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分析地理学习中的“不良结构”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分析地理学习中的“不良结构”问题
在平时的地理学习中,经常遇到“湿中有干”“干中有湿”“热中有凉”“冷中有暖”等气候要素的
不良结构问题,同时不良结构问题也经常在高考命题中出现。

而学生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
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无从下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用地理环境整体性
的原理从影响地理要素变化的因素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分析此类问题。

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就
这些问题的成因分析作简要的总结:
“湿中有干”即在湿润地区也会出现季节性或区域性干旱的现象。

大区域如地中海气候区的夏旱,热带草原气候的旱季,季风气候区因夏季风的强弱、进退时间早晚造成降水的时空分布
不均而发生的干旱现象等;小区域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的伏旱,华北地区的春旱,横断山区的干热谷等。

分析这些现象时首先应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切入,判断区域所处的气压
带和风带,而大陆东岸考虑季风环流的影响;其次从下垫面的性质进行分析,如地形、寒流、气流性质等的影响;三是季节性天气系统的影响。

“干中有湿”即在干旱地区也会出现湿润现象。

大区域如沙漠中的绿洲,小区域的如我国西北
的天山北坡、西侧的伊犁河谷等。

分析此类问题应抓住导致干旱地区出现湿润的根本原因是
有“水”,而“水”的来源包括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及地下水等。

干旱区局部降水应从水汽
的凝结条件、水汽的多少、水汽的来源、气温的升降、地形、天气系统、洋流等方面分析。

如伊犁河谷成为“西域湿岛”,一是地处西风带,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水汽;二是河谷向西敞开,水汽能够深入,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三是河谷地势低,周边的山地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向
谷底汇集,地表水比较丰富而成为“湿岛”。

再如阿拉伯半岛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但其西南
部却降水量偏多,其原因是夏季受西南风的影响,西南风掠过红海带来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
地形雨。

因此,干旱地区出现降水大多从大气环流形势与地形的作用进行分析。

“热中有凉”即在炎热的地区也有气温较低的凉爽区。

分析此类现象应结合区域位置从影响气
温的因素进行分析,而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包括到达地面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地面及射
率及比热容)、大气保温作用及人类活动等对流层大气自身受热过程;同时还包括海陆位置、洋流、气流性质(冷暖空气、冷暖锋面)、地形等大气与外界热量交换状况。

如摩洛哥毗邻
撒哈拉沙漠,却有“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

分析其“清凉”的原因,一是由于受大西洋
(地中海)的调节作用,且沿岸有寒流的降温作用;其次是海拔高气温低;三是阿特拉斯山
阻挡了南部撒哈拉大沙漠热浪的侵袭。

再如艾卜哈一年四季凉爽宜人,从而成为沙特难得的
避暑胜地,被誉为“红海岸边的夏都”。

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艾卜哈西邻红海。

二是位于高
原山地,地势高。

三是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白天山坡上气温高、气压低,红海蒸发的水汽
沿山坡上升并受到山谷的诱导,容易形成云雨天气,削弱了太阳辐射,气温较低;夜间山坡
降温快,气压升高,气流下沉,且夜间吹陆风,艾卜哈上空水汽减少,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气温较低。

“冷中有暖”即在寒冷的地区也会有相对温暖的区域或时段。

此类现象同样应结合区域位置从
影响气温的因素进行分析。

如地处黑龙江省的东宁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冬季气候较为温暖,究其原因主要是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纬度较低;西北部有长白山阻挡冷空气,受冷空
气影响较小;距离海洋较近,因此气候较温和。

再如地处中亚的伊塞克湖,从其所处的纬度
位置及湖面海拔该湖冬季应会结冰,但该湖却不结冰。

分析其原因,除了属于咸水湖,湖水
盐度较高及湖泊水位深、水量大等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与湖泊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
密切相关。

除了气候要素的不良结构外,在地理学习中还有许多类似问题。

如我国外流区域中也分布有
内流区域。

还有南美洲的拉普拉塔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就地带性和气候条件而论,应适宜树木生长,但实地考察后人们发现除沿河两岸有“走廊式”林木外,基本为无林草原,
被称为“没有树木的大草原”。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该地成为无林草原的原因有:该区域纬
度低,气温高,蒸发强;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显著,夏季风较弱;地处内陆,
降水不多;西部高山阻挡了太平洋水汽到达,降水较少,大部分地区降水少于800mm。

而在
亚热带地区,形成森林的水分条件一般大于800mm。

而沿河两岸为什么有“走廊式”林木,则必须从影响森林生长的水土条件进行分析,即河流沿岸空气湿润,水汽稍多,河水下渗,河流沿岸地下水丰富,水源充足;河水汛期泛滥,带来肥沃泥土,有利于林木生长。

再如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关于扎龙湿地的成因,题干信息: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了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题干的信息说明其成因是从外流河演变为内流河,然后再演变为湿地。

这里面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内流河没有演变为湖泊,然后再演变为湿地?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该区域气候变干,降水减少,而蒸发量则逐渐增大;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这其中也蕴含着降水量与蒸发量变化的不良结构。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其演化又具有统一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任何区域出现了不良结构的地理现象都是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演化的表现。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结合区域地理环境注重从地理要素变化成因来指导学生分析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