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预算约束软化
(二)部门预算的内容
部门预算是以部门为依托,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将预算 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 各单位预算和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组成。
四、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含义 (二)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
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
1、《政府采购法》的宗旨和原则 2、政府采购当事人 3、政府采购方式 4、政府采购程序和政府采购合同 5、政府采购的对外开放要循序渐进 6、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责
一、我国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有关预算草案编制时限的规定不科学,影响了编制质量。 2.采用“基数加增长”即增量预算的方法来编制预算。 3.按经济性质编制预算,不利于支出的控制。一是预算职能被部 门肢解。最突出的是基本建设预算和科技部门的预算以及行政经费预 算。各部门的基本建设预算由发改委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由科技部负 责,行政单位的工资和经费预算由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预算职 能被肢解,财政对部门预算的控制十分困难。其结果是,财政部很难 说清楚一个部门一年到底花了多少钱。二是由于按资金性质编制预算 和进行资金管理,一个部门可以同时向财政部的几个司局要钱,经常 出现重复支出的现象。 4.分预算内、外编制预算,使预算失去完整性。
1。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政 府职责范围。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自求平衡。
2。在收入划分上实行分税制,分税、分管和分征相 结合
3。 预算调节制度一般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二)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支出:公共品的层次性 收入:税种的覆盖范围和调节功能 2、集权与分权关系
1。级次: 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 算 (五级财政)
2。预算管理权限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对预算、决算的审批权; 对预算、决算方面不适当的决定的撤消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对预算执行 的监督权;对本级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查批准权; 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撤消本级政府和下一 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算、决算不适当的决定、 命令和决议。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统收统支体制 于1953-1978年20多年时间内实行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开始改行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二、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
(一)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分级财政体制
即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财政,以便使每一级政府都具备组 织收入和安排支出的权力,为顺利履行各自的政府职能创 造条件。
3.国库集中支付以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核心内 容
六、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
(一) 什么是“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 “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进展及其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一、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 二、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 三、财政分权理论
一、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
(一)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蒂伯特模型所依赖的各种假设 条件是很难成立的。
蒂伯特模型一般被人们视为关于地方公共产品 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但是蒂伯特模型的理论意义是巨大的。
它为人们对地方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提供了一种 “用脚投票”的准市场办法。
在竞争性辖区之间,人员的流动性有助于促进地方 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提高。
单式预算是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汇集编入单一的总预算内,而不 去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
其优点是整体性强,简便易行。缺点是没有把全部的财政收入按经济 性质分列和汇集平衡,不便于经济分析和有选择地进行宏观经济控制。
复式预算是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 或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典型例子是把国家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两个部分。其中经常 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资本预算 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用于经济建设支出及宏观调控。
复式预算区分了各项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便于经济分析和 科学的宏观决策与控制。其次,把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两个 部分,两个部分以各自来源应付各自的支出,各自平衡,这就打破了 预算的完整性原则和传统的收支平衡观念。再次,由于把国债收入作 为资本预算的正常收入项目,这就使得资本预算总是平衡的,只有经 常预算的收支才可能有差额。
1.2 财政分权的优势与不足
财政分权的优势
它能够使公共产品的供给更好满足地方居民的偏好。 财政分权有利于促进政府间的竞争。 财政分权有利于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
财政分权的不足
辖区间外溢
一个辖区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影响到另一个辖区居民的效 用水平,称为辖区间外溢。
辖区间效益外溢 辖区间成本外溢
我国的国家预算过去一直是单式预算,1991年开始试行复 式预算,从1994年起,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均 采用复式预算形式进行编制。我国目前的复式预算制度将 国家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在编制上主要仍 采取增量预算,同时在具体收支项目计划和核算上也采用 类似零基预算的方法。
二、国家预算级次及预算管理权限
3.规范资金运行程序
资金管理方式的变革要求资金支付程序也随之进行改革。按照政府财政资金 的用途和性质,可将支出分为大宗购买支出、工资性支出和其他支出三大类, 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支付。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部门预算、 政府采购的关系。
1.国库集中支付以建立和完善部门预算为先决条件
2.国库集中支付与政府采购制度相互配合
各级政府的职权:确定预算管理体制具体办法; 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向本级人代会做关于本级总 预算草案的报告;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决定 本级政府预备费动用;编制本级预算调整方案; 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关于预算方面 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本 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执行 情况。
含义: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一国财政体系 中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 度,其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预算收支范围 及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相互间的制衡关系。
内容:1.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的规定。 2.国家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 3.预算收支范围的划分。 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二)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现在已停编复式预算
2。以预算内容上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 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 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的确定,只以社会经济的预算发 展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零基预算事实上 还未成为确定的编制国家预算的一般方法,通常只用于具 体收支项目预算上
三、财政分权理论
1.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2.政府间的支出划分 3.政府间的收入安排 4.政府间转移支付
1.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1.1 蒂伯特Βιβλιοθήκη 型蒂伯特(Tiebout, 1956)提出了一个关于地方 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理论模型。
用脚投票
假定居民具有迁移的完全自由,那么在竞争性的地 方辖区之间,居民出于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动机,会 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所 征收的税收之间的最佳组合,选择他们最喜欢的社 区,并接受和维护该辖区地方政府的管理。
二、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
1、加强和改善预算编制工作 2、细化预算和提前编制预算 3、加强对超收收入使用的监督 4、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 5 、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三、编制部门预算
(一)编制部门预算的背景和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向人代会提交的预算是收入按类别, 支出按功能的汇总预算。缺陷表现为:第一,部门 没有一本完整的预算。第二,预算编制粗糙,第三, 预算资金分配权分散。
第一节 国家预算
一、国家预算及其类别 二、国家预算级次及预算管理权限 三、国家预算原则
一、国家预算及其类别
(一)国家预算的含义 国家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 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核心.
(二)国家预算的类别和名称
1.以国家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 单式预算和复式预 算。
五、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一)我国过去国库支付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年度支出总 额按期(中央部门按季、地方部门按月)拨付到各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账 户内由其使用。这种分散支付制度有很多弊端。(1)各部门多头开列账户。 各商业银行为了承揽储蓄往往置有关规定于不顾,推动多头重复开列账户, 致使政府财政资金分散,脱离了预算统一管理,从而使预算执行中的监督得 不到落实,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并滋生腐败。(2)预算信息管理落后。由 于大量资金分散于各商业银行,政府的预算管理部门无法及时了解资金使用 效率和运转情况,不利于政府对形势做出正确判断。(3)大量资金沉淀。 因为各单位资金使用时间规模不一,有一个逐渐使用的过程,而政府预算部 门又是按期拨付的,势必造成一方面政府财政为如期拨付资金而不得不发行 公债或向银行借款,另一方面又有大量政府财政资金沉淀于各商业银行的局 面。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国于2001年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 革试点。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
1. 改革现行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
2.改进资金管理方式
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国外经验,应当建立单一账户和分类账 户相结合的账户体系,实现集中资金、集中核算、集中支付。我国目前应在 坚持资金使用权和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预算单位原来的一切账户, 由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在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将所有政府财政资 金都存放于该账户,并在预算单位需要实际支付时,将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 直接拨付供应商。在此之前,资金应该始终存放于国库单一账户中。与此对 应的是建立国库分类账册管理体系,即在国库单一账户下为每个预算单位都 设立支出总账和分类账,记录它们各自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政 府的财政预算部门每年给预算单位下达预算指标,并审批预算单位提出的用 款申请,委托支付中心办理具体的支付手续。
各级财政部门具体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决算草案; 具体组织和负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提出本级预 备费动用方案;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财政部门报告本级 预算执行情况。
三、国家预算原则
1、公开性 2、可靠性 3、完整性 4、统一性 5、年度性
第二节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规模经济 低效的税制
2. 政府间的支出划分
2.1 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 2.2 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分工
2.1 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
效率职能的分工 公平职能的分工 稳定职能的分工
效率职能的分工
应当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
各种公共产品有不同的受益范围。中央政府不能包 揽所有的不同范围和层次的公共产品的供应,相反, 应当按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并考虑相应的效益外 溢问题,来确定各级政府的职能分工。
中央政府统一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损失
公平职能的分工
应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居民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地方政府对居民之间的收入再分配缺乏影响力,居民之 间收入分配的协调需要由中央政府来负责。
辖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协调辖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需要由中央政府负责。
稳定职能的分工
应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蒂伯特模型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
有足够多的可供选择的辖区。 人们可以自由流动,每个人都能够无代价地迁移到
一个最能满足其偏好的辖区。 人员的流动性不受任何就业机会的约束或限制。 人们完全了解各辖区之间公共产品和税收的差别。 公共产品或税收在各辖区间不存在任何外部效应。 各辖区都以最低的平均生产成本提供公共产品。
地方政府难以担当稳定经济重任的原因
地方缺乏可供操作的货币政策工具。 地方辖区间经济的开放性,限制了财政政策的有效
性。
2.2 政府间支出责任分工
(二)部门预算的内容
部门预算是以部门为依托,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将预算 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 各单位预算和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组成。
四、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含义 (二)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
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
1、《政府采购法》的宗旨和原则 2、政府采购当事人 3、政府采购方式 4、政府采购程序和政府采购合同 5、政府采购的对外开放要循序渐进 6、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责
一、我国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有关预算草案编制时限的规定不科学,影响了编制质量。 2.采用“基数加增长”即增量预算的方法来编制预算。 3.按经济性质编制预算,不利于支出的控制。一是预算职能被部 门肢解。最突出的是基本建设预算和科技部门的预算以及行政经费预 算。各部门的基本建设预算由发改委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由科技部负 责,行政单位的工资和经费预算由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预算职 能被肢解,财政对部门预算的控制十分困难。其结果是,财政部很难 说清楚一个部门一年到底花了多少钱。二是由于按资金性质编制预算 和进行资金管理,一个部门可以同时向财政部的几个司局要钱,经常 出现重复支出的现象。 4.分预算内、外编制预算,使预算失去完整性。
1。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政 府职责范围。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自求平衡。
2。在收入划分上实行分税制,分税、分管和分征相 结合
3。 预算调节制度一般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二)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支出:公共品的层次性 收入:税种的覆盖范围和调节功能 2、集权与分权关系
1。级次: 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 算 (五级财政)
2。预算管理权限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对预算、决算的审批权; 对预算、决算方面不适当的决定的撤消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对预算执行 的监督权;对本级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查批准权; 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撤消本级政府和下一 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算、决算不适当的决定、 命令和决议。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统收统支体制 于1953-1978年20多年时间内实行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开始改行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二、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
(一)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分级财政体制
即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财政,以便使每一级政府都具备组 织收入和安排支出的权力,为顺利履行各自的政府职能创 造条件。
3.国库集中支付以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核心内 容
六、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
(一) 什么是“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 “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进展及其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一、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 二、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 三、财政分权理论
一、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
(一)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蒂伯特模型所依赖的各种假设 条件是很难成立的。
蒂伯特模型一般被人们视为关于地方公共产品 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但是蒂伯特模型的理论意义是巨大的。
它为人们对地方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提供了一种 “用脚投票”的准市场办法。
在竞争性辖区之间,人员的流动性有助于促进地方 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提高。
单式预算是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汇集编入单一的总预算内,而不 去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
其优点是整体性强,简便易行。缺点是没有把全部的财政收入按经济 性质分列和汇集平衡,不便于经济分析和有选择地进行宏观经济控制。
复式预算是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 或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典型例子是把国家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两个部分。其中经常 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资本预算 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用于经济建设支出及宏观调控。
复式预算区分了各项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便于经济分析和 科学的宏观决策与控制。其次,把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两个 部分,两个部分以各自来源应付各自的支出,各自平衡,这就打破了 预算的完整性原则和传统的收支平衡观念。再次,由于把国债收入作 为资本预算的正常收入项目,这就使得资本预算总是平衡的,只有经 常预算的收支才可能有差额。
1.2 财政分权的优势与不足
财政分权的优势
它能够使公共产品的供给更好满足地方居民的偏好。 财政分权有利于促进政府间的竞争。 财政分权有利于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
财政分权的不足
辖区间外溢
一个辖区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影响到另一个辖区居民的效 用水平,称为辖区间外溢。
辖区间效益外溢 辖区间成本外溢
我国的国家预算过去一直是单式预算,1991年开始试行复 式预算,从1994年起,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均 采用复式预算形式进行编制。我国目前的复式预算制度将 国家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在编制上主要仍 采取增量预算,同时在具体收支项目计划和核算上也采用 类似零基预算的方法。
二、国家预算级次及预算管理权限
3.规范资金运行程序
资金管理方式的变革要求资金支付程序也随之进行改革。按照政府财政资金 的用途和性质,可将支出分为大宗购买支出、工资性支出和其他支出三大类, 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支付。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部门预算、 政府采购的关系。
1.国库集中支付以建立和完善部门预算为先决条件
2.国库集中支付与政府采购制度相互配合
各级政府的职权:确定预算管理体制具体办法; 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向本级人代会做关于本级总 预算草案的报告;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决定 本级政府预备费动用;编制本级预算调整方案; 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关于预算方面 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本 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执行 情况。
含义: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一国财政体系 中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 度,其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预算收支范围 及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相互间的制衡关系。
内容:1.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的规定。 2.国家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 3.预算收支范围的划分。 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二)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现在已停编复式预算
2。以预算内容上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 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 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的确定,只以社会经济的预算发 展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零基预算事实上 还未成为确定的编制国家预算的一般方法,通常只用于具 体收支项目预算上
三、财政分权理论
1.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2.政府间的支出划分 3.政府间的收入安排 4.政府间转移支付
1.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1.1 蒂伯特Βιβλιοθήκη 型蒂伯特(Tiebout, 1956)提出了一个关于地方 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理论模型。
用脚投票
假定居民具有迁移的完全自由,那么在竞争性的地 方辖区之间,居民出于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动机,会 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所 征收的税收之间的最佳组合,选择他们最喜欢的社 区,并接受和维护该辖区地方政府的管理。
二、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
1、加强和改善预算编制工作 2、细化预算和提前编制预算 3、加强对超收收入使用的监督 4、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 5 、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三、编制部门预算
(一)编制部门预算的背景和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向人代会提交的预算是收入按类别, 支出按功能的汇总预算。缺陷表现为:第一,部门 没有一本完整的预算。第二,预算编制粗糙,第三, 预算资金分配权分散。
第一节 国家预算
一、国家预算及其类别 二、国家预算级次及预算管理权限 三、国家预算原则
一、国家预算及其类别
(一)国家预算的含义 国家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 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核心.
(二)国家预算的类别和名称
1.以国家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 单式预算和复式预 算。
五、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一)我国过去国库支付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年度支出总 额按期(中央部门按季、地方部门按月)拨付到各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账 户内由其使用。这种分散支付制度有很多弊端。(1)各部门多头开列账户。 各商业银行为了承揽储蓄往往置有关规定于不顾,推动多头重复开列账户, 致使政府财政资金分散,脱离了预算统一管理,从而使预算执行中的监督得 不到落实,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并滋生腐败。(2)预算信息管理落后。由 于大量资金分散于各商业银行,政府的预算管理部门无法及时了解资金使用 效率和运转情况,不利于政府对形势做出正确判断。(3)大量资金沉淀。 因为各单位资金使用时间规模不一,有一个逐渐使用的过程,而政府预算部 门又是按期拨付的,势必造成一方面政府财政为如期拨付资金而不得不发行 公债或向银行借款,另一方面又有大量政府财政资金沉淀于各商业银行的局 面。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国于2001年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 革试点。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
1. 改革现行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
2.改进资金管理方式
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国外经验,应当建立单一账户和分类账 户相结合的账户体系,实现集中资金、集中核算、集中支付。我国目前应在 坚持资金使用权和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预算单位原来的一切账户, 由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在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将所有政府财政资 金都存放于该账户,并在预算单位需要实际支付时,将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 直接拨付供应商。在此之前,资金应该始终存放于国库单一账户中。与此对 应的是建立国库分类账册管理体系,即在国库单一账户下为每个预算单位都 设立支出总账和分类账,记录它们各自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政 府的财政预算部门每年给预算单位下达预算指标,并审批预算单位提出的用 款申请,委托支付中心办理具体的支付手续。
各级财政部门具体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决算草案; 具体组织和负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提出本级预 备费动用方案;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财政部门报告本级 预算执行情况。
三、国家预算原则
1、公开性 2、可靠性 3、完整性 4、统一性 5、年度性
第二节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规模经济 低效的税制
2. 政府间的支出划分
2.1 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 2.2 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分工
2.1 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
效率职能的分工 公平职能的分工 稳定职能的分工
效率职能的分工
应当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
各种公共产品有不同的受益范围。中央政府不能包 揽所有的不同范围和层次的公共产品的供应,相反, 应当按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并考虑相应的效益外 溢问题,来确定各级政府的职能分工。
中央政府统一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损失
公平职能的分工
应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居民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地方政府对居民之间的收入再分配缺乏影响力,居民之 间收入分配的协调需要由中央政府来负责。
辖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协调辖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需要由中央政府负责。
稳定职能的分工
应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蒂伯特模型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
有足够多的可供选择的辖区。 人们可以自由流动,每个人都能够无代价地迁移到
一个最能满足其偏好的辖区。 人员的流动性不受任何就业机会的约束或限制。 人们完全了解各辖区之间公共产品和税收的差别。 公共产品或税收在各辖区间不存在任何外部效应。 各辖区都以最低的平均生产成本提供公共产品。
地方政府难以担当稳定经济重任的原因
地方缺乏可供操作的货币政策工具。 地方辖区间经济的开放性,限制了财政政策的有效
性。
2.2 政府间支出责任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