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共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共五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减负增效”一直是探讨研究的主题,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比如从传统教学的“一讲到底”,走向所谓的新课改的“一问到底”。
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激发了我们对此问题的关注,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淡化形式——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
教师们对一节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引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有问题,不论难易,有否价值,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讨论的时间无保证,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热闹的讨论后,学生能理解明白吗?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吗?这种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进行教学。
比如初中数学中许多知识内容有很好的实际生活背景,像“负数、数轴、绝对值、方程应用”等,可以通过适当的生活情境引入、探索交流,但也有很多知识内容,如“代数式、运算法则、公式、定理”等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完全没有必要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不用过久地在外围游弋,直达问题的核心,节约时间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平等对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课堂情
景,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绝不会轻易棒杀。
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笨拙的奇想怪想。
3.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
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大家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
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然后,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在各组测得的数据后,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全班进行总结交流。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
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4.适度评价——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说和做,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
华一学校
闵江波
2011-4-5
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其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套策略和技术。
在新课改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大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力求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做到这几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是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就是要以师爱去激励每个学生进步。
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无效学习学生较多,作为数学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
或许老师的冷眼相看,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方向的助力。
对初中数学无效学习学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关心他们,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数学无效学习学生加以特别的照顾,如回答问题、上黑板前板演,只要他们有人举手,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感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与优生一样的地位。
课堂上,为了给他们更多
表现的机会,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及时给予启发引导。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
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俯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
由于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就必须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地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的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学生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
当然教师预设与学生学习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
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
学生学习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开展,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学生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属于他们新的主题。
因此,教师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
而我们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始终把学生摆在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学习。
同时应从学生出发,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共同教育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界限,更多的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本班教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
我经常和其他任课教师交换意见,对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教学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训练目标,在内容的安排上进行有效地衔接和统一,这样,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沿着预设目标迈进,搭建各科任教师协同育人的氛围
二.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设置学生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知识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因此,教师要善
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中位数与众数”的新课导入:
在讲授“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作为新课导入。
小明是我校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于是南下到广东某市打工。
当他路过一家公司门前时看到了一则招工广告:由于业务扩展,我公司急需向社会招聘员工一名,我公司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速来面谈。
看完这则广告后,小明非常动心。
于是他找到该公司经理,经过简短面谈后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
可一个月后,小明仅领到500元的工资。
小明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了解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竟没有一个人工资达到2000元的。
他非常愤怒,找到公司经理说:“你骗了我,我要到法院告你们。
”公司经理说我们公司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
请问:小明能打赢这场官司吗?故事刚一讲完,全班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说:“小明肯定赢。
”有的说:“不一定。
”……
笔者问:“为什么呢?”之后留出5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
5分钟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小明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是2000元。
最后,笔者让他们认真分析一下小明被“蒙骗”的原因。
有人说:“小明考虑问题不周到,被高工资冲昏了头脑。
”
有人说:“小明缺少社会经验,贸然行事。
”……
经过一翻讨论后,笔者向他们揭示了小明“受骗”的本质原因:算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进而向他们讲解算术平均数的优点和缺点。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本节课课堂效果很好,很成功。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
学生自己去推导。
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我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同学们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
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每组中有1名学生投掷硬币,1名学生作记录,其他学生观察试验是否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
(2)明确任务
每组掷硬币50次,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并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整理试验的数据,做好记录。
(3)各组汇报试验的结果。
各组将测得的数据一一作汇报,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累计,填好书上的表格。
(4)总结交流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
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适度评价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
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
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
同时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也要防止评价的极端倾向。
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
一节课上,表扬的掌声不断,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笔者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总之,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的教学应是:有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论文题目: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姓名:
广东实验中学
蓝师江
摘要: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要是自主探索和
合作交流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分层次教学;注重课堂中变式的训练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字: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广东实验中学
蓝师江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现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一问题作以下初探: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上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探索、发现、协作解决问题等为主的探索教学模式上来;从只局限于课堂内的传授知识转变到课内外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上来。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做到心中有学生。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情感、意识等多方面能力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和高效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信心。
布鲁纳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兴趣,才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动力。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
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共鸣,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反之,老师课堂要求过于严格,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回答错了就挨批评,受嘲笑,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设计好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新课伊始,教师能否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有意义的思考,对整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要。
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自学思考题,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
例如:在引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准备长度分别为3cm、4cm、5cm、6cm、10cm的5根小木棒,从中任取3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
提出问题:
1、任意3根小木棒,都能拼成三角形吗?
2、有几组3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
3、有几组3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
4、通过上述操作,你认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5、用简单的语言归纳你的猜想。
6、如何证明你的猜想?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问题由浅入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
数学思考,探索的欲望也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自学讨论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他们初步的认知过程。
学生自学时我要求他们做到“三动”,即动口、动脑、动手,让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进行《几何》中垂径定理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让学生动手。
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任画一条直径,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
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
2、思考讨论: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
③、画图时,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
4、让学生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
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
这样,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逐步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检查自学讨论的效果,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并作必要的讲授,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分层次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切实抓好五个环节:1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变试训练,注重一题多解,以提高训练效率;
4、及时评价,实现多途径、多方位、多形式的反馈矫正;5总结归纳,深化目标,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知识、方法,并联系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在组织教学时,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充分利用教书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和B组题的作用,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学习才能。
教学中可采取“低起点,多已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注重课堂中变式的训练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维过程,一般地都可以把它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问题的条件部分,问题的解答过程,问题的结论部分。
如果把这三个部分作为作为变化的因素,可以构成条件变式题,结论变式题、过程变式题。
在进行变式题设计时,应主要依据教材的例题与习题,如“圆内接四边形”一节的例题是:⊙01与⊙02都经过A、B两点,经过A点的直线CD交⊙01于点C,与⊙02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EP与⊙01交于点E,⊙02交于点F,求证CE∥DF(参看教材上的图)在此题基础上,可得条件变式题:①已知CD∥EF,求证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②已知CD∥EF,求证CD=EF。
经过如此分析,对培养学生识图、证明的能力是有益的,并且起到了巩固“双基”的作用。
在变式教学中应该强调变式题的设计与训练。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如深的原则,设计阶梯度清晰的各类变式题组,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注重精讲多练(变式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训练的主线作用。
在实施变式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复习课教学,就可以采用“定向—自学—点拨—自测—评讲—自结”程序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会起到理想的教学效益。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能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
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认真钻研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