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1.1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延展性。
1.2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引导观念更新、服务政策咨询、推动实践发展。
2.1中世纪大学的局限与意义
局限性:浓厚的宗教性质;组织纪律上的松散性;教学上的繁琐性。
贡献:1)中世纪大学是历史上最早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独立形态高教机构,为西方近代高教的发展开辟了源头,提供了框架;2)孕育了近现代高教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素,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3)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为近现代高教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1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
洪堡思想:①秉持“完人”教育目的观;②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反对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
两条最基本的原则:①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②学术自由的原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利干扰;二是学者要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三是教学过程要有教育自由。
2.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含义与要求
含义;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客观上存在着内联系。
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教育与科技的最佳选择。
要求:①高校要从指导思想、确定方向、选择课题、组织实施等方面,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
②要立足教学搞科研,在所教课程中确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③要搞好科研促教学。
高校的科研要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1高等教育理念的构成要素
⑴教育理念: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⑵学术理念:学术自由、学术中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⑶机构理念: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校长职业化、管理专业化
3.2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
高等教育理念主要有三大流派: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其中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两大流派产生最早,也最具代表性。
⑴理性主义主张人及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原则。
⑵功利主义认为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教育是为职业选择做准备,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教育要以社会发展为最高目标。
⑶实用主义把高等教育改造民主社会的工具,强调大学应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
4.1. 制约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⑴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政策及主导思想观念
⑶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
⑷社会规范意识、公民契约精神、突发事件等
4.2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趋向
⑴进一步推进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⑵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对象;
⑶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合作博弈关系。
4.3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为主),高校享有一定办学自主权的高等教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管理制度属于权利主导型,高校组织管理结构呈现直线—职能型,校—院—系结构的科层制特点明显。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领导体制属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4.4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制度
高等教育评价制度是指高等教育的内部评价机构或外部评价组织基于特定的目的,依照一定的规则、标准和程序,对高校进行评价的一种制度。
它基于高等教育的契约型、道德型和自律型问责,可分为内部评价制度和外部评价制度。
内部评价制度即高校自我评价制度,外部评价制度即政府行政性评价制度和第三方评价制度,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管、办、评分开,以高校自我评价为基础,以政府行政性评价为指导,以第三方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4.5高等教育评价制度中的权力制衡
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核心在于权力,权力分为行政权力、市场权力和自治权利。
政府评价高校时采用的是行政权力,这种权力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评价主体为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的评价组织,第三方组织评价高校时采用的是市场权力,代表高等教育消费者(学生和家长)、纳税的普通公民和在专门领域中具有高度伦理道德的专业工作者,其评价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门性、、权威性。
高校自我评价使用的是自治权力。
5.1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㈠促进个体生活能力的发展
㈡促进个体社会化
⑴个体行为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⑶个体角色⑷培养个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㈢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
⑴主体性发展⑵差异化发展⑶自由发展⑷发展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2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反作用
⑴政治制度决定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⑵政治制度决定着受高等教育的权利;⑶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
5.3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⑴通过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政治服务;⑵通过形成舆论对政
治产生影响;⑶促进政治民主化
5.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㈠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⑴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
⑵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⑶可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⑷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㈡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⑴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⑵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5.5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⑴文化保存、继承功能;⑵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⑶文化选择功能
5.6高校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
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首先,三大职能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责,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因此三种职能不可互相替代;
其次,三大职能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以高校的教师与学生、高深学问和社会需求为中介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后,三大职能具体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职能数量和侧重点也会有所区别。
6.1.高等学校课程观
以统一性为本质诉求的知识形态可以称为普遍知识,基于普遍知识建构的大学课程称为普遍知识课程;以多元化为本质诉求的知识形态可以称为科学知识,基于科学知识建构的大学课程称为高深学问课程;以个人自主建构为本质诉求的知识形态称为个人知识,基于个人知识建构的大学课程称为多元教育课程。
6.2高等学校课程规划的文件构成
本科专业目录;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院系专业课程方案
6.3高等学校课程类型
文化素养课程;多学科交叉课程;专业课程;科研项目课程;学生咨询课程。
6.4高校课程结构
高校课程结构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纵向: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横向: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6.5我国的大学课程编制(泰勒原理)我国的大学课程编制主要依据目标模式进行编制。
目标模式又称泰勒原理,是一个课程编制的四阶段模式,即确立和表述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对课程进行评价。
6.6课程编制的影响因素
服务社会是课程的价值体现,满足学生需求是课程的核心目标,传播和发展科学知识是课程的基本功能,进行专业教育是课程的实践取向。
社会、学生、学科、专业和教师既是大学课程的构成要素,也是具体课程编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社会力量、学生需求、学科发展、专业架构、教师素质)
6.7课程编制的任务
调查课程需求;确立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
6.8.课程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②量力性原则。
③满足性原则。
④效用性原则。
⑤经济性原则。
6.9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
⑴科学逻辑与认识逻辑相统一原则。
⑵观点与材料相一致原则。
⑶“少而精”与“多而全”相协调的原则。
6.10高校课程管理的基本任务
⑴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⑵明确课程教学运行中的权责与程序;
⑶突出课程开发的标准建设;⑷提高课程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课程
管理能力
6.11课程管理的基本制度与基本过程
基本制度:选修制;学分制;评课制
基本过程:课程审定;课程督导;课程评价;课程更新
7.1教学的基本任务
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⑵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
⑶形成技能与培养能力;⑷培养与发展个性。
7.2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特点
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领导性。
基本特点:体现专业的目的性;突出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注重科学研究
7.3如何贯彻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原则
⑴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⑵要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⑶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
⑷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7.4如何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⑴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
⑵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7.5高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的与任务;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
7.6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⑴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⑵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⑷体现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7.7如何有效使用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
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运用讲授法时要:做好教学设计,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体现语言的艺术性。
7.8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⑴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
⑵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⑶要精选练习题和练习项目。
⑷严格要求,及时评价练习结果。
⑸组织与指导练习应注意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7.9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是教师为教学做的准备工作,也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⑴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
⑵钻研教材各章节内容,熟练驾驭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
⑶研究教学方法。
⑷编写教案。
7.10 三大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
7.11高校实习实践环节的注意事项
⑴社会职业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⑵学生的主体选择性与实习总体的统一性相结合。
⑶专职指导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相结合,一般性指导与重点性指导相结合。
⑷实习与择业相结合。
7.1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⑴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育对象数量,提高教学效率。
⑵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⑶有利于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缺点:不能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7.13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⑴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⑵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⑶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8.1 学科建设的内容
⑴学科体系规划(前提)。
⑵学科方向建设(基础)。
⑶学科梯队建设(关键)。
⑷学科基地建设(依托)。
⑸学科建设管理(保障)。
8.2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原则首选要科学定位,确定学科发展方向。
其次要突出重点,建设具有特色的学科。
再次,要克服封闭保守,面向经济社会需要。
8.3如何加快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⑴注重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
⑵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
⑶高度重视学科队伍建设。
⑷加快学科基础条件建设。
⑸全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8.4基于学科建制推进科学研究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
⑴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科研水平。
⑵学科建设是高校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
⑶学科建设有利于凝聚高级研究人员。
8.5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科研是促进学科建设主要手段
⑴有利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⑵可以改善学科建设的条件。
⑶是发展新兴学科的有效途径。
⑷可以保证学科的学术声誉。
8.6科学研究是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知过程或认知活动,是指运用各科类科学研究方法,获取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体系。
而学科是体系化的知识,它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学科的形式进行划分和规范,并以学科的名义推进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学科建设,要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就必须强化科研工作的学科意识,加强研究课题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联系,重视科研成果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接轨,使得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9.1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群体和个体统一性。
9.2高校教师的劳动价值
⑴社会性价值:传递知识,传播文化;
⑵对象性价值:开启心智,塑造人格;
⑶主体性价值:完善自身,自我实现。
9.3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信仰、专业人格、实践智慧
9.4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
⑴教学关注阶段论:任教前关注阶段;早起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⑵心理发展阶段论:自我保护期;墨守成规期;尽责期;自治期。
⑶职业生涯周期论:入职期(1-3年);稳定期(4-6年);实验与重估期(7-25年);平静和保守期(26-33年);退出教职期(34-40)。
9.5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⑴树立自我发展意识,确立专业自我。
⑵接受岗位培训,成为“技术熟练者”。
⑶进行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⑷加开展校本教研,成为“研究型实践者”。
9.6高校教师人事聘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包括招聘、续聘、解聘和辞聘。
特点:聘任关系平等化;聘任关系合同化;聘任时间任期化;
聘任过程公开化;聘任行为双向化;聘任形式多样化
9.7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测性原则、简易性原则、稳定性原则。
9.8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政治思想评价、教学业绩评价、科研业绩评价。
其中教学业绩评价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建设等五部分。
方法: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10.1高等学校的学术属性(“学者”和“学科”)
高校教师的学术性特征
职业特性:教育性、知识性、专业性、超越性;
技术特性:内蕴性、多元性、更新性、复杂性;
需求特性: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
重视人格独立和自由、具有较大职业选择权、渴望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称心的工作环境。
10.2高校教师的责任(对学生、对知识、对社会)
对知识的责任:创新和传递知识的责任、验证真理的责任、发表的责任、促进本学科发展的责任。
10.3高等学校的行政属性(“管理”和“领导”)
高等学校的行政属性集中体现在管理和领导两个层面,可以表述为高校管理人员按照“校”—“院”二级结构开展科层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实施领导与管理。
10.4高等学校的权力
高等学校最核心的权力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其中学术权力又包括学者的学术权力和学科的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主要体现为党委的统一领导权力和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的负责权力。
10.5高等学校的学术管理过程
⑴学术自由包括教的自由、学的自由和研究的自由。
⑵学科的学术自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
10.6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过程(决策、执行、调控、评估)
内部(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化管理):⑴高校的管理活动一般由专职行政人员承担;⑵而学院作为中间层次,兼顾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⑶高校的“双肩挑”干部则是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双重主体。
外部(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⑴具有“计划发展”的特点;⑵主要通过拨款和考核制度来实现;⑶体现在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学、机构和人事以及其他办学自主权等方面。
10.7高等学校的治理
⑴内部治理:在教师层面,要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实现参与管理;在学科层面,要通过同行评议和中介组织实现参与管理;在高校行政层面,要通过去行政化、战略规划、校长治校来改进管理
⑵外部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保障高校自主办学;保障高校治理的
多元参与。
10.8教育行政部门如何保障高校治理的多元参与?
首先,消除因政府计划而导致的不公平竞争;其次,激励市场的参与(高校面向市场,在生源、财政拨款、科研课题、社会捐赠、专业和大学排名等方面参与市场竞争);第三促进社会参与。
11.1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综合化、高等教育私营化。
11.2 高等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特点
⑴高等教育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⑵国际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⑶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⑷高等教育边际学科不断发展。
11.3高等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基本特征
研究对象更具复杂性、研究成果的综合性、研究过程的动态性、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
11.4高等教育研究的意义
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⑵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⑶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水平;⑷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增强决策科学性。
11.5高等教育研究的类型
按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性质功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按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
根据研究采用方法不同: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分析研究和规范研究。
11.6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11.7高等教育的学术原则
学术忠诚原则、学术积累原则、学术民主原则、学术法治原则、学术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