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第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芙蓉镇第一小学高晓曲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六少”提出的工作任务,以着力打造少先队思想引领工程,少先队成长服务工程,少先队权益维护工程,少先队组织建设工程“四大工程”为目标,并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

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

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
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感激后有奉献之恩,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3、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促成他们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知恩教育研究。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小孩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浑不知这是父母对他们的恩情。

2.施恩对象研究。

很多家长与老师及社会有爱心的人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

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会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

因此父母之恩、教师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便成为施恩对象研究
3.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

人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

我们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的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4.感恩教育形式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

“图报”的前提是“知恩”。

感恩教育要让小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

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

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时,要善于帮助他们感受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恩惠,并能从中挖掘出价值。

要让小学生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老师的尊敬,对环卫工人的一封信件也是一种报恩。

四.课题研究方法和途径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活动为核心,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并辅之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

通过研究,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形成系列感恩活动方案,并有序开展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真诚地说“谢谢”,让每个学生能为身边善良的人和事而感动,让学生最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感恩。

研究途径:
1、建立健全研究机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营造德育教育感恩氛围,选择传统读物《弟子规》。

3、充分利用网络电教媒体资源,加强感恩的事实教育。

4、定期布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感恩身边人的事,并从中筛选典型示范。

5、资料的收集归档:收集并整理好文字材料、图片、录像典型事例等档案。

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

6、评估。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

因为他们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
育成人。

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养孩子读书,把孩子养大成人,非常不容易。

因此,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

通过感激父母教育,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知道父母给他们每笔钱背后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感谢父母养育我活动:A、开展征文活动:《我的妈妈》、《给妈妈洗脚》、《看母亲分娩过程心得》、《我爱祖国》 B、举行主题队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a)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

(b)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

(c)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

C、体验教育活动:
(a)一日护蛋(开展一日护蛋活动,让每个学生上学时带一个鸡蛋,除上体育课、文体活动课以外,必须全天随身携带,放学前交流护蛋体验,通过这一有趣的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


(b)观看剖腹产手术录象(用画面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位母亲勇敢地接受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

这一血淋淋的画面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的母亲。

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

让学生想到: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把这小小的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要历尽千辛万苦。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
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

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

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感谢老师教育我活动推荐A、演讲:《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等 B、征文:《给老师的一封信》等 C、小报比赛等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要对自己的同学感恩。

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
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感谢他人帮助我活动 A、我为同学做一事 B、今天我值日活动
C、写一篇你受挫折的故事
D、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1-3个人,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邮件、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表达你们的感恩心情。

4、学生成长感恩是做人的支点,我们通过爱心宣传,爱心募捐等系列活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心中要有他人,一个不懂得善待别人的人也就不懂得善待自己,不懂感恩的人便没有快乐……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5、家庭、社会的影响
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展示。

2、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

(收集、创作)
3、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4、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

5、结题论文、研究报告。

七、存在问题及体会
1、感恩教育如何更加深入的细化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与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

2、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这一点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需在不断地研究探讨中继续摸索。

4、在这次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如何使师生日常教育教学,学生日常家庭生活情况,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努力。

第二篇: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知感恩,懂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孟子说:“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众说周知的古语,都体现着报答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的情愫。

事实上,从今天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一种受恩的情形下生存着,生活着。

大至宇宙万物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和条件——阳光、雨露和空气等来,小至社会中任何一个人对你有形或无形的服务和支持,如果没有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我们就很难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然而,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以至于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

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却肆意破坏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却异常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只懂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会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孩子们不知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感谢老
师的教导之恩,不知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等健全的主体人格的构建。

学会感恩,能够呼唤人间真情,抒发美好情感,树立崇高追求,陶冶高尚情操,进而营造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我们提出这一课题并开展相关研究,目的有:
(1)通过开展一些实在的感恩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理解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和良苦用心,尊重他人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劳动。

(2)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促成他们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3)变幸福为动力,在校自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刻苦锻炼自己,自信、自立,自强,最终回报社会。

(4)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

(5)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活动的开展,培植感恩文化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一般来说,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

初始阶段是认知层次:受教者通过教
育的语言感化、实践示范、实例分析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建立基本的判断标准;中级阶段的情感层次:经过认知的升华,内化为受教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认识到施恩与报恩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在做的过程中产
生幸福感与满足感;实践层次的感恩教育阶段:感恩的行为已经内化个体的品质,外化为日常行为。

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

感恩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手段,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感恩意识在每个人心中传递。

具备了感恩意识,学生才会自觉保护环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尊敬师长,因为他们对学
校、对教师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具备了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才会勤俭节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会对社会的一切都充满美好向往,因为他们知道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

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意识到父母、老师、同学和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教育他们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然后通过一些具体活动,让学生推恩及恩,进而爱自然,爱生命,爱祖国,逐步使感恩成为一种态度,一种美德。

1、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研究
具体内容有:①对自然的敬畏之心;②对父母亲人的报答之心:;
③对师长的敬重之心;④对社会的仁爱之心;⑤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心。

2、感恩活动的开展研究
具体内容有:①感恩教育调查;②感恩意识的培养(案例、报告);③学校感恩活动开展(案例、报告);④感恩行为品质的养成教育⑤感恩教育论文。

3、感恩行为的规范研究
具体内容:①对待父母及亲人的态度与行为;②对待师长的态度与行为;③对待学习态度与行为;④对待社会的态度与行为;⑤对待自然的态度与行为。

四、研究方法
感恩教育,以小见大,由此及彼。

横向辐射,纵向延伸,造福家庭,服务社会。

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会为行动策略
根据课题性质,类型,主要采用:
1、行动研究法,在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正,最终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感恩教育的体系和机制。

2、辅助采取调查法。

3、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等。

第三篇: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教育的突破口——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课题研究报告
白银区第三小学寇贤英
一、问题的提出
“我打死你……”一个孩子暴躁地向自己眼前的一位老人怒喊着,仿佛与老人有着深仇大恨,可谁能想到这位眼前的老人,其实就是这个孩子的爷爷,而孩子愤怒的原因,只是因为爷爷不答应给他买校门口小店里的肉串。

这耐人寻味一幕就曾经发生在我校校门口,当时正是放学的时间,有许多家长和老师都目睹了这一刻,看着愤怒的孩子,爷爷沉默了……在他苍老的面容上有的只是惊讶和无奈。

围观的家长们在议论“这孩子怎么这么霸道”、“这爷爷也真是的,不就是几串肉串嘛,就买给他好了”、“原来不止是我们家的孩子会吵着闹着要买这个买那个”、“学校老师是怎么教的……”这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心中一阵翻腾,脸上也不禁传来阵阵燥热。

我们开始思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尊老爱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唾弃“忘恩负义之人”痛恨“恩将仇报之徒”这些传统美德怎么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看不到一丝踪影?是我们教育者的疏忽,还是家长的纵容;是孩子本性始然,还是环境的影响……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父母、
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很难想像这个人怎么还会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我们的孩子迫切需要经受感恩教育,孩子们心灵深处那颗感恩之心急需唤醒。

因此,我们学校认为有必要将感恩教育列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框架,并希望通过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感恩教育让孩子们懂得——知恩·报恩。

二、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
感恩教育:
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感恩教育最先起源于西方一些国家的感恩节。

西方国家的感恩节只是一种形式,但它告诉人们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

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国内很多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如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

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是《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尊重”作为传统道德和现代道
德的结合点。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提出:学会感谢,感谢生活,感谢帮助自己的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

如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等,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探索。

本课题中提出的“感恩教育”,是通过建立学校“感恩教育”管理网络——系统性;创设良好的校园感恩教育工作环境——体验性;成立一支强大的校外“感恩教育”辅导队伍——参与性;成立课堂主渠道实施小组,在各门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学科性;开设传统节日感恩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活动性等措施来培养学生形成知恩、感恩、报恩的道德素质。

(二)研究的目标及预期成果
1、本课题预期通过一年半的时间达到以下目标:
(1)师生、学校在感恩教育中得到提升
①学生初步具备知恩、报恩素质。

②学校形成感恩氛围。

③老师具备感恩素养。

(2)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的以传统节日为特质的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预期成果:
(1)撰写第一二阶段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报告。

(2)积累感恩教育的相关案例,作出相应的解读。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主要以宗教为基础。

重视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目的。

道德教育从初始就与宗教密切联系,与宗教一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西方孩子从幼年起就接受了“要感谢上帝的赐予,感谢他人的帮助……”等感恩思想,并通过感恩节等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感染。

美国人非常重视每年的感恩节,在这一天,他们会采用各种形式表达对上帝的感谢,表达对亲友的感谢……美国在90年代初提出的10点建议中,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

美国中小学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和美国精神教育的课程,一般有社会课来承担。

同时也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他说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日本的一些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他们的感恩教育主要是讲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

这些看似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而中国的感恩教育更是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1、研究策略
我校主张由点到面,先研究后推广的方式。

2、研究的操作思路
知恩教育、报恩体验:问卷调查,摸清现状联合教师、家长、德育专家对现状会诊系统总结问题原因寻找相关的有用点整合传统节日和学科教学、校园环境、教师教学策略、大队部工作、家庭教育策略制定知恩教育和报恩体验具体实施体系具体操作达到研究目标。

三、操作实践
(一)以学科渗透为方法的知恩教育
1、设定教育目标
通过研究、开发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适合对当代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使不同年龄的孩子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懂得感恩。

为此,我们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设定了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低段学生要懂得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同学、感谢环境;中段学生要懂得体谅父母、感谢生活、懂得心中有他人;高段学生要懂得为父母分忧、感谢祖国、回报社会。

2、各门学科的整合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恩因素。

其中,语文、思品教材中就有许多感人至深、充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如品德课中的《父母的疼爱》、《我从哪里来》、《祝你生日快乐》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

为此,我们对各学科中的感恩教育资源进行了筛选和整合。

3、以思品课为教学主渠道
思想品德课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但感恩教育不是独立于其他诸课程之外的单独存在的一育,也不是只在特定的思想品德课以及“感恩实践体验活动活动”中存在。

现在的思品课教学中有许多课程内容中就包含着感恩教育,例如:一年级的《我的爸爸和妈妈》中就要求学生叙述爸爸妈妈为自己所付出的辛苦,让孩子们从心里爱自己的父母,以父母为荣,感谢父母,让孩子们体会父母的辛苦,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及长辈对自己无私的关怀,从而分担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并不乱花零用钱……我们力图
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长辈的关爱之恩、祖国的培养之恩、环境的给予之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