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孔子、孟子与儒家文化的产生 • 一、孔子学说及其传播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 孔子世家》所记为鲁 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 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 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
• • • • •
(1)“仁” (2)“礼” (3)“中庸” (4)“教”与“学” (5)主张“因材施教”
仁
•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 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 • 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一曰“仁者,人也。” 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二曰“仁”即“爱人” (《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三曰“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 象尧舜一样“南面而己。” 子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 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 信、敏、惠”。四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颜渊》)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 理观念,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学而》)。 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想当中,提出“当
• B.宗天 • 宗天,意味着对自然神的虔诚崇拜。殷人祭风雨、 祭星辰、祭山川、祭土地,但在他们心目中,地位 最崇高的,乃是太阳神。 • C.尚鬼 • 殷人又将祖先的忌日记为神主、庙号,祭祀某一祖 先的日期,必与其忌日相符。殷代行六十甲子纪日。 每旬都有人逝去,于是每旬都必须举行繁复的祭祖 仪式,周而复始,不得空闲。 • 殷人尚鬼,成为一大特殊的文化现象。日常起居, 诸多禁忌,神经紧张,疑神疑鬼。
• 2.周文化的制度创新:宗法建构 • 从西周开始,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 分开,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周人把上帝 与人类始祖的血缘联系一刀截开,把人与 神划分到不同的血缘系统中去。 • 割断人神之间的脐带以后,人类本身、氏 族本身的自然血缘关系便成为压倒的因素。 • 宗法制是一个庞大、复杂但井然有序的特 殊社会构造体系。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周王 自称为“天子”,即上天的长子,接受并 管理上天赐于的土地和臣民。
• • • • •
(2)嗜酒风习 殷人的宗教迷信与他们嗜酒风习息息相关。 到了殷代,酿酒技巧已达相当水平。 殷代文化遗址中的酒器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对于殷商统治阶级来说,宗天、尚鬼和 嗜酒的日趋极端,却把他们连同整个社会送 进了地狱。 • 《酒诰》对于殷人“荒顽于酒”的严厉谴责, 正是对他们泛滥成灾的宗教活动和极端迷信 思想的变相批判。
• 1.巫史: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 • 巫史在殷商西周时代的社会宗教、政治生活 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巫史不仅是社会的精神 领袖,而且在政治统治机构内,也居于显赫 地位。 • (1)卜筮 • 龟卜和占筮 • 龟卜,是将龟腹骨和兽骨钻孔火烤,出现的 裂纹称为“卜”,依据卜的形状断定人事的 吉凶。
• • • •
礼
•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 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 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 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 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 “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 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 伦理关系。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 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 •
• •
• • • •
占筮,是计算蓍草变化的数目,得出八卦之象,依卦象推测吉凶。 (2).祭祀 殷商西周时,祭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祭祀活动中,巫史是权威的组织指挥者。通过这些活动,人们的愿望、 祈求、心愿与自然神、祖先神的旨意得以交通,而巫史则是这种交通的 桥梁。 (3).书史 巫史的另一重要职责是记史。举凡先公先王的世系,当代君王的言行, 军国要务,祸福灾祥,都在巫史的记载之列。 (4).星历 卜筮、祭祀、书史,都免不了涉及许多天象、历法方面的知识。我们在 甲骨刻辞中,已经看到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纪录 (5).教育 日用知识,如计算、文字、礼乐射御之类,非巫史无以教之,而宗教、 古籍等高深学问,更非巫史莫属。 (6).医药 殷商时代,治病的方法,或者祭祀祈祷,祈望神的饶恕,或者用药物治 疗。不管哪种方法,都由巫来施行。相传有巫咸和巫彭等十巫,与神灵 相通。
• 4.周人对殷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 周人是后起的部族。在古公旦父时代,定居于周(今陕西 岐山),还在穴居野处。经过王季、文王两代,仅仅五六十 年时间便骤然强盛,取殷而代之。 • 政治上的兴旺,并不能掩盖周人文化上的贫乏。 • 周人在股废墟重建统治秩序时,更多地是从殷人而非自己的 先辈那里继承思想资料。在天命观上,也不例外。 • 周人也认为是上天保佑着周王,使他江山巩固,多福多益, 享有百禄,一切兴旺。周人对天的敬畏之情,又比殷人那种 僵化、机械的宗天迷信有所进步。 • 殷人原本是天之骄子,为什么上天后来却一改初衷,转而给 予周人以格外的青睐呢?对这一问题的严肃思考,周人得出 “天命靡常”的逻辑结论。
• 周公在政治思想上对孔子产生的影响: • 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 “明德”即是周公发 布的一系列诰命的思想支柱,德”是其得天命与 治天下的“合法性”的根本保证。慎罚既是德的 内容之一,又与德并列,常称“明德慎罚”。刑 罚绝不可少,却又须慎而勿滥。于是周公强调以 善用法,以德施刑。 • “保民”是周公提出的又一新的政治概念。 周公 格外强调治民要谨慎从事,并认为应把民之苦痛 视为己之苦痛而加以格外重视。他一再告诫子弟 臣僚,要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不要贪图安乐, 切忌恣意妄为,要能体察民情。 周公还提出要把 民众视做自己的镜子。
• • • • • • • • •
2.巫史对早期中国文化的影响 学术与政治纠缠。 神学与科学交织。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 文、史、哲汇通。 3.宗天、尚鬼、嗜酒的殷人 (1)神鬼震慑下的殷人 A.占卜 殷商时代,迷信的空气笼罩整个社会。日常生活中, 事无巨细,都要先卜而后行,几乎到了无事不卜、 无日不卜的地步。
• 孔子思想 •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 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 “仁”、“礼”、“中庸”、“教”与“学”为 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 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 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 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 最直接也最可信的资料。
•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 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 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 现。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 理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 制。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八佾》) • 他教育弟子的基本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颜渊》)。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 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上恪 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 因此,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还通过 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贬斥。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
儒家不仅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为显赫的思想流派 之一,而且也是被古代中国统治者确立为官方正统 学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 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一个直到现在仍然能 够强烈感受到的“东亚儒家文化圈”。至今,在我 国港台地区和海外仍然存在一个以复兴儒家文化为 己任的现代新儒家。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庸精神、仁 爱精神、礼让精神以及自强精神等,奠定了我们民 族精神的基调,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相区 别的根本性标志。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传统,都与 儒家及其创始人孔子的影响密不可分。
• 周公的封地是鲁国。由其长子伯禽代为受封。因 此,到春秋之世,鲁国对周公的礼制资料保存的 最为完整。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 家,更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文化巨匠。孔子开宗立 派,首创儒家学说,然而,追根溯源,其思想的 一个重要源头正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 开山鼻祖——周公。 孔子对周公崇拜至极, 除毕生追求“克己复礼”(周公所制“周礼”), 还不时“梦见周公”。
•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 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 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 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在政治上,他反对使用 强制性的刑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 孔子崇奉、维护周礼,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根据情况变 化,对周礼有所损益。如周代的礼帽是用麻料做的,可是 后来大家都用丝料做,对于这种改变,孔子说:“麻冕,礼 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子罕》)按照周礼规定, 童子死后,只能以简单的“殇”礼来办丧事。可是鲁国的 童子汪,死在抗击齐国入侵的战场上,因他大有功于国 家,人们不愿用“殇”礼葬他。当问及孔子时,孔子回 答:“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礼记· 檀弓下》)
• 周公制礼对孔子的影响 • 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 规范的制度性规定。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也正 是西周以来的思想传统。 • 据史载,周礼便是由周公制订的 。 • 孔子生长于原属周公封地的“犹秉周礼”的鲁国。 • 在孔子看来,周礼经过对夏商两代之礼的损益, 已达十分完备,因此他不仅兴办私学而把礼作为 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认为礼是一个人立身的基 点;而且认为礼又是治国之本。
• 秦汉以后,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已不复存 在,但它的基本精神却以另外的形式顽固 地存在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这就是家族 制度或者叫宗族制度。宋代以后,士族丧 失了他们的社会影响。 一些人主张重建古 代的宗法组织,在经过一定的调整之后, 修族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 规等这些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家族制度的具 体内容被人们逐渐接受了下来。
• 一、 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
• (一)、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 转向 • 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由以神 为本向以人为本发展的过程。 • 就中国文化史而言,殷商时代兴起的垄断神坛、 把持政坛、执掌学坛的巫史,便是这种神本文 化的人格化体现。 • 从西周开始,社会文化的浓郁的宗教迷信氛围 渐次被注重世事的精神所冲淡。
• 从消极方面看,宗法制度下的宗族成为人 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唯一场所和不可逾越的 界限,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社会关系的多样 化发展,从而束缚了社会的进步; • 从积极方面看,一个个单独的社会分子被 宗族血缘关系紧密地联接为一个整体,借 以克服单个分子所无力克服的困难,承受 单个分子不能承受的压力。
• 3.周公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 周公名旦,是我国西周王 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 定者,他经历了小邦周灭掉大邦殷商的历史沧桑 之变。 •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周公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提出了系统的政治主张和理论,是中国古代政 治思想的开山鼻祖。
• (二)、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 • 1.周文化的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 • “天命靡常” 有两方面的政治目的。一则警告殷 商遗民;一则告诫周初统治者。 • 周人进而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民 宜人”的理论依据。 • 只有统治者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 现“宜民宜人”,从而得到“靡常”天命的长久 垂青。 《诗经》、《尚书》反复赞颂的周代先王, 就是“敬德”的模范。 • “敬德”观念落实为“宜民宜人”的种种具体行 政措施,又可以概括为“保民”,这正是对殷人 “尚鬼”的文化反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