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第一篇: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泰州师专附属实验中学何春芳
内容摘要: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但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教,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亲自去阅读、去体味,所以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关键词:高中生课外阅读重要性方法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
因此,课外阅读对高中生来说仍很重要。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
”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而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
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
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哪怕是
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等。
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
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不要将课外阅读片面地理解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内容都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和配合,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高中生的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
二、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1.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
我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阅读率最高,其次是《三国演义》,接着是《水浒》和《红楼梦》。
但阅读的大多以电视剧为主,进行过原著阅读的少之又少。
对于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绝大部分同学的记录是零,只有个别同学读过《基督山伯爵》、《简爱》等几部情节离奇,趣味性较强的作品,许多同学甚至连名字也没听说过。
2.没有时间阅读。
高考的压力,各门学科的作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阅读,再加上部分老师和家长认为阅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从而限制学生的阅读,难得1的假期又会被各种各样的资料和培训班占据。
学生真正用来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少之又少。
可是现在的高考语文不再局限于课内知识,考的更多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2000年7月7日上午,全国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刚刚结束,河南郑州《中学生阅读》编辑室的电话铃就响了起来。
电话里传来的是一个教师十分激动的声音,他说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就取自《中学生阅读》,这则材料他刚刚让学生训练过。
学生从考场出来,个个喜笑眼开。
这种有趣的现象提醒我们:广泛的阅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应试能力的提高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现在的江苏省高考作文也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如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
学生如果不关注生活,不多读课外书是很难把作文写好的。
所以,我要再次强调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三、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书
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老师要多作引导,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 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是我们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中学生的鉴别能力较差,加之市场上的图书良莠不齐,因此,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需要老师的指导。
给学生选择和推荐课外读物,要求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深浅适度,要能为他们所接受。
因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结合课堂教学选择,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渗透课外读物的推荐,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读《红楼梦》;学习《空城计》让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习鲁迅《药》让学生读《呐喊》《彷徨》等等;这样做,不但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地、饶有兴致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2.结合年龄特点选择,高中各阶段的学生在识字、阅读能力、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
要根据他们各自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如低年级可以选一些抒情散文、贴近生活的小说来读。
中年级可选一些人物传记、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到高年级可以找一些科技小品文、哲理散文以及有一定深度与难度的名著来读。
3.结合个性特点选择,如果对所读的书很喜欢,那么学生会乐于读,并且越读越有动力。
为此要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喜好,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他们选择书籍。
此外还可以结合节日、纪念日,各种活动,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地方文化等选择。
但老师的推荐千万不能演绎为专制,应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
四、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
要让课外阅读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加强课外阅读,不是单纯地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否则,他们的读书便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
教师要利用课内经常性的、反复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
导,要借助实例(包括:课文和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读不同类型的文章。
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要做到有层次,逐步深入,整体推进,循序渐进。
1、指导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和浏览是补充。
可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略读和浏览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
因为快速阅读可以高效、省时地摄取更多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世界。
所以教师还要教会学生略读和浏览,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引导学生学
会集中精神,跳跃阅读,筛选有用的信息,抓住文章的重点,把非重点的部分一掠而过。
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速读习惯,强调速读“四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默读。
2、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一般步骤。
由于受文体、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读书的步骤不尽一致,就一般的读书通常有“通读、熟读、研读、美读”四个步骤。
通读是与文章的初晤,接触的是文章的“肌肤”,要能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熟读接触的是文章的“灵魂”,要能够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容,以及由内容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研读就是研究性的读,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表现手法、结构层次等进行赏析和评价,这一步骤一般适用于高年级,对低中年级不作要求;美读是对文章的“反刍”,即把文章美美地读出来,不仅要读出文章的主旨,而且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个性。
当然不是所有文章的阅读一定要有这四个步骤,对于一般的文章通读即可,而对于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则一步也有能少,甚至还要“不厌百回读”。
3、指导学生学会不同文体的读书方法。
建议学生:对于诗歌、散文,一般要品读、诵读,感受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真挚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对于小说要默读,读时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各个情节之间的联系,把握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对于议论文要研读,抓住文章的论点,分析作者用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和过程;而对于古文则需要进行边查字典边读的查读、诵读,领略并学习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才华……
4、指导学生学会边读书边做记号。
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要求,每个学生都应当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到每次读书时能够在文章的紧要处、精彩处、颇有感触处或疑难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做上不同的记号。
如有疑难的地方画个小问号,精彩的地方画个五角星,好词下面点上小黑点,好句下面画上波浪线等等,同时在文章的行间或空白处写一些随感而发的简短的话语。
5、指导学生做摘抄、写读书笔记。
一开始可以指导学生记下读书的时间、书名、作者,摘抄好词好句好段;随着年级的升高,要会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做读书摘要;到了高年级,可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读书心得,谈谈对文章看法,对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技巧等作出自己的评价。
这样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定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并且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读书习惯,受益终生,让课外阅读真正收到成效。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已被摆在了教学目标的首位。
替学生甩掉沉重的包袱,“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是大势所趋,让我们来重视课外阅读吧!
第二篇:浅谈重视课外语文教育
浅谈重视课外语文教育,扩大语文教育阵地
【摘要】“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课外语文教育的规律,重视课外语文教育,把课外语文教育置于语文教育整体中通盘考虑,扩大语文教育阵地,使课内与课外教育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关键词】课外语文教育原则
语文教育是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工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社会性等特点所决定的。
在语文教育这个复杂而完整的大系统中,课内语文教育和课外语文教育是这个大系统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子系统。
但是长期以来,在对待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我们常常重视课内,
而忽略了课外语文教育,当今社会进步又带来了对人才素质的各种新的要求,这就呼吁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再因循守旧,死守课内教育的那块狭窄的阵地,必须重视开展课外语文教育,充分利用课外各种渠道和各种有利因素,让学生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从中锻炼和培养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使课外语文教育收到全效,必须根据课外语文教育的特点,遵循以下必要的原则。
一、课外与课内相结合课外语文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是为巩固课内所学的各种作业练习,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只是课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它必须尽可能与课内语文教育密切配合。
我们在确定语文课外教育的内容、分量、难度、形式等问题时,要顾及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的任务和各年段的教学要求,还要考虑课内已进行过的各种教育内容和形式。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不会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才能使他们学得活泼、主动。
如在课内语文教育中通过学习古诗词掌握学习方法以后,结合新课标要求的必背古诗词展开古诗词知识竞赛、古诗词诵读、绘画古诗词等系列活动,这样,既将课内所学迁移延伸到课外,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完成背诵第二学段必背古诗词的任务;既实现了知识向技能的迁移,又让学生在活泼、自主、多样的氛围中拓宽知识面,发挥特长。
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层次较低的课外语文教育活动,例如在一定时间内向全体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提示阅读的方法,并规定其中必读的几本;每个同学每周一练笔;定期举办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课外语文知识讲座等。
如在本学年,我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让他们写好读书笔记,轮流进行交流,这就是普及。
提高,指的是组织层次较高的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分别吸收有某种语文专长的学生参加,以发展其专长。
本学年,在普及阅读的同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特长和爱好,围绕《爱的教育》这本书,成立了摄影小组,用相机拍摄身边的爱的教育;成立了朗诵组,歌颂爱;成立了小记者团,发现身边爱的教育并进行报导,这些就是在普及基
础上进行提高。
三、尊重志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课内语文教育和课外语文教育虽然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但两者在施教的方法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前者带有较多的强制性,也更强调集中、统一;而后者则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和志愿。
我们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语文学习的各种实践活动时,不宜过多地干预,更不能包办代替,应尊重学生的兴趣专长,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参加自己所喜爱的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创精神。
但是,鼓励自主,尊重志愿,不等于放任其自流,要提出必要的要求,并进行积极的引导。
比如,在引导他们进行与《爱的教育》相关的一系列课外语文教育活动时,我首先对这本书做了介绍,着重突出书中的主人公是和他们一样的四年级孩子,从年龄上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先规定好每个人都必须进行阅读并写好读书笔
记进行交流,再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参加相关各类课外语文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
此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要毫不含糊地要求他们阅读那些思想内容健康的、能激励他们积极向上的书籍,而具体内容和文字风格,则可以让其自主选择。
如果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爱看一些卡通书籍,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应积极加以引导。
四、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学习理论知识要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这是人们要牢固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必须依循的一条原则。
课外语文教育更应熟练贯彻这一原则。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实践,让他们在课外语文的实践中,自觉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如教学完古诗词之后,我就古诗词高度精练的语言结合课外古诗词给学生开了一个主题为“言——画——情”的小讲座,让学生从诗歌语言中看到画面,理解情感,并鼓励他们诵诗,画诗,诉情。
这样,就以多种方式将学生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进行能力的训练,达到能力的提高。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课外语文教育的规律,重视课外语文教育,把课外语文教育置于语文教育整体中通盘考虑,扩大语文教育
阵地,使课内与课外教育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这样才能更加完美地实现语文教育的总任务,使语文学科更充分地发挥教育功能,更好地为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四有”的新型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浅谈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文章文学论文摘要: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也就是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
语文学科自1903年独立以来,无论是晚清的“纲要”、辛亥革命后的“细则”、“五四”时期的“标准”,还是建国后的“文件”、“大纲”、“课标”等,虽然都曾对其定位有过一些说法或做过一些规定,但总的来说还是有些模糊而且笼统。
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中学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多带有个人的一些偏好,有的把语文课教成“纯语言课”,有的教成了“纯政治课”,还有的教成了“纯欣赏课”,似乎都未能真正找到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未能真正解决语文教育的高耗低效问题。
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达成创新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zJsz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即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
笔者试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
我国语文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这是导致语文教育陷人高耗低效困境的首要问题。
语文教育要谋
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就必须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
“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观点以偏概全,但一些语言学家却长期主张这种语文观,它已成为20世纪语文界的一个世纪性的错误。
“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内容仅限于语言本体发展及语言文字应用的研究,却极少涉及汉语文章、汉语文学所综合体现的深邃的思想和鲜活的意境,肢解了文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存在,这是极不符合“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吕的。
有些语言学家高唱所谓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实为“语言文字”引者注)的水平,实则把语文教育停留在字词的解读上。
可是,识字和写字只是母语学习的起步,还谈不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正理解和运用,因为,单个的文字是无法进行个体思维和社会交际的,只有组成篇章结构的文字团体(文章作品或文学作品)才能完整地表达思维成果,实现人际交流。
所以,语文教育实际要求达到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章和文学”147373的水平。
因此,“语文即语言文字说”以“文字”囊括“文章、文学”是极不科学的,这种排斥“文章、文学”的观点不仅没有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相反,它窒息了语文教育的灵魂,让“语文”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因而暗淡了语文德育的光彩和语文美育的魅力,使语文教育变成了一棵畸形的侏儒树。
语文教师应该对其出现的弊病多加反思,并做出细致的分析和深人的探讨,从而大胆地起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章和文学的水平”这个新概念或新提法。
二、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
语文教育还有一种观点,即“语文即语言文学说”,这是导致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另一个问题。
“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观点也是以偏概全。
这种偏狭的语文观是从大学熏陶出来的。
我国大学中文系长期以来其全称称为“汉语言文学系”,中文系的学生学的就是语言与文学。
到了中学,似乎“语文”当然就应该是语言和文学。
这其实是一个沿袭已久的常识性错误。
因为文学作品除了以非写实为主的文学,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等文学作品之外,还有更为广泛的以写实为主的文章即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普通文章以及多种变体文章。
〔’J’历史悠久的中国语文本来以文章作品为“正统”,古代的文章概念包括文学。
自20世纪初,“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的空前繁荣使文学作品逐渐上升为文体的“正宗”,后来转而出现了“文学侵吞文章”的怪现象,突出地表现在把带有文学性的“文章”统统归人文学中的“散文”家族,于是“语文”中的“文”只剩下“文学”霸主,“文章”从语文理论中被排斥掉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央语文教学委员会于 1954年2月在《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中干脆将“语文”界定为“语言文学”,因而也就引来了不少学者地进一步阐发:“语文课是进行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语言文学课”。
[6]J0,如今,专门培养语文教师的师范院校中文系也纷纷升格为“文学院”(如果理解为“文”之“学院”倒是对的,实际上却是“文学”之“院”),自然所开设的语文专业课也基本上是“语言学”和“文艺学”两类课程,而“文章学”在语文理论中的应有地位被取消了。
从世界发达的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来看,“语文”也不只是“语言”和“文学”两项内容,“文章”(普通文章、专业文章、变体文章等)占有相当的比重;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时代虽需要“文学”人才,但更加需要和普遍需要的仍然是能写“文章”的人才。
所以,文章作品的读写听说能力,应该是每个普通公民和专业人才的基本语文素养之一。
这种“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霸主地位导致“文章观”的正义呼声遭到歧视,因而把“语文”的发展引向了歧途。
三、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
语文教育要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就必须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
“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观点以叶圣陶为代表。
他多次写道:“‘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
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
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
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
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
”[’J,他还十分明确地指出,建国后有人将“语文”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