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窗导学案【部编版】
第20课《窗》学案(苏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0课《窗》学案(苏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通过复述课文内容来了解小讲的故情况节。
2、学习本文通过鲜亮的对比、杰出的构思,挖掘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灵,领会人一辈子的哲理。
课堂学习: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步骤初读课文,复述故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展现一幅风景图片〔投影屏幕〕,告诉大伙儿你看到了什么?看投影屏幕,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二、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抓住故情况节进行复述课文。
复述要求:语言简洁,情节完整,流畅自然。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小讲故情况节,然后讨论交流,预备复述。
2简要评析学生复述故事的情形。
就复述故事的同学的表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确信优点,也能够提出应改进的地点。
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 设置情境:我们要在这儿举办一次«讲述»的节目,请两位病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每位学生都参与,同座明确角色进行表演。
2 教师明确要求:角色分工------精读文本------小组交流------汇报成果。
明确要求后,精心预备,小组举荐讲述的学生,到讲台前向全体学生和老师讲故事,进行竞赛。
3 鼓舞学生对讲述的同学进行评价。
学生摸索后自由发言。
4 通过刚才的几组同学的讲学生讨论交流。
述,作者写的这两个病人各是如何样的人呢?四、揣摩构思,感悟人一辈子1 同样的窗口,什么缘故往日的病友能看到漂亮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学生反复揣摩,体会小讲构思的巧妙。
2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讲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这位病人的后果将会如何呢?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表达,领会人一辈子的哲理。
五、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构思巧妙,内涵丰富的小小讲。
人物形象对比鲜亮,结尾发人深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样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听讲、领会课后学习:阅读2-3篇小小讲,体会其精妙的构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窗》教学设计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窗》教学设计苏教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窗》教学设计苏教版《窗》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读”和“写”是同一知识层面上的两种能力,“读”培养的是理解能力,“写”培养的是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二者的能力又往往不成正比,会“读”有一些理解能力,并不证明能“写”好,这就是语文教学中难以权衡的难点。
怎样找到一个契合点来提高两种能力,我们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因为学习是一个渐渐模仿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来促进学生写作。
那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又承担起了学习写作的任务。
更多时候,在教学中我们把二者割裂开来,先学习别人怎么写,我们也来试试这么写,但“读写结合”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简单的“双附庸”构建教学。
怎样把“读”和“写”在阅读教学中,自然而然,适时择机,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进行,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是此次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尝试方向。
今天,我以《窗》这篇小小说为例,来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容易读懂,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了四次“读写结合”的训练,想把“读”和“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小说的内容,理解小说主题,认识人物的形象,给小说拟写一个副标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写作的概括能力。
2.通过理解小说独特的写法,对小说进行缩写、扩写训练,培养学生提取主要信息和想象的写作能力。
3.通过对小说的改写,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小说独特的写法,能要求进行写作训练。
2.理解小说主题,认识人性的真善美并学会表达。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导语:同学们看到《窗》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活动:学生各明确:这就是泰格特用“窗”来作文章的标题的妙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窗”既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又一语双关,既是病房的窗口,也是心灵的窗。
二、走进小说(10分钟)问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为了让读者更直接地了解小说的内容,你能为文章拟写一个副标题吗?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从“人物角度”、“故事情节角度”、“主题角度”等进行拟写。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导学案、教案
1社戏课题社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
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
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读准字音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撺掇..(cuān duo)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0.一滴水经过丽江素养目标1.握文章内容,了解丽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学习相关写作方法。
3.感受丽江的美丽、淳朴、厚重、和谐,提升审美情趣。
学法指引写作视角1.物的视角。
即以物的眼光观察人类,思考人类。
2.人的视角。
即拟人化,本来是“人”处于第三人称的角度客观介绍物的形状、色彩、结构等,变成“物”为第一人称进行自述。
3.人、物一体的视角。
人变成物,物是观察体验者、叙述者,站在物的第一人称的角度,物有物性的同时,也具有了人的灵性。
知识导航1.作者简介阿来,1959年生,藏族,当代著名作家。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小说创作。
2000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他的长篇小说还有《空山》《格萨尔王》等。
2.背景介绍阿来曾说:“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
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关于丽江的文字。
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
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2.通读全文,说说小水滴流经丽江后,认为丽江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风景秀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历史悠久,民风淳朴。
基础练习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xuān huá()。
(2)我已经bēn liú()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3)古建筑并不是冰冷、孤独地chù lì()着,相反,它满怀温情。
(4)潭水yìng zhào()雪山,真让人mù xuàn shén mí()啊。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窗+导学案
20.窗
1.学习文章使用的对比手法在人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
2.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品味人性的美与丑。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展开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2.给加点字注音。
俯瞰( kàn ) 一泓( hóng) 心弦( xián ) 斑斓(lán ) ....
玫瑰(guī) 栩栩如生(xǔ) 气喘吁吁(xū ) 争相斗妍(yán) ....**拓展:辨析下列形近字并注音组词。
) 充塞 n) 气咽 (sâ (yà
塞(sāi) 瓶塞咽(yān) 咽喉 (sà (yâi) 边塞 ) 呜咽
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俯瞰:俯视。
瞰:从高处往下看。
斑斓:灿烂多彩。
争相斗妍:竞相开放,比谁美丽。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八年级语文(下)二十 窗
窗(一教时)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对比描写。
2、欣赏小说精巧的构思。
3、认识人性的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掌握“读——赏——品——悟”的学习过程。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对比描写。
2、认识人性的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欣赏小说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自主、讨论、探究式教具学具:小黑板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及主要用语学生活动教学调整一、脑力操:1、窗是我们熟悉的事物。
请大家想想,为什么要安装窗呢?二、导入语: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这扇窗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去探寻。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课堂学习:](一)读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______透过这扇窗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说一句话。
2、说说本文的体裁及其特点。
(二)赏过渡语:这篇小说塑造了哪些主要的人物形象?1、请学生细读课文,画出重要的句子和词语,并对这两个人做评价。
2、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这样刻画的作用是什么?(三)品1、你认为本文哪个地方最具震撼人心的效果?2、发挥想象,当原来远窗的病人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假如病房里又住进一位病人他会做些什么?(四)悟读了这篇小说,你受到哪些启示?五、拓展训练:过渡:总结今天这堂课的学习过程。
“读——赏——品——悟”按照这样的过程拓展阅读《世情练达的求职者》内容见附页结束语:透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五彩纷呈的自然美景,阅读泰格特的窗,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丑,打开小说这扇窗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濡染,我们的灵魂得到涤荡。
课外推荐阅读欧亨利、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
看风景、使空气流通、让阳光透进来春光明媚时可以呼吸泥土芬芳,雪花飞舞时可以掬起晶莹在手,雨过天晴时可以触摸天边彩虹,黎明将至时可以摘下满天星斗…夜里关上房里的灯,静静的感觉风徐徐的流进来,月光徐徐的流进来……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2、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
3、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学习重点】认识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
[知识链接]
小说与短篇小说相比,它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它多取材于生活的一瞬间、一插曲、一场景、一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片断行动,勾勒出人物精神面貌,揭示出其中道理。
对于小小说的称呼有很多,有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千字小说等。
【预习板块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fǔkàn()五彩bān lán()一hóng()
xǔxǔ( )如生扣人心xuán()争奇斗yán()
2、故事发生的地点在。
3、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探究板块】
1、小说的情节发展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那我们来看看文章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
2、提问:这两个人物形象你最想评论的是哪一个人物形象?你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靠窗的人:
不靠窗的病人:
四、主题剖析,揭开构思之“窗”
1.既然文章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两个病人,那文章题目为何不叫《两个病人》而叫《窗》呢?
2.删一删:假如把结尾一段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
【作业板块】
五、假如那位远窗者就在你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动笔写出你最想和他说的话。
六、想象: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那不靠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写一段话。
八年级语文下册 20 窗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 窗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能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2.对比、心理描写等手法的作用。
3.说说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并且能联系生活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重点】1.人性的美与丑2.精巧的构思3.精炼、含蓄的语言【学法积累】朗读点拨疏导【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相关链接【词】1.词的定义。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3.词的分类。
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4.词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婉拒派:李清照,柳永、晏殊等。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二)知识预习1.说出诗的大意。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八下《20窗》word教案 (4)
《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两个病人形象,看清人性的美与丑;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给学生分析小说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领悟到做人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性的美与丑;2、学会在作文中有波澜起伏的构思及精炼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朗读法与讨论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窗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体,透过窗我们可以接纳温暖的阳光,也可以窥视藏在角落的阴暗。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扇《窗》,透过它,人们看到了外面不同的世界,透过它,我们审视灵魂,解剖人性。
(二)、把握情节1、这篇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呢,在预习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讲讲《窗》这个故事。
2、讲后明确:这是篇小说,根据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我们可以把故事概括成几个片段。
师生共同形成板书:开端:关系融洽发展:从“享受”到“困扰”高潮:见死不救结局: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三)、分析人物1、过渡:这是篇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
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个人?有没有姓名?有没有外貌描写?但就是这么两个没名没姓,甚至面貌都模糊的人却好像鲜活地在我们眼前,下面请同学再次阅读课文,分析分析这两位病人。
要求:快读阅读课文,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分析评价这两位病人。
用“我想评价,我认为他是一个的人,因为。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板书例句)2、评价人物,形成板书。
3、小说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采用了什么手法?4、明确:对比手法(板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
同学们在作文时可以运用这种创作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5、同样是一扇窗,为什么看到的风景却截然不同?“窗”有哪些含义?明确:窗一语双关,既指病床里实际的窗6、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窗”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窗”来写的,是文章的线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窗》教案
课题窗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时安排 1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真善美。
2.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重点难点分析1、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窗”双关含义。
教学流程安排集体智慧(以知识体系为主)个性设计(二次备课)教学后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
让我们打开课文《窗》。
二、初读课文: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小说情节。
讨论、明确:开端病重静养发展谈天绘景高潮电铃事件结局只见秃墙三、再读课文:要求:初步分析人物内心世界。
(一) 分析情节发展部分,初步展示病人甲形象。
思考、讨论:1.他们的主要话题是什么?明确:病人甲描述窗外景色。
(指名朗读第4段)2.窗外景色怎么样?明确:景物多多、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3.病人乙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明确:“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候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4.窗外美好景色是真的吗?病人甲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窗外景色是病人甲虚构的,这从课文结尾可以看出。
这美丽的慌言,让病人乙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小结:病人甲,面对病魔,不仅没有屈服,还不断用自己微薄力量和仅有条件,创造生活, 给他人带来生活的情趣,给病人乙以力量、温暖。
病人甲,为他人着想,以生命为代价,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情趣鼓舞病友。
(二)剖析情节高潮部分,初步揭示病人乙形象。
思考、讨论:1.对于占据窗口的病人甲,病人乙有什么想法?(找出相关语句)明确:“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2.在电铃事件中,病人乙有什么表现?明确: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见死不救。
四、深入分析课文:(一)深入剖析人物形象:给课文拟副标题从人物角度拟:1.两个病人的故事2.一个……的病人(病人甲)讨论、明确:乐观、善良热爱生命、心灵美好、品德高尚……一个……的病人(病人乙)讨论、明确: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从情节角度拟(略)(二)分析标题“窗”含义:“窗”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一语双关,既是病房的窗口,也是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病人甲、乙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八下《20窗》word教案 (3)
《窗》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2.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真善美;3.体悟本文“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巧构思。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文中凝练简洁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窗”双关含义,体味作品精巧的构思、精练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1.引诗导入顾城写过一首诗“我要在大地上,画满窗户,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窗,光明通透,给我们的眼睛以美丽的憧憬,给我们的心灵以热切的希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有关窗的故事,用心去感悟窗内外的世界。
2.了解作者3.学习生字词4.概述情节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通过预习,我破门熟悉了小说的情节,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5.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病理诊断:假如我们同学是这两位病人的主治医生,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这两位病人填写病历卡(一)。
(分成两组选择其一讨论,推荐代表发言)病人:远窗者近窗者进院状况:远窗者:病情严重,日夜躺在病床上近窗者:病情严重,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病情发展过程:远窗者:谈天绘景病情稳定→心生嫉妒病情加重→独占窗口只见秃墙近窗者:分享美景病情稳定→病发呼吸急促→呼吸停止6.探究人物形象特征两个病人,两种不同的命运,远窗者存活,近窗者不幸身亡。
作为主治医生,请你为这两个病人作一个鉴定,填写病历卡(二),你觉得远窗者和近窗者分别是怎样的两个人?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分成两组选择其一讨论,推荐代表发言)病员鉴定:近窗者:待人友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坚强乐观,无私善良,心胸开阔。
依据:1.经常和病友聊天,激励自己和病友与病魔作斗争。
2.将虚无的场景编造得如此美妙,描述得如此生动。
远窗者:本性善良,热爱生命→冷酷无情,自私自利依据:1.每次都很享受病友给他描述的窗外美景,当他产生自私的想法时,他也感到过惭愧,并竭力想控制这样的想法。
2.当近窗人病发时,他却纹丝不动地盯着天花板。
八年级语文下册 20 窗导学案(新版)苏教版
课题:窗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提高朗读、复述等口头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阅读小小说的基本方法,并进行创造性阅读。
3、情感目标: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二.学习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小小说的结构特色,品味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学习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展开想像,拓展思维空间。
三.自学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斑斓(lán)克制(kè)争奇斗妍(yán)栩栩如生(xǔ)(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充塞(sè)惭愧(kuì)气喘吁吁(xū)俯瞰(kàn)(3)情节结构提问:小说情节发展有哪些环节?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提问:本文既为小说,是否也符合这样的情节发展规律?如果是,具体应该如何划分?明确:课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两人关系友好。
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4-7):写“不靠窗口的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这是故事的发展。
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4、5):紧承前文.写“靠近窗口的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同伴听了感到是一种“享受”。
第二层(6、7):写“不靠窗口的病人”嫉妒心恶性发作。
第三部分(8-12):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见死不救。
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13-15):写窗外只有光秃秃的一堵墙。
提问:小小说篇幅短小,惜墨如金,为何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窗外风景?提示: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增强了悬念,造成了落差。
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公园美景,这些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这些可以看成是蓄势,而最后却是一堵墙,自然是陡转。
陡转既要出乎意料之外,又要合乎情理之中。
总之,悬念、蓄势、陡转是小小说鲜明的结构特色。
(4)人物形象技巧是为人物形象服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才是小说的生命。
课堂活动:讨论一下本文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拿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二十 窗
《窗》学案
主备: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人性的美与丑
2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
3精炼、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泓.( ) 充塞.( )
..( )
..
..栩栩
俯瞰.( ) 吁吁
..( ) bānlán( )
2、释词:
①:一泓②:充塞
③:俯瞰④:斑斓
(二)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齐读课文,8分钟后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⒈从人物和情节两个角度看,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2请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情节结构.
关系融洽→→→
3病房窗外的“风景”是真的吗?靠窗口的病人为什么要栩栩如生地向同事的病友描述?从他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心灵?
4小说对两个人物的刻画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5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这个结尾内涵丰富,意蕴深刻,说说你
的理解。
三、师总结
四、当堂训练:
阅读课文4-7段,回答下列问题:
1. 第四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2第五段中为什么说“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3第六段中“不靠窗口的病人”为什么感到惭愧?
4第七段中“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这一想法是什么?从这一想法中看到他怎样的心灵?
5“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
....的描述,
....地听着这一切。
”“他听着这栩栩如生
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中加点词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6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情节。
XX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窗》学案
XX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窗》学案柿子中学张锐一、学习目标:1、我能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的精巧的构思方法。
2.我能理解对比手法对凸显人物形象的作用。
3.我能学着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二、自主学习1、小说文学常识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________和结局四部分。
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作家。
本文体裁是__________。
3、生字词俯kàn(瞰)一hóng(泓)清水五彩bānlán(斑斓)争奇斗妍()充塞(sè)胳膊肘(zhóu)挪(nuó)到气喘吁吁(xū)xǔxǔ(栩栩)如生光tūtū(秃秃)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扣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形容没有丝毫改变。
4、理清这篇小说的情节开端(1-3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即曾经两个重病人在一家医院的病房围绕窗进行交流沟通以消遣时间。
发展(4-7段):靠窗的病人为同伴描述他所看到的窗外的世界,不靠窗的病人嫉妒心发作。
高潮(8-12段):不靠窗的人被嫉妒心困扰彻夜难眠,一心要占领靠窗位置以至于不顾自己同伴的性命安危结局(13-15段):不靠窗的病人得到靠窗位置后看到的却是一堵墙。
三、合作探究1、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从人物看,“窗”寓意人的心灵,从情节看,整篇小说是围绕着“窗”进行的。
2.、本文中的两个重病人分别看到了窗外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靠窗的病人--第4、5段不靠窗的病人--一堵墙因为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所看到的美景是心灵之窗打开的。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0窗》word教案 (6)
《窗》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2、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真善美教学重点: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真善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走近文本——导入同学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的“窗”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今天我们来学习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看看这扇奇妙的“窗”又给我们展现了怎样一幅人生画卷?二走进文本——病历诊断课文中写了两位病人,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近窗者”和“远窗者”,假如我们同学就是这两位病人的主治医生,请你认真阅读课文,为这两位病人填写病历卡(学生交流,教师总结)病历卡病人:远窗者近窗者进院状况:远窗者:病情严重,日夜躺在病床上。
近窗者:病情严重,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
病情发展过程:远窗者:听病友描述窗外美景,病情稳定→想占领靠窗的位置,病情加重→独占窗口,但并没有得其所愿近窗者:与病友分享窗外美景,病情稳定→病发,大声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停止三、品析文本——病员鉴定:两个病人,两种不同的命运。
远窗者存活,近窗者不幸身亡。
作为主治医生,请你为这两个病人作一个鉴定,你觉得远窗者和近窗者分别是怎样的两个人?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近窗者:友好、热爱生命,对生活有满腔热情,坚强乐观、无私善良、心胸开阔的人。
依据是:1、经常和病友聊天,激励自己和病友与病魔作斗争。
2、将虚无的场景编造得如此美妙,描述得如此生动。
远窗者:是本性善良、热爱生命、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但随着私欲的膨胀,嫉妒心的作祟,而变得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见死不救的人。
依据是:1、每次都很享受病友给他描述的窗外美景,并且当他产生自私想法时,他也感到过惭愧,并竭力想控制这种想法。
2、当近窗者病发时,他却纹丝不动地盯着天花板。
四、走出文本——心灵药方假如那位远窗者就在你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动笔写出你最想和他说的话。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0窗》word教案 (5)
独立思考后
同伴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归纳提升
欧亨利式结尾
一堵心墙阻隔了外界的美好
五、续写窗之结局
过渡语:故事在作者的巧 妙安排下戛然而止,看到这堵墙他会想些什 么,做些什么?
假设你就是远窗病人,请发挥想象在原文结尾处续写一段情节
要求:描写符合当时的情境,可以适当加入人物的心理、动作或者是环境描写
精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为什么近窗病人的眼中是如画的美景?
明确:善良乐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他人,无私奉献、心灵美好
板书:美、善
小结:同样是一座玫瑰园,有的人说不好,花下面都是刺;有的人说,真好,刺上面都是花;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说,我还有半杯水呢,而有的人说,我只有半杯水了(心态不同)这虽是安慰同伴的话,却也是他美好心灵的体现,只有心灵美好的人,才嫩描绘出如此生动的美景
小结:看来这样的人只能也只配看到一堵墙,在这同怡屋檐下,远窗病人与近窗病人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远一近 哪里只是靠窗的距离,这分明是人心的距离。
板书:对比心灵之窗
独立思考划出相关语句,做批注
请同学自由朗读4、5小节,读出景物的美好。
小组讨论:选择你感兴趣的片段,加入想象,描绘窗外的美景。
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总结:同学们用 丰富的想象与优美的文字,为泰格特的窗写下了自己的个性注解。打开心窗,让阳光永驻,正如顾城的那首诗:
我要在大地上,画满窗户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齐读)
板块
展开教学的任务性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设计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一、
导入
窗 ,在我们的生活中寻常不过,但窗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字眼,它是迎来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瞭望口。也许窗外有如画风景,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推开泰格特笔下的这扇《窗》,去看看窗里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窗
1.学习文章使用的对比手法在人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
2.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品味人性的美与丑。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展开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2.给加点字注音。
俯瞰.( kàn ) 一泓.( hóng) 心弦.( xián ) 斑斓.(lán )
玫瑰.(guī) 栩栩.如生(xǔ) 气喘吁吁.(xū ) 争相斗妍.(yán) *拓展:辨析下列形近字并注音组词。
塞(sè)充塞
(sāi)瓶塞
(sài)边塞
咽
(yàn)气咽
(yān)咽喉
(yè)呜咽
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俯瞰:俯视。
瞰:从高处往下看。
斑斓:灿烂多彩。
争相斗妍:竞相开放,比谁美丽。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栩栩如生:形容活泼生动的样子。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4.自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问题一:走进文本,感知小说情节。
选择你喜爱的方式来朗读课文(默读、放声读、与同学齐读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并复述这个故事。
(提示:抓住主要情节复述。
) 示例:开端——病重静养;发展——谈天绘景;高潮——电铃事件;结局——只见秃墙。
在一间只能容下两张病床的只有一扇窗户的病房内,有两个只能静养的重病病人,每天依靠着闲聊和靠窗病人描述窗外景色打发时间。
不靠窗的病人对靠窗病人占据窗口起了嫉妒之心,于是,在靠窗病人生命垂危之际,他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致使靠窗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最终挪到窗口的他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问题二:人物扫描,点击人物心灵。
1.靠窗病人描述的窗外景色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精神品质?
示例:靠窗的病人描述了窗外五彩斑斓、情趣无限的景象。
从中可以看出他渴望生命,对生活有着满腔的热爱,他是坚强的、乐观的。
同时,在他心目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更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
2.对占据窗口的病人,不靠窗的病人有什么想法?从中你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示例:从“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等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不靠窗的病人是一个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的人。
他本也有善良的本性,但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自私、卑劣,冷酷无情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人性被这嫉妒心淹没了,灵魂被自私的心理扭曲了。
3.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示例: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的心灵之窗是打开的。
他的心目中有美丽的风景。
冷漠的心中不会有春天,所以也看不到春天。
这种人的心灵之窗是紧紧地关闭着的,他的心目中横着一堵墙,所以他无法看到那美丽的风景,而只能看到那光秃秃的一堵墙。
问题三:主题剖析,学习构思之妙。
1.文题为“窗”有何含义?“窗”在文中有何作用?
标题的含义:既是指病房的窗户,也是指心灵之窗。
作用:文题为“窗”,文眼同样是“窗”,本文的故事情节围绕“窗”来展开。
一扇窗户照出了两个灵魂,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
2.同伴的尸体被抬出去之后,本来不靠窗口的病人似乎可以如愿以偿,但“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这样的结尾确实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示例:这样的结尾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
讽刺了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突出了文章主题。
而且给读者留下更丰富的想象空间,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拓展:发挥想象,他当时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后的心理活动。
示例:他自责、惭愧。
心想:“原来靠窗病人是用这种方式来安慰我、鼓励我、而我却……我真是该死啊!”他十分懊悔,暗骂靠窗病人:“这个大骗子!根本就没有什么美景。
原来,他每天都在说谎,他是在安慰我啊!”
问题四:精读文本,感悟写法。
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对人物进行描写的?
示例:窗外虽然只有一堵光秃秃的墙,在靠窗的病人讲来却是那么富有生活情趣,那么娓娓动听。
可享受这美景的病人产生的想法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而是“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这种自私者的嫉妒,进而发展为怨愤。
两个灵魂,一个那么崇高,一个却如此卑下。
*问题五:在这一次心灵的选择中,不靠窗的病人显然选择了自私,他的人生也变得灰暗。
你从本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示例:我们并非圣人,我们也会迷失自己,所以我们常常需要洗涤心灵,充实心灵,美化心灵。
当面对心灵抉择的时候,我们要记起这一扇小小的窗户,它让我们看到了心灵的选择,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