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第3单元知识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课标】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一、两大军事集团:
1.目的:①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②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背景:①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战争。
②19世纪后半期,法德、俄奥、英德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3.形成: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4.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5.影响: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世界大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爆发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根本原因)
②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③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2、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在一战爆发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3、进程:
①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②德国和俄、法、英等国很快参战。
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③规模: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主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④主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
因交战双方(德、法)损失近百万人,该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⑤美国、中国、巴西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美国参战的目的:参与瓜分世界);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⑥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4、性质: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5、影响:①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广),交战国在战争中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装备,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③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④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课标】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二月革命:1917年3月,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1.原因: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②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矛盾尖锐。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④二月革命没有解决俄国的社会矛盾,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公开镇压革命群众。
⑤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时间:1917年11月6日地点:彼得格勒领导人:列宁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3.结果:胜利。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建立政权:1917年11月7日,召开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和平法令》;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项
目
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具体措施
巩
固
政
权
措
施
政治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军事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经济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意
义
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
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影响):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性质)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③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由空想到科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由理论到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
③由理想到现实——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10课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课标】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1919年1月—6月、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2.目的: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3.操纵者(巴黎和会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中心议题:处置德国。
5.主要内容:
A.签署《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的主要内容:(美国和中国没有签字)
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
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实质)
山东
权益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
B.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一系列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C.决定建立国际联盟(美国没有加入)。
6.影响:①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②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7.对中国问题的处理及影响:
⑴处理方式:无视中国是战胜国,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
⑵启示:弱国无外交。
⑶影响: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结果,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1921—1922年,美国华盛顿
2.与会国家:9个 (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操纵国:美国
3.中心议题:中国问题
4.原因: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矛盾重重,美日矛盾最为尖锐。
5.目的:遏制日本的扩张,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6.结果:①签订了《九国公约》。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②《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实质)。
③获益最大的是美国;受限制最厉害的是日本;受害最重的是中国。
7.影响:①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②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之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实质: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评价:①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维护战后相对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这一体系是极不稳固的。
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课标】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列宁)
1.原因: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②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③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2.主要内容:
项目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
4.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俄国名称变迁:
①沙俄: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②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③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④俄罗斯:1991——现今
2.开始时间和领导人:1926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过程及成果:1928—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4.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
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
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原因:1927年到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
3.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4.内容:实行集体农庄。
5.影响: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②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原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新宪法的作用:宣告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3.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评价
积极:①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工业强国;②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③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④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⑤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国家机构内部腐败滋生,形成了严重的个人崇拜。
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随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5.启示:①国家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④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⑤要重视民生问题;⑥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标】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和平合法的手段争取民族独立)
1. 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印度过度压榨;
②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
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目的:争取自治。
3.领导人:甘地(“圣雄”“印度国父”)。
4.过程:
①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后因1922年发生的农民焚烧警察局事件停止;
②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
遭到拒绝后,甘地选择以反对食盐专卖为突破口,带领80名拥护者步行3周到达海边,自取海水制盐。
5.结果: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6.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
7.意义: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过程:
①和平斗争: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完全独立的要求。
②武装斗争:1919年,埃及各大城市出现了和平示威游行和武装起义。
③结果: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3.影响:华夫托运动为埃及的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该宪法并未得到执行,墨西哥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2.目的: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
3.主要内容:
①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②推行土地改革。
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
④发展教育等。
4.影响: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