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痉病》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说】
6.清·温病学说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痉证的病因病机理 论。其热盛伤津,肝风内动,引发本病的理论及湿热致痉 的理论,使痉证的病因学说渐臻完备。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木旺由于水亏,故得引 火生风,反焚其木,以至痉厥。”“湿热证,三四日即 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 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 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概说】
3.隋唐时期对痉证的观察较为细致
《诸病原候论·风痉候》认为痉证:“口噤不开,脊强 而直,如发痫之状,其重者,耳中策策痛,卒然身体 痉直者,死也”。
《千金要方》指出本病得之者多为“新产妇人及金 疮血脉枯竭,小儿脐风,大人凉湿。”,“诸反张, 大人脊下容侧手,小儿容三指者,不可复治也”
【概说】
【辨证论治】
2、肝经热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项背强急,四股抽搐,口噤啮齿,甚则角弓反 张。 ②兼次症:高热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眩晕,面红目 赤。 ③舌象:舌质红,苔黄或少苔。 ④脉象:弦数或弦细数。
【辨证论治】
(2)治法:清肝泻火,熄风潜阳。
(3)方药:羚角钩藤汤。本方有平肝熄风,清热止 痉作用,适用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
【概说】
(三)源流
1、《黄帝内经》始有“痉”之称。其发病与风寒湿有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 暴强直,皆属于风”。
《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概说】
2、《金匮要略》发展了《内经》对本病的认识,提出柔痉和刚痉之分。 并提出伤亡津液而致痉的内伤致痉理论,以及治疗方药。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 名曰刚痉”;----表实无汗
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清肝熄风止痉; 川贝、竹茹:清热化痰; 茯神:宁神定志; 白芍、生地、甘草:酸甘化阴以缓肝急。
【辨证论治】
(4)临床应用:
①若口苦苔黄,加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热,泄肝 火;口干渴甚者,加生石膏、花粉、麦冬以甘寒清热 生津止渴; ②痉证反复发作,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熄 风止痉; ③神昏痉厥者,选用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或紫 雪丹,清心泄热,开窍醒神,熄风定痉,其中安宫 牛黄丸清热解毒力胜,至宝丹开窍醒神作用强,紫 雪丹则长于熄风镇静止痉。
【概说】
5.明·张景岳对痉之病因病机、证候进行了进一步的 阐述。 《景岳全书·痉证》:“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 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 枯燥,所以筋挛”;“痉之为病,即《内经》之痉病也, 以痉作,盖传写之误耳。其证则脊背反张,头摇口噤, 戴眼项强,四肢拘急,或见身热足寒,恶寒面赤之类皆 是也”。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 反张,多突然起病。
2、发病特点:
(1) 由外感而起,起病缓,病程较长,多无恶寒发热 等表证。 3、实验室检查:血液常规、生化分析、脑脊液、头颅
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清热熄风化痰,祛瘀开窍通络
【诊断】
4、子痫 多发生在妊娠中后期,或围生期,突然出现昏仆不 省人事,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口吐涎沫为特征,发作 前常有眩晕、头痛、下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
5、破伤风 外伤后创口不洁,感受风毒而成,常在外伤 后4-14天出现恶寒发热,苦笑面容,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 至角弓反张,此为典型的痉证。但由于有明显的外伤史, 本病常在外科学中介绍。
【辨证论治】
3、阳明热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②兼次症:壮热,汗出,口渴引饮。 ③舌象:舌质红,苔黄燥或焦黑。 ④脉象:洪数。
【辨证论治】
(2)治法:清胃泄热,熄风止痉。
(3)方药: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前方清泄阳明 实热;后方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二方合用有泄热通腑, 存阴止痉作用,适用于阳明热盛,热结阴亏痉证。
【概说】
(一)定义 痉证指由于筋脉失养或热甚风动引起的以
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 特征的病证。
【概说】
(二)症状特点
1、筋脉肌肉拘急挛缩,表现为项背强直,四肢抽 搐,甚至角弓反张。亦可先表现为牙关紧闭,口 噤不开,继之发痉。 2、起病突然,病情危急。 3、可伴高热、昏厥、谵语、呕吐、腹胀、便秘、神 疲乏力等症。 其中筋脉肌肉失濡而拘急挛缩是痉病共有的证候特 征。有些仅限于某一脏一腑、一经一络出现一定范 围的拘挛、强急。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邪壅经脉
(1)辨证依据: ①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 ②兼次症:头痛恶寒发热,肢体酸重,无汗。 ③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 ④脉象:浮紧或濡数。
【辨证论治】
(2)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3)方药:羌活胜湿汤。本方有祛风、散寒、
燥湿、解肌和营作用,适用于风寒湿邪阻滞经脉, 四肢抽搐,项强头痛。
【病因病机】
风寒 壅阻经络,阻碍气血津液运行,筋脉失养 外感 湿热
---- 热盛阳明,耗伤津液,筋脉失养-- 痉
温热 ---- 热入营血,燔灼肝经,热盛动风----- 热入下焦,劫灼真阴,虚风内动--
素体气血两虚
内伤 误治损伤气血津液 气虚津亏血少 痉
失血产后汗出
无以荣养筋脉
气血耗伤,血行不畅或外伤所致瘀血内阻,筋脉失养而痉。
及温邪而发痉。外感温热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热,邪热消灼 津液,筋脉失于濡养;或热病邪人营血,引动肝风,扰乱神 明,而发为痉证。
2.久病过劳 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气虚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血虚则不 能濡养筋脉;久病脏腑功能失调,或脾虚不化水湿,或肝火 灼伤津液,或肺气不宣,蒸灼肺津等,皆能产生痰浊,痰浊 阻滞经脉,筋脉失养而致痉。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情 志不畅,久之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肝阳上 亢,亢阳化风而致痉。
4.金元时期,朱丹溪对痉证有了新的看法,他认为痉非外 来风邪所致,而由于气虚所为,“气虚有火,兼痰,宜用人 参、竹沥之类。”切不可作风治而专用风药。
《医学原理·痉门论》则认为根本原因乃是津血有亏,“方书皆谓 感受风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当作气血内虚, 外务干之所致。”“是以有气血不能引导,津液无以养筋脉而治 者;有因痰火塞窒经隧以致津液不荣者;有因真原本虚,六淫之 乘袭,致血不能养荣者,虽有数因不同,其津血有亏,无以滋荣 经脉则一。”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表虚有汗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 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 汤主之”;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xie)齿,可与大承 气汤”。 ----邪入阳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明外感、内伤致痉 首先掌握痉证临床证候特征,然后分辨。外感所致者,
多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直中,虽无恶寒, 但必有发热。内伤所致者则无表证。
【辨证论治】
2、虚实本病
由外感所致者多为实证;内伤而发者,多为虚证,或 虚中夹实。另外,筋脉肌肉拘急挛缩也可能是某些疾 病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应结合主病,按病传先后,全 面考虑,分辨虚实,标本兼顾。
清·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
热四大纲领,他在《温病条辨·痉有寒热虚实 四大纲论》中说:“六淫致病,实证也;产后
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 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 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
王清任《医林改错》出了气虚血瘀可以致痉。
【概说】
【病因病机】
3.误治或失治
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如表证过汗及产后失血,风寒误下,疮家 误汗等,导致阴精耗散;汗证、血证、体虚等病证失治,伤精损液, 导致津伤液脱,亡血失精,筋脉失养,均可致痉证发生。
4、瘀血内阻 多因病久入络,络血不畅而瘀,或外伤瘀血内阻, 新血不生,进而闭阻脉络,血不养筋而成。此外,临床上因阳 衰寒化所致者,亦不少见,即阳衰不能化精生血,液涸寒燥, 筋脉失荣,渐生痉病。
【诊断】
痉证
痫证
主症
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或角 卒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
弓反张
涎沫,喉有叫声
昏迷
无或有
有
病程 病机 治法
相对较长,难以自然恢复
移时苏醒,醒后如常
外邪相侵,壅阻经络,热盛动 气机逆乱,引动伏痰,闭塞 风,阴虚血少,筋脉失于濡养 脑窍,壅塞经络
祛邪通络,滋阴养血荣筋
顺气豁痰开窍,熄风定痫
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
川芎、藁本、蔓荆子散风寒、止头痛;
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论治】
(4)临床应用:
①若寒邪偏盛,症见恶寒重,无汗者,治宜解肌发汗,方选 葛根汤。 ②若暑温犯卫,症见身热无汗,微恶风寒,头痛呕吐,项背强 急,筋脉拘急,苔薄黄,脉濡数,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选 新加香薷饮加藿香、佩兰、荷叶、苡仁等 ③若湿热入侵,症见身热不扬,筋脉拘急,胸脘痞闷,渴不 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者,治宜清热化湿,舒筋通 络,方选三仁汤加地龙、丝瓜络、威灵仙等。
【辨证论治】
(二)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痉证属急症范畴,急则治其标,应首先止痉。
风寒湿热者,当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肝风内动者,当平肝潜阳、熄风镇痉; 阳明热盛者,当通腑泄热,急下存阴;
热入营血者,当清热凉血,开窍止痉; 瘀血者,当活血化瘀,通窍止痉; 阴虚血少者,当滋阴养血;
虚实夹杂者,又当根据虚实的轻重主次,或补虚为主,或祛邪为主,或 标本兼顾。
生石膏:清泄阳明经之火热: 知母:清热养阴,助石膏以清阳明热盛:
【诊断】
痉证
厥证
主 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 症 或角弓反张
起 相对较缓,多有原发病在 病 先,可反复发作
病 程
相对较长,难以自然恢复
病 机
外邪相侵,壅阻经络,热 盛动风,阴虚血少,筋脉 失于濡养
治 法
祛邪通络,滋阴养血荣筋
突然昏倒,四肢厥冷,不伴四肢抽 搐
急,一般不反复发作
较短,移时苏醒
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 行失常 顺气开郁、豁痰、活血、消食、补 气回阳、养血
【病因病机】
综上所述,本病常以督脉为本,筋脉为标。邪壅经络,伤津脱液, 亡血失精,痰浊瘀血内阻为致病之因,阴阳失调,阳动而阴不濡。终 致督脉失养,筋脉拘急,
痉病的病因归纳为外感(风寒湿热诸邪),内伤(伤津脱液, 亡血失精,瘀血)。
病机:筋脉失养、热甚风动。 病位:筋脉。 病性:有虚实两方面,虚为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 不足,实者为邪气盛。外感风、寒、湿、热致痉者,病理性质 以实为主。内伤久病、误治失治所致者病理性质以虚为主。邪 气往往伤正,常呈虚实夹杂。如热盛伤津,经脉失养,瘀血痰 浊,阻滞经脉,则多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证。
【诊断】
痉证
中风
主症
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或角弓 反张
昏迷 无或有,有原发病的证候
半身不遂,言语蹇涩为主
有或无,多持续,醒后多有半身不遂 等
病程 相对较长,难以自然恢复
急,病程多持续
病机
外邪相侵,壅阻经络,热盛动风, 气血逆乱,风痰火瘀闭扰清窍,窜阻
阴虚血少,筋脉失于濡养
脉络
治法 祛邪通络,滋阴养血荣筋
(四)范围
现代医学中的高热惊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 乙型脑炎,继发于各种传染性病的脑炎、脑膜炎、肝 昏迷与尿毒症、低血钙等病出现痉病的临床表现时, 可按本篇进行辨证治疗。至于“破伤风”,因与内科 痉病的病因有别,故应属于外科范围。
【病因病机】
1、邪壅经脉 多因外在风寒湿邪,壅滞经络所致。若外感风邪,则“风客淫 气精乃亡,邪伤肝也”。脉络失其精血津液的濡养,拘挛病作; 若寒邪外客,以寒为阴邪,主收引又伤阳气,寒客脉道,经脉 拘急失养而成痉;若感受湿邪,湿性粘滞而困脾,继则中焦呆 滞,气机不发,脏气壅闭,脉道失养,演生痉病。以及外感热
【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痫病 该病发作时有意识丧失。除四肢抽搐外,有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二目上视,或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 人。痉病无此证,且多无自然恢复者。
2、厥证 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症,甚至也 有一厥不复而殆者,一般无四肢抽搐和项背强直等表现。
3、中风病 该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渐进加 重,即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而痉病无此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