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带来快乐(教学设计)-鄂教版心理健康二年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享带来快乐(教学设计)-鄂教版心理健康二年级
一、教学内容
本课从鄂教版心理健康二年级教材中提炼出以下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分享的概念及其意义;2. 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意识;3. 引导学生学会分享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分享的意义,认识到分享是一种美德;
2. 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的心态;
3. 引导学生掌握分享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理解分享的意义,激发学生分享的意愿;
2. 教授学生分享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
1. 教学PPT;
2. 故事书;
3. 分享物品(如糖果、玩具等);
4. 小组讨论卡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分享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分享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分享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分享是一种美德。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愿意与他人分享的事物,以及分享的方法和技巧。
4. 分享体验: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分享物品,尝试与他人分享,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分享的意义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分享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实践。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1. 分享的意义;2. 分享的方法和技巧。
七、作业设计
1. 请学生思考:今天上课学到了什么?自己有哪些收获?
2. 请学生尝试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分享,并记录下分享的过程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分享的意义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是否愿意与他人分享?3. 学生掌握了分享的方法和技巧吗?4. 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5. 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分享的意义,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并教授学生分享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首先,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这一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引导学生了解分享的概念。
这个故事可以选择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分享的魅力。
例如,可以选择《自私的巨人》这个故事,通过故事中巨人的转变,让学生理解分享的意义。
二、新课导入
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介绍分享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分享是一种美德。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分享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够让自己
获得快乐。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享的重要性。
三、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愿意与他人分享的事物,以及分享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来理解分享的意义。
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讨论结束后,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以便其他同学也能够从中学习到分享的技巧。
四、分享体验
在分享体验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分享物品,尝试与他人分享,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分享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分享的意义。
五、总结提升
在总结提升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享的意义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分享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分享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变化。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分享的意义,并能够学会分享的方法和技巧。
六、课后作业
在课后作业环节,教师可以布置一道关于分享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实践。
这个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实践分享,并记录下分享的过程和感受。
通过这个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分享的意义,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并教授学生分享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七、教学过程细节补充
1. 导入环节细节补充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一个简短的故事,比如利用动画形式展示《自私的巨人》的故事,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产生共鸣。
故事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故事中的巨人最后为什么感到快乐?”“如果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做?”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享的意义。
2. 新课导入环节细节补充
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分享的意义,例如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分享、在学校中与朋友分享文具等。
教师还可以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感受到分享是一种美德,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3. 小组讨论环节细节补充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讨论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分享场景,如“你最喜欢的玩具”、“你最喜欢的食物”等。
学生可以围绕这些话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并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表达机会,同时也能够让其他同学从不同角度了解分享的意义。
4. 分享体验环节细节补充
在分享体验环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糖果、小玩具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分享。
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分享行为本身以及分享后的情绪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分享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你刚才分享的时候感觉怎么样?”“你觉得对方收到你的分享后有什么反应?”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反思分享的行为和效果。
5. 总结提升环节细节补充
在总结提升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分享的意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生活中可以分享的物品或行为。
教师可以记录学生的回答,并在班级内进
行分享,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分享想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记录分享的美好时刻,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分享的意识和积极性。
6. 课后作业环节细节补充
在课后作业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道开放性的作业,如“请你想一想,你可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与他人分享?请举例说明。
”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实践分享,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此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细节补充,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分享的意义,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并教授学生分享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