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共4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 绍 作者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 《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 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 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 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等。
知 识 链接
孔孟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 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 的区别。孔子的敦厚中蕴藏着凛凛正气。而孟子更偏向愤世嫉俗。 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但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孟子则在 “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化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 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用肯定句表述出来) ② 论据——证明观点的依据(道理、事实) ③ 论证——证明论点的方法(举例、道理、对比、比喻、类比、因果)
文 体 知识
➢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 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了什么——其次通过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最后 得出了什么结论
文 体 知识
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件事、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进 而阐明自己的见解或者反驳别人主张的一种文体。(重点:表达明确 自己的观点)
➢ 议论文语言特点:简洁、严密 ➢ 议论文分类:立论文(提出见解)、驳论文(驳斥观点)
文 体 知识
➢ 议论文三要素: ① 论点—— 要证明的观点(一个中心论点;多个分论点,答题时只能
课 文 分析
3.没责任的表现有哪些?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 不守诚信、欠钱没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没有赔礼——没责任的表现。 ➢ 责任的范围: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两个个“凡属”概
括所有的责任。 ➢ 通过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第一个论点: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
的痛苦。
背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勇于负责任,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提出问题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最苦与最乐》
分析问题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解决问题
识 记 生字
恩惠( huì ) 揽( lǎn ) 监督( dū )
如释重负( shì ) 契约( qì ) 悲天悯人( mǐn ) 卸却( xiè ) 凡属( fán ) 纵然( zòng )
理 解 词语
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而道远: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整 体 感知
小组讨论: 快速略读全文,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 表达观点的句子: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 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整 体 感知
小组讨论: 快速略读全文,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 作者的主要观点:
梁 启 超
最苦与最乐
最苦与最乐
思考
1.你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是什么? 2.以意思相反的并列短语做标题的好处有哪些? 3.这个标题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4.标题能不能简化为:苦与乐? 5.标题能不能调整顺序:最乐与最苦?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课文中的生 字和生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 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 “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 文 分析
鉴赏第二部分(4-5段): 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 逃避责任”。 请仔细阅读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课文分析
1.第4自然段,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 从第一句这个设问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 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就可以看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完成了 责任。这也就推出了本文的第二个论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
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课 文 分析
鉴赏第一部分(1-3段): 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 的痛苦”。 请仔细阅读文章,然后回答 问题。
课 文 分析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 (第1段)责任未了。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 (第2段)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 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 从而说明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创 作 背景
梁启超认为责任是公德的一部分,人人尽自己的责任,才 能造就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新秩序的文明社会。1918 年10 月,梁启超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一系列专栏讲辞,《时事新 报》和《大公报》都有刊载,其中《最苦与最乐》刊载于 《时事新报》1919 年1月8 日的“星期讲坛”上,意在使 民众明白人生的乐莫不在于责任的完成,而人生之苦莫不 在于责任的肩负,归根结底,人只有完成自己的责任,才 能最终得到生活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