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导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逐渐冲破“华夷之辨”的思想禁锢,从“技艺”、“制 度”、“观念”三个层次的学习上层层推进,最终认同了西 方的资本主义“文明”。近代中国的“文明”概念完全是借 鉴西方的语境而来。 在19世纪后期的西方,随着考古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 缘起与确立,开始将“文明”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一种重要领域,这也导致了对“文明”的解读产生了许多内 涵相重叠的定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学术界对“进化” 的观念十分感兴趣,它影响了斯宾塞和美国人类学家路易 斯· 摩尔根等人。他们都认为世界各地区的社会可以按照一个 发展的标准分列在从最低级的野蛮状态到最高级的“文明” 形态序列,并依次划分出“先进的”(“文明的

2、西欧封建化
土地占有的采邑化,自由农民的农奴化,封建主内部关系的 等级化。 查理· 马特的改革,从终身占有到世袭。马尔克公社农民的破 产与沦为农奴。 加洛林帝国的君主查理曼(768-814)的战争对封建化的促 进。 843年,凡尔登条约,帝国瓦解。外敌入侵,内部动荡,封 建化完成。
世界文明史
导 论


一、何谓“文明”
“文明”是世界史、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国际政治学 等许多领域的核心词,也常常在日常用语中出现,其含义众 说纷纭,各取所需,莫衷一是。 从词源学和语义学的角度来追溯,“文明”术语在不同的时 期和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金文中,“文”最初的两个基本含义“文字”和 “纹身”,含有引伸义“修饰”的之意。“文”也特指色彩 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条理、秩序。“明”在古汉语中,有明 亮,彰明的含义。


兰教文明圈、以中国为核心的儒教文明圈,还有佛教文明圈。 这样的划分其实并不那么精确,但或多或少地等够显示个主 要地区的文明特征。 数千年来,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现象林林 种种,千差万别,但各种文明形态都经历了各自的流变兴衰、 新旧交替的历史过程。在近代以前,尽管由于山海阻隔、信 仰歧异、习惯差别的限制与阻碍,各主要文明形态之间大体 处于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到了16世纪,随着西方社会现 代化进程的启动、海道大通和“西力东渐”浪潮的开启,海 道大通和“西力东渐”浪潮的开启,各文明圈之间的碰撞与 交流


日益频繁和密切,文明史的发展才逐渐告别了单元或板块模 式的单纯演进状态,一步步地突破了地域和文化所长期形成 的交往障碍,彰显着整体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趋势,凸显了世 界性的意义。时至今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涌动,人类 文明“一体化”的态势益发明朗。 基于上述考量,本课以人类文明之形成、发展、更新的历 史进程为主线,着重讲授各主要地区、民族的物质文明、精 神文明与政治文明,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与社会 生活以及各文明之间的交流。本课紧紧围绕着人类文明发展 的主要轨迹,将历史上的人类文明划分为若干板块或类型来 加以叙述。



二、 中古西欧的教、俗权关系
“王权神授”的思想 国王的涂油加冕典礼 王权的神化与强化:打破了日耳曼原始军事民主制传统 和封建习惯对君主的限制,挺立起国王的公共政治权威。 同时,也隐含着“王在教下”的意蕴,为日后教、俗权 之争提供了借口。
1、国王的涂油加冕典礼与王权的神化



(1)经院哲学




唯实论:正统教会的神学理论,它认为,“一般”或“共 相”是惟一的实在,愈普遍、愈抽象的东西愈实在。这一理 论成为罗马教会大一统神权的哲学依据。 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的具体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共相” 只存在于“殊相”之中,“共相”是人主观思维的产物,是 一类事物的名称或概念,因此不具有实在性。
在近代以前尽管由于山海阻隔信仰歧异习惯差别的限制与阻碍各主要文明形态之间大体处于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到了16世纪随着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启动海道大通和西力东渐浪潮的开启海道大通和西力东渐浪潮的开启各文明圈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文明史的发展才逐渐告别了单元或板块模式的单纯演进状态一步步地突破了地域和文化所长期形成的交往障碍彰显着整体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趋势凸显了世界性的意义

2、教、俗权之争
克吕尼运动 教皇权威的崛起 1096-1291年的十字军东征 封建王权的发展与教皇权威的衰落 “阿维农之囚”





三、 城市兴起与庄园农奴制的瓦解
1、庄园制经济 庄园的基本概况 庄园农民的身份与生活


2、城市兴起与农奴制瓦解
城市兴起的路径 市民争取权利的斗争 工商业的发展与农奴制的瓦解


彬有礼”)。l6和17世纪的法文中,已广泛使用“使文 明”(to civilize)和“文明的”(civilized)这些用语。到了18世 纪,“文明”一术语被引申地表示为一种社会、文化与道德 的发展状态与进步趋势,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 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 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随着“西力东渐”与“西学东渐”浪潮的涌动,西方人越来 越多地使用这一概念,其中意指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 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一方面以此来鼓吹“西方中心”或 “西方文明优越”论,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落后的生产方式、吹“西方中心”或“西方文明优越”论, 另一方面则是针

发生的双向的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以及这种交融对各主 要文明模式发展演进的影响,尤其是近代以来强势的西方文 明与相对滞后的非西方地区、民族之文明形态挑战与回应, 以及世界文明的一体性与多元化的辨证发展的历史趋势。


三 有关世界文明史的基本理论
多年来,不少学者和理论家对文明发展、演进与更新的基本 动力、文明模式的比较、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向提出了诸多不 同的理论。 这些理论涉及到了各文明形态的传承与更新、不同文明之间 的碰撞与交融,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一般来说, 西方学者虽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但多从“地理环境” 决定论、观念决定论、“西方文明优越”论来看问题。 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则始终立足于人们的客观物质生 产生活实践活动极其相应的精神实践活动,来审视、分析这 些重大问题,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世界文明史提供了科学的理 论指南。

为相对于客观世界之能动主体的人自身的文明化过程。作为 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载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断 改造自身,由此而使得人的物质实践力量和精神实践力量日 益增长和拓展,最终将从“必然王国”而走向”自由王国”。


二、世界文明史的范畴
从时间上看,世界文明史经历了一个缘起、流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涵盖了人类社会发端、人类社会在古代的、中 世纪的、近代的、现代的和当代的历史的发展和演进, 而且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社会形态的嬗变。 学术界常常从社会形态、文化形态、生产生活方式来对 这一文明史过程进行划分: 其一是原始社会文明、古代奴隶社会文明、中世纪封建 社会文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现当代社会主义社 会文明等。 其二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社会文明 其三是前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后现代文明


四、 中古西欧的思想文化
经院哲学的西欧中世纪居于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因其产 生于天主教会办的学院(经院)里得名 。经院哲学所要论证 的主要对象,是创造一切、支配一切的上帝及其他神灵事物, 其论证的方法是首先从《圣经》和教父著作中引经据典,然 后再运用亚里士多德的一些空洞概念和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来 分析与证明。

同时,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在“物质”的层面上,既介绍 了各个文明的社会生产及其物质成果,也梳理了“农业革 命”、“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线索;在 “制度”层面,既叙述了各文明的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 义、社会主义等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形成, 也揭示了这些制度自我调整、相互交替的必然性;在“精神” 层面上,既分析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心态、观念与学说的基本 特征和内涵,也力图阐释各个时期人类思想文化流变更新的 动因与趋势。同时,也要讲授不同时期各主要地区、主要民 族的文明模式所



《甲骨文合集》解释“明”,以夜间月光射人室内会意为明。 又被引申为公平、正确。而两字结合为一词,则有了丰富的 含义。在儒家的思想传统中,“文明”一词其实更有着浓厚 的伦理教化和社会进步的意义。《易· 彖》云:“观乎天 贲· 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区别于自然, 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 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其所包含的实际上是借指由社会 发展而形成的能实现社会通达与和谐的道德、伦理、风俗、 典章、制度等等。 而在西方,“文明”一词的的含义有所不同,并经历了一个 不断演进的过程。英文和法文中“文明”(civilization, civilisation)的现代词义确立于18世纪中叶,它同“文 化”(culture)一词的词义和演化相生相伴。词源上, civilization源自古拉丁词civis(公民),civitas(城邦国家)以及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生产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提出的。在西方人看来,这些国家的社会和人民是未开化的、 “野蛮”的、粗陋的。 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和士大夫阶层其实也有“文明优越”的 形态,这主要表现在“华夏中心主义”的观念上.他们常常把 中原地区周边的少数民族乃至域外的藩属看作是不懂礼仪廉 耻、没有开化的“蛮夷”。即便是到了近代,当文明层次较 高的西方人不断逼近时,他们还在大弹“华夷之辨”的老调。 另一方面,到了近代,面对着西方“坚船利炮”所带来的 “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面对“西力东渐”浪潮的冲击, 一批先进的知识


列与“文明”相联系的特征如文字、有组织的农业、钱币的 使用和大城市的存在等,被作为判断是否处于文明阶段的标 尺。 另一方面,一些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并不拘泥于上述这种 有关“文明”的严格定义,常以“文明”的松散定义,而把 “文明”理解为人类历史上的地区、民族历史演进的可以识 别的最完整的单元,以此来构建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模式。 由此,在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明史理 论。受此影响,一批学者写出一些通俗性的历史读物。二战 以后,在考古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术领域中,“文化” 和“文明”几




(一)文明模式的形成、传承与更新 (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三)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从西方中心、西方优越到 文明轴心、西方模式与中国道路)
第八章 中古西欧基督教—封建文明



一、 中古西欧的基督教化与封建化
1、基督教在中古西欧的传播
法兰克国王克洛维496年率3000亲兵皈依基督教 墨洛温王朝对教会的土地封赐 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约540~604)扩大教权,重视 向西欧、北 非各地传教,广建修道院,注重神学教 义的阐发。 756年加洛林王朝国王的“丕平赠土”,教皇国产生
Oswald Spengler,The Decline of the West,London,1918—1922;Arnold Toynbee, A Study of History,Oxford,1934—1961.


乎是同义词。但在历史学中,“文明”一般是指社会进化到 一个较高级阶段后所形成的那些精神和物质生活形态,文化 更多地突出各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文明”的词义包含“文 化”的以上含义,但它也指发展到较高阶段(文明阶段)后各 个社会都形成的那些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上的共有的表象 特征。概而言之,“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外 延有异的概念。“文明”的含义比“文化”广泛得多。一方 面,“文明”具有与“文化”相同的内涵,即指精神或意识 形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外延与“文化” 不同,比“文化”的外延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文明”的基本观点是:一方面, 作为人类改造世界之物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成果,文明应 当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这里的“成果”不是终 结物,而是个有机体,是过去的发展所达到的和今后的发展 所借以起步的一个生生息息的过程。另一方面,“文明”也 是作


从空间上看,作为真正意义的世界文明史也经历了一个酝
酿与链接的过程。在16世纪以前,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 大致都处于相互封闭、隔绝的状态,文明大致是在某个地区 法人而逐渐向周边地区辐射、扩展的,形成了一些以某个地 区为核心的、具有某种特色的所谓“文明圈”。这些文明圈 里还可以进行文明单元的划分。例如,以希腊、罗马为核心 的“古典文明”圈,以两河流域、埃及和印度为核心的“东 方文明”圈,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圈。再如还有这 样的划分:以欧美为核心的基督教文明圈、以阿拉伯世界为 核心的伊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