论点是什么?b.该人物的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化和社会?c.这些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意义?d.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和个人有什么启示?四、扩展阅读(15分钟)1.推荐学生阅读一篇相关文章,了解更多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思想。

2.指导学生整理阅读笔记,突出文章中的重点观点和观点假设。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

2.鼓励学生就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当代价值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回顾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表达个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想,字数不少于300字。

六、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有深入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关于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和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及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一、教学背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

它不仅涉及到文化的发展,也涉及到社会进步的推动。

在历史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文化运动。

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封建传统进行批判和改造的过程中发生的,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民主思想的兴起。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对于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促进学生思想进步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理解民主、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 开场导入。

学生们听写本节课的词汇,并通过问答方式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课前思考和预习文章主题。

2. 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通过幻灯片和演讲,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来源、内容以及主要的代表人物和文学作品。

3. 分组讨论。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本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作,重点讨论文学作品反映的思想、情感、社会背景等。

4. 展示与分享。

让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展示讨论的内容。

展示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们注意重要观点和思考问题。

5. 总结回顾。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形式,问学生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然后,解释实现民主和科学进步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布置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作,总结思考文章特点及其表达的思想。

同时,还要在学习笔记中总结老师讲解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但是,这个教学计划仍有以下不足之处:1. 教学材料准备不足。

《新文化运动》课后反思

《新文化运动》课后反思

《新文化运动》课后反思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决定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学生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利用等至关重要。

教师应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而恰当处理教材。

这节课在利用教学资源有以下特色:一、以主题立意的方法组合好图片能呈现图片不算开发资源,乱摆放图片就象是农业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

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封建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清朝时的封建统治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用“跪”的图片和妇女“裹脚”的图片这些封建制度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的'适当剪裁和适当运用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

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我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把有关咏兰的古诗的文字摆在一起,让学生一边赏析一边思考倡导白话文的问题。

三、以表格的配图片的形式突出课本的重点难点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集中掌握课本的重点知识。

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四、穿插活泼的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课穿插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锋,学生必然需要体会和揣摩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

另外一个课堂活动就是复活历史过程,参与历史过程,让学生以课本中人物的身份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通过具体的场景设置,学生如身临其境,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份神圣感。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

丰富的历史材料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又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力。

最后小组讨论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不足方面:
1. 精心筛选为主题服务的有效资源。

不能单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去堆砌大量资源,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

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些。

3 .加强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业务知识的钻研,不断充电、不断提高。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3.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衰原因及历史教训。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及历史教训。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演示和解析文化、思想、政治事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互动讨论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背景,并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3.课外阅读法: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文献,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第一步:导入(15分钟)1.谈话导入: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定位、价值、意义和现实意义。

2.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的思考。

第二步:重点讲解(30分钟)1.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

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历史教训。

第三步:分组讨论(3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分别选取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问题、人物、事件等,展开讨论。

2.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形式、主张和影响。

第四步:总结归纳(15分钟)1.由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的结果,提出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2.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第五步:下课(5分钟)1.教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和点评。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主要围绕新文化运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教训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案 (3)

新文化运动教案 (3)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案背景1.1 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并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1.2 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中历史课程,针对学生年龄段为15-18岁。

1.3 教学时间本教案建议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为45分钟。

二、教学内容2.1 新文化运动概述2.1.1 新文化运动的定义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一场反对封建旧文化、倡导新思潮的运动。

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1.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五四运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等。

2.1.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对封建旧文化、倡导科学民主、追求个性自由等。

2.2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2.1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教学案例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如教育、文化、社会结构等。

2.2.2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2.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3.1 鲁迅介绍鲁迅的背景、主要著作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3.2 陈独秀介绍陈独秀的背景、主要著作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的角色。

三、教学过程3.1 授课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话题。

(5分钟)2.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好奇心。

(10分钟)3.展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10分钟)4.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文献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角色,体验当时的社会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2.学生反思: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以及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的启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成果,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性作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课本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新文化运动的探索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是本章节的重点,需要学生深刻理解清末民初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人物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话、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贡献。
3.文学作品分析:选取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通过细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白话文运动对新文学的影响。
4.互动式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见解,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多角度探讨,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织与冲突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化观念的转变:反对封建传统,主张科学、民主–文学艺术的创新: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女权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倡导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意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塑造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物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系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个人研究: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做展示,分享给同学。

5.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概括。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用于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材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材料,供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写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互动,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个人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或展示,考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或文献分析,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展览,亲自感受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

2.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否还存在于当今社会。

3.应用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和思想,分析当今社会中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新文化运动学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学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学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新青年》创刊号的封面和一些重要文章的摘录,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主张,了解一些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观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下来,并准备分享给全班。

3.讨论:组织全班讨论,让每个小组依次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通过学生分享,引导他们深入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对封建道德观念的挑战等。

4.扩展:通过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进一步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实践与传播,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5.深化:通过分组小研究,让学生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其中一个方面,如新诗、新小说、新戏剧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

通过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6.总结:让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并回答一些问题,如新文化运动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7.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等。

2.通过学生的小组分享和交流活动,观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对学生的小论文进行评阅,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撰写能力。

四、教学反思:1.学习内容是否有足够的挑战性,是否刺激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学习过程是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能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是否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含反思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发起者、主要阵地和主要代表人物;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近代白话文小说的开拓者。

理解提倡白话文的意义;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前后时期的变化及原因,进而认识文明的发展是不断自我反省、吐故纳新、取长补短,向先进文明学习的结果。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表格形式归纳整理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使学生懂得他们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实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

难点: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一、《新青年》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袁世凯签字“二十一条“、袁世凯穿起祭祀服在北京天坛祭天。

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闹剧?这说明什么问题?过渡:说明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这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陈独秀《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国人思想尚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 --陈独秀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主要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2、科学与民主“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主要思想主张:“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

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结合教材思考如下问题:(1)陈独秀在批判什么?(2)这套道德规范对民众生活和国家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分析才学生体会到封建伦理道德是民众身上的精神枷锁,摧残着人性,使民众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成为“顺民”。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明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可以利用图片或文字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2. 学习(40分钟)2.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和书籍等途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学生明确新文化运动的诞生背景和历史背景,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2.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新文化运动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2.3 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包括文化思想领域、政治制度改革等方面。

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思考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 课堂讨论(20分钟)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就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展开讨论,从不同视角探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4. 总结(10分钟)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有了深入的思考。

同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学生在认识和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四、教学反思1.针对难点,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认真对待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加深学生的社会意识。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东港三中孙明【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专题内容中关键转折部分,它上承“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潮”,下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高二同学只是耳闻过,至于具体是什么,怎么回事,也并不是很清楚。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没有创新可言。

我根据高二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喜欢怀疑,求知欲强,但又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掌握知识体系和自主探讨一些问题,还让其查阅大量的资料,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背景1.1 清末的社会背景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西方文化的入侵、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充满了危机和矛盾。

1.2 五四运动的启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

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动力。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1 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念。

许多思想家和学者通过发表文章、组织讲座等方式积极宣传这些新观念。

2.2 倡导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现实、民主的文学思想,追求文学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著名作家鲁迅以及其他一些文学家通过创作小说、散文等形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2.3 推动女权运动新文化运动倡导平等、自由的性别观念,积极推动女性的解放。

一些女性运动家和作家通过文字和行动,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1 打破旧的思想体系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封建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3.2 促进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对社会变革的追求,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进程。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3 培养了思想启蒙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人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对文化的敏感性,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实践和影响。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知识: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影响。

能力:①综合分析背景、影响的能力。

这里的综合分析指能综合当时的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等方面的形势。

识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围绕题目搜集信息资源的能力筛选资源组织文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成北京政府、北京大学文学院教师、原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工商界人士荣宗敬、青年学生、大日本帝国政府等六个小组即六种角色,各个角色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阐述对新文化运动事件的政策、态度及反应。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的同时,在某些小组比如新文化运动代表通过引用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已已》和《药》等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

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本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相得益彰,形成为转折点的事件,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从本单元的核心即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角度来看,前一课第20课《西学东渐》讲述的是中国社会的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物质、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体的内容,而这一课《新文化运动》则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学生整体上把握了这么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也就产生了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们是如何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问题,也就对新文化运动的“新”字有个更准确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知识: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③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④新文化运动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影响。

能力:①综合分析背景、影响的能力。

这里的综合分析指能综合当时的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等方面的形势。

②识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③围绕题目搜集信息资源的能力④筛选资源组织文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成北京政府、北京大学文学院教师、原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工商界人士荣宗敬、青年学生、大日本帝国政府等六个小组即六种角色,各个角色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阐述对新文化运动事件的政策、态度及反应。

②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的同时,在某些小组比如新文化运动代表通过引用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已已》和《药》等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

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本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相得益彰,形成为转折点的事件,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从本单元的核心即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角度来看,前一课第20课《西学东渐》讲述的是中国社会的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物质、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体的内容,而这一课《新文化运动》则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学生整体上把握了这么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也就产生了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们是如何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问题,也就对新文化运动的“新”字有个更准确的理解。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何理解这次运动又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这就要求准确地把握住“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的含义及本质。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共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如果教师把教材这个意义直接塞给学生,效果很低,学生理解领悟能力也不深刻。

因而采用角色扮演来阐述对新文化运动的不同反应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学生也能够从换位思考中理解并领悟这个意义,但一定要突出反封建和对五国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影响。

2、教材编排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学习要求深化了,注意把基本的历史概念讲清楚了。

如民主和科学,在初中是没有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的。

也要求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清楚,而且还要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课时:2节课。

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称为《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学生从教材中仅了解了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倡导白话文、鲁迅批判封建礼教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对于新文化运动出现的社会背景、民主和科学的含义、新文化运动对以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都没有明确地掌握,因而也不可能迁移去理解运动的背景有国内因素、运动的影响是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延续。

因而这些知识都成为高中学习的重点。

2、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由于高一年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再加上半学期以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他们的自主性学习的特点比较突出,所以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策略1、教学设计思路依据课标的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要让学生对“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能够理解,因而采用让“北京政府”的小组发表对文化的政策,而“新文化运动代表”、“原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小组则表达他们对文化发展的倾向和政策等,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代表”小组作为重点来讲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其中的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辜鸿铭”、“鲁迅”分别讲述他们个人的思想主张,民族企业家“荣宗敬”、“青年学生”、“大日本国政府”小组则表达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反应,这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并领悟历史。

2、教学方法①本课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现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

②辅之以角色扮演,便于学生深刻体验当时的人和当时的事。

③穿插史料教学的方法,如在阐述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的含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等内容时。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①影像视频,反映国内外局势。

②投影仪。

③幻灯片。

④音响设备。

4、教学过程导入:记录片。

(记录片解说词: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终于摧毁了满清专制,但照搬西方政治的结果,却是画虎类犬。

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政体,民主政治却仍与中国无缘。

先进的知识分子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改变千年的思想,以西方的思想理论武装每位国民。

)意图:以一段视频激起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有20世纪初世界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形势,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及二十一条以及袁世凯为了称帝而签卖国条约和尊孔复古的逆流。

教师:为了改造国民的思想观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这段历史感受当年的风云变幻,领略革命先驱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按照课标的要求,要能够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进而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细节1:北京政府代表阐述作为一个封建政府要进行的各项活动和措施。

课前要求:学生在阐述北京政府的各项活动和措施时必须含有尊孔复古的内容的措施。

意图:北京政府的角色扮演与上述教师所播放的视频衔接就非常紧密,渲染气氛,突出背景,因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封建政府倒行逆施的国内背景有更深刻地理解。

(教师)点评:北京政府是个中性、客观地表达,实际上是就是常说的北洋军阀政府。

但北洋军阀政府带有贬义、抨击地色彩。

细节2:新文化运动小组组长阐述并投影展示他们的文化活动方案(这是课前预习时就布置的任务。

而且明确要求活动方案中必须包含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成员、标志、活动的宗旨、活动的思想等、宣传活动思想的途径等)。

让学生深深理解先进的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救国救民的。

细节3:新文化运动小组“蔡元培”讲述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细节4:新文化运动小组“陈独秀”讲述新思想,特别要边讲述边投影“民主”、“科学”的含义。

个角色在讲述思想时必须结合如下一段史料。

通过“陈独秀”的讲述使广大学生明确中国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思想主张。

特别是“民主”和“科学”的含义,采用这种方法能够防止对“民主”和“科学”含义的生吞活剥。

(教师)点评:“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这也是新文化运动“新”字最主要体现,是政治方面的要求。

同时也说明了新文化运动思想深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这也正说明新文化运动的资产阶级的性质。

细节5:北京政府发言人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对北京大学文学院教师事件的评论。

“民主”、“科学”进行反驳,要为自己的尊孔复古的行动辩护。

意图:这个政府评论不仅使北京政府小组自身的同学们体会到了一个封建政府的具体举动,更让其他的小组成员们经历了一场复古尊孔的逆流,理解封建政府的倒行逆施、专制及黑暗。

细节6:新文化运动小组成员“鲁迅”阐述为什么要反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提倡新的伦理道德观。

同时展现他的小说《孔乙已》《阿Q正传》《故乡》《药》等的节选片段。

意图:通过阅读展示文学作品向各位同学揭露封建社会是如何剥削人民群众压抑人性的。

(教师)点评:要把“打倒孔家店”、批判旧礼教与对待孔子本人相互区分。

这里采用李大钊先生的观点,是客观正确的,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本人,而是打击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君主专制、思想伦理道德的支柱。

细节7:新文化运动小组成员“胡适”阐述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即文学革命的主张。

举出作诗的例子。

意图:这个阐述文学革命主张的环节是让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肯定有文学革命的性质。

(教师)点评:新文化运动也是文化文学上的革命。

细节8:新文化运动小组成员“刘半农”展出他所创立的“她”字和以“她”字为内容的新诗“叫我如何不想她”,并播放歌曲“叫我如何不想她”。

(教师)点评:这个“她”字的发明,不仅是文学革命的反映,也是新文化运动相比封建社会而言提高了妇女地位的反映。

细节9:新文化运动中“辜鸿铭”发表对以“民主”和“科学”为特征的新文化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看法。

意图:辜鸿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教师里面的一个守旧派,一个推崇儒家思想的另类。

此举是让学生真正明白蔡元培的办学思想,什么叫做“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明白传统思想文化的市场还是很大的。

细节10:新文化运动小组成员“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并要投影展示两段史料。

课前要求:在宣传李大钊思想时必须结合下述两段材料来进行。

(教师)点评: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即1918年便有了更新的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意图。

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以后,李大钊是最早赞颂这一伟大革命的。

他在1918年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指出这一革命将一切权力“全收于民众之身”,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认为这一伟大革命,必将如同法国大革命对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巨大影响那样,指出十月革命敲响了20世纪人道的钟声,欢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第一次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从这时开始,中国社会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救国救民的思想革命理论即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细节11:一个青年学生小组发表文章《一个青年学生的困惑》。

课前要求:要求围绕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学习内容的变化、国家政局的动荡,个人对理想、前途、国家、民族的思考会如何?意图:通过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个青年学生的困惑,让广大学生明白进入20世纪以来辛亥革命等革命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清政府灭亡了,科举制结束了,青年学生们读书再没有仕途可攀,而辛亥革命等革命却相继失败,青年学生发现想读书报国却无门。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脱离人民群众的局限性,人民群众对这些运动不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