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物的呼吸》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生物的呼吸》教学设计
作者:李彦彬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19期
● 教材分析
《其他生物的呼吸》是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二册第六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教材中选用的动物实例有鱼、蛙、鸟和蝗虫,就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来说,它们不但具有代表性,而且呼吸方式和过程等都存在着差别。
弄清这些动物的呼吸如何与环境相适应,深刻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在系统地学习了人体呼吸后,了解其他生物的呼吸,无疑是要将动物的呼吸泛化,让学生弄清呼吸的实质,明白尽管“呼吸”方式不同,但是“呼吸作用”是相同的,这是本节的另一重点;由于描述各种动物的呼吸如何与环境相适应时,需要对它们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概念去阐述,对于刚刚接触生物课的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
●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北师大朝阳附中初一网络实验班的学生。
学生具备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技能,明白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自律性好;对生物学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扎实。
● 教学资源与环境
鱼类和鸟类呼吸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教室网络环境。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4种代表动物的主要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能够描述呼吸过程,阐述它们的呼吸如何与环境相适应;能够以人为模板,归纳总结四种代表动物的呼吸,从而说出动物呼吸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鱼的呼吸和鳃的结构,阐述鱼鳃与水环境的适应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比较4种动物的呼吸,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自主学习4种动物的呼吸,培养分工协作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感悟生命活动的奇妙,培养科学研究的态度和价值观。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巩固铺垫
教师活动:
1.播放关于呼吸对于人类生存重要意义的视频并抛出问题:人类生存离不开人体呼吸,那么对于其他生物,呼吸又是如何进行的呢?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完成表1。
2.根据学生回答,播放PPT显示全部表格内容。
学生活动:
回忆已学知识,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为仿照人类呼吸,自主学习其他生物呼吸作好铺垫。
(二)小组协作,学习新知
教师活动:
1.引入新知:出示图片,天空飞翔的鸟儿、水中畅游的鱼儿、草地里跳跃的蝗虫、水陆两栖的青蛙,它们的呼吸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相应的内容,填写下页表2。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合理利用网络和教材,每组完成一种动物的表格填写,然后由组长汇报。
由于每组只针对一种动物,学生不能完全了解4种动物的呼吸,每组组长汇报时,都要说明填写依据;教师利用网络给出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加以辅助讲解。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
(三)教师主导,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提问:回忆人类肺泡外毛细血管的作用。
(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运给组织细胞)
2.提问:鱼类鳃丝上的毛细血管有什么作用?播放鱼类呼吸视频,帮助学生梳理鱼类呼吸过程。
3.给出各动物的呼吸过程示意图,要求学生仿照鱼类的呼吸过程,描述其他3种动物的呼吸过程,教师帮助总结。
蛙(成体)的呼吸过程:
鸟类的呼吸过程:
蝗虫的呼吸过程:
4.在Vclass平台讨论区中提问:
(1)既然最终目的都是要把氧气运送给组织细胞,为什么这4种动物要选择不同的呼吸器官和不同的呼吸方式?(生活环境不同,要与环境相适应)
(2)它们的呼吸是怎样和环境相适应的?鱼为什么不能上岸利用空气中的氧气?(鱼鳃粘连,减小了气体减缓面积)蛙为什么要用皮肤辅助呼吸?为什么能用皮肤呼吸?(肺结构简单,皮肤裸露湿润)什么是鸟类的双重呼吸?为什么要进行双重呼吸?(海拔高,提高呼吸效率)播放鸟类呼吸视频,帮助学生回答问题。
(3)尽管动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选择了不同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但是它们有什么相同目的?提示看板书。
(呼吸的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5.小结:动物们外在的呼吸现象不同,但是内在的呼吸实质却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1.回忆人类肺泡外毛细血管的作用,结合教师给出的示意图,尝试说出4种动物的呼吸过程。
2.思考动物呼吸与环境的适应,在Vclass网络教学平台中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3.根据板书,总结归纳出动物们呼吸的实质。
设计意图:以人类毛细血管的作用为媒介,让学生自己摸索其他生物的呼吸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
通过比较4种生物的呼吸过程,可以得出它们的不同点(适应环境)和相同点(呼吸实质),让学生通过比较,更为直观地看到动物呼吸的现象和本质。
(四)拓展提高
从能量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鸟类为什么进行双重呼吸?
2.蝗虫为什么省去血液运送氧气的环节?
3.动物们不呼吸就要“憋死”,你怎么理解?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知识。
● 教学反思
《其他生物的呼吸》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其中的知识性内容并不难懂,且不是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由于有4种代表动物,其中又有应作为重点讲解的鱼的呼吸和作为难点讲解的鸟类的双重呼吸,一课时显然会很紧张。
另一方面,本节课的侧重点又在于让学生能够从动物们的呼吸中看到与环境的适应和呼吸的实质,这是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的。
这就产生了怎样才能大输入、大输出的问题,依托网络环境教学优势,这个难题的化解成为可能。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课堂容量
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根据喜好利用网络资源对不同动物的呼吸进行研究,省去了传统课堂一一讲解的时间,避免了枯燥,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网络环境给予学生自由的交流空间,使得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变得更为有趣主动,沟通效率提升。
(二)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有帮助
网络环境下,学生收集信息的范围广,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工作量增大,这需要更多自己的思考或者与小组的团队协作,对于提升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大输入、大输出变为可能
虽然课堂容量很大,但是基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小组协作,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好,这便是深刻理解知识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