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应用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产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1 •产业基础雄厚,发展前景广阔
本专业群精准对接数字创意产业,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龙头,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制作技术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提供技术支撑。
数字创意产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生的新经济形态,同时也是弓I领文化新供给、促进文化新消费的新型文化业态,产业以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强调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数字内容开发、视觉设计、策划和创意服务,其核心领域包括动漫、影视、游戏、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和VR,而产业的产品则为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数字作品。
专业群依据产业特征组群,与其核心领域深度融合,以不同形态作品创作设置专业。
专业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卓越工匠价值塑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符合省数字创意产业人才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数字内容创作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群涵盖的五个专业以艺术素养、创新创意思维训练和数字技术训练为共同的基础训练,将艺术设计类课程和数字技术基础类课程作为人才培养共同的基础课程,共建共享,实现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专业群建立了 "可持续发展平台+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打通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将艺术素养和软件基础课程统以产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基础制定
统一的课程标准,以资源库平台为基础,共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优秀教学团队,为后续不同专业方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数媒应用技术、动漫和广播影视专业主要为产业提供数字内容开发和策划创意服务。
数媒应用技术专业面向数创产业中交互融媒体、移动UI、VR、多媒体和前端开发等位动漫专业面向影视动漫游戏创作、制作、传播、出版等相关岗位;广播影视专业主要面向影视传媒公司策划发行、视频剪辑、特效制作等岗位;数字艺术和环境艺术专业侧重为产业提供视觉设计和策划创意服务。
数媒艺术专业主要面向广告、包装、CIS、平面动画设计制作岗位或产品造型、结构设计等岗位;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面向室内室外环境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等岗位。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群内其它专业数字作品创作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撑,所以它处在群内核心位置,其他专业使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创作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
其中动漫专业创作动漫和游戏作品、广播影视专业创作影视作品、数媒艺术专业以数字视觉呈现为主的作品创作、环境艺术设计则强调室内室外环境数字设计与呈现。
专业群内的数字媒体技术课和公共基础课例如创意设计和配色设计等课程均可实现群内共享高水平师资和优质教学资源。
在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作品创作上,群内各专业间可协同创作出精品。
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逐浙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和以实体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的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不同。
数字创意产业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要技术工具,强调依靠团队或个人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数字内容开发、视觉设计、策划和创意服务等。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群定位于数字创意产业与其核心领域深度融合,密切相连。
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数字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应用服务又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南目录》;文化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确定了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再度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并制定相关政策, 促进数字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群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契合。
经济产量和社会需求量大,未来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约1.45亿元,同比增速为25%O尽管产业规模和社会需求量在持续增大,但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数字创意产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未来还有着10余倍的上升空间。
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部署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产值规模将达8万亿元,甚至达到10万亿元级别。
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对数字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正是专业群大力发展的有力文撑,也是专业群对高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体现。
2•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呈金字塔形分布,企业众多
数字创意产业面临极佳的发展机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我市更是把互联网和文化创意产业确定为两大支柱产业,颁布《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每年投入5亿元扶持数字创意产业,使产业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飞速发展,年产业规模接近3000亿元”成为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我市的数字创意产业呈现发展模式巨大、特色鲜明、引领产业升级作用明显、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等特点,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放大。
据市互联网协会的统计,我市专门从事数字创意设计、影视制作、移动端APP交互设
计的企业就有4000多家,这些企业对数字创意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3 •产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分析
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专业技术人才。
数字创意产业本身具有高技术性,这种高技术性不仅体现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媒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平台上,更体现在对于数字媒体产业的高素质从业人员上。
从产业的核心细分领域来讲,每个领域都需要有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从业人员来对行业内容进行升级和新。
比如说游戏与创意设计行业,不仅仅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行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具有极高的创新能力。
对于从事数字创意的企业而言,拥有掌握关键性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然而无论是关键性技术还是高素质人才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讲都是不容易获得,虽然我国目前高素质人才数量迅速增长,但是人才缺口依旧较大。
据市互联网协会统计,我国相关行业需要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群人才,需求量达到100万之巨,相关专业群人才供不应求。
随着数字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这个缺口也不断加大,人才的缺失成为制约数字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大力推进数字艺术专业群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产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与其他产业相比,数字创意注重技术与文化的并行发展,在输出社会经济价值的同时,还会产生可观的文化价值,这对于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建立大国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些优势和特色预示着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群美好的发展前景,其对于数字创意产业人才
的培养必将对高职院校发展起到引领和标杆作用。
专业群的特色与优势
1・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数字媒体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国家级教学成果建立了高职学生职业竞争力模型;开发了大数据分析系统,将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实施面向数字创意产业特有的〃基于作品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2.建成了数字媒体专业群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全国领先牵头建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媒体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中有70门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其中,本专业群承担了23门课程的建设工作。
资源库在全国同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专业群先后建设了3门国家级、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连续五届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
3•以“技艺融合”为特色,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
专业群精准对接数字创意产业,并依据其跨界性、融合性、复合性特点,实现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运用集群发展的策略极大地推动专业群的建设,实现了T+l>2”的集群效应。
专业群已建成国家级成果包括:数字媒体专业群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全国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项目、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
此外,还在建设省优秀教学团队、两个省级二类品牌专业、省一流校重点建设专业、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担了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技计划课题,近5年科研到账经费近2000万
元。
以上成果为专业群未来的发展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建设基础,例如建成了优质教学资源和设施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
为未来专业群的教学改革少走弯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锻炼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队伍,这是专业群未来发展所积累的最大财富。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群以“技艺融合”为特色,匠心打造信息技术为强项、艺术设计为特长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科学构建"技术性”和〃艺术性"相互融合的特色化课程体系;着力推进AI技术与艺术作品创作相融合,提升艺术精品的创作效率和质量;以建设现代学徒制为抓手,实质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培育大国工匠,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托数字媒体专业群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平台,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建设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建设多层级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借本市成熟的国际化展览产业链之势,提高专业群国际影响力。
形成专业群优势特色经验,以步入同类专业群全国第一方阵为奋斗目标。
(二)具体目标
1・培育大国工匠,有效提开培养质量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就业为导向,提升职业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工
匠精神,注重学生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养成。
以创新带动创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亟需、技艺高超的杰出人才。
2 •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促进产教育融通
准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设创新产教融合平台。
通过完备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改革,全面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质量。
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
3 •构建基于职业竞争力导向作品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握"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强化项目作品引领,基于职业竞争力导向,构建三阶递进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建设现代学徒制为抓手,实质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拓展校企合作的水平和深度,把握产业发展、国内产业调整变化的机遇,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应。
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实质推进协同育人,构建现代新职教体系。
4•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的硏究,探索以有效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创新与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优势,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借助专业在信息化教学、优质资源开发、信息
化教学方面的强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智慧教学和现代职教体系新发展。
以数字媒体专业群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项目高职信息化改革孵化器,全面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
5•打造“工匠之师”,建设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着力打造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全面擅长专业技能、拥有深厚职业德行的“工匠之师〃以"四有"标准打造技术见长、艺术兼备的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保持专业建设领先水平。
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专家和专业带头人, 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
构建混编教学团队体现数字媒体专业群技艺融合特色,完善团队文化建设。
6•探索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以推广和应用数字媒体专业群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为基础,发挥专业群优势强项,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推进现代高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 提升专业群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培养一批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突出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孵化教学成果,形成专业特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7•促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全面改进教学条件
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校内实训基地体系设计与内涵建设。
扩展、整合、完善原有实训室资源,打通各实训室之间的共享通道,探索建立一体化综合性网络实训平台,保持实训设备及技术具备一
定的先进性,提高实训资源利用率,提升生产性实训学时比例,形成技艺融合的现代教学社区,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构建职业教育实训体系,增强学生适应岗位能力,扩展学生实习就业途径。
以省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市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促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组建兼职教师工作站。
8•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
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基本技能。
将"创意、创新、创业〃理念弓I入人才培养模式中,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理念。
特设创意思维训练课程,加大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力度,以创新带动创业,大力推进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教育;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和创客空间,形成链条式,拓展创新创业新局面。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9.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面向数字创意产业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省级技术技能中心为基础,建设体系完备的创意设计技术技能积累中心,通过科研平台建设,推进科研与社会服务。
依托省眼镜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市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开展技术研究和服务,建设国家高水平专业应用硏究与社会服务能力的项目,以此为基础实现〃服务企业、服务战线、服务社区、服务西部、服务一带路"的广泛社会效应。
10.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并完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群质量评价体系标准,实施〃校、院、专、企四个层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的质量诊断、监控功能及评价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的标准化、规划化和系统化。
制定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措施,完善四方评价体系的质量诊断与监控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促进专业群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常态化,制定完善一套学生学习成果产出性标准。
11 •开展深度国际合作,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拓展国际合作,与国外著名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引进高水平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国际化内涵提升项目。
建立与境外高水平院校相近专业国际科研合作关系,提升科研水平;选派高级访问学者到国外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进修或合作研究,强化教师团队国际化水平,与国内示范校、骨干校开展交流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派学生,实现学生跨区域的培养合作,促进高教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三、建设内容
(—)培育大国工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加强当代青年的劳动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价值理念、基本精神纳入人才
培养方案。
充分借力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公选课以及第二课堂,深入推进德育教学。
每月开展1期“新时代青年”专题访谈,引领全院青年学子牢记嘱托跟党走提升数媒学子的精神内涵。
开设〃师者谈" 活动。
结合周三专业教研室活动,每月邀请1名专业教师,从专业理想、创业就业入手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
面向全院同学开放"学长课堂〃。
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引导学生知奉献,懂感恩。
党总支书记、院长每学期给学生至少上一次思政课教育〃第一课"。
做到〃新生全覆盖""党员全覆盖""学生干部全覆盖〃。
2•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贯穿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制定《劳动教育实践课》课程标准,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溢美、以劳促创新〃等方面入手,开设学分为1.5的《芳动教育实践课》,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书记项目"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培育工程"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开展以"劳动教育"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下乡活动,打好振兴乡村国家战略牌。
从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环境振兴、文明振兴等方面入手以撰写高质量的调硏报告。
促进学生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双向发展。
树立劳育典型,发挥劳育模范标杆作用。
3•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弘扬和创新中国传统(民族)技艺
依托特美工坊,每学期举行一次"特美工匠走进校园"活动,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去琅画"带入校园,让师生学传统手工艺。
打造〃学校
+社区”合作模式,开设社会教育实践第二课堂。
从作品的创作题材入手,如创作红色教育、校园生活、传统文化、乡村风貌等题材,形成可延续的系列化作品。
并借力暑期社会实践,拓宽运行模式振兴乡村文化,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借助文博会,进一步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
借鉴工艺艺术院校的课程建设内容,根据艺术类相关专业课程,增设中国传统(民族)技艺课,从专业选修课逐步推进到专业必修课。
聘请〃技艺大师",搭建校内传统(民族)技艺工作室。
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传统(民族)技艺作品展览,通过以成果展览的形式进行动员宣传。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数字媒体专业群始终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围绕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等六项核心要素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根据数字媒体专业群的特点,各专业以项目作品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实施作品三段递进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根据地方产业特征和学校现有条件,艺术设计类专业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新模式,构建多种育人模式〃互依并存、相互借鉴"的良好态势。
1.基于现代学徒制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⑴体制机制创新实践
体制机制创新的首要问题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校企双方坚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签订现代学徒制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双方在育人过程中的合作方式职责分工、成本分担以及权益责任, 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招生及育人工作。
首届试点班采用"校企联合、自主招生
“方式。
随着项目的推进,校企双方将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招生招工与录取方式。
(2)教学方式创新实践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岗位技能实操训练,教学方式随之变革。
从老师授课的角度看,会更多地采用真实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等方式,取代课堂集中讲授教学方式。
实操训练和指导的针对性加强,学习任务的安排则体现分层次、分岗位的差异性。
从学徒学刁的角度看,"先模仿、再理解,最后创新实践"的学习过程更为生动,容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评价体系创新实践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学徒、企业、学校、社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教学评价采用多方评价体系。
学徒出师既要取得毕业所需学分,还要达到企业的考勤与绩效指标,并且通过企业出师考核。
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职业资格的认定方面。
"现代学徒制" 试点方案着重引导师傅(企业导师)和学员(学生),逐步实现由学科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
2.基于作品三段递进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基于作品三段递进训练的人才培养过程
作品三段递进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能力及创业引导培养为线,以项目作品训练为窄引,按课程作品、实训作品和实习作品三段递进,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训练。
建设期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