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1、3、8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曹清华参与研讨老师:熊芳、丘雄英、李改
第一单元时、分、秒总课时4课时
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知识点包括:秒的认识、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计算经过的时间等。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是在认识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了解1分=60秒,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再认识计量工具;接着,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估计方法;最后,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和到达时刻或出发时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

2、教学难点:解决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难点。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六、单元课时安排:(共4课时)
1、秒的认识———————————— 1课时
2、时、分、秒之间的进率————————————1课时
3、计算经过的时间————————————1课时
4、练习课————————————1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1 主备老师:曹清华参与研讨老师:熊芳、丘雄英、李改
课题秒的认识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理解1分=60秒。

教学难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课前准备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新知。

1、引出秒的概念。

(1)课件出示课本第2面的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2)人们在倒计时喊的“十、九……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了多长时间?
小结:像计量这样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秒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钟面,仔细观察,你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
(1)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2)钟面上有三根针,最短的是时针,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2、怎么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 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3、体验1秒钟:听一听,每一次的“嘀嗒”声代表的是 1
秒 .
4、请同学们谈谈对1秒钟有什么感受?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嘀嗒”一声就是1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5、课件展示在1秒钟里做的事情。

6、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秒?(课件展示)
7、你知道都有什么样的表?这些表都可以计量“秒”。

(课件展示)
8、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认真观察秒针是怎么走的,走了几秒。

(1)秒针共走过1大格,也就是()小格,是()
秒。

(2)秒针共走过 4 大格,也就是()小格,是()秒。

(3)秒针走1圈,分针走()小格,1分=( )秒。

活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反馈。

9、试一试1分钟能做些什么,把结果记录下来。

①我1分钟跳绳120下。

②我1分钟可以写20个字。

10、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秒”这两个时间单位。

①上体育课短跑用到秒。

②下课休息是10分钟。

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1分=60秒
三、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课本第4页做一做。

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3、课本第6面第1、2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写单位,并说说理由。

4、谁是冠军?50米折返跑成绩表。

(课件)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了1分、1秒分别有多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你能在课外查找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做时间的主人吧!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1)秒针共走过1大格,也就是 5 小格,是 5 秒。

(2)秒针共走过 4 大格,也就是 20 小格,是 20 秒。

(3)秒针走1圈,分针走 1小格,1分= 60 秒。

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2 主备老师:曹清华参与研讨老师:熊芳、丘雄英、李改
课题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使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的简单换算。

课前准备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回顾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1时=( )分,1分=( )秒,2时=( )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时间的新知识。

(板书: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探究:2时=()分 5时=()分120秒=()分 4分=()秒
活动要求:(1)根据时、分、秒单位之间的进率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交流,集体反馈。

2、反馈:
(1)1时是60分,2时是2个60分,即:60+60=120
(2)1时是60分,5时里有几个1时,就是几个60分,即:5×60=300
(3)60秒是1分,120秒是2个60秒。

即:120÷60=2 (4)1分是60秒,4分就是4个60秒。

即:4×60=240
小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把时化成分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

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60,把分化成秒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把秒化成分时,就看有多少个60,就是几分。

三、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1、填空。

(课本第4面的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说出算的思路。

2、在○里填上“>”“<”或“=”。

(课本第6面的第4题)
3、游戏:小组同学中的一人计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坐在座位上。

如果你认为过了30秒,就把手举起。

(课本第7面第7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简单时间的换算,你对时间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板书设计
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时、分、秒之间的进率:1时=60分,1分=60秒
2时=()分4分=()秒
60+60=120 60+60+60+60=240
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3 主备老师:曹清华参与研讨老师:熊芳、丘雄英、李改
课题课本第5页主题图,例2及相关练习。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新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打一常见物】谜底:时钟
2、“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3、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
4、你能读出这个钟表上的准确时间吗? 9:15 7:30
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时间计算的新知识。

(板书:计算经过的时间)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阅读与理解。

(1)课件出示课本第5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
小明7:30 离家,7:45到校。

(2)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能解决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分析与解答。

(1)可以怎样解答?
(2)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活动要求:①学生独立思考②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

③全班交流反馈。

方法一:可以直接数一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多少分。

方法二: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方法三:因为都是7时多,我直接用减法计算。

45-30=15(分)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计算过程,说说哪种方法合理。

3、回顾与反思。

(1)你的计算合理吗?(2)可以怎样检验?
30+15=45(分), 7:30过15分钟就是7:45 ,解答正确。

小结: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①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②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1、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课本第5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分析:可以直接数一数,从8:40到9:00分针走了多少格。

9:00开门,也可以想成8:60开门,这样就可以用我们前面学习的方法解答了。

2、填一填。

(课件)
3、星期六小红9:10做作业,到9:40完成。

算一算她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4、竞赛抢答:教师口头报时刻(1)凌晨2时至凌晨2时45分,经过几分?
(2)早上7时至晚上8时,经过几小时?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计算经过时间,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

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计算经过的时间
计算时间的方法:
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7时45分-7时30分=15(分)
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4 主备老师:曹清华参与研讨老师:熊芳、丘雄英、李改
课题练习课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知道时、分、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时间单位的关系,熟练进行单位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

课前准备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复习。

1、知识点1:会用时、分、秒填空。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小孩大约每天睡9( );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0( );做熟饭大约需要25( )。

小结:时、分、秒中,时的单位最大,1、2年级期末考试是1小时;1分钟可以做10道口算题;秒的单位最短,眨一次眼就是1秒钟。

课堂练习: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①一节课要上40( )。

②一天要工作8( )。

③走两步要用3( )。

2、知识点2:时、分、秒的大小比较。

1时=60分,1分=60秒。

9分○90秒 1分15秒○ 65秒方法:先把单位化统一,再比较大小。

课堂练习:比大小。

120分○2时 60分○1时 90分○3时
3、知识点3:求结束时间。

(课本第8面第9题)
一列火车本应9:15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什么时候能到达?
分析:晚点25分钟就是准点起经过25分钟后到达。

所以9时15分是起始时刻。

9时15分+25分=9时40分。

二、课堂练习。

1、圈出合适的答案。

(课本第6页第1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感受时间。

2、计算时间(课本第7页第8题)巩固认读钟面时刻和依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让学生体会时刻和时间的区别。

时间是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间的间隔。

时刻是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3、实际应用:(课本第8页第10、11题)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次旅行,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

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
四、提升练习及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练习课
1、知识点的复习:(1)知识点1:会用时、分、秒填空。

(2)知识点2:时、分、秒的大小比较。

(3)知识点3:求结束时间
2、选择性板书练习题。

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曹清华参与研讨老师:熊芳、丘雄英、李改
第三单元测量总课时9课时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
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
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同时新教材中增加了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这一知识点,更好的加强
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毫米、1分米、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建立“吨”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
3、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知道1厘米=10毫米。

4、能够根据分离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
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5、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6、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单元课时安排:(共9课时)
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课时
分米的认识及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1课时
练习课···················1课时
千米的认识(1)··············1课时
千米的认识(2)··············1课时
练习课···················1课时
吨的认识··················1课时
决解决问题+练习课··············2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1 主备老师:曹清华参与研讨老师:熊芳、丘雄英、李改
课题例1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课前准备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1米= ( )厘米 100厘米= ( )米
9米= ( )厘米 400厘米= ( )米
3、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4、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5、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考考你:
1 厘米= ( )毫米
2 厘米= ( )毫米10 厘米= ( )毫米 30 毫米= ( )厘米
3、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2 主备老师:曹清华参与研讨老师:熊芳、丘雄英、李改
课题分米的认识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学难点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课前准备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

(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0厘米是一分米
表示方法:分米---------dm
换算方法;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3 主备老师:曹清华参与研讨老师:熊芳、丘雄英、李改
课题练习课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对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课前准备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1、系统复习长度单位名称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同学们,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你们能说说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学生的回答,回顾: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随意指两个长度单位,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2、小组活动:用手势分别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

3、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先让学生估一估它们的长度,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派代表回答,共同验证,对估计比较准确的学生给予鼓励。

(铅笔、曲别针)
二、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1、填一填
5厘米=()毫米80厘米=()分米
2、练一练
2厘米=()毫米9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毫米=()厘米
50厘米=()分米
三、拓展练习,简单的单位计算
1、4米-3分米=()分米20毫米+40毫米=()厘米
1米-4分米=()分米3厘米-12毫米=()毫米25毫米+15毫米=()厘米40毫米+60毫米=()分米2、在○里填上“>”“<”或“=”。

5分米○5毫米8毫米○2厘米
6厘米○60毫米1米○7分米
9毫米○3分米4分米○4米
3、书本25页第九题。

4、书本25页第10题。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
1、第1题。

要求:先判断、再测量。

(注意提醒学生回忆正方形的特征)
2、第5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
后学生汇报,集体纠错。

3、第6题。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完成后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教师评讲时课件演示。

4、练习一第7题。

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教师
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板书设计练习五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4 主备老师:曹清华参与研讨老师:熊芳、丘雄英、李改
课题千米的认识(1)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课前准备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呀?请把你知道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操场10圈的长度。

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操场10圈的长度很长,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课件出示学校运动场的图片。

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学校的运动场,哇,运动场真大真漂亮!大家知道我们学校的运动场一圈是多少米吗?
请同学们说一说。

不错,我们学校运动场的跑道1圈是400米,那大家想一想半圈是多少米?2圈是多少米?2圈半是多少米?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半圈是200米,2圈是800米,2圈半是1000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

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是1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