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
第一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
自习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其作用。

2.勾画圈点出你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体会语言。

自探
活动一: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说明文通常会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尤其突出。

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活动二:品味本文生动典雅、准确科学的语言。

1.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说明生动,用词典雅。

你能从课文1、2段中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品味吗?
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上句中“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
③燕子翩然归来。

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
⑤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
⑥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
⑦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
⑧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⑩“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
作用?
⑾“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
2.下面句子体现了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请根据提示具体分析。

(1)“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梅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5、6天。

”如果去掉“左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如果去掉“许多”,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自测
1.写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2.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第二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导学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叙事的脉络,感知文章的要点。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探究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3、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珍视的
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探究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学习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

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

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第一课时
【课型】自主阅读课
【自学】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眼花瞭乱不可明状荒谬憧憬
B、响彻云霄头发班白屏障屹立
C、杀戮荡然无存赃物荒谬
D、憧憬月明风清寒襟张皇失错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写出了天气的恶劣。

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

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3、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

”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4、仔细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自探】
1.课文中三次写到南京大屠杀,有何用意?
2.文章第三部分,作者介绍了“六十几位”参加座谈会作家,为何重点介绍两位?
3.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自习】
1、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2、“他们杀了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芙蓉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感情?)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自探】
阅读“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回答问题。

1、六十几位作家在一起讨论,作者为什么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

2、安格尔的诗“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3、.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发言,态度有什么不同?
4、“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这表明了什么?(“他”是指西德作家明赫白)
【知能提升】
家书
①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

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

” ②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

”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

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③“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

我都好,务必立刻寄钱来!”菊一字一顿念出,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④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⑤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

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

伢子大学念书很忙,没功夫写许多话。


⑥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

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

”又喝一盅,瓶里的酒浅了些,延叔脸上也生动了些:“菊写,我说。

” ⑦菊趴到桌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

延叔叹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

叫他放心。

”说完回过头:“我没什么说了。

”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⑧“我说两句。

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

秋后老母猪生下九只猪仔。

今年价好,涨到七块,有卖头。

卖猪仔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⑨“上个月,那只老黑母鸡被隔壁仔崽打断了腿。

我心痛了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

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⑩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

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

”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痛。

叫哥在学校要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

不要让人笑话咱。

”菊烦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⑾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

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对你哥说说。


⑿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

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

那支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
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 ⒀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

菊娘就站起灶间盛饭。

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
⒁“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

队长说你有出息。

特地分归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

腊狗说式样还挺流行,城里都时兴。

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⒂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支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⒃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

”延叔见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

”菊娘便说:“对。

你哥不相信这些。

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 ⒄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

拿起那薄薄的一张,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

”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⒅信收到。

钱就寄。

1、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2、⒄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 的心理是怎样的?
3、⒅段与前文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4、延叔为什么要重写一封信?
5、小说中的大学生是怎样一个人?试作简要分析。

【自结】
第三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提高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层次,品味课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3、感悟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资料链接】
1、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及时、简明。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第一课时
【课型】自学指导课【自习】
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业已:绥靖:溃退:阻遏:要塞: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及时:
简明:
4、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5、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请在文中勾画出其各个部分。

【自疑】
第二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自探】
1、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4、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6、“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
了。

”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自结】
第三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自探】
1、划分文章层次,画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则新闻的各个部分。

2、新闻应“用事实说话”,但文中有议论,试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3、比较下面两句话,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4、“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这句话中的“逃窜”能不能改成“逃跑”?
【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D约数,指百万左右。

3、对本文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

【知能提升】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等句,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多项选择)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4、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5、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多项选择)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自结】
第四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
1.初读诗歌《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渡远荆门外()帘旌不动夕阳迟()..徙倚湖山欲暮时()老木沧波无限悲()..2.再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渡远:平野:
大荒:
月下飞天镜:
海楼:怜:
帘旌:
夕阳迟:
横分:
徙倚:
凭危:
【自疑】
三读课文,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我还有这样的疑问:
【自探】
活动一学习《渡荆门送别》
1.诵读诗歌,把握字音、节奏和情感。

①听诗歌录音并跟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②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学习诗歌?登岳阳楼?
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字音、节奏和情感。

①听诗歌录音并跟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②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研读诗歌,自主探究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诗眼。

活动三质疑问难
通过学习,对于《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的理解还有什么不
明白的地方吗,请提出来解决。

【自测】
1、《渡荆门送别》中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的句子是:
2、《登岳阳楼》中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
3、《登岳阳楼》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融为一体。

【自结】
通过这四首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歌方面的收获:
第五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5《世说新语》两
则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5《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内集,儿女,俄而,欣然”等词义。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了解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有何评价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课时:2课时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兖(yan)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第一课时《咏雪》【自学】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俄()而骤()无奕()谢道韫()差可拟()3.看注释,查
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儿女()俄而()欣然()何所似()差可拟()未若()内集()讲论文义()4.结合注视翻译短文。

【自疑】【自探】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
【自测】翻译下列句子: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自结】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自学】
一、我是急先锋
1、给加点字注音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非人..哉()
友人惭()..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与友期行
.去后乃至.门外戏
.尊君在不.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3、重点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期
古:
今:
太丘舍去

古:
今:
下车引之

古:
今:
入门不顾

古:
5、翻译短文。

【自疑】
【自探】
一、比较“君”、“家君”与“尊君”的不同:
(1)君:(2)家君:
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自测】
发挥想象,续故事
我来当作家。

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太丘,他将会对太丘说些什么呢?【自结】【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柳絮.()无奕.(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 4.期.日中:今:
3)尊君:()5.尊君在不:.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

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五、阅读。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无礼:引: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