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含测试卷及答案全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
第一节 植被
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演化
4. 垂直结构差异
①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
②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二、森林 1.热带雨林
(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
3.落叶阔叶林
(夏绿林)
(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1)热带草原
(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四、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2)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
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 (3)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4)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
(5)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
(6)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 4.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
5.森林的作用及遭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
特点:湿季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6.森林、草原与荒漠的比较
第二节 土壤
一、观察土壤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我国的分布 草原 热带
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无
温带
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内蒙古高原 荒
漠 热带 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
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
期干旱的形态与结构
无 温带
荒漠
温带大陆性
气候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我国的分布 森
林
热带 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西藏东南部、台湾南部 常绿 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热带雨林简单
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
落叶
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
候、温带海
洋性气候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北方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植被以松、杉为主,叶片
呈针状,以抗寒抗旱
东北北部、新
疆北部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组成特征作用关系
矿物质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
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
素(K、P、Ca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矿
物养分的
主要来源
彼此间有密
切联系,就形
成了土壤的
肥力特征
肥力高低取
决于水、肥、
气、热四个因
素的协调程
度
有机质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
的形成和发展
土壤肥力
的重要标
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
的流动性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
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①自然土壤
②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
层和自然土层。
4.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
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其中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比
5.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6.有机质与腐殖质区别(不用掌握,了解即可)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因子,主要元素组成是C、O、H、N。来源于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土壤中的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施用的有机肥。虽然有机质仅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在土壤肥力上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却是显著的。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50%~65%)。腐殖质具有适度的黏结性,能够使黏土疏松,砂土黏结,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
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1.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1)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2)土壤有机质形成过程
肥:一般由有机质含量多少决定
水:水过多→根系缺氧,植物死亡
气:空气过多→养分、水分供应不足,植物枯萎
热:适宜农作物生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