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共欣赏 读写相与析――初中语文读写教学设计例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17期
25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
引 言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多阅读、勤积累,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感悟和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将学生塑造成有文化修养和民族气节的人才。
语文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努力探究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1]。
下面,笔者以诗文欣赏和写作教学为例,谈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
一、兴趣先导,以读促写
笔者在读写教学设计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兴趣是阅读的前提。
在读写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融入诗境,体验情感,领悟思想。
在诗文写作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文学作品。
阅读兴趣的激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诵读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诵读成韵,整体感知诗文的音乐美,接受美感熏陶,融入诗歌意境,体会思想情感,为写作做好铺垫。
在诵读时,学生要酝酿感情,把握节奏,读出气韵,如读《观沧海》时,要有雄浑恢宏、慷慨悲凉之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有心忧天下、关切民生之情。
读者有情有韵,听者入耳入心,阅读兴趣也就点燃了。
品读是在欣赏基础上的深入阅读,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文学作品是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
艺术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欣赏方法,品味作品的美感,激发情感共鸣,领悟人生哲理,从而产生写作欲望,表达自己的心声。
学生品读文学作品,要注意循序渐进,做到以下几点:字斟句酌,知晓内容;依据语境,加强语感;联想想象,体会情感;思考感悟,领会意旨。
笔者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就十分重视诵读,引导学生由景入情,感受秋景之美,游子之伤;通过深入品读,寻找意象,把握意境,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进而引导学生就自己熟悉的自然环境、生活场景,选取景物,结合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在规定时间内仿写一首小令。
学生的作品大多文笔生涩,但其中也不乏佳作。
一位学生写道:“远村落日晚霞,绿水青山鸣蝉,小道细雨红花,美景如画,春风吹入人家。
”还有一位学生写道:“战士驰
骋疆场,医生救死扶伤,人民团结如钢,激情飞扬,民族复兴自强。
”紧扣时代精神,振奋人心。
笔者设计的另一个课堂写作训练是指导学生在阅读名篇的基础上,以“歌咏青春”为主题,写作现代诗,从中选拔优秀的作品。
现代诗格式自由、思维开放、语言浅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更受学生的欢迎。
一位学生以“落叶”为题写道:“我是翩翩起舞的飞蝶,我是生生不息的精灵,我没有向绿树乞求‘别抛下我’。
日出到日落,我随风飘落。
我不盼成为一棵伟岸的大树,我不望成为一朵袅娜的花朵,我就是枯黄的,飞旋的落叶,不因被无视而抱怨。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会重
诗文共欣赏 读写相与析
―― 初中语文读写教学设计例谈王淑花
(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福清 350300)
摘 要: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忽略读写结合,导致学生读而不能写,学而不能用。
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诗文阅读,积累知识,做到兴趣先导,以读促写;合作探究,读后评写;融会贯通,读写并举。
这样才能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获,作文有文采、有内涵。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文欣赏;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 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7-0025-02
2021年17期
26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
生成一片翠绿的新叶,衬树之盛,衬花之艳。
”诗歌想象丰富,意旨高远。
初中阶段是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学生有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选出他们的优秀作品,在课上让学生诵读,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让他们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学生们通过诵读、品味,一起找出诗歌中需要修改的文句,改后再读,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二、合作探究,读后评写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贯彻实施。
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疑解难。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报纸杂志,搜索网络资源等,整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实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整合资源,提炼观点,印证自己的理解或发表不同的见解。
初中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大多内涵丰富,不乏真知灼见,给人以思想启迪,但有些作品需要去糟粕而取精华,需要学生以历史的眼光进行审慎的思考。
教师应联系实际,拓展课文内涵。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作者的视角去理解作品,又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束缚,以时代眼光审视作品,结合现实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在合作探究中求同存异,获得正确的认识。
笔者对读写教学的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课堂上有一项内容是要求学生阅读韩愈《马说》后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在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一是了解韩愈写作《马说》的背景,探究写作的缘起;二是收集历史人物崭露头角的故事,通过探讨提出自己的结论。
在课堂上,笔者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千里马怎样才能有所作为”这一问题上进行合作探究,重点结合“毛遂自荐”的故事进行分析。
学生就“发现千里马”和“主动寻找伯乐”对人才来说哪个更重要这一问题,进行激烈争论和充分交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能力,进而就文本内容展开想象,写千里马被发现后的故事:可以就时代背景,跨越时空写一封信对话作者;还可以就“主动寻找伯乐”这一问题,结合生活,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有了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课堂讨论的共识,下笔就从容不迫了。
三、融会贯通,读写并举
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文学作品题材多样、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内涵丰富,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大有裨益。
对于写作来说,阅读积累是基础。
教师不仅要加强课内教学,还要拓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掌握文学知识,了解作品内涵,并加以整合归类,进而开展读写练习,将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获得的感悟运用于写作,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引用古诗文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情感丰富细腻、思想深邃悠远,促使写作教学走出一条“出彩”“创新”之路。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古诗文,融会贯通,
为自己的作文增辉添色。
在课堂写作训练中,笔者引导学生引用或仿写诗词佳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从而彰显学生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
例如,一位学生写道:“幸福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的喜悦,幸福是‘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闲适,幸福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顿悟。
”学生还可借用诗词意象充实文章内容,引领读者进入诗词的意境。
例如,一位学生写道:“乐观是什么?乐观是春寒料峭中的一蓑烟雨,是那直上碧霄的一行白鹭,是那长风破浪的一片云帆。
”一些诗句言简意赅,含意隽永,借景抒情,阐发哲思,学生可以将这些诗句融入作文。
比如,一位学生写道:“甘于奉献自己,成就他人,造福社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时代呼唤这样的情怀。
”学生的思路打开了,语言丰富了,整节课自然“诗意盎然”。
结 语
总而言之,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践行了新课程改革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形象思维、培养抽象思维、提高思辨能力,让学生的作文更有文采、更具文化内涵,还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庆华.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的问题分析与教学策
略探讨[J].汉字文化,2018(18):60.
作者简介:王淑花(1971.2-),女,福建福清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