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必考考点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必考考点训练
单选题
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与此相关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B.“分子量大”可体现遗传物质在分子水平的多样性
C.“半保留”复制保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连续性
D.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使后代获得遗传多样性
答案:B
分析: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组成,核苷酸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构成了遗传信息。
DNA在细胞核中进行复制和转录以实现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
A、DNA分子通过双螺旋结构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A正确;
B、DNA中碱基对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组合多种多样,体现了DNA分子的多样性,B错误;
C、半保留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亲代与子代DNA遗传信息的完整连续传递,C正确;
D、DNA能够发生基因突变,且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使后代获得遗传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2、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
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利用了“加法原理”
B.验证Mg是植物必需元素的实验,利用了“减法原理”
C.“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利用了“加法原理”
D.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每个实验组就利用了“减法原理”
答案:A
分析:1 .加法原理是绐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
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
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
2 .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
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
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
A、验证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将对照部分遮光处理,利用了“减法原理”,A错误;
B、验证Mg是植物必需元素的实验,实验组配置缺Mg的不完全培养液,对照组配置完全培养液进行对照培养,利用了“减法原理”,B正确;
C、“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实验组作了加温等处理,属于“加法原理”,C正确;
D、在艾弗里向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几个实验组分别添加蛋白酶、酯酶或DNA酶的目的是除去相应的成分,采用的是“减法原理”,D正确。
故选A。
3、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答案:B
分析:本题以“病毒”为情境,考查了几种常见的DNA病毒和RNA病毒及其宿主等相关内容,选项命题角度新颖,试题较易。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A正确;T2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大
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可见,T2噬菌体可感染大肠杆菌导致其裂解,B错误;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机理是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正确;阻断病毒的传播,是保
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之一,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正确。
小提示: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如T2噬菌体)和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HIV等)。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导致人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4、生物学家为探究DNA复制方式,将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到只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通过CsCl密度梯度
离心技术,将细胞中的14N/14N—DNA及15N/14N—DNA分离开来,在试管中得到不同密度的DNA带。
下列有关DNA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第一代细胞只出现一条居中的DNA带,可以排除DNA的复制方式是全保留复制
B.如果是半保留复制,那么第二代与第三代细胞中的DNA分子离心后得到两条完全相同的DNA带
C.大肠杆菌DNA分子复制时,从一个起点开始先把环状DNA完全解旋,随后复制
D.探究DNA复制方式的方法与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完全相同
答案:A
分析:1 .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
2 .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1)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A、如果是全保留复制,那么第一代DNA分子离心后就可以得到两条DNA带;如果是半保留复制,那么第一代DNA分子离心后就只出现一条居中的DNA带,A正确;
B、若一个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则第二代DNA分子有四个,其中有两个只含14N,另外两个同时含14N
和15N,即第二代细胞中的DNA分子离心后可以得到两条DNA带,第三代细胞可以得到8个DNA,其中两个DNA同时含14N和15N,另外6个DNA只含14N,第三代细胞中的DNA分子离心后也可以得到两条DNA带,但
上部的带含有的DNA分子更多,B错误;
C、大肠杆菌的DNA复制也遵循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C错误;
D、探究DNA复制方式的方法是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而分离细胞器用的是差速离心法,D错误。
故选A。
5、若用32P标记某干细胞的一个DNA分子双链,然后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在第五次细胞分裂结束后被32P标记的细胞个数和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1个 1条B.2个 2条C.2个 4条D.32个 32条
答案:B
分析:有丝分裂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的分析:以1个DNA分子为例,双链被32P标记,转入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由于DNA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无论进行多少次有丝分裂,最终永远只有2个DNA分子中都有1条链被32P标记。
根据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得知,最终有两条DNA分子含有最初32P标记的母链,其形成的染色体为两条;而随着细胞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最终有两个细胞含被32P标记的DNA,B正确。
故选B。
6、肺炎双球菌有多种类型,S型菌可以分为I、Ⅱ、Ⅲ型等,其中Ⅲ型荚膜最厚,致病力最强。
下列有关R型菌和S型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R型菌无毒,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催化多糖荚膜合成的酶
B.厚荚膜基因(S-Ⅲ)和薄荚膜基因(S-I)可能是一对等位基因
C.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只有少数R型菌会转化成S型菌
D.若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则小鼠不会死亡
答案:C
分析:R型细菌无多糖类的荚膜保护,没有毒性,而S型细菌有多糖类的荚膜保护,有毒性。
S型细菌中存在某
种“转化因子”,能将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因此,无毒R型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混合后,在
小鼠体内能找到无毒R型菌和有毒S型菌。
A、R型菌无毒,其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中无指导合成多糖荚膜合成酶的基因,A错误;
B、厚荚膜基因(S-Ⅲ)和薄荚膜基因(S-I)都是控制荚膜的基因,但由于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有染色体,因此无等位基因,B错误;
C、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培养后,少数R型菌会转化成S型菌,C正确;
D、若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会死亡,D错误。
故选C。
7、如图所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
该图示能表明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C.染色体上的绝大多数片段都是基因
D.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答案:A
分析图解,图示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图示无法说明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只能说明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B错误;此图只能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而不能说明染色体上的绝大多数片段都是基因,C错误;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而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为非等位基因,D错误。
8、某DNA片段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表示胞嘧啶
B.②表示腺嘌呤
C.③表示葡萄糖
D.④表示氢键
答案:D
分析:题图是DNA的结构图,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含有A、T、C、G四种碱基;DNA由两条
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每条链上的一个核苷酸以脱氧核糖与另一个核苷酸上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并排列在主链外侧,碱基位于主链内侧;DNA一条链上的核苷酸碱基与另一条链上的核
苷酸碱基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由氢键连接。
A、分析图示可知,A(腺嘌呤)与①配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①为T(胸腺嘧啶),A错误;
B、②与G(鸟嘌呤)配对,则②为C(胞嘧啶),B错误;
C、DNA分子中所含的糖③为脱氧核糖,C错误;
D、DNA两条链中配对的碱基通过④氢键相连,D正确。
故选D。
9、λ噬菌体的线性双链DNA两端各有一段单链序列。
这种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后其DNA会自连环化(如图),该线性分子两端能够相连的主要原因是()
A.单链序列脱氧核苷酸数量相等
B.分子骨架同为脱氧核糖与磷酸
C.单链序列的碱基能够互补配对
D.自连环化后两条单链方向相同
答案:C
分析:双链DNA的两条单链方向相反,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两条单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
AB、单链序列脱氧核苷酸数量相等、分子骨架同为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不能决定该线性DNA分子两端能够相连,AB错误;
C、据图可知,单链序列的碱基能够互补配对,决定该线性DNA分子两端能够相连,C正确;
D、DNA的两条链是反向的,因此自连环化后两条单链方向相反,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的DNA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磷元素可以用于DNA合成
B.转录时,RNA聚合酶催化游离核糖核苷酸与模板链的碱基互补配对和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C.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对数与所有基因的碱基对数之和不相等
D.一个基因转录时只能以其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
答案:B
分析:由题意和选项所描述的内容可知,该题考查的是DNA的化学组成、转录、基因与DNA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DNA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植物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磷元素可以用于DNA合成,A正确;转录时,RNA聚合酶催化游离核糖核苷酸添加到核糖核苷酸链上,进而形成磷酸二酯键,B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DNA分子中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因此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对数与所有基因的碱基对数之
和不相等,C正确;转录时以DNA(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D正确。
小提示:本题以DNA为主线,综合考查考生对DNA的化学组成、转录的内涵及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的作用、基因的内涵及基因与DNA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考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
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进行横向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内容横向辐射,
进行归纳。
11、下图表示艾弗里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探究转化因子的实验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组培养基上出现两种菌落,主要是S型细菌形成的菌落
B.乙组培养基上的菌落和甲组的相同,说明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C.丙组培养基上只有R型细菌,说明脱氧核苷酸不具有转化功能
D.实验利用减法原理,逐一去掉不同成分以确定细胞提取物的转化活性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甲组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可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乙组实
验中蛋白酶可将提取物中的蛋白质水解;丙组实验中的DNA酶可将DNA水解。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甲组培养基上主要是R型细菌形成的菌落,A错误;
B、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解,若乙组培养皿中和甲组情况相同有光滑和粗糙两种菌落,说明其中转化因子仍然存在,由此可推测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正确;
C、由于DNA酶可将DNA水解为其小分子脱氧核苷酸,丙组未发生转化只有R型细菌,说明脱氧核苷酸不具有转化功能,C正确;
D、本实验通过加蛋白酶和DNA酶解去相应的物质,将DNA、蛋白质分开,用单一成分进行研究,利用了“减
法原理”以确定细胞提取物的转化活性,D正确;
故选A。
12、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其棘突蛋白(S蛋白)是膜蛋白中的主要抗原,是决定病毒毒性的
关键因素,因棘突蛋白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的王冠状结构而得冠状病毒之名。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是一种生物,属于生命系统的一个结构层次
B.新冠病毒仅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新冠病毒比噬菌体更容易变异,与遗传物质的结构特点有关
D.新冠病毒繁殖过程所需能量由自身无氧呼吸提供
答案:C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A、新冠病毒是一种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错误;
B、新冠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因而也不具有任何细胞器,B错误;
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的病毒,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结构,由于单链结构不如双链结构稳定性更强,因而单链RNA病毒更容易变异,因此新冠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与其遗传物质的结构特点有关,C正确;
D、新冠病毒繁殖过程所需能量由宿主细胞提供,因为病毒是专性寄生物,无独立代谢系统,D错误。
故选C。
13、在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长链中,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之间的连接方式是()
A.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五碳糖的羟基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磷酸相连
B.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五碳糖的羟基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碱基相连
C.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碱基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磷酸相连
D.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碱基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碱基相连
答案:A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如图所示:
由于“分析”可知,在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长链中,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之间,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五碳糖的羟基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磷酸相连,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4、某DNA含有3 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
若该DNA分子以15N同位素标记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
3次,再将全部复制产物置于试管内离心,进行密度分层,得到结果如图①所示;然后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得到结果如图②所示。
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X层中的DNA只有14N标记,Y层中的DNA只有15N标记
B.W层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3 150个
C.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1∶4
D.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3倍
答案:B
分析: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
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题图分析:基因中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则A=T=1050个,G=C=450个;DNA分子以15N同位素
标记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得8个DNA分子,其中2个含有14N和15N,6个只含15N,由于DNA
分子为双链结构,所以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共得到2个含有14N的DNA单链,14个含有15N的DNA单链。
A、X层的DNA中含14N和15N标记,Y层中的基因只含15N标记,A错误;
B、W层中含15N标记的单链有14个,相当于7个DNA分子,因此,其中的胞嘧啶=450×7=3150个,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8×2-2)∶2=7∶1,C错误;
D、X层中的DNA含14N和含15N标记,共有2个DNA分子,而Y层的DNA只含15N标记,共有6个DNA分子,所以Y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X层的3倍,D错误。
故选B。
小提示:
15、玉米条纹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环状DNA分子。
下图为该病毒DNA在玉米细胞内的复制过程。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复制时A与U、G与C进行配对
B.复制时以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C.形成子代DNA时亲本DNA边解旋边复制
D.新合成的互补链是子代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B
分析:半保留复制是复制完成后的子代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与亲代DNA分子相同,但子代DNA分子的双链一条来自亲代,另一条为新合成的链;在双链DNA分子中,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互补碱基两两相等,
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A、DNA复制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和T配对,C和G配对,A错误;
B、DNA复制时,以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B正确;
C、以正链为模板合成双链DNA分子时,因为是单链不需要解旋,C错误;
D、新合成的互补链与亲本碱基序列不同,不是子代病毒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多选题
16、下列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C.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D.格里菲思和艾弗里均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BC
分析:1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 .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4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A、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A错误;
B、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只能解释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细胞核基因的部分遗传现象,不能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假说,C正确;
D、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能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C。
17、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之后,人们推测DNA可能通过图1中三种方式进行复制。
某生物兴趣小组
准备通过实验来探究DNA复制方式,基本思路是用14N标记大肠杆菌的DNA双链,然后在含15N的培养基上让
其繁殖两代,提取每代大肠杆菌的DNA并作离心处理,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如图2。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亲代大肠杆菌繁殖一次,出现实验结果1则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
B.按照半保留复制方式,若亲代大肠杆菌繁殖n代(n≥2),则实验结果中轻带、中带、重带中DNA分子数
量之比应为0:2:2n
C.解旋酶解开DNA双螺旋的实质是破坏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D.若继续培养大肠杆菌,DNA分子经离心后不会同时得到轻、中、重三条带
答案:BC
分析:本题是对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探究,分析实验的原理可知,由于15N与14N的原子量不同,形成的DN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5N,DNA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下端,如果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4N,相对质量最轻,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上端,如果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
一条链是15N,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二者之间,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中部,若是DNA分子的复制是分散复制,不论
复制几次,离心后的条带只有一条,然后根据实验出现的条带推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
A、若亲代大肠杆菌繁殖一次,如果是全保留复制的话,离心之后应该是在轻带和重带,所以出现实验结果1则
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A正确;
B、按照半保留复制方式,若亲代大肠杆菌(2条链都是14N),在含15N的培养基上让其繁殖n代(n≥2),总共有2n个DNA分子,其中2个是一条链14N,一条链15N,剩下的都是两条链15N。
则实验结果中轻带、中带、
重带中DNA分子数量之比应为0:2:2n-2,B错误;
C、解旋酶解开DNA双螺旋的实质是破坏两条链之间的氢键,C错误;
D、由于是半保留复制,因此继续培养大肠杆菌,DNA分子经离心后不会同时得到轻、中、重三条带,不会出
现轻带,D正确;
故选BC。
18、下列关于探究遗传物质的几个经典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S型肺炎链球菌的DNA使R型肺炎链球菌转变成S型菌的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
B.艾弗里进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控制变量使用了“加法原理”
C.用35S、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释放的每一个子代噬菌体均含32P,不含35S
D.蔡斯和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ABC
分析:1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
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
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A、S型肺炎链球菌的DNA使R型肺炎链球菌转变成S型菌的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A错误;
B、艾弗里进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控制变量使用了“减法原理”,B错误;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DNA进入,且利用的原料是大肠杆菌的原料,用35S、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只有少数含32P,均不含35S,C错误;
D、蔡斯和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ABC。
19、将果蝇(2n=8)个精原细胞的核DNA分子双链都用32P标记,并在不含32P的培养基培养,让其先进行一
次有丝分裂,然后进行减数分裂。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精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带有32P标记
B.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初级精母细胞内有8个被32P标记的核DNA
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精母细胞内有4个被32P标记的核DNA
D.产生的精子中,被32P标记的核DNA有4个
答案:ABC
分析:1 .DNA半保留复制:DNA 在进行复制的时候链间氢键断裂,双链解旋分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在其上合成
互补链,经过一系列酶(DNA聚合酶、解旋酶等)的作用生成两个新的DNA分子。
子代DNA分子其中的一条
链来自亲代DNA ,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2 .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
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
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A、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DNA复制了一次,且细胞分裂了一次,产生的2个精原细
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有一条链带有32P的标记,因此每条染色体都带有32P标记,A正确;
B、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只有一条链带有32P的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经过一次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另一条未被标记),并且初级精母细胞此时还未
分裂产生次级精母细胞,因此细胞内有8个被32P标记的核DNA,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