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_美国悲剧_中破碎的美国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
《美国悲剧》中破碎的美国梦曹学庆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摘要:《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追求金钱和地位,逐渐蜕变并最终堕落成杀人犯,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美国悲剧”。
造成德莱塞杀人惨案的原因,
不仅是罪犯本身,更主要的是现实社会。
从几个方面论述破碎的美国梦以及宿命论思想观念、挥霍性消费观念、地位欲望及物化的人际关系等导致美国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德莱赛;《美国悲剧》;美国梦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61(2012)06-0043-03
An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Tragedy Broken American Dream
CAO Xue -qing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China )Abstract :The American Tragedy is the masterpiece by Theodore Dreiser.In this novel ,Claide chased the so-cial status and money and gradually grew into a killing criminal ,and was sentenced to death at only 23.This is not only his own ,but also "American tragedy".In the eye of Dreiser ,it was not only the criminal himself but ,more important ,the reality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cause of the crim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that resulted in the American tragedy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broken American dream and fa-talism ,profligate consuming attitudes and conservatives ,desire for the social prestige ,material -orient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contradictions among people.
Key words :Theodore Dreiser ;The American Tragedy ;the American dream
收稿日期:2012-06-09
作者简介:曹学庆(1971-),男,江苏连云港人,
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言文学研究。
《美国悲剧》是德莱塞著名的作品,写的是生
活在美国城市中的底层人如何堕落成罪犯。
德莱塞并不是美国本土作家,而是德国移民,在书中,他把美国城市底层平民的生活写得栩栩如生。
1《美国悲剧》的挥霍性消费观念及
宿命论
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
美国真正进入了挥霍性消费的时代,这股消费潮流以不可抵挡之势冲击着当时的人们,德莱塞也是其中之一,他的小说便是有力的佐证。
尽管这种挥霍消费的潮流席卷美国社会,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让理性
的人开始了新的思考。
《美国悲剧》的主人公克莱德生活在以传教为生的家庭,但是收入很差,当然
克莱德有机会见识到上流人士的奢华生活。
德莱
塞对戴维森旅馆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那里的豪华:他脚下踏着的是黑白分明的方块大理石的地。
头上是嵌着铜板、涂了彩色油漆的贴金天花板。
支撑着天花板的是许多黑色的大理石柱子,简直像一座树林似的,都磨得像地板那么亮,像玻璃一般光滑。
这些石柱子一根根排列着,通向三道大门,一道在右边,一道在左边,一道径直对着达林普尔大街。
柱子中间有灯,有雕像,还有地毯、棕榈树、椅子和靠壁长椅、鸳鸯椅等,都是些豪华的陈设。
总之,一切光怪陆离的豪华家俱,这里都应有尽有。
这种豪华的景象对克莱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不仅学会了经常出入那里的富人的生活方式,还滋长了享乐的思想。
为了穿上体面的衣服,他不惜欺骗自己的母亲,为了满足女友的物质要求,他不惜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奢侈的衣物。
而辗转到了芝加哥之后,克莱德很幸运地遇
第21卷第6期淮阴工学院学报Vol.21No.62012年12月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c.2012
到了在纽约经营衬衣领工厂的伯父,这也给了他平步青云的机会。
在伯父的工厂谋到一个职位之后,伯父的生活环境氛围和富人们的生活更加刺激了克莱德对物质和财富的渴望。
他伯父家有树木、小径、花坛、汽车房、喷泉的豪宅让他羡慕不已,甚至完全为之倾倒,看到大街上那些漂亮的房子,想到豪宅里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会想到穷人没有钱,没有地位,就没法随心所欲地生活,这让他觉得难受。
他这种看法在现实中也的确得到了印证,在罗伯塔怀孕以后,因为没有钱无法给罗伯塔堕胎才把克莱德逼上了绝境。
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克莱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深渊。
《美国悲剧》里的人物都认为城市居民有自由,纽约不但提供了发财、出名、成功的机会,而且还有各种文化娱乐。
城市的这种形象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树立起来。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相信“城市之自由”,这指的是原来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摆脱土地,进入城市之后便在法律上成为了自由人,同时城市也给个性发展带来了令人激动的前景,当时城市的魅力是很多的。
对城市的向往直到十九世纪的小说中还很普遍,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和扩展。
但《美国悲剧》却不完全是关于这种自由的城市,表现在其中的情绪要复杂得多,因为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人们对城市的感觉发生了变化。
工业化城市进一步增长扩大之后,人们不再谈论什么“城市之自由”,而是感到了一种新的孤独和焦虑。
法国的社会学家杜尔卡姆指出,在工业化城市里自杀的统计数字表明,自杀的增多是和旧有的社会团体的崩溃有关系的。
在新的城市里,过去以村庄、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共同体系统统遭到破环,也就是说,由于和一大群互不相识的人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旧有的集体感消失了。
资本主义制度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摧毁农业社会式的社会集体以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后备大军”。
在英国,对农业社会集体的破坏当然是以圈地运动为标记的,托马斯·莫尔形容为“羊吃人”。
杜尔卡姆描写的就是那些在城市中生活、不属于任何集体的人的精神状态,一种很强的离异感、孤独感,相互之间谁也不认识,陷于不断的焦虑和不安中。
在《美国悲剧》中,德莱塞固然接受了斯宾塞和达尔文等人的哲学思想,但是这些哲学思想仍然无法解释德莱塞内心的疑惑。
德莱塞自己曾经声称:“我本以为自然是个无目的的、使人困惑的力量,或者是一些混沌的力量的联合。
到了后来,我倾向于认为这恰恰相反,那就是说,自然在我们看来是黑暗一片,那是因为她玄妙不尽,也因为我们理解力实在有限。
”德莱塞在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宗教思想做了一番审视之后似乎觉得它们也适应不了新的时代。
德莱塞一直都在寻找结束生活的悲哀和痛苦的解决办法,从相信世界是个混乱的丛林到相信冥冥之中有个主宰。
德莱塞始终都在寻觅自己心灵深处的真理,并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这个漫长坎坷的过程,作为德莱塞的代表作,《美国悲剧》无论在思想定位还是在结构设置上必然会反映出这种心灵的挣扎和对真理的探索。
2《美国悲剧》中物化的人际关系
《美国悲剧》中对地位的欲望主要是从服饰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来表现的。
服饰在《美国悲剧》中不仅成了一种地位的符号,更成了一种地位的象征。
德莱赛小说中比较关注的元素就是服饰与流行,在《美国悲剧》中尤为突出。
作品中作者通过克莱德的眼睛从多个角度去描述美国社会当时的流行时尚和不同等级的人的不同着装,因为主人公对服饰的欲望其实代表的就是一种对社会地位欲望。
作品中主人公对地位的欲望是通过人际交往中的爱情线索表现出来的。
小说中主人公的爱情欲望其实是对地位欲望的一种赤裸裸表现。
《美国悲剧》爱情欲望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克莱德对爱情的欲望;另一条是罗伯塔达对爱情的欲望。
里面还暗藏三角恋情。
促使克莱德最终抛弃贫穷的罗伯塔而去追求富家小姐桑德拉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对真爱的追求,而是对社会地位的攀附。
其实克莱德对罗伯塔的爱情才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因为他在明明知道与罗伯塔交往会给自己的前途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依然情不自禁。
但是他对桑德拉的爱情则明显附带了很多外在的因素,如:桑德拉的社会地位诱惑、金钱的诱惑和跟桑德拉结婚带来的一系列荣耀的诱惑等。
这说明克莱德这时的欲望客体是虚幻的,是不真实的,而转变的原因就是因为虚荣。
文中写到当克莱德收到伯母的来信并重新受到关注时,“他对丽达的迷恋,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至于他对泽拉和迪拉特的兴趣,就更不用提了。
”这表明是虚荣心使克莱德的欲望从丽达迅速转换到了代表社会地位的欲望的桑德拉身上。
同样克莱德婚姻观念的转变也是因为婚姻为他开启了步入上流社会之
44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年
门。
所以对桑德拉和罗伯塔两者间的对比和挑选,并不是比较她们自身,而是比较她们能给他的生活、社会地位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说到底他仅仅是把婚姻当作进入上流社会的一个工具而已。
物本来就是供人们消费和使用的,但如果物的使用值被弱化,而它的附加值却被无限强化的时候,它与人的关系便会产生微妙的变化。
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会直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对比和攀附。
作品中克莱德时时刻刻都在比较,因为他接触的大多都是物质条件比他好的人,虽然他的物质条件也不差,但攀比的心理还是让他因为和别人的距离感而感到非常痛苦。
他总是不断地揣思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总是自觉不尽人意,所以就去模仿,模仿着别人的言行举止,模仿着别人的衣着打扮。
然后想方设法去满足自己心中的欲望,特别是对于服饰的欲望。
因为为物所累的并不是来自于对物的本质的需求,而是这个物质已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符号。
作品中不同的服饰喻示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如霍丹斯的服饰、桑德拉的服饰、克莱德的服饰还有罗伯塔的服饰等等。
文中写到霍丹斯对一件漂亮的大衣的喜爱已经达到疯狂的程度,为了拥有那件大衣不惜想尽各种办法,分期付款,或者是哄骗克莱德掏腰包甚至是和克莱德在一起。
这说明在她的眼里大衣已经远远超越人而存在,那已不仅仅是一件大衣,而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更具女性魅力,可以得到别人艳羡的符号代码。
罗伯塔无疑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但当克莱德在见到桑德拉之后便觉得罗伯塔没有了以前的光彩,原因就是她们所穿的衣服不同而已。
难怪在一次争吵过程中,罗伯达自己也说要是她穿上那么贵的衣服肯定也很好看。
这都表明服饰对于他们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需求,所以购买服饰时,他们的对面都有一个他者存在,他们是用别人的眼光来要求自己。
同样以金钱为表征的物质不但可以改变人的社会地位,改变自我的形象,改变他人对自我的态度,还可以收获爱情。
所以他们觉得让人不能忍受的并不是没有金钱而丧失人格,而是没有金钱而带来尊严的缺失。
所以他们笑贫不笑娼,以人格换金钱。
从而进一步表明人已贬低到和物等同的程度,甚至连物的价值都不如。
一切交往都是以物来衡量,人们尊重克莱德的伯父是因为他的财产,并不是因为他的人格,他们甚至会因为克莱德没有对他们傲慢有些失望。
同样人们尊重克莱德是因为他的伯父,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在这样的社会,金钱是最重要的。
人际的交往已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往,人只不过是代为行之的皮囊,早已成为了物的奴隶。
3结论
德莱塞眼光独到,发现美国报刊上大写特写的凶杀案中,凶杀的原因不仅是仇恨,而更多的是出于出人头地的欲望。
在德莱塞仔细研究的十几起此类的案件中,就有切斯特·吉莱特于1906年在纽约州边远地区,因为私恋在大比腾湖上溺死女友格雷斯·布朗一案。
德莱塞认为像切斯特这些人之所以会杀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抵挡不了美国人那种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世俗欲望的引诱。
德莱塞认为,造成杀人惨案的,既有罪犯本身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应该归结于当时美国社会现实,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主要故事框架就是来自于切斯特案。
当然,作为小说家,德莱塞以波澜壮阔的社会画面为背景,采用大量细节塑造人物,将凶手犯罪的前因后果及其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德莱塞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选取了一个所谓的美国梦寓言,他的小说不仅仅在揭露美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展现美国悲剧,同时也是在进行道德批判。
参考文献:
[1]蒋道超.传统道德的终结[J].外语研究,2006(1):49-51.
[2]杨金才.从货币、劳动与理想的关系看德莱塞的《美国悲剧》[J].外国文学,2002(4):30-33.
[3]刘英.回归抑或转向: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文学伦理学批评[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5):26-29.
[4]聂珍钊.伦理禁忌与俄狄浦斯的悲剧[J].学习与探索,2006(5):71-73.
[5]胡铁生.论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56-59.
(责任编辑:郑孝芬)
第6期曹学庆:试析《美国悲剧》中破碎的美国梦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