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总结(详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
教师职业生涯: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多度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职位、事业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及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
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外在需求表现,如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教师个体自身达到职业成熟,如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认同教师职业规范等
1.恒定平稳的职业生涯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
2.独立孤寂的教学科研
3.年龄差距日渐拉大
4.教学成效难以衡量
1.生存关注阶段,如我的学生喜欢我妈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
2.任务关注阶段,如关注自身、关注任务、关注经济地位
3.发展关注阶段,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成就感1.组织化的专门知识
专家型教师的教学专长
2.高效率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职业的敏锐洞察力
1.对教学情景进行分析,强的教学监控能力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2.教学具有灵活性,独特的教学风格
3.强反省意识,出色科研能力
1.系统学习理论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规律(养成条件)
2.进行教学观摩
3.从事科学研究
4.自觉教学反思
一、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过程
(一)高原现象
1.外在社会的期望、内在自我的迷思影响因素
2.过高内控制点导致工作狂状态
3.A型性格带来的不良应对
(二)职业倦怠
预防方法
1.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不合理信念
2.做好自我管理:生活方式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
第二讲 教师的素养与人格
1.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2.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和促进者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
3.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4.心理健康的教育者
5.教育科研研究者1.角色认知阶段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过程
2.角色认同阶段
3.角色信念阶段
1.全面认识教师角色促进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条件
2.树立教师榜样
3.参与教育教学实践
一、教师的社会角

定义: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引发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暂时停顿的心理与行为状态
解决办法: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自我效能感定义: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就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
三、教师成长中常见的心理
问题
1.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师的职业理想
2.对全体学生的热爱
3.对自己教学学科的热爱
(一)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1.转变“仅为谋生”的生计观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2.转变“照亮别人毁灭自己”的蜡烛观
3.转变“简单重复”的匠人观念1.特定的学科知识
专业知识
2.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3.实践知识(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1.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能力
2.教学反思能力
3.教育机智
1.激励性人格,如热情、幽默、可信任感
人格特征
2.以成功为导向,如对成功的高期望、鼓励与支持
3.专业品行,如有条理、适应性、灵活定、博学
1.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2.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
3.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4.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第三讲 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调适
二、教师的基本素

三、教师
的人格
1.生理反映,如疲倦、免疫降低、有机体过度疲劳压力引起教师的身心反应
2.心理反应,如焦虑、抑郁、无助
3.行为反应,如逃避、暴躁、职业倦怠1.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2.教育领域变革的挑战
1.教师职业生涯特点带来的压力(二)教师职业压力
2.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带来的压力
3.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带来的压力
1.人格特征,如A型人格容易带来压力(三)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2.教学效能感,如效能感低容易带来压力
3.归因模式,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容易带来压力
1.合理化,如为失败找借口
2.否认,如否认压力的实际存在
(一)防御性应对
3.反向,如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为进行掩饰
4.自居作用,如东施效颦
5.投射,有挫折后对人产生敌意
1.调整认知方式和期望水平(二)直接应对
2.掌握调控技巧和抗压方法
3.寻求社会支持和心理帮助
定义:通过直接面对压力来临的情境来缓解心里的紧张定义:通过对离开压力情境而保护自我三、教师压力应对
工作压力的含义:教师在工作活动中由于不能满足某种需要而紧张或焦虑的状态,过度压力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反应
一、教师工作压力与身心反

二、教师的压力源
(一)社会环境的压力
第四讲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观察力:不仅能够观察表面特征,而且能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随意性和全面性大大加强记忆力:识记范围大幅扩大,对抽象材料和概括性材料的识记能力大为增强
(一)大学生的基本认知特点
智力:在质和量均在发展并达到成熟
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库与普通承成人有区别:大学生薄弱
转变:形式逻辑思维 辩证逻辑思维
形式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事物间的确定界限
(二)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1.在学生社交中,使学生逐渐接受新观点和看法,考虑新可能性、新关系
(三)大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教育
2.为解决课堂内外发生的冲突和作出决策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合适的时机,没有绝对对或错的答案
3.12条教学法P60
自我意识定义:一个人关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观念系统
1.自我意识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理想自我是理想的自我形象,现实自我是实际表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
2.自我意识矛盾——“我是谁?”的困惑
3.自我意识整合——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如熟悉自身,知道生活目标,内在自信1.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大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教育
2.帮助大学生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客观正确认识自我
3.帮助大学生调整目标以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
4.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走出困境形成自我同一性
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儿童青少年有区别:大学生学习专门知识专业技能辩证逻辑思维:对客观现实本质练习的对立统一的反映,特点是反映相对静止也反映相对运动、强调确定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相对性和矛盾性
一、大学生认知的发展特点
人生价值观结构的三个基本成分: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人生价值评价
1.对价值的自由选择阶段价值观形成过程
2.对价值选择的珍视阶段
3.对选择价值的行动阶段
1.价值目标取向多元化
2.价值目标更注重实际
1.强调努力奋斗,重视能力、素质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
2.认为友情是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手段1.评价表现出双峰分布的特点2.评价的标准多元化
第五讲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1.职业定向目标明确
(一)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2.课程设置紧扣专业发展需要
3.专门的专业实践训练1.主动性(二)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2.选择性
3.批判性
4.探究性
1.超越原学习情境,如举一反三
(三)学习结果的超越性
2.超越原自我水平,如不断进步
人生价值手段的特点人生价值评价的特点
三、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发展特点
一、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价值观:一种标准,一种内在尺度,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倾向系统。

它引导个体对客体作出评判和行为抉择,对人的一生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
人生价值目
标的特点
1.学习方式不适应(一)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
2.学习态度不积极
3.学习过度焦虑
1.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二)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
2.培养专业兴趣
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六讲 大学生的个别差异
大学生个体差异表现:智力、认知方式、人格
1.语言智力
4.音乐智力
7.内省智力
智力类型差异 2.逻辑—数学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8.自然观察智力
卡特尔将智力划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加德纳)
3.空间智力 6.人际交往智力
2.沉思型与冲动型:沉思型学生逻辑性强,判断性也强,冲动型学生自觉性强
人格发展差异: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P97
1.内倾型:看待事物以主观因素为依据,性格孤僻、优柔寡断、深思熟略荣格的两分类型说
2.外倾型:依据客观标准看待一切,开朗活泼人格类型差异
3.四种基本心理技机能:感觉、自觉、思维、情感
1.内—外倾:人格的基本类型
艾森克的三维类型说 2.神经质—稳定性:神经质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大
3.精神质:倔强固执、粗暴强横、铁石心肠
智力含义: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 成功解决某种问题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大学生智力差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性:场依存型的人在知觉中受背景影响大,场独立型的人在知觉中不受或很少受背景影响。

场独立型学生偏爱自然科学,场依存型偏爱社会科学
二、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人格定义:个体在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对环境适应时所表现出的独特个性,内容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的特点,差异主要表现为发展与类型的差异三、大学生人格差

二、大学生的学习
适应
1.依赖性人格,如需要人照顾 4.回避型人格:如不自信,社会隔离
类型
2.自我中心性人格
5.表演型人格: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来吸引别人
3.偏狭性人格,如小心眼
1.遗传
2.生活经历
第七讲 学习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1.动物的学习根据学习主体分类
2.人类的学习
3.机器的学习,如人工智能
1.知识学习
冯忠良传递经验不同
2.技能学习
3.社会规范学习
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
1.言语信息学习 4.动作技能学习学习的类型
加涅分类
2.智慧技能学习 5.态度学习
3.认知策略学习
1.信号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7.规则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
5.辨别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3.连锁学习
6.概念学习
根据学习的层次分类(加涅)
1.连锁学习 4.定义概念学习
2.辨别学习
5.规则学习3.具体概念学习
6.解决问题学习
人格障碍原因
四、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
一、学习概述
学习定义: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或内部心理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原理:巴甫洛夫反射或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1.习得和消退,如建立联系或消除联系
2.泛化和分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泛化
应用—条件性情绪反应
与经典条件作用区别
1.正强化,如做对了给一颗糖
2.负强化,如打扫干净越快就可以休息越快强化的原理
1.连续强化:学得快忘得快
2.间隙强化:学得慢忘得慢
应用:行为塑造
2.反应和强化关系看,经典条件作用不需要动作就可强化,操作性条件能否强化依赖于动作
3.生物学意义看,经典条件作用知道事件与事件间关系,可趋利避害,操作条件作用熟悉自己行为与外界刺激的关系,可操作环境满足自己需求
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结果
的学习
强化的概念和类型
强化的程序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定义:被称为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行为法则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学习可预期信号
定义:有机体在某种情景下,自发作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景下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景的练习(斯金纳)
1.形成前提,经典条件作用是某个无条件刺激引发,操作性条件是行为自发产生,由结果得到强化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学习观
1.新知识获得
2.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
2.知识的转化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3.知识的评价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结构教学观
1.动机原则 3.程序原则
2.结构原则
4.强化原则
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者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内部条件
2.学习者具有同化新知识的观念
3.学习者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奥苏泊尔意义学习理论
实质: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教学策略
1.说明性组织者:对新知识提供一个观念上的固着点
2.比较性组织者:比较新旧知识中的异同
新教学观(建构主义):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核心思想)
定义:主张学习是通过理解,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不是受习惯支配而是受主体的预期引导。

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环境,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把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2.学科基本机构的教学原则
意义学习概念: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练习的过程
1.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内的
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相互作用是同化论的核心,学生取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三、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1.尊重学习者
4.相信学习者能教育自己,自我实现学习的基本原则
2.把学习者视为学习主体
5.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3.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
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罗杰斯学习观
2.学习内容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
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4.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第八讲 不同类型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即回答“某物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是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身体和内在思维,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的领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用心思考,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必须是符合记忆规律的有效的信息储存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归纳所学陈述性知识间的共同点 4.培养学生学习的心向
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2.加深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
3.对陈述性知识高度概括
1.认知阶段自动化基本技能的获得
2.联系阶段
3.自动化阶段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掌握子技能促进自动化基本技能获得的教学措施
2.促进组合
3.促进程序化
两种不同的知识
5.寻找学生原有陈述性知识经验,形成稳定的认知框架
一、知识的学习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1.原型式复述
复述策略
2.创造式复述
3.检验式复述
通用学习策略
1.SQ3R
阅读法2.记笔记策略
1.列提纲
2.图形法
3.表格法
1.明确学习条件,如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
2.做好策略学习的教学工作
3.增强主体的策略运用意识和体验
4.突出条件化知识
品德定义: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素质,在个体的个体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1.来源不同,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2.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反映社会关系,品德反映个体关系
品德与道德区别
3.表现方式不同,道德以文字舆论传统等方式表现,道德以个人心理及行为表现
4.作用不同,道德对社会起作用,品德对个人起作用
5.所属范畴不同,道德属社会学,品德属心理学
1.认识道德规范:晓之以理,知荣明辱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2.获得道德情感体验:动之以情晓,好荣恶辱
3.确立道德行为:导之以行,践荣弃辱1.认同社会主流道德规范,并呈多元性表现当代大学生的品德现状
2.存在道德认识上的困惑
3.道德言行时有脱节
三、品德的形成
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人们有效从事学习活动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精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这份总结就属于这个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学

1.道德两男故事法(柯尔伯格)大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心理学技术
2.价值澄清术
3.榜样学习法
4.角色扮演,如换位思考
第九讲 学习动机
1.内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学习动机分类
2.外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
3.内外动机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1.两者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具有双向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以注意的加强为中介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U 型关系,适度的动机时学习效果最好
1.内知驱动力: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学习任务本事是一种动机
2.自我提高的驱动力: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驱动力
3.附属驱动力: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1.学生的唤起水平,如维持学生适度的唤起度
2.学生的需要,如在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之前,必须先满足他们低端需要提高学习动机—内在因素的作用
3.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当学生接近成功时,会产生胜任感和效能感
4.学生的归因,如建立内归因(伯纳德。

韦纳)1.教师特征,如示范、热情、关心、期待
提高学习动机—外在因素的作用
2.课堂气氛,如安全有序、成功、理解、挑战性
3.教学活动,如课堂导入,内容生活化,及时反馈
学习动机定义: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发的学习活动并使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一、学习动机与学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
2.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还能降低学习过程中的一般知觉和反应阈值,调动个体做好学习准备
三、学习动机的激

三、品德
的形成
第十讲 师生交往及其影响因素
1.它是追求人文的过程师生交往特点
2.它是精神相遇的过程
3.它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1.积极的师生交往,如热情尊重,民主信任
2.消极的教师交完,如紧张型、冷漠型、庸俗型
1.师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减少,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增加教师交往缺失表现
2.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减少,面对符号的间接交往增加
3.师生非正式的体制外交往减少,正式的体制内交往增加
1.主体的认知因素心理结构
2.主体的情感因素
3.主体的言行因素
促进师生良好交往的方式:期望、指导、分配角色、谈心、激励、制止等
1.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积极师生交往的主要功能
2.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提高师生双方的学校生活品质
1.环境因素,如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2.教育因素,如教师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3.个人因素,如气质类型、个体心理品质、身体状况和心情
4.渠道因素,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
二、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与功能
三、影响师生交往质量的因

师生交往的含义:教与学活动的双方,在认识、情感、行为上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并且交互作用的过程
师生交往的类型
一、师生
交往的含
义与类型
第十一讲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1.自己人效应—自己人嘛,什么都好说,如学生把老师归为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一类人
2.反馈效应—埋头拉车,抬头苦干,如顶起反馈学习情况
3.犯错误效应—白璧微瑕更可爱,如才华出众但犯小错误的人最有吸引力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2.晕轮效应和恶魔效应——爱屋及乌和评价偏低3.刻板印象——四川人爱吃辣
4.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防御机制
1.超限效应——到底有完没完,如拖堂
2.霍布森选择效应——想象与创新的杀手:有得选等同于没得选
3.搭便车效应——无功也受禄
4.习得性无助效应——我只有听天由命:经历过太多无能为力的事情1.等门槛效应——先提小要求再提大要求2.门面效应——拒绝大要求接受小要求
第十二讲 师生交往的技巧
1.外貌吸引 3.接近性吸引 5.敬仰性吸引
2.相似性吸引
4.奖励性吸引
1.陈述理由人际影响的技巧
2.说实话
3.情感诉求
4.讨论
一、人际吸引的原理和人际影响的技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

四、提高劝说力d心理效应
人际吸引定义:个体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积极心态,有利于满足个人的人际关系
心理效应定义: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意义
一、引发正向交往交往的心理效应
二、引发主体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三、引发负向行为的心理效

1.多角度定位认识自己 3.体察入微了解学生
2.具有同理心 4.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同事
(二)热情善良,主动交往(三)真诚信任,宽容礼让(四)知其所欲,善施于人 1.师生双方观点的差异
2.师生双方或者一方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约定的规范,或者一方的行为与对方期待差距太大
1.避免直接冲突平息师生冲突
2.熄灭争吵
3.巧妙和解
师生冲突产生的原因
三、认识与平息师生交往的冲突
(一)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二、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具备
的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